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2:35:11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并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记得在学习“四季的色彩”时,开始我很怕上这节课,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难把它讲深、讲透。可当色彩斑斓的季节从我们身边滑过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千”的满园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蓝一色,山树翠千层”的绿树浓荫;似乎看到了“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漫山红叶;似乎看到了“梅花点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这份诗意的感受必将也会给学生以诗情画意,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这种课我总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们一起放飞心灵,一起美美地观赏,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达,跟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四、加强修养,提高审美的素质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文教育在西方悄然兴起,70年代部分美国健康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到体育教育中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看,把体育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立足实际,从全方位多角度来实施。然而,体育健康教育中各校园文化、氛围、及办学条件有很大差距,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健康教育以人为对象,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本文的目的在分享体育教育中培育人文素养的教学经验,文中对体验学习、如何应用教学课程设计、学生的回馈以及未来对体育健康教育的应用加以介绍。重视体育健康人文教育有利于缩小体育教育与人文科学间的差距、促进跨专业的教学研究、提升运动伦理议题等。

1.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尽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受重视,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忽视。健康意味着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相互关系上经验所带来的学习内容达到谐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教育而非训练形成的。针对体验以检视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学生的主体理性思考,反思与归纳、应用中的欣赏与关怀、美与恶的情意体验等。传统体育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人文情景的融入缺乏与实践的链接,不易与学生的经验产生共鸣,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解惑,学生只是习得一项体育健康技能,体验学习不但重视学习者本身的经验、将教学的内涵从目标内容的传授扩展至自我学习,从实践中体现知识,学习如何思考与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境氛围。未来体育人文教育课程的规划,通过体验学习带来体育人文教育在结构、目的与课程规划上的改变,服务学习之目的与内涵更代表一种整体的哲学思维,针对服务学习的理念进行反思、批判分析与统整。

2.体育健康教育缺乏人文的表现

现代体育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是必要的,且能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正和创新,找到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国外与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体育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来探索体育健康人文的建设,将对我国体育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突出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知识面狭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流利地书写文件及其他应用文;对社会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教育目标在促使个人心智、道德及精神三方面能自我成长,即教人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从中发现人生的真理和价值。这样的理想与目标,正可与体育健康教育的理念相互呼应,融入实际课程和教学当中。审视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出现许多畸形现象,虽然近十几年来教育部和民间团体大力推动教改,然而仍旧有许多问题待解决,教师的教学依然必须迁就授课时数、考试题型和测验方式等,以致发挥的空间有限,而学生难得体会运动的喜悦和成就感。

3.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运用

体验学习不只是接收信息,需要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不断进行反思,体育健康人文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外,学生是否自主学习与学习情境皆影响体验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协助学生了解体验经验的教育内涵。每个学生对于经验的感受不尽相同,各具个性,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的教师,并非强迫推销特定想法,而是鼓励学生对自身感受进行探索、提问、质疑及此判,进而协助学生对该经验赋予向己的意义。3.1体育人文教育需求性分析。加强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形成创新精神,既可满足体育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加强人文教育是健康发展的要求,健康是关于人的科学,恩格尔等人主张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把健康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锻炼身体,这就决定了健康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途径去处理、对待健康问题;加强人文教育是未来健康实践的需要,体育健康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学生一生的生活中,大学生学习欲望强,对自身生命、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关注也相当敏锐,此时更需要通过教育给予适当启发,帮助开阔视野,导引其建立正确人生方向。在各学科当中,体育健康教育正好是最适合担负这项工作的。3.2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构建。体育健康教育属于人文学科,是一门以人为主体的学问,以教育理想而论,增进人文素养、启发文化意识、培养健康运动能力、提升自我体验均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在有限的锻炼时间,以及各方面压力下,如何落实这些目标是关键。体育教育的本质脱离不了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的终极理想,体育健康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就在于它是一门人生指导的教育。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按照现代模式的要求,适当增加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法学等相关科学,规范教师言行举止,制订教师行为准则,用教师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完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适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立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并纳入学籍管理指标,反映人文素质状况的定性指标应当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以及修养水平等综合情况;完善社会实践是手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走出象牙塔,步入世界,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上,可尝试将教材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索健康对人类历史的意义,以及健康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生命的意义,以完成体育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在课程设计上,通过过四个阶段的体验学习循环:具体经验—反思性的观察—将概念抽象化—在活动中实验,以学生的个人经验作为学习材料,增强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机,加强学生的反思,以协助学生将自身过去的经验与目前的学习情境相连。如何让学生通过体育健康的学习,领会健康在自身发展上的作用和影响,由教材和教学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从现实中观察,认识健康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厘清体育对个人和群体的时代意义,能达成体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学目标。

