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1-07 11:06:19

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呼唤良好的师德风范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需要大批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重地,高校教师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力量。为了适应时展的形势,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必须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因为教师的道德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在基础与支撑,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即将走向社会的千百万大学生的道德风貌,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优良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将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重要的风向标。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对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需要良好的师德支撑

作为培养层次人才的主要重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高校教师的道德风范不仅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的竞争实力和社会声誉。可以设想,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总是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格格不入,不求上进,甚至道德败坏,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有用人才吗?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社会也不可能欢迎这样的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高校教师的良好师德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确保高校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离不开良好的师德根基

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教师立足的基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希望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充分的体现。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如果缺乏规范的职业道德,教师就不可能成其为教师,就必然失去作为高校教师的立足根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地将自己溶身于社会的洪流之中,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与学科建设上,而相对忽视教学和育人问题。由于在高校的考核体系中,对科研的考核比较细化和完善,直接与教师的奖惩和晋级联系在一起,回报快,收益高。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多数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书育人也就成了严重投入不足的次要问题了。有的高校教师在学术道德方面自律意识淡薄,迫于职务晋升的追求,在科研中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不少科研成果没有任何创新价值,抄袭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全靠人缘关系发表文章;还有的热衷于炒作学问,书评文论大多流于自我吹捧或互相吹捧;更有甚者,有的学术带头人唯我独尊,学阀作风严重,不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甚至对那些有新思想、创新意识强的青年教师视为潜在对手而蓄意打压,等等。这些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学术道德,阻碍了科研的创新和学术的进步。凡此种种,教师学术不端,言行不规范,何以为人师表!

(二)意识淡薄、爱心欠缺

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认为只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就行了,育人意识淡薄,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在那种科研至上,论文就是一切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视若网闻,对有困难的学生冷漠视之,很少花时间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缺乏爱心。当前高校以量化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科研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为评估而评估,使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应付和焦虑状态。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渐渐地消磨着教师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热情,并引发倦怠和冷漠的职业心理。少数教师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往往通过一些非理性的方式发泄不满,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向学生发牢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学风浮躁、急功近利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结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功利和实惠。不可否认,当前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他们偏重眼前物质追求,至使学风浮躁,治学不严,急功近利。不少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着个人创收,私自赚钱,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教材,不关注学生的成长,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有些教师一篇讲稿打天下,多年不变,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热衷于“导师经济”,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进行钱权交易,等等。这些问题证明,目前高校教师中,有不少人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

三、当前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师德建设要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与方法。

(一)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切实加强师德教育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颁发实行。该《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规范要求,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高校必须依据《规范》的总体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且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切忌那些模棱两可的弹性条文。特别是在规范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兼职兼薪等方面的措施要具体化,要方便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在对高校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对所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时,都要将《规范》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使规范要求在每个教师头脑中扎根,引导教师追求高尚情操,维护公平正义,远离低级趣味,坚守道德底线。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教师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防止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参照目前全社会一年一度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的做法,学校定期通过海选的形式,评选出本校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大张旗鼓地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

切实将高校教师的师德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高校教师师德的考核与评价,不能单看静态的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看长远的动态的工作效果,要形成整体的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单一化,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总体,不能刻意分开。目前在高校师德考核中存在许多难点,特别是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在考核师德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教学科研的成绩,结果是一好遮百丑,使师德变成了软指标。有的把师德考核当做例行公事,走走过场而已。这种考核不但不能发挥师德建设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为使师德考核切实收到实效,要把以往的年度例行性考核转变为长期的动态性考核,并建立师德档案,使之在长期的聘用、评优、晋级等过程中有案可查,有据可依;要把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考核转变为以学生评价为主的考核,发动学生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要建立学校、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对师德的考核评价要有一套科学的标准。作为高校教师,在职业岗位上是否坚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和感染学生,是否坚持用自己敏锐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是否坚持以自己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都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至少学生是可以感受到的。既然教学和科研的评价指标可以细化,为什么道德育人的评价标准就不可以具体化!有关部门一定要摒弃那种固有观念,把评价的视线放宽点、放远点。在做好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师德自我评价体系,使教师自觉地校正不良行为。学校定期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调查,及时表彰先进,纠正问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事实说话,严格做到奖优罚劣。

(三)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教师职业情感

良好师德的养成,内因和外因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师要充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另一方面,学校要把对教师的专业责任权益保障与结合起来,通过人文关怀,提升教师的职业情感。高校领导要为教师安心教学、乐于奉献搭建好平台,采取实际措施来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师的敬业、乐业和勤业精神。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和需求放在心中,切实关心、理解、体贴教师,使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和物质需求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和提高,而不只是停留在几句空洞的口号上。首先是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教师的报酬待遇仍难达到规定的水平。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时至今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但高校教师的大多数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并没有大的实质性的改善,并没有达到甚至超越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空有一身美丽的光环,虽肩负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却很难享有名实相符的物质待遇。”[1]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是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不仅要给教师提供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还要主动关心和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为教师营造一个“多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良好环境,把思想道德建设托寓于具体的实际行动之中,使他们真正捅有一个自由而舒畅的存在空间。再次是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在教育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中,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教师群体成为了急需关怀和体谅的弱势群体。为了使每个教师保持愉悦的心情,学校领导需要俯下身来,倾听教师的心声,理解教师的苦衷,解决教师的困难,努力帮助他们调整身心状态,缓解心理压力。

(四)内化自我修养,提升高校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良好的心理,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本身就是熏陶和影响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给学生提供示范,其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内在涵义。然而,“高等学校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锻炼逐步形成的,是通过教师个人长期刻苦自觉的修养而形成的。”[2]因此,高校教师从进入教师岗位开始,就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以此提升人格魅力。一是要爱岗敬业,热爱教师岗位,忠于本职工作,树立牢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热爱学习,把学习转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坚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学习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三是要热爱学生,把“爱心”二字写在手上,刻在心中。高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激情饱满的人。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以正确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政治立场,以高尚的品德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以精湛的专业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以迷人的气质潜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作者:徐声慧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