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38

有色金属论文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1

浙江继续稳定发展尽管市场波动起伏,但浙江的有色金属工业继续稳定发展。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85.4亿元,主营业务收人为1389.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亿元,利税总额为68.7亿元,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铜加工的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全省现有铜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产能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多,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的支柱。主要特点有:一是总量规模大,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并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三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企业以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为主;四是一批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行业龙头雏形初步显现;

五是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浙江省现已经形成了电解铝及合金生产、铝材加工、再生回收等相对齐全的铝工业体系。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浙江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良好产业环境,与铝工业密切相关的轻工、机械、房地产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浙江的汽车、摩托车及自行车配件、

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品生产规模大,需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铝锭及铝合金做原料。浙江铝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对铝板带片产品的需求量大。其金属家具类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需要大量型材、管、棒等铝合金材料。房地产业需要铝合金门窗、装饰材、铝塑板、铝塑管等建筑型材和铝箔等产品。相关产业为浙江省发展铝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河南总量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在政府政策主导下,河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利税总额连续几年在全省各行业中保持第一位。

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58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l668.2亿元,利润总额为250.0亿元,利税总额为343.0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均居全国有色金属工业首位。

为了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政府提出加强调控引导,促进资源优化配置t加快推进战略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河南省铝工业核心竞争力;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铝工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铝加工项目建设等具体措施。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地下水;有色金属;矿山;地质勘查

地下水的地质勘查,又称为水文地质勘查,是有色金属矿山勘查工作的重要环节。矿山施工人员只有掌握了地下水的勘查工作,才能够了解当地的水文环境,认清地下水对山体的影响[1]。地下水作为对施工影响最大的因素,加强对地下水勘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程安全。因此,建设工程中的监督管理的发展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而如何对其进行管理,成为建设工程企业应深思的问题。

1地下水勘查对于有色金属矿山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我国有色金属的开采事业在不断发展,勘测作为在有色金属开采中重要的一步,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相关企业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在有色金属的矿山施工中,经常出现地下水涌水等现象[2]。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有色金属的开采工作的施工,如果矿洞因为大量的涌水导致坍塌,会对施工工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给矿业企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矿业企业对勘察工作越来越重视,必须对施工前的工程选址进行大范围的地下水勘测,在勘察中注意对过往经验的吸取,不断更新自身的勘测方法,通过对岩土与地下水之间的作用进行分析,观察岩土的物理稳定性,最大程度的为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2地下水对有色金属矿山地质勘查的影响

2.1水压危害。水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下水水压对岩土工程的破坏。首先,地下水是流动的,地下水自身就带有着天然状态的微弱水压,且这种水压在山体内部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地下水会随着水流与水压对山体内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当进行岩土工程工作时,如果山体内部的地下水随着水压与水流方向对工程进行作用,会导致基坑突涌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有色金属的开采。2.2水位危害。地下水的水位高低会影响到岩土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地下水可以通过自身的水蚀对岩土进行影响,特别是成因各不相同的物理稳定性较差的风化、软质和黏性等土质。矿山工程的基地一般在建设中都是取材于当地,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很大。当地下水位下降的时候,地基部分的沿途的承重力也不断增加,虽然减少了水流对沿途的侵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级的不稳定性;当地下水水位上升的时候,就会加剧地下水软化岩土的作用,长此以往,会导致地基变形,影响工程建设。

3有色金属矿山地质勘查时对地下水的防范措施

3.1加强地下水的勘察工作。在进行有色金属矿山施工前,必须要做好勘察准备工作。在勘察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影响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水位、流向等因素,在勘察中要重点注意地下水分布的范围和运动频率。②山体中的含水层与隔水层也是勘察工作的重点,工程建设必须要避开这些岩石分布的地方。还要对拟定建筑位置的岩土成分进行分析,判断岩土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情况。③如果该地的岩土发生气态、液态或者其他物理形式的变异,需要勘察人员慎重地勘察岩土成分,分析水土之间的影响,预判地下水的发展方向。3.2强化处理地下水影响的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地下水的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对有色金属矿山工程施工的危害。通过以下几种技术能够有效加强对地下水的处理,优化矿山工程建设,保证有色金属的开采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1)固结技术。就是指根据岩土的性质,对稳定性较差的岩土进行固化以增加岩土的稳定性的技术。2)截堵技术。在通过勘察工作中对地下水的勘察,在必要的阶段,进行对地下水的拦堵工作,通过建设设施改变地下水水流的方向,以此来改变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3)排降技术。排降技术中“排”和“降”从工作的角度将是分开应用的,其中“排”是指利用人工的手段将地下水排出去,而“降”就是人为地降低地下水水位。4)防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的同时,对一些水流面积过大的地下水河道进行预防,避免地下水流进工程地区。

