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45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1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抓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切实从思想上重视了,才可能在决心上、政策措施上、资金投入上和工作落实上加大力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3项主要任务之一,并于20****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等工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思想认识逐步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20****年,我们将职业教育列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玉溪等地开展了改革试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于20****年12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并出台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今天会议前,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支持政策和措施。7月12日,第16次省委常委会议又专题听取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汇报,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省上下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省已有中等职业学校289所、在校学生37万人,有高等职业学校34所、在校学生10万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分别比20****年底增加了11.6%和17.6%。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仅2006年,全省就投入9810万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资助贫困学生和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近72%。三是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昆明、曲靖、楚雄、玉溪、大理等州市,通过区域内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加强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社会力量办学有所突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25所、在校学生2.37万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得到确立。四是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近10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年培训500多万人次。

从总体上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办学机制、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渠道单一,投入总量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财政投入,导致经费投入有限,部分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建设和发展滞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只占全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6.4%。二是发展不平衡,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仅为0.67∶1,招生比例为0.73∶1,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失衡。要实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必须由目前的37万人增加到50万人以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为1282人,有的学校不足百人,而办学条件较好的曲靖市麒麟区职业中学已达到1.2万多人,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三是专职教师数量不适应扩招需求。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专职教师1.68万人,按现有在校生规模计算还差3774人。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职教师应达到2.58万人(按18∶1配备),还有9000多人的缺口。四是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部分行业、企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法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责任感不强,对所办职业学校不愿投入,甚至停办、撤消、不招生、改变学校办学性质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做到思想上再统一、认识上再提高。

第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更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省加工制造水平低,材耗、能耗大,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多等问题,都与从业人员素质低、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在全省近250万人技能劳动者中,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137万人,占54.8%,其中,中、高级技工仅占持证人数的18%,不仅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而且结构也不够合理。此外,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是我国也是我省现阶段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优势所在,但我们与劳动力低成本并存的是劳动力的普遍低素质、低效率。因此,要保持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改变全省劳动力总量供给有余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真正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全省的就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足够的技能型劳动者。

第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目前,我省广大农村的多数农民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按照规划,我省在****期间要转移约600万人农村劳动力,可谓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因为需要转移的人数巨大,而且这些人要从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产业,实现个人职业的大改行,绝非易事。要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完成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具备转业改行的一技之长。这也是搞好扶贫攻坚的一项重大措施,可以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从而带动整个家庭走出贫困。

第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强薄弱环节,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没有发达的职业教育,就不能说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省教育发展中急需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有54.54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有46.35万人,分别比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多17.47万人和9.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对各类技能型毕业生的需求量却很大,有的还供不应求。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造成的。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说过,职业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我省教育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并切实抓好的一项关键工作。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

按照****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完善体系”的思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与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衔接,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培养大批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期间的发展,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优良、规模适当、效益突出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在校生总规模达110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要由目前的37万人增加到50万人以上,力争达到55万人,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就业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能力,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抓好“七大工程”的实施

为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省人民政府研究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七大工程”。

一是体制改革与创新工程。要逐步理顺公办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学校活力。采取股份合作、公办民助、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改革公办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推进组建职教集团,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与就业市场有效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

二是学校改扩建工程。以企业行业办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示范性学校。到2010年,建成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其中,重点建设50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人以上,建设省部级重点学校5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500人以上。建设其他中等职业学校200所以上,校均规模不低于1000人。

三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要依靠企业、行业,建立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信息资源库。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督促企业优先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招录员工,未获得相应证书的原则上不得录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职业院校建立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培养。

四是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围绕我省的产业布局及区域、行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重点、分专业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共建共享,增强学校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能力。按照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实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资源,首先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等地建设6个重点公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50所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实现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聘、特岗、特邀“三特”计划,每年聘请1000名企业退休高级技师、技工,从国家实施的“特岗教师计划”中安排100名特岗教师,特邀企业委派1000名在职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或兼职任教。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加快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专业技术课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力争到2010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达到2.5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2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六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所骨干示范职教中心。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使乡镇办学面达到100%,行政村办学面达到80%。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农民掌握职业技能。大力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数在500万人次以上。

