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辅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7 17:25:18

幼儿教育辅导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1

(一)幼儿园高级教师

1.任幼儿园一级教师5年以上;

2.具有比较厚实的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文明专业知识;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工作,教育教育经历比较丰富,效果显著;

3.具有组织教育教育研讨工作的才能,能辅导一、二、三级教师的教育教育工作,并在培育、提高教师文明业务水平和教育教育才能方面做出成果;

4.近4年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优异教师、优异教育工作者称号或1次考核为优异。

(二)幼儿园一级教师

1.大学专科毕业生,见习1年期满,或中等幼师毕业任幼儿园二级教师3年以上;

2.把握并运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和教育教育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工作,具有幼儿教育教育工作的经历,教育教育效果杰出。具有辅导教育教育工作研讨的才能和培育教师的才能。

(三)幼儿园二级教师

1.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及职业高中幼儿师范班毕业,见习1年期满;

2.基本把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卫生学基本理论,并能独立运用教育教育法的基础知识;

3.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必备的文明知识和技能技巧,具有初步的教育教育研讨才能;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2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转(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第三,在人口较分散的农村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我们建议在人口比较分散的农村地区,在举办小学寄宿制学校时,三年级以上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与幼儿班的大、中、小班合并办学,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同时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幼小一体化”管理,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范围,这样既能推动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又能解决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农村幼儿提前入学的问题。

第四,修订教师编制标准,明确农村公办幼儿园专业教师的身份与待遇,确立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针对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队伍老化、现有年轻教师难以安心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等问题,我们建议政府修订教师编制标准,增加农村公办幼儿教师的编制,并最终形成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和照顾那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中老年教师,应优先给予他们公办教师的身份与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靠”。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4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5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6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助学者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网络的问题解决与知识共享的学习系统。在该共同体中,学习者在助学者的干预下,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1]。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线协作学习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就应运而生。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也称在线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企业、IT培训机构等都已经开发了很多基于共同体理念的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新理念应用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国内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研究[2]。例如,就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开发学习共同体学习平台等。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众多的高职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备受社会的关注,然而,幼儿教育高职生的职后教育和学习支持机制处于缺失状态,无疑不利于幼儿教育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基于华中师范大学“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一个子项目———教师职后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给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职后学习支持机制。基于该数字化学习港体系架构[3],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更好的为幼儿教育高职生的职后教学实践以及教研学习等提供实时帮助,真正为幼儿教育高职生的继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2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2.1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性

2.1.1系统性

该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系统,幼儿教育高职生、教育专家/导师/幼儿园一线教师、教育资源等都是系统的子部分,为整个有机系统提供应有的价值。幼儿教育高职生可以通过与教育专家/导师/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交流获得教学、教研方面的提高;同时,幼儿教育高职生本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也为教育专家的教学科研提供真实材料,为今后完善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培养方案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际依据。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的补充和完善。教育资源本身是一种生成性资源,通过幼儿教育高职生、幼儿园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断产生新的策略、技能,丰富并优化教育资源的内容。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缺少都会影响整个系统。

2.1.2生态性

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生态性特征。具有系统性的学习共同体,幼儿教育高职生向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提出疑问,进行交流,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通过交流产生的新方法策略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幼儿教育高职生又可以从这新的教育资源获取知识,这是个循环的过程;同时,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辅导,幼儿教育高职生获得的教学经验又丰富了教育资源,教育专家等又可以从这新的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的研究,更好的辅导幼儿教育高职生,这又是一个循环过程。该共同体聚幼儿教育高职生、教师、教育专家、教育资源于一体,因此具有群聚性;幼儿教育高职生之间的学习本身就是富有竞争性的,逐渐构成了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同时该组织是由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幼儿教育高职生通过与教育专家交流,提升了自己的教研能力,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教育资源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因此整个系统的子系统都是动态的、循环增长的过程。那么,这个学习共同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子系统都要相互适应,达到各自新的平衡位置。因此,该学习共同体具有生态性。

2.2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的实践学习共同体,有别于传统的实践共同体,能够为异地工作的幼儿教育高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互的平台,促进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学能力和护理水平的提高。在线共同体一般由学习者、助学者、信息流三个方面组成[4]。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则包括幼儿教育高职生、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教育资源三个部分。

2.2.1幼儿教育高职生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发展,致使在线学习群体中多了一类学习者———幼儿教育高职生,这些幼儿教育高职生承担着幼儿性格塑造、思维启蒙的重任,上承婴儿教育,下启学前教育,因此,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生来说,丰富的教学经验、护理经验是他们渴求的宝贵财富。基于网络上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能够有效的满足他们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该学习共同体可以激发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且能够解决日常教学问题。同时,身处异地的幼儿教育高职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长期学习,在线学习过程中不免出现孤立感,如在对美国院校的23门网络课程进行的评估中,学习者反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者之间缺少交互[5]。因此,我们应尽力构建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为幼儿教育高职生的继续发展创造环境。

