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1:48:13

有色冶金

有色冶金范文篇1

图在有色冶金专业图书中使用很多,具有简便、直观的效果。但是图的问题往往最多,是否能够说明问题,是否清晰可用?有的图过大,文字和数字密集,缩小到图书版心尺寸后图中的文字就可能因为太小而无法看清,如《冶金资源综合利用》〔6〕67书稿中就有一些原图非常大,图中文字和数据很多,缩小到图书版面中则无法排放文字和数据,最后只能删减文字和数据。另外,图中问题还存在有的图照片模糊不清,无法说明内容。有的图可能是复印的图,线条模糊,无法分辨。有的图要考虑是否有版权问题,这要提前做版权许可工作。有些图会出现图注缺失,如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一书中,图4-23〔6〕69双冷却转筒粒化工艺流程图的图注为:“A—边缘挡板;B1、B2—冷却转股;C—热交换器;D—透平;E—发电机;F1、F2—泵;G—冷凝器”,但是经与图对照发现没有“G—冷凝器”,后由作者补上。这类图注与图上示例不符的情况屡见不鲜,作者在撰写的时候应仔细核查,以便遗漏甚至张冠李戴。许多书稿还经常会出现引用彩色图例的现象,例如,《氧氯化锆制备工艺与应用》中介绍矿产资源分布的饼图就出现此问题,具体如下:图12010年中国自产和进口锆砂的国别和占比原稿中采用彩色图例,在电子文件色可以分辨,但是在黑白印刷的书籍中无法区分,后来经编辑修改为去掉彩色图例,用引线标注。因此,作者在书稿撰写时对于彩色图表,要提前考虑用引线标注或不同线形、图形等进行区分,以免引起歧义。

常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

常识性问题考验的是编辑的综合知识水平;技术性问题最能考验编辑专业知识水平,这也是科技出版的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大多是行业内的专家,在专业水平方面是高于编辑的,但是作为专业性的编辑,有责任对常识性问题和技术内容作出甄别、核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把关。常识性问题大多出在引用错误,技术性问题大多出于粗心或打字错误。3.1常识性问题例如,《氧氯化锆制备工艺与应用》原稿中谈到“美国的锆矿主要分布在加里福尼亚、弗洛里达、爱荷达和俄勒岗,东海岸的资源量最大。”经编辑核实,这几个地名应分别为“加利福尼亚”、“佛洛里达”、“爱达荷”和“俄勒冈”。这种常识性问题需要作者对引用的信息认真核实,不能认为引用的信息就一定没有问题。3.2技术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比较难发现,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例如,《氧化铝生产知识问答》中提到“目前已经提出的生产氧化铝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碱法、酸法、酸碱联合法和电热法等几种。”根据编辑的专业知识,以上方法并没有都应用,而只有碱法在应用。虽然以上叙述并没有明显错误,但信息并不完整。经与作者核实,在末句加上“工业上得到应用的只有碱法”,以便给读者更准确实用的信息〔5〕。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中一幅关于轧制的图中提到“砌块”,编辑根据专业知识,认为轧制工艺中没有该工艺,后与作者核实,应为“切头”〔6〕138。编辑为作者提出技术性问题,能够赢得作者的尊重和信任,并有助于作者更加认真地对待写作。