七是培训与就业工程。发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功能,面向广大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每年培训16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要保持在95%以上。

(二)深入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在加强统筹上实现突破。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改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规模小、重复设置等状况。要通过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连锁化发展,使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做大做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二是在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上实现突破。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内容来抓,在民办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贫困生助学、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要研究制定建设用地、资金筹措、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要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和办学水平评估,保证办学质量。三是在落实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上实现突破。要真正把应当属于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交给学校,确保学校能够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制定或调整学校发展规划,自主调整和设置专业,实现自主办学。凡是能够放给学校的人、财、物等权力,要坚决下放给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主动性,推行灵活的学制和招生制度,进一步激活办学活力。四是在办学模式上实现突破。鼓励、支持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办学,推行“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等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和积极引进我国东部地区的办学优势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东部地区合作办学,并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合作办学。

第二,深化职业学校运行机制改革。一是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总量控制、微观放权”的原则,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实行灵活的编制管理办法,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制,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对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推动学校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鼓励学校自主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二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办法,改变按在编实有人数直接拨付工资的做法,将个人利益与个人贡献紧密结合,使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挂钩,与学校的招生、培养质量、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进一步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三是要落实校长负责制。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切实落实校长在学校发展规划、人事聘用、财务经费支配和教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职权。积极推广和完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公开选拔制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有干劲、有本事的人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

第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前的关键,一是要坚决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办学机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开通校企直通车,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实训教材参照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上岗。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取得职业从业资格,顺利实现就业。二是要建立灵活的教学制度。职业学校要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重点加强为我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发展服务的专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紧缺的其他专业。三是要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强化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办学格局。

(三)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产业密切结合

一是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良好机制。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行业、企业办学方面,省电子工业行业协会、****铜业集团、****煤化工集团、****冶金集团、云锡公司等作出了表率。下一步,要大力推广他们的经验,在行业、企业办学方面取得更好成效。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校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学科建设。要注重总结和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

二是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新模式。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建立企事业单位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逐步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学分互认制度,推行半工半读、跨地域学习、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新模式。

三是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平台;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企业将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也可以由企业出资委托学校定向培养特殊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

三、强化措施,努力开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一定意义上,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工作、抓产业发展、抓“三农”问题、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我们必须把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下决心把这件事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从八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发展切实负起责任,真正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了****省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地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着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各大型企业要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等问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努力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

(二)做好规划布局

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做好全省及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注重加强对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挖掘潜力,改扩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就业率高的示范学校。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红河等为重点,建设一批职教园区。支持县级职教中心、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三)增加经费投入

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1亿元资金,投入中等职业教育,配合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设立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专项经费;省发展改革委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贷款贴息。省财政厅、教育厅、劳动保障厅等相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经费。各州市和县(市、区)也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企业要严格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努力形成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新机制。

(四)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帮助他们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既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助学金制度、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制度,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为辅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资助覆盖面。统筹整合教育、劳动保障、财政、农业、扶贫、民政等部门用于扶贫助困的资金,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按照每年人均15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残疾学生、孤儿、烈士子女等特殊学生实行更大力度的资助。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把资助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对职业教育贫困生的资助政策。

(五)积极组建职教集团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加快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围绕我省烟草、矿产、生物创新、旅游、电力等支柱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由省级各相关部门、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可先考虑组建烟草、电力、冶金、交通、化工、旅游等职业教育集团,同时成立一批行业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以集团和行业协会为载体,探索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六)努力扩大职教办学规模