2.2.2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

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从学习共同体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讲,充当助学者角色,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和“经营者”。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有着具体的任务分工,教育专家为幼儿教育高职生提供专家角度的高层次指导,导师则对幼儿教育高职生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进行指导和跟踪,幼儿教师则提供来自一线教学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心得。他们一起帮助幼儿教育高职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和生活问题。他们不仅仅提供教学知识方面的援助,更多的是设计基于教学的学习活动,让幼儿教育高职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能解决幼儿教育高职生学习时出现的孤立感,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角色投射和集体归属感。学习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6]。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可以为幼儿教育高职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高职生知识迁移,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认知能力。基于专题的开放性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极大的调动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维广度和深度,加强幼儿教育高职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成长。生活援助体现在帮助解决幼儿教育高职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孤立感.方式是通过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促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中,积极学习,主动和同行交流。英国开放大学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注重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每一名学生指定专门的课程辅导教师兼咨询顾问,负责学生的教学辅导及提供选课建议、指导学习方法等咨询[7]。

2.2.3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的前提要素。丰富的持续更新教育资源能够提高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信息获取量。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资源发展动态,吸收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华中师范大学“985”创新平台中的一个子项目,通过研制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规范[8],保障幼儿教育高职生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共同体活动交流的基础,没有教育资源,就没有交流的话题,更没有交互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教育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港体系平台对幼儿教育高职生、教育专家、导师、幼儿教师进行与传播。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研资源和心理资源等四大类。学习资源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网络课程、图书资料、专家指导等;教学资源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学服务的,包括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教研资源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教研工作提供动态延续性的服务;心里资源则是为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生活方面提供实时的关注,保障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包括研究案例、教学设计、与幼儿教育、护理专业相关的网站等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媒体呈现方式体现多样化特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音频等。

2.3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模型设计

网络学习共同体不是临时聚集的松散结构,而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组成的在线学习共同体[9]。职后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也不是一个临时组织的松散结构,它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高职生的职后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知识的获取,这样明确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结构,该结构具有组织管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技术支持等特点。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包括规范的形成,学习活动的设计、协作分工、评价与反馈等过程。

2.3.1规范的制定

在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学习交流之前,必须针对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要求制定基于个体的学习行为规范,以约束其行为,更好的实现网络共同体的良性成长。同时该行为规范可以修改补充,在网络共同体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以优化共同体的效果,塑造一个良好、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和价值。

2.3.2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过程,基于学习活动的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共同体是一个交互性十分强的组织,能够有效的带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习者的教学、教研的兴趣,进而带动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基于幼儿教育高职生当前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在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让幼儿教育高职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护理知识,也相应的提高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创新型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未来创新型教育家的必要保障。幼儿教育高职生数字化学习港体系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学习服务支持和教研服务支持。学习服务支持内容主要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提供服务,以及学习管理服务。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导,专业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展示、图书电子资源等。学习工具包括学习日志、知识点导航和检索导航。学习管理是对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进度、登录次数以及在线学习功能等监督和管理。教研服务支持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管理工具和诊断评价工具的提供服务,还包括教学研究服务支持。教学资源包括优秀教师教学案例,教学、护理经验与技巧、教学设计和学科素材库;教学工具包括课件制作工具,组织学生协作学习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包括自适应测试工具、学籍管理工具、课程管理工具和自动分班工具;诊断评价工具包括作业提交、阅卷批改、成绩评定、成绩分析、成绩管理;教学研究服务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交流平台,与同行交流,与导师和教育专家交流;一个是科研资源,研究方法类课程和优秀教学案例等。

2.3.3分工协作

分工协作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必要过程,没有分工协作,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就形同虚设,没有了灵魂。分工协作体现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性和系统性特征。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所有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不同学科性。所以分工协作就成为了必然。分工协作为不同教学学科的幼儿教育高职生在一个有着整体性的系统前提下,明确了各自的任务角色。具体的协作分工如图所示,设计好的学习活动是可幼儿教育高职生进行有效的交互的,因此,学习活动包含基于幼儿教育高职生的任务,任务设计是基于不同任务范畴(主题A、主题B、主题N)的,任务的对象是该学科的幼儿教育高职生,为了体现不同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点等,不同任务映射着不同类型的幼儿教育高职生。学生A1和学生A2之间的交流是学科内部的交流,能够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知识漏洞,因为幼儿教育学科内容知识的交叉性十分强,同时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都可以得到极大的交互,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幼儿教育高职生相互交流,在整个学习活动的大环境下,交互能够把握和掌握整个学习活动的情况,把握整体意识,形成一个宏观的印象,更好的服务自己的知识的把握,能够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在生活、情感等其他方面所得到的交流,能够提高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个体的集体归属感,满足他们的自尊。学生在与同行进行交互的同时,还可以和教育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进行交流,实现交流的立体化。整个协作分工的进行都是依托整个网络共同体所具有的技术应用服务。该学习共同体的技术应用服务包括学习交互平台和心理交流平台。学习交互平台包括E-mail、聊天室、BBS论坛和QQ群组聊天等。心理交流平台则提供交友平台、心理咨询服务、特约专家专栏和心理常识。学习交互和心理交流能够有效的促使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生活轻松有效。

2.3.4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必要成分,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共同体,必须对幼儿教育高职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基于过程的评价,同时,对专家、导师和幼儿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活动进行反馈。对后续的活动设计提供修改和完善,体现更强的针对性,因为幼儿教育高职生是个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一个稳定的特殊群体,因此,构建幼儿教育高职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对后续步入幼教行列的群体提供一个高效的服务组织,对提高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7

