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9:17:27

计算机技术论文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课程体系

Abstract:Thecomputer-basedtechnologyproductsonthebasisofbuildingcourses,andcoursesfromthesystem,contentsandmethodsofteachingandteachingmethods,teachingmaterialsinsuchareasascomputertechnologyonthebasisofthequalityofthecurriculumbuilding,which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Playedaveryimportantrole.

Keywords:computer;-basedtechnology;classquality;curriculum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

”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将为分级分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课题组教师在多年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5)考试方法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3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4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图片、视频、文字等元素于一体的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十分普遍。本文对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育;策略

一、引言

从上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延伸,还产生了很多其他的新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一。多媒体技术是对图形、图像、文字、三维动画、声音、音乐及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综合处理以及全面呈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最明显的优势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十分良好的视听感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也开始关注多媒体技术领域。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工作、学习过程中都喜欢使用新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在信息技术时代,应该要加强对这些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方便、有趣、生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至今,实现了快速发展,以往的计算机必须要通过视觉才可以接受信息,但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将视听功能结合在一起,具有视听功能的计算机也被称为多媒体计算机,这种技术被称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甚至是国际上的互联网,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声并茂。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视听功能。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使得人们可以从计算机上获得更多丰富的信息,计算机除了用于教学之外,还具有集成特点,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是多媒体计算机最明显的特点,因此能够实现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教育,使得教育模式得到了有效地拓展。第二,“虚拟现实”功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远不止于视觉和听觉方面,还能实现虚拟模拟,从而使得人可以从触觉、机体感受上加深对各种资源的理解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技能。

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学模式

1、活跃课堂氛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各种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借助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功能,对学科知识进行展示,便于学生学习。2、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这两种工具,其本质是不同的,电子教案是将教学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般采用PowerPoint技术开发,将教学内存存储在光盘或网络服务器中,可以实现随时使用、随意修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需求,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应用很广泛。而多媒体课件则是电子教案的升级,多媒体课件也可以叫做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一种可以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一般采用高级语言编程而来,用动画、仿真等技术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比如一些工科课程中需要对实验进行仿真模拟,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技术。3、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不同,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体验,可以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更集中于课堂学习,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丰富教学资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素材的丰富,尤其是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借助网络为学生分享更多有趣的学习素材,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电子课件,将课后习题编辑成电子文档的格式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多样化的教材建设,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要对教材进行创新,比如语文教学,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对于理工类专业,则可以将各种复杂的公式用电子课件解析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实现网络教学

在教育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彻底改变教学形式,传统的教育教学一般要在教室中完成,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教育过程更加灵活,比如开展网络教育,借助互联网开设一些公开课,学生可以在课后连接网络进行学习。网络教育模式是一种知识传播途径,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课程和学习服务,学校应该要对公开课程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对传统的教授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使得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获得更多成功,拓展传统教育的模式和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不断更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对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及各种媒体平台,使得课堂教育更生动有趣,也要为学生打造更多网络课程,使得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作者:郑涛 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

[2]王闯,李娟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0).

[3]龚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02).

第二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摘要:信息技术是学生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生学业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现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便有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这一门学科教育。怎样更好地实施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也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完成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主观认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列为学生学业测试的必考课目,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必修科目,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根据自己两年的切身经历主要结合当前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些我的观点和想法。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世界是根本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上,许多老师都可能会遇到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一开始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快,这种学习兴趣就会减小,甚至上过几节课后就开始厌倦,学生玩的兴趣要比学的兴趣浓,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低下。课堂上老师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觉得不好玩,信息技术课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受不到升学等压力,学生把它当成用来娱乐的课程,自然就不会用心去学。而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直接代课教师,就需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使得学生能够正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首先,基于学生都是好奇、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代课老师就需要根据课堂需求制定合适的课堂纪律,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管理规定,使得学生明白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也同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一样重要。其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代课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当然,教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成为“摆设”,避免学生下载、安装和运行游戏的情况发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娱乐功能。由于现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需要与网络对接,而我们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许多学生的兴趣来源不是学习这门学科,而是对于网络娱乐功能的热衷。由于学生好奇、好动、贪玩却又自制力较弱,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网络娱乐功能所吸引,比如网络聊天、游戏等等。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评定哪些喜欢网络游戏和聊天的都是品质恶劣的学生,因为爱玩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只是学生的自控能力弱一些而已。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视这些网络娱乐功能带来的危害,至少说明了网络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影响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因此,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就需要对那些自控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比如告诉他们,这些游戏还不好玩?想不想自己也能够去创造这些游戏?那么从现在就好好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将来自己创造自己更喜欢的游戏!3.引导学生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由于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离不开对网络的使用,那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同时,接触网络的机会就会很大。而现在网络信息庞杂,什么样的信息都有,学生又处在各种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其产生错误的网络行为。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上,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其正确的网络行为,避免其产生“不正常”网络行为。首先是及时发现,避免学生养成不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因为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再改。其次,发现学生有这种不良行为时,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其正确的网络行为。

二、精心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是核心

1.精彩课堂,导入是关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形成探索问题的心理愿望,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敢于创新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快速应变,激发上进心。2.高效课堂,方法是核心。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代课老师一定要随时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取课堂分组教学,对已经掌握知识点的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预习新的知识内容,对于还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单独讲授。教师授课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个对理论进行探索和修正的过程,理论多种多样,那探索的方法就不能一成不变,针对各异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3.提高教学效果,评价是手段。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同时需要注重教学评价,促进师生的合作、交流与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不可少,教学评价要及时、合理、多维度,同时也不可忽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功能在于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教学功能。评价的原则是: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亮点,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灵活,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要上好信息技术课,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加大课堂教学力度,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融入情感,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持久性学习的习惯,相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将会得到改善。

作者:韩双竹 单位: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武,周雄伟.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J].教师,2009(6):86-86.