4结语

加大在有色金属矿山中地下水地质勘查的工作对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保证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加强地下水的勘察工作、强化处理地下水影响的技术等措施,避免因为在施工中出现由于对地下水勘测不完善导致地下水涌水的情况发生。促进勘查地下水能力的提升,为企业在行业内积累口碑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鹏.有色金属矿山背景下地下水对矿区地质勘测的影响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13):181-182.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出口退税;调整;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经济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是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从2007年7月1日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涉及2831项产品,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总体来看,虽然此次调整涉及的金属品种较多,但真正涉及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主营产品的主要是铜、铝、锌、锡、镍、钨等品种。此次出口退税的调整,将使相应金属品种出口量减少,而国内供应量加大,从而对国内价格造成一定的压力。对有色金属企业的不同行业将造成偏不同的影响:

(1)铝金属此次主要集中在铝材方面,且总体幅度较小,仅为2-5%,远没有之前预计的那么悲观。

此前预期也下调的铝箔出口退税此次并未下调(铝型材板带杆由13%下降到11%,铝丝下降到了8%,铝粉出口取消了出口退税)。而电解铝本身的出口退税此前已经取消,出口税率已为5%,此次并未调整。目前国内几家大的铝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为电解铝,因此,对电解铝生产企业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包头铝业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的21%,而稀土电工原铝杆占出口收入的近10%),此次铝杆从13%下调为11%会带来偏负面影响,不过由于下调幅度较小,且涉及产品占总体出口收入比例较小(2%),因此我们认为相对影响较小。此外,如果中孚实业和焦作万方等公司后期如期发展电解铝下游铝板带项目的话,此次的调整将对未来的铝板带项目盈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取消了部分铜材的出口退税,但不包括铜管。

由于中国属于铜紧缺国家,国内主要铜生产企业中虽然各自都有一部分的铜材产品(江西铜业主营收入中27%为铜合金杆,但出口仅为7.6%,云铜14.8%为铜杆,基本国内销售,铜都铜业目前铜材出口量仅占13.3%,大部分国内销售),但鉴于产品基本都供应国内,因此此次铜材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上述公司影响不大。由于铜管的出口退税并未调整,因此对于以铜管为主要产品的企业暂无影响。去年财政部出台出口退税调整政策时取消了电解铜出口退税并将电解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中、政策规定电解铜出口退税率为零,海关对一般贸易出口电解铜征收10-15%(2007年4月1日之前10%、4月1日之后15%)的关税;对电解铜加工贸易复出口不但不退税,还要按照小规模纳税人征收增值税,对国内电解铜生产大户影响很大,面对2007年上半年国际和国内铜价倒挂(4-6月份伦敦金属交易所电解铜价格一般比上海金属交易所高出人民币3000-6000元/吨)的局面,由于出口不退税,使得今年上半年电解铜出口大幅下降,仅铜都铜业公司就下降20000多吨。(3)取消了锌、锡和镍中间品的出口退税(原为5%)。

对于锌来说,由于中国对锌需求较大,加之出口退税在前期已不断下调,因此锌生产企业已经逐步将产品放到内销方面(例如中金岭南04年出口退税为1800万,05年的出口退税仅为96万,其中虽然有出口退税率降低带来的减少,但主要还是公司产品出口大幅减少,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此此次锌出口退税的取消对企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锡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从5%下调为0,对产锡企业将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此次主要是镍的中间产品调整,因此我们认为对吉恩镍业等镍生产企业影响不大。

(4)取消钨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此次取消了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等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原为5%)。我们认为,静态来看,出口退税的取消将给钨业企业的产品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由于中国具有钨产品的定价权,且公司产品质量优异,因此企业能够通过提价等方式将出口退税的负面因素转移,预计钨生产企业业绩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行业发展过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给行业的发展,也是给企业的发展发出的预警信号。企业应充分认识出口退税调整的重要性,它带给企业的可能是阵痛,但更多的是机遇,建议企业从以下方面加以积极应对。

