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探索

时间:2022-08-22 08:51:25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探索

摘要: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会计制度,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和优化建议,以期能够给事业单位提供一定参考,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新会计制度于2019年全面实施,强调了权责机制和预算会计的重要地位,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施新会计制度,需要事业单位能够在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上积极改革,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内部控制实际效果,从而兼顾主体业务和财务管理的双向发展,为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严控财务风险。因此本文针对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对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实施带来一定影响。第一个影响是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在现今的时展趋势下,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现今的事业单位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经济不断变革,只有事业单位跟随市场经济一起进行改革,才能实现事业单位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新会计制度的提出和应用,也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入改革更新阶段。第二个影响是提高了事业单位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中,对于传统的会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处理会计信息的方式融入了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中,在信息化处理方式的保障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相关数据的处理也更加精准[1]。第三个影响是促进资金管理工作进步,新会计制度实行能够规避原有的会计制度中资金管理的漏洞以及问题。新会计制度能加强事业单位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促使相关人员对资金管理方面加强控制,确保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实现过程性监督。保证了资金使用与储存过程中的规范性,实现了资金管理工作的进步,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一)忽略了风险评估

如今事业单位存在忽略风险评估的问题,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埋下财务风险隐患。新会计制度提出后,要求事业单位自查自纠,需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财务风险,注意对风险的管控。现阶段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长期监管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很难发现整体性风险,更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应对方案,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将造成严重后果,可能给事业单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二)预算管理实效性差

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多根据前一年的方案进行适当纠正,并未邀请其他部门人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工作。很多事业单位也缺乏独立的预算编制人员,多为财务人员兼任,其本身工作忙碌,没有过多精力投入预算编制中。最终造成预算编制方案不合理、脱离76会计研究ACCOUNTINGRESEARCH实际情况、无法指导约束员工的结果。此外预算编制较为粗泛简单,不能进行细化,缺乏阶段性目标,使得预算管理难以实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三)收支管理力度较弱

事业单位很多收支工作公开透明度不高、管理不严格,严重影响收支管理力度。如采购招投标环节上,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很多招标信息被意外泄露,造成招标工作无效开展,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尤其是很多高价设备的采购,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导致一旦需要事后处理,容易引发合同纠纷。对票据管理也较为混乱,很多不合规票据都予以批准,不利于收支管理的规范性,造成收支科目混乱、记录不准确、管理不规范。这种情况下将造成严重超支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四)权责分工模糊

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控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内控制度实施效果不佳。很多员工都认为内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并未重视对成本的控制,责任意识低下。各个部门职责模糊,未能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一旦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很难落实到个人。财务部门也缺乏责任机制,没法对财务人员进行追责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主要由质控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纪委部门负责,三个部门互相独立,无法做到默契配合,且存在监督死角,未能实现全面监督的效果。在外部监督上,则忽略了对群众意见的收集,无法充分动员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的监督,很多财务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2]。此外事业单位并未积极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考核,使得事业单位存在较高的内部包庇风险。

(六)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已经全面推广信息系统,但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多使用两套系统,业务工作和财务工作被完全分离,并未进行融合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岛,无法充分掌握业务相关信息,难以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优势,为事业单位发展和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在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工作上也陷入困境,无法利用业务数据展开全面管理。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

(一)建立财务风险监控机制

财务风险是造成内部控制效果差的直接原因,根据财务风险不确定性的特征,难以彻底根除,需要对财务风险展开动态化监控管理,在事业单位活动过程中展开动态化风险评估,针对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展开实时动态分析,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展开指导。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密切关注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识别风险,并根据风险展开全面分析,从根本上保证风险的可控性。首先应当建立独立的风险预估小组,专门负责对风险信息的收集以及监控,保证风险信息完整性,对风险信息展开全过程跟踪监控,确保风险安全可控[3]。财务人员应当保持风险意识,能够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实施长期有效的动态化监控。基于对风险的动态化识别,着手建立风险控制预案,能够根据风险评估等级,设置对应的处理防范,保证风险爆发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手段处理,避免给事业单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以此形成财务风险控制的一体化管理机制,通过动态化监管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的等级,制定针对财务风险的应急预案,在财务风险的不同阶段采取对应的措施手段处理,保证财务风险可防可控,有序开展事业单位经营活动。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通过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指导对预算的全面控制,完成业务发展目标。为了让事业单位更好地完成经营发展,需要保证资金支持,将资金投入至研发等核心部门,支持业务的发展。若预算管理不当,缺乏预算管理意识,可能会造成超额支出,严重时无法正常进行业务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将预算绩效考核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各个部门展开考核,由此培养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意识,在业务工作开展的同时重视预算管理。各个部门应当建立分级管控的管理体系,部门经理进一步细化预算管理方案,落实到各个工作小组和个人身上,保证每个员工都对预算管理负责,在业务工作中严格实施预算管理。以月度、季度或者年度为单位对各个部门预算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和员工绩效奖金直接挂钩。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开透明,以此督促各员工重视预算管理,让预算管理落到实际中。部门经理参与预算制定环节,在财务人员帮助下制定本部门的预算方案。经过层层审批后严格执行预算方案。首先事业单位建立预算委员会,给各个部门制定预算管理目标,确定预算管理目标后作为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明确部门的工作责任。其次在编制预算中各部门经理参与其中,从专业角度提出预算需要,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预算合理性,通过审核后提交给财务部门、管理层进一步审核,若未审核通过则给出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过层层审核后得到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方案,向部门员工公开,要求各个部门员工严格遵守。

