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32:27

英语课程总结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1

1.关于开设进程

目前,本地区共有63所小学,其中完全小学58所,不完全小学5所。本地区共有小学生38087名。

目前,本地区小学已经全面开设英语课程,其基本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起步较早。在当地党政的领导和重视下,本地区小学英语课程开设起步较早。90年代末,首先在实验小学进行试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本地区虽然不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但是,英语课程实验与国家课改实验区基本同步,于年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比大市其它县市要早得多。据了解,目前大市其他县、市只有市(县)城区少数有条件的实验小学开设英语课。

二是分步实施。按照教育厅文件要求,吸取省内外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经验,我们制定了英语课程开设方案。按照方案,本地区从年秋季开始,城区3所小学和乡镇所有中心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年秋季开始,本地区所有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全面开设英语课。年年,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关心小学英语课程开设工作,本地区10所省级实验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年本地区所有小学的一、二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程。按照计划,今年秋季,英语课程覆盖所有学校、所有年级。在教学内容上,为防止英语教学与汉语母语学习相互干扰,各学校一年级英语字母教学皆在语文汉语拼音教学任务完成并得到充分巩固的基础上进行。

三是步履稳健。专门召开了开设英语课程动员会。制定了《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实施方案》。每年安排师范英语毕业生选聘计划,陆续补充师资。不断由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英语师资转岗培训以及在职进修培训。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校本研修制度。

2.关于教材使用

1-6年级目前使用的教材为江苏译林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牛津小学英语》。该教材词汇量较大,内容丰富。

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有关文件(苏教基〔2010〕6号)规定,3-6年级英语教材,属于义务教育免费教材,其费用由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补助经费统一承担并实行国库支付;1-2年级英语教材,属于地区教学实验教科书,其费用由本地区财政负担。

3.关于师资状况

本地区英语任课教师共360名,其中,英语专业130名,非英语专业256名。为保证英语课程的开设,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师资缺乏问题:

一是招考。每年新教师招考时,向小学英语倾斜。尽管每年所下达的新分配的聘用人数指标很紧,但对小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聘用人数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学年—年期间,政府下达的总指标575人,其中小学英语教师共招考109人,占总指标的20%。年年,为启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程的开设,安排小学英语指标30名,占当年中小学进人指标的26%,比上年度增加50%。

二是培训。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自年以来,依托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7期培训班和一期提高班。迄今为止,参加培训转岗英语教师有269名。

三是委培。从年年起,采取定向委培的办法,解决师资来源问题。年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3人,其中小学英语14人;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9人,其中小学英语师资11人,年委培30人,其中小学英语8人。

4.关于课程设置

3-6年级,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每周安排3课时。

1-2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每节课20分钟;由于国家课程计划中低年级没有英语课时,目前,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安排低年级英语课时。

二、存在问题

1.在教材方面,词汇量大、内容多,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同时,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备课的要求高,一些转岗改教的老师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要求很高。

2.在师资方面,一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转岗培训从事英语教学的269名教师中,有些教师语音和听说能力等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负担较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都跨年级上课,任课班级多,备课量大,教师工作负荷较重,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三是职称评定有障碍,大多转岗培训的教师所拿文凭都不是英语专业,职称评定的时候所教科目与文凭对不上号,按照目前市职称评定的要求,似乎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

三、应对措施

1.招聘专业师资。今后,本地区小学事业将基本稳定在现有规模:学生35000-38000人,班级900个左右。从人数上看,现有英语教师规模,能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对照高标准要求,专业合格人数太少,很多是通过培训临时转岗的。现有222名专职英语教师中,有62名专业学历有待进一步对口;现有138名兼职英语教师中,有135名专业有待进一步对口。因此,请求今后陆续招聘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加快英语教师专业学历的合格化进程。

2.实施科研兴师。以科研兴教为抓手,以打造优质资源为契机,以编精练题、易错题,写教学案等为手段,通过磨题、研题,磨课、研课等过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加强专业培训。需要对部分转岗教师进行2次培训。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跨境电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飞速发展,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外语外贸类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跨境电商行业成为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始向跨境电商方向转型,在培养“互联网+”时代的跨境电商人才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探索将英语技能课程与跨境电商课程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技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三方面的深度融合。跨境电商行业与传统外贸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跨境电商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运营跨境电商平台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自2016年以来,长江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跨境电商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调整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且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

一、商务英语课程介绍

长江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采用“双语融合、双核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语言+商务技能+职业素养”金三角课程教学体系。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商务英语课程在学生跨境电商职业能力培养和跨境电商职业素质养成方面起主要支撑作用,商务英语课程的具体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专员等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运营的能力。商务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商务概念、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专员工作岗位各项工作任务中的常用句型、常用商务文体的特点和语篇结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中英文书面表达和口头沟通能力、获得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BEC)证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课程建设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具备了实训室和教学资源等保障条件。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企业调研、访问招聘网站、实习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确定课程内容,明确每个学习项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在课程资源方面,商务英语课程的资源包括由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委员会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商业周刊、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等网站资源、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比较丰富,能够基本满足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课程教学的改进方面,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对照商务英语课程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的期中教学检查自查表、学生作业、教务系统中学生评教结果,每学期定期开展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教学。

