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25

医用化学论文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就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及实践总结。

目前,国内大学已经提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改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以及旧的教学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因此,从化学角度上讲,我们也应该改革目前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1)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实验内容。医用化学既有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又有为医学教学打好基础的双重教学任务。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受其影响,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实验内容。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相一致的前提下,选择靠近专业特点的实验,注重独立设计内容及操作途径的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到演示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要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完整、精练与科学,使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效果。实验教学计划应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增强学生实验技术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2)跟踪学科发展,更新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对于医用化学学科来说,这一点比较困难。可取材于研究热点的技术操作,也可取材于刊载在国外文献上的实验操作,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一些教师多年来做提取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搞“SOD”测定的研究。学生也很想了解他们的老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如能在这些方向安排一些实验操作,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科研领域打下了基础。

二、突出知识骨架,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新的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个人在感性知识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在学生的头脑里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验证式”化学实验操作方式,总是按照“某实验—用仪器—取药品—条件”这样一个“照方抓药”的固定模式进行,若再做下一个实验,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方式所同化。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改进这种刻板僵化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出探索性实验操作安排,通过用“理论依据是什么,仪器药品选择哪些,步骤设想如何”等创设问题的情境方式提出,供学生讨论,以学习者个人为思维中心开展实验教学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性知识体系。因此,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交给学生的知识有骨(骨架)有髓,骨髓一致。当学生把握了合理的认知结构以后,就可抓住其结构精要,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从机械的“背实验”、“背公式”、“抓药方”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三、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必须大力加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验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实验设计原理,结合实验内容复习医用化学及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实验开始前抽出5~10分钟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客观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实验教师要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对基本性实验,要突出“四个一”:围绕一个基本原理、掌握一组实验仪器、学会一种研究方法、解决一类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实验教师要具体而精要地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教师不必完成全部实验,只需演示关键步骤、环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并将原始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若结果错误或不明,应要求学生重做,并自己找出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接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引向深入。针对不同的学生,结合在实验中的提问和暴露出的具体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既是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以点带面,给同样问题的学生以提示。这样不仅使学生动手参加了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能自觉的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认真分析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从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医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从而使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并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时间基础。例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测未知液的浓度、测其电离平衡常数,教给学生一套完整的分析测定方 法。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实验课的考核,是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既要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又要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现行的实验成绩多为几次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为此我们在实验考核上尝试了一些新方法:在理论考卷试题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实验内容;将预习报告、清洁整齐的作风和安全意识列入实验态度作为一项考核内容;除了体现在实验报告上,还要将规范和正确的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的准确及处理列为实验技能考核之中;在批改实验报告中注意对实验现象、过程、结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以上考核方案新学期公布执行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学生主动要求重作。实验报告也写出了开拓思维、认真操作的特点。纠正了某些学生的依赖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为实验教学的成功开辟了途径。

化学实验具有证明物质的真实性、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技能等功能。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医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程敏熙,赵芝孟,颜巧莹.简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86.

[2]陆泉芳,高锦章.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与创新思维,2002,(5):5-8.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医用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生涯教育又称生涯辅导,起源于美国,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传入我国[1]。研究者认为,职业生涯辅导是指由专业人员帮助,在综合自身优势以及分析周边现实环境的前提下,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实施途径,并安排合理的教育或培训,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等,从而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使学习更有前瞻性,提高学习效率,发掘自我潜能。而这种教育理念要从职业基础课程开始贯彻到学生学校学习的始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个人价值,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及潜在优势,提早计划,未雨绸缪,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1生涯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人们在生涯辅导的观念上还普遍存在着误区,认为工作的重点主要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认为只要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培训即可。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狭窄,并且只针对毕业班的学生,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生涯规划缺少全程性和过程性的服务。这样的生涯辅导不能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进行全方位切入,只是在学生面临就业时,将学生推向社会,获得短期的就业率,不利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