[2]黎联.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的评价[J].科技资讯,2006(9):138-139.

[3]周宏斌.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与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3(A5):128-128.

第三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建设的研究

【摘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各个高校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高校进行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是推动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在高校当中计算机多媒体建设的研究分析,探讨在多媒体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为更好建设多媒体教育提供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建设;高校;对策

1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从我国进入到信息网络时代下,我国多媒体技术得到较快程度的发展,它渗透到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巨大的便捷[1]。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为:(1)多媒体传播内容丰富多彩,能够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内容多媒体具有图、文、视频、音频等重要特征,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只单单依靠文字来讲解知识。它可以把语音处理、图像处理、视觉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把他们进行处理、分析,促进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容易接受性,让更多学生都能从教学当中获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教学下进行教学知识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好掌握知识和接受新鲜知识打下坚实基础。(2)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让学生在教学当中发挥着主动性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都是由教师来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步骤,只能处于被知识灌输的状态之下[2]。而多媒体教学就打破这一模式的局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来安排学习,在自己不懂得地方多花费时间进行学习,在自己充分掌握的地方可以选择跳过。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懂的地方与计算机进行讨论,让计算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自身水平。(3)多媒体教学可以便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和辅导,让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它是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反映给教师,让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教师就知道学生在哪些内容当中遇到问题,在哪些方面当中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更具有效率,从而更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教师从中受益,并且学生还能从中节省时间,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及时反映给教师,避免问题的积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的降低。

2在推进多媒体教学遇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但是,在推进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比较多问题,影响教学过程多媒体的实现。(1)学校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推进多媒体教学变得困难。多媒体教学需要资金来改善目前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学校资金有限,不能很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支持[3]。并且,在多媒体教学实现中,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引入,需要好的计算机编程软件来保证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教学。(2)学校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够从内心当中认可多媒体教学。在很多学校教师当中,仍旧对传统教学模式认可度较高,对于多媒体是如何进行教学不够理解,不能够很好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3)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学习是需要学生从内心当中充分重视起来的,它需要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其中的作用,提高自己对于自我学习的认识。

3更好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联动协调,让各个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为实现多媒体教学提供支持。多媒体教学需要协调配合,让整个学习过程不再那么难,更好让学生从多媒体教学当中获得利益,更好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实现素质教学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出各自的作用。(1)学校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来支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实现学校要积极重视对于多媒体教学的重视,需要投入精力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给多媒体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让多媒体教学能够有硬件设施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学校要积极重视对于技术的引入,让多媒体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让其为学生实践教学发挥出重要作用。积极对多媒体教学程序和教学软件进行丰富和创新,让其更好满足当下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当中学到更多知识,让多媒体教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可以在实践当中得以实现。(2)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它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播者,只有他们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更好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要积极学习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它正确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的获取。并且,在教师的实际运用中,就知道以后多媒体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改革,促进多媒体教育更好地发展。只有在实践当中可以检验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让多媒体教学朝着更高水平去发展,促进教学能力的显著提高。(3)学生要重视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让自己在多媒体教学当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多媒体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最终的目的。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教学当中获得最大的效益。首先需要学生能够重视自我学习能力,因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自我进行学习和提高,让学生在教学当中针对自己不懂的知识进行综合,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让学生自我成绩得到稳步提升。并且,在多媒体教学当中,需要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遇到的问题得到最快的解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王兴武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郭颖.论教育信息化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4)

[2]傅俭.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3]杨满福,林雯.论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质量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

第四篇: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伴随着这个过程中的精神因素不可忽视。本文主要是对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而阐述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与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动机理论的积极作用。精神因素很多,为什么研究动机因素呢?因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状态,是行为的主要动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动机理论;计算机教学;教学策略;成就动机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它是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日渐低下,教师有必要将提高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1、近现代对动机理论的研究

1.1动机理论种类繁多

很早以来,就有对动机理论的研究。先人们对人们的行为已不再像兽类一样,将行为单纯的看作是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物理需求。而是将角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而探索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分支。动机理论是可以解释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如何产生的学说体系。这是现代人记录在互联网上对于动机理论的定义。暂且不谈近代人对于该理论的阐述,我们在这里仅仅探究它对于教育的能动作用。

1.2成就动机理论和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最初是莫里研究动机理论,而后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又分别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麦克利兰通过研究发现,成就动机低的人,一般选择危险系数小而且容易的职业;相反成就动机高,则喜欢从事新奇且前人未尝试过的工作。阿特金森又进一步发现,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一个人反应的强度是由内驱动强度,到达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共同决定的。当难度很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时,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却越小;反之,当难度很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少时,挑战性很大,个体对他的兴趣却反而增加。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按照老师的要求,简单重复学过的东西,或是被逼迫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他是不会产生任何兴趣的。只有在学习那些“懂,但是还有不太明白的”的东西时,学生才会感兴趣,而且更想要学会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当问题的难度在能完成和不能完成之间的百分之五十时,兴趣是最浓厚的。而认知论的动机理论是由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两部分组成。一个人期望什么,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问题均可有期望理论原理解决。这样来看呢,目标就成了动机的决定力量,一个人的期望越大,那么他的动机越大,或许,他的收获越大。那么,一个人做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呢?归因理论就解释了这个原因。当然,它是辩证的。他可以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结于外因;他也可以将原因归结于其他。显然,归因不一定正确,但是它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由此,也决定了他怎样去做事。这两种理论,或许会对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动机理论对计算机教学的指导作用