各州市人民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现有职业学校不能满足办学需求的,要尽快增加设施,扩大规模,有条件的可以新设学校,可以把学校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工业布局结合起来创办职业教育园区。人口较少的县,可以在普通中学内开办职高班或将生源组织到其他地区就学,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可将全州生源集中到州府所在地学校就学。鼓励现有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可占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的20%。鼓励高等院校对口帮扶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未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企业办的学校要尽快恢复招生;对处于停办状态的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要在近期内摸清情况,采取措施尽快恢复办学。

(七)搞好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

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整合本地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昆明等中心城市每年要定期开展1次至3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咨询和双向选择活动。各级劳动、人事、教育部门,要在政府统筹协调下,积极帮助职业学校拓宽就业渠道,配合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也要建立指导学生就业的专门机构,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省教育厅要以互联网为网络平台,建设覆盖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并与教育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主管和服务部门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信息工作网。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信息网和服务平台软、硬件资源,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为推进省外就业,省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州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要积极承担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推荐就业的相关任务,帮助联系、推荐我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工作,同时为我省在外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劳动保障、人事及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凡属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工种,用人单位都应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八)加大督查力度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课专业课终生教育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实的原因,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就有厌学的思想,文化基础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职校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因而他们往往觉得文化课学了无用。再加上文化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更加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学好就够了,文化课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还有少数人建议把有些文化课(如英语、数学)删掉,以显示重视专业课、淡化文化课。我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绝对不应淡化,也不能淡化,否则将对职业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要培养合格的职校毕业生,文化课必不可少

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3月)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良好的精神风貌,端正的作风学风,只有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塑造。现在,一些中职学生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一无所知,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试想,这样的学生能在所学领域走得了多远?因此,要不间断地用文化课教学,滋润荒芜的心灵,开阔视野,点燃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

文化课的学习,除了学知识外,还在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为今后更新知识打好基础。

诚然,职业学校应该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要以专业知识、技能为特色。但是,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并不意味要淡化文化课(比如语、数、外、政治等)的教学。无论何种职业学校,它所担负的任务就是把进校的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只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徒工。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要认真教好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每门课,要在所有学科的共同作用下,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见解,淡化了文化课的教学,那和师傅带徒传艺有什么区别?那还要办学校干什么?

二、文化课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学好专业课

1.文化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不是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各专业既有理论教材,也有实践操作。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常抱怨专业课听不懂,教材读不通。很显然,要学好专业,都得有一定文化功底做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几何作图能力很差的学生,他能顺利地看懂车工、刨工作业所需的图纸。

的确,中职学校的学生难教、课难上。比如学习电子技术,但是电子线路看不懂、理解不了,数学的公式和基本的运算不会;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实训课程,但是很多的网络命令的单词不会拼不会写。令专业教师头疼的是,在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补习数学、英语等诸多知识,以扫清在学习专业课时将遇到的基础知识障碍。这样便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课堂,让这些知识占去了一大部分时间,剥夺了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的时间,挫伤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2.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必须坚持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现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内容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缺少与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文化课并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比如,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专业课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用处不大,所以学生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反过来在专业课中所要用到的数学的基本运算和公式学生却还没有掌握好,导致专业课想学好却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联合起来,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校本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文化课为学生的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1.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课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有益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始终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家庭、社会以至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内省”,做到“慎独”,不好高骛远,不自惭形秽,这都需要在文化课教学中积累沉淀,发酵成长。“富润屋,德润身”。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知,而且要培养其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公众,都有对外交往的任务,自然都会涉及素质问题。“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一份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在被企业辞退的中职生中有50%以上不是因为技能原因,而是因为职业道德的因素。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中职生可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素质低,“不理想”。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文化课教学的基本宗旨,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

