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路软质景观设计综述

时间:2022-05-16 06:03:00

城市公路软质景观设计综述

随着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交通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对安全和宜人的交通环境越来越渴望。道路软质景观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已成为当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种意义的重要课题。创造环境优美的道路软质景观环境不仅可以提供适宜的出行环境,更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道路软质景观主要指道路设计中相对建筑、硬质铺装而言的,主要由丰富的植物和少量的山石、水体等构成的富于自然变化的城市道路景观。城市道路软质景观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城市软质道路景观一方面向人们展示城市风貌,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一个城市的重要视觉感知媒介,是城市形态的最直观的展现途径,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能够及时、直观地反映一个城市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1我国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道路的绿化多以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集中草坪和精心修剪的小灌木林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为主。其中,尤其以草坪配以色块图案的形式逐步成为了城市道路景观中的时尚宠儿。虽然草坪加色块图案能给人宽阔和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能使道路间的绿地洁净明朗。但从生态学角度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自然的乔、灌、草复合群落模式;并且由于养护费用过高,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上看,这种模式都不应该得到大力推广。此外,常见的道路景观是:在道路贯通初期和特定的纪念日,为达到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大量移植栽种临时盆栽,集中紧密种植,短期内效果会很突出,但时日一久,绝大多数植物枯死,被丢弃,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生态上也违背了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则。这种急功近利的道路景观设计模式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遭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专家的诟病和质疑。这种像烟花一样的景观,反反复复的出现,必竟不是一个追求绿色生态化的城市所能承受的。

1.2城市可识别性低

民间有两句流传甚广的话:中国的城市“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走了一城又一城,不知此城非彼城”。形象地指出了国内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通病”。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城市识别性危机”,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没有景观面貌特色的城市,可在深层次上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这一切都很难用简单的经济发展的数据来进行估算。当然,也不乏在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中成功的案例。我国很多城市在规划设计时,都合理地运用了植物造景,而这些植物在经过多年的生长后最终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景观特征,营造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如广州等南方城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道路间混植各类开花乔木、棕榈科植物,展现了南亚热带独有的地域风情。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做到了其本身独特意义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个性的有识别特征”的城市景观。如果设计者在道路软质景观设计时,能够充分意识到这种特色对于城市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植物景观呈现出城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将能很好地实现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1.3过度追求形式美

很多城市在进行道路软质景观设计时,往往倾向于关注景观在视觉艺术上的美和象征意义,较少关注植物的生存环境。诚然,象征意义的软质景观在视觉上会有一定的秩序美感,但也失去了植株原有自然风貌,同时这种软质景观在自然状态下很难维持长久,需反复修剪,而不断经过整形后的植株在生长发育上又相对较易遭受自然侵害,必须额外加强后期的管理。而作为道路景观,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恶劣,维护难度要大大高于普通的公园和广场。因此,虽华丽却难以养护的路间景观,不应该定位成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的主流命题。

2当前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的建设方向

2.1设计的主要原则

2.1.1安全性原则

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道路建设的审美需求和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不能影响交通运输及交通安全。在现代城市中,为了提升交通效率与安全,往往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分道而行。在设计中,不同的道路需要有不同的绿化要求和标准。高架道路是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为缓解交通压力所采取的一种有效道路形式。对于这类道路的软质景观设计,需要更加优先考虑它的交通功能。在远离市区的高架道路中弯度较大的路段两侧,适合种植成行的高大乔木(但选择的树种枝叶不要太繁密)或具有指示性的植被,以起到指引行车方向的作用,同时也使司机具有围合的安全感(图1);而在建筑密度较大的市区中就可以采取桥外挂箱悬垂绿化的方法(图2),挂箱内种植忍耐瘠薄、适应粗放型管理、抗逆性强的植物。此外,从交通视线的角度考虑,分支道路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宜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以种植与高架桥差不多高的小乔木或灌木为主;在高架道路与普通道路的交汇处,为使司机获得更广阔的视域,应以草坪为主,再点缀少量花灌木。城市机动车道间的软质景观设计,主要针对逆向行驶车道间的景观绿化的设计。此类道路的景观绿化主要以隔离绿化带的形式出现(图3),由于道路宽窄各不相同,绿化带的宽度也不同。在植物的配植上,应首先从交通安全方面考虑:岔道口绿化隔离带植物过高,易遮挡司机视线。夜间行车道路中央绿化带植物过低或者过于稀疏,不能有效遮挡来车灯光,会车时强光会严重影响司机视线,若遇有行人穿行,极易酿成车祸。所以在机动车道间的隔离带软质景观设计时,岔路口的分隔绿化带宜种植低矮灌木(图4)。而对于非岔路和弯道的绿化带则要保证一定的高度和密度;在造型设计上不应过于复杂,植被也应以绿色植被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司机的疲劳,增加行车安全。在沿街小品的选择上,数量相对要少,造型也要简单。当前城市道路间绿化景观带中常见的广告牌也存在许多事故隐患,过高过大的广告牌会遮挡弯道视线,影响驾车人的行车安全;而高速道路周围绿化带中的密集大型广告牌,往往会过多地吸引司机的注意力,极易酿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车祸。因此,道路两侧的广告牌的数量和安置位置均需要结合不同的道路条件综合考虑。很多城市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上密集种植凤尾兰,这种植物易养护,四季常青无需过多修剪,且能够吸收大量有害气体,但是凤尾兰扇形张开的尖锐叶子,会给不慎摔入隔离带行车人带来极大的危险,因此在进行道路软质景观设计时还需考虑到一些小概率事件。