2医用化学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

2.1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医用化学课程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够用”为度、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合理地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进行高分子溶液的保护作用教学时,可结合医学上的胆结石、肾结石案例进行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溶液的渗透压这一知识点时先从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现象入手,并介绍医用MgSO4泻盐的作用机制,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又例如在讲授缓冲溶液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患者酸碱中毒及体内酸碱代谢的事例,引入人体血液的pH值,血液中主要的缓冲对及缓冲作用原理。这样具有职业渗透性的课程设计,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密切联系了医学实际,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2.2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实。验教学中采用“循环利用与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化学”的教学思路,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经济意识,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事先安排学生去了解生活中感冒退烧药物的主要成分然后进行阿司匹林的制备,这样既使学生酰化反应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与药学的关系。又例如在三大营养物质的实验时,先让学生查阅淀粉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然后进行淀粉的水解实验,既为后续的生物化学教学打下基础,又进一步理解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又在医用化学和后续课程之间架起了桥梁。例如在讲自由反应历程时,首先阐明其机理分为链的引发,链的增长和链的终止的三步,然后联系自由基与医学的关系,说明自由基的性质非常活跃,易与体内的核酸、蛋白质、脂肪等结合,使原来的结构发生变化。又如讲脂类化合物这章,通过讲解脂类过量带来的血脂高、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诱因和预防措施入手,这样使学生思路扩展,能够举一反三,为今后临床的学习打下基础。2.3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建立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突发的医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医学使命感,增强学习动力。例如,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引导学生探究三聚氰胺的结构,再讲授胺类化合物。通过地沟油事件,讲授油脂的组成和营养脂肪酸,使学生懂得医用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基础性、重要性、必要性。

3生涯教育理念下评价体系的探索

3.1我国从古至今的医德要求。我国古代文化就有传统医德之说,儒家思想讲求“医乃仁术”;黄帝内经讲道:“天覆地载,万物希备,莫贵于人”,强调人生命可贵,医者需怀敬畏之心;《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医者的奉献精神和慈悲之心。这种古来有之的医德思想一直在我国传承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又将医德概括了7个方面: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力,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患者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3]。3.2社会期望和公众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会出现医疗行为、医疗人际关系、医疗机构与社会、医学道德与规范、价值观念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且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人群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对医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4]。未来的医生应当扮演8个角色———医学专家、临床决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教育者、学者、职业家[5]。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未来的医生应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者为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6]。3.3思路的拓展和视野的拓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行事作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7]。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忆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张正英.高职医用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杂志,2010(10):97.

[3]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132-134.

[4]陈莉.从医学社会化趋势谈医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5):98-99.

[5]周柳亚.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导向功能[J].医学与社会,2003,16(12):1-3.

[6]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医药教育[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3

医用化学教学要淡化学科意识,从与专业对接、与医学联系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选定教学内容,删减深奥的化学理论,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强调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护理专业课程为突破口,深入钻研,使教学贴近实际工作,强调课程和职业相结合。我们通过了解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查阅护理专业的相关书籍,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还和任课教师沟通,运用资料收集法、查阅文献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确定护理专业后续课程需要的化学知识,以此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定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其中无机化学重点介绍溶液的浓度、渗透压、电解质溶液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等,有机化学主要介绍医学上常见的有机物如醇、酚、醛、酮、羧酸、脂类、糖、蛋白质等的结构和有关的化学性质。医用化学知识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

国内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从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强调课程和职业相结合。将“教、学、做”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解决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成长为优秀的护理技能型人才。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学科的完整,其最大的目标是建立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医用化学教学通过案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奠定基础。例如临床护理工作中给患者换药时,通常用与组织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配制的眼药水必须与房水的渗透压相同,否则会刺激眼组织或导致眼组织损伤,为什么?提出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利用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在教学中适当将一些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病例导入新课。例如:有一天,老李在回家时突然感觉浑身无力,差点晕倒在路上,回家后接连出现口渴、尿频的症状。家属马上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血糖病理指标高达4个加号,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酸中毒,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医院对于酸中毒一般给予碳酸氢钠等渗溶液静脉滴注,为什么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等渗溶液而不用乳酸钠等渗溶液纠正酸中毒?人体内存在着怎样的酸碱平衡?由此病例引出酸碱平衡、电解质水解等新知识。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寻找答案,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结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了学生对医用化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4结语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医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PBL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