(1)用足用好用活产业政策,调整经营策略。

首先,企业应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将适合内销的产品迅速转向国内市场,适合外销的产品继续加大出口;其次,加强出口竞价的核算也很有必要。为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国内不少出口企业已把出口退税部分计入利润再对产品进行定价。

(2)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项目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上。

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存在工业增长偏快,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偏热。

(3)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今后国家对产业的准入将更加严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将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国家鼓励发展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也将迫使企业调整寻找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口项目。

(4)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排之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深加工产品出口,化解政策变化影响。

按照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基本思路,对初级原料性产品出口退税下调幅度大,对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下调幅度小,这为扩大我国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铜、铝等加工产品出口,争取最大限度地化解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有色行业近两年遇到了价格上涨的大好机遇,把握住市场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抗风险能力,以抵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提高有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梁朋.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行性;必要性;对策建议

[“十五”时期,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17.18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利税总额59.17亿元,其中:利润38.17亿元,经济总量跃进为全省第一大行业。在“十一五”规划中,江西有色金属工业提出了冲击千亿元的目标。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倍受关注。江西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下一轮的大发展,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内涵发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矿种来看,资源形势并不乐观。江西探明的铜资源量占全国的1/5,列第一位。按现有的保有储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约为25-30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钨资源量在全国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钨资源量在不升级储量的情况下静态服务年限约为10-15年。中国查明的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储量5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1万吨,以离子型稀土为其特色。以现有产能计算服务年限约为12-15年。

(2)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十五”期间,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十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97亿元,基本相当于建国以来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计投资总额。2005年,生产电铜43.21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23倍。生产钨精矿44744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69%。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5512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的不足成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的“瓶颈”。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江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废弃的废石和尾砂堆积成山,山洪爆发时顺流而下,有的尾矿库甚至出现决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废水就似一条“黑龙”,污染了整个水系,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树立了典范,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江西铜业集团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变废为宝”一项,2005年多收30亿元。江西铜业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1)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新的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铜就抛弃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观念,引入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来,江铜一直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建立了多条新的生态产业链,已形成以铜的提取与加工为龙头,贵金属提取与加工、硫化工和精细化工、稀贵金属提取与加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依靠科技进步,铜资源利用率上了新的台阶

江铜所属的德兴铜矿,原设计采矿选矿的边界品位是0.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铜就进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边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兴铜矿原本当废石丢弃的含铜品位在0.25%-0.3%的矿石(约占总储量的20%,共1.48亿吨)全部得到利用。仅此可多回收铜金属量38.3万吨、黄金28吨,使日处理量10万吨的德兴铜矿延长服务年限4-5年。

(3)注重转化,废渣利用实现了产业化

江铜矿山探明的铜矿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铼等二十多种元素,在采选铜矿后,废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对土壤、水质产生严重危害。江铜立足技术创新,在废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铜集团贵溪新材料公司经过7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形成了年产2吨铼酸铵的生产能力,年创造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仅300万元。如今,江铜正在开发高纯化硒、碲、铋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延伸产品链条,实现江铜稀贵金属产品的新一轮升级。

(4)注重环保,“三废”实现了再利用

江铜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复水利用,现在企业每年重复用水量达2.9亿吨,复用率为85%以上。此举不仅减少了废水对原排放流域农作物和生活饮水的污染,每年还为企业节省取水资金2000万元。为了减少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江铜建成烟气制酸系统,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万吨,增加产值3亿多元。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能源形势,江铜所属的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冶炼时产生的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亿Kwh,相当于该厂外购电的11%,通过提高对余热的综合利用率,江铜在两年后耗煤将不超过3万吨,比现在减少7万吨。冶炼过程中的废渣也通过二次选矿,每年从中提取铜8000吨。

二、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未确立

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当前的实际,为时尚早。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200户,省属企业51家。除省属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技术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

3.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缺乏

除《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原国家经贸委出台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之外,没有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政府的考核仅强调GDP,对企业的考核仅强调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以“三高”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4.监管机制缺位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但至今尚未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职责不清,行动缺乏协调性。

5.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需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动该项工作时,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企业技改、治污的税收扶持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否则,企业就不会主动去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三、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加强教育与引导,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编制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原则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动江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形成必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抓紧制定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有条件而又拒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严格处罚,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把国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费收缴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试点清洁生产工作启动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税收减免等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对关键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利用该基金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

