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01-12 12:08:00

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要求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而言,实践活动的动力和自觉都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因此,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问题是从全面认识和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根本依据和条件入手,深刻体悟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对于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有关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主要涉及发展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发展的目的、方式途径及发展的成效评估等。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态,发展观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它来自于人类实践,又对实践发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而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表明,寻求、选择正确合理的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古往今来各个国家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总的看,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期,受历史和时代条件的种种制约,传统发展观及其导引下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言及“发展”,人们大都侧重于经济增量,以追求生产力水平提升和物质财富的壮大为主,而对社会生产关系、体制制度及精神文明水平的改进和发展,相对比较忽视;在发展目的和作用上,虽然封建社会也有所谓“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也曾高扬“天赋人权”大旗,倡言“人本主义”理念,但在落后的生产力尤其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实质上推行的是“以神为本“、“以君为本”乃至“以物为本”,发展的成果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自工业革命发生以降,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逐步确立,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时代,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飞速提高,世界各国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升。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类社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乃至危机,突出如:能源、资源快速消耗,浪费严重,殃及后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国之间乃至民族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由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各种利益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物质文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人类精神文明的相应同步提高,人文素质下滑,人的“异化”问题空前严重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如在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方式等方面,一些学者开始强调人类要走“均衡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合理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逐渐兴起。

二十世纪中期以迄,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伴随高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化、信息化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全球化时代到来,人类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提高到亘古未有的新高度,但是另一方面,上述矛盾问题却依然在持续加重。这种情况客观上也促使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化,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在内的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深刻认识到,那种倡行人类中心主义、一味张扬科技理性、对大自然疯狂掠夺式的“发展”,那种以经济至上主义为标榜、单纯追求GDP增长、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那种忽视生态环境和资源存量、竭泽而渔、实际上以牺牲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代价的“发展”,那种迷信市场机制“万能之手”、听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自发作祟、忽视人际平等和人文关怀的“发展”等等,都是极其愚蠢而短视的,这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最终只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由此,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协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追求“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科学发展理念俨然成为时代潮流,也深刻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在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党领导人民拨乱反正,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路线,发起了以改革开放为最大特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场伟大实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创造了经济条件落后国家通过改革创新来推进现代化建设、推进整个民族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奇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举世公认。但与此同时,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上述其他许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对此,近十多年来,从党中央领导人到许多学者专家都有不少深刻的论析。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各国之间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就在这期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切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新的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深化对“什么叫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以长远眼光、科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好发展问题,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来观察和认识问题,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相结合,立足国情实际,放眼世界变迁,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从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如同志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追溯、考察人类在发展观上的演进历程,观照、透视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思想的背景和条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悟到:无论是作为整个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价值理念,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针和实践方略,科学发展观都拥有深厚广袤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它不仅饱含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和启示,实质上也凝结着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所取得的共有成果,体现了毋庸质疑的普世价值和科学真理性。

总之,科学发展观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也必然指导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夺取新的更大成就。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