关键词: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作为全过程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教育水平同中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2014年6月,四川省启动《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10个深度贫困县在2015年以每县不少于10个的规模开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点,在2016年实现村村全覆盖。随着“一村一幼”的实施,凉山彝区迅速建立了一批乡村幼儿园,结束了散居彝区农村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为凉山彝区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

(一)普通话推进困难。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生存和积累知识的基础。在我国,普通话是我们的通用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的障碍而无法与人顺畅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其脱贫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国家把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放在重要的位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4~6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在学前教育阶段学习两种语言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对儿童智力及认知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儿童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这些地区推广普通话不仅提高当地人口语言交流的能力,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然而,在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普通话推进十分困难。一方面,凉山彝区的儿童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对汉语比较陌生。老师向学生教授普通话,学生学习比较困难。而且,即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但一离开学校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与家长或其他人交流又回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状态,幼儿缺乏普通话交流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学习普通话的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一村一幼”的辅导员,文化层次相对较低,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也非常有限。根据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2019年美姑县参加西昌学院“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培训第三期的140名学员中,成人及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7人,仅占总人数的34%,普通话水平不入级的就有38人,占总人数的27%。辅导员自身对普通话掌握不是很熟悉,很多字词他们都无法正确发音,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他们在教授幼儿普通话时,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二)小学化现象突出。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新大纲”)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肯定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确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方式。科学的幼儿教育就应该以游戏及活动为主要形式。但这些地区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支撑,另一方面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幼儿园在教学中都表现为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学科主义取向的教育观,教学中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轻游戏、活动的开展,以“排排坐”的授课方式代替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以教授识字、拼音等内容代替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凉山的幼儿园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广大幼儿学习汉语,能听懂会说的能力,能使用普通话与人沟通和交流,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上述目的密切相关,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幼儿园教学中没有充分融入上述内容反而大量教授小学化的诸如拼音、识字、计算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这些地区的幼儿教师学历偏低,大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缺乏幼儿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能认识到游戏和活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中常借鉴小学阶段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按“排排坐”的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幼儿知识的掌握,甚至对幼儿将来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三)教学组织缺乏科学性。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这些地区的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的科学知识及教学经验,因此,教学组织显得比较混乱,整个过程缺乏组织性和科学性。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幼教点的教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简单地认为,幼儿到校后,教师只需要看管好幼儿,负责幼儿的安全就行了。因此,幼儿到园后,就安排年龄大的幼儿带领年龄小的幼儿玩耍,教师既不设计也不指导,幼儿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完全是自发的,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组织,更谈不上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有的幼儿园虽然组织幼儿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是在生活、游戏、劳动等环境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小学的上课或集体教学,而应该是将这些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教学过程也不应是课程设计的翻版和再现,而应该是课程的重新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而不是说幼儿教学就等于游戏;并且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直观性的原则,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材料让幼儿直观感受,引发幼儿学习兴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这些地区的很多幼儿园,教学中没有将知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意识,活动或游戏仅仅是形式上的开展,而没有将知识充分渗透在活动中。教学中,无视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忽略直观性原则,不能充分借助实物或模型进行教学。(四)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凉山彝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发展中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常常借鉴非民族地区的经验,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常常以非民族地区的教学内容作为标准。其他地区的教学内容或教材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现象,但彝区儿童从小在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环境中,他们甚至没有接触过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或现象非常陌生,因此对教材中很多内容感到陌生。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儿童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不高。不适合当地幼儿的实际需要。目前,针对该地区状况,虽然也编写了一些彝汉双语的教材,但在使用中受到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这些教材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凉山彝族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例如彝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以及其自身的风俗习惯等。但由于这些地区教师专业素质的限制,大部分教师没有将本地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和日常活动中的意识,再加之很多教师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也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无法将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设计适合当地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育与当地文化脱离。(五)忽略幼儿活动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当地教师缺乏环境创设的意识,缺乏主动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创设幼儿教育环境的主动性。实践中,这些地区的环境创设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层次性、目的性、参与性等特点。有的幼儿园在活动区域设计时,投放材料随意,将不同的材料摆放在一起,并未进行分区,造成幼儿对不同游戏所需的角色区分模糊。有的幼儿园虽然对活动区域进行了分区,但教师也只是随意地分区,并不清楚分区的科学依据。导致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突出,幼儿园环境并未体现出教育性的价值。(六)重知识传授忽略幼儿能力培养。幼儿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发展个性,促进智力及创造力、想象力为目的,更应重视幼儿能力的发展。但彝区深度贫困区的很多幼儿园却无视幼儿能力发展,以幼儿掌握知识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以彝区幼儿美术教育为例,他们通常是让幼儿对实体模仿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中以儿童模仿的相似度作为评价依据,这反映出其重视活动目标而忽略活动过程;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活动作品的评价,而忽略活动过程中针对个体表现的发展性指导等特点。这种教学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限制了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塑造完美人格功能的发挥。

