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记录十篇

时间:2023-03-15 11:24:01

后进生转化记录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1

冯美欣

职称

小学语文二级教师

参加工作时间

2009年

9月

后进生名单

赵添宝、黄智松、何镇宇、彭铭淇、王新颖、许致霖

开始时间

2016年10月-2017年7月

帮扶前学生基本情况

这群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因此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差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1.采用一优生带辅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2.利用班会课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一些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心得,差生加以学习,这样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4.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课前进行集中讲解,个别问题进行面批面改。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长期不懈的辅导,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与同学交流,语文成绩不断进步。

学校

鉴定

意见

(盖章)

以上情况属实。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2

关键词:SS6B机车;列尾监控;行车安全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06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铁路发展的整体思路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随着铁路的不断提速和机车、乘务交路的不断延长,如何确保行车安全的问题将更为突出。近段时间因错误操作或整备作业不仔细,机车折角塞门关闭导致的事故时常发生,给铁路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列尾装置在机车上的广泛应用对防止列车折角塞门关闭和高坡区段防止列车放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列尾装置使用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机车乘务员不按规定进行操纵列尾装置以及列车尾部风压低于450kPa时没有语音报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列尾装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列车的运行安全埋下隐患,甚至导致列车放飏事故的发生。对于长大下坡道区段运行,如果不对乘务员操纵列尾装置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规范管理,一旦发生问题就可能导致列车放飏等事故的发生。列尾装置监控记录报警系统可以对乘务员操纵列尾装置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入段后对文件进行转储,通过地面微机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检索违章作业,就可以发现机车乘务员不按规定进行列尾装置操作,从而达到督促、规范乘务员按规定使用列尾装置和防止事故的目的。列尾装置监控记录报警系统一旦发现列车尾部风压低于450kPa时,能及时通过语音报警的方式提醒乘务员,可避免在列车管充风情况下进行空气制动,防止长大下坡道发生列车放飏事故。

利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和实时监控报警技术来辅助人工操作,为现场安全提供了保障;实时记录乘务员对列尾装置的操作,对规范乘务员的标准化作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铁路生产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列尾监控记录报警装置

2 机车列尾装置监控记录报警系统的配置方案

列尾装置监控记录报警系统由车载设备和地面微机组成。

车载设备由列尾记录插件板、列尾记录转储盒和列尾信息分支器组成。插件板安装于TAX2箱备用插槽,列尾记录转储盒和列尾信息分支器安装于司机室。列尾记录插件板:安装在TAX箱备用插槽中,用于记录列尾信息并从监控装置获取列车部分参数;列尾记录转储盒:通过IC卡将记录插件中的信息进行转储;列尾信息分支器:获得列尾控制盒按键操作过程和列尾主机的反馈信息,并把所有信息传输到列尾记录插件,当尾部风压低于450kPa时,以语音报警的方式提醒乘务员。

地面微机分析系统由计算机和服务器组成,用于对转储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设计范围、标准

工作原理是从列尾控制盒取得按键信息和列尾主机反馈信息,从TAX2箱取得机车、车次、时间、公里标、速度、管压等信息,合成后在列尾记录插件板上进行记录。

3.1 硬件电路的设计

列尾装置监控记录报警系统的核心部件是记录插件,主机采用ATMEL公司生产的80C196KB单片机,它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计算机,主要有控制、通讯、监测、记录等功能,它是该装置的心脏;与“TAX2型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装置”通讯的接口采用MAX1480芯片,它是完全电隔离的RS485专用芯片,隔离性能好,易控制,传输距离长,避免干扰,它主要是用于获取机车运行的公里标、速度、车次等信息;按照“TAX2型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该单元实行电源隔离和通讯接口隔离,采用开关电源的方式,进行直流变换,生成DC5V电源;采用带有电位隔离的RS-485通讯接口芯片,保证当自身工作状态不正常时,不影响系统其他部分的正常通讯;转储盒采用内置式读卡器,通过RS-232串口与记录插件主机进行通讯;列尾信息分支器亦采用RS-485串口与记录插件主机进行通讯。

3.2 嵌入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采用嵌入式汇编语言进行编写,通过软件对记录插件板的硬件进行控制与通讯。

程序编制符合“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的要求;装置上电后,能对硬件进行自检,并能对程序代码进行检查;软件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程序运行异常后有自恢复措施;按时间顺序对列尾操纵事件和反馈信息进行记录。为便于分析和记录部分列车运行参数,当司机、机车或车次发生变化时,自动建立新记录文件。

4 主要技术指标

符合铁道部的相关技术标准。

4.1 电源

输入电压:DC+110V

工作电压:DC5V、12V

基准电源:5±0.05V

工作环境:-80℃~-40℃

语音报警音量:80分贝

4.2 通信波特率

与TAX2装置记录板的通信波特率:28.8kPS

与IC卡转储盒的通信波特率:9.6kPS

与列尾数据分支器的通信波特率:19.2kPS

4.3 系统设备结构

列尾装置记录主板外形尺寸:165×245×60mm

IC卡转储盒外形尺寸:100×90mm

列尾数据分支器外形尺寸:100×136mm

5 结语

机车加装列尾监控记录报警装置能有效对列尾装置和折角塞门等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部件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避免行车事故发生。

5.1 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分析软件自动完成记录数据检索,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列尾装置操作情况,实时记录列尾装置的质量状态,及时报警提醒乘务员规范操作机车列尾装置,能有效防止机车因折角塞门关闭(故障)而导致的事故和放飏事故的发生,保障了铁路运输的安全。

5.2 提高铁路安全管理水平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3

【关键词】  三查七对;护理记录;护理质量;应用

临床护理记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科研、经验总结、临床教学、分析医疗事故等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1],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举证责任倒置”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作为可复印的客观性病历资料的护理记录就显着尤为重要。护理管理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护士对护理记录法律重要性的认知也逐渐提高,护理记录缺陷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使护理记录缺陷降低到最低限度,外科于2008年1月始将药疗原则中的“三查七对”制度[2]贯通到护理记录中去,使护理记录质量明显提高。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首先把实施后(2008年)全年出院未归档病历515份所查出的护理记录缺陷与实施前(2007年)全年520份所查出的护理记录缺陷进行对比,再随机抽取2008年及2007年全年归档病历各200份进行对照比较,其中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及一般病人护理记录各100份。

1.2  方法

1.2.1  归类分项统计 

按卫生部制定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第3条要求“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进行归类分项统计。检查的标准均以护理部统一的规范书写标准和要求。

1.2.2  实施方案 

护理记录质控三查要求分层负责,层层把关。成立科室护理文书质控小组,护士长总负责;入院及住院过程的护理文书质控由责任护士、护理文书质控小组成员负责;转科病历由终末执行者及质控人员查对,如遇急转科,先转病人,保证病人的抢救不延误,后查对病历,必要时由质控小组人员到所转科室再进行查对;出院未归档病历由护理文书质控成员。最初护士长及质控人员先讨论,继而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三查七对”制度内容及实施方法,然后发给每人1本随身带小本子,以便在巡视病房及询问病人等搜集资料时随时记录,另在抢救车上备小本子或纸张、笔,以便抢救时随时记录病人病情、用药、时间等情况,以克服回顾性记录时的遗漏。①建立科室护理记录查对登记本(见表1)。②查对登记要求:上午由护士长、质控小组长及责任护士对前1 d的新记录进行总查对;其他班次下一班由责任查对上一班记录;转科病人在病人转之前无法完成终末查对的应登记,然后由质控人员到所转向科室进行再查对;每天护士上班时都要求翻阅护理记录查对登记本,以便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别人的缺点改正自己,发现有问题的及时重写,以保证病历在运行中的质量;每月由小组长对本月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制订整改措施。③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对于班班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与奖惩挂钩,这样才能避免互相包庇,但如果被护士长或终末质控组查到的与奖惩挂钩。表1  科室护理记录查对登记本(略)

1.2.3  护理记录的“三查”要求 

记录前查:要求护士先全面详细评估病情、查阅门诊及住院病历实施的措施及其他情况(病人逃跑、坠床、外出检查、请假等),必要时把搜集的资料与主管医生沟通,查阅相关书籍,然后归纳、理顺思路、分清主要和次要。记录时查:记录时根据记录前搜集的资料,再进行“七对”:床号、姓名、体温单、医嘱单、医生的病程记录、化验单及检查单、上一班的护理记录,必要时与之前的护理记录对照,以保持一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必要时先拟稿再写。记录后查:记录完要求护士重新回忆、查对一遍,确保无误后再合上病历本,以防止记录时的再次遗漏及笔误,久而久之养成细心查对的习惯。与科主任协调,鼓励医生记录时也应用“三查七对”,发现不一致的、有疑问的、错误的护理记录及时找护士沟通,或也登记在护理记录查对登记本备注栏上,发挥群体力量,共同提高病历的整体质量。

