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探讨

时间:2022-07-07 09:58:15

乡村振兴的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探讨

近年来,国家政策指向持续聚焦“三农”工作。随着从“乡村振兴”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维度的跃升,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和乡村建设改头换面、蝶变新生的重要“变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支撑和乡村振兴的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如何为乡村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活水不断,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高校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进行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真干实干为实践指向,为乡村培养了一批辛勤“耕耘者”和专业“建设者”。然而,囿于乡村“贫穷守旧、偏僻落后”的刻板印象和“离开农村、走出大山”的传统思想,乡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再加上大城市机会多、平台广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社会共识”,乡村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更加突出。在上述因素共鸣、累积及遍在效应的作用下,高校大学生鲜少愿意走进乡村、投身“农门”,就连涉农专业学生也“谈农无言”“谈农色变”。

在有关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调查中,影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专业方向、乡土情结及政策引导。在对问卷进行归因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程度较低,主要受以下 3 个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专业认同不足,职业规划模糊。职业规划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空白的认知区域,很多人还只停留在“找工作”“找好工作”这样的基础层面,完全没有上升到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高度,更没有从个人事业发展的方向去布局。二是缺乏清楚认知,参与动力不足。许多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高校毕业生往往秉持深厚的乡土情怀,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父母在不远游”就是其乡土情怀的深切践履与经典表达。但对于绝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乡村了解不够、认知不足,学农爱农知农的意愿较低,难以对乡村振兴事业产生共鸣,对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更无热情和兴趣。因此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就业意向,都鲜有大学生将乡村作为首选地。三是缺乏政策了解,参与渠道受限。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乡村发展政策,信息渠道过窄,无法紧跟时事。此外,在乡村参与的渠道方面,也仅停留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乡村支教等层面。从上述归因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职业规划模糊、乡村认知缺乏还是政策了解不够,这三块“短板”均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紧密相关。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和智联招聘联合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在毕业生未获得 offer 的原因中,“太迷茫,无方向,没经验”高居榜首,“走一步是一步”成了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这也从侧面显示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和低效。而在毕业生获得 offer 的原因中,“求职目标明确”“实习经验丰富”较为靠前,这两者都与明确的职业规划密不可分,也可见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性。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乡村的人才赓续,需要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思政育人,涵育全维度学农爱农知农氛围;二是生涯领航,构建全周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这二者不仅缺一不可,还须相互融合,只有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同向并行,才能建起联结高校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强化高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拓宽高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真正做到“思政课程引领,生涯教育花开,人才振兴得力”。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看似是两种理念、两个方向、两个版块,但两者其实同源。必须厘清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两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和作用机制,才能充分认识思政教学融入生涯教育的必然性,切实推进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研究。一是思政教学锚定生涯教育的指导方向。思政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更多以“课程观”的形式呈现,本质上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最大化。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关,是学生从校园迈入社会的重要一站,关系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培养链条的关键一环。而思政教学集理想信念、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堂,恰好可以作为学生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先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弦”,减少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顶层设计的契合,使得思政教学的融入有助于生涯教育发挥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引领、疏通作用。二是思政教学提升生涯教育的育人效能。生涯教育主要是向大学生传达职业规划的理念、意识、方法,帮助大学生梳理优势强项、树立职业理想、确定生涯目标和制定行动路线。思政教学的融入,可以充分拓展生涯教育的边际效用和内涵建设,提升生涯教育育人效能。思政教学中倡导国家民族的“大我”,生涯教育倡导个人发展的“小我”,前者使后者有了广度与厚度。此外,思政教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生涯教育中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提供有力的道德根基和正向的价值引领。三是思政教学弥补生涯教育的缺漏之处。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并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鲜事物,早在 10 余年前就开始了课程的初步构建。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高校生涯教育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其教学内容过于模式化、程序化,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课程获得感普遍较低。思政教学融入生涯教育,可以凸显生涯教育课程的育人底色和价值使命,赋予生涯教育课程更多生命力、吸引力及感染力。此外,思政教学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内容的强调,可以从更高视角解读生涯教育的社会意义,弥补以往生涯教育的视野窄化导致的缺漏,拔升生涯教育的层次和境界。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是必然也是应然。但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具体融合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目前,基于乡村振兴的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教学理念的融合。

高校必须将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置于同一高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相融合,将“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为学生书写投身乡村建设的种种可能性,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坚定学生“践行为民宗旨,真诚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二是课程内容的融合。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不是两个学科,也不是两堂课程,两者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贯通的。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内容都必须结合起来、相互对应。如,将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诚信”与生涯教育中的职业道德结合,将思政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教育中的职业理想结合,都可作为二者融合并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育人载体的融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主要契机。在课堂教学上,可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等内容,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寻求平衡;可在生涯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校园活动中,可依托于各种社团开展思想教育类和生涯规划类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可借助政企平台,帮助学生适应生涯角色转变、聚焦未来职业。四是师资队伍的融合。对于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要促进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紧要。一方面,思政教学教师须加强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生涯教育教师也应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坚定政治立场。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必然会催生新的思考和行动,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的融合将永远是“进行时”话题。经福建教育出版社于 2021 年 8 月出版的《铸魂育人—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课例》一书,可称得上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共 4 个专题,从思想政治课唤醒生涯意识、思想政治课引导生涯探索、思想政治课优化生涯体验、思想政治课描绘生涯愿景等维度剖析了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课例。课例中,编者对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参考的论述层层递进,阐释得当,对于我们研究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大有裨益。

作者:申蓓阳 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