全球化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全球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发展活跃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战略必然带动中国物流行业的跨区、跨界直至跨国领域的飞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还必须使其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战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职校物流专业职业教育中,加强针对性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培养、输送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一、中国物流行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实施,对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带来了直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物流业在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一)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思维要有全球视角、战略思想,紧扣国情,把物流行业发展放到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加以考虑。以“完善体系、优化网络、调整结构、整合资源、联动发展、一体化运作、价值创造、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构筑起中国面向未来的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体系。(二)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第一,至2030年,中国成为世界物流强国: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完善、物流结构全面优化、物流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物流资源全面协同、物流国际竞争力全面增强、物流创新全面突破、物流可持续能力全面改善、物流现代化全面推进。拥有5—8家国际竞争力很强的世界级物流企业集团和全球供应链服务企业集团,拥有大量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中小企业群体。第二,至2050年,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物流强国,引领全球物流业发展。第三,至2100年,中国物流业将实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的服务。

二、中职校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战略目标的推进,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更加快速,伴随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对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导向发展,如信息化、可视化、项目化、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以及实践课堂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使职业教育教学快速与社会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需求接轨。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经济形势下对面临的困境实现突围。将信息技术、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以及包装等功能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服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计较机信息联网,空前透明、准确、迅捷的物流信息化,使现代物流服务在库存、成本质量上极端优化。在新科技大发展的今天,现代物流行业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融合的产业,这对劳动力资源的人才技能、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企业一线员工素质高低关联着管理优劣、效率高低、成本高低、损耗多少、事故频繁等。因此,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逐渐受到国家、企业等社会全方位的重视,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重视“双师型”师资建设,加强职教师资力量,保障中职校教育教学质量。中职师资由四类教师构成:编制内专职教师、从社会各界聘请的兼职教师、在实习中企业指派的实习师傅及“双师型”教师。1.重点引进编制内专职教师由于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现念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差不多10年左右,编制内文化课专职教师比较富余,专业课专职教师比较缺乏。师范专业物流专业课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量不多,对于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供不应求,企业工资待遇明显比较高,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生涯规划明显比学校吸引人。因此,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很难被吸纳进入职业教师队伍,只有少数愿意来学校当教师,加上有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案编写和教课技能都没实训过,需要很长时间的再学习和授课技能的培训和训练。吸纳编制内专职教师,并加强编制内物流专业课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成为提高物流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聘请兼职物流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实习师傅,加强物流专业课堂的师资力量聘请社会兼职的物流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企业中的实习师傅,以此来增强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虽然,这两种方式师资不稳定,但在短期实践中起到一定实训学生的教学效果。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目前的燃眉之需由于职业教育师资来源缺乏,具备“双师”资格的骨干教师弥足珍贵。如何建立完善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鼓励机制,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和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作铺垫,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不断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理念。若干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总数的比例应逐步达到60%左右。据教育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多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都很缺乏,且呈现文化课师资充裕而专业课师资不足的局面,对于物流专业热门专业课程,如叉车操作、物流机械实操等更是如此。怎样把在编的充裕的文化课师资通过继续教育再培训转型为“双师型”师资是中职院校充实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可行途径之一。在编文化课教师首先熟知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已经具备优等教学能力和多年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们对中职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全面了解,唯一欠缺的是对专业课程知识不了解,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知识更注重广度和实用性。文化课教师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提升相关专业课程知识,以最快的途径解决专业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中职校解决专业课师资缺乏的良好方式。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双师型”师资教师待遇,制定竞岗晋级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使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安心工作。解决“双师型”教师后顾之忧,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双师型”教师充分感受到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充分挖掘教学潜力,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多做贡献,保证中职学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总之,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新战略新时期更高层次发展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力量。(二)重视专业课程教师企业调研和课程改革,适时调整落实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强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通过企业实践,跟踪生产服务一线技术的发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外,教师通过与企业“亲密接触”,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才更具有针对性,最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三)增强校企合作,课堂理论教学与短期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实用的职业教学流程:“2-2-1”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切实提升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校企合作力度远远不够,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任重道远。(四)强调学生工具性文化基础技能课程针对性。实训教学,强化物流职业人职业素养和生活能力校本物流英语课程: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国际化就随之提上日程,丝绸之路上太多的岗位需要我们物流专业的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所以,掌握浅显易懂的商务英语口语对新战略时期的物流职业人尤为重要。由于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英语底子很薄,需要英语教师根据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开普高英语传统教材,撰写编辑适合物流专业重专业、重口语、常识化、生活化,浅显易学的商务英语口语的校本课程,多练听力和口语,只学基础语法,创新单词记忆法。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课程:在新经济形势下,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职业物流人的基本素养,是职高职业物流人走上社会服务社会的必备能力。因学生基础较差,文字表达一直是职业高中学生的短板,中文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短文表述强化训练,课堂实练、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兴趣话题,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创设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如自我介绍、观察表述、好文朗读、讲故事等。总之,切实提升职高职业物流人中文表述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注重打造会学习、会工作、懂生活的高质量劳动力资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企业有用的蓝领职业人是物流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造就的全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物流行业迎来了空前的爆发性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未知的难题和挑战。新形势下,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必须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专业的行业发展思维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企业实践调研,深化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行业培训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脱节问题,冲破物流行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的瓶颈,大阔步地释放和保障物流行业劳动生产力,实现中职校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飞跃性突破,完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甬军.“一带一路”经济读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4