4.结论

要提升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教学成效,首先应确立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指标来讨论健康的发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健康对人类的意义,了解健康本质、演绎与异化的过程,解析健康与自我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了因果和得失,将课程所学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提出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提高体育教育人文素质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力群.体育教育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81-84.

[2]梅海荣.体育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24-126.

[3]王娜.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马英虎.浅析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13,(7):645-647.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3

1.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觉得中职旅游专业就是教导一些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一切旅游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旅游教育、学校旅游教育和社会旅游教育。如对旅游社区居民的培训、全民的旅游观念教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传授等。甚至一部分中职专业讲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又不是人文历史类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培养人文精神。但是事实上,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专业技能而没有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旅游从业者,很有可能出现上文中那种强迫旅客购物和旅客争执,索要小费或者介绍酒店吃回扣的情况。学校和老师要正确认识到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人文精神的内涵

旅游业严格来说属于第三产业,也就是大众所认为的服务业,当人文精神受到重视的时候,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会更加无微不至地服务周到,旅游者在被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感受。

二、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课程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1.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

中职的生源素质不是很高,除了学习质量差、厌学等现象的存在,剩下来大多数都是素质较低、学习成绩不佳、为人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并且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处于成年和未成年的过渡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竞争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空前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定的,本身中职学生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很令人手足无措,倘若教师再不放低姿态,那么恐怕会让学生的压力空前加大。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将心比心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处理得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爱心打下基础。例如,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等。

2.在日常课程中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呢?很明显,照本宣科是不行的,人文精神只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其把学生当“机器”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可以在学校里开设相应的国学或者诗词课,我认为,学生以后就职的时候,看到名山大川,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名胜古迹,会想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到少数民族艳丽衣裙的时候,会想到“红裙妒杀石榴花”,而不是什么“哇噻”“哎呦我去”之类粗俗的市井俚语。国学古文古诗词,着重对人格的感染,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学生在工作中也可以用得到,相信一个精通国学的旅游业工作人员要比普通的工作人员更受欢迎。增强学生的耐心也是同样重要的一项任务,这点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说“:有一天我很开心地随团旅游,路上导游却到处介绍店铺,让人购物,或者是向你索要小费,你会怎么想?”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之后,会更加具备对于游客一些不成熟举动的容忍耐性。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自控力,工作时面对被服务者会相应地增加耐心。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缓和旅游从业者和游客之间的矛盾,二来也可以洗去学生身上的浮夸之气,避免学生眼高手低。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4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和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律,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产物。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1]何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人个性的教育,精神超越性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人性的培养活动,从来都应以人性的全面发展、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拥有和占领为其内容,故拉伯雷、席勒宣称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和谐的全知全能的人。[2]所以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2人文教育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2.1人文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具有主导地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用忽视,更应该重视。在传统的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处于绝对的话语权,教师教什么,以及安排学生怎么样学习基本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听从地位,主体地位基本没有得到重视与体现。人文教育则强调在教育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应该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通过人文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2人文教育有利于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体教专业田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多大变化。总体来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以及乏味。田径教学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也是现代大学体育中田径项目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在田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情感发展以及个性培养等,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通过人文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单调无味的田径教学内容生活化。