2.1现代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

依我之见,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形式上拘泥于课本,教学过程固化。现在计算机教学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本上完成的。试想,本来是要去实践的东西,而却靠你去用想象力去思考,在大脑里完成一个编程的过程,这将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何来动机之说?二是内容上不符合人认知的自然规律。比如在上C++这门课程时,一开始就介绍C++的特性,与C语言相比的区别,就好像是让未学会走路的婴儿学习跑步,迟早是要摔倒的。

2.2动机理论如何作用于教学

陈平说,学习需要,信心,情商共同组成学习动力系统。而学习动力的强化是内外结合的结果。如果教师提出合理要求,建立可行性的目标;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过程,学会开发学生的动力,使其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这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关键方法。一个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是不会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的。根据以上总结的动机理论,就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减少一些课堂教学,多一些实践类的课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也就是说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会有方向的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上,如果不是生硬的去讲c++用来干什么,而是告诉学生它的执行过程,知道为什么,我想,学习者更容易接受。与其告诉学生一个程序如何编写是正确的,倒不如让他自己探索,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不断犯错,不断纠正,激发他对真理的探索动机,这样,反而会学得更多,印象也更深刻。老师应该转变角色,老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作为学生探索真理的引路人,在学生迷惑的时候,能够做到的是去引导学生,如果全权负责,像是照顾一个婴儿一般,扶着他练习走路,那么他很难走出老师的庇护。相反,得到了老师的引导,创造出一个问题情景,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俗来讲,任何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有了学习的动机。

2.3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会更愿意选择最容易的任务去做,因为他喜欢享受成功;避免失败者则更愿意选择胜率比较小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最大的挑战,他们更有动力去做;相反,他们对于完全没把握或是稳操胜券的任务,兴趣很小,甚至毫无动机。其次,对于失败的归因也会影响学习的行为。当一个人将成功归于能力等内部原因时,他会感到骄傲,自豪;而将原因归于运气等外部原因时,则不会那么的乐观。由此可见,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学会引导学生适合的总结,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当然,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也要学会正确总结原因,学习戒骄戒躁。

3、总结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习,也不是机械的接受知识。在知识的交互中,要时刻保持浓厚的动机,才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赵魁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从动机理论谈情景依赖性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J].韩国志.当代职业教育.2010(04)

[2]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创新教学研究[J].谭虹.广西教育.2016(03)

第五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无处不在,它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生活上的便利,还可以带来更多的求职机会。对中职院校而言,需要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认真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给学生必要的实习机会、强化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学习潜力就能够最大化地发掘出来。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住行的哪方面,现在只要轻点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网上订购、网络支付、网上评价等一系列流程,比如可以通过年交易额达3万亿的“淘宝”平台完成网上购物、通过“美团”等团购网站低价团购美食、通过“安居客”等网络平台租售房子、通过滴滴专车等平台网上预约交通工具等,而且在当今信息时代宅在家里就可以实现购物的免费送货上门、预约专车的上门接送等服务,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服务通过网络就可以更快捷、更加低廉地获取,人们的生活比原来更便利、更高效了。这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意味着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能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机遇。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平均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很年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平时对计算机也有所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只要能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好互动式教学、认真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给学生必要的实习机会、强化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相信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学习潜力就能够最大化地发掘出来:

一、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当今这个计算机信息技术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今天,相信每个学生入学前对信息技术都有所接触。笔者认为,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更快捷、更低廉、更便利、更高效的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是一种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方法。

二、善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比如电脑、投影仪、视听系统等,还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视频会议系统等方式进行。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授课,不仅可以使计算机相关课程更加丰富多彩、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还能对课堂课程进行录音、录像,必要时可以复制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复习相关课程。利用网络聊天平台也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方式:利用网络聊天平台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实时详细解答学生的问题,还能通过交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思想动态。

三、认真辅导学生做完作业

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授课,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而布置的课后作业则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还应该针对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及时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定期组织开展课后作业辅导与讲解,真正让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的知识点。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课后作业应该与计算机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后作业辅导应该积极借助上机实际操作演示等形式进行,避免“光说不练”。

四、让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为更好地主动融入社会需求,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日常办公室文书写作、制作各种表格、统计各项数据等计算机知识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工作后都会用到,而一些计算机编程、数据库开发运用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平日里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学习的过程较为晦涩。因此,将跟计算机信息技术关联较大的相关实习安排到学生的教学计划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指引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更是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是否真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检验。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让学生学会自学

学生能否成才取决于学生先天资质、学习基础、刻苦努力程度等内因,教师教学行为只是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外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对通过自学来解决学习、生活甚至今后工作上的困惑是“授人以渔”的根本之道。通过利用图书、期刊、报纸、杂志等传统方式可以加强自学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学则是一个更高效、更灵活、更加有针对性的自学方法: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查找、下载到一些相关知识的教学资料、教学视频、重难点解析等知识,一些大型网络互动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注册的高手达人比比皆是,甚至可以实时互动地解答网友的提问。

七、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才能与时俱进

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年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很快,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要想紧跟时代的脉搏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随时为自己充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特别是一些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随时关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前沿知识,及时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方能保证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落伍,方能与时俱进地在计算机信息时代前沿纵横驰骋。

作者:张丽 单位:云南省林业高级技工学校教务科

参考文献:

[1]杨鹏,胡兆方.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张俞玲.浅谈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J].才智,2015(32)

第六篇:“互联网+”慕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行业作为国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也加入了“互联网+”的改革应用行列中。本文将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劣性,进而探究出两者科学的结合模式,以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慕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互联网+”的核心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为迫切,将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互联网+”慕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探究出科学合适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缺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高校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相关办公软件,以便为未来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的落后

