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22:44

幼儿心理培训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3月重新修订且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增加“促进心理健康”一项,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南》进一步解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1]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态度上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幼儿个体,知识上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力上懂得运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心理健康观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这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工作的基石,显性或隐性地影响教师教育行为。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市各区有代表性的共计17家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各幼儿园随机选取共计35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根据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心理健康内容和维度的划分,采用自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问卷共31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等。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2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9~0.901之间。因素分析结果KMO系数为0.820,各因子α值>0.70。共发放350份问卷,实际收回312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

二、教师认知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包括教师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看法。分别从教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差异进行比较。

(一)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

1.不同地区间的比较不同地区之间在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市区得分最高,县城得分最低且低于总体平均得分(22.894分)。不同地区之间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5.178;P=0.006<0.01)。2.持有不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较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得分最高,其次是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教师,得分最低的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初级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张的教师得分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22.894分)。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值为3.467;P=0.017<0.05)。不同地区间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可见,在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0.05),其他教师资格证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

(二)教师心理教育行为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经因子分析后,包括两方面:教师日常精神环境创设行为,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行为。下面将从以上两方面进行差异分析。1.教师日常精神环境创设行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比较。经分析,民办幼儿园教师最注重日常的精神环境营造,其次是集体办幼儿园教师,而公办幼儿园教师得分最低,且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35.809分)。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之间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3.541;P=0.030<0.05)。并对组间样本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教师不同最后学历的比较。经分析,最后学历是本科的教师得分最高,最低分是专科为最后学历的教师群体,且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35.809分)。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之间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3.541;P=0.034<0.05)。并对组间样本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可见,最后学历是本科与专科的教师之间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2.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行为专科毕业教师是否提升学历的比较。专科学历起点的教师中,提高学历的教师与无提升学历的教师相比,在专门的教育行为上得分高于平均分(23.524分)。

三、讨论

(一)各地区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有差异,行为表现无差异

本研究显示该市各地区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差异,且县城的幼儿教师认知得分低于市区和乡村的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77.1%的教师完全认同“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有1.2%的教师不赞同或不确定,且仍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行为表现不良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保健医生的工作范畴”。其中,县城的教师有73.2%完全认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市区和乡村分别为76.7%和84.6%。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幼教人员对幼儿高发的六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较差,对其致病原因、治疗办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5]。在本研究中,教师对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了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评价显示,接近过半教师认为自己“完全了解”,但仍有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或“不了解”。教师“看重幼儿自信的自我概念”上,52.7%教师“完全认同”,37.6%教师“比较认同”,选择“不确定”的占6.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不同地区不存在差异,教育行为评价的平均值为59.2分,中值为60分。

(二)提升学历的教师中,最后学历层次高,教育行为表现越好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学历等是目前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其中函授课程相较于培训内容更加系统,授课时间更长的特点。本研究发现,提升学历至本科的幼儿教师人数为67人,在第一学历为专科层次的老师中占40%,最后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和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表现上优于最后学历为专科的教师,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结果进一步发现,专科起点的教师中,提升学历至本科的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与无提升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表现更好。

(三)在日常的精神环境创设上,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之间差异大

《指南》中指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精神环境作为一门“隐性课程”,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情意系统,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7]公办幼儿园教师中总是“使用微笑、点头、抚摸、目光接触等让幼儿感到安全、爱和支持”占60.2%,民办幼儿园占63.4%;“我会表扬或肯定幼儿”一题中,公办幼儿园教师中63.7%选择“总是”,有1.8%的教师选择“从不”。民办幼儿园中74.8%选择“总是”,无人选择“从不”或“偶尔”。公办园中,41.6%的教师会主动询问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帮助化解,1.8%的教师选择“从不”,无人选择“偶尔”。在民办园中,会这么做的教师比例为31.7%,2.4%选择偶尔,无人选择“从不”。由此可见,民办园教师相较公办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及时肯定与鼓励更多,但公办园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干预频率更高一些。

四、结论

(一)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上给予教师指导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岗教师的相关培训机会较少。一方面,建议增加培训频率,增大培训覆盖面。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心理健康幼儿的行为特征。教师能够敏感发现幼儿的异常表现,如吸吮手指、遗尿等。除了注意侵害他人利益的儿童,还需注意不忽视那些有焦虑、沮丧、抑郁等自我损害情况的儿童。此外,还需增加幼儿行为观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具体观察技巧和方法,从行为上给予具体指导。二是教师自身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情绪具有传染性,幼儿易受暗示,易模仿,因此要重视营造良好和谐的情绪,创设积极的精神环境。幼儿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设计自己的“情绪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平和的心境、稳定的情绪状态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情绪示范。如果教师经常有爱冲动、急躁、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大声呵斥、发火等情绪不良、行为失控的表现,则很容易感染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暗示,促使其形成不良情绪特征和性格[8]。

(二)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具有五种曲线,包括蒙智曲线、早谢曲线、中庸曲线、卓越曲线、睿智曲线。[9]本研究调查可见,教师普遍认为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较少的原因是“认为它重要,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即“未知”,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不仅需要外力,更重要是个体内部的驱动力,知识资源的获取、采择、建构过程都依赖个体自身。人的学习力曲线掌握在自己手中。(三)从适宜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健康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繁复,若要面面俱到反而会造成浅尝即止的局面。从幼儿的年龄出发,“自我意识”在学前期出现并逐渐发展,在1岁左右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由称呼自己为“宝宝”到学会称呼自己为“我”;2~3岁时,可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并进行简单自我评价;4~6岁时,形成了“好的我”“坏的我”的参照系,能够把自己所做的和别人对他的期望进行比较。[2,11]“自我意识”是个性的发展的基石,自我与个体的心理调适、环境适应等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黄英.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访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151-152):94-97.