(三)加强收支管理控制力度

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还存在较为粗泛的问题,严重影响其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加强收支管理力度,根据事业单位行业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收入管理上,需要对各个业务项目的收入进行区分,保证每笔收入具备明确的来源信息,金额准确无误[4]。每天核对收入情况,并完成各单据的记录。财务部门定期对收入单据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才能归纳至档案中统一管理。应仔细核对收入款项日期和来源等信息,经过充分确认无误后才能存入银行。在支出管理上,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所有大额款项支出,必须经过集体决策,通过后才允许支出。相关会议费用、差旅费用等,应严格按照管理规范检查票据的信息后,才能进行支出。财务部门应当做到明确的权责分工,如管理会计、出纳等岗位,对应不同的职责,不允许兼职冲突岗位。所有票据均需要有负责人盖章,均按照要求进行审核,若票据不符合规范不允许通过审批。由于财务部门相对特殊,应保证每个财务人员职责分工明确,避免出现兼职情况。为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可增加采购部门,负责采购必备物资。如耗材、精贵设备等,都需要由采购部门进行统一采购。采购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通过招标投标方式进行采购,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资质和合格证明,确保采购资产质量达到要求。采购人员应参与资源验收工作,确保采购质量。

(四)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如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均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为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需要对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优化,丰富信息系统的功能。事业单位应积极建设多元化系统,不仅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更能让业务工作和财务工作相衔接,实现业财融合。通过业财融合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能够让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互相连通,能够从源头上保障财务工作全面监管,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财务数据也能支持业务决策,指导事业单位制定正确的决策,满足其长远发展需求。此外,事业单位要更加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应设置完善的防火墙系统,能够实现全面监控系统安全,避免不法分子非法入侵。同时需要设置严格的授权机制,只有具备权限的人员才能访问系统,不同岗位访问权限不同,以保护财务数据安全。

(五)明确内控权责分工划分

为了保证在事业单位中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保证内控权责分工明确,提高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内控责任和权利,提高全体人员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因此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借助于培训活动提高所有员工对于内控制度的认知,建立内部控制的意识,能够主动遵循内控管理措施,在业务工作中积极控制成本。通过全员意识水平的提高,更能让员工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内控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内控水平[5]。其次还需要进行权责划分,只有提高员工责任意识,才能让员工将内部控制看做自己的职责,在责任意识的督促下,更能约束员工的行为。因此需要将内控责任进一步细化至各个部门,甚至各个人员身上,形成岗位问责制,一旦出现财务问题需要对员工进行追责。通过权责分工对员工进行约束管理,解决消极怠工、事不关己等错误认知。尤其是财务部门中,更需要保证权责对应,改变以往财务部门责任模糊的问题,让财务人员职责明确,督促财务人员重视对收支的考核,关注预算成本的控制,从而取得更理想的内控效果。

(六)完善财务内外监督制度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的监督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展开,更全面评估财务情况。在内部监督上,首先设置日常监督机制,对日常活动的内控效果展开监督。设置监督小组,不定期抽查各个部门阶段性内控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通过日常监督管理能够督促各个部门员工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其次重点对采购环节、收支管理展开监督,可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展开监督,更能及时有效地发现收支管理和采购环节的不足,客观评价内控制度的问题。最后审计人员需要评价管理会计等财务人员的能力,全面评价财务部门专业素养,帮助财务部门进行针对性改进,不断提高内部专业水平。在外部监督上,则需要面向社会公开监督举报渠道,通过电话、邮箱以及社交平台等不同渠道,接收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意见和监督。积极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考核评价,给出专业意见,指导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经过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内部控制的分析,发现仍然存在忽略了风险评估、预算管理实效性差、收支管理力度较弱、权责分工模糊、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提出优化建议,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财务风险监控机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收支管理控制力度,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明确内控权责分工划分,完善财务管理内外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符珊.新形势下如何完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03):57–59.

[2]孙元培.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3):29–31.

[3]李瑾.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22(03):164–166.

[4]李小平.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医院财务内部管理影响的研究——以某专科医院为例[J].中国市场,2022(02):159–160.

[5]孔岩.试论智慧财务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1):21–23.

作者:李祥寅 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