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策略分析6篇

时间:2022-05-15 10:46:32

高中政治教学策略分析6篇

第一篇:高中政治教学原则与流程

摘要:中学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辅导。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与辅导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个别化辅导,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原则;流程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导师制的发展背景与应用价值

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是指学校专门设立导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品德方面进行特殊指导的一种班级管理制度。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所实施的导师制主要是在以班主任为主要管理者的基础上,由导师对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一些指导,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个性化的管理与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数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基础上,在担负起对指定的若干学生进行个性养成、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任的同时,已有效地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无形中成为了学生的“德育导师”。而高中德育导师的首要人选当然是高中政治教师。高中政治教师在扮演着“德育导师”这一角色的同时,不妨身体力行地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导师”职责,创新地使用导师制教学,活化说教意味过浓的政治课堂,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导师制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治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

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师制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法不同,也就是指教师不再完全主导课堂,而是时时处处以导师的身份关注到学生个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以确保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传统的政治教学大多只关注到班级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重视的是政治学科学习任务的有序推进,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体察和个体学习心理的分析,所以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导师制首先是基于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政治学习心理、政治学习成绩的全面了解;其次要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政治学习“记录袋”,以备跟踪调查。坚持这样做下来,学生在政治学习方面有哪些困难、有怎样的学习优势,“导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容、科学地应对,做到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想学”的内容。

2.使政治教师能“平视”

学生,改善师生关系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政治教师大多长于说教一些空洞理论,常常是俯视学生,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比较疏远。而“导师制”教学法提倡政治教师在课堂之外多与学生接触,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主动请教政治学习疑难。特别是针对当下的一些时闻、社会热点、争议焦点,师生之间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甚至展开自由辩论。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节内容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于是在大选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组成两个阵营,分别支持希拉里和特朗普,为他们各自的当选寻找理由,双方的思想碰撞可以说是“剑拔弩张”。但是,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师生可以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友好。

3.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政治教师常常把自己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当成是自己专业素养发展的全部内容,只是满足于教学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能有所进步,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波动、交往障碍、人生目标等其他方面的事情,往往少有关注。久而久之,教师的政治视野日益狭窄,教学模式也相对固定,教学缺乏新意,少了一点政治教师应有的政治激情和社会责任感,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相比之下,“导师制”教学法重新点燃了每个政治教师内心的“那把火”,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教师关注文化、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心理等多个领域,向着研究型教师的高目标迈进。

二、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原则

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与高等教育导师制不同,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主要是用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引导学生政治课学习。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的实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学生个性

在实施导师制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而是一种双主体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工具,“导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一般喜欢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政治理论,学法可以是谈话法、讨论法,也可以是选读精彩的政论文片段、点评时鲜的访谈视频等。例如,在导学“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客观分析,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对不同国家形势的主观看法,从而在客观与主观的辨析中认识到“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挖掘学生潜力

政治学业的进步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政治学习中的兴趣,挖掘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哲学问题困惑颇多,但课堂上又不能把诸多哲学方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节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关于“君子与小人”、“同行是冤家”、“相异律”、“一物两体”、《水浒传》中的人物等相关话题,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唱反调”,引发学生更激烈的辩驳。在总结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深刻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社会生活和课堂学习不可脱节,人际交往也是高中生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导师制”教学法要求政治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内涵,处理生活问题和交往问题;要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端正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节时,在教给学生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知识的基础上,不妨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理财的?他们最认可的理财方式是什么?撰写他们理财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样的调查把政治学习与经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活学活用”。

4.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未来的探索阶段,也是学生独立人格、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导师制教学要求政治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内涵、做好人生规划,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例如,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节时,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存有分歧,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像邓小平、、雷锋、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事迹,了解他们不同的成功之路,学习他们高尚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铺垫,再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会不自觉地向伟人看齐,从而树立比较崇高的人生目标。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倾向做出规划,提供高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咨询。

三、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的流程

1.教学对象和内容确定导师制的政治课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向个性化引导的导师这一角色转变,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点拨者、助学者、谈心者的身份参与到政治学习中。例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中,在导师制的教学中并不是按照教学要求去按部就班地讲授人民达表大会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重点也不需要靠老师照书本的内容去讲解,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学习建议,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分清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重点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一是要吃透教学内容,二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特长、学习态度、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则更有助于实施导师制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导师自身风趣幽默、知识面广并且为人亲和友善,那么他的政治教学也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样的导师会被学生信任,他所取得的指导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而且,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话题的导师能够让学生感到亲近,能够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在教学素质方面,政治“导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高远的政治眼光、创新的科研能力。