6.加大江铜集团示范推动作用

在全行业组织学习和推广江铜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重点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二次有色金属回收过程拆解分离技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冶金技术、二次资源稀缺贵金属回收技术、尾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冶金废渣资源化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8.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按照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铜、钨和稀土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5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2005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甘肃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甘肃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2008年8月“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2007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2007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2007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2007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2001-2007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2001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2001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2001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甘肃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甘肃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6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年8月“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学院还积极加强同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科研,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德国Fraunhofer材料力学研究所、德国奔驰公司、俄罗斯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材料研究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多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研究,并与他们达成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近年来学院成功主办了“敦煌国际焊接学术论坛”,承办了“焊接环境、健康与安全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年会机械装备结构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省有色、黑色冶金行业技术成果交流会议”;协办“全国航空先进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均获得圆满成功。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7

同志,男,1970年出生,汉族,大学文化,助理工程师,1994年6月毕业于河南农大,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被聘为助理工程师199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小组长。1994年7月——1995年7月在洛阳铝矿机修车间内燃工段实习。1995年7月——1997年7月该同志任洛阳铝矿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1997年7月——1999年7月任洛阳铝矿政工科宣传干事,1999年7月至今任洛阳铝矿办公室秘书。该同志自1995年被聘为助理工程师以来一直从事我矿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本人审报政工师,评审时其原专业职务年限可连续计算,该同志已在助理级职务任职达七年。

二、专业理论与业务能力

该同志有很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代表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懂得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具备一定的历史、教育、法律等相关知识,熟悉本职工作,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有很好的工作实绩。该同志忠诚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思想道德品质优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具有较强的研究、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尽职尽责,胜任本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双文明职工,曾经被评为长铝公司优秀团干和矿优秀党员。该同志自1995年被聘为助理级职务以来,不管是任机修团支部书记、政工科宣传干事,还是任矿办秘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成果和业绩

1995年——1997年,该同志任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加强支部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定和推行《机修团支部积分管理制度》,使该团支部青年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该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长铝公司先进团支部,该同志也获得1996年度长铝公司优秀共青团干部。同时该同志负责该车间的宣传报道工作,也连续获得矿宣传报道一等奖,得到了矿宣传部门的关注和赏识。

1997年——1999年,该同志任矿政工科宣传干事,为了使其进一步提高水平,1997年8月—9月,派该同志到《长铝报》社进行了为期45天的新闻写作采访专业培训,该同志负责政工科宣传工作,时刻把宣传工作放在心上,经常深入基层采访,工作不分8小时内外,共编辑、修改各支部送交的广播稿件2000余篇,并积极向《长铝报》和外报投稿,并有30多篇稿件在《长铝报》发稿,10余篇稿件在《中国矿业报》《中国有色金属报》《洛阳日报》等报纸发稿。该同志的宣传报道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96、97、98、99年连续四年获矿一等奖,97年获长铝报社三等奖,矿山公司三等奖,98年获矿山公司二等奖,99年获矿山公司一等奖。除了宣传报道工作之外,该同志还负责矿党委文件的起草以及党委总结、文明单位建设总结、依法治矿总结、综合治理工作总结、职代会报告上党委书记讲话以及其他各种文字材料,在政工科的两年起草各类材料达6万余字。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1999年至今该同志任矿办公室秘书,身兼文字秘书和机要秘书两职,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他工作兢兢业业,敬业爱岗,注重学习,积极肯干,起草各类大的总结11篇,起草职代会报告6篇,起草领导讲话10余篇,总字数高达12万多字。同时对矿党委、矿部下发的各类的文件进行审核把关,提高文件质量。此外他做好办公室主任的参谋和助手,主动参与矿办管理,从制度建设、车辆管理到业务接待招待所管理,档案管理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工作之余,他积极向各类报刊投稿,撰写多篇政工论文,并有7篇论文被中央级、部级、市级、长铝级刊物及报纸采用,(其中3篇省部级、4篇地市级)其中一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篇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尤其是其长2500多字的《强内功,靓形象,文明单位建设常创常新》一文被中央文献出版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文库》和《洛阳宣传》采用登发,有力地宣传了我矿两个文明单位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该同志采写的新闻稿件《昔日是“冤家”,今日成“对子”洛阳铝矿积极帮助北岭群众脱贫》一文被编发在1998年10月9日《洛阳日报》第一版,为洛阳铝矿积极开展的工农关系工作进行了有力的宣传,同时也为洛阳铝矿与地方工农关系的不断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该同志采写的我矿的重要新闻稿件也分别在《中国矿业报》、《中国有色金属报》、《洛阳日报》、《今日新安》报上发表。

