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品牌设立的通告

时间:2022-06-20 05:11:00

推进县品牌设立的通告

根据省政府提出建设“品牌大省”、市政府提出建设“品牌大市”的战略指导意见,结合天台的实际,对我县的品牌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培育、发展、扶持、保护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的名牌。实现从“质量立县”到“品牌兴县”的跨越,以带动全县企业管理水平、质量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服务业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采用先进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引导、鼓励本地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注册和使用商标。积极引导外向型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在农业上整合现有农业品牌,要以原产地域保护,创集体品牌为工作重点,通过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注重品牌经营,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我县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快速提高我县区域经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工业上要确立主导产业,充分运用品牌效应,在每个行业中重点培育1-2个知名度大、竞争力强的品牌,以此来带动产业群的集聚和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确立、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产品。具体目标如下:

1、全县注册商标总量要达到1600件。尽快使我县注册商标总量与我县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

2、新增农副产品商标注册数40件,并实现以地理标志注册的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1件。

3、市著名商标40件,省著名商标20件,中国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

4、省知名商号5家,市知名商号10家,市知名商品30件。培育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培育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个。

5、市级名牌30家,省名牌10家,中国名牌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

三、工作措施

(一)夯实企业品牌战略基础。一要强化品牌意识。全县各企业要积极参与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重视商标注册,尽可能使用自己的商标,打自己的品牌,逐步减少定牌加工、挂牌生产。二要夯实创牌基础。各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企业管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性工作;要在继续重视资本动作、科技投入的同时特别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采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保证体系,稳步提高商品质量。三要重视品牌培育。各企业要全面分析自身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加大品牌宣传的投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品牌;要重视集体品牌的创立,以整个行业的力量打造行业品牌,带动一大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条件的要积极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增强我县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制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审时度势,从推进当地经济长远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把创牌工作作为政府助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工作职责;要根据本地实际和今后发展趋势制订近期和远期的《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有块状特色经济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三)落实品牌建设部门责任。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积极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对有可能申报认定驰(著)名商标、中国名牌、知名商号、知名商品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专人负责,为企业创牌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工业经济部门要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分类指导,帮助上规模企业提高创牌的意识和能力;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改仿制生产、定牌加工为自我创新、自主品牌;对在我县已形成初步产业规模的行业,要充分运用品牌效应,在每个行业中重点培育1-2个名牌企业,带动产业群的集聚和发展。农业、林业部门要在做好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基地建设的同时,引导、支持涉农组织和加工企业注册使用商标;要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发展,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我县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积极培育、开展涉农商品品牌基地的建设。把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等与推动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农产品安全认证的品牌建设步伐。商贸、旅游等部门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重点引导有扩张能力的商业、广告业、房地产业和宾馆服务业,从提升服务档次出发,引导第三产业注册、使用商标。外贸部门要做好对外贸易企业涉外商标注册的引导,积极引导县内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尽量使用自己的商标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品牌保护维权机制。工商、质监、食品药监、卫生、农业、公安等执法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和完善统一打假协调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假冒行为和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对名牌的保护力度;要发挥品牌协会作用,建立联合维权机制,对侵权人在我县范围内实施的侵权行为要在第一时间予以严厉打击,对在外地侵害我县企业商标专用权的要积极帮助企业赶赴外地联合当地的执法部门开展打假行动,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工商部门对查处的构成犯罪的商标侵权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检察、法院对此类案件要从重从快审理,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四、扶持政策

发改、经贸、科技、农业、外贸、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和各种专项资金,并把专项资金等各种资源的分配向名牌和创牌企业倾斜。工商、质监、税务、统计、科技、外贸和工业经济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扶持力度,对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全力支持,切实帮助解决。

(一)建立注册商标奖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使用注册商标,县政府今后凡对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的服务商标申请企业每件奖励2000元、农副产品商标每件奖励1000元;对获得国际商标注册的企业每件奖励1万元。

(二)设立创牌奖励基金。县政府今后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奖励50万元;对被国家认定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以及获得部级免检产品、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当年获商务部“中国出口名牌”、“中国畅销品牌”称号的,每个品牌奖励10万元;对当年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名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当年被认定“浙江省出口名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认定为市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号、市知名商品、市名牌、“市出口名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0.5万元(服务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5万元)。获得国际认证的农产品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当年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奖3万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奖1万元。各乡镇、街道在县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可再给予适当奖励。

(三)扶持品牌建设基地。结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扶持专业品牌基地建设,推动块状经济发展。凡获得市专业品牌基地的乡镇、街道、协会等,县政府一次性奖励1万元;获得浙江省(或国家部委认定的)专业品牌基地的乡镇、街道、协会等,一次性奖励6万元。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加大对名牌、创牌的扶持力度,根据名牌的不同等级以贷款贴息的方式安排用于支持名牌的创立和发展。全县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的信贷政策,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创牌、名牌企业要积极给予信贷倾斜,并在贷款条件审查和手续、程序等方面予以方便,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考虑给予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支持企业发展。国土、建设、供电、供水、税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创牌、名牌企业要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五)做好先进表彰工作。对在实施品牌战略中成绩显著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经考核评选授予“实施品牌战略先进单位”或“实施品牌战略先进工作者”称号,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以上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涉及的有关奖励已体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扶持政策中,县财政不单独设立品牌奖励专项资金。

五、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品牌建设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的指挥、协调、督促作用,及时研究并共同解决品牌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街道和有关的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把品牌战略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正常的工作内容,成立品牌工作指导小组,制订实施品牌战略的工作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形成实施品牌战略的整体合力。通过强化领导、有序组织、各方联动,尽早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部门助动”的品牌工作的新局面。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作用。各行业协会要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内容,加大指导力度,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同时,要大力开展品牌建设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培育、保护品牌的业务水平。

(三)积极做好品牌建设宣传工作。各级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以新闻、专题、专访等多种形式,宣传实施品牌战略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的政策和信息,宣传我县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群众识别和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引导全社会重视品牌建设,共同实施品牌战略。

(四)强化品牌建设监督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的部门要认真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县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要做好日常创品牌工作的指导,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品牌建设专项督察。从年开始,根据各乡镇、街道和部门的实际,把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列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