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4 10:20:13

职业中学教育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一群比较特俗的受教育人群,主要是因为这群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更多。同时,不管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次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而且,对于职业中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偏重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对于学生鉴赏、人文方面的教学则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缺乏,审美能力较低。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意识到这个现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审美教育。

一、职业中学的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践行者和引导者。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精通美学伦理,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修养,构建自身崇高的人格品质,从而树立正直、诚实、廉洁、公正以及坦荡谦逊的品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在人格上感染学生,以自身“美丽”的人格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自身语言美和姿态美,也就是说要有完美的业务素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就是艺术的策划和实施者。所以,教师要始终站在艺术的高度开展语文教学,科学、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和非肢体语言。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动情处,教师要神情兼备、口齿清楚、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调清晰、节奏明快、韵律恰当,并懂得遣词造句,达到妙语连珠的效果。借助自己的眼神、肢体等动作向学生传递文章中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行为的感染,从而感受到美的存在。最后,专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把握美学主体和形象,将语文课堂始终笼罩在美的环境下,让学生处处感受美。

二、咬文嚼字,欣赏语文语言美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这就需要相关教学工作和在实际教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不断从语文篇章中挖掘出美的信息,向学生进行美学渗透。语文篇章中的很多文章在遣词用句上都很有考究,特别是在一些借景抒情的散文篇章中,更是挖掘美学的重要素材。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仔细推敲于文中的词句,尽量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发现语言中的美[1]。比如在《荷塘月色》中一段落对“月色”进行了描写,分别用了“泻”、“浮”、“笼”等动词,也正是这些动词的使用,使得朱自清描写月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就让学生试着对这些动词进行仔细琢磨,看看能不能用别的动词替换,替换之后的效果怎样。比如把“浮”换成“升”,在语句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纵观全句,发现没有原文的美感,而仅仅是叙述月亮升起的过程,使荷塘不再具有一种朦胧和美感,也不能够更加全面和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美”元素的存在,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效果。

三、展开联想,感悟意境美

意境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汇,特别是在一些诗歌当中,意境的存在感更为浓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意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抓住了作者的心灵,由此来感悟和探索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变得非常容易。同时,通过意境,让学生更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展开现象,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要求学生感受“徐志摩”在康桥上对母校的留恋这一情景,展开联想,仔细品读文中的意向和意境,把诗歌中的语言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色彩鲜明和线条清晰的美丽的意境[2]。由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意向,并根据文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诗句来感悟全诗以及作者内心深入的情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从而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四、感受人格的洒脱,体会人格美

在教学中,想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心灵于课文情感的平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平台上,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促成学生人格和文章任务人格的对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行路难》这一内容时,在开头的“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就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境,到诗词中间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让学生感受作者豁达的人格,到最后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感悟作者不畏险阻、面向未来、心怀宽广的人格美,从而培养学生大度、洒脱的心境,让学生在逆境中学会保持乐观、自信、积极的心态,形成自身的人格美。

五、结语

总的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应爱不断提高自己身的意识,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美育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宜地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作者:靳元胜 单位:山西省壶关县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2

众所周知,我国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普通高中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基本上取决于初中毕业的升学考试分数。而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普通高中也随之扩招,把原本读职高的成绩中等甚至中下等的初中毕业生都抢了去。这样,进入职校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平均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据调查,这批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学习的障碍或是根本没有看到自身的学习潜能。杜威在著名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说:“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职校教师更应该看到在校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在能力,认识到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与成长的人,分析学生学习的障碍及原因,再根据教学原理判定出相应的对策。