2  结果

(见表2)表2  “三查七对”制度实施前后护理记录缺陷对比(略)

3  讨论

3.1  “三查七对”是避免工作误差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临床护士习惯在药疗操作中使用这一常规,而在临应护理记录方面常常是忙完治疗护理后就翻起护理记录单写。虽然护理部及科室都已有完善的护理文书规范及护理记录模板,但护理记录仍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常常出现一班错,班班错的现象。导致终末检查时为了病历的完整性,只好凭主观需要调改、重抄,导致原始资料失真,使护士在记录方面变得很被动。因此,如何把护理记录缺陷消灭于萌芽状态,消除不安全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把药疗操作中的“三查七对”制度引申到护理记录中去,形成了护理记录工作中“三查七对”制度。

3.2  护士从被动变为主动,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1份护理病历需要多个护士共同完成,有时1张护理记录会有多个护士记录,病历规范要求病历应客观、真实,不得刮、涂,所以如果没认真查对,有1个护士写错了,整张护理护录人人都得重抄,弄得护士很被动。在护理记录“三查七对”制度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查对途径增加了一点工作量,但由于记录前、中、后都能执行查对,使护理记录一步到位,班班查对等,使运转环节中的护理记录每天都能及时完成,终末护理文书质控者查对病历时很少能挑出毛病,再次查对的偏差也减少了,重新修改、转抄的现象也较少见,护理工作量也减少了,护士从被动变为主动,而且归档病历质量也明显提高。

3.3  “三查七对”使护理记录更加规范,真正达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护理记录“三查七对”制度的应用抓住了问题的源头,应经观察、检测、分析后才做记录,对病情变化、护理措施、特殊检查治疗、用药、手术前后、分娩、护理级别改变、饮食改变、转科、出院、针对性的健康指导等情况能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并进行“七对”。若没有时间马上记录时(抢救或出去询问较多病人,以及巡视病房中发现的问题等),就暂记在小本子上,后再核对记录,从而克服回忆性记录的缺陷和偏差,避免随心所欲记录,避免笔误、疏忽大意造成的记录缺陷,如缺空、缺页、张冠李戴、错别字、顺序混乱、时间不一致、写错行等,有利于护理记录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减少医护记录不一致现象等,使护理记录更加规范,真正达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4  “三查七对”的运用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 

“三查七对”的运用,改变了以往记录随便的现象,改变了以往大部分依赖终末护理文书质控习惯,进行自己查对、班班查对、质控查对,从而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于萌芽中,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护理病历的完整性,避免了法庭上举证不利的尴尬局面,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

3.5  “三查七对”的运用可及时发现医生记录中的差错,促进病历的规范性 

在护理记录中执行“三查七对”时,常常会发现医生记录中的差错,如病情描述错误、性别年龄错误、医嘱错误、眉栏缺空、化验检查单张冠李戴等。“三查七对”的运用既纠正了医生的错误,又促进医护记录的统一,促进病历的规范性。

3.6  “三查七对”的运用及时发现了易忽略的病情,为诊疗失误的纠正提供依据 

记录前要仔细询问病情、体格检查等,常常会发现一些医生忽略的问题。例如1例病人入院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当护士去做记录前评估时,病人诉在基层卫生院已灌肠了5次,每次排出稀黄样大便20 g~50 g,无排出水分,腹胀无缓解且渐加剧,腹部膨隆明显,分析为5次灌肠进去的水分很少排出,故腹部膨隆渐加剧,腹部更明显,后医生按常规又开出肥皂水灌肠,护士马上建议医生不要灌肠,应予肛管排气。医生采纳了护士的意见,改为肛管排气,结果引出大量的粪便和水分,病人腹部膨隆很快消退了,腹胀减轻了。1例病人60岁,能自己行走,生活自理,入院诊断为左下肢麻木待查、压疮。护士去做记录前评估时,发现该病人压疮部位在臀裂左侧,局部已破溃、化脓,周围有散在的皮肤起水疱,水疱边缘潮红,臀裂右侧皮肤正常。追问病史,病人未曾受过持久的压力及大小便刺激,且如为大小便刺激所致,臀裂左右侧都应潮红、糜烂等,于是可排除压疮,怀疑为疱疹所致,即建议医生请皮肤科会诊,会诊结果为带状疱疹,医生马上纠正诊断及治疗方案。

3.7  “三查七对”的运用可构建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 

“三查七对”的实施有利于医生的诊疗及记录的准确性,医生也配合“三查七对”,医护双方发现问题互相沟通,促进了医护间的相互信赖。由于执行护士必须主动巡视病房,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才能够了解病情,病人对护士更加信任了,护患关系也更加和谐。

3.8  完善护理记录查对制度为护理科研打下了基础 

临床护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技术经验总结,开始整理观察,观察记录为科研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客观、准确、真实、及时、完整的护理记录打下了基础。

4  小结

   

“三查七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医疗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护理记录是临床观察的具体体现,记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力性,要写好每份护理记录,护士除丰富的知识及临床经验外,还必须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制度,避免误差,使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提供正确的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4

一、“备记录”的界定

科学教学中的“备记录”,即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和协商讨论的方式来设计和制订实验记录单,并通过实践交流,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完善、修正,使之更便于操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地为科学实验记录服务的教学策略。

科学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亲自实践,再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这就是在主动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因此做科学记录无疑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再则在动手记录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原本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记录单,再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和解说,以便学生能顺利记录和了解教师设计意图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应该转化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中针对探究实验的具体特点,来现场设计实验记录单,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实验方法指导,让学生从“被记录”的“看客”转型成为 “备记录”的“主体”。

二、“备记录”的意义

1、学生主体参与,思维内化

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予以接受和转化。通过把原本是体现执教老师意图的记录单设计,变成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记录单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维参与。在师生共同设计好实验记录单以后,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程序已经了然于胸,并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彰显个性,丰富探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学生想知道的,讨论学生想探究的,掌握学生想得到的,交流学生想表达的,能促使学生建立完整而有序的认知结构和情感序列。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备记录”,从全局的视角来规划实验的开展,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实验的原则和步骤,从而提高自我对实验的操作和驾御能力,以促进科学课中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教师引导探究,生成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如果突破了记录单的设计,其实就解决了对学生实验前探究的指导,而且学生对于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解,十分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指导实验记录单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次实验的特点,是对比性实验还是单一性的实验,是重复求平均的实验还是单次看现象的实验,是侧重数据的统计还是现象的描述,是记录贯穿探究的始终还是总结性的概括呈现,然后通过整体的把握来定型记录单的雏形和基本格局,再经过师生的讨论与互动来细化和丰富记录单栏目,使之更趋合理和简洁,使之与学生探究的过程相对应。使得记录单的设计过程,成为强调探究注意事项的过程,成为理清探究顺序的过程,成为掌握探究操作方法的过程。从而把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单与指导学生探究两个环节融为一体,使教学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环节紧凑,效率提升。

【实践探索――“备记录”的策略】

怎么“备记录”?怎么“备”更有效?怎样利用“备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教师引导,共同“备记录”

“备记录”要求打破教师设计和改进实验记录单的现象,把设计的过程交给我们的学生。但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限制,无法抓住实验的特点来“备记录”,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备记录”,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要在指导的过程中,解决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怎样合理安排记录单栏目等问题。

2、内容整合,分类“备记录”

教科版的科学教材,每册均安排了4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每个单元中,又安排了8个教学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并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整体的框架结构。其每个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和同一单元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形成了实验特征、探究方法和技巧的类似。

3、尊重差异,分层“备记录”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5

以追求高可靠、低功耗、小体积设计思想的本记录仪具有如下功能:对现场物理量进行实时采集、保存、处理与显示;自动识别现场安装的传感器数量、传感器号和量程;自动和手动两种采集方式,自动采集适用于长期无人值班的固定场合,手动采集便于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物理量进行测试;与PC机通讯,可根据需要将采集数据下载至PC数据库;实时打印;自检功能,避免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本身无法容错处理的异常事件而导致的死机现象。