文风

有色冶金范文篇2

关键词: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在有色冶金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就目前来看,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合格方法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有色冶金企业要想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完善财务管理模式,革新财务管理方法,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有色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涉及到生产与销售等各个环节,内容较多,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控制性,也正是因为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必须科学、规范、有效。现阶段来看,有色冶金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着各种问题。1.1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现阶段来看,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工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以追求效益为主,脱离了企业自身实际,而这种的财务管理很不科学,无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企业财务管理缺乏风险观念,这种风险观念的缺失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中不会考虑到风险,以至于企业经营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目标。1.2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足。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实务技能,同时还必须懂得法律,了解国家以及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然而就目前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其知识结构相对落后,职业技能落后,已经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另外,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热情,在实际工作中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严重影响到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1.3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时代里,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必然。但是对于有色冶金企业而言,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靠手工方式来统计,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工作需要处理的信息也不断增多,财务信息的增加势必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如果企业积极采取传统的处理方式,就会影响到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2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冶金企业受到的市场冲击也越来越大,其要想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与企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就必须认清当前形势,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以及提供支持。2.1革新财务管理理念。新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也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跟进时代步伐,积极革新财务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财务管理工作。首先,企业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落实到财务管理的始末,进而更好地规避和防范风险;其次,树立成本理念,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再者,要落实人文思想,本着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去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2.2强化财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主体,要想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与管理。首先,强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包括财务会计、法律、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财务人员实务能力的培训,企业可安排财务人员深入专业机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其实务能力;再者,强化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让财务人员自觉肩负起财务工作责任主体应肩负的职责[2]。作为财务人员,更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进而更好地服务财务管理工作。2.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财务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财务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随之增加,财务信息很容易出错,财务工作人员很容易产生疲倦心理,从而影响到财务工作质量。制度是财务工作有效开展的依据和保障,以健全的制度为参照,可以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财务工作,进而降低财务风险。对此,有色冶金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完善财务监管制度,对财务工作全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财务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其次,落实核查机制,对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核查,确保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再者,落实责任制,将财务管理工作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身上,进而促进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在经营活动开始前,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预备方案。2.4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时代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对于有色冶金企业而言,其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应当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大信息化技术的投入。首先,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企业各部门有效的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以信息手段渠道传统的手工方式,实现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操作,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另外,在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从软硬件入手,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先进的安全技术为手段,排除一切安全隐患;进而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操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新形势下,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企业要想更好地的发展,创新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要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结合时代形势,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凤莲.浅谈关于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纳税,2018(04):81.

有色冶金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

“煤—电—冶—加”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经济循环产业链之一,冶金产业为自治区支柱产业。冶金产业急需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便成了当前冶金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冶金类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实现的目标。如何培养既能进行实际生产,又具有创新能力可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已成为冶金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适应冶金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操作-工艺修订-设备改进一体”的有色冶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达到“创新理念培养—课内创新基础培训—课内外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近几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王慧杰等人探索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1];王映一等人也提出基于“双高计划”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潘丹丹等人则以保险“双创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结合保险专业双创育人模式特点,对构建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3];闫俊凤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构建教产研赛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张福鼎等人研究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的精细化操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5]。但针对冶金行业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还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所以作者所在教研室便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进行了“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了创新孵化平台,建立了有色冶金技术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一、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搭建校内外创新孵化基地

(一)校外创新孵化基地的搭建

高铝资源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共建了二级学院———高铝资源学院,实现了设备、人员、资料的共享,面向铝冶金及加工方向培养人才。大唐为学院提供校外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优质的就业岗位,并为学院进行教师的培训,学院为大唐进行员工培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通过麦肯思分析总结,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后期发展受到制约。针对此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视域下,设计了植入创新元素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将大唐作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就企业生产难题,共同开发并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使创新源于实际生产。合作单位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为专业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就企业生产难题,共同开发并指导学生完成技术革新项目,使创新源于实际生产。两年时间共孵化“电解铝厂阳极炭块传输设备改进”“稀土元素对高磷生铁的收缩率的影响”“打壳下料机打击头粘结电解质的原因研究”“高磷生铁收缩率测试设备的发明”等专业创新项目4项。

(二)校内创新孵化基地的搭建

成立“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发科研课题的基地和学生创新孵化基地,作为学生创新的主要场所。基于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建立专兼职教师双辅导制度,辅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训练。以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首创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学生,三方联合开发创新项目2项,为“氧化铁对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烧结工艺温度的影响”和“酸溶—萃取法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学生在“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进行创新项目书的编写、成果的凝练、大赛材料的整理。

二、建立植入创新元素的课程体系

以“高铝资源学院”和“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创新课程,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养成、创新基础能力培养、初始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实战阶段四阶段。

(一)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养成阶段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入学初便要注重培养,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导入,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熟悉创业环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等,特别要掌握创新项目选择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制订创业目标;能够运用创业技巧完成创业项目的选择;能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合理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能够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做好创业准备。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以科研技术服务为基础、以成果为考核形式的方式,采用多种培养形式,达到学研结合的目标。

(二)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

在专业课程内融入创新元素,并实施分层教学。课程实施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通过阅读论文、基础实验操作、撰写行业发展形式分析论文、制作工作计划等方式)选拔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快速、完整、准确地展开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并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讨论能解决问题。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任务分配,分别参加行业大赛的备赛培训、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现有生产工艺的修订)和参加课外创新小组研究(生产设备改进、新工艺的研究)。

(三)初始创新能力训练

“创新周”和课外创新小组为独立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单元。创新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形式不限,可以选择教师制定题目,也可自行开发课题,要求和专业的切合度为50%,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创新小组,主要是引进企业真实问题进行研发,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和突破点。在这一环节中,参与的学生皆成绩优秀、思想活跃、理解能力强,具有独立创新意识。