二、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及人的素质的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的影响虽不是直接的,但却是重大的、影响深远的。职业中学的许多学生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⑴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⑵缺乏求知的欲望、兴趣和信心;⑶缺乏坚韧的毅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正常智力因素的发挥,导致数学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数量关系而言,日常生活中从买卖收支到社交活动,到处充满了计算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就更加明确,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对现代化社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克服忽视思想教育,又要防止脱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的空洞说教,这就要求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关数学史料及其它题材,有日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函数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函数图像的变换,向学生提示:“为什么能进行变换,是因为函数的对应法则f中x与y的制约关系没有变,即图形的基本形状未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一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的是深刻的知识、蕴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又如,在排列组合中,组合公式系数与幂指数存在的关系时,就讲到了杨辉三角形,而杨辉三角形的发现比欧洲国家早了上千年的历史。新中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在数学领域里研究的成果在世界上取得了领先的地位。通过古今中国数学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端正其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2.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人的心理生活既包含着一定的心理动作也包含着一定的心理内容,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就是说,在认知的领域中了解学生都认识了什么问题和怎样认识总是的;在情感的领域中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和为什么感兴趣,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握学生在想什么和怎么想。

在职业中学里,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不少同学在初中阶段由于部分教师偏重于“应试”教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淡化,学好数学的信心受挫,能力下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在职业中学的数学过程中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辅导、课余活动等与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例如,在讲授“弧度制”一节时,教师用铁丝为教具,让学生以铁丝的长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将铁丝弯成弓形,在圆上量出弧AB的长,并提问AB的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到“相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是一弧度角”的概念,使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概念。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唤起和激发学生们学习教学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重新确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数学的抽象程度较高,计算较多,学习中要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这使得意志品质成为学生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的能力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数学的发展史充满了挫折,数学家的奋斗史更是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因此在课堂上适时地简短地介绍一些数学史科,让学生真正理解“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含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正确的方法,而要努力提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例如:问y=2x与y=(1/2)x是否是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异口同声回答说是,我就让学生亲自动手求一下,这下学生傻眼了,知道了想法的错误。于是我马上接着给学生推导出了这两个函数的反函数其实是对数函数,讲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对待学生提出的“难题”时,应把自己置于“险境”,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看一看教师的最初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要让学生看看遇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方案,逐步寻求到正确的对策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方法还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对意志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多提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建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对优等生则应使之看到不足,建立不断攀登的恒心,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沪)2000,11.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教学的影响》.泰州职教中心,管松涛.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3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有的直接模仿影视资料中的犯罪行为,他们往往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进入二十世纪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二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学生、失学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四是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正值花季,你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普遍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尊重和赞扬,以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但年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有些现象,以前在我们学校也曾经发生过,比如:有的同学在我们学校上学的时候,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教育,爱小偷小摸,小到拿别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大到偷钱、抢动钱财、偷自行车等等,还有的同学爱打架,总之在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有了许多劣迹。当他们走出我们的校园,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同学们可能还记得去年来我们学校“现身说法”的那三名服刑少年犯吧,他们现在还在监狱里服刑。他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十六大又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这就是说,只有依靠法律,依靠崇高品德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法制的氛围中,如我们每天的上课下课,每天的购买物品等等都是由法来决定的,所有能够判断的各种行为的条件只有法,那么,究竟什么是法?首先我们要清楚法的概念。法其实就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判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的总称。而法律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说,是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法制越来越重要的也成为一个人成长所必须掌握的武器,你们今后要立足社会,谋求发展,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孩子要变坏真是太容易了,比如网吧,对你们的成长就极为不利,你们也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荒废学业甚至犯罪啊,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直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1、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它是规范同学们行为,提高同学们素质的最好的教材,如果你们能完完全全按照《守则》和《规范》来做,就一定是一位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大有用处的栋梁之材。

2、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们要知道,法律是一把双刃剑,他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不能跨越法律一步,不能违法。同时也是我们的保护伞,法律又是武器,它可以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各班要召开一次讨论会。会后各班要以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为契机,就在这次报告会中受到的启迪、教育、以及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展开一次讨论会。认真落实报告的精神,并结合有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展开讨论,从而不断懂得青少年应从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纠正,要不断增强道德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4、每位学生至少写一篇有关这次法制报告会的体会文章。通过这次法制报告会以及各班的法制讨论会,或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每位学生至少写一篇有关法律知识的文章,或体会文章(指中高年级,低年级可以说一说)。以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提高,并且借助写、说来提高对法律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办一期法制手抄报或“法制园地”专栏,也可以办“法制之窗”来广泛宣传法律知识,使之深入人心。

5、利用节假日学习法律知识。同学们要利用节假日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结合读书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要求每个同学做到法制教育几个一:读一本普法书籍;做一件法制宣传的好事;分小组进行一次法律知识学习、演讲比赛。从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神圣,提高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4

您们好!