二、造成彝区学前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观念、社会氛围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因素都影响着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学校缺乏幼儿科学教育理念。在这些地区,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限,很多教师科学教学的理念欠缺,不能正确理解幼儿教学的科学性。再加之家长应试教育观念对幼儿园教学造成的压力,从而导致有的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或者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不能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授大量小学化的知识。(二)家长应试教育观念明显。当前,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表现明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很快落实,家长希望孩子有较强的应试能力,让幼儿早期就接受大量拼音、计算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大多较低,不能科学认识学前教育的规律,他们仅仅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幼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最终也是为应试做准备。很多家长将幼儿园是否教授小学化的知识作为其评价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标准。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学状况。(三)社会应试教育氛围浓。虽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化的教学内容,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还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但是,由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存在,很多小学在选择生源时仍然是采用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社会的应试教育氛围浓,家长和幼儿园基于这种升学压力,不得不提前向幼儿讲授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四)师资水平偏低凉山彝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人才稀缺。自2015年“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也才短短5年时间,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师资水平难以得到保障。四川省在实施“一村一幼”时,师资来源主要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保育师资人员。凡是年龄在18~45周岁的社会人员,高中或者中职毕业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有从事学前教育意愿者,均可报名参加选聘。从总体上看,一方面,“一村一幼”的辅导员学历层次偏低。据课题组调查统计,2019年美姑县参加四川省“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培训第一期的140名学员中,成人及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7人,仅占总人数的19.29%。另一方面,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人数少。在本次培训的140名学员中,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仅有4人,占总人数的2.9%。辅导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特点导致其专业化程度不高。再一方面,教学经验不足。凉山彝区辅导员入职年限短,四川省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辅导员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要么来自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从2015年入职到现在短短5年时间,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性明显不足,辅导员的从业经历较短,从业经验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一村一幼”很多辅导员的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其对幼儿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各领域教育活动在培养幼儿情感、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由于辅导员专业水平偏低,导致教学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很多教学互动仅流于形式,并未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导致他们在教学中推进普通话困难,教学方法及活动的组织科学性缺乏。

三、改变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1.幼儿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要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立场,科学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而不能仅仅是为获得家长的认可而盲目地迎合家长的需求。2.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的教育观对幼儿的成长及幼儿园的办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性,以幼儿园和家长形成的教育合力促使幼儿教育回归其应然的状态。因此,科学的幼儿教育也需要家长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园方或教师可通过和家长的各种沟通和交流对家长的观念进行引导,让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从而形成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氛围。此外,幼儿园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在和幼儿的交流中尽量使用普通话,形成有利于幼儿普通话学习的语言环境。(二)加强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文件的落实与监督。幼儿园是孩子们进行基础教育的准备阶段,幼儿园优质的教育质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要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需要幼儿园切实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与《幼儿园工作流程》等政府文件,严格按照文件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幼儿园传授小学化的教学内容,纠正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整治小学化的教学环境。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才能避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监督与管理。(三)提高师资水平。师资水平是目前影响彝区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学前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十分显著,特别是作为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园儿童更是深受教师影响,通过提高当地师资水平可改善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1.培训内容上,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对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对教师进行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汉语使用能力,同时提高对教师的保教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其教育活动的专业性,再则,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讲解,使他们具有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的能力。2.培训方式上,一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联系当地高校,开办学前教育本、专科的函授课程,解决当地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当地高校专家或其他地区学前教育专家,定期对“一村一幼”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例如,针对教师语言能力提升的培训以及针对提高保育保教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要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监督,才能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在具体的形式上,既可以用讲座或授课的方式,也可以让这些地区的教师到其他地区的优秀幼儿园参观和学习,或是邀请其他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幼儿园进行现场咨询指导。采用各种培训方式真正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3.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幼儿园任教。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带领非专业教师尽快成长。(四)加大政府的指导力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对学前教育进行有效领导和管理。针对当地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可组织熟悉当地文化的专家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教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将学前教育的教材和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编订适合这些地区幼儿使用的教材。这样一方面传承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幼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当地幼儿的学习和认知习惯,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政府也可联系学前教育相关专家,对当地学前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估和建议;联系当地高校与幼儿园建立帮扶关系,以高校的资源指导和帮助当地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资料:

[1]易莉.“一村一幼”背景下,凉山彝区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现状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

[2]张凤.幼儿情感教育在“一村一幼”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9).

[3]张凤.“一村一幼”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10).

[4]贺红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18(9).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8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部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课本内容为主,包括拼音拼读、汉字书写以及难度较大的加减法运算。幼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全,理解很多知识比较困难,过早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不利于幼儿的正常成长。其次,教学方式方面。部分幼儿园采用小学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授课时很少考虑幼儿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还给幼儿留一些家庭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与国家倡导的课程游戏化、生活化背道而驰,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使幼儿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教学科目方面。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如英语辅导班、美术班、舞蹈班等。这样会让天性活泼好动的幼儿缺少自主游戏的时间、自由成长的空间,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思路