1 硬件设计

1.1 总体设计原则

根据高可靠、低功耗、小体积的设计思想及应用对象几乎对采集速度无要求(此处指系统本身的采集速度已远远超过实际应用要求)的特性,总体设计原则是: 元器件采用低功耗、宽范围工作电源的CMOS集成电路;总线采用口线少的串行总线;允许情况下,尽量用软件实现硬件功能,用中断代替查询工作方式;一旦系统空闲则立即使其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当需要时再用外部中断予以唤醒。

1.2 硬件组成

根据总体设计原则,硬件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单片机为美国MicroChip公司的中档产品PIC16C74,+5V供电、4MHz主频时功耗低于2mA;E2PROM存储阵列由超低工作电压(+2.5V~+5.5V)、具有可编程选择多种特性的8KB智能化电可擦除存贮器24LC65芯片组成。其中,0#为传感器识别片(以下简称识别片),保存现场实际安装的传感器数量、传感器号及量程。该芯片被设计在放大器板上,永久安装于现场。传感器号由4位数字组成,前2位表示组号,后2位表示传感器组内号。1# 为字典片,分为三个存储区:第一存储区被设置成高寿命写入区,保存表头参数,如疵点单元计数器、记录计数器、记录指针、自动采集时间等;第二存贮区为字典区,保存传感器修正系数、实时打印所涉及的汉字国标码等,查找时以传感器号为关键字进行指针定位;第三存储区被定义为疵点单元地址队列,保存在写过程中遇到的疵点单元地址。2#~7# 为数据片,保存实时采集的数据。RS232口为最简单的零调制3线经济型,具有双重功能,接上TPμP_T微型打印机,则进行实时打印;接上PC机,则与PC进行全双工通讯。A/D转换器MAX189为串行、12位逐次逼近型,功耗75mW,最大转换时间8.5μs。实时时钟DS1302具有可编程涓流充电功能,能够提供秒、分、时、日、月、星期、年至2100年,并且对闰年和小于31天的月份进行自动调节。键盘由手动、自动、通讯、打印、清零等五个触摸按键组成,通过按键产生外部中断唤醒单片机完成相应功能。液晶显示器(LCD)采用4位半静态方式驱动,用来显示处理后的结果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检错的代码。32.768kHz晶振用于自动采集时产生定时中断。

图1 基于PIC单片机的便携式测试记录仪组成

    1.3 工作原理

本记录仪基本工作原理是:一旦系统完成某项工作后,立即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当需要时再由外部中断予以唤醒。

1.3.1 加电初始化

加电后,首先初始化有关寄存器和接口,然后自检各功能部件。测试结果无论正常或错误均以代码形式显示在LCD上,进入休眠状态。

1.3.2 采 集

本记录仪有自动和手动两种采集方式。

休眠状态下,当按手动键时则进入手动采集过程。首先读识别片和字典片,以确立现场中实际安装的传感器数量、量程及数据片可写空间。若数据片未写满,则从组内0通道传感器开始,循环对现场中实际安装的所有传感器进行采集、处理、显示,直至当再按一次手动键时,方将传感器号、量程、最近一次采集值(注意?不是实时处理后结果,而是原始A/D转换码值)以及采集时刻的日历信息─年、月、日、时、分、秒等组成的记录写入记录指针指向的数据片中,接着对表头参数进行修改,进入休眠状态。

休眠状态下,当按自动键时则进入自动采集过程。首先开放定时中断,然后进入采集─保存─休眠─唤醒─再采集─再保存─再休眠─再唤醒的循环状态,直到数据片被写满或人工干预结束自动采集过程为止。上述唤醒由外部中断完成,其单片机从休眠状态到唤醒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等距和变距两种形式可供选择。所谓等距即每次采集的时间间隔相同。与其相反,变距则每次采集的时间间隔随采集次数的增多而变长或缩短,视实际应用需要而确定。本记录仪出厂设置为等距1小时,即每间隔1小时采集1次。

1.3.3 通讯和打印

休眠状态下,当按通讯键时,进入和PC通讯过程。首先由PC端Win98下的专门处理软件完成串口1(若记录仪与PC Com1口相连)或串口2(若记录仪与PC Com2口相连)的自动配置,然后可根据工具条上的图文进行等距、变距、选择、数据下载、事后处理等操作。

休眠状态下,当按打印键后,则在TPμP_T微型打印机上打印出所有保存的记录。

1.3.4 清 零

休眠状态下,当按清零键时,则清除数据片中保存的所有记录,即使记录指针指向数据片首址。

2 软件设计

本记录仪软件由实时处理程序和组成记录仪诸功能部件的驱动程序组成。

2.1 实时处理程序

实时处理程序调用相关驱动程序完成模拟量采集、数字滤波、插值运算、实时显示、记录合成及记录保存。本记录仪采用的记录格式从高至低依序为:传感器号,量程,采集值,年,月,日,时,分,秒。

2.2 驱动程序设计

驱动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完成相关接口、寄存器的初始化,然后根据具体物理部件产生微操作时序,并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异常事件进行容错处理。

2.2.1 读/写E2PROM 驱动程序

I2C总线由时钟线(SCL)和数据线(SDA)组成。根据I2C总线协议,将图1所采用的24LC65芯片的读/写操作按操作顺序分解为:使总线处于空闲状态(SCL、SDA均为高电平);发送读/写启动信号(SCL保持高电平,SDA从高变低产生下降沿);在数据线SDA上读或写数据位(SCL高电平时,SDA状态为有效的读或写数据位,SDA状态,即0或1的变化必须在 SCL低电平期间完成);发送读/写结束信号(SCL保持高电平,SDA从低变高产生上升沿)。如果为写操作,每写完1字节数据后,24LC65在数据线SDA上回送握手应答信号,表示该字节数据已被可靠写入。以上微操作通过汇编语言编程实现。

本记录仪以记录方式读/写数据片。因此,对写来说,首先读字典片,以便用其中的表头参数判断当前数据片是否已写满。若已写满,则在LCD上显示无写空间标记代码,然后返回休眠状态;否则,将记录写入记录指针所指向的数据片中,同时对表头参数进行修改。在写过程中,重要的是处理疵点单元。尽管24LC65在写过程中出现的疵点概率极少,但若不正确处理,则会导致目标数据丢失甚至出现系统死机现象。作者曾采用数据轮询技术进行容错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每当在数据线上写完1字节数据后,便反复查询24LC65回送的应答信号,但最多不超过50次(此数足够24LC65写入时间);若超过查询次数仍无应答信号,便认为该单元为疵点单元,将其地址记入疵点单元地址队列,并使疵点单元计数器加1,然后在下一比邻单元继续写入原数据。如果连续两单元为疵点单元,则认为整个芯片有问题,此时,在LCD上显示该单元所在的芯片号(芯片号参见图1),然后,返回休眠状态。

对读来说,首先判断数据片是否为空。若为空,则在LCD上显示无记录标记代码,然后返回休眠状态。否则,继续判断数据片是否有疵点,如果无疵点,则从数据片首址开始按序读出所有记录;否则,在按序读记录过程中,根据疵点单元地址队列内容,跳过所有疵点单元,以保证读出的记录连续、真实、可靠。

2.2.2 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A/D转换器MAX189所带串口与单片机PIC16C74的SPI口完全兼容。因此,在A/D转换完成后,只要启动单片机SPI口产生13个同步时钟脉冲便可连续两次从SPI数据缓冲器上获得12位转换结果。由于本记录仪采集的参数个数依现场安装的传感器数不同而不同,因此,驱动程序必须能予以自动识别。图2为采集驱动程序流程,其基本设计思想是:首先读识别片,以确定实际安装的传感器数量,然后从0通道传感器开始进行采集,直到实际安装的最后一个传感器采集完毕为止。图2中:CHAN:通道寄存器;COUNT:传感器数量寄存器。

3 测试设计

测试设计是通过测试程序完成对记录仪本身各功能硬件的性能测试。测试程序独立于实际应用程序,在单独的单片机中,使用时只要拔掉记录仪模板上的单片机而用其代之即可。测试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不同测试对象(即部件)产生不同的测试数据和测试期望数据,然后以测试数据为入口参数,调度相关驱动程序产生目标数据,最后用测试期望数据与目标数据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所测硬件性能之良劣。