[2]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2-10.

[3]王彩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早期教育,2011(7-8):18-19.

[4]夏菡.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48):54-58.

[5]杜建政,等.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5,6:48-55.

[6]杨思亮.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结构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85-89.

[7]王艳.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价值[J].科教文汇,2016,344:107-108.

[8]高月梅,张淮.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43-244.

[9][美]艾丽卡·安德森.学习力[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34-35.

[10]王叶,张莉.“比比和朋友”课程及其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J].幼儿教育(幼儿科学),2017,10:48-51.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鄂西北;幼儿教育;心理状况

鄂西北幼儿教师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就像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幼师虐童事件,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才能使类似虐童事件不再发生?就这一问题,笔者对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提高鄂西北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地处偏远,风土人情、文化等方面较内地有较大差异。鄂西北地区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正常水平明显偏低,具体表现有:暂时性抑郁、饮食睡眠型障碍、暂时性敌对等各个方面。为使幼儿园学生健康成长,对鄂西北地区的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社会经济环境

幼儿园的职责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幼儿园学生进行学前教育。其二,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学生互动嬉戏玩耍。与进行学前教育相比,嬉戏玩耍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幼师职业亦被称为“保姆”。因为幼师职业进入21世纪后才兴起,所以没有划归为教师的行列,也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与内地的幼儿园教育相比,鄂西北地区地处偏远地区,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内陆发达地区。再者,其教师队伍大都由女性组成,又成为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由于幼儿思想活跃、奇特,又具有爱玩天性,所以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比,工作量较大。再加上鄂西北地处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资待遇较中小学较低,长期从事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心理容易出现不平衡进而出现心理疾病。

(二)心理压力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鄂西北地区的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幼儿教师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经过归纳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幼儿家长的压力。由于鄂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达到家长要求的水平,但是这些要求大大脱离了教师教学大纲,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家长的观念容易发生分歧。还有一些家长到幼儿园无理取闹,对老师进行无端责怪,这对幼儿园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简而言之,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进程在观念上的不一致使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影响教师心理健康。

2.来自自身工作的压力。有些幼儿园为了节省资金,聘请的幼儿教师人数较少,却招收大量的幼儿园学生,一个教师要带很多学生,同时还要对集体游戏的组织、午休、幼儿园学生的餐饮状况等方面照顾的面面俱到。另外,幼儿园教师担负着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和家长联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兼顾家庭和自己宝宝的教育工作。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让教师不堪重负,造成精神的高度紧张。

3.来自幼儿园园长的压力。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并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有的园长甚至将幼儿园学生的安全和教师绑在一起,学生只要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将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精神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大,不堪重负。

4.来自孩子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做事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顾忌他人的感受。有的幼儿园学生在幼儿园不听老师教诲甚至顶撞老师,跟老师很难进行沟通,使人精神烦躁。

(三)教师自身因素

就教师自身而言,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有些教师文化素质低,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职业怠慢的情况。教师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也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二、不同群体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不同地域在整个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

较城镇幼儿教师,乡镇的幼儿园教师心理具有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环境问题导致的。从工作环境、食宿环境、工资待遇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乡镇在各个方面都比城市落后。教学质量也因此难以保证,因为起点低,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城市里家长的要求还要高,家长在没有了解教学课程的情况下对教师进行苛刻指责,进而引发教师的心理问题。

(二)年龄方面

笔者通过对鄂西北地区293名幼儿教师的调查采访了解到,在鄂西北地区,25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在患病人群中占有很大比重。原因包括: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处理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安全责任问题等,这些因素导致教师精神不堪重负,引发心理疾病。在31~40岁的教师中,由于职业原因,在心血管、呼吸道等方面会出现一些疼痛等躯体化的症状。介于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群体———26~30岁的幼儿教师,由于家庭、工作相对稳定,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相对较少。

(三)学历方面

学历也是造成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相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低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由于经济比较落后,鄂西北地区的教师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认识狭窄,对时间不能合理分配。要想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其文化水平及认知水平。

(四)职业兴趣

有些幼儿园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并非出自本人意愿,在刚刚上岗时就存在职业懈怠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幼儿教师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躁固执等心理问题。另外,园长的工作没有切实到位,只注重教师的工作质量,却忽视了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使其出现消极情绪,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要想解决以上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大力宣传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点,使教师学习积极性提高,进而使职业懈怠现象彻底消失。其二,园长的工作要切实到位,对每一个教师的心理和精神给予关心,进而提高幼儿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较东部发达地区,鄂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且,幼儿教师作为“保姆”,其社会地位较低,家长对幼儿教师缺乏尊重。当地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幼儿教育者的合法利益。另外,国家还要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提高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对人才引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缩小民族地区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其雄厚,而鄂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较发达地区就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编制配备不足、教育环境较差、教师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等方面。有关部门应有所举措,以减小差距,提高鄂西北地区的教学水平。同时,园长对工作也要进行合理分配,以减少教师的压力。

(三)园内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园内健康发展

园长在评价幼儿教师的工作成绩时,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而应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教师,对于好的教师应给予支持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教师的生活,并给予关怀,进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可以针对教师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园长和幼儿园教师建立良好关系,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参与进来,使其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视,提升幸福感指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效开展家园沟通,提升民族地区家长的素质和观念