2.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式

伴随着导师制课堂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进行科学指导。传统的政治课堂,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繁琐地抄写,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可改变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课堂上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政治学习逐个辅导,但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导学时能有侧重,课后再继续进行追踪辅导。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五十人左右,可分成五个小组,与导师分别组成五个学习共同体。首先,学习共同体内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短期学习计划,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次,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之间要加强交流,在竞争中提升彼此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可分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搜集有关儒家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乡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课堂学习时再进行小组交流,很容易达成“为中华之文化瑰宝而骄傲”的学习目标。高中政治课导师制教学的实施需要为学生建立导师制学习中的政治学习档案。政治学习档案要记录学生的政治学习过程,基础资料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随行记录包括每个月的政治学习情况、阶段考试的成绩等。档案记录要做得详实并且能长期坚持,这样在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时就能做到“对症下药”、指导到位。当然,学习档案的建立还需要加强与导学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要多向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以全面、切实掌握学生的学情。此外,个案分析要关注细节以及学生的政治学习薄弱环节;相机制定的个体解决方案也要灵活、行之有效。

3.导师制的师生学习交流渠道

导师制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导师制下的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尤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交流时间,注意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预留出来。教师如果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尤其是指出学生的一些学习不足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倘若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沉默,不主动解决。关于学习交流的渠道,政治教师可借鉴大学导师的做法,在课堂之外可以增加QQ、微信、E-mail等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解答起来也相对及时,提高了交流效率。同时,相比于在学校面对面指导,通过通讯方式交流,学生更加放得开,诉说自己的学习问题时也会更加具体,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好处。交流时要尽量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少用指导性的、警告式的话语,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出建议。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教学是全面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政治素养教育和政治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目前的导师制教学法尚处于不断实践探索的阶段,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对这一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高效的政治课堂。

作者:柏茂东 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小芳.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7).

[2]杨李砚.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导师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3]陈才锜.普通高中全员导师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

[4]朱益明.审视高中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的视角[J].基础教育,2011(12).

第二篇:高中政治教学感恩教育探索

【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人生情感。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力量,无论是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教育阶段。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中政治课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发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学科优势,促进感恩教育达成实效。

【关键词】感恩教育;高中政治课;内化;榜样作用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青少年,他们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自然的造化之恩,自私冷漠,甚至漠视、残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诸如弑杀父母、老师,残杀同学等道德危机事件屡见报端,道德的沦丧令人扼腕。为此,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中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义不容辞。高中政治课开展感恩教育时一定要“走心”,达到“随课潜入心,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一、尽责利人,发挥高中政治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政治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青少年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政治教师理应成为最直观最有益的榜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感恩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铭责励己,尽责利人。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感恩,有强烈的感恩意识和情感,更应该处处践行感恩,做出让学生能够感动的事。不仅要常怀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同事、回报社会、爱护大自然、感恩生活;更要乐善好施、热心助人、与人为善,尤其是要理解、尊重、关爱自己的学生,时时不忘微笑和感谢,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温暖的环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还能引发学生的感恩行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政治教师客观诊断,因材施教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教育学生,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客观、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感恩品质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先要客观诊断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所有的学生都缺乏感恩之心,事先将学生当成是需要矫正和批判的对象,那么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将大打折扣。高中政治教师要通过日常的行为观察,与学生的交流、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把握学生感恩品质所处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感恩品质。感恩是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与行为过程的统一,包括识恩、知恩、报恩、施恩几个层次,感恩教育也要注重认知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学生感恩的对象常常从最亲近的父母、老师、同学开始,进而扩展到国家、社会、大自然,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恩品质现状和感恩品质形成的知、情、意、行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长久坚持。

