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教育思想价值和运用思索

时间:2022-04-12 05:38:00

后进生教育思想价值和运用思索

无论什么时代,后进生的教育永远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和阐释可谓不少,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思想观点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关于后进生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很多,但核心的思想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后进生。尽管苏霍姆林斯基所谈的“后进生”多是学习困难或智力落后的学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品德和学业表现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用于品德落后的学生同样可行。

一、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职责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其性质来说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而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职责等,在他看来也无不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他说到:“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知识之所以是需要的,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关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

(二)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教育的手段

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手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记忆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高,乃至整个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都离不开丰富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人为的手段来促使记忆积极化,并不能保证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还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些主张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丰富的精神生活对帮助后进生开发智力、摆脱落后不可或缺

丰富的精神生活对所有的学生都重要,而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帮助他们开发智力、摆脱落后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少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就在于,他们认为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帮他们弄懂教材里的东西,以便让他们能够赶上别的同学。实际上,越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越应该让他扩大阅读面,以丰富的精神生活开启他们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什么程度,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对学习困难的儿童是如此,而对品德相对落后的学生又何曾不是如此?

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效应

(一)理论价值

1“.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史上曾有过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后来意见趋向统一,认为应该既考虑个人的发展也考虑社会的需要。但我们的教育在实践上还是过分强调了其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人本身,尤其忽略人的精神层面,只顾培养人力而非培养人。现代的人文教育力图纠正这种偏差,把培养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感觉等都得到整体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宗旨。[2]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暗合了这一要求,他强调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这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

2“.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彰显了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一切外界的帮助都不可能有效,因为我们早已知道“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因此,教育过程中必须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甚至可以说,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比之教育者的教育更为重要。对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是有深刻理解的,因而他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他的那句饱含真知灼见的话“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在各类文章中争相引用的经典。使后进生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就是努力使其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作为独特的人的价值,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并迸发出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热情,以积极行动改变自己的落后状况。

(二)实践效应

1“.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易于导向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鸿沟,从理论进入到实践有时并不容易。有些观点主张听起来不错,但在具体运用中却难于操作难以把握。“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听起来虽然抽象,却是一种易于导向实践的教育主张。教育者只要牢记,时刻让学生的心灵为着某种事物而激动而感动,那就是在充实他们的精神,为学生提供适合阅读的书籍,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设计吸引人的智力活动,带领他们接触充满奥妙的大自然,走进广阔的社会都可使他们充分领略各种美,心灵趋于丰富纯净。

2.“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众多后进生得到进步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为指导思想去教育后进生,其实际效果如何?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如此总结:“在35年时间内,经过我的手共教育过107个孩子,这些孩子我可以有把握地把他们称为能力差的、甚至智力差的孩子。”“这107名孩子,后来都成了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们当中有55人在十年级毕业,25人在读完七、八年级后升入中专并受到中等专业教育,17人毕业于职业学校和中等夜校,8人经过培训班而掌握了一门专业107人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其实践真可谓成效卓著。

三、“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教育思想在当前后进生教育中的应用

由上所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这一思想在转变和教育后进生方面有其独到价值,值得加以应用。结合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实际,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学校的精神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决不应该让学习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全部。他说到:“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地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这种思想在我们正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中也得到了体现,各级学校正努力创造条件使学校成为儿童少年的乐园,这在客观上为后进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支持环境。以丰富的校园生活为依托,后进生可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发现自身才能,加深各种体验,激发起自尊心和上进心。而这种自尊心和上进心则成为他们改变自己的强大动力,从而也为他人的帮助提供了基础。

(二)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潜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学生产生的暗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环境优雅的校园中,向往美好的感情会油然而生。后进生同样也有求美求好的愿望,只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这种愿望被压抑或扭曲了,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能够唤醒或强化他们的这种愿望。绿化美化校园,建设文化长廊,努力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处处渗透美、真、善,这将对后进生的教育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校园建设需要开支,但问题的关键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是否具有自觉意识。条件再艰苦,也可自力更生,比如,种花种草、装饰美化校园、通过勤工俭学筹集资金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等。而同时,这种亲自参与校园建设的实践对学生(当然包括后进生)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

(三)教育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精神丰富的人

要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必须有成人的引导。而其中,教师和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家长和教师(尤其是后者)自己就必须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如此才能以其精神的丰富性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培养对劳动的爱好然而,如果教师没有把自己的学生领进自己的私人藏书室,如果没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爱好的”。“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教师)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凡此种种,都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精于探索,不断提高修养。

(四)联合家长为学生创设神生活丰富的家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智力生活、精神生活的贫乏也是导致儿童学习困难、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为使家庭困难的学生也能在家里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建立家庭藏书室:“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环境的儿童,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儿童,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所以,为孩子创造精神生活丰富的家庭环境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明智选择。教师在抓后进生教育时应与孩子的父母长辈加强沟通,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再身体力行。应指导父母给孩子买书订报,自己也要读书看报并与孩子交流;引导父母有选择收看电视节目,注意节目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要求父母带孩子参加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

(五)给后进生必要的、具体的帮助与辅导

以上措施主要是为后进生的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有一些具体的工作要做。给学生补课,与学生思想交流,解决生活中的棘手困难等是必要的,但还应当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后进生的转变往往得益于他们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活动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完全不同的自我,这其间的微妙其实正是由于他们在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中获得了精神的满足。教师要做有心人,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后进生在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获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深信,这些细致的工作配合其他方面的努力,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