四、政治表现及敬业精神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生态开发区循环经济生态文明

德兴是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有色金属采选业对财政贡献率达71%。但是长期以来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我市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一些重要资源逐渐枯竭。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德兴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生态开发区”)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1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战略意义

1.1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并相继颁布实施了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江西省较早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点工作。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德兴已被纳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国上下已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生态1:业园区,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传统工业的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一一产品一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是若干工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1.3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兴工业经济存在“三高一低”问题,即,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经济高风险、资源物资利用率低下,德兴经济还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而循环经济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副良方”。

1.4必能促进环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实现以下转变

环境污染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环境管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环境保护由政府行政调控为主向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

清洁生产由促进单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向促进区域性清洁生产转变

2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可行性分析

2.1资源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充足的上游产品

德兴地下有金、银、铅、锌、铁、钨、铬、大理石、石英石等资源,蕴量丰富;地表有丰富的木竹、油茶、中草药等资源,还有3O多万亩粮食、棉花等,产量稳定。德兴作为一个老矿山工业地域,矿石累计存放量超过4.5亿吨,尾矿存放量超过2.7亿吨;尾矿可以综合利用,尾砂中含有较高有价元素,这些资源为有色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资源物质综合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2交通便捷,为生态产业聚集开辟了通道。

近几年,德兴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极佳机遇,大力推进“两条高速、两条铁路、两条公路、两大工程”项目建设,再用三年将彻底打破德兴交通瓶颈,显著提升德兴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为产业集聚打造好便捷通道。

2.3平台建设,为生态产业集聚打造了发展空间

大茅山经济开发区按照“基础设施适应度超前,配套工程随项目”的思路,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配套设施和投资条件,积极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六个工业小区已初具特色,发展平台已搭建成形,为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冶炼化工等产业在各自园区内的聚集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2.4基础扎实,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构想”,08年安排德兴市与南昌大学联合编制《德兴循环经济战略报告》。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和实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江铜化工公司利用余热发电,德畅集团发展以竹木工程,金德铅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采用氧气底吹熔炼一鼓风炉还原炼铅法进行环境治理技改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铅冶炼厂对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还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进行回收;金山金矿07年投资5280万元,对矿山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百勤集团投资1.18亿元,实施D一异抗坏血酸钠生产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从源头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该集团还自主研发“三效低温连续结晶”技术,每年可节约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达800多万元;江铜矿山新技术公司从铜精矿中分离钼精矿又成功提取金属铼产品,江铜(德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和金山金矿利用尾砂生产新型建材产品。2008年德兴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COD减排量为249.8吨,其中德兴市富德纸业有限公司68.3吨,德兴市海河木业有限公司138吨,弋阳江西冶炼有色加工厂铅冶炼厂5.2吨,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1.7吨,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医院13.8吨,德兴市人民医院13.7吨,德兴市中医院9.1吨;S02减排量608.3吨,江铜矿山新技术开民有限公司608.3吨。公务员之家

以上成效,必将产生引导和带动效应,必将有力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3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点工作

创建生态开发区是德兴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德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重大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建议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上下立即投身到这个工程的建设当中,当前,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成立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创建生态开发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汇编国家上级有关循环经济的文件,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活动。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拟定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工作,务求得实效。

3.2制定规章制度

生态开发区创建办公室要加紧总结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新理念,机关报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德兴工业循环经济投资评估、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绩效考核的一系列办法,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快速推进的长效机制。

3.3做好政策引导工作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落实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创建生态开发区的研究、项目建设、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工作;税务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开发区创建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9

我总结了近年来,在民营企业任职的经验和教训。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民营企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说的理念,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而总结出来;能够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理念。

譬如;我提出来的:“办企业,必须制度健全、管理科学、善待员工;识才、用才、留住人才”。我讲的制度是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度;而不是挂在员工脖子上的枷锁。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崔化剂;而不是不是稀释剂。我所提出来的东西,是我几十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没有这些理念,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办不好的。我在1994年在中国有色金属经济学术讨论会上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中型老企业的现状及其搞活的对策”。在这篇论文中,我查阅了大量国有老企业的资料;总结出了大中型老企业带有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分析了大中型老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活大中型老企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可操作性的办法,其中就包括了我提出的企业管理的理念。