现阶段,很多幼儿教育活动没有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逐渐呈现出小学化的特点,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思路进行探讨。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很多家长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想法,强迫幼儿无休止地学习小学阶段的各门知识,导致幼儿缺少自由玩耍的时间,这容易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微信群、QQ群等方式,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要让家长认识到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看孩子爱好什么,真正需要什么。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充满童趣的童年,不要过早地用各种小学阶段的知识来灌输孩子。2.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落实保教结合的原则,是避免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丰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让幼儿教师树立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了解幼儿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能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课程内容应关注幼儿的生活,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快乐成长。3.促进家园共育。幼儿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师的教育,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联合起来,经常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共同保护幼儿的天性,不给幼儿太大的学习压力,共同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让幼儿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在家园共建过程中,家长要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开放日亲子活动,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幼儿教师则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并向家长介绍育儿知识及经验。要注重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生活常识,学习文明礼仪,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部分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就要从家庭及幼儿园两个方面入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幼儿教育的科学性。要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明确小学化倾向给幼儿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给幼儿营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晓明.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理性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2]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09).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外辅导机构;规范

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幼儿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力求解决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开始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如学前教育宣传月、教师培训等形式,使社会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社会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如早教机构、幼小衔接班、学前特长班等层出不穷。这些课外辅导机构可大致分为艺术扩展型,培养儿童的特长爱好如跳舞、画画;传统文化学习型,培养儿童传统的礼仪,学习传统知识;幼小衔接型,让儿童学习知识技能为升入小学做准备。但是这些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是幼儿需求的,课外辅导机构究竟是为儿童锦上添花还是增加负担。尽管人们对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一直存在着并且不断壮大着,说明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还是具有一定的逻辑的。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补充”,家长期望孩子长远发展,相关部门监管“鞭长莫及”,待遇水平都是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存在的逻辑。

1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存在的逻辑

面对当前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幼儿课外辅导机构,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家庭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家长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用于支付孩子的教育问题。再如现在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而对孩子的特长班和兴趣班需求也增多了。就目前社会对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态度来看,其存在的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课外辅导机构的内容被认为是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补充”。从教育内容上看幼儿园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教育形式上是全体授课,但是幼儿的兴趣爱好多样,无法有针对性的照顾每个儿童。教育方式上是游戏与学习相结合,在玩中学。所以从辅导机构的角度来看儿童需要更多的发展兴趣爱好,知识技能,辅导机构基于知识观、能力观,为了让儿童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更能在将来有更大的竞争力。但是课外辅导机构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做到是对幼儿园内容的真正补充,而不是为了儿童的知识能力发展而盲目的制定教学计划。现阶段大多课外辅导机构的内容有音乐、游戏、反应训练、故事创编、古诗学习、思维训练等。但是并不是每一项内容都是适合现阶段儿童发展的,比如古诗学习、小学程度的数学,都是小学化的一种表现,为了提高儿童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而进行小学教学内容是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儿童的能力是否只能通过辅导机构来提高,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2)家长选择课外辅导机构的根本原因是期望孩子长远发展。课外辅导机构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宣传推广自己机构的课程特色,利用课程特色去迎合家长的心里,吸引家长消费。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和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方面也有急切的需求,为了让儿童未来有更好的竞争力,更好地发展,想方设法的让儿童学习更多。在双方需求互补的情况下,课外辅导机构应运而生。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根深蒂固,也成为推动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存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教育被看作成功人生的基石。“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好出路”的思想从未改变,甚至在当今社会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思想中存在着的问题,儿童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尊重儿童的意愿,不关注儿童真正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家长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儿童,把自己认为对儿童好的东西强加在儿童身上。辅导机构应该把儿童放在第一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他们过分关注家长的内心需求,而缺少必要的对幼儿身心发展实际需要的考虑。辅导机构正是利用儿童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去迎合家长的心里来开设课程。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也是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存在重要逻辑起点。一方面,现如今社会发展节奏,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家长出于一种“不能让孩子输起跑线上”的想法来让儿童进行课外辅导让儿童多学,甚至提前学。另一方面,我国教育评价形式和教育选拔的形式很单一,通常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这就不得不使家长们着急了,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自家儿女能不能出人头地。自然要从小就培养,一定要比其他孩子先跑一步。在这个分数决定孩子一切的时代,家长有是有理由让孩子学更多的。[1]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影响的不仅是家长更是影响了一些辅导机构的运营。课外辅导机构的出现让许多家长意识到自己孩子的学习问题,虽然有可能是机构的宣传影响了家长的心态,但是也提高了家长对儿童的关注度,调动了家长育儿的积极性。在紧迫的社会环境和家长有如此急切需求下,大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构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更重视的是家长的看法和社会的紧迫需求而不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目的发生了偏差,造成教学内容小学化的问题。并且只一味地去迎合家长,想方设法的让家长有更多的消费,没有对家长进行正确的育儿引导,造成家长的盲目消费。课外机构如此的营销手段损害了家长的利益,破坏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更是加强了现在的社会的紧迫感。机构也正是利用了这种急迫感,顺应了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在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课外辅导机构。(3)幼儿课外辅导机构有意规避监管。国家向来重视公立办学机构和私立办学机构的各种监督和检查,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不论是对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监管,还是学前教育课外辅导机构的监管,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均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机构的监管工作。但由于一些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利用国家监管中的一些尚待完善的问题,打“擦边球”,规避各种办学风险,或者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管,其中,各行政部门各司其职,缺乏监管政策联动成为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夹缝生存”的重要问题。比如,税务局主要是检查幼儿园有无偷税漏税问题;卫生局检查机构的卫生安全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实施登记、注册;教育局检查幼儿的权益问题等等。各个相关部门并不能管理辅导机构的教育教学的问题,对于辅导机构教什么、怎么教的具体问题没有哪个部门可以深入直接管理。[2]在课外辅导机构中,多头管理现象同样是很严重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无法沟通合作。当机构出现教学问题时各部门只能各司其职,不能对教学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机制。缺少了必要法律约束和行政监管,许多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问题凸显,一些明显有违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式的课外辅导机构大行其道。而且由于他们注重对家长的宣传,导致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能力接受水平的将幼儿送进辅导机构。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急切心态而制定超出幼儿承受范围的教学内容,这就出现了小学化的情况。儿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惩罚、体罚等行为,都是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各个辅导机构乱开乱办的现象也很多,在小区或在个人家中开办。如果机构出突然停业或者倒闭,而家长又没有与机构签订合同,学费难以索回,最后权益受害的还是家长。(4)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反映出幼儿教师待遇水平低。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对是偏低的,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更是如此,更严重的是,长期以来的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难以解决,许多教师面临随时被解雇的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就会选择做一些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更可能会辞去幼儿园工作转而去高收入的辅导机构。现在有一部分幼儿园也会开设兴趣班、特长班等让教师在课余时间兼职,来增加收入,或者由一些教师直接开办课外辅导机构,聘任本园教师兼任教师,都是被生活所迫。由此可以看出,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并出现愈演愈烈的状况,主要是由于教师工资水平较低造成的。虽然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师资,但是对于幼儿园来说方面来说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兼顾双方,就造成了教师不能全心全力的去进行正常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影响了幼儿园的教学秩序,对幼儿园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教师为了有更多的收入,或者想有一个更加有保障的生活环境就进入了辅导机构做兼职教师。幼儿课外辅导机构占用教师大量精力,尤其是对与音乐舞蹈方面的兼职教师更是占用时间。这样必然导致教师没有必要的节假日休息时间,身心俱疲,严重影响幼儿园工作状态。虽然多方面力量采用各种形式限制或者引导幼儿园教师的课外兼职活动,以保证幼儿园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师基本工作状态,但由于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不高,许多老师铤而走险地继续从事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兼职工作。还有一些老师干脆辞掉幼儿园的工作,专职于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工作。这部分教师往往在幼儿园工作中都是骨干,或者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的教师,也隐性地造成幼儿园优质师资的流失。更有一些教师辞职后自己开办幼儿辅导机构,如全脑开发、各种特长班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工作过低也是课外辅导机构存在的逻辑之一。