鄂西北地区家长的素质和观念还有待提升。家长和教师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强加于教师,而应积极沟通,了解两者教育理念的差异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更融洽。另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教师的成绩被充分肯定的同时,家长和老师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加大培训力度,注重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需求,提升自我素质,完善自我人格

由于鄂西北地区25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较大,所以应对其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以提高专业素质,完善人格。对于个别没有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幼儿园应采取一对一指导,让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消除职业怠慢的现象。另外,园长要针对25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开展一些交流会,交流教学心得,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幸福感指数,使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发展。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本文笔者通过调查采访并查阅文献,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读者,对鄂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有所帮助。

作者:夏小林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云.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3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一般是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24%的教师认为是为“家长和社会服务的”,20%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幼儿游戏的伙伴”,38%的教师认为是“教给幼儿知识的教育者”,18%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幼儿发展的专家”。这四种选择反映了四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它们分别是服务型、玩伴型、教育型、专家型。第一种价值观是重服务功能;第二种忽视了幼儿教育本身的教育性;第三种价值观是教育型,重知识的传授,但容易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第四种是专家型,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了幼儿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很多幼儿教师潜意识也有这样的认识,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也没用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工作效能感低下。

3.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

从统计结果分析,咸阳市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67%的教师“非常满意”现在的职业,只有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通过分析得知,对自己职业非常满意的老师90%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当初的职业理想也大多数是幼儿教师,他们喜欢孩子,对幼教事业满腔热血。对于二次择业的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

(二)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

幼儿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五大领域的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入门知识。从本次统计的结果来看,1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老师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五大领域课程。49%的老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反思,缺少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3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影响学前教育的相关因素等知之甚少。对于幼儿教师缺乏知识素质这一情况,培训无疑是可行的最佳方法。从培训的频率来看,44%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培训层次以园本培训为主,54%的教师偶尔参加一些培训,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游戏活动的引导与支持能力、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保育能力、技术能力、艺术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来看,69%的教师通常做法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27%的教师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按照家长的需要和要求”和“按照社会的需求”比率都是2%。

二、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咸阳市幼儿教师的素质状况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很多教师的职业理想都非常的清晰,多数教师能使用探究法,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到幼儿教师素质状况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差距还很大,比如,很多老师缺乏实践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现时的身心中、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贯穿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有助于教师把握现在、重构过去与未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些教师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在校期间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信念。

(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方式。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要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师每个培养层次培训的主要依据,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课程,重视观摩质量。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4

幼儿教师是幼儿灵魂的工程师,肩负幼儿早期启蒙的重任,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下的幼儿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对幼儿教育工作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良性发展,今后社会各界必须要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加以重视,应采取可行的方式帮助幼儿教师积极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进一步了解现下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笔者对此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现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成人规模。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倾向、强迫症状和躯体化等,而针对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与以下三种因素有关。首先是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较高,因此对幼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使得幼儿教师产生了较大压力。此外现下社会幼儿教师职业认可度低,认为幼教职业就是高级保姆,这种社会职业偏见也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园区管理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幼儿教育市场中求得生存,现下的很多园区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很多是有失人性化的,这使得幼儿教师经常处于应急状态,而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则易产生心理问题。最后是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表现在教育工作、与同事相处、生活压力多个方面,而上述因素的综合,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

1.建立社会系统支持。社会压力是引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帮助幼儿教师纠正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社会系统支持十分必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首先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加大对幼儿教师的支持力度,通过经费投入、规范办园资格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这也是认可幼儿教师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可以让幼儿教师的心理得到满足,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发生。其次是强化幼儿教师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在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幼儿课程也越发丰富,所有这些都向幼儿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素质要求,而为了能够帮助幼儿教师缓解这种社会教育压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大培训,帮助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适应现代幼儿教育要求,减缓职业压力,避免自身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

2.园务管理以人为本。园区管理压力也是引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更好地强化幼儿教育发展,帮助幼儿教师缓解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园区必须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强化柔性管理在园区管理中的运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如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该制定民主评价标准,并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参与权和自主评价机会,从而帮助幼儿教师消除量化考核时的心理压力和排斥心理,这是园区建立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一种体现。其次是打造民主开放的园区文化,为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园区可以帮助幼儿教师适当地调整工作量,协调师生之间的比例,从而降低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或者为幼儿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园区内建立休息室、健身室及心理咨询中心等,从而在民主开放的园区文化氛围中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掌握自我调控方法。在应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除社会与园区提供的外界支持外,幼儿教师自身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调控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不良心理问题。首先幼儿教师要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放松自己,在机械的工作中寻找到成功和满足,体会苦中有乐,才能永保健康心态。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5

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减弱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人口政策进行了数次调整。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政策一出即引起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预期,“全面二孩”政策将为我国带来约每年2000万的出生人口。新的人口政策已经带来了新一轮“婴儿潮”,这一代新生儿的成长,将对教育行业造成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将率先接受考验。我国人口政策较为稳定,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之前,已多年未作大范围调整,每年入园幼儿人数也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师幼比例也已趋近饱和。而“全面二孩”政策除了直接导致适龄入园幼儿数量剧增之外,也会改变我国社会固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幼儿的心理变化更加微妙,家长的诉求更为多样,社会的关注更为广泛。因此,研究“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不仅具有紧迫性,更具有必然性。

