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作品分析

时间:2022-08-22 08:55:01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作品分析

摘要:该文基于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对比分析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与鲁本斯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两幅作品,以此探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作品风格的差异。运用沃尔夫林提出的五对概念,着眼于作品形式,可以发现《维纳斯的诞生》属于线描、平面、封闭、清晰性、多样性概念,《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则属于涂绘、纵深、开放、模糊性和同一性的对立范畴。

关键词:沃尔夫林;维纳斯的诞生;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形式分析法

一、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学理论

沃尔夫林试图将艺术家作品中的共性概括为抽象和辩证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诸多艺术作品的形式,总结出线描、平面、封闭、多样性和清晰性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而涂绘、纵深、开放、同一性、模糊性等则是巴洛克时期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传统,而巴洛克风格则代表新兴力量。历史总是经历传统风格走向新兴风格的阶段,每个时代与较早的时代相比是新兴风格,与较晚的时代相比又是传统风格。沃尔夫林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人们:一切都是过渡,需要千言万语表示一切变化,这始终是相对的问题。在分析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时,沃尔夫林五对概念的重要性并不一样:第一对概念占主要地位,剩下的四对占比相对较小。这些基本概念可以让人们在看到作品时判断其是否属于文艺复兴或巴洛克风格,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每对概念不是绝对的单独存在,不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着交叉。笔者分析《维纳斯的诞生》(图1)和《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图2)这两幅不同时期经典艺术作品的形式,以期达到对形式分析学和两幅作品的深入了解,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二、五对概念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1.线描与涂绘的区分在分析艺术作品时,人们会先分析线条或者色彩,因为这是最先映入人眼的部分,是造型方式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决定位置颜色还是颜色决定线条走向,是更注重线条还是更注重色彩,是区分线描与涂绘概念的重要标准。人们不会说印象主义作品是线描,也不会说顾恺之的作品是涂绘,因为印象主义强调瞬时的色彩感觉,而顾恺之运用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线描风格强调清晰的线条和明确的形体,这就要求画面中的人物轮廓与背景边界极为明确,如果轮廓不清晰,画面上的各种元素便会交叉融合,有涂绘风格的模糊感。画家通过线条观察事物,同时以连续线条作为表现主体,给观者一种稳定感,但有时缺少了一定的真实感。也就是说,人们观赏线描作品时往往不会联想到现实世界。在欣赏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时,人们不会想到身边出现类似的场景或人物,因为画面表现的是高高在上的神。尽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涌现,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已经有世俗化的倾向,但他们一时难以彻底改变绘画技法,用精确的线条描绘出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衣服和头发。如,纯洁美丽的维纳斯、翱翔在天空的风之女神、等待在岸边的春之女神的轮廓线非常清晰,他们的衣褶不像马萨乔作品中的衣褶那样贴在身上,而是随风飘扬,画面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人物形象范围外的一切物体如贝壳、斗篷,甚至连草地上的花朵也是用线刻画结构。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流畅的线条充斥在画面的每个角落,画家用它们清晰描绘出物体的形状,表达了作品主题。这种造型方法不像传统素描那样过分强调塑造体积,却使画面呈现出某种永恒的静谧感。而在欣赏鲁本斯创作的布面油画《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时,人们会感觉画面中的轮廓线十分柔和,充满运动感和体积感。同时画家不再关注线条,而是着重于块面、色彩、光影等因素。涂绘风格打破了静穆、和谐、稳重的古典规范,追求极富激情的运动效果,不再强调清晰的轮廓线,物体边缘显得柔和而真实。人们很难用单独因素理解它们,一切事物服务于画面整体。画面中的男人、女人和马匹交织在一起,仿佛从左到右呼啸而过,生命的活力喷涌而出,给人满满的力量感。白色的肌肤和金色的头发使画面显得温暖,暖色调溢出画面,使观者感觉热血澎湃。再加上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土地这些冷色调,使整个画面色彩丰富且层次分明。画面中缺少真正称得上是线条的元素,那些将主体与背景分开的边界线并不清晰,深红色的斗篷、红棕色的胸膛和栗色骏马的形象从背景中浮现出来,又渗入背景,色彩之间产生了交流。