医用生物化学是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及护理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实验教学作为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操作技能,更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渠道[1]。因此如何利用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值得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1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教学内容陈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占主导地位,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开设的实验内容都较为陈旧,包括凝胶层析法分离血红蛋白与鱼精蛋白、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测定、动物组织核酸的提取与鉴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提取与定量、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其中动物组织核酸的提取与鉴定,仅停留在简单粗提和定性反应上,缺乏定量方法的掌握,且实验中使用硫酸,二苯胺等多种挥发性化学试剂;蛋白质的定量测定,课堂上直接为学生提供血清蛋白样品而非自己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且定量操作方法和仪器不够精确,操作步骤需要改进;食物中维生素C的提取与定量操作简单并且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应用极少;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使用载玻片进行凝胶电泳,操作技术陈旧。1.2仪器设备陈旧且配置不足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备严重脱节[2]。实验室常规配备的仪器主要是离心机、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等常规仪器,且年代久远,基本已经被科研实验室淘汰,比如蛋白质的定量测定目前已使用更精确更节省样品和时间的酶标仪,而传统教学实验仍在使用分光光度计;实验过程中仍在使用移液管加样,微量取样无法保证精确度,而科研中已使用移液器,学生在实验课中不仅要掌握前沿实验技术方法,也应该熟悉先进科研仪器的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价值,此外一些大型精密仪器的缺乏也会限制实验内容的更新,因此仪器设备的配备和更新迫在眉睫。1.3教学模式被动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3],上课前由老师准备实验试剂和调试仪器设备,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参照实验教材按照固定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现象、结果分析不透彻,甚至出现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对实验设计的审视和思考,缺少对实验结果差异的分析,无法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与现代医学院校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目标差距甚远。因此,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势在必行[4]。

