加强社会建设工作大会讲话词

时间:2022-05-25 05:11:00

加强社会建设工作大会讲话词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部署我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切实加大社会建设工作力度、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凝聚强大力量。下面,我讲五个方面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四大基本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之一,是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和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相协调的,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相适应的,社会大局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社会形势是好的。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30多年时间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走完的发展历程。这一空前的社会变革,使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给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今年2月,中央举办了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总书记和、同志在研讨班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全面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社会管理理论和群众工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吉林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从我省情况看,我们在坚持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省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二是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亟待加强。三是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四是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敌对势力加紧实施渗透破坏活动。六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七是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八是公共安全事故高发多发。九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亟待加强。十是信息网络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既有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带来的问题,也有我们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问题;既有长期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问题,也有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不够造成的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吉林特有的个性问题。总的来看,这些问题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认真把握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我省工作总体要求概括地讲,就是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其中,坚持科学发展是总纲和根本遵循,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是路径和战略选择,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阶段性目标和奋斗方向,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根本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的时期,必须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总之,就是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妥善应对社会问题,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要把一切工作都统一到科学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上来。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真正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不断改善、权益受到保障、作用得到发挥、心情更加舒畅。二是坚持公平正义。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取向和价值追求,逐步构建和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省方略,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大力营造法治氛围,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贯穿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实践创新,不断破解影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五是坚持统筹兼顾。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既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高度关注新产生的矛盾,既要切实维护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又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既要解决好群众的现实需要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全力解决好突出问题又要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使社会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持续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实现长期和谐稳定。六是坚持共建共享。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引导企事业单位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中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创造先决条件、提供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和目的,同时又能对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倒逼和支撑作用、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动。二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大前提,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关系。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离不开坚持不懈、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只有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四是规范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关系。规范的社会秩序应当是在保持社会活力基础上的秩序,社会的创造活力也应当是在一定社会秩序基础上的活力。必须把规范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规范运行,又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发扬传统优势和推动改革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绝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另搞一套,而是要根据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总结经验规律、加强实践探索,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做到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在提高整体效能上下功夫、见成效。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和调动社会力量的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就是有党的统一规划和领导,是战略的发展而不是自发的发展。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动的良好局面,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不偏离正确的工作方向,确保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从吉林实际出发,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着力扩大总量、调优结构、提升效益,进一步“做大蛋糕”、“做优蛋糕”;同时还必须把“分好蛋糕”、“用好蛋糕”突出出来,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富民工程”,强化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实施《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要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规模不足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特殊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特色不鲜明、农村教育落后等问题,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政府组织和服务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就业增长点。下大气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继续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援助力度,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增加创造财富的源泉。

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去年我们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23%,今年还要提高20%,2015年要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40%以上。这关系到城市困难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两类人群,既是个托底,也是个统筹城乡、事关全局的大事情。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目标。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政策衔接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5、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优化区域医疗卫生布局和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6、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快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努力让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温暖。加快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最大限度保障城乡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市场规范水平,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规范和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抓好“暖房子”工程,强化组织推动,搞好增量扩面,不断改善群众冬天供暖条件。坚持由科学规划入手,完善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整治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加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力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同步增长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低保边缘人群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孤儿、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的救助力度,确保救助率达到100%。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继续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促进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8、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重点抓好长白山保护建设、松花江等流域治理、黑土地保护、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湿地保护工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碱化、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着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企业技改结合起来、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扎实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对调整优化社会结构的顶层设计,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架构,逐步构建一个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要推动城镇化建设,拓宽社会流动渠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壮大中产阶层,努力形成“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社会建设离不开增加政府投入,各级财政必须加大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但同时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市场的办法。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项目,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增加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能靠市场解决的,政府决不掏一分钱;市场暂时不能解决的,政府先引导;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做到位”,取得“不花钱、少花钱也能办大事、办成事”的最佳效果。