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难度偏高。由于学情发生变化,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由300多分降到200多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商务英语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难度偏高,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不够主动。(二)数字化课程平台使用率较低。商务英语课程获批为学校立项建设的数字化课程平台,且课程建设已通过验收。但是由于商务英语数字化课程平台的资源不够丰富,资源分类不详细,不便于学生使用,数字化课程平台的使用率较低。(三)课程实训效果不理想。商务英语课程的实训基本上是利用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系统来完成,这种实训方式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信息化手段比较发达的条件下,这种实训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训的积极性。另外,学生的词汇量严重欠缺,而掌握英语词汇是在涉外商务情景下恰当运用英语的基础,即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实训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得到的帮助不够,实训任务之间衔接不紧密。上述三个原因导致商务英语课程的实训效果不理想。(四)课赛结合程度不够。商务英语课程内容和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的比赛内容联系紧密。2016年和2017年商务英语专业连续两年选拔学生参加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但是由于备赛较晚,指导教师缺乏辅导经验,导致赛前辅导效果不好。(五)课证融合程度不够。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商务英语课程内容和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考试内容关联度较强,但是由于商务英语课程实训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结合得不够紧密,并且缺乏系统的考前辅导,大部分学生担心无法通过考试,学生的报考比例较低。

三、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积极进行探索,采用由“项目教学”“课赛结合”“课证融合”组成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项目教学。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在总结企业调研结果,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报告内容修订了商务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将学习项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罗列出来。按照学习项目序化后的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更加适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每一个学习项目,设计课前测试,在课前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设计每一个学习项目的课堂任务时,课堂任务环环相扣,逐步提高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要求,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每次课都能获得新知。例如,在进行描述产品这个学习项目时,在没有学习描述产品的相关表达之前,即课前布置学生罗列出与描述产品相关的颜色和形状词汇。课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寝室中的一个物品,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再根据课上所学内容改进自己的答案,并且复述其他同学的答案。课后布置学生选择一个类型的产品进行描述,并且制作课件进行脱稿展示。(二)将课堂活动与数字化课程平台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商务英语数字化课程平台中的资源,将课程资源细分成课程学习、教学资源、音频资料、课程实训、优秀作业展示、课程考核、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考试、学生荣誉8个类别。遵循资源建设是基础,有效应用是核心原则。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习平台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课程平台中的资源。例如课后在课程讨论区与学生线上交流,并且布置学生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明确平台任务在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中的占比,教师及时对学习平台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给出反馈,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成为常态化。设置作业截止时间,并严格执行,不接受补交作业。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将在课上讲解商务知识、分析文章的时间节约出来,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实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有道词典、英语趣配音应用软件等工具进行练习实践,完成商务信函写作、拍摄视频、个人展示等实训任务。词汇量是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实训的基础,传统课下背单词,课上报听写的方法比较枯燥,而且效果不好。为了让背单词变得有趣味性,教师在学期初要求学生在手机上下载百词斩应用软件,根据自己的水平设置背单词计划,利用该软件上提供的图画、视频等辅助手段加强单词记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好奇心强,好胜心强,但是学习习惯较差,需要教师严格监督。教师每两个星期检查一次学生是否在严格执行背单词计划,做好记录,定期公布计划执行情况,将计划执行情况计入商务英语课程平时成绩。精心设计实训任务,让实训任务之间紧密联系,循序渐进。在完成课堂实训任务的过程中,采用学伴交互协作机制,在学期初将学生分成由两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回答提问,课堂展示,拍摄视频等。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同学达成信任,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四)课赛结合。商务英语专业举办了由合作企业上海香雪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冠名的“香雪海杯”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由合作企业提供产品,结合实际工作任务,比赛内容与真实工作场合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学生积极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分析了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历年比赛的真题,在课上加强与比赛内容相关的翻译实训,精心为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学生在决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五项。此次比赛的成绩和进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之前相比,无论是在获奖数量上,还是在获奖名次上,都有了显著提高。商务英语专业2016级两位同学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比赛中的外贸英语沟通能力模块内容和商务英语课程实训内容密切联系。(五)课证融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对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的考试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考试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部分的考试技巧,加强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训。例如,在听力部分,加强短对话听力、填空听力、长访谈听力的实训。在口语部分,加强小话题、卡片题、分组讨论题的实训。在阅读部分,加强图表阅读、判断阅读、完形填空阅读的实训。在写作部分,加强备忘录、便签、商务信函写作的实训。上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考试的报考人数明显增多,学生积极备考。

四、结语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化;日本;全英语课程;教育管理

全英语课程建设是提升高校国际化内涵和水准的重要环节。对于位处亚洲的非英语母语国家的高校,全英语课程建设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全英语课程建设不仅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整合其他国家教育资源与项目拓展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在拓展与管理教育项目的工作中注意到,日本高校的全英语课程项目近年来在文部科学省(以下简称“文部省”)的国策下呈现出极强的发展势头。引入日本高校的全英语课程项目不仅惠及许多不懂日语却对留学日本有所诉求的海外学生,也打破了日本交流交换项目必须使用日语进行学习的惯例和传统。对国内高校项目管理者而言,此类项目的出现对于他们在认识和了解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日本高校的全英语课程项目已经日渐成熟,吸引海外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自2018年以来首次对此类项目进行了执行与管理,扩充了日语零基础学生赴日留学的新渠道,同时也得到了非日语系学生的广泛好评。本文将针对日本高校在全英语课程从“尝试”到“发展”的白热期(2009年—2013年)进行简单梳理,并对此类项目的引入与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日本高校全英语课程概况