2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规范

从以上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性,这些原因有一定的社会根源性,但从幼儿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是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幼儿实际情况的。尤其在国家要求幼儿教育应该极力纠正小学化,而这些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为“小学化”提供了“保护伞”。但是,从另外的一方面来看,既然幼儿课外辅导机构林立,且符合家长的需要,属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的社会存在,这个事实已难以改变,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健康发展,扬长避短,将辅导机构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规避因这些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教育内容,对外宣传上,行政监督上,教师聘任上还需要规范,在保证幼儿课外辅导机构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对幼儿教育有所裨益,能够真正发挥幼儿园教师的补充和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1)在教育内容上的规范。不论是幼儿园还是辅导机构都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但大部分机构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补充基本是以小学的内容为主,小学化情况很严重。对于机构的教学内容应该进行规范。例如音乐、游戏、反应训练、故事创编等幼儿园很少接触的内容是可以作为辅导机构教学内容的,而古诗学习、小学数学等小学的知识是不能作为教学内容的,机构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避免小学化。在补充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课外辅导机构的引导。让辅导机构知道什么内容可以教给幼儿什么内容不可以教给幼儿。对有小学化情况的机构要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机构则需停业整顿。来确保机构可以更好地去制定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复习幼儿园知识和预习小学知识,让课外辅导机构能真正的成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补充。在内容上规范的同时,应注意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方面因素,辅导机构的教育教学内容应充分关照幼儿的兴趣爱好,避免对幼儿产生不必要的身心危害。另外,不同年龄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在动作技能协调、认知能力灵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非所有技能都是年龄越小教育效果越好。按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每种技能发展都有一个最关键的年龄,这个年龄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并学习者的年龄非越小越好。规范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途径:其一,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课外辅导机构创办之初,针对某方面的辅导内容纷纷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资质差、效果不良的辅导机构逐渐被市场淘汰,剩下的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机构,能够真正为幼儿全方面发展提供充分机会的机构。其二,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遴选一批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益的教育内容,通过文件的形式淘汰或者禁止一些对幼儿的实际年龄来说是不合适的课程,逐渐净化教育内容市场。其三,增强家长的选择力和辨别力,逐步使家长认识到幼儿能力发展的正确途径,将童年还给孩子。(2)在对外宣传上的规范。家长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现在的孩子家长大多是80、90后,他们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亲自教育孩子,更不能了解孩子。而有些儿童在家长面前是一个状态,在老师面前又是另一个状态。面对这种情况要多与儿童沟通,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还要与老师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了解儿童的真实情况,了解儿童的兴趣、特长。面对儿童的不确定性需要家长有针对性的为儿童选择辅导机构。不能因为某个机构的知名度高或者孩子多就盲目的跟风选择。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谨慎选择辅导机构。家长们要改变“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的这种思想,看到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学习好就给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想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或者比别的孩子学更多,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为了提高孩子未来竞争力就盲目的选择辅导机构。面对多种多样的辅导机构家长要谨慎选择,不能盲目消费。应该首先了解一些教育内容是否适合自己孩子,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或者向其他家长打听了解一下,这个机构是否能够真正提升孩子某方面能力,要辨别机构是否存在小学化的情况。总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掌握选择的课外辅导机构的各方面信息,不光要了解机构的师资条件、硬件设备、口碑信誉等基础信息,主要的还是要与儿童的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选择与儿童适应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不能单方面从家长自身的需要出发为幼儿选择课外辅导班,或者单纯从辅导班的宣传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孩子兴趣和需要。(3)加强行政部门的监督权限和部门之间联系。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辅导机构营业、办学资质的监管。有些辅导机构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没有适当的营业场地,也没有正规的教师进行教学,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面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办学标准,关闭或取缔非法营业的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监管。辅导机构的小学化情况严重,相关部门应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形成一个整体的机制来对机构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进行监管。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机构收费的监管。课外辅导机构开办的主要一个吸引力就是高额的收益回报,面对辅导机构乱收费、高收费的情况应加强监管,对辅导机构进行调查,因地制宜的制定出收费标准。[3]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幼儿在园安全的监管。辅导机构的规模大小不一,机构场地的安全措施情况也不相同,相关部门制定辅导机构场地的安全标准来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如消防设施、食品安全、玩教具的安全性。(4)在教师聘任上的规范。幼儿园教师可以去做兼职来补贴,但是需要严格的规定,既不能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工作也不能强制本班学生加入自己所在的辅导机构。