画家通过色彩明暗塑造体块,关注如何以空间感、立体感和光影效果塑造画面。2.清晰性和模糊性的表现这对概念与线描与涂绘的风格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切割,不存在线描模糊或涂绘清晰等情况。因为选择用线进行精准刻画,便意味着放弃模糊;而选择用涂绘进行描绘,注定画面表现不可能清晰。但需要注意,某些版本会将清晰和模糊这对概念译为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这就提醒人们,模糊并不是完全放弃造型的清晰准确,而是相对清晰。线描画家追求轮廓清晰明确,客观地显示事物的色彩,以详细展现物体造型为目标。在《维纳斯的诞生》中,波提切利运用线条描绘了一个清晰优美的维纳斯形象,她刚刚跃出水面,脚踩在贝壳之上,飘逸的头发、瘦削的手肘、细长的手指、衣服上的纹饰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致。除了人物的刻画,画家甚至精心雕琢了水面上的涟漪和贝壳纹理。画面左边的风之女神飘在空中吹出一口气,将空中翩翩落下的玫瑰花献给维纳斯;画面右侧的春之女神准备为维纳斯换上新装,橘树林中金色线条的叶子、散发出一道道金光的树干等都被清晰刻画出来,物象之间的色彩关系也简单明了。画面中的人物、色彩层次和色调分布之间不是刻意营造的关系,只是清晰柔和地呈现出其原貌,并没有受其他物体邻近色的影响。与涂绘模糊相比,艺术家的主观处理明显要弱一些,在艺术手法上更多的是使用优美的线条塑造画中的人物和物体,使每一条线都充满活力。整幅画没有任何含糊之处,画面显得优雅、精致。涂绘分割避免极端的清晰性,没有特别强调轮廓的完整性,根据画面需要主观调整色彩,创作出模糊和具有笔触感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晦涩朦胧的风格特点,给人美的视觉享受。但这并不意味着采取涂绘手法的艺术家完全抛弃对形体准确的追求,只能说那不是他优先考虑的事情,形体准确要让位于艺术家传达的画面的整体感觉。在《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中,色彩为人物服务,而人物又服从画面整体。人们可以从画面中看到强壮而丰腴的女性身体和两个古铜色皮肤的魁梧的兄弟,色彩强烈,激情似乎溢出画面,但并没有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降低的视平线、大片面积的天空和清新的晨光这些模糊的色彩和造型,都缓解了紧张的气氛。鲁本斯弱化轮廓线,广泛使用块状描绘形体,不再强调笔下的人物和物体的轮廓线,身体随着不同色块的衬托而发生微妙变化,不再是永恒不变的。当艺术家不再强调画面的边缘线时,那些丰富的线条和色块会带给人运动的错觉,使观者感到整个画面充满气势。此时画面不再被视为个体,而是模糊的、运动的和融合在整体色调中的或明或暗的色块。画面中的色彩、笔触都统一于光影中,增加了明暗对比,使画面中的人物彼此联系,整体感得到强化。由此可见,巴洛克时期的画家不再追求将一个个物体用清晰的线条固定在平面上,而是开始思考怎样依靠构图、色彩等因素,更好地表达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也引出了下面笔者将要讨论的平面和纵深概念。3.平面与纵深的构成平面性并不是指画面中没有透视,而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把空间当作二维平面,并与作品本身的表面平行,就像物体被画在玻璃板上一样,具有坚定的平面几何形状。《维纳斯的诞生》整体服从于二维平面,且形式相当精确,人物的轮廓与背景明显区分开,这与下一对概念中的封闭形式相呼应。画面中,右边是正在递上披风的春之女神,中间是身材妖娆的维纳斯,左边是翱翔于天上的风神,在构图上形成一个空心的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空心带来的轻盈性之间相互作用,使画面稳定而又不呆板。波提切利没有追求人体结构的正确性,他本可以将人物塑造得合乎规范,但他选择通过变形神话人物传达自己的美学精神,因为在诗意的平面状态下,想象力才可以更加活跃。贡布里希这样评价:“他的维纳斯是如此之美,以至我们忽略了她脖子的长度不合理,双肩是直削而下,还有她的左臂跟躯干的连接方式也很奇特。”波提切利为了表现优美的轮廓线而更改了自然形象,增强了设计上的美丽、和谐之感以及人物的感染力[1]。纵深可以理解为在三维空间有种不断延伸的深度,这种深度的美感与运动感联系在一起。在艺术上,这种纵深在画面中主要展现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内容已不能在平面上被捕捉到。《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画面中心在平行视角偏下的位置,视线略微抬高形成的透视使观者感觉视觉中心似乎在往上移,从而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感觉。这种视角使人物呈现更加集中,在偏上的空间透视中,前面的人物被平面占据,后面的场景具有纵深感。当画面呈现出一种运动状态时,深度恰恰是最强烈的。鲁本斯将画面中最亮的部分置于两姐妹的裸体之上,运动中的两兄弟的古铜色皮肤与两姐妹的白皙皮肤在明暗之间碰撞,其身体的鲜明对比又加强了这一纵深感。人们可以感觉到,波提切利笔下的神不容触碰、高高在上,但鲁本斯笔下的神给人伸手便能触摸的错觉。4.封闭和开放的呈现沃尔夫林对于封闭性和开放性的概念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所说的是这样一种构图风格,它多少以构造的手段把图画处理成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处处都引向自身,然而相反,开放形式的风格到处都引向本身之外,并且故意显得是无限的,尽管隐蔽的限制还是理所当然地继续存在着,并使图画可能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独立性[2]。封闭式作品的构图是有规律的,画面元素围绕着中轴线形成平衡对称的效果,使画面成为封闭的自我天地。从画面布局看,《维纳斯的诞生》中的众神基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呈“一”字形构图,轴对称性与中世纪的圣像画相似,趋于封闭,不与画面外的现实世界产生任何联系。