首先,我代表**职高全体师生向百忙中前来调研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您们的莅临,是**职高的最高荣誉,我们从心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这将成为**职高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现在,我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办学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坚持科学发展,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基础。**职高作为一所建校**周年、开办职业教育**周年的学校,始终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经过不断努力,学校由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占地16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在籍学生5862人、教职工238人的规模,固定资产8000万元。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与市场接轨,同企业挂钩”的思路,不断调整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的特色专业板块——壮大以园艺、畜牧、水产为主体的农口类专业,发展一翼为机电、钳工、数控、电子电工等第二产业专业,开发一翼为商务外语、会计、旅游、计算机、汽车驾驶、市场营销等第三产业专业。同时,大力抓好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学校机电、园艺专业发展成为湖北省重点专业,畜牧、水产专业成为武汉市骨干示范专业,专业建设走在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

瞄准市场办学、保证学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用人的“免检产品”,学校一是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根据企业的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二是与国内外50多家明星企业建立了“联姻”关系。学校先后与海尔集团、美的集团、富士康集团、创维集团、广州锻造等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武汉“一冶钢结构”、武汉“重冶”集团在我校设立了“企业冠名班”;由企业提供用人标准,学校根据“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这些企业就业。现在,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职高”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牌子。园艺专业学生张火金,毕业后被辽宁博丰集团聘用,现任博丰集团副总经理,年薪达15万元。

创新办学机制,是推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全区各初中开办“中职预科班”,学校每年招收新生均超过2000人,还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的中职衔接套读大专班,基本实现了学校中职教育衔接初中、融通高职。在办学上,学校基本形成了“前校后厂”的格局,教学实现了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对农学基地实行了“专业对口,班级承包”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边学边干边致富,毕业当个个体户”,为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工厂和岗位菜单,学生自选,适时到工厂见习实习。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程杰华,毕业后创办了以种鸡孵化为主的“杰华公司”,年孵化小鸡400万只,成为鄂东地区最大的种鸡供应商,年纯收入近60万元,先后获得武汉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生夏文华,应聘到“迪克电气”当工人,研发的“全自动变比测试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湖北省农民工工会委员会委员。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我校是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和品牌基地。学校强化“外输创收”,20**年以来,共培训和转移富余劳动力近13000人,年创打工收入过亿元,有力助推了**区新农村建设,学校成功承办了湖北省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现场会。同时,学校力促“内转兴业”,培训了农村村级干部320人,培训了农村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456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园艺专业培训了1500多名食用菌从业人员,直接推进了徐古镇“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的建设;畜牧专业培训了800多名良种鸡饲养大户,推动了“楚天第一汤”“汪集汤”品牌的形成;水产专业在农业部、省市区水产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条鱼”国家项目工程培训,培训养鱼户3000多人,现在黄颡鱼被国家命名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区涨渡湖地区租赁土地420亩,建起了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培训农民4000多人,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也促进了“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不断发展。学校骨干农学专业实现了“一个专业,促进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人民”。据统计,全区良种鸡孵化和推广大户、珍禽养殖大户100%都是**职高畜牧专业毕业生;全区鱼苗孵化、水产特种养殖大户中有95%是学校水产专业毕业生;良种猪饲养大户中有70%是学校毕业生。这些优秀毕业生,有力支撑了武汉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

开展扶贫助学、关爱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我校生源主要来自全区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校学生中有90%是农村家庭子女,有10%的是城镇下岗职工子女;有85%的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长年在外打工,有20%的学生或是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家庭特别困难。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资助活动:一是争取国家、省、市、区有关政策资助贫困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年秋季至2009年春季,学校共有9113名学生获得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共计683万多元。二是学校资助。学校每年拿出资金60多万元,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三是学校实行了减免学费的措施。在校5862名学生,每名学生每学期学校少收学费100元,少收住宿费50元,每学期少收学费87.93万元。