2“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

2.1工作量将显著增加。“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婴儿潮”必将造成未来几年内适龄入园幼儿人数猛增。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自2013年出台“单独二孩”政策后有明显增长,并在2015年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表现出了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37%,2015年为12.07%,2016年则高达12.95%,2017年为12.43%[1]。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的人口增长率。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规定,全日制服务类型全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应为1∶5至1∶7之间[2]。依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来看,即使按照国家规定的全日制服务类型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的最低规定1∶7来测算,未来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仍然无法弥补当前的缺口[3]。况且,并不是所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都会从事本专业工作。除此之外,幼儿教师相比其他学校教师,处在适合生育年龄的女性比例明显更高,这就意味着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许多女性幼儿教师将会有生育的选择,由此带来的产假、辞职等现象更将影响实际从业人数。2.2幼儿心理变化要求丰富教育策略。计划生育政策自1982年实施以来,已经在我国实行了三十余年,独生子女家庭是我国社会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也自然成为了幼儿教师最广泛的教育对象。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容易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幼儿的身心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包括对幼儿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解读方式、与幼儿的交流沟通方式等。而随着“二孩”的到来,“大孩”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关于家中“大孩”与“二孩”之间矛盾问题的新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无论是“大孩”还是“二孩”,他们的心理状态都将与独生子女产生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许多教育理念不再完全适用。对于学历较低、能力较弱或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而言,摒弃旧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复杂、系统、耗时的工程。又因幼儿教师教育对象的低龄化,工作琐碎,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但在工资待遇、社会尊重、专业发展等方面却面对着更多现实的压力和困境,易积累消极情绪,易造成职业倦怠[4]。这都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2.3家长对“二孩”所受教育的质量要求更高。因为有了教育“大孩”的经验,家长往往会对“二孩”所受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在这种对“二孩”所受教育质量抱有高度期望的前提下,家长难免会对幼儿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二孩”家长会对幼师工作中出现的疏忽和纰漏更加敏感,一旦幼儿教师的表现未能达到家长的预期,就会影响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这意味着幼儿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在教育“二孩”时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当前,部分幼儿教师对“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挑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幼儿园和有关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全面二孩”政策对教师素养的影响,致使教师职后培训关于“二孩”内容的缺失,教师职后培训内容与当前热点和学前相关政策脱节,教师不能及时认识到“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问题及对其提出的要求[5]。因此,即使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够维持在目前的稳定水平,也无法满足“二孩”家长的更高期望。2.4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工作的关注度更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必然对学前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社会各界越发关注幼儿教师在“全面二孩”政策压力之下的表现。仅2017年11月,就有携程托管亲子园教师打孩子事件与北京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虐童事件两大幼教丑闻被曝光[6],相关报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在社会范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将幼儿教师队伍推向了舆论中心,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人们对幼儿教师的期望更高,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为全面,幼儿教师的任何工作失误都有可能被放大。在幼教事业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幼儿教师被视为每一位孩子人生发展的奠基者,被赋予了厚重的时代责任感。然而,现实中却因为一些因素,例如教师的聘任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融通性、时间空间效力性等,导致大量不达标的人员进入了幼儿教师队伍[7]。因此,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重视队伍建设,在快速提升幼儿教师的政策解读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上下功夫,确保教师能够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素质向全社会展示幼教工作的专业性和创造性。

3应对措施

3.1科学控制工作量。3.1.1优化工作方法。幼儿教师应意识到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客观事实,并通过主观努力对自身工作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对较大工作量的适应性。幼儿教师应当加强对类似工作合并处理的能力,尽量将繁杂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从而在相同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工作,避免因工作量增加而造成工作时长的过度增加,尽量减少工作量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优化对常规工作的处理方式,不断自我总结、自我优化,从而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工作技巧,快速积累工作经验,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承受。3.1.2简化工作流程。随着幼儿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幼儿园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随着幼儿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幼儿园在管理上必然更为复杂,管理层级不断增多,幼儿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申报手续、审批手续等程序也将更为繁琐,这些教学任务之外的工作对幼儿教师而言同样是一大负担。因此幼儿园应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帮助幼儿教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适当简化管理体系,减少幼儿教师的不必要负担。3.2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家庭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幼儿心理变化,直接导致幼儿教师许多现有的教学技巧与教育理念不再完全适用。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研究者应加强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心理变化及相应教育策略的研究,确保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够接受到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的生涯规划指导,在入职前就能够拥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与应变能力,尽量避免在就职后被迫进行理念更新。此外,幼儿园也应自觉承担起幼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责任,为幼儿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加强政策学习等方式,帮助幼儿教师更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变化,并通过对幼儿教师队伍的领导,鼓励幼儿教师互通有无,更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幼儿园更可以通过改革奖惩规则与晋升条件等方式,促使幼儿教师进行自我改变与提升,鼓励幼儿教师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挑战下分享好的经验,贡献“金点子”。3.3提升职后培训力度。“全面二孩”政策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职后培训则为解决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科技进步、顺应时展的重要途径[8]。针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要制定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如果过于追求培训速度而搞短期脱产培训、封闭培训,本来肩负庞大工作量的幼儿教师就很难再抽出大量的时间,也很难有精力去认真参加培训。而把培训战线拉得过长,又会导致“学一点、忘一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培训效率的提高。因此,各单位应准确掌握每一位幼师的工作状态,尽量在他们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时间开展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不宜过长,但要保持稳定的培训频率。3.4搭建交流合作平台。3.4.1做好“请进来”工作。为帮助幼儿教师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信任,幼儿园应做好“请进来”工作,帮助幼儿教师掌握政策走向,学习先进知识,创造交流机会。一方面,幼儿教师的政策解读能力有限,为了能使幼儿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准确把握大政方针,幼儿园可考虑邀请政府行政人员、高校教师走进幼儿园,为幼儿教师进行政策解读、专业培训,帮助幼儿教师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不断为自己充电,对国家及本地区正在施行的、即将施行的相关政策有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避免由于政策解读失准而走弯路。3.4.2坚定“走出去”步伐。幼儿园要做好“请进来”工作,更要坚定“走出去”步伐,帮助幼儿教师主动担当作为。幼儿园可努力争取参与政策制定、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研讨等机会,提升幼儿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感,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影响力,让幼儿教师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单单做承受者,更要做改变者。幼儿园也可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宣传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帮助家长学会“教育”,提升幼师形象。