3.1 E2PROM测试设计

E2PROM测试需要与PC机通讯。其基本原理是:首先产生8种测试数据:0x00、0xff、0x55、0xaa、0x0f、0xf0、0x5a、0xa5(0x表示16进制数),然后分别以此8种测试数据为入口参数,交替调度写、读E2PROM驱动程序3次(即先写后读3次)。每读一次,与测试期望数据(此处测试数据与测试期望数据相同)进行比较,若不相等,则对相应片错误计数器加1。测试结果实时地显示在记录仪LCD和PC机上。LCD只显示总错误个数,PC机则依次显示、保存总错误个数及错误单元地址。

3.2 A/D测试设计

A/D测试也需要与PC机通讯。由于本记录仪最多可采集8路传感器参数,因此,测试程序对键盘重新定义如下:当手动、自动、通讯、打印、清零键有键按下时,对应测试0~4通道传感器;当手动、自动、通讯键其中之一与清零键同时按下时,则对应测试5~7通道传感器。测试只对放大器满量程的10%、50%、90%等3点进行采集。其原理是:首先,测试程序扫描键盘,当扫描到有键按下时,则调度采集驱动程序对该键盘定义的通道传感器进行连续采集,采集结果不作任何处理,实时地显示在记录仪LCD和PC机上。LCD只显示当前的A/D转换码值,PC机则显示并保存当前A/D转换码值、各点最大、最小转换码值及两者绝对差值。技术人员可以此判断前向通道(传感器、放大器、A/D)工作性能的好坏。笔者曾连续测试0通道传感器6个半小时,发现最大码差为9,表明前向通道工作相当稳定。

3.3 实时时钟测试设计

实时时钟DS1302测试需要借助PC机完成。其测试原理是:首先PC机上的测试程序读PC系统日历信息─年、月、日、时、分、秒、星期,并进行发送。记录仪在接收后,立即调度写DS1302驱动程序将接收的PC系统日历信息写入DS1302相关功能寄存器中,并使DS1302以此为时基进行计时。此后,进入记录仪发送、PC接收的无限循环状态,即:每隔10ms,记录仪调度一次读DS1302驱动程序,并将获得的最近日历信息予以迅速发送;而处于接收状态的PC接收后,立即与PC系统当前日历信息进行比较,如此循环,直到人工干预结束测试为止。在上述测试过程中,记录仪LCD只实时地显示日历信息的分、秒两位,PC机则实时地显示记录仪和PC机两端完整的日期、时间及两者比较差。另外,通过观察记录仪LCD上显示的分、秒位变化,也可初步判定DS1302的性能。笔者曾连续运行该测试程序24小时,偏差极小,足以满足本系统的需要。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6

[关键词] 薪酬核算;决策导航图;会计分录

职工的薪酬,一方面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激励职工劳动积极性主要的手段之一。从本质上讲,薪酬是劳资双方博弈的焦点,一个时期的薪酬水平是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因此,合理、科学与迅捷的薪酬核算,不管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薪酬核算研究的必要性

关于薪酬核算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缺少系统、全面和完整介绍薪酬核算的文献,有关薪酬核算的资料零散的分布在会计教科书、论文和各种文件中。

第二,对于薪酬核算的方法上,缺少了整体描述,不仅不能详细说明各个工资项目的计算方法,而且对于薪酬核算的各种后续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没有完整的说明,例如:各种费用的计提方法、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各类职工薪酬的结转方法,特殊工资项目(如物价补贴等)的结转方法等,都缺少确切的阐释。

归结起来,上述两个问题反映出在薪酬的会计核算上,没有做出过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因而在描述薪酬核算时缺乏条理性和规律性,没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在介绍编制薪酬核算会计分录的方法时缺少决策的逻辑性,导致可操作性差,我们应研讨解决。

文后所列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在提出关于会计核算智能化的会计核算方法的同时,寻找到了编制会计分录的一定规律。仿此,本文分析编制薪酬核算分录中的规律,总结薪酬核算的方法。

二、薪酬核算的总体过程

薪酬核算的总体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方面:

㈠工资项目构成和计算方法

工资项目参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薪酬核算导航图所示。职工工资包括应加项目和应扣项目,汇总各工资项目得到实发工资,以此向职工发放。

㈡成本核算

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费用作为产品成本之一,应按照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品种法、分批法等),最后合理分摊到各个产品。

㈢非生产职工薪酬的分类结转

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建工程人员,研发人员等的薪酬不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参与产品成本计算,也不存在分配问题。月末,根据归集的费用,将其进行分类结转。

㈣费用计提(企业应负担的职工福利、工会经费、五险一金等)

该部分费用是从企业利润中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工资总额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如职工福利费是企业利润中按工资总额的14%来计提的,工会经费的比例为2%等。

㈤结转来源于国家的工资补贴项目

国家的工资补贴项目包括独生子女费、物价补贴、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企业将其作为一项专项负债,计入“专项应付款”,最后结转至应付职工薪酬。

三、薪酬核算分录表

在薪酬核算导航图的基础上,我们做出了相应的会计分录汇总表(如右图所示):

㈠工资发放—分录1

汇总工资项目总额,编制工资结算汇总表并发放工资。发放时可根据支付的方式不同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㈡成本核算—分录2

归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并分配于各产品中,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㈢非生产职工薪酬的分类结转--分录3

发生时,按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建工程人员、研发人员分别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月末,将期间费用结转至“本年利润”。

㈣费用计提—分录4-6

从企业利润中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福利费、工会经费、五险一金等,计提时(企业应负担的部分),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㈤结转来源于国家的工资补贴项目—分录7

按照补贴的来源,结转国家补贴的工资项目,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项应付款”,结转时,借记“专项应付款”,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四、结束语

本文从计算工资项目到计算总额、结转分配等,简明的叙述了薪酬计算的公式、相关分录、薪酬来源与结转,使得流程清晰易见,条理性强,总结出一个立体的、结构性的薪酬核算整体分析框架,学习会计时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在编制工资薪酬核算分录时,思维更加清晰,,更容易进行职业判断。

本论文得到王文莲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衔接的智能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2]《会计信息系统中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新西部》2008年第22期

[3]《会计信息系统的计算机智能判断研究》?,《商业经济》第2009年第3期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7

1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概况

    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是以 患者为中心,护士为主体,通过多系统 数据共享,为治疗、护理等业务提供信 息处理支持的临床信息系统。该系统主 要由ICU患者床位管理模块、移动临床 护理模块、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ICU 临床监护信息模块、护理管理模块5部 分组成,具体功能包括:直观地显示患 者的各种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和显示来 自外接设备的数据;正确识别患者以保 证医嘱的准确执行;提示护士关注高危 患者并采取措施;回溯查询既往患者的 全部数据。还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 与医嘱系统、检验系统、移动护理设备、 电子病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连接, 实现危重患者的管理信息化,是保证护 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工具。

2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各模块功能介绍

   2.1 ICU床位管理模块重症医学科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 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 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每天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 理服务,使用的仪器设备繁多,有大量 的统计工作需要完成,尤其是随着医疗 技术的发展,医院评审标准的建立,对 患者的各种信息统计工作要求更为全面 和具体。ICU床位管理模块的主界面可 总览监护病区状态,与医院的医嘱、电 子病历、手术麻醉系统连接,自动获取 患者的各种相关信息,可以自动按时间 和类型生成每日交接班需要的患者信息 类报表、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报表和工作 量报表。该系统可以进行患者、护理人 员、设备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通过数据 的采集,全方位实现对患者基本信息的 统计和记录功能,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 各种报表,进行各种工作量统计,将护 士从每天的各种工作量登记,各种仪器 设备记录本的登记、转抄工作中解放出 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的 时间还给患者。

2.2移动临床护理模块

    2.2.1实现药物医嘱的闭环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危重,情况复 杂,治疗项目多,用药途径多样化,用 药品种复杂化,护士每天面临巨大的工 作压力,在执行医嘱时易发生错误。我 院通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使 用,实现了护士直接在系统中对医生开 具的医嘱确认执行,打印各种治疗标签, 使用掌上电脑(PDA)双人核对药物,扫 描患者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后执行医嘱 等功能,从而进行关键环节的控制。再 通过接收PDA的医嘱执行信息,将该 患者的用药信息自动记录到危重患者护 理记录单上,还可以按照药物用量,自 动按时段统计人量,并结合出量计算患 者的出人平衡情况,为医护人员及时了 解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 数据支持,而且护士不再需要转抄医嘱, 防止了转抄可能造成的差错,同时节约了 时间,真正实现了保证用药各个关键环节 的正翁性防范护士用药失误,实现药物 医嘱的闭环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