(一)背景。2008年,文部省继《留学生10》之后,又了《留学生30》。为达成接收30万留学生的目标,文部省同时公布了“Global30”工程(以下简称“G30”),即《国际化据点整备工程(大学国际化网络形成推进工程)》。其中,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13所日本高校入选G30,并着力推进全英语课程,特别是全英语学位课程。根据统计,2009年至2013年,日本高校共计设立了33项本科全英语学位课程;而在研究生教育层面,2013年此类课程已增设至123项,增幅约15倍。G30作为《留学生30》的方略之一,不仅完美契合了日本教育国策的指标要求,同时也契合了教育国际化潮流的方向,至此,日本高校的全英语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G30的显著成果也为文部省提出并实施“SuperGlobalUniversity”工程(以下简称为“SGU”),即《SuperGlobalUniversity大学助推支援工程》下全英语课程的改善和优化奠定了基础,该文在此不再展开。(二)案例分析。G30着力于全英语学位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以加强外籍教师雇佣、设立海外大学办事处、拓宽留学生赴日留学渠道为辅,全方位优化了日本高校国际化的大环境,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国家和地区海外的留学生留学日本,推动了高校教育国际化内涵的深化和发展。根据文部省的报告,入选G30的13所大学均对全英语学位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及努力,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质性进展,本节将就早稻田大学的全英语课程进行概要说明。早稻田大学是日本顶尖的私立大学,也是在日本试点开展英语课程教学较早的大学。早在2001年,早稻田大学就已经在大学公开课程中加入了试点英语授课课程,并获得了较高的反响。以此为契机,2003年,早稻田大学就新学院创立及全英语课程开设展开了多次协调会。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国际文理学院,以下简称“SILS”)成立。SILS的成立标志着早稻田大学全英语学位课程进入新时代。在此之后,早稻田大学的理工学部、政治经济学部、社会学部、文学部等,也建立起独自的学位英语课程。日本各大学也以“国际教养”“日本文化”“亚洲与国际关系”等关键词建立了自己的学位英语课程。2013年,早稻田大学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4985人,其中SILS留学生人数达847人,居全校留学生人数学院的首位。丰富的英语课程不仅为早稻田大学带来了留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也为其项目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G30委员会验收评定其成果为S级,居13所入选G30高校之首。

二、日本高校全英语课程的现状及遇到的困难

如上所述,日本高校在建设全英语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各大教育博览会,设立了海外高校办事处,进一步扩大了外国留学生的招生工作,有效提升了日本高校本身的国际化程度,在量变层面上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国际化质变。对于我国高校而言,此类项目的引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相比于赴欧美国家留学,日本留学的费用成本较低,具有比较高的经济性;另一方面,日本全英语课程项目开拓了赴日交流留学的新渠道,满足了我国高校学生不懂日语却希望能够去日本留学的诉求。针对此类项目的开发与引入,看似潜力颇大,实际上却也面临着不少困难。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来自日本原有项目的刻板印象。如上所述,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日本交流交换项目,大多是语言学习类项目,可选择的专业通常以文学类、教育学类等文科为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除去对此类项目的刻板印象外,我国国内高校工作人员对日本高校全英语课程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了解与调研的力度也相对不足。诚然,日本文部省及高校网站上列举了此类项目,并就此类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受限于高校层次、现有项目的执行情况等,对本文提出的新兴项目的调研较多地止步于调研层面,实际项目的落地仍需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与实践。日本全英语课程的引入与开发,对于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推动,特别是为日语零基础学生赴日交流交换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日本能够开展全英语学位课程的高校多为国立大学,或为办学能力较强的私立大学,此类大学在各大日本高校排名一般排名靠前,在日本及世界范围内享有较好的声誉。其中,私立大学更是有着较强的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独立性。此类项目在国内尚属萌芽期。笔者认为,国内高校应当在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引入与开发日本高校全英语课程,丰富项目种类,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三、结语及未来方向

本文的上述两节,就日本全英语课程的概况及此类课程的引入与开发进行了简要说明。然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我国与日本同为非英语母语国家,在缺乏英语氛围,招收英语文化圈留学生困难的前提下,如何汲取日本高校针对此类项目的办学经验,总结兴办此类项目的长处及短处,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未来笔者将就此方向进行进一步探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有贺理.グロバール30(2009年度~2013年度)~これまで、そしてこれから~[笔者译:G30工程(2009年度~2013年度)~过去、现在、未来~].グローバル30総括シンポジウム「国際化で大学は変わったか」[笔者译:G30总结论坛“大学是否在国际化下有所变化”][EB/OL].2014-2-14/2019-12-23.