二、发掘素材,发挥高中政治教学的渗透引导作用

(一)政治课堂巧妙引导,润物无声

当代的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家庭压力,学业负担非常重,而分数无疑仍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高中政治教学如果完全撇开教材在课堂上大谈感恩教育,既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感恩教育的目标,还会引起家长、学生的反感与排斥。此外,高中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对于高中政治强加灌输的东西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况且道德是发自个人良心自愿的,任何强制性的德育“外烁”,都难以培养起真正的道德人格,都会在道德人格生成的知、情、意、行诸环节,尤其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发生阻隔。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要立足于教材,把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得二者相互促进。高中政治课教材中包含的感恩教育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既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也有自然之恩。可以通过深入发掘课本中蕴含感恩元素的知识点或实例,如《经济生活》中父母劳动养育之恩、《政治生活》中政府与党的服务之恩、《文化生活》中文化滋养之恩等,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如开展与感恩话题有关的辩论会、演讲会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这不仅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真正让学生学会感恩,还能让高中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

(二)时政教育鲜活引领,活动拓展

1.时政教育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恩教育的良好阵地。高中生对时政比较敏感和关心,如果高中政治教学能够抓住学生关注的时政材料,及时捕捉一些正反面的事例,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入感恩话题,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体验,高中政治教师加以巧妙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在强烈、鲜明的对比中形成较强的感恩意识,深刻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节日和音乐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机及手段。像父亲节、母亲节、清明节、感恩节、地球日、世界动物保护日等很多节日都含有浓厚的感恩韵味。由于高中生学业比较重,很容易忽视,所以高中政治教学要适时提醒和启发学生。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放一些感恩的歌曲,比如《父亲》、《母亲》、《感恩的心》、《感谢你》、《脚踏板》、《听妈妈话》等,既可以让学生在温馨、感人的音乐中放松身心,还可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激发感恩情感,引发感恩行为。3.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外,还可以结合当地教育资源,选择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感人的影片和纪录片、做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如探访养老院、重走长征路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注重内化,发挥活动的实效影响作用

感恩作为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是以个体独立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性,而且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而非他律。这就需要高中政治课在进行感恩教育时,教育方式应该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简单、片面地把感恩教育活动化、形式化,强行地一刀切,而应该把落脚点放在学生感恩品质的内化上。比如目前提到感恩教育,很多老师把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感谢的话、给父母洗脚甚至下跪作为“感恩作业”,而且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懂得感恩的标准,这根本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理解,只能让感恩教育形式化、庸俗化。感恩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其表达形式因人而异,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感恩的精神内涵和感恩对于个体成才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上,注重学生把感恩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着手,用心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意义重大。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做好感恩的榜样,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师德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高效、科学的感恩教育方式和方法,开辟多元化的感恩教育途径,构建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和模式,用自己的爱心、信心、耐心与智慧将感恩教育有效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中,用心地培育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作者:李刚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教基[2003]6号.

②陈先娥.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③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第三篇:高中政治主题式教学探索

一、紧扣“理性精神”要义

提炼教学主题“课堂教学的主题是教学内容涉及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主线中渗透的教学旨趣。”①有了教学主题,才能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境界。“所谓核心素养,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力系统)三个维度。”②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作为综合性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高度凝练的教学主题。因此,理性精神作为教学主题,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实际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化抽象为具体,让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如何操作呢?

(一)刨根究底追问剖析内涵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理性精神?首先应准确把握理性精神内涵。《经济生活》教学首先应明确“理性面对经济建设与发展各种问题,科学地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的具体内涵。以本框《市场配置资源》为例,教师若想探得此句深意,可以追问以下两个问题:1.本单元、本框教材的内容指向现实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出现了哪些问题?2.学生据此如何科学地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和选择?正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的表现是什么?经过思考,教师发现《市场配置资源》一框内容,反映在当下经济建设中就是这样一个困惑:世界经济飘摇不定的今天,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直面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多重问题,市场经济遭到一些人质疑。在中国经济越来越令人困惑不安的时候,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历来是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这样的追问无疑将本框教学内容提升到了更开阔的学科视野之下。高中学生对这一争议性问题也初步形成了自己或理性或偏激的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刻分析了主客观条件后,鲜明地提出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强调了“市场化”导向的坚决态度,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就是最后通过教师启发、引导,需要学生做出的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导其理智、自主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教师需要厘清“科学”、“正确”两词的内涵。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因此,“理性精神”内涵中“科学地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提供直观的事实材料中,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在比较鉴别中、在探究活动中理智地确认、提炼观点的过程。从市场经济学的科学规律来看,市场的逻辑,可以指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配置资源》中需要学生做出的正确选择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开阔学科视野解读教材