(四)创新实战阶段

毕业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创新手段,完成教师拟定的毕业综合实训题目,并得到完整的结果。

三、开发创新型课程

开发对应四项创新能力的相应课程:创新基础培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和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课程实施项目工作教学法;独立创新能力的训练——“创新周”实训课程、创新小组的成立;创新综合能力的训练——毕业综合实训。1.开发“创新周”课程开发“创新周”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梳理创新项目,以创新小组的形式完成创新项目,参加专业内的创新比赛,比赛成绩即为结课成绩。有色冶金技术专业在第三学期跟岗实习后开设“创新周课程”,课上学生根据跟岗实习和创新园地中发现的可创新内容,提交“电解铝厂阳极炭块传输设备改进”“校园速递”等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书8份。2.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工作教学法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和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两门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粉煤灰成分检测、粉煤灰预脱硅、熟料烧结12个教学项目。在两门课程中实现分层教学,基础实验训练与仿真训练,将善于仿真训练的学生评定为操作能手,善于完成项目的学生评定为创新能手。创新能手能快速地进行完整的、准确的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组织创新能手成立创新小组,后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操作能手操作软件能力强,操作稳定性好,后期进入行赛训练,参加行业大赛。

四、核心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和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两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粉煤灰成分检测、粉煤灰预脱硅、熟料烧结12个教学项目。在两门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基础实验训练与仿真训练,将善于仿真训练的学生评定为操作能手,善于完成项目的学生评定为创新能手。操作能手操作软件能力强,操作稳定性好,后期进入行赛训练,参加行业大赛(3年先后参加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属冶炼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学生个人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6人次,三等奖10人次)。创新能手能快速进行完整、准确的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参加创新大赛,获得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次,自治区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学院二等奖1次。

五、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是指在校企深度融合的架构下,依托“高铝资源学院”与“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平台,采用“4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用校内外“2环境”、课内外“2形式”的教学方式,开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校企深度融合:利用校企共建“高铝资源学院”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方式的深度融合。“学创交互242”:予创于学、予学于创,二平台、四阶段、二方式。予创于学,在专业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开设创新课程。“予创于学、予学于创”教学组织模式,是在学习中进行项目研发、在研究中进行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教师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成立创新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主要面向工艺修订和设备研发),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操作—工艺修订—设备研发一体”技术技能人才。六、成果1.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和完整的、可推广的、可复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开发“创新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和“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等多门创新类课程。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多次在技术技能大赛、创新类大赛中获奖。4.教学相长,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以提高,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创新类课程教学手段。教师也是本成果实施的受益者。教师普遍对实践教学有了深刻认知,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教与学的统一,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讲授方法、传授手段,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互动性、实效性,尤其表示满意。

参考文献:

[1]王慧杰,刘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逻辑思考与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2+9.

[2]王映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5-6.

[3]潘丹丹.郑州商学院保险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0-11,17.

[4]闫俊凤.“互联网+”大赛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地方理工科高校H大学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6):126-128.

有色冶金范文篇4

一、督查目的

通过冶金、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冶金、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开展冶金、有色金属行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危险源监控制度;督促冶金、有色金属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加强事故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督查范围和组织形式

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冶金、有色金属行业实际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冶金、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重点对如皋市、如东县、港闸区等3个地区进行专项督查。

督查组由市局分管领导、监督管理二处有关人员及相关专家组成,市安监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于志祥任副组长,监督管理二处处长宣锦刚任副组长。

三、督查内容

(一)对各地督查的重点内容

1、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2、加强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落实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情况。

3、组织开展冶金、有色金属行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情况。

4、组织有炼铁、炼钢工艺的冶金企业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情况。

(二)对各地冶金、有色金属企业督查的重点内容

1、安全管理方面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意见》等情况,以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

(2)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情况。

(3)冶金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具体方案的制定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的情况。

(5)冶金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设计单位是否有设计资质,项目是否履行立项申请、审查、审批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是否存在私自变更设计、擅自改变工艺布局和增减设备的情况,以及有炼铁、炼钢工艺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情况。

(6)特种作业人员和要害岗位、重要设备与设施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的情况。

(7)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

(8)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整改措施的落实以及应急预案编制、演练情况。

2、安全技术措施方面

(1)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选型、水、油、汽等系统配置是否进行了安全风险辨识,是否落实了控制重大危险源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措施。