4结语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深度探寻幼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幼儿不谙世事,天真可爱,世人大多觉得跟“小可爱”打交道的幼儿教师工作和生活中一定充满了欢乐。其实不然,日复一日和学生相处,幼儿教师的欢乐是真,但只有真正走进幼儿教师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才能发现这个群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她们大多嗓子嘶哑、情绪焦虑、身心疲惫。因为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北京市50所幼儿园的447名教师中间,存在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教师高达59.5%。另有学者对湖北、河南两省的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1]。相比而言,大城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与生活和工作压力呈正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嫉妒情绪突出、人际交往障碍等,这种状况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身上都存在着[2]。如果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不良情绪持续累积,一个“导火索”可能就会引发教师的过激反应,而受到直接伤害的很可能就是毫无反抗能力的幼儿。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外界压力。1.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仍以市场为主体,除公立幼儿园外,大多数私立幼儿园教师以吃“青春饭”为主,流动性大、收入难保证、社会职业偏见大、工作量也大,但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还有不小的差距。不经意间的比较难免在教师中产生反差,导致部分幼儿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2.幼儿园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辛苦其他人难以体会,压力主要来源以下方面。①教育改革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经常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胜任工作岗位,岗位压力给幼儿教师带来心理压力。②班级人数多。2016年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2016》明确规定,幼儿园每班的标准人数为:小班20~25人;中班26~30人;大班31~35人[3]。但目前很多幼儿班级有超标现象,特别是县乡的公立幼儿园和一些乡村私立幼儿园,有些班级甚至超过40人。幼儿教师从早到晚连轴转,日复一日,难免产生职业倦怠。③案头工作多。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指引使幼儿教育管理者的培训机会变多,很多幼儿园逐渐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但日益规范化的管理也给教师留下一大堆“家庭作业”:课件制作、教案设计、观察笔记、家园联系册和活动效果分析等,还有各种教学技能比赛,使得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做案头工作,工作负担较重。3.幼儿家长。伴随着民众文化水平和教育意识的提高,现代家长对子女多寄予较高期望,既希望孩子入园接受良好教育,更希望年幼的孩子能得到好的照顾。幼儿园的生存需靠质量提升来吸引家长,私立幼儿园入园费用普遍昂贵,使不少家长对幼儿园有一种“花钱买服务”的思想。面对家长的“挑剔”,教师需多加小心,若有照顾不周很可能会被领导责罚。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差距,致使教师感到疲惫。(二)个人因素。1.教师本人的自信度。学前教育发展近几年势头强劲,国家扶持力度较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策落实还需要时日,幼儿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变化尚不明显。幼儿教师群体普遍年轻,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低估自身价值,自信心不足。不少有一定教龄的中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也偏低,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易造成幼儿教师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2.教师的耐挫折能力。人生若都心想事成,想必心情多会愉悦。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工作中谁都难免遇到挫折,但挫折感并非人人都有,因为每个人对挫折的认知和耐受力不同。对挫折的耐受力受教师自身修养、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耐受力强的教师会正确看待困难并分析原因,适当调整,使自己越来越好,但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以致时常碰壁。3.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领导及幼儿家长等群体之间多沟通。若彼此之间相处良好,同事友爱、师生亲爱,那么工作氛围就会其乐融融、愉悦和谐。而幼儿教师以女性居多,女性群体普遍情绪易波动,更关注他人评价和细节等,这些很可能造成幼儿教师之间相处产生障碍。教师若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产生心理问题。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毫无反抗能力的柔弱学生,因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否对幼儿影响巨大,幼儿教师本人、幼儿园管理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致力于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一)宏观政策指引。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近些年来,国家对幼儿园的扶持已初见成效,但根本性的扶持还没有到位,围绕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切实改善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并专心于幼教事业。(二)工作环境营造。作为工作载体的幼儿园,管理者要考虑营造一个严谨、温馨的育人环境。对内建设民主、尊重的幼儿园人文环境,形成活泼、团结的温暖大集体,妥善协调、解决教师间的冲突。想大家之所想,做好后勤保障,增强凝聚力,是幼儿园领导首先要做的工作。幼儿园对外则要大力宣传幼教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氛围,从我做起,逐渐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看待幼儿教师的大环境[4]。同时,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园方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开阔教师视野,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各地政府部门应指导各园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大事来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派遣教师出去培训学习[5],或者邀请心理专家来园做心理健康讲座,将心理健康常识慢慢传递给幼儿教师,把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结合起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同时可以和当地开设心理健康专业的高校联系,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服务。当幼儿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能够有求助途径,可通过热线或直接与专家见面向心理专家咨询,诸多举措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四)自身积极调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幼儿教师本人更要积极调适,主动维护心理健康。1.关注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才是正常工作的基础。幼儿教师工作事无巨细,面对的事情多,因此更要关注身体健康,比如,幼儿教师应饮食营养均衡,以维持身体所需;幼儿教师应保障每天7~8小时的睡眠;坚持适度锻炼,幼儿教师可在组织幼儿活动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锻炼。2.理性认识职业。幼儿教师应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职业,不卑不亢,相信任何职业都能有精彩作为,学前教育正值发展春天,幼儿教师更是如此。国家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势必带来更可观的生源市场。幼儿教师要接纳并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提炼,脚踏实地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3.学会调节情绪。教师的爱是幼儿教师高尚情感的源泉,又是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情感品质。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既受个体心理水平的制约,又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但面对单纯无辜的幼儿,教师的爱和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消极情绪带入教学活动中去影响幼儿。幼儿教师应学着对待事情要放宽心胸,有情绪时适当合理地进行宣泄,不过分压抑消极情感,节假日可以经常和家人、朋友外出娱乐放松心情。4.和谐人际关系。平等、和谐、彼此关心、相互尊重的良好人际关系,能有效维护和增进幼儿教师身心健康,也是一个群体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标志[6]。在这样的群体氛围中,其成员都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乐于为这个集体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幼儿园领导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弘扬正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在教师队伍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而这样的氛围才能使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整个幼师群体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希望各方面力量真正重视起来,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61-64.