2.3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田径教学效果

通过在体教田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教学内容丰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内在因素。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便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教学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通过人文教育的融入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田径,将极大地提高田径教学效果。

2.4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田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田径教育长久以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对田径教学产生了害怕甚至恐惧心理。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根本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但人文教育的融入将有效改善这种状态。因为人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将学生田径的技能达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在田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学生的态度与进度等方面,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田径,从而将大大提高学生田径的兴趣。

2.5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善田径课堂气氛

在体育项目中,大部分人对田径教学的观点都是枯燥无味,田径课堂单调、累人以及压力大,课堂气氛紧张。但通过人文教育的融入,在田径教学中不再强调技术技能的唯一性,而改变为关注学生情感、个性、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将田径技术技能教育与学生的人的发展因素紧密联系,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3体教专业田径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文教育并不是一句口号,应该真正融入到教育中来,尤其是长久以来枯燥的田径教学。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教育观念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田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所有环节都应该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尤其是田径教师自身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提高。其次是注意在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传统以来田径技术技能占有绝对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注意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社会适应以及综合素养提高方面的内容,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但也不能完全丢弃田径技术技能,而是将其与学生人的发展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灵活应用探究、合作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出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要真正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长期以来田径教学都是以田径技术技能的达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这是不符合人文教育精神的。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将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在田径教学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个性发展以及各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5

1.1、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的课程是社会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人们长时间积累的社会文化。学校课程也受到社会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也是在社会中生活。学生成长经过社会磨练,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职教体育教学应满足社会体育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教院校的体育学习在学校里完成,怎样把学校体育转化为社会体育,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坚持着体育锻炼,这是对职教体育教学的挑战。为迎接挑战,职教院校必须重视起学生的体育情感,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需要。社会体育对于职教体育提出新要求,职教院校要建立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1.2、学科需求导向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是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规则和技术。若课程目标确定,学科知识以目标为基础,受到限制。这种学科中心课程培养目标明确,但也有弊端。一般来说,学科专家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把学生培养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没把课程当成普通教育。学科专家容易把运动训练目标当成体育教学目标,把学生当做了以后专业运动员,把体育课当成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1.3、学生需求导向

体育教学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前的体育课程中专家多采用常模策略,这样会出现误差。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违背了体育的基本教育思想。当前专家认识到学生需求的主导作用,体育课要符合大学生的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和体育素养。大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课也在不断改革中,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体现其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与心理慢慢成熟,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初步形成,有较强的创造性。体育课要体现多元层次化,培养学生健身的需求,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娱乐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提高身心水平。

2、职教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是不断发展学生潜能和个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创造性,发展自身的个性。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确定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自主发现选择。创造出好的师生氛围。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一是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中心,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和认识,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学生个人特征的体现。职教教育教学中,实施遵守以人为本的要求。职教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创造有人文特点的环境,学习内容和教学办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职教教育,体现职教教育中的人本主义。

3、职教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3.1、职教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动态概念,指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现代说的人文或人文主义,一般是指人类历史中保留的精华,是先进价值观与完善规范的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了科学、和谐与仁爱。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意民族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持。职教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重视构建人文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在职教体育教学中,学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挖掘各学科的人文价值,加强展示体育比赛人文的内涵价值。

3.2、树立人文主义学生观

职教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满足学生需要。人文主义理论的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用促进学生发展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办法教学。重视学大于重视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把教学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具体规定每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可以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特点学习。

4、人文教育渗透到职教体育教学中的措施

4.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文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学生沟通交流,缓和师生关系,有效进行位置的互换。根据学生实际的体育能力,针对性地教学,用有效的手段规范学生行为,学生是体育教学的重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潜力,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身体能力,把人性化教学理念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改善结构,完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职教体育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课程结构的单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改变传统方式,先是学生适当热身,舒展身体。然后是简单动作训练,最后是自由活动。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教学机制,学生开始低处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针对性地研究,改善旧的教学结构,依据学生喜好适当进行娱乐活动,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娱乐时也加强体能训练,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几乎没时间课外活动,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加强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单一的结构,在结合多年的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建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4.3、加强训练,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的地位。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力。教师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人文素养,用人格魅力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真挚地对待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觉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会提高。