《市场配置资源》作为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框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它当作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去分析,应对市场经济形成更开阔的学术视角。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促使人们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学会遵守道德、法律规范,学会诚实守信,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他认为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理性经济人”是微观经济学推导的逻辑起点,但“理性经济人”由于人的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是有限的,因此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失灵的问题。通晓上述有关市场经济的学术背景后,教师再研读本框内容的课程标准、《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材,就为选好教学关键问题、提炼符合理性精神要义的教学主题打下理论基础。

(三)选好教学关键问题提炼主题

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在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须要研究解决的最关紧要的学科重点、学习难点。③基于上述分析,从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教材内容分析中发现,教学的关键问题应落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据此,教师将本框的教学主题提炼为“尊重市场的逻辑-相信市场力量”,即坚持“市场化”导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创设感性教学话题激发理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反映了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主题式教学中,教学主题的演绎也离不开有效的、具体生动的材料(话题)进行铺陈和烘托。“话题”是连接“主题”与“问题”的纽带,是实现主题的途径,是导出问题的载体。培养理性精神,教师应设计出贴近学生的教学话题,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感受,为“理性精神”的培育创设条件。

(一)选好生活化的富有情感体验的主话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话题铺陈烘托的作用,激发学生思维,教师选择教学话题时首先应坚持话题来源于生活的原则,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生活逻辑,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本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烘托主题,教师选择了嘉兴特色块状经济为主话题,嘉兴的特色经济分布在五县两区,比如“海宁的皮革、嘉善的木雕、海盐的紧固件、平湖的外贸服装、桐乡的毛衫产业、秀洲区的纺织业”。作为嘉兴的学生,他们所处的家庭置身于嘉兴经济发展大潮之中,必然或多或少对嘉兴特色经济有所耳闻,课堂教学中也确有部分学生提到自己的家族企业就是生产纺织类相关产品,但熟知未必真知,这就为教学提供了生长空间。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确立市场-创造奇迹”。教师使用图片素材展示了嘉兴五县两区的特色经济,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后,大到国家小至嘉兴,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嘉兴人民的生活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使用具体的图片和真实的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是市场的力量,带来了嘉兴城市面貌及人民生活的巨变,这也为之后学生活动的开展打下情感的伏笔,提供了论证的依据。

(二)选好开放性的具有探究性的微话题

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就是使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质疑、交流、讨论和论证的平台,因此教学话题还应是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贴近的,有可讨论或争辩性的话语平台。教学话题只有具备相应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成为开启教学内容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教师在第二部分设计中,使用了流程图和文字素材,介绍了嘉兴经济的两大奥秘“无中生有”、“腾笼换鸟”。具体话题材料如下:“无中生有”:“腾笼换鸟”:传统主导产业高投入、高耗能,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第三部分设计中选择了如下的话题材料:现象(1)部分经营者法制观念和公德意识的严重缺失,为一己私利(排污费)偷排污水,让江南水乡面临了“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尴尬。现象(2)因经济利润刺激,嘉兴企业投资热情高涨。同业企业也出现了盲目跟风、生产过剩、恶性竞争等现象。如上所见,笔者在选择话题时,除了增强话题的生活气息,利用生活话题的叙事功能之外,尽可能提炼文字,减少学生阅读量,同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材料,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呈现市场经济的两个视角“兴起”和“问题”,都可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甚至是自己家庭的问题,比如嘉兴纺织业直面了五水共治的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市场的逻辑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选择,课堂教学实景中的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三、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展现逻辑推理过程理性精神培养中非常关注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离不开问题的引导。课堂教学在呈现材料(话题)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链”,这是激活思维能力的动力源,也是展示达成理性精神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生成了一个个真实的观点,最终教师通过深化概括,启发、引导学生走向价值观的认同,这是淋漓尽致表达教学立意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式。结合上述提出的话题材料,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如下的问题:“一起找一找:生产者‘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的决定,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市场逻辑之一:通过利他实现利己“2人互议:如你是纺织或皮革等行业的经营者,你会选择‘留’还是‘转’?‘留’下来你会怎么做?‘转’请说明理由。”——市场逻辑之二:利己也利他“小组合作探究:如你是XX行业中一员,面对同业中出现上述现象,你会如何做?简单说明理由。你希望政府或行业商会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吗?”——市场逻辑之三:规范人行,最终利己“独立阅读与思考:市场会失灵吗?上述现象反映了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固有弊端?”——市场逻辑之四:承认自我为中心的有限人课堂上,学生在层层推进的问题链指引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学习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回答的场景。因为这些问题设置时关注了学生,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以相应的角色进入问题,启发思维,指向教学立意。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图示中发现,价格引导资源配置,首先是存在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组织生产,这首先是利他;其次,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赢得利润,这是利己,这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也是市场的逻辑。在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中,学生发现无论是转还是留,都是在竞争压力下不断去提高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这也无意之中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第三个问题的思考中,学生提出了守法、诚信经营等观点,希望政府或行业协会更好地制定市场规则。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表达的观点成为课堂流淌的思想之音,最后教师通过适度深化,自然而然地概括了四条市场逻辑,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市场主体学会了科学的选择,那就是尊重市场的逻辑,因为它能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也恰恰是市场的力量。