创建国家示范中职学校,是提升全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20**年,我校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国“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候选学校。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我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区委书记张林、区长王世益等领导亲自来校调研,区政府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建设,将学校创建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得到区人大的批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了对我校的投入,2006年以来,共向学校投入资金3400多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2009年,学校投入820多万元,面积5000平方米的第二栋实训大楼建设即将竣工;为支持我校创建部级示范校,最近市教育局向学校投入454.5万元购置实习设备,目前各项设备正在招投标运作之中。我们坚信,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定能进入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行列。

各位领导,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重视农村地区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今后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向农村名优职业学校倾斜,不断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这是最好的“惠农”“强农”举措。

二是不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建议在推进中职免费教育的进程中,特别关注农村贫特困家庭孩子这一群体,对现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进行适当延伸,首先对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实行免费教育,并逐步使免费教育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全员铺开。

三是促进政府统筹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对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科学进行区域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强化劳动力准入“绿色通道”等重要问题,希望各级政府不断发挥统筹功能,切实加以解决,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优化

一、引言

我国在中学教育体系中,一直较为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从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来看,信息技术是属于中学生素质教育及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方面,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还是对于提高知识技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的信息技术教学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课程”,之后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逐渐形成今天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我国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对信息技术的教与学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比如,我们通常都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主要是反映在最为核心的几点特征上:一是以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表现为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二是迎来以非结构化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数据处理和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等。三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设备的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信息披露,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97.5%。

二、互联网时代对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也对职业中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可能程度更深。这种影响可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课程本身的影响,另一个是对于课程教学的影响。一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在职业中学中,学生主要是以职业化发展为主要导向,素质教育的课程受到一定的影响。以本学校为例,由于是体育运动学校,因此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育方面的课程上,同时体育锻炼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则容易受到忽视。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和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学校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大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容易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主要是由职业中学的特征决定的,而且信息技术课程可能比语数外等主要文化课程地位低。二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挑战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挑战。在职业中学中,由于学生文化课程压力较小,因此学校一般不限制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从而学生有机会接触互联网,也能了解到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信息和资讯。这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课程教学形式的挑战。由于在职业中学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要文化课程,得到的教育资源也较少。因此,大部分教师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学习兴趣的挑战。由于大部分学生都能接触到互联网,因此,传统上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何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应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可能对于职业中学来说,这一问题更为凸显。

三、互联网时代下优化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挑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不断优化职业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第一,建议职业中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是时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无论是作为基础设施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还是作为数据来源的非结构性大数据或者大数据的处理和挖掘,都体现了时展的趋势。作为当代的职业中学学生,如果不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就容易被时代所淘汰。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职业中学学生基本素养的核心课程。因此,建议职业中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配置上适当安排更多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资源上多配置一些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等。

第二,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对职业中学信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模式中,由于职业中学并没有高考的学习压力,因此,很难通过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如果要提升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比如采取微课、反转课堂、幕课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而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进一步提升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中学应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等工作,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历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也应提供更多的在职短训、讲座、参加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对于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第四,鼓励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融合。应当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会成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地位较为重要。职业中学学校应鼓励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进行融合,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门文化课程中去,比如近年来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课程与职业中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的融合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课程的设计方式值得在职业中学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启龙.关系转变视角下“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变革[J].职教通讯,2016(16):28-31.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6

由于职业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于现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因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

(一)职业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职业中学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30%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实际职业中学学生英语的基础,比统计的情况更严峻,在简单的音标、语法、时态等方面都错误连篇。

(二)职业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心理惧怕

由于英语基础薄弱,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逃课、抄袭作业、害怕课堂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害怕读单词、课文是他们共同的表现,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腾云驾雾一般,不知所云。面对单词不知如何读,老师领读时,只是和尚念经一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自己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最怕听写单词。不敢问老师任何问题,怕老师问及其他的问题,不懂装懂。

(三)心理压力造成职业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由于对学习英语的惧怕,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枯燥、繁多的单词、语法、时态变化和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倦情绪,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信心。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四)口语差造成职业中学生对自己学好英语失去信心