1.1农民市民化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城镇化进程,最近出台的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差别的居民户口政策也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方面决心很大并已着力开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而农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而农业变成一项相对固定而专业的劳动由职业化农民专门进行。农民进城打工,虽然挣了一些钱,与务农相比即期收益有所提高,但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性损失和未来长期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特别是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可以说是令人忧心。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联合国承诺,教育投入到2000年占GDP的4%,这一目标到2013年才得以实现。教育投入不足,全国推行撤点并校,由原来的50多万所撤并到20多万所,撤了一半。农村小孩面临着新的上学难,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5.4km,初中生为17.5km。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严重后果,5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8年,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直接走上社会打工,使我国的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

1.2农业技术现代化

包括大面积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等等先进技术应用,将进一步节约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单产水平,而这需要掌握更多农业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农业生产。

2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2.1优势

教育门槛低。众所周知,学生要进入普通高校读书必须要通过国家统一高考才能取得录取资格。对于一些立志投身农业的有志青年来说,尤其是出身农村基础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难跨过的门槛。而职业教育招生门槛低,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即可参加。既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尽早自食其力,也可以让本专科专业选择不好,打算重新规划人生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多了一项选择。二是学习时间短。普通高校学制一般为3~4年,而职业教育一般只需要2年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转移效率。而且由于能够进行各种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的短期培训,并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技术,也给一些毕业生和已从业人员继续进修充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三是内容针对性强。农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田间经验。而对于普通高校来讲,入学第一年的学习时间却大多用于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涉及专业知识较少。对于打算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讲,这诚然是一些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学校来说,这些科目的设置却是没有必要的,可以绕过这些基础科目,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教育上,增加更多的实习实践课时,致力于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实践技术过硬的一线劳动者。

2.2不足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5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当前,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我国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城乡需要的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3个方面涉及人数广,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办好一批有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要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总之,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路子要更宽一点,机制要更活一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建设。可考虑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

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三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应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样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6

一、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树立大职教观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在全省和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力,在“率先崛起”战略中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2.总体目标: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以中职教育为主体,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初、中、高技能培训协调发展,健全全日制职业教育、职工技能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三大教育网络。“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为全市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内的各类技能培训200万人次。到2010年,我市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级工技能水平的比例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达到15%,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二、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3.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管理职能,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

4.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在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经过批准开办的全日制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参加年度考评。民办职业学校师生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对民办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

