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时间:2022-11-29 10:44:50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去行政化”,以此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在深化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化;应用型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发展、推动高端人才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去行政化”,为高校学术发展营造自由的空间,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制度基础,为学生创造创新发展的环境。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强调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高校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是我们仍要看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拙见。

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以及与这种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系条件下形成的,经过60多年的改革,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相对比较成熟,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自主经营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是从实质上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1)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设置不完善。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偏多、行政人员办事效率低下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高校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然而高校内部存在的党群和行政两大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重叠现象,尤其是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突出矛盾关系影响高校领导体制的作用发挥;(2)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偏向行政化。根据我国高校普遍的行政机构设置的情况看,高校领导班子有十多名领导,下设机构数量非常多,而且每个部门的工作人数也比较多,人员臃肿;(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为激活高校的人事管理积极性,今年我国出台了关于细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但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高校忽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高校将岗位进修机会提供给了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尤其是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4)人治色彩浓厚。虽然高校在积极构建依法治校,但是基于行政化管理特点,高校的管理仍然多以校长或者党委书记的意志进行管理,在处理高校问题时存在“找领导、找熟人”的错误思想;(5)行政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从当前高校的决策自主权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仍然受限于行政部门的管理,尤其是在高校的人事招聘、学科建设上缺乏自主权,进而影响高校的发展;(6)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将工作放在完成校长或者书记交代的工作上,以完成上级任务作为考核自己的标准,并且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结果造成管理工作越位、错位现象突出;(7)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僵硬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进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后勤管理费用要占到高校教育支出的很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行政化给高校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高校行政管理内部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虽然我国一直对高校的行政化现象进行改革,但是由于行政化色彩在高校的根深蒂固,因此从当前高校行政改革的效果看,其仍然存在泛行政化。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泛行政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高校缺乏内部制衡机制。高校权力包括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强化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强化学术权力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却是行政组织和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结果影响高校的学术发展。高校行政权力的过大就会导致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人才招聘以及学生学位管理等工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运行,结果造成学术氛围的降低,使得教育资源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2.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参差不齐。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学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调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缺乏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甚至部分人员没有行政管理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官本位”思想比较突出,他们将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升官发财,进而影响了高校的良好学术风气。

3.激励机制行政化,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工作包括学术工作和非学术工作,在高校的教师管理中往往行政管理手段占据主导地位,例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以及年度优秀等涉及经济利益的事务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结果造成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高校的民主机制如同虚设。

三、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的具体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由过去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通过其他手段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尊重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强化宏观管理,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导等,合理分配职责;其次政府要加强教育立法,实现依法治校。基于高校所存在的人治色彩,政府部门要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台一系列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实现高校的依法治校,消除传统的人治模式;最后政府部门要理顺高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关系,从根本上去除行政化管理色彩,赋予高校完全独立的人事管理权。

2.健全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因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造成的,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一是要构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平衡的模式。防止权力滥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权力去约束权力,因此针对高校存在的行政权力过大的问题,高校必须要从提高学术权力入手,将学术人员纳入到高校决策管理中,重视学术型工作人员的意见,并且建立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校内的日常行政事务。其次,近期朝着向学术权力倾斜的方向改革。基于当前高校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高校行政改革要朝着倾向学术权力的方向发展,具体措施就是健全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精简机构,权力下移,将课程设置、科研项目等下放到二级院系。三是合理定位行政管理工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根据教学活动需要而派生出来的组织要素,目的就是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服务教学工作而开展,强化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3.建立有效可行的沟通机制。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沟通,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通过建立有效可行的沟通机制有助于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针对高校而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树立沟通的意识,认识到沟通是克服行政管理工作执行力差、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手段;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且将沟通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避免沟通成为“形象工程”。高校要通过建立正式与非正式渠道为师生提供意见反馈的途径,并且要及时处理师生反馈的信息,确保沟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4.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对其自身定位有较明确的认识。只有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性质、作用和职能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之后,才能逐渐摆脱自身的机关化倾向以及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其次,在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方面,也应一改往日拖沓的作风,在保证工作进程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明确岗位责任意识。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所需承担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避免发生工作事故后推卸责任现象的发生。

5.优化高校内部机构设置。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是高校的骨架,是高校运转的基础,因此优化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是高校内部其他方面治理的基础,对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精简高校内部机构。高校应坚持精干高校的原则,对相应的指挥与执行机构部门进行整合,一方面撤销掉一些可有可无的部门,另一方面合并一些职责相近且容易混淆的部门,从而保证部门运行的高效化;第二严格执行定编、定员、定岗的制度。各职能部门要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不能超越各自的职责边界线。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以及高校正常发展的需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有效的行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达成各项预定目标,才能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实现大学追求的各项社会职能。

作者:王璇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子琰.正解“高校去行政化”,慎谈“教授治校是迷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6.

[2]徐灿.对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探究[J].高教科研,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