英语教学中,口语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可实际中口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为薄弱的环节,音标基础差,不敢读单词,怕出错。不会读单词,造成记忆单词困难,听写困难、背、读课文困难、理解课文困难,跟讲课进度一点都合不上拍,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感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五)传统被动式的灌输英语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一味的赶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满堂灌,老师累的气喘嘘嘘,学生听的迷迷糊糊,在接下来就是听写单词、背诵课文、做练习题、测验考试,周而复始,形成了机械的程序化,教学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老师主动的灌,学生被动的听,学习成了一种使命,上课成了完成任务,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程不变的课堂,严肃认真的老师,老师讲,学生听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对英语这门,主要靠对话交流的课程失去了交流的环境,变成了一滩死水,听、说、读、写不能有效的结合,枯燥的环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防治对策

(一)调查摸底,从基本开始,夯实英语音标、语法基础知识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进入职业中英语的第一堂课,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的重要一步。根据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计划的进行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补课,在补课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让学生夯实音标、语法基础,使学生敢读、敢说,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形成有效的鼓励机制,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在对英语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心理响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行趣味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实行趣味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趣味教学就是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地英语学习变的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中。职业中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错误的认为:“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干好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对于英语的学习的放松,甚至于放弃。”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就看不懂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的变化、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也就无法干好工作。再如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电器的说明都使用英语,读不懂说明又何谈正确使用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是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更是树立学生要学好英语的需要。

(四)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树立学生敢说、能说的信心

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达到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去,从而树立学生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

(五)实行教育心理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教育心理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配合老师的讲解,合上老师讲课的节拍,跟上老师授课的进度,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争取最大的学习效率。

(六)运用现代化图文并茂的声、相教学设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老师授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更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声、相教学设施,做到直观、趣味,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做到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有趣味的理性讲解,从而改变了一程不变的课堂、严肃认真的老师、枯燥无味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束语

职业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打好基础,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只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职业中学生将不再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7

安排布置全县职教攻坚和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奇葆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县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职教攻坚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会。刚才,县政府和各乡镇、教育局和各中学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义中同志对职教攻坚和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安排,请同志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下面,重点就职教攻坚工作讲一些意见。

坚持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县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时努力,县职业教育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教育结构、教育质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一是办学规模不时扩大。目前,全县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所,年招生人数达3000人,终年在校学生达7000多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4%职教师资队伍达200多人,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办学。二是办学效益日益凸显。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切实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务输出培训,既解决了中职学生就业问题,又解决了适用人才短缺问题;既解决了农业科技含量偏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务工技能不高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三是办学名气逐步提升。小河职业中学胜利创建为国家重点职业中学,该校“9+3藏区学生“四个融合”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其它中等职业学校实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党的十七大演讲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四川已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并与国家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实验区的部省协议,这为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发明了良好条件。

要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老区加快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省委奇葆书记视察时指出:治贫先治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逐步实现免费职业教育,协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

县委、政府大力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近年来。纵深推进“3456工程建设,用于教育灾后重建资金达18亿元,各级各类学校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硬件设施根本性改善、教学条件历史性跨越,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时机已经幼稚。

既是落实奇葆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实施职教攻坚。又是打好老区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的现实选择。要紧紧抓住中央、省、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需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观念,以抓“普九”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攻坚破难,真抓实干,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做响品牌上攻坚,强化质量意识。

就必需打造具有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职教品牌,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所在要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职业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取决于师资优劣强弱。要通过在现有职教师资队伍中培训提高、全县教师中筛选骨干、高等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等方式,一要汇聚名牌师资。教育兴衰成败。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特长突出、视野开阔”职教师资队伍。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和农村实践的长效机制,提高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水平,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办学理念,二要开办名牌专业。优势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潜力。要树立“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以开放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全省、全国需求,根据本校已形成的激进优势专业,不时开设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力争到2012年创设国家重点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4个。要瞄准外地需求,结合优势产业和发展趋势,积极开办特色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深入探索符合实际的职教发展之路,三要创建名牌学校。要打破常规、大胆试验。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名牌学校。要抓住国家教育部与我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机遇,全力争取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不时强化全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要迅速启动示范性职业中学创建工作,力争到2012年全县建成部级、省级、市级重点职业中学各1所,不时提高职业中学的综合实力。