2.2.2识别及警示高危患者,提高护士 风险防范意识ICU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 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患者最佳保障,以期 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通过重症医学科 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护士可随时查看 每个患者的APACHn、跌倒和压疮评 分结果,从而能够及时对高危患者进行 预防和干预;同时在交接班中,系统每 天能够自动提取高危患者的信息,加强 了护士对高危患者的重视,达到了降低 跌倒或压疮发生率的目的;还可通过系 统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根据2011年卫生 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 细则(2011年版)》要求,多条件、多角 度地统计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危重程 度及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2.3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重症医学科

    作为感染控制的重点科 室,无菌包的管理成为感染控制的重要 环节之一。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将无菌 包的清洗、打包、灭菌、登记、发放、 使用、回收等每一环节用统一的标签 进行识别,确认和信息追溯等均进行 了流程的规范,如未按流程要求操作, 进行下一步操作时系统会自动报错,从 而达到了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使用 无菌包时需要扫描包上条码再扫描患者 腕带,从而对患者和无菌包进行绑定, 当某个患者出现感染时,可追溯其所使 用的无菌包及同批次的无菌包,同时可 追溯使用该批次无菌包的患者,并可追 溯到该无菌包清洗、打包、灭菌、登记 的人员和时间,利于护理质量的追溯与 改进。

2.4 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

    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是重症医学 科护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通过与数字化 医疗仪器(床边监护仪、中央监护仪、 呼吸机),医院各类临床信息系统(如医 嘱系统、检验系统、移动护理设备、电 子病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局域通 讯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对患者数据的高 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4.1自动采集并记录监测数据及呼吸 机设置参数等数据重症患者由于病情重,需要血流动 力学、呼吸系统等多项指标监测,生命 体征变化快,需要护士频繁记录。ICU 临床监护信息模块可实时自动采集患者 的生命体征、各项监测指标和呼吸机设 置参数等数据,并将数值记录到危重患 者护理记录单的相应位置上,自动描绘 各项参数曲线,对患者病情变化一目了 然,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按需 求设置记录的时间间隔。

2.4.2通过建立护理记录模板缩短护理 记录书写时间护理记录是护士针对护理对象进行 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它不仅 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同 时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的 法庭证据。目前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书 写不规范、记录缺失、记录不及时等问 题®。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不仅需要生 命体征、用药的记录,更需要护士对患 者病情观察的描述和各项治疗措施的记 录,护士完成这些记录需要有充足的时 间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传统手 工书写护理记录的方式不仅占用了 ICU 护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以对各 种数据进行科学、有效、快速、完整的 采集'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将护士 常用的针对患者的一些处理措施和病情 描述制成模板,护士只须使用相应模板 并对其进行简单修改和填充相应内容即 可完成记录,使护理记录标准化,弥补 了护理记录不完善、不准确等缺陷,从 而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节省了 大量用于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

2.4.3 治疗和操作执行后自动提取相关 内容,防止遗漏记录顾秋迎等[4]曾提出,在使用重症监 护临床信息系统软件后存在漏记的问题, 漏记的内容主要为部分护理操作执行后, 护士遗漏了点击记录,如口腔护理、导 管冲管、床头仰角、尿色评估等项目; 有病情描述的部分需要手工输人,低年 资护士可能会出现录人不够准确的问题。 而我院的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可在 护士手持PDA确认患者身份、执行具体 治疗和操作后,自动提取相关内容放在 记录中,避免了遗漏的发生,保证了记 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5护理管理模块 2.5.1护理人员的管理护士长将科室每名护士的信息输人 到护理管理模块中,内容涉及护士的基 本信息、职称、职务、学历信息、获奖信息、 科研信息、社会兼职等,从而实现对每 名护士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及科研 情况等的全面了解;可根据每天在岗责 任护士的资质和能力进行分组,实施患 者护理工作;可在网上进行排班,方便 快捷,便于查看,并可实时统计护士工 作时间,以便统计护士的工作量,实现 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士可随时在网上 填写休假申请,护士长可以及时查看并 审核,将护士长“家长式管理排班”转 为人性化管理,达到护士满意,同时为 人员调配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5.2护理规章制度的查询科学、可行的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 人员的工作准则,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护 理安全的前提。但目前护理人员对护理 制度的认知和执行情况并不乐观。高荣 花等[5]2007年在医院管理年督导检查中 对11家医院包括护士长在内的55名护 理人员就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 查对制度等几项核心制度的知晓情况进 行考核,结果熟练掌握的人员不到30%, 大部分只是部分了解;在制度的执行上 仅仅局限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印制 成册,没有形成依靠制度、规范、体系 进行管理的模式。因此为了提高护士对 护理规章制度的知晓率和执行力,我院 的规章与流程形成了规范的体系,放人 护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护理规章制度 的电子化,同时护士可随时查看、及时 了解最新版本,保证各项规章与流程的 知晓和落实,规范了护理工作。

3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效果

    3.1给药错误发生情况使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平 均每年发生用药错误为3例,自从使用 该系统后未发生过用药错误。

3.2书写护理记录用时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每 个班次每名责任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用时 平均为(76.60±10.37)min,应用后为 (44.28±9.43)min,前、后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t=16.299,P<0.001)。

3.3危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 死亡率使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危 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2.43 例/千日,应用该系统后下降到2.01例/ 千日;死亡率由7.98%下降到6.13%。

4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体会

    4.1可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医嘱的正确 执行医嘱从开出到护士转抄,从转抄到 双人核对,从双人核对到执行,从执行 到完成后的记录,需要经过多个环节、 多人操作,如何确保医嘱正确、准确、 安全的实施是目前护理同仁共同奋斗的 目标。而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可帮 助护士完成医嘱从转抄、核对、执行到 记录的全过程,并应用系统的报警和提 醒功能,确保医嘱执行的准确性和安全 性,大大降低了在医嘱转抄过程中造成 的错误和不规范,优化了医嘱执行的流 程,从效果中可以看出,应用该系统后 未发生过给药错误,保证了患者安全。

    4.2可自动整合数据,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以危重患 者为中心,以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为主 线,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治疗、 护理进行实时监测,系统、准确地记录 患者各项数据,并自动采集、生成各种 治疗护理记录。通过与床边监护仪的信 息共享,实现各种监护数据的自动采集, 减轻了 ICU护士的书写工作量。治疗及 护理操作执行后系统可自动记录,并能 自动统计患者出人量,节约了护士转抄 和计算的时间。通过护理记录模板的建 立,既确保了护理记录的正确性,又大 大减少了护士书写记录的时间,真正做 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实现了对危重患者标准化、规范化、流 程化的全程、全面监护,达到了李丽等M 所提出的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 使护士真正有时间为患者提供床边服务 的目的,提高了ICU护理工作质量和危 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3有利于对感染患者进行严格管理, 降低危重患者感染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 医院各种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可充分 共享资源,自动生成各种相关信息,有 利于指导护士及时发现高危患者。系统 中会标识高热患者,提示护士进行隔离 或体温监测;同时,ICU床位管理模块 可对感染患者进行标示,提醒护士在安 排、协调床位时,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当感染患者增多时立即处理,划分出感 染区域,做好区域隔离。通过标示,可 时刻提醒护士该患者为感染患者,有利 于感染控制,防止感染的聚集性爆发, 从而降低危重患者的感染率。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8

【关键词】 标准作业程序;ICU患者;转出交接

随着国际社会对患者安全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 患者从lCU转移至普通病房的过渡护理日益受到关注, 而在影响安全过渡的因素中, 医护人员对ICU转出患者信息的顺利交接是患者安全过渡并接受良好后续治疗和连续性护理的首要因素[1]。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医院评审标准ACC.2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设计和实施相应程序来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医务人员间的协调”[2]。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 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3]。本院综合ICU从2011年10月在ICU患者转出交接流程中引入SOP概念, 建立并实施危重患者转出SOP,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2年9月本科150例患者采用标准作业程序由综合ICU转出至各内外科普通病房(观察组)。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3月采用口头式交接转出患者150例(对照组)。实验组中, 男 86例, 女64例;平均年龄(48.25±15.17)岁。对照组中, 男98例, 女52例;平均年龄(49.25±16.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制订ICU患者转出交接SOP 转出流程:①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医师开具转科医嘱后, ICU管床护士(交班者)必须提前电话通知普通病房护士(接班者), 表明交接者身份与科室, 告知患者的一般信息, 如姓名、床号、年龄、诊断、病情简要、需准备的仪器设备及了解接收的床号等。②ICU管床护士(交班者)电话通知患者家属, 告知患者准备转科的相关情况:具体转科时间, 接收科室及床号, 需准备的生活用品等。③填写记录单。由ICU管床护士(交班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照《患者转出交接记录单》各项内容进行评估填写, 并签名确认。④当面交接。由ICU管床护士护送患者转运至普通病房, 病情不稳定或危重患者由医生一起护送, 与普通病房的接班护士进行当面交接, 按照“交接单”中的内容进行陈述, 待接班护士对患者逐项评估交班内容, 核实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