作者:王静慧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①沈毓春.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和创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4).

②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学,2016(1):4.

③牛学文.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6).

第四篇:讨论式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开展

一、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讨论的重要因素

1.结合生活实际,彰显时代特点。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大事,关心时事、讨论热点,必然是学习政治的途径。时事问题对中学生来说有新鲜感,有冲击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如瘦肉精事件、塑化剂问题、利比亚问题、南海争端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较为关注的话题。教师若能把相关的时事适时引入课堂,让课堂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学生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讨论,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紧扣教材,突出教材重难点。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利于真正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叶圣陶),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强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设计讨论的问题还应考虑能否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展开,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例如,在讲授《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讲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有了机制,有了体系,那为什么像扬州市乱拆迁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全方位地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拓展思维。4.多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当讨论的问题富有争论性或者问题具有多种可能的答案时,运用讨论是最适合的。因而讨论的问题应是开放多元的,问题的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达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讨论活动:假如你是市民、人大代表、泉州市政府或媒体记者,你该如何监督鲤城区政府的拆迁工作?该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因而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堂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般来说,课堂讨论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可分为同桌、小组和全班三种,这要根据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的需要而定,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课堂讨论都应成为“群英会”,而不能成为几个明星的走秀场,更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教师要有意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求全责备,对有问题的发言,要尽量先让其他学生做出补充和纠正,然后教师再做点评。教师要教学生既要善于发言,又要善于倾听。这样做有利于防止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个个踊跃”的讨论态势。

三、讨论结果的归纳与深化

讨论结果初步显现出来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必要的归纳、深化,使结果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学生的落实。1.肯定正确的观点和认识,并提出充分的依据,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肯定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使他们真正信服并且掌握。2.否定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并要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并加以矫正。3.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散,衍生或者变通,防止就题论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灵活变通能力。4.设计测验练习题目,上好测验练习课程,巩固深化讨论结果。应该结合教学要求和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对应讨论课的测验练习题,巩固深化讨论结果。

总之,遵循课堂教学认知规律,认真设置具有激活效应的课堂讨论,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作者:饶淑璇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二中

参考文献:

[1]张喜平.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84):107.

第五篇: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运用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中政治教育者为了提升教学效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究,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总体而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其次,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当前许多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习惯性的接受知识灌输,思维能力难以提升,这显然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高中政治课堂沉闷,教学内容枯燥,学习氛围不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可见,若要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及时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问题引领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根据高中政治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大纲,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营造合理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根据情境自觉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表现形式》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买水果”构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记录下各种水果的价格。并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你卖水果,打断如何增加自身收益?为什么水果价格会出现浮动?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调查和本章节的教材内容讲解,将对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更加系统的理解,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内化课堂知识。

2.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并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针对那些具有分歧的观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员,就本组的意见进行陈述性总结X,并和其他小组发言人进行辩论,这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探讨交流,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取长补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政治学习中的不足,进而自觉学习、探究和思考相关的政治学习问题。同时,通过讨论、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灵活运用习得知识,不断思考和解决新问题,进而巩固和内化新知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时,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引出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有效避免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还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即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在讨论交流中促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身观点的偏差,教师再适时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再次,还可以采用视频教学法,即通过播放简短的视频资料,促使学生根据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自觉思考与之相关的政治问题,这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政治学习的趣味性。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增强问题的趣味性