二、做大规模上攻坚,强化竞争意识。

做大职业教育规模是实现职教攻坚目标的重要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中学要千方百计突破现有办学规模,办学规模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努力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

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一要通过灾后重建扩大规模。通过实施教育灾后重建。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业主单位和施工企业要采取“工期倒排、挂图作战、悬奖攻关”方法,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确保9月开学时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基本投入使用。要切实加强质量监管,严把资金使用关口,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

积极整合公办、民办职业教育资源,二要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公”与“民”大”与“小”老”与“新”整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构建多领域、广覆盖、立体化的大职教体系。要坚持将部门主导的职业培训项目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以职业中学为平台,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实现培训项目与资源建设一体化。

严格考核,三要通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要求。要严格实行中职生送培任务目标管理制度。逗硬奖惩,让更多学生进入职业中学学习,确保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学生比例达到73要逐步剥离职业中学义务教育,不时优化资源结构,集中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到2012年实现高级职业中学目标。

三、做强实力上攻坚,强化创新意识。

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中学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提升职业教育实力。找准发展关键,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实力。

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健全“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管理体制。不时创新“校企一体、教产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扩大“订单教育”规模,确保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村教育;转移支付

一、构建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法律及现实依据

经济学上一般把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效用上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一般认为从整体上看教育并不是纯粹上的公共产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减少,私人产品的属性逐渐加强。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这一思路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两个普遍性规律:即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时期。因此,我国建立包括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在内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已成为我国制度创新的重点。

我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建设是我国农村进入“无税时代”后,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治国方策的必由之路,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确立了国务院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修订案还确定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我们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供给存在的问题

2002年,我国实行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提到了财力较强的县级财政,缓解了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境况。但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以县为主的体制仍难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历史欠账和投入短缺问题。

1.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重心偏低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成为农村教育投资的主体,而在我国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却很少承担农村教育经费的责任,县级财力薄弱却承担了大部分农村教育经费。这样所导致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是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制度型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维持目前教育支出已十分困难。在财力上更难以支撑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发展。

2.农村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1)从总体上看,国家教育投资偏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0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28%,既低于《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4%,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另外,我国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过低,这一比重从分税制改革时的1994年的16.17%连续六年下降,至2001年为12.40%。

(2)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利用于城市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国家尽管在性质上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在实际投入中对精英教育有更大的偏好,在城乡教育投资选择中更偏重于城市,即使中央与省级政府在非制度化的转移支付上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但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3.农村教育财政资源分布失衡(1)省区之间不均衡。2004年上海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分别为5924.84元和1081.73元,而河南省仅为613.29元和40.77元;据统计,至2004年底,西部地区还有246个县未实现“普九”,占总数的86.6%。(2)省内各地不均衡。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2001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最高的县和最低的县相差6.11倍。(3)城乡间的不平衡。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129.11元,而农村小学为l013.80元;全国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l246.07元,而农村初中为1073.68元。(4)学校之间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校舍及教学设备和生源等方面。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农村学校处于弱势地位。

4.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县级政府对高中的财政投入少,农村高中筹集经费非常困难,加之县级政府经费投入向重点高中倾斜,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近几年来农村职业中学滑坡速度较大,增长速度大大低于普通高中。由于政府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投入少,收取学杂费远远超过了普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转移支付的规模占全国实际教育支出的比例太小,不能起到维护公平的作用;(2)教育转移支付分配效率低下;(3)农村教育财政支出低效率,教育资源十分紧缺和教育资源浪费并存;(4)农村教育资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三、构建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思路

1.建立统一、均衡的农村教育财政制度义务教育属于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有权享受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应当在全国各地区得到均衡的发展,以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应逐步达到质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平等,这一原则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也应从制度上规定和引导其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农村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农村职业中学也应制定办学条件基准。

2.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是农村教育的投资主体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作为农村教育政府投资的主体,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但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农村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而不是地方财政。在我国目前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中央财政提供,农村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中央财政也应负责提供部分资金。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年对其有相关数据的20个成员国的统计,由中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有10个,由高层次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有7个,由基层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只有3个。由于这些国家农民所占比例很低,农村没有单独的教育财政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育财政体制。