这些理念,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一些民营企业中;是无法实现的。他们有制度,但他们的制度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他们的管理是无法管理而不是依法的科学管理。说到人才。他们要的人才是:百依百顺的小绵羊,他们只会点头哈腰;赢得老板的爽朗笑声;这叫庸才碰到奴才;成就不了大气。

我最近到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就很开拓;真正把员工当作人,衣、食、住、行;老板记在心中。员工说:我们老板跟着他干,再苦再累也愿意。有的企业老板不会尊重员工;员工提出一些生活问题时,他不是积极力所能及地解决;而是说:我不能包死包埋;这样的老板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吗?能够留住员工吗?所有我在我的管理理念中,把善待员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放进去。老板是人,员工也是人;人与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我衷心祝愿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总结一下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工作中的教训;转变一下观念,用你的良心留住你优秀员工;把你的企业做大做强!让你的队伍不断壮大。

有色金属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对“一五”期间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工业化思想及其实施推动着资源型城市的演进、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决定着资源型城市的演进路径、工业化体制的思想规定着资源型城市演进的模式。这些影响在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要求全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作为中心任务,而“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而服务的”。1949年10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中财委计划局下设基建处,主管全国的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从整个工业最薄弱环节人手,重点恢复和发展国计民生急需的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等行业,以促进城市发展,使因资源开发而兴起和发展的资源型城市由此成为最重要的城市类型。据统计,1952年重点建设的前三类工业城市中,具有明显资源性特征的资源型城市约为1/3,1954年的比例约为1/3强,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有包头、兰州、太原、大同、鞍山、抚顺、富拉尔基、本溪、鹤岗、唐山等。可以说,“一五”期间,在中国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跨出的重大一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的工业化思想及其实施推动着

资源型城市的演进

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他指出,工业是“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国内反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危及到新生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同我们处于对峙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不发展现代工业、不进行工业化建设是不可能的,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曾形象地说:“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等国家领导人的探索中,1953年拟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把“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重要内容。1954年9月,在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中,“总路线”被写入总纲,“工业化”的任务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如何实现工业化?经过修改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自己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化工业能够完全领导整个国民经济而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居绝对优势,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唯一的工业。”对这一观点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说:“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所说的在我国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在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一五”期间,我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重点工程。到1956年,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其他包括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电子、航天、航空等各类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美国学者迈斯纳这样评价:“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50年代的工业化都是杰出的经济成就。”当“一五”期间工业化不断推进的时候,我国资源型城市获得快速发展。据统计,“一五”期间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主要资源型城市有:大同、阜新、辽源、抚顺、本溪、通化、鹤岗、鸡西、双鸭山、平顶山、焦作、铜川、淮南等煤矿城市,兰州、玉门等石油城市,承德、鞍山、包头、武汉、本溪、吉林、富拉基尔、抚顺、哈尔滨、株洲、个旧、白银等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定着

资源型城市的演进路径

在工业化实施战略方面,认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重工业。

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1952年,等人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等文件中,要求编制计划突出重点,并明确指出:“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随着这个战略的实施,我国在“一五”期间工业化得到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围绕工业化方针展开,主要是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城市,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它的演进路径是:资源赋存——区域优势——工矿企业——资源型城市。

资源性是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资源型城市的演进基于资源赋存及资源开发,因此资源丰度高的地区是资源型城市演进的主要区域,在政策制订和实施上,一方面强力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另一方面,对蕴藏有大量矿产资源的中西部实施了倾斜政策以开发中西部资源。在资源禀赋、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大量工矿企业兴建。