(2)冶炼、铸造等生产环节冷却水是否及时排放,起重和吊运铁水、钢水、铜水、铝水等液态金属专用设备的设计单位资质、选型配套、制造企业资质、安装、运行和安全管理,是否达到安全规程要求。

(3)冶炼、铸造生产过程中,熔融金属和高温物质与水、油、汽等物质的隔离防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设备设施有缺陷的是否整改消除。

(4)高炉风口平台、炉身、炉顶等区域煤气泄漏、冷却壁损坏、炉皮开裂、炉顶设备装料系统、制粉喷煤系统及热风炉等重大危险部位和区域,是否处于受控安全状态。

(5)转炉、精炼炉、均热炉的炉体冷却、倾翻、烟气回收等工艺环节是否处于受控安全状态,是否严格执行煤气生产、储存、输送、使用环节防止泄漏、中毒窒息、爆炸的安全管理制度,煤气柜、管线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程要求。

(6)冶金、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涉及氧气、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生产、储存、输送、使用,预防泄漏、中毒、窒息、爆炸等防范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种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

(7)冶金、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涉及高温、高压、强碱、强酸使用环节,预防爆炸、烫伤、中毒、外泄等防范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种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

(8)作业现场设置防范各类机械伤害事故安全防护设施、安全警示标志、监控报警、联锁和自动保护装置的情况。起重作业应遵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的有关规定。

四、督查方式

(一)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听取被督查地区安监部门和冶金、有色金属企业关于隐患排查治理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汇报,查阅相关文件、记录等台账资料。

(二)深入企业,现场督查。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现场督促检查。以有炼铁、炼钢工艺企业为主随机抽查2至3家企业,以增强督查的实效性。通过现场督查,切实掌握基层安全生产实情。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各级安监部门进行现场执法,责令限期整改,确保隐患和问题在奥运会前得到解决。

(三)提出意见,加强指导。每一次督促检查后,对督查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向被查冶金企业通报督查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对县(市)、区的督查工作结束时,及时就督查情况进行汇总,就督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收集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通报督查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

五、督查工作安排

(一)督查组工作时间

4月22至7月31日,历时100天。

(二)督查主要时段安排

1、5月20日前,制定具体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并启动督查工作。

2、5月21日至6月10日,各县(市)、区组织对辖区内的冶金、有色金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督查。

3、6月10日至7月20日,市督查组对如皋市、如东县、港闸区等重点地区开展督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7月21日至31月,对督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已查出的较大以上隐患和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督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这次专项行动,认真抓高落实。有关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精心组织,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于5月底前报市安监局。

(二)各地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有关领导亲自带队,全面听取各方面工作汇报,认真查阅文件和资料,切实深入冶金、有色金属企业一线进行现场督促检查,真正掌握基层和冶金、有色金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情。

(三)督查活动必须与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推进冶金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相结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对隐患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督查活动取得实效。

(四)督查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督查“六条禁令”和其他有关廉政规定。

有色冶金范文篇5

到**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有357家,其中钢铁企业132家、有色金属企业225家;**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55亿元和11亿元,其中钢铁企业分别为123.6亿元和6.2亿元,有色金属企业分别为131.5亿元和4.8亿元。全省钢铁工业现有主要生产能力:铁精矿36万吨,炼钢近300万吨(其中转炉钢107万吨、电炉钢190万吨),炼铁107万吨,轧材265万吨,炼焦63万吨,铁合金15.4万吨,耐火材料40万吨。有色金属工业现有主要生产能力:有色金属矿山3400吨(日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约20万吨(其中铜14万吨、铝4万吨、锌2万吨),有色金属加工材生产能力约70万吨(其中铜14万吨、铝4万吨、锌2万吨),有色金属加工材生产能力约70万吨(其中铜加工材50万吨,铝加工材20万吨。)**年全省产钢194.9万吨,铁108万吨,钢材292万吨,焦炭6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11.9万吨,有色金属加工材68万吨(其中铜材51万吨、铝材17万吨)。全行业现有从业人员4.5万人。

"九五"时期,突出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主线,冶金工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脱困的力度。下大力解决了一批困扰多年的老大难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取得了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以老企业挖潜改造为重点,加大淘汰落后工艺装备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结构,着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短缺品种。冶金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一是钢铁工业形成以杭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以特色产品为支撑的生产格局。杭钢集团公司的生产能力占全省钢铁工业总能力的50%以上,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一批特色产品在全国同行具有一定地位,轻轨产量居全国第一,不锈钢管、不锈钢带、镀锌钢管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二是有色金属加工业尤其是铜加工业相对发达。铜加工材、裸铜线及铜电车线产量居全国第一,铜加工材的产量约占全国的30%,浙江已成为全国的铜加工大省;粉末冶金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铝合金产量居全国第二。