我们建议根据中央、省、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对农村教育所须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做出明确的分工,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财权范围和财政责任。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完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应全部由中央财政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的基建经费由省级财政负责,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负责。农村高中教职工工资应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县级财政共同负责。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和设备维修应由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共同负责。高中阶段所收学杂费应主要用于公用经费。应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级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加逐步降低高中阶段学杂费,并最终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行完全免费的高中教育。农村职业中学经费应以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负责,其中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负责农村职业中学教职工的工资,县级政府负责农村职业中学的基建经费和公用经费,省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应给予专项转移支付。对需要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财政可提供教育券,让其自由选择到农村职业中学培训。

3.完善农村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应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包括提供免费午餐、交通和住宿等补助。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家庭发放子女上学的月补贴。有关做法可逐步上移至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中学。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适当时期逐步减少以至免收农村高中的学杂费,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职业中学的贫困学生也应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4.制定农村教育最低保障线为保证政府向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满足一定质量的、基本的、相对均衡的义务教育,国家应制定全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或基本办学条件)。其内容应包括: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场地、校舍、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具体标准);保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省级政府可根据本省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省级最低标准。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省级政府也应制定本省区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最低保障线和学校办学条件基准,加强检查与督导。

5.完善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应以全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为依据,以省区为单位,按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需求和标准供给能力,各县(市)其缺口由上级财政通过逐级(中央、省)转移支付添平补齐。承担主要责任。中央和省应是教育转移支付的主体。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必须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核和批准。县级政府建立全面需求预算。此外,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应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作为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第一步,是在全国建立科学统一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应着手研究和建立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农村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发展的均衡,实现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教育公平。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9

1.职业中学学生智商低,能力差

由于职业中学学生通常学习基础薄、动机弱、兴趣缺乏,容易使人们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问题时,有些管理人员容易将其归结为智商低、能力差。

2.职业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管教

在职业中学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存在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到校后不仅继续延续着原有不良行为,而且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负面影响。面对此类问题,有些管理人员将责任全盘推向学生,指责学生品行差,并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将其定义为“刺头”、麻烦人物等。

3.职业中学学生一无是处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难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效果,大部分都会出现反复。有些老师在面临学生问题的反复时,产生消极情绪,并将消极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认为该学生屡教不改,一无是处,看不到希望。

二、原因分析

1.未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工具

共同感受指的是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对于一个新任职业中学学校老师来说,同事们的提醒和经验分享至关重要。但很多老师在分享时都会重点谈论学生们的缺点,如抽烟、喝酒、旷课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这些信息是他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年轻教师很容易全盘吸收,对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负面的印象,因此在之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容易缺乏客观、公正。

2.“自动化思维”误导

“自动化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被保存下来,使个体对这些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前辈们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正是他们在学生管理中形成的自动化思维。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对这些自动化思维进行反思,使其继续保留并影响工作。

3.过分按规则行事

规则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仍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仍然过分强调智商或学历。职业中学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知识面较狭窄,能力也较欠缺,自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部分职业中学学校管理人员过分按照社会标准来评价职业中学学生,认为他们不具备进入社会中高层的能力,只能做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对他们的知识存在偏差。

三、解决方法

1.识别自动化思维

学生管理人员要学会发掘和识别自动化的思维,应养成做工作记录的习惯,经常反思工作,跳出思维圈,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识别认知性错误

认知性错误即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典型的认知性错误有任意地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管理人员除了要不断反思自身工作外,还应该定期组织讨论会,共同探讨工作,相互发现问题,通过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3.真实性验证

职业中学教育范文篇10

经济学上一般把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效用上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一般认为从整体上看教育并不是纯粹上的公共产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减少,私人产品的属性逐渐加强。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这一思路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两个普遍性规律:即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时期。因此,我国建立包括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在内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已成为我国制度创新的重点。

我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建设是我国农村进入“无税时代”后,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治国方策的必由之路,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确立了国务院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修订案还确定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我们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供给存在的问题