一般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结合上机操作的教学方式。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与教学设施增设不相匹配,导致供不应求,大大降低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概率。而且,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核,也大多选择机械地书面笔试,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二)学生水平差异大,众口难调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因人而异。因此,学校很难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规划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或进度太慢使得一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学生难以领略新的技术,浪费时间和精力;反之,则忽略了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使得他们跟不上进度,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厌学的心理等。

(三)教学内容枯燥无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只包括Windows、Office等操作,而且多是应试教育,与日常工作办公脱节。很多学生学完后仍然一知半解,对实践操作方面完全没有帮助。而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有熟悉办公软件、财务类软件等硬性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标准。这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必须通过课后的努力自学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互联网+”慕课的简述

慕课是“互联网+”在教育行业的有效应用,是指通过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等,将课程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造互动交流的沟通平台。慕课教学日益受到公众的广泛青睐,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大规模性

慕课具有丰富的优秀教学资源,几乎遍布全球各地。各国知名大学的课程多有涉足,且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同时,其学习者也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不受国籍、地域等外部条件的限制。这种大规模化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实现的。

(二)在线性和互动性

慕课是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任意课程,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学习者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可以重复观看,以适应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学习效率。同时,慕课还建立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和得到反馈,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和相互鼓励,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三、“互联网+”慕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应用

通过讨论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与慕课教学的优点可以发现,慕课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僵化、死板的缺陷。将慕课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将极大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制作慕课课程

各高校可以针对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讨论制作慕课课程,或者对已有的慕课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改进为适合本校教学的课程。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奉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理论部分应保持视频的生动有趣性,形象简易地概括出理论要点。对于实践方面,应当采取典型工作任务实际演练等具体操作模式,显而易见的将具体操作呈现给学生。

(三)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

学校可以设置双向选择模式,对于时间安排规律的学生,可以选择传统选课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慕课课程。而对于那些时间有冲突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线上慕课模式,只要学习完所要求的课时,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等,就可完成学习。这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进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四)通过慕课平台在线交流

慕课平台创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请教老师,及时答疑解惑,加快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互联网+”慕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知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营造符合时展的教育环境。但我们不能因此一味地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最有利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波 单位: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章雁,“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海峡科学,2016,(09):87-89.

[2]向华.,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1):157-159.

[3]胡倩文.“互联网+”时代下的微课教学有效性探索——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156-157.

[4]代咏梅.慕课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244-245.

[5]刘美芳,殷晨.“互联网+”慕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6,(20):64.

第七篇:计算机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计算机教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计算机教学效果的达成,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给予重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路径,旨在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实现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那么势必导致我们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难以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为此,各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计算机教学改革速度,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

1、计算机教学现状

(1)生源情况不容乐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计算机专业新生基础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学生计算机水平较高,对于相关软件能够实现熟练的应用,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说一知半解,缺少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这就给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一个难题,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才能够实现针对性教学。(2)学习兴趣不高。计算机专业中的较大一部分学生为文科生,这些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缺乏必要的兴趣,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题难以理解,导致课堂上听课效率不高,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学习兴趣难以实现。(3)教学模式单一。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教学大多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电脑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这就导致教师难以通过每位学生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映情况,师生互动较差,往往教师在主机上讲课,学生在分机上各做各的,一堂课结束下来,师生双方都没有什么收获。

2、计算机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1)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深入的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计算机学习铺平道路。(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灵活应用网络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绝大多数院校都建立了校园网,这使计算机教学应用网络成为了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计算机网络,图文并茂的讲述计算机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生的理解。课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储备。(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着重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采用任务教学法,为每一位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同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计算机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并鼓励学生在假期内到相关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应当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难度的课题,实践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4)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院校应当不断提升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各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院校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网站的方式,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网站中的内容可以包括计算机行业发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等等。其次,各院校之间也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委托培养的形式,实现教师之间的工作转换,从而提升各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再次,加强对教师的意识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最后,定期选拔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深造,使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迈向更高的台阶。

3、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各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相关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积极作用,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陈昌爱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石苗赵秋毅.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

[2]宫洁,朱莹泽,刘长勇.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电子测试,2017,(01):127-128.

[3]晏莉娟.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赵娟.中职护校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八篇:虚拟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迅速提升。在我国成功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不难发现,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国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得到充分的运用,不单单可以将我国社会主义进行更好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着一定的提高,更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完善,但这也要求,教育者要结合计算机将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应用,才能使得我人才輸出得到保障,进而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1、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是建立在定义、定理、公式基础之上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且表现为逐级抽象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学的发展,抽象的程度越来越高,数学的抽象性不但表现在数学概念、数学理论是抽象的,而且表现在其数学方法也是抽象的。(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3)提供直观材料与模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在直观的教学形式下,通过感知、表现和再造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的,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

2、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任务不明确,为教学而教学。计算机教学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缺乏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计算机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事物,许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很不系统、专业。(3)学情把握不准。当今社会有些发达地方计算机已比较普遍,而有些贫困地方还难以接触到。来自同一地域不同家境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也不同,而教师讲课时对所有的学生却一视同仁,从基础的计算机发展史、二进制转换、键盘结构等讲起,这就难免使基础好、好奇心强的学生觉得教师讲的内容味同嚼蜡,缺乏新意,慢慢地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消失殆尽。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还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课从一开始就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低,所学知识陈旧的偏见。

3、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1)用多媒体辅助软件进行课堂演示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在课后,可以利用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4、浅淡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