四、突出抓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紧密结合吉林实际,突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层面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就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功能大部分被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原有的组织管理网络弱化,新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必须把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政府负责,就是要认真办好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事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切实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努力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同时优化社会管理环境,搭建管理平台,积极组织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公众参与,就是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成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相应组织,推进公众依托机构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不断发展。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近年来,针对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我省一些地区和部门积极探索实践,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应该及时总结和推广。要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和推动,使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落到实处。

2、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当前,大量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和源泉也在基层。要把更多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基层,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基层干部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壮大基层力量,筑牢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把基层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平安建设和打造幸福社区上来。力争明年全省城市社区实现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全覆盖,“十二五”末所有建制村全部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要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推进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基础工作信息化步伐,全方位采集“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要完善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职能。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参与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组织基础。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点解决乡镇街道、社区村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

3、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做得好不好,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全面推行“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网管人、以人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加强人口流动轨迹化管理,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提高动态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城镇落户条件,努力让流动人口享受到就业、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使他们在共享城镇化成果过程中逐步融入城市。要完善特殊人群帮扶管理。进一步摸清刑释解教人员、问题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底数,分类建立行之有效的帮扶管控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减少刑释解教人员再度违法犯罪。

4、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N+1”多元调解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收到很好的效果。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水平,确保取得更大成效。一是深化多元调解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意见》,完善党委政府牵头,政法、综治、维稳、法制、信访等部门综合协调,相关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积极构建全覆盖的多元调解组织体系和“大调解”格局,重点抓好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和无缝对接。全面落实“调解优先”和“全程、全员、全面调解”原则,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二是打牢基层调解根基。认真组织实施《人民调解法》,狠抓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重点建立征地拆迁、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及时有效化解热点领域的矛盾纠纷。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专兼职调解员和志愿者队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基层调解员队伍。三是发挥“N+1”模式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深度整合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建设好“N+1”矛盾纠纷联调工作平台。延伸“N+1”工作触角,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经常化、制度化、即时化,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市、区)、矛盾不上交。

5、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公共安全工作、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吉林建设,着眼动态环境下维护治安稳定的需要,积极建立健全打防管控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社会面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农村“平安之声”大喇叭联防互助工程,健全动态防控机制,实现治安防控动态化管理。综合整治治安乱点和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煤矿、道路交通、建设工程施工、消防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要高度重视小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关闭任务没有完成的地方,必须限期完成。对没有达到国家明确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必须停产整改。要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深入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入开展集中整顿和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逐步完善社会诚信制度,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放心肉、放心菜。要全面加强应急处突工作。健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协同应对、全民参与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要切实维护边疆繁荣稳定。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境稳固。正确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促进宗教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决防范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6、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必须认真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不断强化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紧紧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亟须的基础性法规,特别是要针对流动人口、社区矫正、社会组织、互联网、特殊行业场所等一些管理领域法规缺失、滞后问题,积极推动人大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立法跟进和政策规范。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提高行政复议质量,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切实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要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制度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司法监督,推进公正廉洁文明司法,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工作,着力提升全社会的法治理念,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提高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快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7、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关系还不够和谐。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和管理的力度,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加强对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以及有境外复杂背景的社会组织的监管。对在我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要加强多部门联合动态监管,做到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坚决防范和打击其进行渗透破坏活动。要大力加强“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向“两新”组织内部延伸,促进“两新”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8、着力构建和谐虚拟社会。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现在看,信息网络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把“双刃剑”,必须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为目的,落实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要落实互联网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相关企业、机构和信息者等主体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权责关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体系。加快建设“网军”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侦察、研判、评论、引导,及时发现、掌握、处置网上敏感热点舆情,及时处理有害信息,抢占网络空间“话语权”,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要健全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突出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加强网上技术升级和力量建设,加快建立网上巡查、网上报警、侦查打击、重点人动态管控、动态轨迹追踪综合管控机制,提高对网上煽动策划指挥、网下串联行动事件的处置能力。