虽然波提切利加强了人物的运动感,但构图仍然是明显的,所有元素都指向画面中央的维纳斯,风神和春之女神的身体运动形成两个圆锥体,指向新生的维纳斯娇嫩的脸庞,体现了沃尔夫林所指的封闭性形式。开放的巴洛克艺术不注重中轴线的稳定性,转而追求偶然性呈现出的瞬间风格。画家习惯于将作品视为更大的世界中的一部分,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形成视觉、思想上的延伸感。《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描绘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留西帕斯女儿被劫时的情景,画面中的人和马可以被视为在一个圆形的构图中,在视觉上给人饱满的感觉。画面中的小弧线使画面在大气激昂的同时具有完美柔和之感。两对主要的人物和战马又穿插组合成一个极为复杂的X形,添加了不稳定的动乱感[3]。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后方的战马也充满了气势和动感,铁青色的马昂头嘶吼,棕红色的马正想迈步向前。画家通过组合画面上的元素呈现出伟大的生命力,观者亦被画面中强烈而炽热的情感感染。5.多样性和同一性的探讨封闭的构图体现出多样性,而开放的构图具有同一性。人们可以将多样性理解为画面上的元素多样,但都是独立存在的,不依靠其他元素就能完整展现自己的美;而同一性则是所有元素都服从于画面,达到了同一性即统一,实现了突出主题的目的。古典主义的神圣性使画面看起来极富仪式感,它的局部被视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从而在视觉上产生某种协调与平衡感。这不是说在画面中没有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之分,而是说如果把它们从整体作品中分离出来,都是单独的并列关系,像雕塑一样清晰而具有存在感。《维纳斯的诞生》线描风格明显,画家细致描绘了画面中的每个部分,但画面并没有被这种细致甚至琐碎的刻画破坏,每个人物都是画面的重要元素,同时又是独立的。从舞台剧角度理解这种做法,就像是每个角色都是自己的主角,但他们又合作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所以,一件艺术作品是由各部分构成的整体,而部分与部分之间是割裂的,也恰恰是因为割裂使画面具备了多样性。巴洛克风格作品的每个部分都从属于画面主题,单个形体难以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只有作为整体才能获得意义和美。《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为视觉中心的情节服务,女人的皮肤和面部表情被精致地描绘出来。就像人们平时拍摄花朵、雪花等微观主体时,往往会主动将镜头聚焦,强调画面主体,对背景进行虚化处理。鲁本斯作画亦是如此,他有选择地细化主体,弱化其他部分,使画面整体统一。通过这幅画人们能理解,复杂的画面元素服务于主题,这也体现出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在技法与意识上的巨大进步。

三、结论与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的辉煌时期,当时人们打破中世纪的桎梏,开始注重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在艺术领域,人们不再将神看成高高在上的存在,神开始向世俗靠拢,与人类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艺术家也开始探索真实空间和展现透视的效果。《维纳斯的诞生》在二维平面上展开,不仅表现了维纳斯的优雅之美,而且表达了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不再只是细致清晰地描绘画面主体,还注重处理复杂的画面布局和虚实变化,使画面有了戏剧性。这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画面,而且延伸到画布之外,想象人物在什么时间、地点,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沃尔夫林认为,某一时代的视觉艺术在其形式中表现出相同的风格特征,具有视觉上的共同点,并受到相同的视觉模式的限制。因此,艺术风格的发展不受外部环境的限制,而是受内部规律的控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大师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效果的绘画,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画家观察事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对美的理解和表现形式也有所变化。艺术并没有高低之分,只要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便都是优秀的艺术。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仅仅从形式分析艺术作品,形成一部“无名美术史”。笔者基于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分析两幅作品,对沃尔夫林提出的五对概念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远不只这种,笔者希望此研究可以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研究形式分析法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265.

[2](瑞士)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潘耀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6.

[3]刘志超.论鲁本斯绘画的艺术语言[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8.

作者:孙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