1. 2. 2 《患者转出交接记录单》的设计和使用 为了能够标准化交接环节, 有效地落实评估, 确保交接项目准确、全面, 减少或消除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 设计制作了《患者转出交接记录单》。内容包括:①患者一般信息, 包括姓名、年龄、原科室床号、转至科室及床号。②基本病情, 包括诊断、简要病史、既往史、患者主诉、过敏史、意识、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异常检验检查指标、隔离要求、需特别关注的问题等内容。③管道情况, 包括动静脉置管、各种引流管、胃管、人工气道、尿管等。④皮肤情况, 皮损、伤口、压疮、瘀斑等。⑤药物治疗, 今日已执行治疗、特殊治疗药物、静脉治疗药物、口服药。⑥特殊检查情况、未完成的检查及检查前准备工作。⑦病历文件, 记录单各项目评估患者正常采用打勾形式, 少数不能勾选的信息及有异常, 采用文字加以说明, 特殊情况记录于备注栏, 均由交班者如实填写并签名。

1. 3 评价指标 实施危重患者转出标准作业程序前后分别随机抽取150例患者, 用跟踪法对转出交接所需时间进行测定, 指从交班护士填写《患者转出交接记录单》开始, 到接班护士对患者逐项评估交班内容, 核实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后结束。统计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 一名患者转出交接时如发生交接不清或遗漏, 为发生交接问题1例。用本院设计的患者转出过程满意度调查表对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问题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所需时间的比较(见表2)。

2. 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的比较(见表3)。

3 讨论

3. 1 规范转出交接流程, 实现患者的安全交接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交流方式往往导致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这需要有一种标准化的交流方式来改善[4]。ICU患者转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SOP)的建立实施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使用, 使交接过程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规范了整个转出交接流程。使护士能够根据标准, 在转运患者前系统、完整地评估患者,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病情, 准备充分转运中所需药物及设备。在转运过程中能密切地针对重点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确保转运途中安全。患者到接收科室后, 交接双方护士按“交接记录单”逐项进行有条理的沟通交接, 接收科室护士能较快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及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交接完毕后双方护士签名确认, 尽可能避免遗漏和交接不清现象的发生, 完成患者的安全交接。

3. 2 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效率 ICU护士工作量大、患者周转快, 患者由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能安全快速的完成转出交接的过程, 是优质护理的重要体现之一[5]。在传统的交接过程中, 容易出现患者病情交接不清晰, 造成交接双方责任推诿。患者药物、物品、病历文件遗漏等问题而需要护士或家属再次往返。不仅造成护理质量下降, 同时也给护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在使用转出交接记录单后, 使护士对患者评估和交接的内容一目了然。大部分项目都用“√”标记, 仅少量内容需文字描述, 简化了病历书写, 减少了护士交接记录的时间, 更加强了护理记录的客观性、完整性、规范性。ICU患者转出交接SOP有利于指导护士, 在患者交接时必须及时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分析归纳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使交接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从而安全有效地实施患者的交接。

3. 3 促进团队协作 在传统的交接过程中容易出现患者病情交接不清, 患者物品遗漏等, 造成交接双方责任推诿。在实施ICU患者转出交接SOP后, 交接双方护理人员对交接过程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 在交接过程中, 准备充分, 交流的信息思路清晰, 双方配合良好, 对患者的病情均了解。促进了交接双方科室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

参考文献

[1] 罗丹,周立. ICU患者转出过渡护理的国外研究现状.护理杂志, 2010,27(8):445-447.

[2] 陈同鉴,王羽,周简,译.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44-45.

[3] 李东升.标准作业.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11.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9

关键词:用友U872 总账系统 问题 解析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97-03

前,国内多数高校均以用友U872软件作为会计软件应用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该财务软件的核心模块为总账系统。由于该软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疑难问题,笔者将对总账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

一、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

系统的基础设置是首次使用财务软件时必须要执行的程序,其本质是将通用系统转化为专用系统的过程,在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环节,常见问题主要有:

(一)在“企业应用平台”中进行“基础设置”时,界面显示为空,无法录入部门、人员等基础档案信息

原因:建立账套时,系统管理员未启用总账系统。账套一旦建好,系统管理员则无法直接修改账套。

解决对策:(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在[基础信息]-[基础档案]-[系统启用]中选择启用总账系统。(2)“账套主管”点击[系统管理]-[修改账套],对相应账套进行修改,勾选启用总账系统选项即可。

分析:启用总账系统属于“修改账套”的操作,系统管理员只有建立账套的权限,账套主管具有修改账套的权限。

(二)在设置会计科目中,无法直接修改具有二级明细科目的一级会计科目

原因:修改或删除会计科目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即先删除或者修改下一级科目,然后再删除或修改本级科目。

解决对策: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通过“修改”或者“删除”功能完成相应操作。

分析:修改或删除已经输入余额的会计科目,必须先删除本级及下级科目的期初余额(改为0),才能修改或删除该科目。

(三)在设置“项目目录”中,增加存货核算项目目录时,可选核算科目为空

原因:设置会计科目时,未设置“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辅助核算属性。

解决对策: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增加“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项目核算的辅助核算属性。

分析:存货核算科目需进行项目核算。

二、总账系统初始化

(一)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期初余额]命令,进入“期初余额录入”窗口,录入往来科目期初余额,点击个人时无法参照个人信息

原因:录入[基础档案]-[人员档案]信息时,没有对相关人员“是否业务员”的复选框进行勾选。

解决对策: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机构人员]-[人员档案]命令,进入“人员档案”窗口,对相关人员“是否业务员”的复选框进行勾选,勾选后系统自动为相关人员指定对应的业务部门。返回“期初余额录入”窗口,即可进行往来科目期初余额的个人参照录入。

分析:各项往来业务的信息记录需详细至个人。

(二)期初余额对账不平

原因:期初余额对账不平的主要原因是往来辅助核算科目期初余额未录入或者录入错误。

解决对策:根据系统对账结果提示,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期初余额]命令,对所有往来科目执行[辅助期初余额]-[往来明细]-[期初往来明细]录入命令,核对是否存在漏录或者错录情况。核对完毕,返回“对账”窗口,执行“期初对账”命令即可。

分析:期初往来余额需在往来明细中进行记录和跟踪。

三、日常业务处理

(一)在月末无法对月末之前的经济业务进行制单处理

原因:在总账控制参数设置中,设置了“制单序时控制”,因为必须序时制单。

解决对策: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命令,取消勾选“制单序时控制”复选框,点击“确定”即可。

分析:取消制单序时控制后,制单可不受先后时间控制。

(二)对应收应付业务进行制单时,系统提示应收应付系统受控,无法制单

原因:在总账控制参数设置中,设置了“不可使用其他系统受控科目”。

解决对策: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命令,勾选“可以使用其他系统受控科目”复选框,点击“确定”即可。

分析:在用友U872中,如果只启用总账系统,未启用其他系统,为便于使用者处理各项业务,则在总账控制参数设置中,应设置可使用其他系统受控科目。

(三)对产生现金流量的业务进行制单时,无法录入现金流量信息

原因:(1)操作人员无现金流量录入的权限;(2)未将“现金”“银行存款”的明细科目、“其他货币资金”的明细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解决对策:(1)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陆系统管理,执行“权限”命令,给相应人员赋予[总账]-[凭证]-[凭证处理]-[现金流量录入]的权限。(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进入“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选择“现金”“银行存款”的明细科目、“其他货币资金”的明细科目,点击“确定”。

分析:无法录入现金流量信息的原因一般有两个,即给相应人员赋予现金流量录入权限的操作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将相应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由账套主管完成。

(四)对支票报销业务进行制单时,系统无法弹出“支票登记”对话框

原因:(1)银行存款科目未挂银行账辅助核算属性。(2)设置结算方式时,未选择票据管理。3.总账系统参数设置中,未设置支票控制。

解决对策:(1)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为银行存款科目增加银行账辅助核算属性。(2)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收付结算]-[结算方式]命令,打开“结算方式”对话框,勾选“是否票据管理”复选框,点击“保存”。(3)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命令,勾选“支票控制”复选框,点击“确定”即可。(4)最后还可通过手工补录的方法来登记支票信息。执行[出纳]-[支票登记簿]手工录入即可。