若要提升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就必须注意问题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消费时是否具有索要97发票的习惯?”“为什么有的商家设置了不开发票和开发票的两种价格?”进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索要发票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促使公民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只有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才能够真正发挥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否则政治课堂仍旧会缺乏活力,学习效率自然无法提升。

2.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利于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而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失去讨论问题的兴趣,同样无法充分发挥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关注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与密集度,如果在课堂上频繁设置问题,就会带给学生学习压力,且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充足的思考空间,极大地影响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观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不能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3.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如果简单的根据教材内容随意设置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回答兴趣,而若问题过于偏重理论性,且问题深度较大,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同样失去参与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兴趣爱好,合理设置问题,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结合所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进而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并关注问题的趣味性,进而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促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相关的政治知识,完善自身的政治知识体系,从而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作者:裴晓莉 单位:山西运城芮城中学

参考文献:

[1]何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54-155.

[2]崔宝慧.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6,(03):141.

[3]张朝旭.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问环节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知音励志,2016,(05):206.

[4]赵景辉.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提问教学的有效探究[J].未来英才,2016,(06):36.

第六篇:高中政治教材功能研究

留有空间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巨大的空间,①教材编撰者也认为教材中某些内容体现着思维活动。“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也包括穿插其间体现各种思维活动的仿宋体。”②这里说的仿宋体是指教材中用虚线框着的活动设计的文字,有人认为这些活动设计的辅助文是教材空间的载体,③但笔者认为教材空间是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引起学生思考的思维空间,它不是直接将知识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教材编撰者设置教材空间有其特定意图,每个教材空间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前对教材空间功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胡田庚教授将教材空间划分为留给学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感悟,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求证的空间;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迁移的空间;留给学生思想和行为升华的空间。④罗燕将教材空间分为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留给学生感悟和思维的空间;类比同拟,博古通今,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空间;设计方案,扮演角色,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留给学生实践和求证的空间;延伸拓展,提高追求,留给学生思想和行动升华的空间。⑤周海媚将教材空间分为,思维发展空间,实践与求证空间,思维升华空间,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空间,生生合作的空间。⑥这些研究是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空间的功能,本人认为教材空间除了对学生有预设目的于正文表达也有特定功能。

1教材空间对正文表达功能分析

1.1摆先决条件。先决条件,是指在知识链条中的前位知识,是掌握后位知识点的基础条件。设计这样的活动,是为了摆出后面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只有理解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理解后面的内容。例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一目《货币的本质》主要是介绍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教材要讲明白这知识点,则要先讲明白什么是商品这个问题。这个活动设计,目的就在于引起读者对商品是什么的思考,进而认知“商品”这个概念——摆学习货币的先决条件。1.2预热下文。这类教材空间通常出现在框标题之下正文之前或者是出现在目标题之下,也会出现在某个知识点正式讲解之前。该类空间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概述某种现象或简要介绍某个案例,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然后促使学生对这情境、现象、案例进行思考——功能是预热下文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如第19页活动设计:记者在玩具店采访,一位妈妈和老师表达租玩具的意愿及原由。然后问,“你会选择租赁的消费方式吗?通常会租什么商品?说说你的理由。”接着下文,就介绍“什么是租赁消费”。1.3深化正文。正文的表达有严谨的逻辑,有时则不能尽其言,一些有必要表达但不方便在正文表达的内容则可通过活动设计来辅助表达。其要表达的内容,需让学生进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在正文中是找不到的。因为这类空间的功能在于深化正文的知识。如第34页开头的活动设计:先摆出四张生活化的照片,然后议一议个体经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此前的正文是讲个体经济的含义以及个体经济的特点。后文是讲私营经济的定义及其特点。前后两段正文内容是并列的,而夹在这中间的活动设计,编者是希望学生能透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个体经济带来的便利,突出个体经济对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个体经济给生活带了的便利是对个体经济这个知识点的深化。1.4承接上下文。高中政治教材编写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用标题区分开来。这里讨论的知识之间的承接,是指由此知识到彼知识的转换。如果由一个知识点直接跳跃到另一个知识点,就会显得行文不流畅,活动设计能衔接上下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类空间堪称知识链接的润滑剂,不仅可以承接上下文,还能深化正文。如第40页是活动设计:先摆某奶粉厂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破产的案例,然后问:导致该企业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联系身边的事例,说明诚信经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前文是讲,一家企业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如果反之,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失败呢?该活动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反面思考。而失败的原因也很多,但该设计采取三聚氰胺而导致奶粉厂破产这样的案例,有明确的暗示性——诚信经营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下文就是讲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不同功能的教材空间不同的使用策略