4.4、创新教学,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

当前职教体育教学有种种弊端,要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创新理念。教学活动离不开合理完整的体系,体育也是这样。对于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应试的理念,吸引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开放的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

4.5、加强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要的是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目前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因此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加强沟通。人文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建立相互平等尊重的理念。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身体的能力,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中师生要交流,建立新型关系,创造活跃的气氛。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热闹活泼的氛围。

5、总结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6

1教育部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

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我国目前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课程是中职和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英语这门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中也提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2]。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和重视人文教育是必然的。

2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专业分工的细化、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不再以人为本而是以需为本,一切向企业需求看齐,过于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受教育者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些职业学校变成了制造标准劳动力的“工厂”,通过职业教育这道工序,将学生加工成适合不同岗位需要的“智能机器”。这在英语教学中就体现为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作为一门纯粹的工具来看待,课堂讲授中重视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一切以英语考级为教学目标,不注重语言教学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2.1人文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重在培养专业技能,只要学好了专业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将目光聚焦到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上,只有通过考试,用人单位才会给予学生就业的机会,在某些学校甚至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效果的标准。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会重视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教育意识淡薄,使人文教育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英语学科的教育只体现工具性特点,没有体现人文性特点。2.2英语课堂缺乏人文氛围。良好的英语课堂人文环境通常具有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等特点。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职业学校老师普遍认为学生难教,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劲头不足;学生则认为英语难学,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受考试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就会枯燥无味,气氛死板。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互动很少,最后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后果。另外,英语课堂人文教学内容、方法相对滞后。职业学校大多数英语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注重英语语法、词汇、句型的操练等,而对讲授内容的思想内涵挖掘不够深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上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各种冷冰冰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应付考试的技巧等,无法在英语课堂上学到做人的道理,无法得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一个思想境界的提升。2.3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单一。前文已经提过,大多数职业学校仍以英语考级为教学最终目的,甚至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效果的标准,认为只要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拿到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就等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等等,这就导致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标准是分数,上完一个学期英语课,就用一张试卷来衡量你的学习效果,这根本无法体现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能完全由分数来衡量,这种评价手段严重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2.4英语第二课堂不够丰富。现如今,教育的理念变得越来越狭隘,从最初的teacheverything到teachbooks再到teachtextbooks,英语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室和考试。笔者认为,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实施。我们应该把课堂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但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较少。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成绩认为这些活动是浪费时间,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讲课和做题上,而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英语基础较差,不敢也不愿意去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这些活动,就算参加了有时也只是当观众,因为根本听不懂,参与热情不高。