2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

2.1调整实验教学内容。(1)优化基础教学实验。从适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更新后的实验课程既包含验证性实验又包含综合性实验,涵盖了蛋白质、核酸、酶和糖类等重要生物物质,包括唾液淀粉酶活力测定及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测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质粒DNA的浓度测定与双酶切鉴定。这些实验既具有代表性又符合科研需求,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掌握电泳仪、离心机、酶标仪、Nanodrop2000、凝胶成像仪等生化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了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实验过程中2名学生1组,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又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允许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比如在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测定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考马斯亮蓝法、双缩脲法和BCA法测定同一蛋白质的浓度,比较3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取代了原来的动物组织核酸的提取与鉴定,操作上使用目前科研中常用的质粒小提试剂盒,与后续质粒DNA的浓度测定与双酶切鉴定环环相扣,学生提取的质粒DNA会在下一次课进行浓度测定和双酶切,这无形中使得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结果的期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2)增加设计性教学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去,目前开设的有肿瘤基因p62表达质粒构建及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酒精代谢关键酶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基因多态性分析两个实验。以肿瘤基因p62表达质粒构建及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学生查阅文献,互相讨论,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开展实验,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引物设计、PCR、质粒构建、质粒提取及浓度测定、细胞转染、蛋白质的提取与定量测定、蛋白质免疫印迹、CCK-8等,由于实验具有连贯性,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场地、课时和时间连续性的限制,目前该实验主要针对基础医学专业“朱宪彝”班开设,其他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实验预约选修。每个实验项目的内容、时间、指导老师等信息统一录入实验教学预约平台,学生根据专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此外,鼓励学生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创新型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可行性分析讨论后,予以实施,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活动基地。设计性实验部分既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科研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教师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创建好的教学视频、动画、图片或课件等课前发送给学生,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教师再针对性进行讲解[5]。我系将生化实验课程及实验室精密仪器的使用操作制作成15min左右的视频短片,录制视频时对操作的关键点给予近镜头,生动直观的展示实验内容。做好的课程短片配套实验讲义和实验报告放在超星学习通上,每学期上课的学生通过二维码进班级群,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进行预习,每个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的学习方可取得相应的分数,计入综合成绩,并且师生可以在线答疑和讨论。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问题,节省了课堂讲授环节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和思考,并且避免了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做好分析总结,寻找原因。(2)PBL教学。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实验教学前可以先提出问题,在做“肿瘤基因p62表达质粒构建及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时,先提出问题:目前科学前沿对肿瘤基因p62的研究进展,怎样在肿瘤细胞中进行p62基因功能的研究,研究该基因功能的临床意义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经小组讨论给出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课堂上,各小组通过PPT以类似开题报告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提问,引导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内容步骤等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验教学理解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将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3)案例教学。在实验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临床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理解实验课程的临床意义[7]。例如血清蛋白中各类蛋白的百分比对于肝、肾疾病和多发性骨瘤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做“醋酸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实验前,给出案例,让学生根据肝病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结合血清蛋白和PA测定的数据,对肝病患者做出早期临床诊断。这种教学模式将实验课程与理论知识和临床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带着兴趣做实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对实验课学习的热情。(4)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实验时间、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实验项目、试剂耗材等资源通过教学实验预约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8],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得到老师的指导[9],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开放式实验教学更能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4]。实验项目建设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既要设立可供学生选择的指定性实验项目,又要允许学生自行提出和设计实验题目的创新型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可由教师提出、学生自主申请,也可由学生自主选题、选择指导教师。其过程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细心观察,主动思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11]。例如“酒精代谢关键酶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开放式实验项目,通过对催化酒精代谢中间产物乙醛氧化分解的关键酶ALDH2的遗传多态性分析[12-13]来检测不同人对酒精的耐受程度。该项目贴近生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3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我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提供教学实验室4间,细胞房1间,承担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开放实验教学任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淘汰了部分陈旧设备,配备了荧光显微镜,凝胶成像分析仪、细胞破碎仪、酶标仪、伯乐电泳仪、生物安全柜、Nanodrop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恒温金属浴、化学发光仪、移液器等配置较高的仪器设备,提高了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和结果的精确度。仪器的数量尽可能满足学生上课需求,为每位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此外,学生还可在实验室预约平台上,根据实验室空闲情况预约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2.4调整实验准备工作。以往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和预实验是由教师完成,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习惯的培养[14]。为了逐渐改变这一状况,鼓励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实验教学预约平台预约,在教师和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比如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测定实验,需要提前进行细胞的培养和传代;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实验,需要提前做转化摇菌;每学期的教学实验开课前都要进行预实验,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实验准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结果,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5]。2.5完善成绩评价体系。以前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成绩主要由统一的实验报告结合学生的考勤、实验操作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这就存在组内或组间同学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且一个班30名学生,教师很难客观评价每位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改革后的成绩考核主要分2种:对于基础教学实验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教学中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或“学生讲解+教师总结”的模式,实验报告将不再统一模板,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数据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重点考核课前预习、课程参与度、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对于设计性实验考核,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科研小论文形式撰写,考核时应注重查阅文献、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实施以及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这种分类考核的方式,保证实验成绩考核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较真实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6重视教学细节安排。(1)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总结讨论环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改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实验教学改革认可度较大,但各种问题依然有待解决。目前我校有7个学院14个专业开设了医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很显然,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及深度要求不一。但由于实验教学课时偏少,实验准备任务较重,造成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相同。根据专业特色和需要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势在必行。比如基础医学5+3“朱宪彝”班,是我校为培养基础医学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开设的专业,对医用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应更加深入,因此在完成基础教学实验后,还需要必修设计性教学实验,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入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专业的科研能力,为今后投身基础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5+3、口腔5+3、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必修基础教学实验,对部分科研感兴趣及后续考研或工作有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选修设计性教学实验;而护理、康复治疗等专业只要选修其中与疾病诊断相关的实验课程。(2)实验内容步步递进。基础教学实验课程中,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测定实验提取出的蛋白样品可以用作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的样品,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中安排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学生在这两次课程中掌握了蛋白提取定量以及电泳的方法后,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平台预约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进行后续的目的蛋白的检测;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实验中提取的质粒,除了完成后续浓度测定与双酶切的课程外,还可以设计引物进行RCR扩增出目的条带,或将质粒转染细胞以研究目的基因的功能。学生通过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思考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3)建设虚拟仿真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考虑到实验室、课时、贵重仪器等方面的问题,我系拟建设部分虚拟仿真课程,例如蛋白质谱分析、蛋白免疫印迹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熟悉实验原理,掌握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操作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医用机能实验学;药学专业;科研能力

医用机能实验学是研究正常机体活动规律、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实验性学科[1]。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极其重要的一门实验课程,不仅能通过实验指导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思维,促进其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等起到重要作用[2]。为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药学专业特点,我校对医用机能实验学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结合近几年的实际工作,总结如下。