9、着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当前,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流交锋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再加上敌对势力更加大量地进行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人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牢固树立法制意识、端正社会心态、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侵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在“大众化”上下功夫,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推广并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用,切实做到“润物无声”。要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形象化、简明化,采取更加有效的综合教育宣传方式,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走出书斋融入人们的心灵。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深入开展道德楷模评选等活动,在全社会兴起学习道德楷模的热潮。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在坚守文化本源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切实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0、切实加强和改进舆论宣传工作。当今时代,新闻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把握引导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如果把握引导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社会团结和谐,有利于加快推动振兴发展的宣传方向,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宣传改革开放、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取得的成就,大力宣传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客观分析这些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阐明党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反映社会各界作出的努力,努力使人们正确认识问题,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对一些敏感问题要把握报道尺度和分寸,注意社会效果。要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落实新闻制度,牢牢掌握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和建设性的轨道发展,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要加强新兴媒体的利用和管理。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切实加强管理、技术和宣传三支队伍建设,积极运用各种新型传播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影响面和传播力,防止恶意炒作社会问题,占领舆论制高点,打造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阵地。

五、始终坚持把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群众工作的对象、内容和大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艰巨。必须结合吉林实际,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开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1、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始终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做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前提。要牢记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站稳群众立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和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做到明显影响稳定的政策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要树立良好形象。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首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要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不断增强辨别是非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要突出抓好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在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群众信任,赢得群众支持,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2、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涉及最多的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当前,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格局日益多样,由利益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关联度大、交叉性强、影响面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发展的难度也在变大。面对互相交织的个别利益和普遍利益、少数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处理不好就很可能引起纠纷甚至激化矛盾。要重视群众的不相信情绪,这源于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一些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要提高执行法律法规和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抓住涉及群众权益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坚决纠正和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群众工作是贯穿各领域各方面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必须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要建立教育和引导群众机制。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和工青妇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宣传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不断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社区,与群众面对面地对形势政策进行评点解读,多做一些解疑释惑的工作。要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体恤民意,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论工作多忙,都要到群众中间了解情况,汲取智慧。近年来,我省在基层组织中建立服务民生工作网络的做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各方面的肯定。要坚持从最基础的工作、最具体的问题、最困难的群体抓起,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实效,实现社会管理与党建工作的交融。要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充分保障广大群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基层各项工作公开,方便群众了解情况、发表意见、进行监督。要健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机制。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或调整、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和风险性评估,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这方面我省起步比较早,效果也比较好,去年通过决策风险评估停建缓建了226个重大项目,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要建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机制。把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总体格局,推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联合处理处访的办法,继续采取县委书记大接访、局长接待日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切实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变成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过程,把这个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好做扎实。

4、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积极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着力在“管用”上想办法、下功夫,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工作,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深入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式、新内容,坚持把以理服人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与提供服务结合起来,把宣传发动与示范引导结合起来,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群众团结奋斗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切实维护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要推进民主协商。尽量采取民主协商的办法,保障群众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通过协商、讨论、对话形成共识。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以恳谈会、听证会、议事会、工资谈判等形式加强民主协商,取得了较好效果,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加以推广。要强化示范引导。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凝聚群众。大力宣传党员干部中勤政廉政的典型,切实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要创新群众活动载体。经常性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加强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提高各级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能力。要加强教育培训。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它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实效。要加强干部交流培养。坚持干部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到基层锻炼,把基层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中去经受历练、增强本领。要加强实践锻炼。明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整体水平。要加强考核评价。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作为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准,切实把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拔上来。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经常分析社会形势,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加强督促检查。要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体系。要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起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协调有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加大工作投入,提供有力保障。根据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充实基层政法、综治、维稳、信访、民政、社保等部门的工作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展开。这次会议以后,我们要在去年已经出台的富民工程《意见》基础上,抓紧修改完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个《意见》,对我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

同志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紧迫任务。希望同志们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出发,在结合上做文章,在统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开创我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