[2]白井克彦.早稲田の力大学の未来、日本の未来[笔者译:早稻田之力大学未来、日本的未来][M].角川学芸,2010.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1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应当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不断研究与探析引导小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兴趣。不断引导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自主探索研究的基本能力,不断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水平提升。本文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2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对于英语这样的课程缺乏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不少校学生认为英语与他们很遥远,学了也没有什么机会去用,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上被动的获取知识应付考试。随着英语语法等理论知识的逐步讲授,很多同学因难以理解英语的语法,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失去了学好英语的信心。2.2授课方法陈旧。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或者教学水平有限,也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小学生面临着十分重要的中考和以后的高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就显得十分具有目的性。只有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才能应付考试,在老师看来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让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动力,成为死板的学习机器,慢慢丧失了学兴趣,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因为不重视英语的地位,专业的英语教师少,教学素质较低,这给英语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相反,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对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负面作用的。

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小学积极生活的心理特征,对事物充满好奇。使用物理对象,图片或多媒体等工具来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感官感受和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因年龄特征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和非永久性问题。他们对生动的形象,新颖的风格,鲜艳多彩的东西感兴趣,很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东西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通过趣味游戏实施英语教学,有趣的对话教学和竞赛教学。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想要在小学生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在了解当前小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英语课程教学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英语课程学习方法。当前在英语课程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资助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英语教学环节中,英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现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对阅读的文章,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引导学生捕捉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总结的能力。在对所阅读的文章有了较为全面了解之后,引导学生针对关键性中心性的语句,进行细读,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扫描阅读的核心能力。在教授英语单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发音来完成单词的记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英语发音规则,并使用规则来学习和记忆英语。在讲授相关句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的迁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理解认识。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更需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起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分析能力。3.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贯彻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根据本堂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小组分组合作。通过分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对话,开展角色表现以及访谈等形式的互动学习,此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并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小组互动的积极性,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动手能力以及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得英语课堂充满了欢乐和兴趣。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英语的意识,还能不断激发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学们在分组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了互动学习的自主能力,使学生们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魅力,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英语互动交流的兴趣,进一步拉近学生间、师生间的距离。

4结语

小学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想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探究营造出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通过不断的鼓励与激励逐步培养起小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断引导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推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基于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上述探析,旨在能为同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冀宏晔.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青海教育,2018(01):38.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目前,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探究正在有序推进,新的理念与方法不断涌现。上海、浙江等地高校纷纷推出了新型的思政课程教学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探索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新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引领的双重目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到“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中“人文性”就是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重视学生的品质培养。当下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灌输、重英语知识技能训练而轻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大学英语教学倾向灌输国外的文化与思想和侧重英语知识的传授,但其教学内容常常脱离我国实际的话语实践体系。高校学子们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和迷茫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缺位容易影响他们对事物的价值观判断。因此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的自身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客观要求。做好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并满足各专业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对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帮助学生增长国际化技能、完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际化人才养成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爱国之心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要求,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要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的改革与创新,大学英语跟随时代要求和国家建设要求进行深化改革也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质的提升的有效策略。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本身就拥有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脑海里的潜移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虽然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处在矛盾的爆发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主义和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被污名化,自私、自我的精致利己主义抬头,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丰富思政资源的载体,科学使用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德育工作,开展思政理论和观念的传递,彰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卓越的思想政治理念,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应对时展和文化建设要求的有力举措。融入“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大多成长于较好的家庭生长环境,被保护得比较好,然而同时又受到家庭、社会极大的关注和期待,面对新时代迅速变化的挑战容易遭受打击,抗压能力较弱,吃苦能力也较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如勇敢、吃苦耐劳、善良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的措施

(一)创新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在直接教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联结起来。如在课堂上采取演讲、小品、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关于祖国文化、发展建设成就、社会责任等内容的探讨;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号召学生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并根据其中的热点、精选、矛盾点在线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课上播放一些宣扬正向道德品质、价值观等主题的电影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不知不觉接受隐性思政教育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生慕课网等线上学习平台,挑选出关于中国政治、文化修养等模块化的思政内容,将思政工作贯彻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度挖掘大学英语教材里的思政元素,根据教学单元主题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引入《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2》第八单元文化与传统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图片回顾“凿壁偷光”的典故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引导学生得出如下事实: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然后,老师带着学生翻译几组常用的有关勤奋的谚语,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样既练习了翻译技能又进行了思政熏陶。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和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功的原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最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二)提高教师思政水平和文化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思政水平的程度和传授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关乎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成败。如何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学校可通过组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思政培训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领悟;或打造模范教师并进行公开课教学,鼓励和引导教师们互相交流学习和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课程展开思政教育的质量,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比如,在进行《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中的文章:Learning,ChineseStyle《中国式的学习风格》教学时,英语教师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去思考该文章可以从什么角度去给学生传输价值观,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中国盛行的学习风格与外国风格的对比。可以通过这个主题提升至我国的“四个自信”上去,将学习风格提炼出“四个自信”的主题,让学生深度理解并增强四个“自信”。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中国各个时代的学习风格对比,让学生去分析原因,然后再与国外的对比,从中感受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感受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课后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中国的家庭教育进行英语作文写作。倘若教师无法从思政角度入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就很难实现知识与育人价值的统一了。(三)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水平,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政都是不可取的,依靠一些模范高校和榜样教师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形成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完美融合的整体效果。因此,顶层设计工作是最为关键的。在科学的整体规划下,明确课程建设各方的责任,整合校内外、课程内外各部门、各主体责任,构建清晰的组织体系架构,才能有效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挥协同育人的双重目标。比如,建立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制定教师考核的评分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应安排负责人每个月一次进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堂进行实地监测,进行教师考核的打分,将课上教师思政元素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学生接受度和反应度、课后采访学生的真实感受为考核指标,由此来衡量教师融入思政教育的水平。

四、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在各级各类跨文化交流中增强政治定力显得尤为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肩负着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职能,尤其在全球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局势愈发复杂的当下,各方思潮在国内涌现,对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大学英语是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高校各类别各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关系着国家新生建设力量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有其特殊性,不仅是传授外国文化和语言的课程,更是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应做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高尚的道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夏元芬.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4):154-157.