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深层次矛盾仍十分突出。产品结构方面,大多数钢铁企业以生产普通建筑用线材、螺纹钢为主,产品品种单一,质量档次不高;有色金属企业总体上处于以量取胜、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的阶段,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工艺技术结构方面,钢铁企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还占有相当比重,产品物耗和能耗高,环保条件差;有色金属工业以粗加工为主,难以生产精加工、深加工产品。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企业普遍达不到最低经济规模,抗风险能力弱,还没有形成以优强企业为核心,带动众多中小型企业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格局和开发机制。

二、发展战略

(一)**发展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发展先进生产力,突出结构调整的主线,突出实施科技兴业的战略;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冶金工业;大力培育发展优势企业、优势行业和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效益,全面增强冶金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基本要求

1、坚持科技兴业的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

2、坚持构筑区域产业优势的原则。从浙江冶金现状和资源条件出发,确立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冶金深加工产品,做专、做精、做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不锈钢材、铜加工材、新型耐火材料等产业,鼓励和支持冶金新材料产业发展。

3、坚持总量调控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切实做好冶金工业布局和总量调控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抓好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全面采用余能、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

5、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从企业改革入手,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股份化。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

(三)**发展主要目标

1、预期目标

--到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8亿元(其中钢铁工业40亿元,有色金属工业38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年均销售收入410亿元(其中钢铁工业200亿元,有色金属工业210亿元),实现年均利润18亿元(其中钢铁工业10亿元,有色金属工业8亿元)。

--到2005年,钢产量350万吨,钢材产量40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2-23万吨,其中铜10万吨、铝7.3万吨、锌5万吨;有色金属加工材90万吨。

2、钢铁工业主要发展目标

--基本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到**末,淘汰10吨以下小电炉炼钢设备,3200千伏安以下小铁合金电炉;逐步淘汰叠轧薄板轧机,横列式线材、小型材轧机;关闭年产普碳钢30万吨以下的小炼钢厂和横列式小型材、线材轧机,年产量25万吨以下的小轧钢厂。

--重点企业的发展优势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通过重点培育,杭钢集团公司成为"钢铁主业精、产业结构优、经营机制活、企业形象美、经营效益好"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力争主体生产设备50%以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领先,年人均产钢250吨以上,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优势行业进一步形成先进生产力。特色品种优势更加明显,不锈钢管、不锈钢板带、新型复合钢管、优质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在全国市场享有声誉,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高技术含量的冶金深加工产品、冶金新材料产品开发和生产取得较大进展。

3、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发展目标

--初步建成铜加工强省。铜加工产品保持全国1/3以上的市场份额,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25%以上,铜带、铜管产品在全国市场享有声誉。

--优势企业、优势区域的地位更加突出。形成2至3家在全国同行有影响的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有较大进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在全行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有色金属冶炼业节能降耗、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发展重点

(一)钢铁工业

按照国家实行"总量调控"的方针,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支持杭钢集团公司发展;在控制普通钢材增长的同时,增产不锈钢材、合金钢和优质钢。

杭钢集团公司贯彻"总量不再扩张,做精钢铁主业,发展非钢产业,加强环境治理"的总体发展思路。着重在深化内部改革,优化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加快步伐。力争到**期末,钢铁主业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利润5亿元以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做专、做精、做强温州不锈钢管产业。办好温州的全国不锈钢专业市场,依靠市场优势发展不锈钢产业。建立温州不锈钢工业园区,集聚不锈钢生产企业,加强园区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不锈钢生产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完善工艺流程,强化检测及退火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急需的不锈钢新品种,提高锅炉管、三化用管、核工业管、航空用管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增强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中的不锈钢管投标能力。通过兼并、参股、联合等方式,尽快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着力建设宁波不锈钢板带生产基地。宁波宝新不锈钢公司进一步发挥"宝钢管理、日新技术"的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二期改造,形成适度的经济规模,确保较高的市场占有份额。努力开发市场需求量大、技术难度和附加值高的冷轧不锈钢板带产品,占据国内知名家电、电梯企业的不锈板市场,并扩大产品出口。加强对中小企业整顿,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发展不锈钢深加工。进一步形成以宝新不锈钢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构建湖州不锈钢棒材生产基地。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不锈钢冶炼工艺,配套后续轧钢工艺。

