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业发展工作通知

时间:2022-03-18 10:04:00

导语:气象业发展工作通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气象业发展工作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我县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县气象事业发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对于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县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县气象事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仍存在诸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健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精细预报预测水平有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我县气象事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基础建设,推进重点工程,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

(二)任务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达到95%,公众满意率达到90%,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到2%以内,气象服务整体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针对我县气象监测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系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最终解决“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系统和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及时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乡镇。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系统,切实提高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以及高危行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三)推进气象信息平台建设。以提高气象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实用化、集成化、网络化为目标,建成全县统一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分发和共享能力。

(四)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县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和城市综合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调查和灾害防御效果评估,为政府防御灾害提供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林业病虫害、城市积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泄露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一)推进为农气象服务工程建设。

1.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平台、气象情报服务平台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推进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我县农业农村发展。

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开展农村防雷工程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中小学校、农村危房改造的雷电防御工作。结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和接收平台。

(二)加快气候资源利用评估体系建设。

完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系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工程,积极拓展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领域,增强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重点开展抗旱蓄水、森林防火、降温节能和净化城市空气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积极开发气候资源,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气象技术服务。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及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县气象局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防止因气候资源开发使用不当而破坏生态环境,确保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

(三)强化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

1.根据我县城乡建设规划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组织开展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城乡规划共同实施。

2.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城乡发展规划修改和拟建工程项目,应按规定事先征求气象部门意见,不得审批违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定标准的建设项目;对气象探测环境已遭受破坏的地方,应尽快改善和恢复;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对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在事先征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县政府落实划拨建设用地,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新的气象台站站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县气象局要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公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标准。要在气象观测场外设置警示牌,明确保护范围,防止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行为的发生。县气象局、住建局、国土局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的行为,共同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对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个人和单位,要及时予以制止,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加强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逐步加强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主要承担气象灾害等主要突发事件信息监测、预警预报、信息传递、信息收集报告、应急救援指导等任务,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容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县气象局的组织下,明确参加气象灾害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气象灾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经费,由县政府给予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研究制定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增强组织和实施能力。

(二)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科研专项。县科技局要将气候变化影响综合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计划,鼓励针对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突出问题,设立科研专项课题,加快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研发。

(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出台我县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办法,完善气象标准体系。编制并实施我县中长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结合我县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四)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全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县财政局要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技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的投入力度,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地方出台的各项地方性补贴、津贴所增加的经费,由县财政局统筹安排解决。

(五)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意识。把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内容。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