[2]陈雪贞.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基于教学案例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141-143.

[3]李亚玲.新时代思政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融入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2020(5):15-16.

[4]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5]马力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8(10):298-299.

[6]陈顺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21-122.

[7]许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J].文教资料,2019,811(1):235-236.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实施;实施策略

一、时代背景

近年来,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典范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商务英语不可忽视。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施特点是商务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两个要素,传授建立在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基础上,通过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些手段,开展商务领域专业工作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2009年全国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专家指出,现今的商务英语涉及多个学科,即语言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到目前为止,在商务英语课程实施方面,国内对此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却主要关注集中在大学本科。

二、现实矛盾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学方法都千篇一律,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手段和基础英语课程相差不大。

(二)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商务英语课程是基础英语语言、商贸知识、技能实训三大模块的结合体,但是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仍沿袭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重点讲解语言知识点、语句结构等,实训操作上也是简单的情景对话。实训环节的缺乏就导致学生对专业不能有准确的定位,进入企业后,发现学校所学内容与工作有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商务业务知识了解甚少。

(三)考核方式单一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光是要检测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也要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一些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考核中,仍用笔试综合卷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检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只强调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语言的运用。

三、应对策略

(一)以商务英语课程实施为载体,修改完善

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通过修改完善商务英语课程标注,促进课程改革,探究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对外贸易及服务类的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做好知识、技能及心理态度上的准备,以此来达到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真正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二)商务英语课程以培养通晓商务知识,能完成日常商务英语交际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深入研究,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遵循“任务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编写商务英语整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项目化实训教学。1.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明确的培养目标,确立职业技能型的培养模式“剑桥商务英语教程”分两个学期完成,共180课程。课程共由三大模块组成,模块一为基本理论知识;模块二主要涉及国际贸易整个流程的经贸口语,符合商务类高职院校实用性的特点;模块三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选材及内容都向商务类倾斜,强烈体现职业技能特色。2.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体现职业岗位特点课程以行业调研为基础,剖析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兼顾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拓展的培训。以“商务函电”为例,各学习情境模块的设置按商务活动中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设计,体现每个工作流程的实施过程与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3.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体现学生主动性教材内容的选择既不是完全倾向理论讲解,也没有因过分强调其实践性而忽视了理论指导,而是两者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与手段多样化,以学生实践为主。以“商务英语听说”为例,教学内容体现阶梯式发展,商务知识与商务技能相结合,各学习情境的编排体现由浅入深,步步递进,各单元内部的内容设置也循序渐进,利用课文创设表演情境,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在全国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凸显评价方法、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强化应用驱动,促进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支撑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2]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在信息教育的背景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听、说、读、写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推动改革。教学评价形式与手段多样化,以学生实践为主。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平日课题学习和自主学习中的表现、所获得的成绩以及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全面评价”[3]。运用网络平台、情景表演、语音录入、业务模拟来进行教学和教学后的评价,以此“鼓励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更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取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合作、协作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和主体”。

作者:谢娇丽 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几乎涵盖了全校所有专业,具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参与学生多等特点,兼具工具性和人文属性,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课程。

1围绕课程核心素养搭建思政框架

立足“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按照“公民—社会—国家”为内在的逻辑主线,将教材筛选、整合为“文化底蕴”、“职场发展”、“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四大模块,围绕着课程核心素养搭建了本课程的思政框架,具体内容见下表1。

2教学模式与路径

2.1确立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单元主题,确定单元的思政目标和思政融入点。对标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确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参照系,建立课程思政目标、模块思政目标和单元思政目标三个层级的目标。

2.2开发内容

以思政目标为指引,开发思政教学资源。依据研发主题和思政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融入点,深度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开发教学内容。依托“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蓝墨云”等在线教育平台与主题相关的音视频材料供学生课前预习,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初步了解和认知。以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为依托,寻找符合单元思政主题的语言学习素材,通过问题导入,开展有效的交互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合作教学。

2.3任务驱动

构建一系列层次丰富的任务活动,将英语学习置身于真实且有意义的交流中,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确保任务设置融语言功能、思想内容、价值塑造于一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主题辩论、项目研究等,将学生置于一个个真实的语言场景中。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任务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知识,提升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在显性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完成了隐性的思想深度的提升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2.4总结升华

在每一个任务完成的节点,教师要适当的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想认识进行总结和升华,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和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升华了课程的思政内涵。以“目标→素材→任务→升华”为课程实施主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3考核方式及反思

公共英语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为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设置练习及考试题型时,适当增加主观题,在考察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养成之外,增加了思政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努力程度及进步程度,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同时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增强了文化自信,是否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从而多维度、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组成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和反思,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和竞赛,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4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缺乏一个标准统一、可量化、可实施的考核机制,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不能被清楚地量化,学生通过学习后在思想素质上的提升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一个具体的可观测的结果。需要学校在政策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对教师和学生课程思政水平的长期考核量化机制。今后在完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以及完善课程思政考核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丁凤,王蕴峰等.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以“交际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外语,2021(02):92-95.

