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循环买卖法律责任分析

时间:2022-06-13 15:29:49

封闭式循环买卖法律责任分析

摘要:在封闭式循环买卖的法律纠纷中,由于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比较隐晦,对其性质定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判决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资金出借方最终难以收回资金。本文旨在通过对既往判例的分析,辨析封闭式循环贸易中各方的定位和责任,分析买卖合同的效力和法律关系,探讨在封闭式循环买卖中最终的还款责任方。

关键词:循环买卖;资金沉淀;借贷关系

循环贸易是通过相同企业或者关联企业之间签订内容相同的多份买卖合同,形成一个闭合的货物流转回路,帮助融资方取得资金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同时无需发生实际的货物流转,其实质是质押贷款。[1]指各方参与企业两两之间签订买卖合同的托盘融资模式,资金与货物形成了封闭的“双循环”。封闭式循环买卖,源于民营企业融资难、市场环境变动、国有企业的业绩压力等问题。[2]由于在该模式中,一方经常会伪造收货单等凭证以完善交易流程,因此会有资金出借方以“实际货物已交付”等理由抗辩。本文旨在分析封闭式循环的买卖结构,在参考既往判例的基础上,分析封闭式循环买卖的法律性质和三方责任。

一、封闭式循环买卖的结构

以三方主体为例,假设A方是资金供给方,B方是资金占有方,C方是通道方、担保方。封闭式循环买卖的交易结构为:资金的流转方向为A—B—C—A,货物的流转方向往往是B—A—C—B。A方向B方采购货物,再把该货物加价卖给C方。通常情况下,B方是C方指定的采购方,并直接由B方向C方供货。由于B方和C方私下资金来往紧密,很多情况下A方在交易初期并不知道循环买卖的真相,而是坚信买卖合同有效,B方实际向C方供了货。在借贷关系中,两次买卖的差价作为A方出借资金的利息。具体的案例中,A方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主体,A方可能还会再从其他方拆借资金,但从整理的交易模式来看,他们都属于资金供给方。B方将同一标的物以低价售出,再以高价回购,在每轮“自卖自买”同一批货物后均为亏损。表面货物买卖亏损值即实际借贷利息。在具体的案例中,B方可能还会扮演通道方的角色,将从A方收到的资金直接转移给C方,实际资金占有方为C方。C方是该循环交易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从B方收到的借款有向A方转移支付的责任。在A方、C方的买卖合同中,C方还可能会向A方支付保证金。表面上保证金是对C方履行买卖合同及各项到期债务的保证,实际上是对循环买卖中B方该笔借款的保证。同理,C方对买卖合同提供的担保,一方面是对自己转移支付的义务担保,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用款的债务担保。在具体的案例中,C方可能不仅仅是通道方,也可能是资金占有方,实际占有了资金。

二、法院判决的认定

分析法院的判决首先应该分析在封闭式循环贸易中三方主体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资金沉淀在哪方,以及最终的还款责任方。

(一)上海F科技公司与上海H能源公司及上海X公司等企业借贷纠纷案

本案中涉案资金168.35万元最终沉淀于X公司。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并没有实际货物流转,不符合买卖合同交易特征,资金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系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法律关系。最终判决X公司返还借款,由H能源公司对X公司不能返还款项的损失承担50%的赔偿责任。

(二)R集团与山西J集团借贷合同纠纷案

在该案中资金供给方为R集团,资金需求方供货方为Z能源公司,中间方山西J集团也是资金需求方,涉案资金1760万元最终沉淀在山西J集团。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三方之间形成了一个标的相同的封闭式循环买卖,并非真实的买卖关系,而是以买卖形式进行融资借贷,资金需求方作为实际借款人。三方之间的合同由于缺乏真实的买卖意思表示,为无效合同。最终判决山西J集团返还借款及利息。

(三)江西L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X进出口有限公司企业借贷纠纷案

在该案中资金供给方为L公司、资金需求方为Q公司,中间方为X进出口公司,涉案资金5980.63万元最终沉淀在Q公司。最高法认为作为卖方参与交易但不承担任何买卖风险,而买方争议负责处理并承担一切损失等不合常理之情况。鉴于L公司不具有从事金融业务的资质,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合同无效。依据无效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的法律规定,最终判决Q公司承担返还借款责任。