(二)耐火材料工业

适应冶金等高温工业结构优化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优质、高效耐火材料新品种和高温隔热的高效节能材料,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连铸用的功能型耐火材料,如连铸钢包内衬、滑动水口系统、长水口、浸入式水口及异形水口、整体塞棒等;开发冶炼洁净钢用耐火材料,主要是包衬、挡渣墙等中间包用耐火;开发熔融还原、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大型水泥回转窑和浮法玻璃窑用耐火材料;开发长寿高炉和高风温热风炉用关键耐火材料;加速发展新型浇注料、压入料、喷补料等不定形耐火材料;积极发展新型节能用耐火材料、新型隔热材料;努力提高耐火材料企业的现代化水平,选用高准确度物料计量设备、高效混合设备、大吨位全自动压机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三)其他黑色金属工业

1、铁合金。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方针,坚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停止新建铁合金项目。现有铁合金企业重点在节能降耗、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污染治理、改善品种结构上着力。增加铬系低碳、超低碳低磷低硫等铁合金精炼产品、铁合金粉剂产品的比重,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金属制品。大力发展线材制品,提高线材深加工的比例;增加钢丝及其制品生产品种,发展镀锌铝、塑料复合涂层钢丝、钢丝绳和汽车工业用胎圈钢丝、轮胎钢帘线等短制产品。

3、铁矿、萤石矿。从资源条件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强地质探矿,稳定矿山生产。有利条件的铁矿山可与钢铁企业配套,直接生产钢铁企业需要的氧化球团矿。萤石矿山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四)铜加工业

以建成铜加工强省为总体目标,做精做强铜加工业。一是支持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向大型、高速、连续、自动、精密、节能和环保为特征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迈进,淘汰落后的"二人传"轧机和黑铜杆生产线。二是重点支持电子引线框架铜带、水箱铜带、变压器用铜带、超长冷凝管、内螺纹高效节能管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发展企业间多种形式的联合,尽快形成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小而专、专而精、精而特"的中小企业群体。四是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并实施名牌产品培育规划,争取铜带和铜管产品各有一个全国名牌。五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把铜加工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铜加工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铜资源缺乏的省情出发,鼓励铜加工企业向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发展。六是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全面提高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七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其他有色金属工业

1、有色金属冶炼。以节能节耗为重点,强化冶炼工艺。控制电解铜冶炼能力增加;采用铜冶炼新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扩大精铜生产能力,适当发展粗铜冶炼;采用预焙槽阳极电解技术,改造自焙阳极电解生产工艺,提高铝电解工艺技术水平;挖潜扩大锌冶炼能力,实现锌冶炼适度的经济规模。

2、铝加工材。鼓励发展工业用大断面和大规格薄壁宽幅型材、薄规格铝箔、各种复合材料、大型环保配套的铝型材表面处理线。控制小吨位挤压机和普通建筑铝型材生产能力的扩大。

3、有色金属新材料。完善新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体系,采取企业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方式,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超细粉体,电子浆料,稀土应用材料,新型刹车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8英寸以上硅单晶材料,4-5英寸区熔硅单晶材料,2-3英寸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用材料,高纯金属、高精度金属箔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力争**期末,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

4、有色金属矿产及贵金属。

针对矿山资源状况,做好三级矿量平衡,稳定矿山生产;加大找矿力度,处长矿山服务年限。加快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尽快适应矿业市场化发展趋势。完善资源枯竭、环保不达标或不适应市场运作的矿山企业退出机制,以期平稳、有序退出。依托现有优势,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用贵金属材为主的贵金属加工业。

四、发展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对钢铁工业实行总量调控,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小钢铁、小轧钢的关停和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实现钢铁工业工艺装备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重点在冶金产品延伸加工上着力,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严格限制长线产品生产,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打击假昌伪劣钢铁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力度,依法取缔地条钢生产。坚持打击钢材走私行为,整顿钢铁市场。有色金属工业下决心淘汰"二人转"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立足于优势企业的壮大和特色产品的拓展,推进企业重组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加强对冶金行业区域特色经济的引导,推动组建以资产为纽带、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三)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围绕合金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目标,调整有色金属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大力促进色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动冶金新材料的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加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控制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步伐

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国有大中企业改革脱困为重点,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的政策,对长期亏损、丧失竞争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兼并破产。进一步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