在工矿企业兴建过程中,《共同纲领》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以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合称为“156项工程”)为中心、由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实际施工达到921个)组成的工业建设而展开的。“156项工程”中,实际实施为150项,包括:军事工业企业4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这些项目建设突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目的在于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实现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这些项目在布局上有两个重点:一是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强调对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的改建,在计划的694个限额以上工业项目中,有222个摆在东北和沿海各地;二是开始建设华北、西北、华中等新工业区,形成以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在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时比较多地注意了资源采掘、初级原料加工等基础工业,一大批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资源性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纷纷上马。据统计,苏联帮助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在“一五”时期开工的有147个项目,其中续建、改建、新建的资源性工矿项目占了45项,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工业等,这些资源性工矿建设项目遍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吉林、河南、安徽、陕西、内蒙古、湖北、江西、云南、甘肃等地,涵盖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在694个限额工业建设项目中,资源型工矿企业建设项目仍占有重大比重,包括黑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电力工业、煤矿工业、石油工业以及其他重工业,共计393项。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发紧密相关,资源性工矿企业的巨大发展必然促使资源型城市的兴起或发展。依托资源性工矿企业的发展,为数不少的资源型城市或兴起或发展。据周一星统计,“一五”期间,中国共净增设城市21座,在非县城基础上兴建的资源型城市有6座(未含曾一度设市并撤消的河北峰峰市),包括玉门市(1955)、双鸭山市(1956)、铜陵(1956)、马鞍山(1956)、平顶山(1957)、鹤岗(1957)等。这些城市几乎都是平地而起,并且基本上都是在资源性工矿企业的基础上设立起来的。

三、工业化体制思想规定着

资源型城市演进的模式

选择什么样的体制实现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选择。首先,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的选择。近代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没有经验、经济又十分落后的背景下,模仿偏好自然就表现出来了。这在工业化思想中也有体现:“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其次,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也决定了实施的体制为计划经济体制。资金保证、国内物资的提供、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问题都需要集中的方式才能更快更有效的解决,而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苏联的援助,所以相应地需要我们在经济体制,乃至工作方法、工作程序上都要与其有所衔接,这些因素促使我们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规定着资源型城市的演进模式:资源赋存是基础、工矿项目建设是动力机制、国家强制性政策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要求企业的布局和建设都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完成。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一五”期间,新建工业区在地区布局上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资源禀赋(其他包括安全因素和经济因素)。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等主要建在矿藏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建在原材料生产基地的附近,鞍山钢铁公司、长春汽车城、沈阳飞机城、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加工基地等就是按照这些原则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国家对黑色金属工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对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三省黑色金属工业的投资占全国的81.7%,原因就是这里是煤铁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就是城市兴起或发展与资源工矿项目建设紧密相关,矿区即城市的主体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计划体制的制约下,资源基地始终是国家生产体系的一个基本生产单元,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资源生产,因此,工矿项目建设是“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兴起或发展的动力机制。

国家政策推动是“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兴起或发展的助跑器,强制性政策的推行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以资金的积累为例,资金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关键问题,认为主要应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因此在争取苏联援助的同时,更强调独立自主,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走内部资金积累的道路,他说:“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这个积累过程是国家强制性政策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进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即通过不等价交换和税收等形式把社会中的资源强制转移到工业领域,以支持工业的扩张和发展。由国家控制全部经济资源、由国家计划分配资源,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中资金积累的基本特征。

四、工业化思想对资源型城市

发展影响的得失分析

工业化思想内容丰富,在“一五”期间的实践中交织着正确与局限、成功与挫折的探索,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就产生着推动和制约两方面的作用。

实施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在“一五”期间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相继建立,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

首先,在工业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中,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工业城市,其中资源型城市发展最为突出,比如在能源建设方面,“一五”期间,抚顺、阜新、鹤岗、鸡西等地煤矿项目的投产大大加强了东北工业基地的能源供应,也加强了这些城市的建设,阜新就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4个能源项目,奠定了煤电工业的基础,因此而获得了“煤电之城”的美誉;在原材料方面,“一五”期间,鞍山、北满、本溪等地的钢铁生产,大大加强了以鞍山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同时在内地开始着手建设新的大型钢铁基地,促进了内地钢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四川的攀枝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起来的,它在今天还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势头良好的代表城市。

其次,在各种敌对势力的封锁下,主张独立自主的思想使我国工业化在初始阶段迅速发展,并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化的推进下,资源型城市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各种敌对势力的贸易封锁,并且为国家换取外汇创造了条件。1949年~1952年,我国工矿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4%,“一五”期间上升为25%,1958年上升为28%,而用外汇进口的物资多为工业化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反过来又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建设。

再次,在工业化思想中,其工业布局主要以资源赋存、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为指导,这就使西部和边缘地区的资源得以开发,改变了工矿城市集中在东部的局面。这样,通过全国工业布局的统筹安排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改变了中西部资源开发不足的状况,初步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基本格局,为今天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