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42

营养教育论文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1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2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3

本人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为分配来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每学期为三年未达标的新教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热情指导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建军多年来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参加江阴市领导干部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余勇也已成为教学骨干,并且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撰写文章多次发表在《江阴日报》《江阴教育信息网》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在分管年级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体教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狠抓年级组建设,组内班风、学风积极规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个班级荣获*市、江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获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组内被评为镇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占73.3%。所负责两届初三各四个班级,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级。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文化观念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文化缺陷

中国音乐教育缺失的现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直到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

从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来看,西方自古希腊文明以来,一开始便是从工商业生产方式所培育出来的理性思维进入其发展历程的,这种文明本身具有一种超越自然之上的人为性;相反,中国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而需要顺应天地自然,重经验而轻理论,重实践而轻创造。我们还可以用哲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文明结构上的差异,古希腊从柏拉图开始就完成了“名实关系”的颠倒,即倒名为实,将语言、逻辑、普遍法则看作比现实事物更为实在的宇宙本体;而中国古代哲学在名实关系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任何一派是将“名”看得比“实”更重要、更实在的,这决不是偶然的。正是这种文明结构的区别,使古希腊有了研究型的“学园”,中世纪有了超凡脱俗的“经院”,近代以来有了养成人文精神的“大学”;而中国古代除了道观禅院之外,只有民间私塾和书院及通过八股文的考试向世俗官僚爬升的文官体制。这种学习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学以致用”,并且所谓“用”也只局限于狭隘的做官和发财,除此之外则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只盯着世俗功利的教育心理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可惜的是,至今国人尚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心理的局限性,从而造成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层次的下滑。

反观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突出地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发展之路所需要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被严重忽略,大学存在着技能化、市场化、功利化倾向,“大学为什么服务”的观念模糊。因此,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大学文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从培养实用人才转变到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人才上来。现代大学的文化观念需要新的构建方式,大学不应该只是成为人们追求好的工作或物质生活的跳板,而应当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特区,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理性、自由和创新,并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场所。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教育对弥补我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

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的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④目前,音乐教育规划及课程设置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比如从1986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也受到国家艺教委的关心与支持,音乐教育正在各个层面蓬勃发展。

因此,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已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

注释:

①③④《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著,百度网

②《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的美国音乐教育战略〈豪斯赖特宣言〉: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刘沛著,原载于《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课程;潜在课程;特点;德育价值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课程就其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表现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它有教材,有专门的教师,通过固定的教学形式,按照教学计划去教育学生;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在潜在课程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的德育价值。正如柯尔伯格所说:“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潜在课程之所以具有显性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德育价值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潜在课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面的广泛性:在学校教育中,潜在课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显性课程外的所有学校中的其他教育因素都可以包括其中。首先,从学校角度说,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各种图书资料、校风班风、规章制度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以及由学校的建筑布局、花草树木所构成的物质文化无不包含潜在课程的教育因素。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说,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的形成还是情感兴趣等心理素质的建构都渗透着潜在课程的教育影响。这其中既有静在的,又有动在的;既有有形的体现,也有无形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也涵盖德育目标及要求的大系统。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广泛的,学生只要生活在校园中,就会不自觉地接受来自潜在课程的教育影响。潜在课程全方位、立体的展开形式,使得它的德育价值得以突现。

2.影响方式的自然性:显性课程是以预先思考,精心选取的“外在”方式,借助学生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它的教育痕迹很明显,教与学对师生双方来说是可知可觉的,时间上具有即时性;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确定性。教育过程前和过程中双方都伴有目的性和自我评价、调节行为。潜在课程正好与之相反,它是以内隐的、自然流露的方式,以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为主。它的教育痕迹不外显,无论是教育过程前还是过程中,都缺乏显性课程那种明显的预设性,在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在时间和效果上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延迟反应性。正是由于潜在课程的这种“不经意的”表达手法,随意的影响方式,使得它更具有可接受性,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接受到教育熏陶。

3.影响源的更变性:潜在课程的影响源包括实体性和非实体性两种。实体性影响源指各种图书资料及校园建筑等物质环境。非实体性影响源指校风、班风、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等的内在影响。以上两种影响源都具有变化性特点。学校中的图书资料从数量到内容,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内部装饰及物品摆放都体现为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变化性和更叠性。另外,随着教师知识及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思想观念,对教育内容的把握、挖掘,对教育手段的运用也会不断变化、更新,从而影响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和行为观念的形成,并进一步促动整个学校的校风、班风及规章制度的不断调整变化。这种更变性使潜在课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使它的德育价值源源不断地得以体现。

