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9-25 11:18:36

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1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于18世纪在法国产生。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的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而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所写的《历史研究》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观的著作。我国对于文明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北京大学的马克垚教授是我国文明史观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他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被学术界视为“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新突破和一个新的里程碑。”学者们也相继翻译出大量的文明史专著,各地各大高校也纷纷成立专门的文明史研究机构,至此,我国对于文明史的研究已达到高峰。随着初、高中新课改的进行,文明史观逐渐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行的新课标、新教材中都有体现。对此,不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史学研究人员展开研究,中学一线的历史老师文明史观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学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文明史观,也由于近年来的历史科高考加大了对文明史观的考察。中学历史教师关注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特别是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包括考试评价方面的运用。究竟该如何结合文明史观进行历史教学,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与解读新课标与新教材,结合文明史观进行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加强中学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的认识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著名学者刘宗绪说过:“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文明史观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文明史观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辩证地看待历史上的战争和杀戮,认为这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同时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起来,将历史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注重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人类文明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如依据文明形态,从纵向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可以分为采集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从纵向时间序列看可以分为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又如依据地域特点,又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依据宗教特点,则又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关于文明史观的内容和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分类的标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文明(初级农业文明、发达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文明的兴起、文明在世界的扩张)以及两种文明的横向和纵向发展。(2)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人类文明的演进也经历了长远的历程,应当从长时段去研究和考察历史。(3)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宗教都会产生不同的文明类型。正是不同类型的文明的相互冲突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4)人类文明发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将中华文明研究放到世界文明研究中,认识到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5)文明史观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得的成果和代价的干系,辩证地对待,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与战争的关系。

2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中的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作为一种新型的史学研究模式,是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走向。在现行的几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和2003版高中历史新课标中,都融入了文明史观的学科理念。可以说,文明史观已经逐步渗透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就知识和内容的选择而言,要使用文明史观来指导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写,就如同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一前言部分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不断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都更加注重人类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1)文明史观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体现。以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例,无论是课标所列出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等项目中,都突出体现出文明史观的渗透,文本中大量采用文明史观的表述方式,如“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可以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就是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表现了文明史观。新课标中,将外国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中国近现代在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都归结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将中国文明的发展放在世界文明的大环境中。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表达,减少了传统革命史观的表达方式,如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几乎不再使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词汇,在谈及社会转型时,也极少使用“五种社会形态变化”的表述方式。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做是农业文明纵向发展与工业文明的横向传播。正如钱乘旦先生所说的“:人类文明的一次转变,是农业文明转变成工业文明。”

2)文明史观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的体现。传统以来,我国史学界流行的是革命史观、斗争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这一层次也不例外。该史观有其时代特征,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类历史教材的编写都带有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课改后的新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上都与传统的教材不同,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专题教学+中外混编”,而且传统的历史教材强调社会形态的变化,教材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体例编写;而我国现行的人民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岳麓版等教材的编写则按照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分为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化文明三个专题模块,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在教材中的渗透。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的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笔者认为,用文明史观指导教材编写有以下2个优点:(1)专题教学。以一个专题集合了若干的历史知识碎片,虽然时序性不够强,但便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人类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领域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2)中外混编。把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发展联系起来,博古通今,影响深远。通过专题模块和中外混编的体例“有助于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并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3对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建议

随着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中越来越多的渗透,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技能,转变历史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文明史观意识,并阅读相关书籍,通过参加国培、省培等讲座活动,和有关专家和优秀教师交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其次,中学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应主动整合、运用文明史观,通过备课、讲课、听课、评课、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加强有关文明史观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拓展史学视野,提升史学素养。新史观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运用新史观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中国的文明史怎样发展过来的,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会学生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进步,用历史影响现实生活。切实发挥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育人功能。

2)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做出的牺牲。要让学生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因为社会进步而造成的战争、杀戮、掠夺……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杀戮、战争与它们所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相比是次要的。用文明史观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我们不能过多地关注其代价,而忽视了一代一代中国人民艰苦追求国家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坚定步伐,使学生们认识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形象”和“榜样力量”。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会形成不同的文明类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共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将中华文明的发展放到世界文明发展这一大背景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和冲突造成的,在这期间就有可能会有战争的发生,出现文明的强制融合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国内外经济、科学、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理解人类发展进步的艰辛历程,使学生明白人类文明进步不仅是中华文明还包括其他各民族、各地域的文明进步,培养学生形成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综上,以文明史观为代表的新史观对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复习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利用何种史观进行历史教学,都不能忽略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要处理好唯物史观与新史观之间的联系。

作者:刘婷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