(1)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电脑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电脑,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2)流于形式,代替传统黑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是无法与人类复杂情感进行交流,如一味地追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解的数学内容变成计算机多媒体展示,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互动沟通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在教学中老师准确精当的讲评,合理有序的教学步骤,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等人格魅力,以及通过师生间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3)多媒体授课内容过大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容量普遍要比传统教学容量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实现单元的整体教学或跨单元的对比教学,增加实践练习的数量,提高思维信息的活动量。如果制作的课件在一节课出现过多的数学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听课会深感吃力,对许多教学内容,特别是新的知识、重点、难点难以理解和掌握。

总之,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优秀人才是身为计算机教育者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实现信息与教学整合;促进全体学生计算机修养及其综合素质的更好提升与进步。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计算机有效教学课堂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如此方能推动计算机新课改的广泛实施与普及,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作者:毕豪 单位:武昌工学院

第九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不仅只是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在软件的使用上,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浅谈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不少学生甚至教师也认为计算机教学就是计算机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计算机教学就很容易将大多重点强调计算机的软件使用上。

二、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有效策略

教师教学的思维往往被教科书左右,而一般的计算机教科书往往又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软件使用,却很少顾及学会这些技术对学生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等。如果教师被这样的想法所禁锢,就很难设计出基于信息素养的任务来。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应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原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注重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过程。

1.创设有利于获取信息的问题情境

把信息知识融入一定的现实情景中,由现实问题引入信息基础知识,并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信息基础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之后,由老师创设能体现真实问题的情景,把信息知识融入一定的现实情景中,由现实问题引入信息基础知识,并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学生通过教学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巧妙地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将知识学活、用活,它重在研讨,妙在“引发思考,集思广益”;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畴,学习者带着真正的“实际问题”进入学习情境,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将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把学生带入“现场”,通过实践和体验,是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讨论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际的问题分析中发现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信息式的提问意识

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课程,而不是获得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课,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就显得很重要,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科学基础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信息、用信息素养的能力,教会他们认识周围信息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提问是当好向导,引好路,为启发和帮助学生提问服务。所以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兴趣转化为适合探究的问题;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发、呈现矛盾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对已有信息做多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索信息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信息知识结构,而且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3.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习结果。计算机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传统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尤其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形成过程的考查。如果采用动态评价来取代传统的静态评价,将会使评价对象和范围有所突破:使之从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检查扩大到整个信息教学领域,包括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过程的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和态度的评价以及在掌握信息技术过程中与人协作、交流的评价。

三、总结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更能够有条理地组织规范需要的信息,而且使他们了解到如何根据需要和现有的条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了信息意识,培养了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从“学计算机知识”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飞跃。

作者:熊文贤 单位: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建军.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

第十篇: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让更多人投入到计算机行业当中。在职高计算机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传授足够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学生创新能力,让更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同时,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到最为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本文通过对当今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分析,探讨职业计算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的现状分析讨论,致力于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最后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阶段,由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科学性增长,从而更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经济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型为第三产业拉动增长,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下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1]。所以,加强计算机教学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推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推动我国民族创新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一职高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研究分析

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总体上为发展我国IT行业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培养出来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职高计算机教学仍旧存在着各种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较大的制约。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我国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让素质教育推进过程受到较大的阻碍,从而影响职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在职高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很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计算机教学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excel,word软件的灵活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结构等等。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能够在实际当中充分得以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算机方面中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传授相对简单的知识和理论,没有深入分析当今社会需求较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足够丰富的教学知识,不能让学生对于计算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就会让学生不能很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故而,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二)教师计算机教学缺乏生机,不能很好调动起学生学习动力计算机知识相对其他知识来说比较抽象,它是计算机识别的一种理论基础。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学生清晰的了解进制之间的转化、数据结构基本理论和操作系统的实现原理,让学生能够在内心当中懂得0、1的重要内涵。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很好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错误认为是逻辑性的知识,需要强大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没有较大动力。教师没有根据每天传授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案例设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案例当中,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朝着综合素质方向进行发展。(三)职高计算机教学缺乏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到研究的领域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而对怎么结合专业知识,怎么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所研究的领域缺乏实际应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而对于发展专业知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当时能够充分掌握计算机教学知识,但是在后来就会遗忘这些知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发展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结合,促进职高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四)计算机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环节,让学习与运用之间产生较大缝隙学会计算机知识并不代表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检验这些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内心当中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目前,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过分重视计算机理论的传授和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在实践上投入力度不够高,造成学生“高理论低能力”。例如:在高职院校安排将近80%的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而只有20%时间是进行社会实践,有的学校甚至不安排实践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导致学习与运用产生明显缝隙,影响学生在实践当中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理解投入到工作中,导致用人单位对人才认可度的降低。故而,对计算机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传授,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实现人才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领域,它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发展,同时还要有创新性人才来推动其更新,实现计算机领域的迅速革新,实现我国经济朝着高科技化、高信息化方向去发展。在我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还是时展的要求,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够为计算机领域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4]。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性体现对社会、行业和个人,实现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立和实现,更好为发展我国创新领域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一)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编程语言:java、php、python、C语言、C++,数据库操作:mysql、sqlserver、oracle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深入的学习,只有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动力,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不再认为是枯燥的,而是怀着求知的动力进行学习,这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丰富的知识。故而,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更好地促进计算机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应用计算机知识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学生学会知识和利用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需要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应用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最大化发展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储备积累到一定数量,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实践当中充分应用,从而推动知识从理论转为实际。并且,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及时发现知识的重要性,知道在哪些方面、哪些内容充分应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让知识为实践服务,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利用。故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认可学校的教学能力,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促进社对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可以很好吸纳更多优秀学生投入到该领域,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例如:在燕山大学这所院校顶尖学科是计算机,它的发展正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让更多学生都能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较大突破。在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燕山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在河北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燕山大学进行研究学习,促进燕山大学计算机得到快速发展。这个例子正是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发展,促进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很好将计算机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计算机知识是一门新兴领域,它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性进行数据运算,从而实现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很好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计算机知识,运用计算机知识来发展专业行业,从而实现所学专业的革命性变革。学生一旦有较好的创新性思维,他们在内心深处懂得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更好地把计算机运用到专业领域上面来,促进专业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在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促进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和专业知识的稳固记忆。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发展自我专业领域和提高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培养职业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有进一步推进,更好地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发展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充分实现学生个人得到较快发展,充分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够为社会服务,自我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从而实现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强国战略的快速实现。(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人,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求学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它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实现自我的发展。1、教师要丰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死板的、僵化的,而是立体的,有生机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足够的知识内涵;2、教师要改革自己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原意学习自己所传授的知识。3、教师要注重引导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准备,知道该在那部分上投入力度进行学习,让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只有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收获到最为丰富的知识,让学生自我主动性得以重要提高。(二)营造创新教育的外在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创新环境对于发展创新、提高创新至关重要。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需要教师从尊重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感受到温馨、适宜的学习风味。这样,只有在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并且,还要鼓励学生在进行创新,让学生对于创新不再是局限在字面上,而是运用到实践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比较班级学生中谁的创新思维活跃,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要在以往的学习基础之上,充分发展创新、不断革新,让学生在人人创新的大环境下进行知识学习和努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三)要给学生开辟社会实践道路,让学到的知识充分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发现自己哪些内容学的不够扎实,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大力度进行发展。开辟社会实践道路需要学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扎实稳固,同时学生还能在实践课程进行自我检验,通过实践课程来发展自我计算机水平能力。例如:在学习编程语言时(java),学校要让学生在机房中进行自我案例编写,用自己实际敲出来的代码来实现某些重要功能,在实践中增长自我知识储备,充分实现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四)建立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来解决自己或者同学遇到的问题。建立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渠道,可以让学生之间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积极去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且,建立计算机知识的微信公众号和qq群,让好的知识能够在班级中进行迅速传播,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投身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营造出人人创新的学习氛围。