(五)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发挥我省的港口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大利用国内外两种资金、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力度,加快冶金工业发展。积极扩大冶金产品出口,提高行业的外向程度。

有色冶金范文篇6

县冶金建材产业发展至今,规模较大,企业较多,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二、政策措施

为加快全县冶金建材产业发展,我县每年下发《全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工作意见》,文件中明确全年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方向和政策扶持措施,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工业企业年度贡献奖、企业创新产品奖、企业技术改造奖,扶持产业做大做强。每年用于兑现企业的优惠政策资金及奖励资金高达几千万元以上。为扶持全县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发展,2013年,我县出台了《全县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细化了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发展目标:至2012年全县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完成增加值24亿元,上交税收3.5亿元以上,至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增加值48亿元,上交税收7亿元以上。并明确了重点发展铜产业,大力发展铝制产品,加快发展金、银、钯等稀贵金属产品为发展重点和方向。在财政、金融、用地、用电、规费、用料及其他方面予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同时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发展,相应成立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办,负责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项目引进、落户、建设、生产等过程中的日常调度服务工作。以基础配套、项目引进及产业链完善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城南工业区有色金属产业园,产业园占地面积约2040亩,具体规划为三个功能区:一是铜业区;二是有色金属加工区(工业一路以东、月华路以南、工业二路西、工业八路以北约480亩);三是配套产业区(工业一路以东、工业八路以南、工业二路以西、工业九路以北约240亩)。搭好产业承接平台,规划设立工业合作开发区,主动承接新钢产业扩张和转移。我县与新钢集团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新钢集团公司积极与金属加工产业园对接,支持金属加工产业发展。

三、招商引资

一是强化产业招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围绕医药化工、金属加工等重点产业招商。二是实施高位招商。由县领导组织分管部门和挂点乡镇外出招商,深入开展“一把手”招商活动。三是突出对接招商。紧盯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实施对接,2011年,我县与新钢集团公司双方高层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旨在高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4月19日,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县内铁矿资源开发、产业承接、物流运输、立项争资等方面达成共识,确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优化环境

为创优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2013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创优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文件,全面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建立了重大产业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对部门自办大厅的监管和综合窗口的管理。重点对招商引资、项目进区、项目建设服务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

五、环境保护

鉴于冶金建材产业属于污染程度较高的产业,我县依法加强对企业环保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每年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对查出的环保隐患建档立卡,责令限期整改,同时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对建材企业实行“扶优汰劣、抓大放小”的原则,对规模较大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较为突出。特别是国家和省里收紧“地根”和“银根”,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加快压缩信贷规模,对我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是一大挑战。二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发展步伐。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的增多,供水、供电跟不上发展需求,排污治污问题还亟待解决,特别是国家对节能环保愈加重视,对产业项目的落户、现有项目的生产都有很大压力。三是产业层次较低。多数属产业的上游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内的企业相互配套能力弱,产业链不长。

有色冶金范文篇7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关键指标分析、因子分析、区位商分析等方法,对其优势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定工业中的优势行业及潜在的优势行业。同时,针对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取规模以上工业37个大类行业进行优势行业的分析评价。对于贵州省工业中优势产业的选择,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

(一)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关键指标分析

1.规模分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以及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总产值和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1。

2.经济贡献分析。利润总额是评价工业行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衡量行业管理水平和成长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指标。税金总额反映工业行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程度。从业人员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对解决贵州省人口就业所做贡献。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以及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2和表3。

3.科技投入分析。工业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R&D经费)占总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反映了各工业行业的科技实力。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研究开发费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4。

以上关键指标显示,各指标的前十大行业所占比重基本在80%以上,说明集中度很高,优势体现明显。从三个方面总体看,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如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指标的前十位中。除此之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两行业基本处于前十大行业靠后的位置。

(二)因子分析

优势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因素、多准则的决策问题,根据文章所设置的优势产业选择原则,收集了大量衡量产业水平的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5。

从各行业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看,传统优势产业中烟草、电力、饮料、有色冶金和医药等行业在前十位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非金属矿采选、食品制造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等五个行业也居前十位。

(三)区位商分析

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LQ)来测定。选择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这三项指标进行区位商分析,得到排名前十位的工业行业见表6、表7、表8。