(四)Y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姚某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在该案中资金供给方为Y国际公司,资金需求方为B公司,中间方为G投资公司同时是资金需求方,涉案资金1114.77万元沉淀在B公司,3314万元沉淀在G投资公司。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查明交易主体的交易中形成了闭合性的资金往返路径,并与货物交易呈逆向走向。最终认定系以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为表象的企业间融资借贷法律关系。最终判决B公司和G投资公司分别返还剩余借款及利息。

(五)中国C国际贸易公司与上海D商贸公司、上海T物资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在该案中资金供给方为C国际贸易公司,资金需求方为M公司、T物资公司以及D商贸公司三家公司,资金最终沉淀在M公司、T物资公司以及D商贸公司之中。上海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购销合同》性质名为买卖合同实质为企业间的借贷合同。合同未违反强制性规定因而有效。最终判决三家公司作为主债务人应共同返还C国际贸易公司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综上所述,根据案例的汇总,可以看到在分析三方谁是资金供给方、谁是资金占有方、谁是通道方之后,不论是合同有效还是合同无效,不论是借贷关系还是买卖关系,一般认为资金沉淀在哪方,哪方就有还款的义务。也就是说在借贷关系的情况下,实际用资人有返还借款的责任。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基于不当得利,实际用资人也应该将取得的钱款返还给实际资金供给方。

三、封闭式循环买卖基本特征

(一)客观上:主体之间形成闭合性的循环买卖

在每一轮的交易中,所谓的货物均从资金需求方售出,经过中间环节,最终售回资金需求方。资金需求方将同一标的物以低价售出,以高价回购,从而在交易主体的交易中形成了闭合性的资金往返路径,并与货物交易呈逆向走向。相当于资金需求方在这个循环买卖中利用时间差获得资金的使用权,通道方同样也可能在其中使用了资金。在这个闭合性的循环买卖交易中,资金需求方自卖自买同一产品,货物和货款通过其他交易主体的参与,在闭合的交易圈内自我循环。

(二)主观上:各方对涉案交易模式均为明知

在封闭式循环贸易中,应该认定通道方和资金占有方对交易模式是知情的,资金供给方知道部分或者全部交易模式。主观上应该认定是三方对于企业间借贷行为的合意。因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显然违背正常的金融逻辑,三方主体对于借贷事实应该是明知的,是在企业负责人的授权下进行的交易,不存在过失的情形。

(三)资金需求方存在低卖高买行为

资金占有方在每轮“自卖自买”同一批货物后均为亏损,资金供给方与通道方均获利,而资金占有方则属单方面亏损。这种卖得越多亏损得越多的行为,显然违反正常的商业常理。实际上这个差价是资金占有方也就是资金需求方向资金供给方和通道方提供的利息和过桥的费用。

(四)货物并没有实际交付

整个交易中除部分货物交付外,只有款项的流转。各方系通过签订买卖合同的形式,达到资金拆借的目的。各方之间不具有买卖合同的特征,系以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为表象的企业间融资借贷法律关系。各方对于标的物的数量、价格和交付方式并不重视,甚至会伪造货物交接单等文件,为了完成企业内部财务的审核。实际贸易中,有部分货物的流转并不影响案件整体法律关系的认定,各方关注的重点仍是资金的回流。可以认定循环贸易基本上是有这四大特点,司法审判中对于封闭式循环贸易的认定也应该至少满足以上几点。

