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改革供暖机制论文

时间:2022-05-29 05:59:00

政府干预改革供暖机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供暖体制的历史变迁;当前中国供暖体制的主要问题;改革供暖体制,如何发挥好政府管制的作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际能源价格高擎,国内煤电价格亦扶摇直上、中国的福利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住房制度改革使得福利供暖体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相矛盾、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供暖企业改革,实行城镇供暖特许经营制度、转变定价主体,由政府主导定价转为市场形成价格、政府间接调控、建立低收入者供暖保障制度、完善供暖体制改革配套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具体请详见。

国际能源价格高擎,国内煤电价格亦扶摇直上。原材料、劳动力等各项成本的上升,对企业的经营获利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而持续上升的CPI也让老百姓的荷包明显吃紧。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最后一块“蛋糕”--供暖,成为改革的难点和焦点,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既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平稳运行,又能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是目前亟须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中国供暖体制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福利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供暖体系。从那时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会福利一样,供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国内能源短缺,供暖体制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在国家城市集中供暖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城市集中供暖有了比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体制原因,供暖一直实行福利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公用事业行业提出了转变经营机制的要求,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指导意见和标准规范,国内一些城市相继进行了供暖体制改革的试点。2005年建设部等八部委(局)联合《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暖体制改革的意见》(建城[2005]220号),就完善供暖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推进供暖商品化、货币化提出指导性意见。标志着中国的供暖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

二、当前中国供暖体制的主要问题

(一)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不仅是优化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向前发展,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现行福利供暖体制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表现在:现行福利供暖体制的思想理念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切国家管、一切政府包”的传统福利观念,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造成了居民采暖冷热不均、政府干预左右为难,企业供暖入不敷出三方不满的局面:一方面交了热费的居民因为没有交费的人而受到停暖断热的牵连,一方面住房闲置户因为没有采暖而要求付费而感到不公,再加上低保困难户交不起费,供暖企业除了耍态度,向政府要钱,别无他法。而政府是两头都要顾,两头都顾不过来,毕竟财政是有限的。这也是近几年供暖问题频频曝光的根本原因。

(二)住房制度改革使得福利供暖体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中国福利供暖体制基础是住房福利制度以及单一的住房公有制。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逐步进行了城市住房改革,通过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城镇80%以上的住宅已经归城镇居民所有,单位不再拥有住房的产权。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职工流动和住房交易使许多单位原有住房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已经不再是原单位的职工,再由单位承担采暖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进入破产程序,也无法为职工支付采暖费。这都造成了供暖企业资金回收困难,供暖难以正常进行。更难的是,供暖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市场主体,一方面实行企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政策性义务,在居民和单位不能正常交费,又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仍然要按政府的要求向居民供暖。所以说,旧体制实际上已经使供暖陷入恶性循环。

(三)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相矛盾

据测算,目前中国民用建筑能耗量占全国商品能耗总量的25%,其中60%为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在同等条件下采暖能耗的3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加剧了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这种状况与绝大多数供暖企业为国有企业,且是当地唯一的供暖企业,缺乏竞争不无关系。同时也与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国策相矛盾。

(四)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公共事业一直奉行“只投资,不受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原则。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随着煤电能源供应紧缺形势进一步严峻,政府为福利供暖支付的费用将远高于20世纪。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为福利供暖的埋单高达5000多万元,近几年的数字更是数倍于此。财政补贴下的政策性亏损掩盖了一切。

三、改革供暖体制,如何发挥好政府管制的作用

政府管制又称为政府规制,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活动总称。供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供暖体制改革不仅要考虑供暖改革本身的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同时要有相应的燃煤价格及供应,国企改革,财政税收及其他的配套政策。在改革中,正确、积极的发挥政府管制的作用才可能既保障居民温暖越冬,又保证供暖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供暖企业改革,实行城镇供暖特许经营制度

所谓特许经营制度,意即在统一管网规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价格监管的前提下,供暖企业通过公开竞标获得特许经营权,由供暖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特许经营许可证;未获得特许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一律禁止其从事供暖生产经营。非经营性自然供暖单位,不予颁发特许经营许可证;凡违反特许经营管理规定的,取消其特许经营权。这意味着供暖市场将逐步打破垄断,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提供了无限的商机。用特许经营的方法将社会资金吸纳入公用事业的建设,这是西方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做法。实行特许经营需要解决好与特许经营相关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另外,如何正确处理政府监管问题,也会影响到特许经营的实施效果。

(二)转变定价主体,由政府主导定价转为市场形成价格、政府间接调控

供暖产业中,经营输热管网属于自然垄断,对于自然垄断业务可以实行继续由政府管制价格,而供暖属于非自然垄断,应该引入竞争,企业通过竞标以最优价格上网,从而打破垄断高价。

供暖价格改革首要任务是在供暖环节实现由政府定价转为市场定价,而热价形成的前提是一个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供需双方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供暖企业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户能自由选择、自主决策,双方实行等价交换。具体来说:一是实现供暖服务商品化。一方面付费主体由职工所在单位逐步转为用户,这样热量消费由供需双方直接交易,热费由用户直接支付给供暖企业。另一方面改变采暖由按面积收费转变为按实际耗热量收费。在旧体制下,热耗量和热费是完全脱节的。由于用户不能调节和控制用热量,按面积收费实际掩盖了不同建筑位置、不同的生活习惯、用热方式产生的耗热量的差异。这种收费方式使用户不关心节能,造成能源浪费,企业供暖成本加大。供暖系统改造实现分户计量后,按实际热耗量缴纳采暖费使用户有了明确的利益界限。在既定成本(可支配收入)的约束下,用户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合理用热。二是供暖企业市场化以市场形成供暖价格。从生产角度看,供暖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最优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供暖企业必须实行市场化改革。首先,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供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政企分离。供暖企业应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其次,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供暖成本。

(三)建立低收入者供暖保障制度

目前的供暖对象中,只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及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在执行热费补贴,而其他民营企业、个体业者及社会其他方式就业者却享受不到热费补贴政策。因此,需要政府来协调平衡。眼下最现实的应是,政府采取互助基金的形式,向各单位统收。并将统收的钱,通过社保等渠道,发放到每一位应该享受“明补”之人的手中,从而避免当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全额补贴;企业单位有钱则补,没钱不补;没有单位的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者无人给补”现象。

(四)完善供暖体制改革配套措施

供暖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供暖企业自身的改革,还涉及煤电供应和采暖供暖方式等。在按照市场价格采购煤电的,建立煤电供应保障机制,确保供暖企业有煤可用。推广新型采暖供暖方式,通过税收、环保政策鼓励供暖企业采用环保节能的供暖方式,通过财政税收手段鼓励用户采用环保节能型采暖设施,推动节约环保型社会的建立。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进行管制是为了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过度的干预会加剧市场的扭曲。因此加强政府管制首先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的转变,直接管制向间接管制的过渡以及微观规制向宏观调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