可规定教师的兼职时间,兼职时长。每周的周六周日或者一周不超过六个小时的兼职,幼儿园教师要保证自己的精力充足,在兼职的同时还能进行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兼职引导,让教师对辅导机构的兼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机构兼职工作、如何协调幼儿园工作和机构兼职的时间关系。在聘任教师时需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不能出现所教科目与证书不符的情况。在教师师德方面要非常重视,了解应聘教师的履历,知道教师有无打骂体罚儿童的情况,是否是服刑期满人员,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老师不能聘任。在合同上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要给予教师相应的劳动保障,不能克扣教师工资。在应聘教师的数量上,流动性上要有规定,长期老师的数量应和兼职老师相等或者长期老师比兼职老师多一些,长期老师的多少更能体现一个辅导机构对老师待遇的情况。[4]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针对幼儿园课外辅导机构的规范途径很多,方法多样。但这些方法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对于有着深刻社会根源的幼儿课外辅导机构而言,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幼儿园阶段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是我国在特定时展背景下的产物,是我国特殊情况下人们对于教育的焦虑、对于孩子发展的焦虑、对于家族壮大的焦虑叠加形成的时代附属品。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指导下,家长的焦虑演变成了教育需求的盲目追随和膨胀。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规律的逐渐掌握和认识认识深化,盲目追随课外辅导机构的情况会逐渐回归理性,但这需要一个挺长的时间,慢慢等待家长理性回归需要耐心。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以从以下几方面逐渐改善家长的教育投入观念与行为。首先,广泛开展公益性的家长培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针对家长的讲座、家长学校等。其次,杜绝辅导机构的夸张宣传。家长选择幼儿课外辅导机构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机构的不实宣传,他们采用各种方式使家长相信自己辅导机构对幼儿特殊才能的训练效果,甚至不惜夸大事实等方式,目的就在于让家长相信自己辅导机构对幼儿的教育效果。[5]最后,禁止对幼儿的任何形式的提前训练。针对幼儿的提前训练更多的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涸泽而渔,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危害极大,尤其是对于幼儿某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往往都是由于幼年时候的强迫机械训练而造成兴趣的降低,甚至丧失。应该明确,幼儿能力的某方面特殊才能的提升应建立在幼儿园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王飞.小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班的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00-104.

[2]林日新.校外辅导何时不再"疯长"?[J].江西教育,2018(13):4-5.

[3]孟凡壮,刘玥.韩国课外辅导机构法律规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9(02):30-39.

[4]张烁东.从法律视角看规范课外辅导机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2-3.

幼儿教育辅导范文篇10

我市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20*—20*年,我市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镇(区)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集体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

6岁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

到20*年,我市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重视发展0—6岁的托幼一体化的幼儿教育,努力扩大幼儿教育规模。提高办园水平和质量,基本满足社会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到20*年,我市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标准化镇(区)中心幼儿园达到90%,争取再建一所公办幼儿园,再建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幼儿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教师总数的42%。

二、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坚持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市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镇(区)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镇(区)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两级政府和各部门都有维护幼儿园治安、安全和合法权益,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活动,指导家庭幼儿教育的责任。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要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教育改革、评价、表彰,扶持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等项工作。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要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示范园建设和师资培训等业务活动正常进行。幼儿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确保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镇(区)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要安排发展幼儿教育的经费。各镇(区)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园的建设,统筹本镇(区)中心幼儿园和村小幼儿园(班)教师工资。经济条件好的镇(区)可实行工资全额统筹,财力较弱的镇(区),可由镇(区)部分统筹,解决幼儿教师工资的3/5,余下部分由幼儿教育收费予以解决,工资不得低于省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350元,以后随省定标准调整)。镇(区)中心幼儿园、村小幼儿园(班)收费要用于幼儿教师工资、玩具购置、园舍维修、园长、教师培训、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幼儿园的公用事业费(煤、水、电、供热、排污、垃圾排放、房租等费用)按照中小学的标准收缴。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按照中小学校建设减免费用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市教育局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对幼儿园的业务领导,制定相关标准,对各类幼儿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组织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具体指导和推动家庭幼儿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对0—6岁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意见。