2李秀英,寇金南.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明德”与“思辨”———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J].中国外语,2021(02):41-45.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云南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

2013年9月,习第一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10月,在APEC领导人会议中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出之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旅游英语作为应用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虽比以前有所突破和创新,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涉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在质量上也亟待提高。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为响应云南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号召,为配合高职旅游教学工作评估整改,为加强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实践育人质量,笔者总结旅游英语的教学经验,剖析旅游英语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旅游英语教学改进的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

1旅游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不成体系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促进对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旅游视野、掌握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以旅游教育本土化为理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为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做好知识、语言和能力的准备。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获取导游资格证是跨入导游从业人员的第一步。旅游英语开课正值导游资格考试的备考期间,英语系三年级学生需要一个学期的学习才能对旅游英语所要求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导游业务、导游服务能力等相关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无法谈及熟悉和掌握,实践课时不足、大班教学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学习内容的单薄、学习时间的短促、参与实践的不足让很多学生力不从心,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偶有勉强通过笔试的同学,但在面试阶段的合格率极低。旅游英语开设在第几学期、开设几个学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开班人数等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2)教材类多、内容杂,缺乏云南特色元素旅游英语旨在培养能从事导游工作的高素质双语人才,该课程有极强的专业性,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宜的专业教材。该课程选用教材大多涵盖了导游服务的基本知识、业务景点介绍、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知识,在培养学生具备初级导游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都缺乏地方特色,少有介绍云南旅游和当地文化的内容。(3)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实践经验承担旅游英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在旅行社、酒店、宾馆、景区工作的经历,对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况、导游业务等方面都不甚了解,对导游带团流程也不了解,不利于教师专业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4)教学实践脱节,无实习基地旅游英语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学虽能达到视听的音效教学效果,但无法完成餐饮导游等旅游实践任务,学校没有适用于导游人才培养的实训室,要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导游业务专项练就如纸上谈兵,也无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导游的操作流程。此外,校外实习是检验教师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水平的依托,也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途径。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亲历餐饮服务行程安排、跟团讲解等对提高学生的导游带团及讲解、导游组织协调及独立处理事故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学生实习反馈的经验和信息也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由于缺少校外实习基地,导致学生实习锻炼严重不足,也阻碍了旅游英语课程的康巴特色建设。

2旅游英语课程改革新思路

针对上述旅游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应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基于本专业特色,充分利用云南旅游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问题,从而使旅游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经济文化的发展。(1)修改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旅游英语课程应注重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两方面的结合,应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应注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导游服务技能有效结合,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确立“双证”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为学生顺利考取双语导游资格证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考取导游资格证的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将旅游英语课程开设在第2学期,学生可以在第3学期全身心备考;也可连续开设2、3学期,第3学期的教学更加侧重应试,尤其是导游面试的备考。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合作性和互动性,课内学时和实践课时可各占一半的比例,班级人数建议限定为每班30人的小班教学。(2)创新教学方法,编撰当地特色教材旅游英语课程可以与现场导游课程紧密结合,在旅游服务的观光游览环节,教师安排学生现场讲解学校某个景点,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规定各组的讲解范围和内容,由教师组织和带队,各组代表全程英语讲解,其他学生充当游客。讲解期间,教师负责记录各组表现,课后做归纳总结。这种任务型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导游工作的操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其次,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具有地方元素、区域元素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是记录和传承甘云南文化的载体,是云南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石。一方面,市面出售的旅游英语教材门类繁多、内容纷杂,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另一方面,选用的教材彰显地方特色,鼓励教师自编讲义、教师团队编撰教材。编撰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英语教材势在必行。(3)创建“双师”队伍,培训与顶岗合流培养旅游教师为“双师”应用型教学人才。要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旅游英语人才,师资建设是关键,是保证。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考取中文、英文导游资格证,兼职中英文导游、景点讲解员;鼓励教师在云南省各地酒店、旅行社、景区顶岗实习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分享学院现有教学资源,利用课余时间旁听旅游系老师的旅游专业知识课程;系部之间取长补短,增进英语系和旅游系教师间的沟通,开展教学工作交流会,研讨教学的重难点,思考和探索旅游教学模式和方法;由学院、系部出面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学者进校开办讲座,或短期授课。利用各种途径将师资培训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通过短期或长期的学习,培养英语系教师具备旅游和英语双重教学能力。(4)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高职旅游英语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三方面并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要增加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中心,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再者,在实施“2+1”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注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前两个个学期中,可以开展校内实训、与企业合作联办职业技能大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5)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首先,在开展校内实训之前,教师需要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安排实用的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训很好地为校外实训做好铺垫和前期准备。例如,实训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明确今天实训的任务是什么,是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流程的第几个环节,学生准备之后进行真实场景的模拟,然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再进行任务的完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校内实训取得了更好的预期效果。其次,建设适应高水平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加大投入建设校内模拟实训环境,设立校内旅游服务虚拟实训室,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模拟旅游工作流程,让学生切身感受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以为之后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学校还可以把企业的模式植入到校内实训环境中,邀请行业的专家担任模拟实训活动的负责人,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帮助实训室的建设,从而解决校内实训室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3结束语

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旅游英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笔者主要就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实践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提出了建设性的教改思路和针对性的教改措施。旅游英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事英语导游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多示范、多指导,多总结,灵活运用情景、任务、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把握导游英语的规范度、旅游教学的深浅度、实践教学的难易度,保证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践三者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范金慧.我国旅游英语发展趋势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16(4).