5.深化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岗位聘用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将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6.加强职业院校建设。完成**职业技术学院东扩工程,争创部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师范学院要根据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发展战略,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各县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1-2所重点学校。到2010年,全市建设好8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2500人,80%以上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7.加强专业建设。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强专业建设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大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力度,重点加强数控技术、纺织、机电、环保、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服装、农业生物技术等技术含量较高、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通过整合、培育和改造,形成中、高职主干专业清晰、特色鲜明,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格局。各校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主干专业,建设示范专业。高职要在省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方面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部级重点职校要建设好4-5个主干专业,省级重点职校建设好3-4个主干专业,其他职校各自建设好1-2个主干专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创建30个品牌专业。

8.建好实训基地。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市要建成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同时,建立5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20个校企合作职工培训基地。

9.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全面推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同时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任教师。选聘职业教育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职教专业教师队伍。到2010年,全市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其中高级工比例达到70%。

10.全面推进社区教育。统筹教育资源,建设社区教育网络。到2010年,建成5所县级社区教育学院,并以此为龙头形成县区社区教育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分院或社区教育中心—村(居委会)市民学校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以社区教育机构为平台,构建融文化、教育、科技、保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指导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不断增强其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2.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形成适应经济需要、科技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积极引进和推广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产教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

13.推进校企合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实行“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机制。行业、企业要充分依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的培训和提高,与职业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参与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等。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完善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范措施。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为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五、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4.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积极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时,就业准入规定的工种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人事、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要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就业准入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职业的准入政策,配套工资指导价位,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准入的相关工作。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原有36个准入工种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若干个工种,到2010年,力争对国家规定的90个工种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15.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级劳动保障、经委、人事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六、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16.确保职业教育经费到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各地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应逐年增加,确保教育附加地方可用部分3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的发展。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70%必须用于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督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市经委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对企业的年度考核和评比内容。

17.落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从2007年开始5年内,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实施“五大工程”,即职业院校助学奖学工程、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对被评为国家、省、市示范基地和专业的学校,各级财政要按规定及时到位配套经费。

18.坚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或出资办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9.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奖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扶困资助范围从“低保”家庭子女等五类学生,扩展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给予免交学费。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对品学兼优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的本市学生免交学费。

七、切实加强领导,努力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0.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由市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教育局负责牵头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市农办负责牵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市劳动保障局负责牵头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市经委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工作,相互配合,统筹管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7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综合报告》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发展、保证充足的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保证毕业政策”,计划在未来10年里,由联邦政府为社区学院提供120亿美元的“革新基金”,让500万人获得相应学位和文凭,以此提高社会生产力;英国的《2008教育与技能法》提出要为所有居住在英格兰、已结束义务教育但未参加第三级教育且未满18岁的人提供全日制培训;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在2008年后的6年内,增加约82万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

引导职业教育专业化、终身化

许多国家政府非常注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断革新的技术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日本政府2008年设立了产学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项目;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实行跨地区校企合作;法国要求职业教育文凭的规范与建立均需企业界参与。此外,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由不同行业雇主参与或组成的行业机构,如英国的行业技能委员会、荷兰的知识中心与澳大利亚的行业技能委员会等。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社会进步等多方面需求,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资格与高等教育资格的衔接互通,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纳入终身学习体系之中。在英国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内,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其他学历教育文凭在适当层次可以互通;在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内,学习者可以实现跨部门的资格衔接;德国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获得综合性大学硕士文凭,优秀毕业生可攻读博士学位。

多管齐下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

许多国家建立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2009年5月,欧盟教育部长理事会审议了由欧盟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更新欧洲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的政策文件”,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英国2008年成立了就业与技能委员会,其职能之一就是围绕“世界级技能”目标而进行的有关项目提供评估意见,以此保证英国职业教育质量;德国在政府组织下设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常设机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澳大利亚建立了一套国家的质量标准——质量培训框架。