市卫生局负责拟订有关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规章制度,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负责对0—6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

市教育局要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制定幼儿园(班)的收费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办学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同级教育、物价部门备案;要采取切实措施满足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需求。对社会福利机构、流浪儿童求助保护机构的适龄儿童,要给予照顾,减免有关费用。各级各类幼儿园(班)收费标准要公示,收费要使用统一发票。

市民政局要把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幼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要引导社区建立幼儿园、托儿所、儿童游戏小组、活动站、咨询站、巡回辅导站、社区玩具图书馆等幼儿教育机构和场所,构建社区学前教育网络。

市城建局要会同教育部门在城镇规划中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和位置,在城镇改造和城镇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发展成社区幼教资源中心,不仅满足孩子的入托、入园需求,还要承担起对家长的指导和对社区的服务工作,成为社区服务的中心和基地之一。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幼儿园由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利用各种资源安排。配套的幼儿教育设施竣工验收后,应当在3个月内交付教育局管理,由教育局协商社区管理机构举办或者向社会公开招标举办幼儿教育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用途,也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市教育局要加强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管理,确保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教育设施用于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市民政局要与教育部门共同研究探索幼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建立幼儿教育网络。要充分发挥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联、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组织的作用,千方百计拓宽为幼儿教育服务的渠道,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统筹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开展农村幼儿教师养老保险业务,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市人事局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标准,加强幼儿园教师编制的管理和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作用,组织、协调社区早期教育活动;筹措经费,努力增加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定期向教育主管部门反馈幼儿教育情况,反映广大幼儿家长和社会的要求。

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要将幼儿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要建立由市教育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幼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议教,通报、协调、解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建立幼儿教育督导制度。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幼儿班)的保育、教育工作和镇(区)政府、相关部门及村民自治组织履行职责情况定期开展督导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综合协调、动员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镇(区)不得以任何借口出售或变相出售镇(区)中心幼儿园,已经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和幼儿班。

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教学指导、职称评定、教育科研、成果鉴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教育部门及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

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的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并进行等级管理和年审,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市物价局和财政局负责向已取得办园许可证并办理登记手续的幼儿园颁发收费许可证、提供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取缔非法开办的幼儿园。

各级各类幼儿园不得擅自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等,不得以此为由,另外收取费用;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开办英语教学;不得以任何借口,开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

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及其它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幼儿教育,捐赠资金、实物。

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同时,教育资源要逐步向幼儿教育倾斜。镇(区)政府要统筹规划辖区内的幼儿教育,因地制宜地办好镇(区)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中心园的示范、辐射以及对村办园(班)的管理和指导作用。

镇(区)中心学校的校长,是本镇(区)中心幼儿园和村小幼儿园(班)保育、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全镇(区)幼儿教育的指导。镇(区)中心幼儿园园长要认真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计划、以及各项制度要求,并结合本镇(区)的实际,制定全镇(区)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负责指导全镇(区)各级各类幼儿园(班)的保育、教育业务。

四、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认真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小学化”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支持、鼓励和组织各类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幼儿园推广新的幼儿教育训练方案、科研项目,应当经专家鉴定,并报市教育局审批。禁止幼儿园从事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验和活动。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严格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环节,建立正常稳定的保育、教育工作秩序,严格控制竞赛、评奖活动,严格禁止在幼儿园进行违背幼儿教育的实验与活动。任何单位和组织举办有幼儿参加的知识竞赛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各幼儿园(班)要制度上墙、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制度,科学安排饮食,定期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做好各种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消除隐患,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事故,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幼儿园要积极利用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播、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游戏软件、教具和玩具开展教学活动,禁止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和不健康内容的教具和玩具。保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部门要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实验和科研的管理和指导,做好婴幼衔接和幼小衔接工作。要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社区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形成以各级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各级示范性幼儿园要积极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区各类幼儿园的保育、教育业务指导和管理活动。市教育局要建立区域幼儿教育交流基地,带动区域幼儿教育的发展。

各镇(区)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镇(区)成立由中心校牵头,吸收卫生保健、计划生育、镇(区)电视差转台、村小学校等部门参加的服务中心;各行政村成立由村委会牵头、中心户长、卫生保健人员、幼儿教师参加的家庭教育服务站和家长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市、镇、村三级早期教育服务网络。要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非正规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半日制、计时制、季节班以及游戏小组、假日班、儿童活动站、巡回辅导站、社区玩具图书站、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等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形式和早期教育网络,实行成本核算,逐步实行适当有偿的服务,努力为0——6周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机会,形成以公办幼儿园和镇(区)中心幼儿园为中心,联系多种早期教育形式的管理网络,不断提高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

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园长和幼儿教师聘任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职称评定、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