3解决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将英语课堂中的英语知识点讲授转变成“育人”。3.1教师角度。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积淀,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我认为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讲,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再读书,再进修,再充电,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水平,学习更多的人文教学理念,不断将自己获取的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另外,对自己的身份也要有一个质的转变,从一名“教书匠”转变成“教育者”,时刻秉承着“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主题为“Name”的那个单元时,先是介绍了西方人姓名的构成以及与中文姓名中姓和名前后位置的区别,接着分析取名的由来及意义,这里插了一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伟大领袖给在延安出生的两个女儿取名为李敏和李讷,其中“敏”与“讷”就是出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不知不觉中,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将中国的文化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明白要少说话多做事的道理。3.2学生角度。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笔者采访了一些在校生,有人认为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有人认为学英语是找个好工作的筹码,有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用英语与外国人交际等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较大,学生忽略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全面发展。所以,学生要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英语的目的,正确认识到学英语不是单纯技能上的提高,也要有人文素质的提升。比如我们在英语课本上接触一些西方礼仪(westernetiquette)的时候,不仅要学有关这方面的单词,还要将一些礼节的内容熟记于心,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并且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只有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3.3师生关系角度。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研究人文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传授知识点,课后与学生无任何交流,这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我们要做学生的良师,尊重与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关怀,形成一种关爱的氛围,让爱的阳光洒满所有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鼓起学习的勇气。根据笔者的调查,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入校时总会带有某些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自己没能考上普高或大学本科,是一个在老师和父母眼里失败的孩子。笔者在每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会给学生灌输一些理念,让他们抛弃负能量,坏情绪,不要去抱怨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相信自己,进入职业学校是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只要认真付出,依然会有美好的前程;让他们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在日常学习中,不要给自己定一些很大的目标,而是可以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plan,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大的成果。3.4教材角。应该说职业学校英语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会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于我们能否挖掘出来。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Blue-collarworkers”这一单元时,学习课文、讲授语言点的同时就不忘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思想: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是一个大的趋势,学有一技之长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要轻视craftwork,不要轻视蓝领工人,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同学们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一切从最基本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在讲授“Part-timejobs”这一单元时,笔者会给学生灌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要懂得节约,自己可以学会独立,尝试兼职,减轻父母的负担,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观念。3.5跨学科角度。英语教学可以与语文教学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学相融合。比如职业学校的英语教科书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历史、文化、国情、饮食、生物科技、人文地理和科普知识等方方面面。题材选编的多样性说明英语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语言科目,还是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眼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就从英语这门学科的本质来说,它也应该是一门涵盖其他学科知识最多和跨越性最强的学科,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而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语言来展现,所以,英语的跨学科融合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达到“育人”的目的。

4结语

总之,面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去改变这种现象,争取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而不是智能化的“机器人”。

作者:陈晓琴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R/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fb7b43b852458fb770b56dd.html.

[3]姚姝.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4):84-86.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年轻的一代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其中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虚设。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已成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它属于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人文教育科学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并不体现在学科的划分。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甚至建筑学和环境科学等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同样,人文学科也可以具有科学性,历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显然更加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同时,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之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要义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而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在当时来讲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土地问题方式,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对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8

1方法

1.1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文素养现状我们首先根据《新世纪医学职业精神》中阐述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项责任原则以及《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阐述新世纪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设计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市5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带教医生以及在校不同年级本科生对医生职业精神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的认知情况[11]。

1.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了我院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内容,即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与社会和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于三、四年级本科生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讨论学习并撰写讨论报告。

1.3培养模式为融入我院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使得学生在与专业教师的密切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充分感知教师的言传身教。我院根据确定的医学人文培养内容,于每学期开学初提出4-5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主题,每个导师组(4-6名学生/组)中的学生须在其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职业生涯相关的、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人文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学生须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其中优秀者鼓励投稿发表,参加某些学术会进行交流。我们从2010年10月开始至今,在我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中实施了该项教育。两年多时间内,学生共就20多项主题对相关医学人文进行了系统学习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9

人文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以人性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以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以及人的实践体验等为基本途径,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从本质上看,人文教育就是使学生成为“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首先,人文教育注重人的塑造,强调人文关怀,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复合体,不仅要有“高技能”,即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较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更要有高素质,即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适应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高素质比高技能更有意义。然而,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通过技能教育本身就能实现的,在高素质的形成过程中,人文教育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避免人的片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只有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境地尴尬,形势不容乐观。首先,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不清,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围绕市场转动,强调就业导向,一味地强化专业课教学和技能训练,挤压甚至删减人文课程。有的院校人文课程除“两课”外再无其他课程,甚至用校园文化活动代替人文教育;有的院校虽开设了人文课程,但仅仅作为选修课程设置,教学随意性很大;有的院校把公共课程改造成为人文课程,教学的计划性和实效性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

