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原初阅读的价值意蕴

时间:2022-06-06 15:23:26

高中阅读教学原初阅读的价值意蕴

摘要:成都七中黄明勇老师曾提出“原初阅读”概念,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原初问题出发。其意图是让阅读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遵循文章的内在逻辑和认知规律,突破学生的理解瓶颈。从“原初阅读”的视角考察,可以发现当前高中阅读教学存在忽略学情与脱离阅读规律的情况,探讨“原初阅读”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样态,对于让高中阅读教学回到阅读本身,探析文章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中语文之“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原初阅读;阅读教学;价值意蕴;实践样态

一、原初阅读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原初阅读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如何突破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是语文界近二十几年来孜孜以求地探索的焦点。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成都七中黄明勇老师提出了“原初阅读”概念,并展开了深入研究。何为原初阅读?黄明勇老师认为:“原初阅读即最初阅读,原初阅读教学即从学生的原初问题出发,针对学生的思维瓶颈,设置语言认知情境(冲突或背景),引导学生克服功利主义在阅读体验中获得理解力的提升。进而让学生达成更高层阶的原初阅读体验”。根据黄明勇老师的阐述,“原初阅读”的要义有二: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真实问题,二是遵循文章的规律、阅读的规律。原初阅读提醒我们回到阅读的真实起点,重新认识阅读的本质规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阅读的真实起点,是学生理解的具体而实际的起点,不是教师假想的抽象的起点。这个起点,与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水平、理解能力直接相关。对同一学生而言,因为年级阶段的不同,会有显著的不同。阅读的本质规律,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遵路识斯真”,这个“路”,是理解之路,是理解的方法过程与文章的内在逻辑。那么,从“原初阅读”的视角来考察高中阅读教学,重新思考高中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会得到什么发现,又能带来什么改变呢?

(二)原初阅读对高中阅读教学的价值

原初阅读强调遵循文章的内在规律,内在规律有哪些呢?一是构成规律,即文章成品的结构法则;二是形成规律,即文章写成的过程方法。深入阅读一篇文章,需要梳理其各组成部分,分析其间的结构关系,从而把握其信息内容,也需要揣摩其写作过程,体会其立意的路径方法和表达的思维策略。前者为基本的阅读、普通的阅读,着眼于文章信息的获取;后者为高阶的阅读、专业的阅读,着眼于文章思维的学习。原初阅读强调学生的真实问题和真实起点,高中生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大都具备了信息获取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在文章结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面做了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在阅读教学方面,“高中”之“高”,可能就应该“高”在这里。如果高中阅读教学还只能在信息获取上兜圈子,就不要责怪学生在语文课上做理科作业,也不要期望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实质的提高。原初阅读观点启迪我们,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从文本信息走向文章思维,即以“理解”为主,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章立意和表达的过程,理解作者的立意表达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同时向作者学习到写作的技能与艺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光是甚至不主要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其余学科也要这样做),而是让学生学习怎么读懂并予以训练(基础阅读),更是要欣赏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立意和表达的,即学习文章思维(高阶阅读)!

二、以原初阅读审思高中的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起点和阶段价值

原初阅读认为,阅读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从学生的真实起点来看,经过了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成熟,甚至定型。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莫提默·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多终身停留在小学五六年级水平,中学以后,学生的阅读没有被有效地教过”。初中生的阅读有没有被有效地教过,我们暂且不论。高中的阅读教学,究竟有没有作为,有没有效果,我们不妨问一个问题:高中的阅读教学,与初中有什么不同?所教的阅读方法有不同吗?所学的阅读知识有不同吗?如果问一下正在进行高考考前复习的学生,他们多半会告诉你,高三所讲的所有语文知识和方法,在中考前大多已经讲过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进行的高中阅读教学未能针对学生的真实起点和实际需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回答高中阅读教学能给予学生哪些他们未曾学过或知道的东西。如果没有,高中阅读教学就缺乏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二)忽略了语文的学科本分和教学职责

根据原初阅读理论,阅读教学要遵循文章的内在规律,积淀学生的阅读体验,达成语文教学目标。那么,文章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有没有遵循这个内在规律?现在的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地增进学生的阅读体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和语文学科目标?我们不妨先问这样一个问题:一篇文章,比如《孟子》选段《寡人之于国也》,出现在不同学科的教材上,或者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科特点?如何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假如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在把握文章内容和观点之后,会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认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状况,探寻孟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从而对那一段历史有更清楚的了解,对思想文化乃至整个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假如出现在政治课堂上,在了解文章内容和孟子观点之后,政治老师会带领学生探讨儒家政治思想的得失,以此分析国家的结构方式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与道家无为而治与法家严刑峻法等治国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探寻理想的政治结构和治国观念。那么,在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之后,作为语文的学习,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学习,我们还做了什么?仅仅是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或者找出一两种写作特点?这些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文章的本质规律?在提升学生文章读写能力上,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实际情况是,上高中以来,学生学过了古今中外的不少文章大师的名篇佳作,但学过之后,学生未必从这些名篇佳作学到文章大师们的写作思维和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未必获得了语文的提升。1978年的吕叔湘之问(“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在原初阅读的视野下,答案逐渐明晰起来:因为我们没有较好地遵循文章的内在规律,两千七百多课时中,学习“语文”的时间并不多。正如王荣生所说,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程的缺失。

三、原初阅读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样态

原初阅读观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有怎样的实践样态呢?换句话说,如何从文本信息走向文章思维呢?有一种实践方法,即对文章进行写作分析。下面我们以《拿来主义》为例,尝试就文章的立意进行分析,具体说明原初阅读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样态。作为高中语文,仅仅读出文章的中心是主张“拿来主义”,号召大家用“拿来”的方式创造新文艺,这是不够的。要理解作者是如何产生“拿来主义”这个主张的,学习其中的思维,体会个中甘苦。在文章里不难看出,“拿来主义”是针对“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在大家都奉行“送去主义”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想到“拿来主义”的呢?文章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闭关主义”是怕别人拿走自己的好东西,而结果保住自己的东西了吗?“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怎么办?当时人们的做法是,那就反过来做,主动送,实行“送去主义”。这是面对求是的思维。“送去”究竟行不行?作者看到将导致“抛给”的下场,是不行的。在大家都奉行,都看好“送去主义”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眼前一亮?因为他运用了结果推测,或者叫前瞻思维。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超越出来,努力寻找“第三样”做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条路思维”,这是一种开创性极强的思维方式。鲁迅先生很擅长这种思维,在《灯下漫笔》里,作者从非乱则治的思维中超越出来,在中国历史治乱交替的表面不同中,看到其共同问题:都是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针对此问题,其提出“争取到人的价格”,开创第三样时代。《拿来主义》的立意,也用到第三条路思维:“闭关”和“送去”,是相反相对的,而两者都不可,这时人们往往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鲁迅没有在此被困住,他进行了下一个思维:有没有第三样做法?于是有了“拿来”的主张。对《拿来主义》的立意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行这样的分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杂文的思想,欣赏到作者文章思维的高妙;也才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向鲁迅先生学到写文章的思维与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水平。深入研究并实践推广原初阅读,可以让高中阅读教学回到阅读本身,回到文章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高中语文之“高”。或许,原初阅读对于摆脱中学语文教学的世纪尴尬是一种有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

[3]杨元林,岳玲.“立体阅读”:赋予阅读教学以专业品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0):23-24.

作者:杨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