1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医用机能实验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减,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需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药理学有关的实验,注重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目前,本科药学专业的医用机能实验学共51学时,与药理学理论课同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实验内容分为3个部分:基础实验部分、综合实验与探索实验部分、生物医学研究基本知识部分。基础实验部分包括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可待因镇咳实验,硫酸镁导泻作用,肝素体内抗凝作用,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及解救,链霉素的毒性反应及解救,共24学时。综合实验与探索实验部分包括酚磺酞药动学参数测定;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药物的抗心律失常实验,药物的利尿作用,共12学时。生物医学研究基本知识部分包括科研综合实验,药物对家兔瞳孔的影响(设计实验),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设计实验),共15学时。1.1基础实验部分。该部分包括动物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几个典型的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用机能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完整的实验过程。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借助部分视听资料对医用机能实验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包括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主要是小鼠和家兔)的捉拿、麻醉、固定、给药方法等实验操作技术,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手术器械的握持和使用,常用仪器的操作等,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其次,安排几个经典的、教学效果好的验证性实验,如: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硫酸镁导泻作用,肝素体内抗凝作用等。利用实验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整理和分析、注意事项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整理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1.2综合实验与探索实验部分。该部分包括几个传统的大型综合实验,如酚磺酞药动学参数的测定、药物的利尿作用、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等。这部分实验由于过程复杂、观察指标和注意事项较多,对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均有更高要求。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项观察指标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提高。1.3生物医学研究基本知识部分。该部分包括两次生物医学研究讲座、一次讲评和两次实验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两次讲座主要讲解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医学科研选题、科研设计、文献检索与利用、实验实施、材料整理和统计方法、论文的撰写及设计性实验的实施等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图书查阅文献,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提交一份开题报告(在课余时间完成),并且在科研设计实验课上汇报,教师进行点评。两次实验设计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题目,在现有实验条件(动物、药品、仪器、材料等)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提交一份以论文格式书写的实验报告,模拟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这部分实验的开展,大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增强了学生成就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

2转变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培养

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医用机能实验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科研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引入现代教育方法,如翻转课堂、PBL教学法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步骤、现象、结果、注意事项等)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索,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索意识。教师不仅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我校现有现代化医用机能学实验室10个,包括2个虚拟实验室,8个普通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于2012年建成,安装了82台计算机,一台服务器,配备VBL-100仿真实验室虚拟系统,2016年学校购置了大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教务处教学平台与INT相连,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机能学知识,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阅览、搜集大量实验教学资料。8个普通实验室于2013年都安装了BL-420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及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更方便,实验结果更直观、可靠。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实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进行师生互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4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评价学习效果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提高学生对医用机能实验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药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在医用机能实验学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的同时增加知识运用与综合素质考核,加强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医用机能实验学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6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1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开题报告和实验设计成绩(10%)。

总之,医用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4]。今后我们还将改进与完善医用机能实验学教学方法,满足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春蕾.医用机能实验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2]刘萍,李倩.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开放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47-48.

[3]张金娟,熊英,叶兰,等.机能学实验课程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7):96-97.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6

1.何为高分子化学

顾名思义,高分子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分子,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简称。高分子化合物,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是结构上由重复单元(低分子化合物—单体)连接而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的大,小到几千,大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我们有时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叫低聚物。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其制造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分子,即由若干个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成具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质量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量级的长链分子,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聚合物。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

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

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性功能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环境同化,增加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乃至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治理环境污染,也是21世纪中高分子材料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比如利用植物或微生物进行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的合成,在环境友好的水或二氧化碳等化学介质中进行化学合成,探索用前面提到的化学或物理合成的方法合成新概念上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用合成高分子来处理污水和毒物,研究合成高分子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显然这些都是属于21世纪应当开展的绿色化学过程和材料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冯新德.展望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与工业[J].科学中国人,1997,(11)

[2]王守德,刘福田,程新.智能材料及其应用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医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合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应该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专业素质。

医用物理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近两年我校教学改革,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用物理学课程的学时数改为36学时(理论学时),然而教学目的没有变。鉴于学时少、内容多的实际情况,怎样使医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科学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两年本人从事医用物理学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医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第一,物理学是基础课,是解释生命现象的基础,却不能代替生命科学去解释生命现象,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学与跟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学物理没什么用处。第二,主讲教师绝大多数不是医学专业出身,而是来自于物理学或物理教育专业,具有物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和能力,但从事医用物理教学还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正是因为我们教师自身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够,教学中不能很好地阐明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以及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三,我校90%以上的学生在高中分科的时候,选读的科目是生物或化学,因此物理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学比较难学,存在畏难情绪。例如:我们学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05(2)班共63人,高中选物理的只有4人,占总人数的6%。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医用物理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去解释生命现象,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做好铺垫。而我们的医用物理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规律为主,仅仅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加了一点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不能有效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2]。另外,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用物理学讲授的内容有:流体的运动、振动和波、电磁学、波动光学、几何光学、量子力学基础、原子核与放射性等部分,而与医学联系非常紧密的X射线、激光和核磁共振等,由于学时数不够没办法讲授。同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物理教学以理论课为主,实验操作很少,使学生缺乏锻炼,仪器设备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3、考试内容不尽人意