专业课教学应该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由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有限,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人文教育渗透较少,即使有时有所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也因教师而异,全凭教师自己的喜好,引不起学生兴趣。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割裂了专业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缺乏认同,人文素质较低。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低,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大部分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历史名人了解甚少,读过古典著作的更是凤毛麟角。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更多接受的是“技能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更不愿意学习人文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外来思想文化的不断渗入,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对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数字化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在极大地冲击和改变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他们可以不读名著、不了解经典、不要传统文化,但他们离不开“肯德基”、“麦当劳”,割舍不了“超女”、“快男”。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乏力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滞后,使得高职学生在追求“新”、“奇”、“异”、“洋”的“潮文化”的路途上越走越远,甚至不能自拔。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趋急功近利,面对就业和生存的压力,他们更关心怎样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就业增添砝码,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他们认为,受教育是为了使自己的将来更美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似乎与他们并不相干。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少人文教育的高职教育也造就不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导致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脆弱,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生涯难以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尴尬状况必须扭转,否则,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哪一个目标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3多途径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该让“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制器”,要先“成人”再“成才”。所以,高职院校应改变片面注重技术教育的局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具备较高道德水平,懂得做人之道,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国家观念和社会意识,为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一是将人文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改变人文课程设置随意甚至缺失的状况,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人文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那些体现智慧理性、情感经验、审美价值、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以及音乐、美术、礼仪、民俗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强化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的人文教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四是改进教学方式。人文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教学,人文教育的效果更多地要靠学生的自觉内化,因此采用讲座、讨论、实践体验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减少“灌输”,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提高师资队伍人文教育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人文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像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一样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一支拥有丰厚人文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独到人文学科教学方法的学者型专家型的人文学科教师队伍,让更多学生喜欢的“于丹”、“易中天”活跃在讲台上。其次,在专业课教师培训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人文教育能力,并以教师自身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师德去熏陶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0

1人文型学生公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公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地方。在学生公寓内,由于缺少了课堂纪律的约束和任课老师的监督,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最真实的面貌,各种思想情感就会尽情地流露出来。并且,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开大会、作演说、搞辩论,开主题班会,教师个别谈话,学生个人写文章等等。这些形式,从理论上或者从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传播了大道理,提高了同学的认识,解决了学生“知”的问题,收到了一定的德育实效。但是,德育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德育具有广泛性,它覆盖人一生的全过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每事每处,都离不开“德”的引导;德育具有渗透性,它深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学生的言行举动都受德的支配;德育又具有实践性,它必须通过“知”和“行”的统一来实施“教”和“育”,没有实践的德育是空洞的,它只能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德育不是模块,不可以整齐划一。因此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教室、会议室里的大小会议、集体活动,德育要渗透到学生的公寓生活中。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普遍使用的是说服教育,不可否认道理要灌输,要说深说透。但是道理,教师从幼儿园一直说到大学,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学生已经懂得了,他们写起作文来,做起演说来,一套一套的,但是要他落实到行动中去,面对一次劳动,一次集体活动,捐一元钱,捡一张纸,帮一次人这些道德底线,他们大脑中贮存的大道理早已苍白无力了。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滋生并不断膨胀,认识上真、善、美与假、恶、丑逐渐被金钱左右,“口头道德”、“行为缺德”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而这种人格缺陷在教室往往不容易暴露,只有回到学生公寓,卸下了人人都有的那种伪装,他的真实的人性才容易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学生公寓为我们提供了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良好场所,为我们老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一个透明的窗口,在学生公寓中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班主任在学生公寓中对学生起重要引导作用

学生公寓是学生进大学之后的“家”,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这里也需要和谐,需要温暖,需要快乐,因此班主任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环境,使他们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家”里享受到集体温暖,接受人文关怀,感受真情也回报真情,在感受真情中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唯其如此,教育才算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如果说教室是教学生专业求知的殿堂,那么学生公寓则是我们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演练场。确切地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及其品质操守,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学生公寓的人文型教育得以完成。

3班主任要努力创建人文型公寓

在公寓人文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过去思想的影响,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就是负责学生公寓区安全、卫生,不出乱子。“等事办”的思想在一些班主任身上仍有体现,对学生重课堂轻服务,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对公寓工作中的人文教育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公寓人文教育工作,决不是简单的看门、扫地,有大量繁杂的思想教育、服务育人和公寓文化建设等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管理者、班主任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质,还必须特别注重对工作细节的研究,并适时地把它落到实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教师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