第一,直接使用。这个教学建议针对摆先决条件的教材空间和起承接上下文作用的教材空间而言。为了摆出下文将要学习知识点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详细讲解这样的辅助文。这类辅助文,一般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力求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详细讲解这类辅助文是为了学生能理解,如果连基础条件都不能理解的话,对于后面的学习就更难了。所以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辅助文增加自己的思考也理解,直接使用现有的活动设计。起承接上下的教材空间,因为使用了经典的案例、历史事件、经典观点,经典案例本身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历史事件是既定的事实,经典观点是得到普遍认同或反对的,这些内容本身就具备强大的说服力,直接接使用这样的辅助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第二,直接摒弃或模仿更新。这个教学建议是针对起预热下文的教材空间而已。虽然编者设计了形形色色的辅助文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几乎在没一个目标题之下都有活动设计,希望通过活动设计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但是有时候这些辅助文并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样的辅助可作摒弃或更新处理。原因之一,有些教材空间里设计的问题,涉及专业术语,而前文又尚未出现过,这样让学生很难回答。例如在第31页,在目标题《公有制为主体》之下的活动设计:在我国的经济“百花园”中,各种经济成为争奇斗艳,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它们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主要有哪些经济成分?它们各处于什么地位,发挥着什么作用?前文没有介绍我国经济制度的知识,但却需要学生回答“我国主要有哪些经济成分?它们各处于什么地位,发挥着什么作用”。显然学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这段文字倾向于文学性的表达,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并且使用了许多修饰词,但这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起不到提示或引导的作用。原因之二,有些教材空间设计的问题指向过大,即空间太大,凭学生在课堂的努力是完成不了的。例如第39页,《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标题之下的活动设计,如何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让学生说说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虽然下文提及到要成功经营企业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这样也不是详细讲解,而且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企业永远的课题,单靠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所以类似这样的教材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摒弃。但是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的教材空间,可以做更新或模仿处理。其一,模仿。有些教材空间使用概述性的材料,概述性的案例,虽然能引出下文,但是却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是概述性的。例如,第14页活动设计:某地企业提高价格而收入少了。这样的案例,既是概述性的表达,又是抽象的表达,“某地”是抽象的,“当地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是抽象,“收入也下降了”也是抽象的。如果能参照原有的素材,使用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时代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仿写出类似的材料,并将之本土化,这样就能引起学生深度的感受。其二,更新。虽然说教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修订,但仍然有些教材空间使用的数据是陈旧的,不能真实地反映当下的情况。这个尤其以涉及数字的空间为突出。例如第88页,第89页活动设计的数据就离现在非常遥远。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最新的数据。其三,有选择使用。教材中存在着大量起预热下文内容的教材空间,几乎每个篇目开讲之前都有这样的教材空间,甚至是在每两个知识点之间都穿插着空间。但有些空间是为预热而预热,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要么脱口而出答案,要么是难以回答,面对这样的辅助文,应该是有选择地使用。例如第34页,外资经济之上的活动设计:一张生产车间的照片和两个问题“说说你的周围有哪些外资企业。外资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说说自己周围的外资企业是为了让学生对“外资企业”有所感知,这个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编者是希望学生通过感知身边的具体事物,然后进一步回答抽象的问题——外资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答案不是唯一的,是无法从书本提供的信息当中直接获取答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挖掘答案。这一目的内容是介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这三种经济成分是并列关系,如果在第二个问题上花过长的时间处理,则显得厚此薄彼。所以应有选择地使用。另外,有选择地使用策略也适用于深化正文内容的教材空间。事实上有些空间的设置意图并不单一,在预热的下文的同时也起到深化正文的作用。上文提及的第34页的活动设计正是如此。

3总结

综上所述每个教材空间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使命,但并不是每个空间都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有些教材空间承载的使命并非单一,所以针对不同的教材空间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作者:王燕颜 单位:广东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