2.1.2生态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道路软质景观的设计应以其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种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混植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后期的修剪和维护的费用。同时,这种乡土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目前城市道路间软质景观的基地现状大多为工程回填土,土层较薄,总体土质不理想。设计时可以通过植物品种的选择和对局部土壤的改良,来营造理想的植物景观和生态环境。树种以抗性强、有一定自然控制力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使用一些色叶植物和蜜源类植物,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还可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源,利于逐步形成理想的城市生态群落。同时,已种植的绿化树木应尽可能少更换和移植。公路软质景观带应采用整体划一、集中色块的生态设计手法,种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线条流畅,强调道路的导向性。只有结合城市道路及植物的多重特点所进行的软质景观设计才能取得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1.3功能化原则

城市道路软质景观的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噪、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在城市复杂的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周边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综合软质景观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行进速度和不同视觉焦点的特点,充分利用错落有致的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城市视觉线形设计的主要对象。提高视觉质量,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道路中央隔离带位于2条快车道中间,受汽车尾气、灰尘等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较差,设计时应从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出发,同时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及防眩光等因素。在隔离带的处理上,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以不遮挡视线为首要标准,再者又能给行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行车道最外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地称为人行道绿地。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行人对街景的观赏主要集中在人行道上,因此,人行道内植物的配置对街景面貌有着明显的影响。人行道绿地一般是狭长带状绿地,为了不影响到人行道内侧建筑物的通风和透光,靠近建筑处不宜种植过于高大的乔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采取多行并列、乔木与灌木按一定比例种植的方式以减少噪音和灰尘对建筑物和行人的影响。道路的结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同时也往往形成区域的分界点。因此要根据道路的性质正确地选择街头小品的内容、形式、尺度、色彩,以满足景观设计的需求。城市道路景观结点绿化设计成为特性标志,雕塑、小品可以打破道路沉闷乏味的环境而使之更富有生活气息,设置力求简明、小巧、别致、富有意境,以期对城市道路的景观要素构成补充,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空间内容。交通性道路的沿街小品数量相对要少,造型简单;而生活性道路,慢速步行的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仔细品赏道路间软质景观带上的构筑物小品,这就要求道路间景观小品富有设计感,能传达一定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观赏性。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另一重要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人行道绿地区种植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可为行人遮荫,遮挡刺目的阳光直射驾车人的视线。叶落之时,冬日和煦的阳光也可给穿梭在城市中的市民带来几分暖意。

2.1.4艺术性原则

对道路软质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一方面有助于体现城市的风貌和特色,另一方面,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道路软质景观环境也可缓解疲劳,增加旅途的趣味性和愉悦感。可以适当将道路周围的风景点组织到道路环境中来,如道路前方对景,与道路景观相结合,两侧街景和植被间的掩映前后关系;同时还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和古迹文化遗迹特征一起组织到道路环境中来,例如城市的吉祥物标识、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既增添了旅行兴趣,又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美。美国佐治亚州的Athens市因为有着历史悠久的佐治亚大学(UGA)而为世人所知,人们一踏入这个小镇,就经常能在道路景观和沿街景观中看到UGA的标志—该大学的黑色金属质入口拱门(图5),还有Athens市的吉祥物,一个长相奇特的狗—Bulldog(图6)。这2个城市标志物随处可见,向穿梭其间的行人彰显着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和特征。同时也提升了市民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不仅提升了城市道路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更以一种艺术性的手法传播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将城市的内涵和精髓通过城市道路系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悄然影响了穿梭在城市间的人们。

2.2让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在公众的调研监督下进行

随着城市道路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已经越来越少的大树、古树正面临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很多城市在现代化改造中,没有经过充分的生态论证,导致一些城市干道直接穿越现有绿地,拆除和移植现有绿植的过程中又不注意保护,导致很多生长多年的珍贵树木,或严重受损或移植的高死亡率,造成了生态和经济上的双重浪费。由此可见虽然表面上轻率的设计和规划并不对城市和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伤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在城市中的生活便利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让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既是维护整个社会环境效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市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前我国在这方面虽然采取了种种公众介入方式,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公众的参与程度和话语权的力度都十分有限,今后应该更加提高公众调研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参与度。

2.3注重人文关怀

当前,很多新建完工的城市道路更倾向于多给予机动车方便而忽略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道路是一个极富动态的城市区域,优秀的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必须考虑驾驶车辆的人,行走在路上的人,甚至是街道两侧建筑物中向外观望的人。设计者需要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让所有城市道路的使用者都能真实感受到设计对城市生活的人文关怀。同时,这种人文关怀还应该包括乡土植物对于乡情和城市形象特征的文化塑造,最著名的例子是南京的行道树———梧桐,这些梧桐树栽植于民国时期,已经在南京各条街道两侧生长了大半个世纪。多年来,南京梧桐和南京城一起历经了沧桑风雨,城市与树的关系早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割裂了。这些梧桐不仅仅是行道树,还是南京精神和文化的一种标识。

2.4与环境和谐共生

当前我国私家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因此,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应从生态和谐的角度,在城市交通方面尽可能多保留和扩展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增强绿化景观的有效覆盖,大力发展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来改善城市的交通问题,进而实现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的环境优化效应。

3小结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景观得以发展,城市内涵也在此得到提升。城市道路软质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设计者富有创意并满怀着对自然和社会的崇敬之心,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其中,才能共同拥有优质的城市道路软质景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