[2]周丽娟,柳池.任务型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105.

[3]田杰,吕建新.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7,23(27).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9

在全球贸易的发展当中,我国纺织行业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向型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掌握英语,能够用英语熟练进行纺织行业跨文化交际,甚至能够投身于相关的国际性研究,是当下对纺织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由孙钰、毛雷主编的《纺织专业英语》一书是为满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需求而编写的纺织专业英语教材。该套教材从纺织品国际贸易的现实实际出发,专业性地呈现了英语在纺织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表达,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纺织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体到内容上,该书既对纺织专业中的纺织专业英语词汇进行了梳理,包括天然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化学纤维、纱线、清棉、混棉、精棉、梳棉等,还涉及了纺织专业中的专业技术和工序,包括机织、经纱上浆等。通过该书的阅读、词汇的记忆和表达的学习借鉴,学生将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纺织专业英语的关键要点,提高自身的纺织专业英语水平,更好地应对新时期下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着眼我国当下纺织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培养现状,笔者认为,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需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促进纺织专业英语教材的创新发展,探索更积极有效的纺织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现代纺织专业人才。

首先,在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学生的英语基础问题一直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需要认识到纺织专业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共性和差异性。一方面找到二者的共性,在学生通用英语基础能力基础上总结纺织专业英语学习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加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优化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关注二者的差异性,说明纺织专业英语的专业性特征和使用场景,让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精力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中,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重树自信心,进而达到更好的纺织专业英语学习效果。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要想扎实地提高纺织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学生终究还是要在纺织专业英语的学习与训练中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和专注力,其次,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加大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力量提升等方面投诸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长期以来,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在听、说等方面的训练是不足的,学生虽然能读、能写、能翻译,但是在口语交流中却常常说不出、跟不上。对此,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推动教材的改革优化和创新开发,改进教材中不合理的部分,补充教材中忽略的部分,对学生在纺织专业英语上的学习形成更加科学、专业和高效的引导与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当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将纺织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摆在重要位置,以实用实践为导向,切实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训练与运用的逐步推进中提升自身的纺织专业英语水平,适应纺织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的不同场景,提升自身在国内外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着眼于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之间的联结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让学生能够更早更快地接触纺织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场景,鼓励学生学做结合,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的纺织专业英语基础。新时期下,行业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人才培养要想跟上时代与行业发展的步伐,就需要更好更快地在人才教育与市场架构起沟通合作的桥梁,了解市场对学生纺织专业英语能力的客观要求,进而做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确保学生的纺织专业英语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纺织专业领域更好地就业、创业。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引导和帮助,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纺织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仅如此,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的创新来营造更真实化的纺织专业英语交际环境,给予学生真实、客观的感觉,进而在课堂模拟训练中切实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纺织专业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思维水平。总而言之,新时期下高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促进高校纺织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化的纺织专业人才。

作者:李雯 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学习论;人文教育;英语课程;应用价值

英语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促进经济交流发展。鉴于此,高校强化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刘润清提出:“英语课程不能仅以工具性及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为重点,而应让学生通过课程认识英语文化,提升英语素养。”王守仁也指出:“以学理性作为学科分类,英语本就是人文学科的一大分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背景下,人文教育必须深入落实在各学科课程中,以此推进素质教改的可持续发展。以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为指导,强化英语课程的人文价值,推动文化、教育、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社会学习论在人文教育中的发展概述

(一)社会学习论基本概念及发展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其理论重视学生个人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社会化的环境及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整体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及学科知识进行教育强化[1]。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包含一切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人性人格塑造及理想境界提升的教育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而社会学习论着眼于通过社会化人文科学下的社会化学习提升和调节个人行为,最终目标是强化学生个体的人性素养。由此可见,社会学习论与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具有相似性,社会学习论导向下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初期,便被英美等国外教育学者研究应用,但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不广。1989年王新玲《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将此外国教育方法引进国内大众视野。(二)社会学习论下人文教育应用模式社会学习论下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模式,以教学管理迁移、教材种类置换及课下学习强化这三类应用型措施为主。首先,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上以奖惩并行的管理模式为主。班杜拉在社会学习论中提出,当人们达到学科某一阶段的既定标准时,会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继续行动中的“过程状态”[2]。高职教师在此理论指导下,将奖惩制度按照指标分类,规范高职学院英语课程的课堂纪律、强化课堂质量。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和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因此,在教学管理的考核评价中,高职教师开始将应用型英语文化及英语思维评判纳入英语考核中,挚爱培养学生个体化的英语创造性思维,体现人文教育中对学生个体人文精神及人格的高度培养方针。其次,基于社会学习论中的多元文化思维培养方式,在教材中增加体现英美社会科学观及时代哲学观的参考文献。对于高职英语课程中教材体系及教材选用的设置,采取灵活分类法。将针对主体英语水平训练的教材分为一类,将针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加强的辅助教材(社会科学、历史、哲学、英美文学)分为一类。最后,强化学生课下学习模式。班杜拉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为后天习得,并大体受后天经验环境影响[3]。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课上学习时间较短,学生英语的培养和训练多在课余大量时间完成。