考题内容多以理论分析、定量计算为主,偏重于物理理论的掌握和定量分析计算,纯物理味过浓,考试内容的应用性与医学相关性较差,较少涉及医学相关内容,不能体现医用物理学的特点[1]。

二、医用物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1、改革教学内容

(1)精选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极为突出,根据基本保证物理学本身系统性,兼顾医学专业需要以及医学物理学的发展趋势的原则,选择物理学中与医学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建议将原来的量子力学基础部分换成x射线和激光。

(2)重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第一,主要介绍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知识。例如,流体的运动部分侧重介绍与人体血液循环和呼吸过程有关的流体的运动;振动和波动部分主要介绍与人的声音和听觉有关的振动、波动和声;电磁学部分主要介绍对深入了解生物电磁现象和有效使用现代医学仪器而必备的电磁学知识;几何光学主要介绍人眼的光学结构,还有激光、X射线以及核医学物理基础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临床医学问题,有助于综合应用物理学现象和物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学中尽量避免纯数学的推导和计算,增加与医学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间。由于高等数学与医用物理学都是大一上学期开课,医用物理学的有些内容需用到高等数学,但由于课时方面的原因,进度不能保证一致,如静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的计算都需用到定积分,然而讲授静电场时,学生还没学到定积分。因此把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分析思路引入即可,不必定量计算,等到学生高等数学课跟上节拍后,自然就能解题。对重要的物理定律、公式、结论要讲清思路,讲明来源和应用思想,让学生了解、明白,会定性分析即可[1]。第三,注意物理新知识的延伸[3],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近代物理知识及与医学相关的物理学成就,也可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临床医学中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开展专题讲座。例如:激光医学专题、医学影像专题、电疗、磁疗等。

2、提高教师素质

(1)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构建具有“医用”特色的物理学体系,就必须找到物理与医学的最佳切入点及生长点,以推动医用物理学的改革。这就要求医用物理学教师必须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充分的物理学的知识,又要有解剖学、病理学以及生理学等方面的医学基础知识。然而,主讲教师的医学知识缺乏,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在医学实际中。为此,物理学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知识的动态需求,走出课堂、调查研究、更新知识。首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通过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鼓励和组织教师跨学科听课,以增长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促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再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时追踪学科发展新动向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临床和科研对物理学的需求,架构起二者联系的“桥梁”。[4](2)加强集体备课。整合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定期召开研讨会,统一教学重点,分解教学难点,争论教学热点,分析医学与物理在实践中的典型例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3、优化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中学的学习方法上。中学教师每节课讲的内容较少,课后做大量的习题,而大学课堂上每节课讲述的内容多,习题相对少,学生一时很难适应。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应该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3]。例如:每次课结束的时候告诉学生下次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把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让学生分别去准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预习书本上的内容和查阅相关文献把答案准备好,上课的时候由学生来讲,老师负责纠正错误并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类比教学法:物理学中有些概念、规律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拿学生熟悉的概念、规律与它们类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例如:我们讲到电势梯度的概念时,由于高等数学中与其相关矢量的知识没有学,因此有些学生不理解,如果我们拿学生很熟悉的速度的概念与电势梯度进行类比: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快慢,电势梯度实际上就是电势沿空间某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等势面的法线方向)的变化快慢,这样学生就恍然大悟。归纳总结法:每学习完一节内容,我们应该做一个小结,学习完一章或者物理学一部分(例如:电磁学、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原子核物理与放射性等)也要做总结,并且总结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例如:对于相似的、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或者规律,可以采用对比归纳法,这样更容易记忆,并且不容易混淆。例如: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都描述的是光的波动性,它们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干涉条纹和衍射条纹中明暗条纹的条件;条纹间距;影响干涉条纹和衍射条纹的因素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或者框图的形式,这样更直观、更容易记忆。另外,对于有共性的物理量或者规律,可以放在一起来记忆。例如:静电场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例如我们可以把静电场力做功跟重力做功进行类比等等。当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做好所有的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样是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应该督促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让所学的物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清晰的系统结构。