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和实际工作经验等提出了较高要求,更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岗位工作经历;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五年以上实际经验,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四年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三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相关课程,通过者方可任教。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会,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任务、机遇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2013年,江西省明确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着力实施“七大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途径。如何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培育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江西省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江西省高职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通过对全省所有高职院校的各类办学数据和质量年度报告中“积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三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结合对江西省各高校质量年报的深入挖掘、分析提炼,截止2018年,江西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59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64586人,万人以上规模院校10所,5000~10000人规模院校21所,全省专业设置数为365个,是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也是全国最早落实国家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政策的省份之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监测指标要求,总体处于全国高职院校中位数水平,其中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2.09%,人均月收入为3398.21元,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保持在95%以上,学生发展位居全国中上水平。这些成绩和进步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是江西省一批职业院校努力以国内一流为目标,立德树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贡献能力的结果。近年来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全省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周围省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布局不够优化、服务能力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已有的对策研究成果尚且不足,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性研究,但没有具体细致的调查,缺乏数据支撑,研究系统性、全面性不够,或是仅集中关注一点,再或是总体泛泛而谈,提出的发展对策和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通过历史与现实、现状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制度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全面、理性地梳理和分析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和评价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江西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江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18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江西制造向江西创造转变、江西速度向江西质量转变、江西产品向江西品牌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面对新时代新目标,高职教育亟待创新发展。江西省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从宏观上看,国家示范和骨干校数量不足,国家示范性院校仅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四所,进入国家高水平项目建设榜单的学校数偏少,高水平高职院校过少。从微观上看,一些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及特色不鲜明,一些院校的专业布局还不能紧密对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院校所在地产业结构脱节,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体现不充分,难以满足江西工业强省战略需求。(二)面对国际化新趋势,高职教育呼唤开放办学。产业的国际化,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之路。江西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起步迟、发展慢、规模小、层次低;在配合江西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行动中支持力度不够,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构建还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三)面对立德树人新要求,高职教师急需德技并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贯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需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要素,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将道德品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培养全过程,这对于广大教师提出了“德技双馨”的迫切要求。

三、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建议参照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作为召集人、各相关部门领导参与的“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解决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当前应重点推进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的协调,合理统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二)加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建议参照高职教育发达省份做法,在“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下设“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职业教育研究,引进或选调本省职教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集聚全省职教科研专家智慧,服务我省职教顶层设计、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三)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主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组建由行业、企业参加的学校理(董)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积极发挥作用,探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四)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要建立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师资建设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打破“只凭资历而不论业绩”的论资排辈现象,形成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格局;另一方面要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原则,柔性引进顶尖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强考核管理,建立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和分配制度。(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应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拓宽国际化办学视野,以培养质量为导向,以与国际企业、职教机构合作为抓手,以国际化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促进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高职院校应紧密携手参与“一带一路”的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职教资源,由“单兵作战”转向“联系行动”来推进江西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方向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发展变革,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职业教育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和复杂,并且强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发展初期的高潮时代,到中期的回落,又到如今发展的机遇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如今经济发展全球化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国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这种梯次构成的职业教育结构与普通教育体系基本对应,不同的是目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处于专科,没有设立本科层次。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当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份额都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并且成长为工作于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骨干力量,推动了不同区域各类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基于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反应了职业教育本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很多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企业当中都受到重视,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目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3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在1978~1998年,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期,主要体现为职业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第二个阶段在1999~2002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开始下滑。第三个阶段大约在2003~2015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期。这一阶段正处于国家“十一五”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有所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在此期间受到了重视,在良好的机遇下得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4.1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主要发展目标,但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诸多环境并未对这一发展理念进行落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职业院校有必要坚持职业人才的育人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内在发展与外界需求的统一,进而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

4.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发展培养满足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有必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4.3坚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论是职业院校的数量还是专业建设的数量都在不断提高,使得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坚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地方职业院校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学科设置,打造特色强势专业,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职业院校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开始特色专业,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作者:资东平 单位: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年、1991年和1996年,曾经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4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接受各类培训的人员达一亿人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造就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普遍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为国家的化建设和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布局结构,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新设立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一批职业学校正在做大做强,全国共建设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占2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放开招生计划,扩大服务面向,面向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培训,取得很好效果。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同志强调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他还强调:“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说来,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朱róng@①基总理在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着重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化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深入基层调查,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现“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新的要求。新职业、新岗位不断出现,也推动着职业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加快实现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不同的行业、的技术结构和生产水平、生产组织方式都很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正如同志所指出那样:“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发展态势,我们不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往往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决定着的兴衰。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正是企业之竞争力的基础。而且,职业还关系到推进农业化、加快传统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完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训练有素的职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