作者:俞燕萍 单位: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崔琳.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2,26:176.

[2]王巧莲.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0(32):77-89.

[3]杜媛媛.如何有效进行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工作[J].金色年华:下,2010(08):201-202.

[4]段武力.基于职高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探索[J].考试刊,2015,(34):55-57.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5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6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7

1.1系统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在电子计算机技术中,系统技术处于核心地位,能够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主要包含了系统中的结构、管理、维护和应用技术,系统技术不同,发挥的功能和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结构技术的任务是保证解题速度的提高,代替由人工完成的计算工作,在性能比方面比较突出;管理技术存在于操作系统中,借助操作行为完成处理,这一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水平,十分迅速地得出计算结果,减少大量人力财力的支出,节省开支;维护技术的功能是对计算机的程序进行积、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故障;应用技术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主要是设计方面的自动化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1.2机器件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电子计算机是由很多不同作用的电子器材组合而成,它们是计算机得以形成的基本元素。因此,为了实现计算机有效、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需要科学、先进的机器件作为基础。在计算机内部,最为关键的就是复杂的逻辑关系,其最高级的逻辑就是在电子器材的协助下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的发展进步与电子器材本身的更新、探索和革新是分不开的。

1.3部件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而言,其组成十分复杂,除了必不可少的器材以外,还含有诸多的部件,每一个部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部件技术对于计算机的稳定运行也至关重要。

1.4组装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技术随着电子元器件领域水平的不断进步,需要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加以配合,实现与元器件技术的一致性。鉴于计算机在外观和构造的小型化发展趋势,在组装技术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资,使其也向微型化发展迈进。

1.5电子计算机的综合分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前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中,需要坚持不懈地探求更加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应用性,这是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很多计算机技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寻求具有更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要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开拓思路,革新技术,实现功能的专业化以及各种配件的高度结合,将计算机对数据的信息处理变成对知识的转化和处理,将知识进行整理,代替数据库,使计算机技术更具综合分析的能力,实现功能的全面升级。

2通信技术概述

在当前的通信业中,业务类型比较多,通信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仍是对信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的追求,也就是说,把不同形式的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进行传送。

(1)根据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包含诸多业务类型,通信手段和方式呈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通信技术的目标就是将信息进行原始的传输和转移,也就是说,借助通信手段,网络作为传播的途径,实现信息准确、迅速、可靠地传递。

(2)当前,通信技术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主要是针对数据传输的信道、传输技术以及传输的全方位进行改进。在数据传输的信道方面,主要是开发和研究了多种信道类型,拓展了光纤、微波信道以及卫星通信等多种渠道;针对数据传输技术,主要开发和应用了数据交换技术、频带传输以及数据通信网等技术;另外,多媒体技术彰显优势,移动和数字通信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3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

3.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表现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信息技术发展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使计算机技术进步,引起了通信技术的飞跃,人们所享受到的通信业务更加丰富,品质更加高端。

3.1.1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统一。在这一研究领域,主要的技术热点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种。计算机通信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数据,因此,也被称为数据通信。信息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本、表格、图像以及语音等。这些信息要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也就实现了计算机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的距离短,只需要借助电缆,将设备端口进行连接,实现通信的目的;如果距离较大,要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整个系统中,将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进行连接,利用不同媒介,达到数据信息的输送。计算机通信的形成实现了用户之间信息的分享,最大发挥每台计算机的利用率,通信的变通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3.1.2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信息技术集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例如,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图像、信号等信息的获取,同时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有针对性的处理,满足整个社会不同领域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产业逐渐跃居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类型,影响着诸多领域的发展速度。