二学生公寓是人文教育的好场所

1可以培养自主人文意识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离开了教室,也就离开了班主任的督促,离开了班干部的管理,这时就成了“自由电子”,这时正是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自主管理的好时机,在学生公寓人文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心,做一个管得住自己的理智人。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督促,相互沟通,生活指导老师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适当的提醒,可以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度的自觉意识。

2可以培养“善与人处”的品质

学生回到了学生公寓,学生在经过紧张的学习之后回到学生公寓,紧张的情绪会松弛下来,兴趣、爱好、习惯都会表现出来,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自然会有矛盾产生。这时正是对他们实施“协调人际关系,创造良好氛围”教育的时机。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如何善与人处,是一门学问,当同学间发生矛盾,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养成他们宽容的胸怀,谦让的品质,必要时可以就事论事,教他们一些善与人处的小绝招。

3可以培养集体意识、主人公意识

学生公寓是几个兄弟的“家”,每个人是“家庭”的成员,学校可利用这个特定的条件,培养集体观念,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互相制约,大家只有先维护集体的利益,才有可能维护个人利益,要有主人公责任感,久而久之,一个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的意识就养成了。

4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学生公寓是多学生公寓的集合,学校开展“星级文明学生公寓”评比,既促进学校人文,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评比的过程中,“家”看“家”,“户”看“户”,容易养成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5可以培养合作互助意识

住校学生远离家庭,生活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发动大家伸出友谊之手,今天你帮他,明天他帮你,帮来帮去,一种合作互助的意识就养成了。

6可以培养节约意识

在学生公寓里要求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生活用品,历来是老师们着力的一个重点,它不仅为学校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根本不懂节约,如果不趁早养成节约的习惯,我们祖国的未来接班人何以能担当大任。所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是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能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三班主任创建人文型公寓的具体措施

1班主任要熟悉学生公寓的制度

班主任必须熟悉学生公寓的规定,以规范和教育为原则,除了文字上讲究用词、语气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补充措施、方案以及预案;在作息制度上,要考虑到节假日学生聚会或是集体活动的需要,将晚间的熄灯时间做出调整,推迟半个小时或是一小时。为了避免损坏公物或是污损墙壁,不准同学在楼内踢球、玩球、抽烟、喝酒。如果单纯作这样一个规定,学生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因为好动逆反的青年人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规定,但是,若公寓部门为有球的学生制作一个球架,为他们统一保管,那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晚上迟归问题,学校规定不能迟归,也不能在学生公寓内燃点蜡烛,那就应该为勤奋刻苦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或“通宵”自习室,让他们在熄灯后仍然有地方学习。如此等等,凡是学生有合理需求,公寓部门就应该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规定的有效性,同样也更完整地体现人性化服务的特点:第一,定期到学生公寓巡视(发现———解决思想问题);关注学生在学生公寓内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生活,加深我们师生友谊,同时支持我们生活教师(得力助手)的工作,帮其树立威信。第二,关注公寓反馈单,注意关注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有问题的一定及时解决并督促完成。第三,关注星级学生公寓评比与卫生大扫除的反馈单及公寓文化节活动;学生公寓活动离不开班主任的鼎力支持,我们班主任的态度和力度决定了学生参与和重视的程度。学生公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实习和前奏,切实做好学生公寓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班主任要下寝室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

第一,个别学生中的歪风邪气。谈恋爱、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班主任老师通过下寝室能发现和制止这些违纪行为,防止这些不良现象在班上泛滥。第二,班主任老师下寝室能从专业上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巩固专业思想,扭转部门学生的厌学情绪。通过班主任的沟通,可以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班主任老师下寝室能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的业余生活向健康方向发展,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班主任老师通过下寝室能尽力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积极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带来极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