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区位商中有7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饮料、电力、医药、有色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区位商中有8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电力、饮料、煤炭、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和黑色冶金行业;利润总额区位商中有9个行业LQ>1,分别是饮料、非金属矿采选、有色冶金、烟草、医药、食品制造、化工、电力和煤炭行业。这表明贵州省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综合三个方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仍占主导地位,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项指标的前列。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制造等行业基本处于靠前的位置,表明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如采掘业中的煤炭行业和有色冶金、黑色冶金行业。这些行业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使得贵州省长期扮演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

轻工业偏轻。“两烟一酒”作为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拥有独特资源条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生很大变化,消费结构和观念的改变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其烟酒产业带来极大冲击。

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尚待培育。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外,新的比较优势产业还亟待扶持和培育。

区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贵州有丰富廉价的电力资源,与丰富的煤、磷、铝资源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建立以煤、磷、铝开发和深加工为特色的原材料工业体系。必须研究开发出能发挥资源优势、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根据市场需要,以资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二)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省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能源大省、资源大省,担负着“西电东送”的重大任务,产业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一些高耗能行业现阶段属于贵州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其优势条件将不断恶化以至丧失,因此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贵州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并且组合条件良好。要想尽快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选择资源开发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加工方向及程度,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刘公远.黑龙江省发展优势产业的基本对策.商业经济,2008(8)

2.贵州统计年鉴(2002-2008)

有色冶金范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关键指标分析、因子分析、区位商分析等方法,对其优势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定工业中的优势行业及潜在的优势行业。同时,针对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取规模以上工业37个大类行业进行优势行业的分析评价。对于贵州省工业中优势产业的选择,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

(一)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关键指标分析

1.规模分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以及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总产值和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1。

2.经济贡献分析。利润总额是评价工业行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衡量行业管理水平和成长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指标。税金总额反映工业行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程度。从业人员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对解决贵州省人口就业所做贡献。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以及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2和表3。

3.科技投入分析。工业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R&D经费)占总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反映了各工业行业的科技实力。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研究开发费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4。

以上关键指标显示,各指标的前十大行业所占比重基本在80%以上,说明集中度很高,优势体现明显。从三个方面总体看,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如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指标的前十位中。除此之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两行业基本处于前十大行业靠后的位置。

(二)因子分析

优势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因素、多准则的决策问题,根据文章所设置的优势产业选择原则,收集了大量衡量产业水平的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5。

从各行业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看,传统优势产业中烟草、电力、饮料、有色冶金和医药等行业在前十位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非金属矿采选、食品制造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等五个行业也居前十位。

(三)区位商分析

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LQ)来测定。选择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这三项指标进行区位商分析,得到排名前十位的工业行业见表6、表7、表8。

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区位商中有7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饮料、电力、医药、有色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区位商中有8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电力、饮料、煤炭、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和黑色冶金行业;利润总额区位商中有9个行业LQ>1,分别是饮料、非金属矿采选、有色冶金、烟草、医药、食品制造、化工、电力和煤炭行业。这表明贵州省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综合三个方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仍占主导地位,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项指标的前列。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制造等行业基本处于靠前的位置,表明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如采掘业中的煤炭行业和有色冶金、黑色冶金行业。这些行业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使得贵州省长期扮演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

轻工业偏轻。“两烟一酒”作为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拥有独特资源条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生很大变化,消费结构和观念的改变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其烟酒产业带来极大冲击。

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尚待培育。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外,新的比较优势产业还亟待扶持和培育。

区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贵州有丰富廉价的电力资源,与丰富的煤、磷、铝资源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建立以煤、磷、铝开发和深加工为特色的原材料工业体系。必须研究开发出能发挥资源优势、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根据市场需要,以资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二)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省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能源大省、资源大省,担负着“西电东送”的重大任务,产业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一些高耗能行业现阶段属于贵州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其优势条件将不断恶化以至丧失,因此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贵州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并且组合条件良好。要想尽快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选择资源开发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加工方向及程度,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刘公远.黑龙江省发展优势产业的基本对策.商业经济,2008(8)

2.贵州统计年鉴(2002-2008)

有色冶金范文篇9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2005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甘肃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甘肃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2008年8月“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2007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2007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2007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2007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2001-2007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2001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2001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2001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甘肃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甘肃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有色冶金范文篇10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年8月“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学院还积极加强同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科研,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德国Fraunhofer材料力学研究所、德国奔驰公司、俄罗斯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材料研究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多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研究,并与他们达成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近年来学院成功主办了“敦煌国际焊接学术论坛”,承办了“焊接环境、健康与安全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年会机械装备结构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省有色、黑色冶金行业技术成果交流会议”;协办“全国航空先进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均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