3.1.3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小范围内的无线连接,传输的内容上文件、信息和数据,不需要耗费过高成本。同时,蓝牙技术能够实现一点对多点数据的传输,操作简单,效率较高。蓝牙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专用IC和通信协议栈,而基带处理和射频模块构成了专用性的蓝牙,是蓝牙的硬件部分,也就是发挥接收装置的作用。蓝牙的核心协议主要有RFCOMM、SDP等,主要用于主机或者处理器上,实行对设备的确认和安全处理。当前,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手机和电脑上,很多企业参与相关组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蓝牙技术正在逐步向计算机、电信等多个领域扩展,是通信领域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3.1.4实时远程通信在无线或者有线方式的应用下,将终端连接成为一个网络结构,使得信息传输的范围被扩大,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弥补有线的不足,在一些难以达到通讯的地方建立网络系统。

3.1.5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媒体形式的通信技术,主要的控制核心为计算机,运行手段比较多,能够达到多媒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输。多媒体通信突破了原有信息类型的局限,实现数据通信的统一化,为相关领域的相关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如远程教育等。

3.1.6数据库计算机通信技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的内容更加广泛、结构更加灵活,呈分布式,能够将不同的管理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体现一定的规则性,排列有序,条理清晰地表现在数据库的平台之上,提高了数量管理的效率,同时对办公条件进行协调和处理。

3.2现代计算机通信的优势

3.2.1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迅速的信息传达服务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计算机形成网络模式,在其内部各个终端实现数据的传达,打破原有设备信息处理的局限,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

3.2.2应用的领域更加广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其对网络资源的处理和使用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实现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使得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得以提升,实现资源在不同领域内的共享。

3.2.3通信服务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对信息的处理和保存使用了加密的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强化了编码技术使得数据通信服务的精确性,整体上提高了服务的优质性。

4对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8

莱钢热电厂2#风机是德国GHH公司1975年设计制造的产品,由于炼铁工艺的改进,对高炉供风的安全性、稳定性等都发生了变化,原先采用的常规仪表电气控制已不能满足工艺的要求,尤其是在防喘调节上。为此2002年对2#风机进行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技术攻关改造。这次改造采用的是ABB公司的DIGIMATIK系列Freelance系统,完成生产工艺显示、数据的处理显示、工艺设备控制、PID回路的自动调节、故障报警和报表打印等功能。经过半年多的运行,整个系统稳定可靠,大大提高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

2系统硬件

2.1硬件选型

根据工艺要求,系统点数如附表所示。

该控制系统的总点数为136点。

2.2系统硬件配置

本控制系统由1个过程站、2个工程师/操作员站组成,配置图如图1所示。

各个站之间的数据交换是这样实现的:

现场采集的数据通过信号线送到DCS的模块,模块进行转换后,直接或通过DiginetP送到处理器里,处理器就根据编制的程序对信号进行处理,并且将数据通过DiginetS送到工程师/操作员站上进行显示,操作员在监控画面上启停设备或调节阀门,这些数据就通过送到处理器里,处理器根据程序处理后,将其直接或通过DiginetP送到输出模块,控制现场设备。

过程站采用了处理器和电源冗余,即为系统配置了2块处理器,平时正常运行时,一个处于运行状态,一个处于热备状态。

过程控制网络DiginetS也采用了冗余配置。通过2个集线器HUB,操作站和工程师站上的各2个以太网卡及4条双绞线构成两个互为冗余的以太网络。只要4条双绞线中的任何一条能够保证工作正常,就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打印机用于打印报表。

3软件编制

Freelance2000系统是一个紧凑型的计算机系统,它将DCS技术和PLC技术集于一身,既可以进行复杂的仪控,又可以进行常规的电气控制。

编制的步骤:

(1)项目树组态

组态整个项目树所管理的PS(过程站)、OS(操作站),即整个系统所配置的过程站和操作站,并组态好每个过程站的程序结构,每个操作站的画面监控结构

(2)系统组态

组态整个系统所连的PS、OS,并为过程站配置I/O模块,对模块的每一个通道的信号进行组态。

(3)网络组态

为DigiNetS上所连的所有节点进行组态,配置其IP地址、ID地址。

(4)程序编制

即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编程实现工艺提出的控制功能。

(5)画面的编制

根据工艺要求,编制工艺流程画面、设备启停画面、历史趋势画面、工艺参数显示画面、阀门操作画面等,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画面监视整个生产过程,启停设备、监视参数、调节阀门,观察趋势,查询历史记录。

(6)报表打印实现随时打印报表。

4控制功能

4.1过程参数的调节

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热工参数均能随时进行调节,进行了PID回路控制,使之维持在设定值左右,所有的PID回路都可以进行PV跟踪,无扰动切换。

调节回路有3种工作方式:自动,半自动,手动

(1)冷凝器液位自动调节

通过调节出口调节阀和再循环阀来控制冷凝器液位,用1个PID回路控制2个阀门,PID的输出直接控制再循环阀,PID的输出经取反后控制出口调节阀,控制框图见图2。

(2)防喘振控制

当鼓风机送风量减小,出口压力升高时,鼓风机就容易出现喘振。

在不同的转速下,造成喘振的喉部差压和排气压力不同,根据不同转速下造成喘振的喉部差压、排气压力可绘制出喘振曲线;根据不同的转速下,在不同的喉部差压、排气压力下,防喘阀动作的情况,可绘制出防喘线,如图3所示。鼓风机正常工作时,其工作点是在防喘线以下运行的,若越过防喘线则防喘阀就动作,进行放风,以防喘振的出现。图3中,A:喘振曲线;B:防喘线;C:转速最小时的特性曲线;D:转速最大时的特性曲线;P:工况运行点。