[2]朱晓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的阐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6):105-107.

[3]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2016[S/OL].(2016-01-01)[2019-06-20].

[4]竺辉.2003年国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3):22-25.

[5]王灿,苏玉宏,李春泉,等.1016名中小学教师心理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381.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7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部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课本内容为主,包括拼音拼读、汉字书写以及难度较大的加减法运算。幼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全,理解很多知识比较困难,过早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不利于幼儿的正常成长。其次,教学方式方面。部分幼儿园采用小学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授课时很少考虑幼儿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还给幼儿留一些家庭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与国家倡导的课程游戏化、生活化背道而驰,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使幼儿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教学科目方面。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如英语辅导班、美术班、舞蹈班等。这样会让天性活泼好动的幼儿缺少自主游戏的时间、自由成长的空间,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思路

现阶段,很多幼儿教育活动没有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逐渐呈现出小学化的特点,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思路进行探讨。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很多家长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想法,强迫幼儿无休止地学习小学阶段的各门知识,导致幼儿缺少自由玩耍的时间,这容易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微信群、QQ群等方式,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要让家长认识到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看孩子爱好什么,真正需要什么。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充满童趣的童年,不要过早地用各种小学阶段的知识来灌输孩子。2.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落实保教结合的原则,是避免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丰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让幼儿教师树立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了解幼儿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能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课程内容应关注幼儿的生活,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快乐成长。3.促进家园共育。幼儿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师的教育,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联合起来,经常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共同保护幼儿的天性,不给幼儿太大的学习压力,共同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让幼儿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在家园共建过程中,家长要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开放日亲子活动,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幼儿教师则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并向家长介绍育儿知识及经验。要注重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生活常识,学习文明礼仪,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部分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就要从家庭及幼儿园两个方面入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幼儿教育的科学性。要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明确小学化倾向给幼儿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给幼儿营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晓明.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理性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2]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09).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教师自我效能感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组织和执行某个目标活动所达到的水平或从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否承担教师工作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的主观感受。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操作定义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能否承担幼儿教师的工作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幼儿的主观感受。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分析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梧州市幼儿教师,共发出200份问卷,回收了179份,电子邮件17份,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89.5%,有效率87.2%。根据收回问卷的幼儿教师基本信息进行分析。2.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分析。通过对有效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的平均值在3.20~3.98之间,总体的平均值为3.50,说明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以及总体状况均在中等水平以上,这说明幼儿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设计、交流互动和教学策略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均在3.5以上,这说明幼儿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这三个维度的工作,而教育认知和幼儿班级管理这两个维度的平均分较低,分别是3.21和3.20,低于总体的平均分数,这说明幼儿教师认为自己在这两个维度上做的不够好。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改善幼儿教师的外在环境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内在修养。只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调节才能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

二、创造利于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环境

幼儿教师的环境主要就是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提高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就是要改善幼儿教师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幼儿园环境等。1.完善幼儿教师的相关制度。(1)完善幼儿教师教育制度首先,安排合理的幼儿师范生课程。针对幼儿师范生应采用综合课程,既有公共课程、教师教育类的课程以及深入的幼儿理论课程,也要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课程,比如钢琴课、跳舞课、简笔画课等。其次,重视毕业前的实习工作。幼儿师范学校应严格监督本校学生的实习情况,确保送出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最后,确立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国家应规定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保证每位幼儿教师都能在进步。(2)改进幼儿教师的评价制度第一,幼儿教师的评价过程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中国是个人情大国,“亲情牌”在中国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这就造成了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做到公平。不公正的评价过程,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是他们热情和上进心的灭火器。若明确的知道努力、奋斗并不能获得成功,只会被践踏,相信没有会再去做。因此,只有评判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鼓励大家,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以为失败者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就还有机会。第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设置增分项目,比如,有的幼儿教师参加部级跳舞比赛得奖,在评价时,应加多少分;画画得奖,应得多少分,这样对于有特殊技能的幼儿教师是公平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能单纯根据结果来评价,幼儿教师的平时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态度都应设置分数,参与评价。还要鼓励幼儿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幼儿教师的内部评价机制。2.优化幼儿教师的相关社会环境。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相对来说都比较低,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环境下,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也会相对较低,因此应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幼儿园是幼儿教师接触的主要环境,因此,幼儿园的环境是否利于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给幼儿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其次,鼓励幼儿教师交流合作。积极倡导幼儿教师讲公开课,经常开展教研活动,鼓励幼儿教师不断地学习进步。鼓励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幼儿园要经常举办幼儿园聚会,增加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幼儿教师之间的感情,营造幼儿教师之间良好的氛围;最后,幼儿园领导者合理管理。

