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战略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05 11:44:00

循环经济战略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以和谐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型、节约型转化。目前,我国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该切实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1]。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并将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倡导推进,许多地方和企业已编制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由此看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1发展循环经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重要资源严重短缺,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1.1%,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4.3%,铁为42%,铜为18%,铝为7.3%,煤炭为55.4%[2]。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质资源偏多,地区分布不平衡。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1.2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都比较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5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3%,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3%、原煤30%、钢铁26.5%、氧化铝24%、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出22.3%,水泥综合能耗高出45%。2005年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高达42.8%,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7.1%。同时,我国在主要能源的消耗上人均水平离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1.3循环经济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过去20年中,我们基本走的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末端治理模式,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能支持未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

2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领域

2.1“3R”原则

“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是在实践中应用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性原则,它是英文Reduce、Reuse、Recycle三个单词的缩写[4]。“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包括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

“3R”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它们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减量化原则是首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在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规定,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这个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的质的飞跃,即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

2.2技术载体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5]。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

2.2.1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无害化处理。目前,专门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置的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获得迅速发展。

2.2.2废物资源化技术。这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按照循环经济定义,所有的废弃物都有它的有效用途,废物利用技术是其重要技术载体之一。当前,已经产业化并产生实际效益的重要的废物资源化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废玻璃加工再生、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2.2.3清洁生产技术。这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废物的产生,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观念,它既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盈利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的充分体现。

2.3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产业的环保化不仅是在工业,而且在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都要解决环保问题。环保产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环保化中需要的技术设备产品形成的产业,二是环保过程中回收的物资形成的产业。人们提出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2.3.1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生态工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与生态工业类似,持续农业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的农业模式。

2.3.2从生产之间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这种循环经济的生态链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

2.3.3从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从产业构建的阶段上来说,我们认为对传统生产的生态化改造应包括三个阶段:(1)废物回收利用阶段;(2)逐步减少排放阶段;(3)一种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确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等国已进入第二阶段。我国起步较晚,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尽快进人第二阶段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应考虑的问题

3.1依靠技术进步,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更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为重点,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规划引导,提高资源回收率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源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后备资源储量的日益重视,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之争。山东、河南等众多煤炭企业在贵州、宁夏等西部地区建了新井。有的企业将视野拓展到了海外,如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无疑,这种做法是正确且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应吸取过去“一哄而上”的教训,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进行整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序开采,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3.3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才能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真正的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较好发展。

3.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第一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如各种金属、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第二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第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6-167.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19.

[3]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朱之鑫.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N].经济日报2004-12-20(5).

[5]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战略课题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基本策略[N].经济日报2004-12-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