4、认真批改作业和讲评作业

每次布置的课后作业,都认真批改,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并且把学生出错的地方都做好笔记,然后把各种不同的错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做好相应的电子课件,该课件不仅展示作业的参考答案,而且还列举各种不同的错误做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告诫他们以后不要出现此类错误。除此之外,对于学生频繁出错的地方,教师应该作自我总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强调这些地方。

5、改革考试内容

改变过去以计算题为主的做法,增加论述性、主观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和设计性的题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图形表达的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医学生物理基础培养的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医用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应该是改过去枯燥、乏味、难学、缺乏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为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本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改变过去物理教学中求精求深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内容实用化,加强与医学的有机结合,既保证医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保证大纲的完成。

【参考文献】

[1]艾拜都拉•肉孜,马远新,樊孝喜.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25(3):347-348.

[2]丰新胜.医用物理学教学探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275-276.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8

含蛋白质(65%~70%);多种维生素(VA、VB1、VB2、VB3、VB6、VB12、VC、VE、VK1、叶酸、β-胡萝卜素等);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Ca、Fe、K、Mg、P、Zn、Cu和Se等)、叶绿素、叶黄素、类胰岛素、γ-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藻蓝蛋白、免疫多糖、肌醇、甘露、葡萄糖、核酸、半乳糖、褐藻胶、藻多糖、活性小肽和酶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

2药理作用

2.1抗辐射作用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属多价醇,能使低浓度的修复酶的空间构象保持稳定,从而保护酶的活性。藻蓝蛋白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抗突变的效应。螺旋藻的抗辐射作用还基于螺旋藻多糖存在一套较完整的DNA修复系统,能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和加强受损细胞的DNA修复作用,能保护骨髓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2.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复制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及有机硒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加强机体自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3抗病毒作用螺旋藻多糖具有抗HIV-1(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SV-1(单纯性疱疹病毒)作用。能抑制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HIV-1的复制。

2.4抗菌作用螺旋藻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

2.5对胃的保护作用螺旋藻因其碱性能提高胃内的PH值,使幽门螺旋杆菌丧失了生存环境,最终死亡。同时,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叶绿素、β-胡萝卜素,对消化道上皮组织修复再生和发挥正常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6帮助建造正常的乳酸杆菌群实验证明,食用螺旋藻能使体内的乳酸杆菌增多,并使机体从饮食中吸收维生素B1和其他维生素的效率提高。

2.7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β-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有机硒、超氧化歧化酶(SOD)等抗氧化微营养素具有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有利于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形成;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加强机体DNA的修复合成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8抗过敏研究表明,螺旋藻能降低过敏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显著降低血中组胺水平,抑制抗DHPIgE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9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螺旋藻所含脂肪均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同时富含叶绿素,以及丝氨酸、钾盐、维生素B6等,能帮助人体合成胆碱,降低血压,防止和减轻动脉硬化,螺旋藻中的γ-亚麻酸是人体前列腺素即荷尔蒙的前辈,具有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中风发病率的效果。

2.10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和调理贫血症螺旋藻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质、维生素B12、叶绿素和维生素C。

2.11减轻汞及药物对肾的毒性科学家研究证实:螺旋藻减轻了实验室老鼠汞和药物的肾中毒。科学家测定了两个指标:肾的毒性血液尿氮(BUM)和血清肌酸。当老鼠饮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和血清肌酸水平大幅下降。这一研究表明:螺旋藻对人类免受重金属及药物对肾脏的毒害有益处。

2.12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降低心、肝、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高红细胞和脑组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螺旋藻还能增强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值,延长负重游泳时间。

3毒性反应

螺旋藻营养胶囊灌胃给药8g/kg×7d,未发现小鼠死亡,其呼吸均匀,大小便及分泌情况正常,此剂量为成人推荐剂量的333倍。大鼠在慢性毒性实验期间其形态、体重、病理切片检查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小白鼠最大耐受量的药液后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

4临床应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和痔疮;风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贫血症;肝病;肾脏病;白内障等。

5近况和未来

螺旋藻由于其高安全性、高营养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如今,螺旋藻除了营养保健功效外,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正备受各国医学界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医用价值将被充分挖掘,也必将有其广阔的前景。

【论文关键词】螺旋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化学成分

【论文摘要】螺旋藻是现存地球上最古老的药用植物之一,含有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活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螺旋藻具有广泛而高效的药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辅助药物。本文主要通过螺旋藻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反应、临床应用等来进行论述。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9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篇10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