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7-11 11:43:36

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个《中医内科学》课程平行班,分为对照教学组与试验教学组。对照教学组采取传统授课教学,试验教学组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增加中医文化渗透学习。结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2组学生均多数认为分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部分。多数学生偏好于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结课后,试验教学组86.21%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对照教学组仅44.74%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班(P<0.05)。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为(19.24±1.48)分,对照教学组(16.79±3.43)分,试验教学组平均分高于对照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文化渗透可以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积累中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医文化渗透;中医思维;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中医文化主要是指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内容。近年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日益蓬勃,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论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将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视为“科学”的典范来衡量、评价与改造中医药,使得中医院校学生及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师中医思维弱化,甚至逐渐缺乏中医文化自信。此外,中医药课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相对薄弱,对中医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1],不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及运用中医思维处理临床疾病。研究发现中医文化渗透与传统授课相结合,能够多途径引导学生感知中医文化,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助力中医课程的学习[2-3]。《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衔接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探讨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课程教学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2个《中医内科学》课程平行班进行对照教学,并在结课后对学生的《中医内科学》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以单选题为主。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级专业课程相同的平行班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教学组(38例)与试验教学组(30例)。

1.2研究方法

对照教学组采取常规授课教学(以教学课件为主),试验教学组在常规授课基础上增加中医文化渗透学习。中医文化渗透内容与方法: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中医文化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插入中医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中医理论知识思考感知自然变化,观察规律作息、饮食和情志的调节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进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小组学习、问题-互动交流等形式渗透中医文化教育,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现实情景学习。结课后对2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由授课教师编制《中医内科学学生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情况相关问题及21道中医思维训练题,收回问卷后,根据问卷结果统计并分析。2个班级《中医内科学》授课老师为同一人,其余课程师资力量一致。

2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2.1观察指标

比较2组学生《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情况,包括课堂学习内容难度、教学模式选择以及对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认可情况。通过问卷考核比较2组学生结课后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情况及2组学生21道中医思维训练题得分,训练题以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

2.2统计学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调查结果

3.1问卷调查结果

本调查实发问卷68份,回收67份,其中试验教学组29份,对照教学组38份,回收率98.53%,均为有效问卷。

3.22组课堂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见表1。对照教学组学生中18.42%认为学习没有难度,78.95%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2.63%表示完全听不懂;试验教学组学生中31.03%认为学习没有难度,65.52%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3.45%表示完全听不懂;2组学习难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05)。

3.32组教学难度内容及教学模式选择比较

见表2。在教学难度上,对照教学组认为学习有难度内容沿革部分占18.42%,病因病机占28.95%,诊断占10.53%,分证论治占42.11%;试验教学组中病因病机占48.28%,诊断占3.45%,分证论治占48.28%。在教学模式方面,对照教学组学生中5.26%表示喜欢传统授课,34.21%喜欢病案讨论与分析,60.53%喜欢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试验教学组学生中20.69%表示喜欢传统授课,10.34%喜欢病案讨论与分析,68.97%喜欢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42组结课后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

认可度比较见表3。结课后,对照教学组及试验教学组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认可率分别为94.74%、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2组结课后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比较

见表4。结课后,试验教学组86.21%学生认为自己已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13.79%学生不确定是否建立中医思维模式,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占主导。对照教学组44.74%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52.63%的学生则认为不确定是否建立,2.6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建立。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优于对照教学组(χ2=12.38,P<0.05)。

3.62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比较

见表5。结课后,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为(19.24±1.48)分,对照教学组为(16.79±3.43)分,试验教学组平均分高于对照教学组(P<0.05)。

4讨论

中医文化熏染,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获取健康中医养生知识,助力中医课程学习,并在实践中逐渐获得中医认同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都以面对面讲授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4]。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逐渐渗入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受其影响,虽然我国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中医药的相关教学中却经常被忽略,极大地影响到中医杰出工作者的培养[5]。本研究团队在授课及带教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出现临床中医思维匮乏,缺少中医自信等问题。为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增加中医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各中医院校教研室在课堂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环节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本研究主张将中医文化引入《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探讨以学生为主体,中医文化渗透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具体操作如下:①教学研究:组建并培训教师教学研究团队,结合《中医内科学》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中医文化教育资源。如选用该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插入中医文化元素,分析问题、质疑问题,制定与中医文化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研究计划,拟定核心专题、导入方式、课堂讨论、课后小组讨论、实践项目、成果体会等模块。②学习研究:学生分配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组选定自学模块,通过课堂学习以及第二课堂(大自然、宿舍、食堂、运动场、图书馆、互联网、医疗实践等)参与中医文化学习,感悟、体验中医文化,进行团队合作,分享成果,分享快乐。③互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体验、感知、表达,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中医文化的实际价值、感受中医魅力、深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通过上述授课方式的调整,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对照教学组大部分学生在《中医内科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主要集中在病因病机及分证论治部分;仅约半数学生有预习、复习的习惯;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学生仅占小半,有极少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没有中医思维。本项研究调查结果发现,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并不为多数学生所感兴趣,且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强,普遍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更多的学生喜欢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试验教学组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中采用中医文化渗透方法教学结课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中医思维训练得分优于对照教学组。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情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深入中医基础,着重关注学生对于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部分的理解,与大自然、日常生活及临床实践结合,使学生深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绝大部分同学都具有中医自信。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将每一个内科疾病与传统的中医文化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引导、对自然界的观察、自身的生活实践、图书馆资源、网络信息、临床实践等多途径感知中医文化,建立中医思维。从问卷结果分析来看,《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与中医文化渗透学习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训练。通过中医文化的熏染,将中医理论与自然、日常生活及临床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形成中医思维,积累中医文化知识,坚定文化自信,对提高中医院校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综上所述,中医文化渗透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医学相关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细化研究。

作者:严冬 彭海燕 周颖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