四、封闭式循环买卖法律关系辨析

(一)合同效力和法律关系

关于合同的效力,根据上述对三方封闭式循环贸易交易的分析可知,交易三方不存在事实上的买卖合意,但是企业间借贷的合意是真实的,且该合意充分表示在三方间签订的买卖合同中,而且随后的合同履行也是依据买卖合同中关于金额、期限、违约责任的约定而进行的。除了货物的交付方面,各方当事人均意在履行协议,区别于一般的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对于货物这一履行要求,即使流转的是提单类物权凭证,各方都已客观上实际交付。而现金的流转,各方当事人也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双方签订的历次合同金额都可找到对应的银行付款凭证和相应发票。正如有学者所说:“‘无货’封闭型循环买卖在性质上最接近法律规避行为。法律规避行为区别于虚伪表示行为,是当事人真正意图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而虚伪表示行为的当事人无意实现其表示所指向的法律效果,其表示无效,无法实现规避禁止性法律的目的。对于法律规避行为,应承认其价值上是中性的,不应一律认定无效,应由法官依事实和法律解释分类处理。”[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封闭式循环贸易中三方之间的买卖关系因虚假的意思表示而自始不存在,但其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借贷合同关系,其效力需要进一步判断。根据201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法律已不是全部禁止企业间借贷行为,仅在特定情况下才会确认企业间借贷无效。而且在封闭式循环贸易中,资金出借方一般情况下出借的资金的目的并非高利,借款目的并不具有营业性,所以借贷合同并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不存在法定无效事由,应判定合同中借贷部分有效。故作为各方间借贷合意达成的一致、各方间借贷法律关系的体现、各方履约的依据,因此不应认定买卖合同完全无效,而应认定为合同中买卖部分无效,合同中借贷部分有效。反过来说,如果判定合同全部无效,也就是借贷部分无效,那么各方的资金流转将无“法”可依,即使我们能够证明各方之间存在借贷合意,也无法证明合意的具体内容,例如资金流转方向、资金成本、用款期限、增信措施等,因此,从实践考虑,我们也应认定合同中借贷部分有效。

(二)三方的责任

首先,A方作为资金供给方,B方和C方有责任返还A方的借款。在这个金融交易中,资金供给方相当于是债权人,在债务到期时有权获得按照合同约定的利息及本金的偿付,债务人需要履行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其次,B方作为资金占有方、借款方,有偿还的义务。实际借款人应偿还本金及利息,按照出借人签订的原买卖合同卖出货物的价格计算,但应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限制。退一步讲,就算认定合同无效,也应该判决资金占有方归还本金并支付同期利息。[4]换句话说,资金沉淀在哪方,哪方就应该承担偿还资金的责任。最后,C方在整个交易流程中,既可以作为通道方单纯转移支付资金,也可以是实际借款人。如果只认定其为通道方,则其收益与风险并不对等,间接起到鼓励通道方参与到循环借款业务中来。[3]当资金供给方先把资金给到资金占有方时,通道方作为未来款项归还的承担者,也实际占有并且利用了资金,故也可将其认定为实际借款占有人,如果资金沉淀到通道方,通道方承担向资金供给方返还借款的责任。

五、结论

因此,买卖合同中关于“货物”部分的约定系双方虚假的意思表示,实际中并无货物的实际交付。因此关于“货物”的合同部分应该认定为无效。此外,双方关于“货款”的约定系对借款的约定,货物的差价即是借款的利息和过桥的费用。双方对于资金流转是达成一致意思表示的,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同部分有效。因此,不论资金路径如何,封闭式循环贸易中三方交易主体的交易中都形成了闭合性的资金往返路径,并与货物交易呈逆向走向。各方系通过签订买卖合同的形式,达到资金拆借的目的。合同的效力应认定为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应认定在实践中关于“货款”部分的合同是有效合同,但基于合同属于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无货”封闭式循环买卖作为企业间融资的特殊形式,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应从整体的角度认定为当事人虚伪意思表示,进而确认其借贷合同性质。如果不存在违反金融秩序等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的情形,借贷关系应当认定有效。

参考文献

[1]鲁业光.对融资性贸易的几点思考[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8,13(4):38-39.

[2]宋骁桓.实务中循环贸易纠纷的研究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32):71-72.

[3]张晓菁,柳洋.“无货”封闭式循环买卖的诉讼类型化探究[EB/OL].搜狐网.(2020-01-01)[2022-01-20].

[4]董淳锷.合法形式掩盖下的非法合同问题研究——以企业间借贷的法律规避现象为例[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2):145-160.

作者:耿天谋 张爱晨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