分析:若结算方式设置为“支票管理”且在总账初始参数设置时选择了“支票控制”,则在填制凭证时自动弹出“支票登记”对话框。

(五)对本期记账凭证执行“出纳签字”命令时,弹出“出纳签字”查询条件对话框,无法查询到需要出纳签字的记账凭证

原因:(1)出纳无出纳签字权限;(2)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未被指定为出纳签字科目。

解决对策:(1)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陆系统管理,执行“权限”命令,进入“操作员权限”窗口,选中出纳人员,点击“修改”,给出纳人员赋予[总账]-[凭证]-[出纳签字]的权限,点击“保存”。(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进入“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将现金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将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银行总账科目,点击“确定”。返回至[总账]-[出纳签字]命令,双击某一需签字的凭证,进入“出纳签字”窗口,点击工具栏中“签字”选项即可。

分析:出纳签字要有具有出纳签字权的人员进行。指定会计科目是指选定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供出纳管理使用,所以在出纳签字、查询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前,必须指定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科目。如果在出纳签字之后发现记账凭证错误,需要修改,则可以取消出纳签字。在“出纳签字”凭证窗口点击工具栏中“取消”选项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出纳签字只能由出纳签字本人进行。

(六)执行本期记账凭证记账命令时,无法记账

原因:(1)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2)上月未记账,本月不能记账;3.本期有未审核的记账凭证,记账范围小于等于已审核范围。

解决对策:(1)在“期初余额录入”窗口,点击“试算”选项,进行期初余额试算,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则修改期初余额直至平衡为止。(2)对上月记账凭证执行记账命令,上月已记账,本月才可记账。(3)对未审核的凭证进行审核。以“账套主管”身份执行[财务会计]-[总账]-[凭证]-[审核凭证]命令,双击需要审核的凭证,点击工具栏中“审核”选项,点击“退出”,再次执行“记账”命令。

分析:记账功能可以是凭证记录的数据生效,只能对已审核的凭证进行记账。若记账后发现凭证错误,可利用反记账功能恢复到记账前状态,再取消审核记账凭证,即可对凭证进行修改。反记账步骤:执行[总账]-[期末]-[对账]命令进入“对账”窗口,同时按Ctrl+H组合键,系统弹出“恢复记账前状态功能已被激活”信息提示框,此时在“总账-凭证”菜单下显示“恢复记账前状态”命令。

四、期末处理

(一)执行[总账]-[期末]-[转账生成]命令,进入“转账生成”窗口,选择“自定义转账”无法生成期末转账记账凭证

原因:(1)在进行月末转账之前,未将本月所有的记账凭证全部记账。(2)期末转账定义设置错误。

解决对策:(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记账”命令,确认本月所有记账凭证均已记账。(2)执行[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命令,逐一核对“自定义转账设置”“对应结账设置”“销售成本结账设置”“期间损益结转设置”是否正确。

分析:结转生成的凭证要审核、记账,才能生效。由于转账凭证中定义的公式基本上取自账簿,因此,在月末转账之前,必须将所有未记账凭证全部记账。对于一组具有取数关系的相关的转账分录,必须按顺序依次进行转账生成、审核、记账,否则生成的转账凭证中的数据可能不正确。

(二)执行月末结转命令,系统显示未通过工作检查,不可以结账

原因:(1)本月还有未记账凭证时,则本月不能结账。(2)上月未结账,则本月不能结账。(3)总账与明细账对账不符,不能结账。(4)本月尚有未结转为零的损益类一级科目。

解决对策:(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逐一核实上月是否结账、本月是否还有未记账凭证。(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作废、删除已生成的期间损益结转凭证,并将所有自动转账凭证审核、记账,然后重新生成期间损益结转凭证,再审核、记账。

分析:期末结账业务之间具有一定的取数关系,因此必须按顺序依次进行转账生成、审核、记账,否则后续生成的期间损益结转凭证数据将会出错。期间损益结转生成的凭证仍需审核、记账,最后才能执行“对账”“结账”命令。如果结账后发现本期业务需要调整,可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系统,通过“反结账”命令取消本期的结账。

五、报表管理

生成利润表时,期间费用项目数据不正确。

原因:重复多次计提同一笔费用业务。包括:(1)期末计提短期借款利息转账生成凭证时,多次点击“自定义转账”“是否结转”选项,导致系统重复多次计提短期借款利息。(2)期末转账生成无形资产摊销凭证时,多次点击“自定义转账”“是否结转”选项,导致系统重复多次生成相同记账凭证。

解决对策: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凭证审核、删除损益结转凭证、删除重复计提的费用凭证、结转损益生成凭证、审核、记账、对账、结账,生成报表。

分析:期末计提相应费用时,操作员只需相应点击一次“自定义转账”“是否结转”选项即可,不可重复多次点击。生成报表时,一旦发现本期业务处理错误,则需执行反结账、反记账、反审核即三反命令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王玫.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用友ERP-U8V8.7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春梅.通用财务软件总账系统设置体系解析――以用友ERP-U8为例[J].商业会计,2014,(1).

[3]王纯杰.用友U872薪资管理系统常见问题解析[J].财会月刊,2014,(6).

后进生转化记录篇10

【关键词】机架式KVM 矩阵式KVM KVM Over IP安全等级保护 运维审计

目前大多数电视台都会建设以服务器、工作站、虚拟机、数据库等基础资源为主的IT数据中心、存储中心机房,用以支撑台内的节目生产管理、各制作岛、媒资、播出、总控等诸多应用业务。大多数IT机房建设方案都会采用KVM(Keyboard Video Mouse)多电脑切换器,目的是利用少数公共的鼠标、键盘和显示器实现操控多台终端主机界面,这样可以减少机房布线的复杂度、节省机柜空间、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提高系统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机架式KVM、矩阵式KVM与KVM over IP是广电IT系统常用的几种KVM设备,随着机房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运行维护的难度逐步增加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几类KVM在日常使用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一 KVM的应用

1.机架式KVM

机架式KVM是IT机房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可以实现用一套键盘、鼠标、显示器控制更多主机的目的。机架式KVM价格便宜、通用性强、安装简便、易于规划、可以串接纵向扩展等特点使得它至今仍是大多数中小型IT机房建设的首选。

虽然机架式KVM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机架式KVM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KVM设备不利于管理,连接主机需要使用专用连接线缆,且线缆的长度有限,对主机的分辨率有要求等问题使得它在一些特殊应用环境下的缺陷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

2.矩阵式KVM

矩阵式KVM是基于TCP/IP网络架构的专业数据中心管理设备,它可以通过部署多个控制终端实现远程管控多台主机的功能。远程控制终端的数量可根据需求弹性扩充。矩阵式KVM相比较机架式KVM来说,功能性上有所增强,矩阵式KVM通过转换模块将KVM模拟信号转换为IP信号进行传输,增强了信号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将信号进行放大,使得KVM到主机间的连接距离可扩展至40米。矩阵式KVM使用以太网线使得布线安装变得更加灵活,主机连接的密度也相对较高,使用远程控制终端可以将操作人员与KVM之间的操作距离延伸至300米,这样可以实现机房内设备的远距离多点分散控制,避免了管理人员来回在机房内不同机柜之间进行操作,减少机房出入次数,提高了系统运维效率与主机的安全性。

矩阵式KVM远程控制终端便捷的主机访问方式改变了机架式KVM的操作模式,使得运维人员可以在机房外完成大多数的操作,但由于矩阵式KVM在主机端和远程控制接收端传输的都是模拟信号,只是信号传输介质发生了变化,这与机架式KVM在工作原理上是一样的。

3.KVM Over IP

KVM Over IP是将主机的键盘、鼠标和显示卡的输出通过转换模块进行数字化,然后进行加密与压缩并使用IP技术传输KVM数据的一种技术。KVM Over IP传输的信号是加密的数字信号,不易被破解,这是与机架式KVM、矩阵式KVM一个不同的地方。KVM Over IP在访问时不需要像矩阵式KVM一样的远程控制端,它是基于B/S架构进行管理的,Web浏览器是访问KVM Over IP最主要的应用程序。通过设定KVM Over IP以太网口的IP地址,只要网络可达,便可实现对KVM over IP的管理以及其连接的主机进行访问,因此控制端通过KVMover IP连接主机,在距离上不受限制。