我们根据工艺要求,采用了模拟加数字的控制方法,在调节范围内,常规PID调节起作用,在紧急情况下,数字调节起作用,使风机的防喘阀迅速打开,解除紧急情况,调节框图见图4。

其中:SP—根据风机喉部差压及风机进气温度来计算

PV—风机排气压力

当PV-SP>2,则系统就会发喘振预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采用此种控制方法后,大大提高了机组的稳定性,降低了故障率。

4.2电气控制

主要控制设备有汽机、风机、防喘阀、盘车电机、盘车油压电磁阀、冷凝液泵、润滑油泵等。可以实现这些设备的自动启停、故障报警以及紧急停机等功能,并对一些参加连锁的重要信号采取了冗余技术,进行了闭环控制。风机进气温度是否正常,可用于判断逆流是否发生,因此在风机进气管路上安装了2个温度控制器,采取了3取2的控制方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

4.3流量计算

可以实现风机吸入流量和汽机新汽流量的计算及累计,分别累计8小时、24小时、30天的数据,并显示累计量的起始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4.4监控功能

工艺流程画面5幅,包括风机监测,汽机疏水系统,汽机控制系统,轴系监测系统,油系统;

历史趋势画面24幅,共计可以对138个数据进行历史分析,数据可以保存7天;

设备联锁画面2幅,包括启动联锁和停机联锁;

阀门操作画面2幅,包括2个PID调节回路;

报警画面1幅,重要的报警信号都包括在内;

参数显示画面1幅,显示一些重要参数的值;

防喘监视画面1幅,用于监视工况运行情况;

通过这些画面,操作人员可以在主控室对各个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启停设备,处理报警,分析参数趋势,查看历史记录。

4.5报表打印功能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打印报表。

5本系统的技术特色

(1)整个系统采用了处理器冗余、电源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2)对于风机的防喘振控制,采用了模拟加数字调节的方法,在调节范围内,常规PID调节起作用,在紧急情况下,数字调节起作用,使风机的防喘阀迅速打开,解除紧急情况,使风机的喘振控制达到最优化,且反应迅速,保护整个机组的安全。

(3)对于参加停机联锁的重要信号,采取了冗余技术,如进风温度控制采用了3取2的控制方法;防喘阀故障停机采取了双信号控制等,既使机组安全运行,又有效防止了误停机的发生。

(4)机组安全运行、逆流保护实现了闭环控制,既保护了机组又使机组稳定安全运行。

6结论

Freelance2000自动控制系统在风机上的成功应用,较好的实现了生产工艺设备的自动启停控制及电器连锁保护、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工艺画面显示、受控指标超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回路调节和报表打印功能。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维护方便,在降低能耗、高产稳产、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9

信息技术的核心完全改变了整个时代的面貌,不管是从生产生活还是各项技术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的改变,不管是哪种技术都能够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生产提供需求,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利用都是采用几种技术联用的方式,未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定是各种技术联用的方式[1]。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单一的技术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信息水平的要求,因此在这种要求之下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技术联用的模式就成为了当下技术发展的必然,通过将技术联用,其实也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目前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两两结合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传感技术就是利用各种物理量、化学量以及生物量的传感器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一个高品质的传感技术系统,只需要观察其获取到的信息量大小以及信息的质量。传感技术作为吸纳带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受重视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另外两项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利用传感技术制作而成的传感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检测装置,其之所以能够完成检测主要是借助传感器中的各项敏感元件。将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用,能够将传感技术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处理,换句话而言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基于传感技术的传感器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采集以及检测到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识别与处理出用户需要的资源,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接着存储到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当中,用户可以随时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查询和利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个工作效率,并且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也十分的可靠与准确[2]。

(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的利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交流。在整个社会中,各种有形的信息与无形的信息之间的交流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出现信息交流中断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科学技术并没有这么发达时人们采用电报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这个时代人们使用电话、蓝牙各种先进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流,特别是无线通信的方式逐渐将有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主要是因为无线通信的优势能够高效实现信息的交流。利用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两种技术联合衍生出的各种即时交流平台、网络购物等的出现更是实现了数据信息的高效交流。具体表现为发送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接受放,通信技术组成的通信网络能够将计算机已经处理的信息传递给每个用户,同时计算机又能够对通信传输实行在线监控,这样一来就能够以最安全最快速的方式将信息进行传达。目前使用的移动智能手机、移动客户端、线上购物等都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借助了各项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际的实验证明,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有效紧密的联用起来,其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用必定是未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潘谈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篇10

计算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独有的功能,其实用性强,其方便快捷,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技术从宏观角度来将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数据处理功能。互联网就是将实体物质进行数据处理,让其可以实现数据传输,而计算机则是进行关键的数据处理,包括对数据的收集、传输等。第二种是网络运行功能。它是计算机技术的衍生物,计算机的设立的目标就是实现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数据的传输,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局域网与互联网,可以实现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互与沟通。

2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分析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包括多种技术内容,最主要的有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技术,它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往往利用单一技术收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实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将计算机、通信以及传感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是最大程度数据传播,应该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出发,实现二者的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无线点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种领域中,因其具有时空广阔的传输范围,且传输数据的安全性也较高,是目前军用设备的首选。实现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中的数据传输效率,并增加其安全性,在对短时间内,实现最高效、最安全的数据传输,并准确的将信息内容传递给不同的用户。实现联用模式,可以增加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并在基础安全性能上提高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其次,以传感技术为基础,实现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利用数据信息源,获取信息源中的数据资料,并借助传感技术对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利用传感技术实现与计算技术的联用,可以完成信息产业的革新,建立在此两种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联用模式,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其中,传感技术是完成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再利用计算机来对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与存储,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汇编与计算。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