二、社会学习论导向下人文教育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德育教化价值。1.交互决定论下人文教化功能。社会学习论对学生的人文教化功能具有重要的思维引导价值。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是其在社会学习论中研究得出的关于人类行为影响因素的结论。交互决定论将学生进行学习行为时受影响的因素分为两种:以环境刺激、行为预期、社会政策影响为基础的“先行因素”,以学生自我标准制定、自我奖惩控制及榜样示范影响为辅的“结果因素”。一方面,国家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对人文教育提出要求,高校管理团队对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进行改建营造。在校园英语文化讲座、英语板报绘画展览、英美名人格言张贴等活动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刺激下,学生个体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的英语思维及语言语法的正确习惯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他人(即榜样)的学习观察,自身会下意识模拟、认同榜样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优秀者的学习行为模式,依靠观察学习提升自身学习效率[4]。从英美文学、时代周刊、名人演讲等英语文化的教材学习中,学生也能够在观察“名人榜样”的过程中,完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建立正确跨文化交际的价值观。2.自我调节论下德育情感体验。社会学习论对师生的心理联结具有重要的情感促进价值。社会学习论认同外界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但其理论重点在于外界影响后个体对外界行为的“内化”。即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学生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和体验都不相同,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由学生的学习过程自我观察、课程学习自我评价及课后内化自我反省这三个过程组成。这一系列过程皆为学生自我调节的过程。在自我调节论的引导下,高校人文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对课程的“不同反应”。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学习中,设置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评价意见机制。(二)自我效能价值。1.情境条件强化自我效能完成质量。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产教融合的教学要求[5]。《意见》指出,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完善和推进产教融合政策,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职业应用人才。因此,在社会学习论导向下,将高职英语人文教育以更加现实化、职业化的标准深入进行,以更加实用的视角强化情境条件,从而促进英语课程能够与不同的产业职位融合发展。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的完成深受活动场合选择的影响。除上文所述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外,高职英语教师在课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学术辩论英语、交际实用英语、经济商务英语等各类英语语言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下强化环境对自我的认知影响,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效能和英语自信心调节这一过程的质量和速率。2.经验主义推进自我效能社会标准。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对个体具有人格促进价值,集体(即无数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则能促进自我效能社会评价标准的完善。学习中的效能标准不断提高,整体社会的人文风气及经济动力持续增强。班杜拉曾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大量研究,其指出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除能够唤起情绪的情境条件外,还包括成败经验及替代性经验。学生在自我学习的经验积累中逐渐反省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对别人的经验借鉴中完善英语思维认知,扩展英语文化眼界。以英语文化贴吧、校园网英语研究论文为例,其都是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经验总结。学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经验总结和他人经验借鉴的学习过程中,推动更精确、更完善的经验研究结果出现。在经验的累计下提升自我效能,从而不断提高社会上的英语语言学习标准。目前,高职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便是应试教育转型素质教育的结果,其转型便是建立在各学科学者教师对于职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科学性经验总结上[6]。

三、社会学习论导向下人文教育在高职课程中的强化路径

(一)树立学科层级榜样基准。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与人的交互影响,环境的影响除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和校园基建外,还包含其他人的行为对学生个体造成的影响[7]。上文所提到的“榜样作用”便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受到的“他人影响”。班杜拉认为,多数人以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模仿学习。在没有标准化的榜样规定和错误审判制度下,学生会产生盲目崇拜、甚至错误认知英语语言的问题。学生对他人的英语学习经验生搬硬套直接借鉴、对名人英文演讲中语言语法不加评判的直接应用,都不利于学生英语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基于此,高职院校以树立学科层级榜样基本标准为创新路径,完善榜样作用的力量,规避错误榜样行为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对英语学习的经验贴及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分类,并根据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适用性进行标准制定。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实时关注、以便改善。另一方面,在社会学习论的指导下,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杜绝学生盲目崇拜榜样的硬性模仿行为。(二)建设三重行为强化体系。在英语学习复合性任务加大、英语学生基数增多的背景下,以社会学习论下的三重强化作用,引导学生自身英语能力的自我修缮。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需建立行为强化体系,教导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及自我调节。首先,以人文知识迁移作为基础进行直接强化。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将英语内容的语法背景或语言美学进行教学介绍,将人文知识迁移到学生的课本知识中。其次,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就会形成自身的英语思维习惯,这一过程是“替代强化”的过程。此时,学生不需教师教学引导,就会在学习中下意识的考察英语文化与英语人文背景。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对学生自身所查历史的监察、辨别作用。最后,自我强化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教师教导、教师监察的一系列过程,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强化,达到高效自主学习的效果。(三)拓展高职课程校外平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的支撑引导作用[8]。在此基础上,高校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创新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深化平台。现阶段课程的情境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挥,高职院校与各企业合作,提供不同的英语职位平台供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实习提升英语实用技能,职业技能水平优秀的学生还可在毕业后直接转正。除此之外,孔子学院类国际文化职业、国际电商类经济职业的国外岗位,每年均有部分职位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四、结束语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中教学观的践行,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观念。社会学习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及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教改方针,在我国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人文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得到强化,产教融合要求下的国际平台发展也逐步开放。由此,社会学习论在推进我国教育创新和英语职业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也可人文教育背景下的其他学科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青.“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97-100.

[2]苏可.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70.

[3]彭茜茜.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1):37-38.

[4]霍红,刘妍.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43-45.

[5]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4):90-96.

[6]杨修平.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英语课程教改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4):91-96.

[7]邓颖玲.注重英语专业的人文性———部级教学团队“读议写”模块课程建设例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3):4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