三、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养

1.提高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情绪不但会影响幼儿教师的生活,还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工作状态,影响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提高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1)阅读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书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有让自己不顺心的事,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阅读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在幼儿出现问题时,能够清楚如何与幼儿相处。在平时的生活中,心理学知识也是有很大的用处,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阅读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遇见挫折就一蹶不振。(2)向他人倾诉当自己处在低落期,感觉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时,可以向自己周围的朋友寻求帮助。有时候自己无法走出死角,或许别人的一句话就让自己豁然开朗,当自己处在不佳的状态时,对自己的评价一般也会是偏低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也比较低,做出的决定也会比较偏激,因此,感觉自己撑不住的时候,可以向别人寻求2017年第33期帮助,相信会有意外的收获。2.学习正确的归因方式。归因方式不仅影响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还影响幼儿教师以后的工作状态。因此,养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是重要的。当幼儿教师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为稳定的因素,即能力水平和任务难易时,则不利于幼儿教师以后的工作以及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若把成败归因于可控性因素努力程度时,则会有利于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以及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应该把成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程度,不能把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否则就会降低自信心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3.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幼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进步,自信心才会随之而来,因此,幼儿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平台。第一,向周围的幼儿教师学习,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学习。第二,积极认真的对待幼儿教师培训,有很多的幼儿教师尽管得到了培训的机会,但并没有认真的对待培训,重视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培训的课堂上出现教师玩手机、聊天、睡觉等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教师培训的工作,请的讲师都是各个领域的名师、专家等,幼儿教师应该珍惜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者:张阿丽 单位:梧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92.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9-203.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9

1幼儿教师的一般心理特征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特征(几乎全是女教师)既有做事认真、情感丰富、竞争意识强、好学、心细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具有妒忌心强、斤斤计较、话多、疑心等不良心理表现。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NEA)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或严重忧郁,或极度偏见,或凶恶而不能容人,或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一般而言,教师如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某些欠缺,只要她有敬业精神,肯努力,教师自身的素质会得到一定的弥补和提高;但是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是:要么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她在教学过程中会以不良人格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涵义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评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是:心理活动强度,主要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指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周期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其它的还有是否易受暗示,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理自控力、自信心、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在不同的环境的积极适应能力。

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前提是把好教师素质关。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要作到:一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二是加大幼儿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努力改善幼师队伍的性别比例,促使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师;人格;人格特征;16PF;对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第六条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儿园如何选拔合格的教师、师范院校培养的合格幼儿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岗的幼儿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素质?对在岗幼儿教师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秀幼儿教师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个选拔、培养及幼儿教师自我完善的良好参照。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或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他(或她)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如国内学者所言,幼儿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2]: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父母的“人”———常常要处理许多非教学任务。职业的独特性对从业者的素质自然有独特的要求。人格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如果它与职业或岗位之间的相符性或适合性愈高,则事业的成功希望就愈大。不同的职业或岗位需要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做,人格特征适应其工作需要时,则能因才施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往往需要较长期、科学的培训,如不及早发现有相应人格特征的人才,一则培训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二则他们的淘汰将会造成各方面的损失。另外,有关人格的知识有助于幼儿教师自我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14所幼儿园的教师人格进行测评,旨在了解优秀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幼儿教师的科学选拔、培养及自我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014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的深圳市、韶关市及佛山市的14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共570人,剔除部分不完整的问卷及6名男性教师的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501份,问卷有效率87.9%。有效问卷全部为女性,年龄均值33.09岁,标准差9.198。其中,公办幼儿园308人、集体所有制幼儿园82人、民办幼儿园111人。501人中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共97人,专科学历幼儿教师共239人,中专或以下学历幼儿教师共165人,样本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以近五来年曾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作为优秀幼儿教师的操作性定义,共有优秀幼儿教师209名。考虑到心理测评的相对性,拟将全国女性常模及另292名普通幼儿教师作为优秀教师的对照组。

2.研究工具

采用华东师大戴忠恒、祝蓓里修订的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简称16PF)。[3]该量表是一个双极量表,由187道题目组成,从16个维度对被试人格的16种不同因素做出了解,在使用中可将各因素的粗分转换成标准分(采用标准10分,分数范围从1~10,均数5.5,标准差2)。该量表还能通过特殊公式计算出四项次元人格因素和四项应用分(心理健康Y1、专业成就Y2、创造能力Y3、环境适应Y4)。3.统计工具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优秀幼儿教师与16PF全国女性常模的比较

将优秀幼儿教师的16PF粗分与全国女性常模进行对照,t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1),优秀幼儿教师与全国女性相比,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3个人格因素上差异极显著。

2.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比较

将全体幼儿教师16PF得分转换为标准分后进行比较,t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2),两组幼儿教师在持强性、敢为性和独立性等3个因素上差异显著。

3.人格特征对优秀幼儿教师的回归分析

以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为因变量(1为优秀幼儿教师,0为普通幼儿教师),16PF各因素为自变量,对全体幼儿教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稳定性、持强性、敢为性和独立性进入回归方程,这预示稳定性、持强性、敢为性和独立性四个人格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能预测能否成为优秀幼儿教师。