2.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时刻关注的大事。同时,我国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有一些岗位合格人才奇缺,有些行业需求旺盛,但从业人员偏少,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就业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3.在深化改革不断发展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各地发展不平衡;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在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有所缩小;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和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等。这一切,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提案。2001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建议。200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建议。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引导、落实政策,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政策和思想基础,促进职业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这次会议是在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关心下召开的。今年4月27日,李岚清副总理听取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和会议筹备工作的汇报,提出重要指导意见。7月8日,朱róng@①基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了职业教育工作,原则同意《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送审稿)》。为了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三次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共同讨论有关政策措施。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和教育部共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有关部门还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契机,推动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工作事关主义化全局,加快发展也同样是今后教育事业鲜明的主题。由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更为紧迫。“十五”期间,我们要力争使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并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乃至国家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五”期间,我国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7000万人,要实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目标,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要增加1700万,因此,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很大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好各项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规划好,发展好。

2.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确立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赢得吸引力和社会支持。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主要是强化以下四个方面服务功能:

一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要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终身的需要,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提高从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工作能力。“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万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努力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改变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比例偏低的状况,以满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实用性,要成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十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实施,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每年为3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使职业教育提供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长远支持政策。

三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农村将有大量初中毕业生,这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也是我国新生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要把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教育培训、示范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中心。

四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力争到“十五”期末,从目前年招生79万人扩大到120万人,使西部每万人口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要从目前每年的3200万人次提高到4400万人次。努力扩大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为西部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型人才。要采取切实措施,对西部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给予支持,适当降低这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学费标准,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并认真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工作。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起适应主义市场体制,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的职业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系和机制,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体系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体制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主要责任在地方。确立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多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在加强政府统筹中,主要是要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改变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效益。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青岛、烟台、宁波、苏州等城市的职业教育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基本经验之一,就在于建立起了市级政府统筹的机制。

二要加大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这些民办职业学校紧贴社会和市场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展办学,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要认真他们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机制,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中,也可以借鉴和汲取这些有益经验。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伴随其化进程,已有上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我们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三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和努力保护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通过企业举办或合办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教师,与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等多种方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要建立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使之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证明,职业学校没有一定办学规模,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难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

原有职业教育模式单一、办学机制不活、适应性不强,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精神,培养造就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二是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并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三是要适应终身需求,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四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要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

五是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或职业技能的鉴定,获得相应资格。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校长,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六是要增强职业学校自主的能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对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施的投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一批具有化水平的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大力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是要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要根据专业实际需要,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免试技能考核。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要进一步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推动和密切配合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充分发展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

三、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努力开拓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1.真抓实干,把会议精神落在实处。

这次会议确定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做好管理工作,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部将全力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中央将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和中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计划,切实负起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真抓实干,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增长。要认真这次会议所出台的各种政策,运用、税收优惠等手段,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为困难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对职业学校建设实习基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2.统一认识,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要注意保护和发挥好社会各方面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主动沟通情况,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制定当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资聘用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统一政策。要积极为、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牵线搭桥,要主动争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举办职业教育或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努力为地方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贡献赢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3.振奋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既要看到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招生数量下降等困难和,又要看到职业教育的结构在调整,活力在增强,效益在提高;既要看到社会就业趋紧对职业教育的,又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的更高要求,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既要看到一些职业学校尚未走出困境,又要看到一些学校和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所以,我们既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又要有知难而进的办法,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鼓励改革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创造性地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