2002年,我国实行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提到了财力较强的县级财政,缓解了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境况。但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以县为主的体制仍难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历史欠账和投入短缺问题。

1.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重心偏低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成为农村教育投资的主体,而在我国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却很少承担农村教育经费的责任,县级财力薄弱却承担了大部分农村教育经费。这样所导致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是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制度型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维持目前教育支出已十分困难。在财力上更难以支撑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发展。

2.农村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1)从总体上看,国家教育投资偏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0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28%,既低于《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4%,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另外,我国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过低,这一比重从分税制改革时的1994年的16.17%连续六年下降,至2001年为12.40%。

(2)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利用于城市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国家尽管在性质上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在实际投入中对精英教育有更大的偏好,在城乡教育投资选择中更偏重于城市,即使中央与省级政府在非制度化的转移支付上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但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3.农村教育财政资源分布失衡(1)省区之间不均衡。2004年上海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分别为5924.84元和1081.73元,而河南省仅为613.29元和40.77元;据统计,至2004年底,西部地区还有246个县未实现“普九”,占总数的86.6%。(2)省内各地不均衡。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2001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最高的县和最低的县相差6.11倍。(3)城乡间的不平衡。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129.11元,而农村小学为l013.80元;全国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l246.07元,而农村初中为1073.68元。(4)学校之间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校舍及教学设备和生源等方面。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农村学校处于弱势地位。

4.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县级政府对高中的财政投入少,农村高中筹集经费非常困难,加之县级政府经费投入向重点高中倾斜,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近几年来农村职业中学滑坡速度较大,增长速度大大低于普通高中。由于政府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投入少,收取学杂费远远超过了普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转移支付的规模占全国实际教育支出的比例太小,不能起到维护公平的作用;(2)教育转移支付分配效率低下;(3)农村教育财政支出低效率,教育资源十分紧缺和教育资源浪费并存;(4)农村教育资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三、构建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思路

1.建立统一、均衡的农村教育财政制度义务教育属于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有权享受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应当在全国各地区得到均衡的发展,以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应逐步达到质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平等,这一原则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也应从制度上规定和引导其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农村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农村职业中学也应制定办学条件基准。

2.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是农村教育的投资主体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作为农村教育政府投资的主体,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但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农村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而不是地方财政。在我国目前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中央财政提供,农村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中央财政也应负责提供部分资金。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年对其有相关数据的20个成员国的统计,由中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有10个,由高层次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有7个,由基层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只有3个。由于这些国家农民所占比例很低,农村没有单独的教育财政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育财政体制。

我们建议根据中央、省、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对农村教育所须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做出明确的分工,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财权范围和财政责任。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完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应全部由中央财政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的基建经费由省级财政负责,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负责。农村高中教职工工资应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县级财政共同负责。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和设备维修应由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共同负责。高中阶段所收学杂费应主要用于公用经费。应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级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加逐步降低高中阶段学杂费,并最终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行完全免费的高中教育。农村职业中学经费应以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负责,其中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负责农村职业中学教职工的工资,县级政府负责农村职业中学的基建经费和公用经费,省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应给予专项转移支付。对需要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财政可提供教育券,让其自由选择到农村职业中学培训。

3.完善农村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应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包括提供免费午餐、交通和住宿等补助。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家庭发放子女上学的月补贴。有关做法可逐步上移至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中学。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适当时期逐步减少以至免收农村高中的学杂费,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职业中学的贫困学生也应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4.制定农村教育最低保障线为保证政府向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满足一定质量的、基本的、相对均衡的义务教育,国家应制定全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或基本办学条件)。其内容应包括: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场地、校舍、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具体标准);保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省级政府可根据本省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省级最低标准。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省级政府也应制定本省区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最低保障线和学校办学条件基准,加强检查与督导。

5.完善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应以全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为依据,以省区为单位,按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需求和标准供给能力,各县(市)其缺口由上级财政通过逐级(中央、省)转移支付添平补齐。承担主要责任。中央和省应是教育转移支付的主体。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必须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核和批准。县级政府建立全面需求预算。此外,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应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作为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第一步,是在全国建立科学统一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应着手研究和建立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农村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发展的均衡,实现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