四、分析与讨论

正如国内专家所言[2],同时又如本研究所显示:幼儿教师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从事该职业者自然也形成独特的人格特征。本研究发现,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女性相比在16PF中的13个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此结论与邢少颖[4]等人的研究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邢少颖等人的研究与本研究都表明,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女性相比,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上得分偏高,而在怀疑性、实验性上得分偏低。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还发现,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女性相比,有高的稳定性、幻想性、忧虑性、自律性,以及较低的聪慧性、独立性和紧张性(可能与样本的选择及优秀的评定标准有关)。造成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女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优秀幼儿教师每天接触的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以及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周围的同事多为女性,且不用面对升学压力,使她们形成了热情、外向、轻松兴奋、情绪稳定而成熟,且敢作敢为、较女性化、易与人相处的人格特征。国内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对象是人)人格与绩效的预测研究显示[5]:乐群性、敢为性、敏感性能显著预测工作绩效,尤其是关系绩效。我们估计以育人为工作任务的优秀幼儿教师,较高的乐群性、兴奋性(特殊公式中的心理健康Y1的正向预测因子)、敢为性、敏感性(有利于对幼儿细心照顾)、稳定性(心理健康Y1的正向预测因子)、幻想性(有利于对幼儿开展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和自律性,较低的怀疑性、紧张性(心理健康Y1的反向预测因子)可能有利于其工作取得更好的绩效。研究发现,作为幼儿教师中的较为优秀代表的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女性相比,聪慧性与实验性(亦称变革性)得分偏低,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聪慧性因素主要考查的是一个人思考的敏捷程度、学识的丰富程度及抽象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它所鉴定的是人的一般能力。如国内专家所言[6]:跨世纪幼儿教师应具备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为一身的完整的能力结构。幼儿教师聪慧性偏低不利于幼教工作深入开展,这可能与幼儿教师学历总体偏低有关,本研究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幼儿教师占32.9%。各方面的证据都表明,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教师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本研究中的方差分析表明,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在聪慧性得分上显著高于专科学历、中专或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F=7.04,t=0.001,事后多重比较LSD)。另外,这种状况可能也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部分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侧重艺术类课程(尤其是专科学历教育),甚至部分院校从艺术类考生中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导致学生理论素养偏低。本研究所显示的优秀幼儿教师在实验性(较保守和尊重权威)上得分偏低可能也与幼儿教师总学历偏低有关,不利于幼教工作的创新。就本研究的样本而言,优秀幼儿教师人格尚有待完善之处,但她们仍是目前幼教工作的优秀代表。将她们的人格特征与普通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对照,有利于普通幼儿教师尽快地成长为优秀幼儿教师,也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参考。本研究与国内研究表明:与普通幼儿教师相比,优秀幼儿教师在持强性[7]、独立性[4]、敢为性(仅本研究)上得分偏高。本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稳定性、持强性、敢为性、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优秀幼儿教师做出预测,这预示着幼儿教师中的好强奋发、积极独立者容易成为优秀者。

五、对策与建议

1.增进工作与学习中的积极体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了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的积极心理学运动,而积极人格与积极体验、积极的社会制度一起,成为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国内专家指出:积极人格特质其中一项标准就是与幸福生活的实现相联系,满足道德价值,不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受到公众社会的肯定,在社会角色有较高的价值意义等。[8]本文且将幼儿教师中的高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自律性、持强性、独立性及低怀疑性、紧张性作为幼儿教师的积极人格特征。如本研究所示,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易成为优秀者,因而这些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培养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地获得积极体验,是重要的途径。如幼儿园中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们明确职业的价值;通过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发教师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创造条件让在工作中取得积极结果(幼儿的进步、家长的认可、学校的表彰等)的幼儿教师得到及时反馈,让幼儿教师们体验到幼教工作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师范院校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让未来教师们明确未来职业的意义。正确的认知是积极情感产生的基础,只有对幼教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不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2.促进幼儿教师良好自尊的形成

自尊是一种关于自己技能、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评价后产生的对待自我的态度[8]。当一名幼儿教师积极投身于幼教工作,并不断获得关于自身能力、价值的积极反馈的时候,其积极的工作方式将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意味着在幼儿教师身上形成了某种积极的人格特征。国内研究表明,反映成功者和自我反省是提高自尊的两种重要方式[9],这为通过培养幼儿教师的良好自尊,进而达到培养幼儿教师积极人格及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依据。幼儿园应多组织如公开课、文艺演出等活动,鼓励幼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水平或专长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教师们在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同时获得自我能力感。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教师们应主动地与成功者进行比较和反思,发现自己与成功者的相同之处与不足。

3.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方案

学历是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重要指标,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代表一个国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很多国家的幼儿教师培养都由部分大专或大学培养朝完全大专或大学培养的方向发展[10],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刻不容缓。幼儿园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教师通过函授等各种方式提高学历,有关部门应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让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师范院校要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既重视艺术素养又重视科研精神与能力(尤其是本科学历教育),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理论水平。由师范院校实施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也应加强幼儿发展与教育知识、自我发展知识等教学,淡化艺术技能的要求,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素养。

作者:邝廷舜 李城 许晓梅 李晓云 范晓荧 单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

[2]张建人,祁虹鹏,凌辉,刘雯瑜,胡蒙江.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价值观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4(5):17-21.

[3]祝蓓里,戴忠恒.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国常模的修订[J].心理科学通讯,1988(6):14-18.

[4]邢少颖,贾宏燕.关于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1):41-46.

[5]张天.卡特尔16PF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绩效预测效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6]秦旭芳,庞丽娟.略论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及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01(2):37-39.

[7]杨敏,朱丽丽,张瑛.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3):19-21.

[8]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