与机架式KVM、矩阵式KVM另一个区别是KVM Over IP有集中管理平台,不仅能管理域内多台同型号的KVM,方便系统的扩展;同时还可实现对主机的访问过程进行录屏,录屏的数据采用了图像变化采集方式,从进入主机的操作界面时开始记录,在没有操作的时候不记录,直到退出主机的操作界面后停止。由于记录的过程并不基于主机的操作系统,只与主机的显示卡输出有关。因此,KVM over IP可以对主机的启动过程、BIOS层面操作以及蓝屏故障信息进行记录。而KKVM over IP具有人员三权分立管理功能,这方便对运维人员的访问权限和资产进行管理。

二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审计方式的考虑

根据《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规定,信息系统应该对系统内的网络设备、重要终端、系统中的接口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重要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审计,审计的颗粒度为用户级,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尽量考虑到各个操作环节的审计方式及覆盖范围。

我们以四级系统为例列举系统的安全审计要求,其中主要包括:

(1)系统应能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审计功能;

(2)审计内容应包括用户登录、修改配置、核心业务操作等重要行为,以及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等;

(3)审计记录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事件类型、客户端IP地址、描述和结果等;

(4)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

(5)提供安全审计记录存储与保护等功能,审计记录应无法被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6)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7)应为安全管理中心提供集中管理的接口。

为了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中对安全审计的要求,广电IT系统引入了运维审计。

1.什么是运维审计

运维审计起源于跳转机。而跳转机原本是一台通用服务器,系统运维人员通常通过跳转机远程登录到系统内的主机来进行集中化管理。然而跳转机没有审计功能,对误操作与违规操作无法进行回溯追查,这些不足使得运维审计应运而生。运维审计可以管理系统内以RDP(Remote Desktop Protocol)、VNC(Virtual Network Computer)、SSH(Secure Shell)、Telnet等方式登陆的资产设备,操作的功能与跳转机类似。运维审计可以根据不同协议类型访问的设备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操作全过程,例如以RDP、VNC方式访问的设备用录屏的方式进行记录,以SSH和Telnet方式访问的设备以记录命令行及输出结果的方式进行记录等。运维审计记录的内容需满足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

运维审计管理的理念是:

(1)通过控制,从源头上解决对主机的操作问题;

(2)有时主机通用的账号无法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通过运维审计的账号管理来实现操作人员的定位;

(3)审计能够帮助管理员找出操作中产生的问题。

运维审计也具有人员三权分立管理功能,运维审计设立用户、管理员及审计员三种角色,对于操作记录的过程只有审计员才有权回放,用户及管理员的操作都会详细记录在案。运维审计系统支持基于B/S架构的单点登录系统,单点登录系统采用与访问授权相结合方式进行,用户登录运维审计系统后,只能够访问已获得授权的设备。运维人员无需记忆繁多的目标服务器IP、账号、密码等信息,只需要记住自己登陆运维审计的账号、密码即可,这能够有效地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2.单独使用KVM时的审计漏洞

机架式KVM与矩阵式KVM无审计功能,运维人员对主机所做的操作都没有记录,如果遇到操作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误操作所引发的问题,则不能回溯之前的操作过程,无法提供参考依据。更具风险的是运维人员可以通过KVM去直接操作主机,从而绕过运维审计,这样就无法避免一些人员对主机的恶意操作及无痕操作。对于登录账号为管理员的主机,机架式KVM和矩阵式KVM均无法对操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判别并管理,这对于出现问题后续追查相关责任人具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机房行为监控来记录人员的操作,但是监控主机操作界面的效果还是很有限的。

如果应用KVM over IP的集中管理平台,建立应用KVM over IP的审计系统,可以解决机架式KVM、矩阵式KVM无审计的问题。然而在广电IT系统当中还有大量的网络、安全等设备,像播出、主控系统中还包含大量的专业的视音频处理设备、存储设备等,有些设备的访问方式采用的是B/S或C/S架构,需要通过客户端的Web浏览器或安装客户端软件来进行管理,有些设备需要通过串口连接进行访问。针对这些特殊的设备,KVM Over IP不能访问,无法实现对系统操作记录的全覆盖。

3.单独使用运维审计时的审计漏洞

运维审计登录主机需要依赖于目标主机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当主机操作系统出现故障时,运维审计便无法访问主机,只有在主机操作系统恢复正常后才能继续登录操作。而在播出、主控及数据中心系统当中有很多设备是基于Windows和Linux等操作系统平台开发的专业设备,在设备启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很多信息,尤其是由于设备硬件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启动时BIOS层的信息,这对于运维人员排查故障来说尤为重要。如因硬件故障导致无法启动至操作系统,单独依靠运维审计则无法对设备进行维护。

与KVM over IP一样,运维审计对于访问方式采用的是B/S、C/S架构和串口连接的设备,也无法进行管理,通常对于上述这几类设备的操作是用便携式PC和设备之间用网线或串口直连,再使用相对应的访问工具软件来完成后续操作。然而这样直连的方式也不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中的规定:系统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而便携式PC与设备直连,绕开了网络中的访问控制和审计设备,同时还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出于对系统安全的考虑,不应采用便携式PC来进行直连管理。

4.运维审计与KVM并存时审计的问题

当运维审计与KVM并存时,对于B/S、C/S架构及串口访问设备,两者都无法直接访问。对于这类设备的操作会有审计盲区。而KVM与运维审计对主机的访问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访问路径,对于系统运维人员来说,在主机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使用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对主机的操作。为了避免因运维审计故障而无法访问主机的特殊情况出现,KVM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KVM与运维审计并存的系统中,两者应用的定位应当有所区别,KVM主要应用于主机上线前的调试以及故障后的应急维护,运维审计应承担对主机的日常操作和审计工作。二者的主要区别是通过运维审计会留下操作痕迹,而有些系统的运维人员担心自己的操作可能会引起主机的故障,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不愿意通过运维审计去做运维,因此更多的选择直接通过KVM来完成对主机的操作。因此需要用技术手段来弥补审计盲区,同时限制对主机的访问方式,避免产生无痕操作。

三 KVM over IP、运维审计与跳转机结合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结合广电特性的IT系统中几类KVM以及运维审计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各类操作的审计盲区,同时又避免无法追查和不安全连接的操作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将KVM over IP、运维审计与跳转机相结合的解决方法:如图1所示:

我们需要在系统中设立一台Windows操作系统的跳转机,在跳转机上安装Web浏览器、串口通讯软件以及一些C/S架构设备私有的客户端软件等,目的是用跳转机来解决运维审计和KVM Over IP对某些特殊设备无法直接访问的问题,同时将跳转机划入运维审计的资产管理范围,凡是通过跳转机的所有操作,都由运维审计来进行记录。

对于因主机硬件所引起的操作系统启动故障过程的审计,需要对BIOS层信息进行检查的操作,就只能通过KVM来实现,KVM Over IP的录屏功能,可以记录主机的启动过程及BIOS层的信息。而登录KVM Over IP也需要通过跳转机的Web浏览器。这台Windows跳转机,成为解决系统运维审计访问盲点的一个关键环节,从而达到对系统内所有设备操作审计的全覆盖。三者的结合还可以将KVM over IP的集中管理平台省去,不必重复建立两套审计系统,节省成本。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对运维审计、KVM Over IP以及Windows跳转机的访问应有严格的把控,我们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日常的操作流程;同时也需要用技术的手段对恶意操作加以防范,其中包括设置网络层的访问控制列表,用以限制系统内设备间通信的IP地址及端口;还可以通过跳转机的操作系统安全设置,限定所能登录的设备IP及用户,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跳转机做主机操作系统加固并加入到终端安全管理的范围内来加强管控。

在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较高的系统,还应设立身份认证系统,给系统使用人员发放个人秘钥,结合双因素认证来防止发生通过登录密码来伪造身份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对主机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追根溯源。

将KVM over IP、运维审计与跳转机结合实现对操作过程记录的全覆盖的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跳转机所连接的设备种类较多,运维审计在录制跳转机操作过程时,只能记录是由操作跳转机所发生的动作,并不能够做到将每次操作按照跳转机访问的设备再进一步明确分类,这对于筛选、查询、定位由跳转机所产生的审计内容增加了一些难度。

目前运维审计还不具备串口访问、Web浏览器功能,若运维审计能够将虚拟机集成在产品中,通过虚拟机来完成跳转机的功能,则可以省去跳转机这一环节,对于简化系统结构,减少故障点而言,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