潜在课程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独特的德育价值。潜在课程丰富的德育价值具体体现为:

1.潜在课程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价值:个体成长指个体不断社会化、不断成熟的过程。学校是有组织的社会雏型,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及发展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要求,它往往通过规则、规范、规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评价体系、管理结构。这些内容恰恰是潜在课程的内容,也是社会规范的缩影。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从潜在课程的隐含教育影响中不断吸取有关社会生活的营养,习得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社会心理,由适应学校“小社会”逐步过渡到适应社会大环境,从而减少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的不适应,顺利完成社会化。而这些单靠显性课程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以潜在课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潜在课程对个性形成的价值:人的个性体现着人在身心、才智、德行等诸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特性总和,表明了人的个别差异性。潜在课程的教育因素因其内隐性、缄默性,使得人们对它的反应是不需要事先准备的,是处于完全无意识、自由开放的心理状态下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外界强制性力量介入,也没有提出任何明显的教育命令和要求。而且,它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迎合多数学生的不同需求。因而,受教育者往往是自主地去体悟周围的一切,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动。并在“自愿”的心境下主动去实现它所传递出的教育要求。这种教育氛围既易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3.潜在课程对情感陶冶的价值:情感总是需要一定的情境,潜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种现实情境。潜在课程提供的幽雅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都是内涵丰富、生动具体的最佳培养条件,“以境陶情”“以境育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暗示、感染,产生新的美好情感,使原有情感得以强化和升华,从而增添学习乐趣,增强学习动机,消除学习疲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感到人间的真、善、美,博发热爱生活勇于进取之情。[1]

4.潜在课程对行为的规范、导引价值:潜在课程的许多因素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校规校纪、班风班规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到校园、教室的环境设计都凝聚着一定的价值理念,体现一定的价值倾向,具有一种强烈的同化力,能使每一位成员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归属的心理需求,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规范,使自己的言行趋向教育要求。另外,由于这种规范、导引的力量就来自于学生们朝夕相伴的群体和周围环境,对学生来说亲切、熟悉,它既不是抽象的空洞说教,也不是外在的简单压服。因而,更容易接受,影响也更深刻、更持久。[1]

潜在课程因其独特和丰富的德育价值,更能教人以创新,教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更能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也是我们教育领域中、课程体系建构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需要我们的重视和不断挖掘,才能使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实现。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6

一、国际法教学的特点

(一)多样且聚焦,庞杂但不乱。国际法学浓缩性很强,只聚焦于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方面,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问题。国际法门类较多,表现出繁杂的特征。例如,国际经济法广泛涉及到国际保险关系、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国际税收关系、国际投资关系等,但这些国际关系又都能归结到私法关系、公法关系和经济关系上来,因此说国际法学杂而不乱。(二)国际法中缺少“法理学”。与国内法相比,国际法的法律体系并不是特别发达,如国内法体系具有法史学、法理学、宪法学等基础性学科,国际法体系却没有。所以,国际法教学一定要设置在国内法教育和基础法理学教育后面,其一方面是学习循序渐进和知识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国际法有很多基础性原理、概念需要借助国内法来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没有基础性学科的统领和支撑,不但会影响国际法学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国际法学的教与学。(三)国际法学受国际关系影响较大。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视野相同,都是以国家为中心密切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和平问题,以及“国际治理”、经济全球化等国际问题。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互动,它们都在彼此学科中汲取营养,找寻各自的理论支撑点。尽管国际法运用国际关系目前只是局限在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方面,但这也说明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的跨学科分析已被学界所认可,并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互动性也体现了国际法学鲜明的政治色彩。从国际法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国际法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国际法学教育必须服务于外交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所以,国际法学教育也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把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实践深入融合到国际法学教育中,将会大大提高国际法学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国际形势对国际法教学的影响

(一)国际形势严峻。步入21世纪,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在战略上西方国家对中国仍然实行挤压政策,在领海领土权益上中国和周边国家还存在争议,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另外,在新兴领域也凸显安全问题,围绕网络、海洋、太空、极地等问题的争斗不断。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我国要想在国际形势下更好地体现本国的主张和立场,需要以国际法为依据,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法专业人才。(二)国际法教育目标的变化。国际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可直面目前社会问题和国内国际环境,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因素,以及本国国情和外国先进法律经验,可创新性解决法律问题的专业人才。假如培养的国际法人才只会像计算机一样,机械地应用法律,那样就很难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新国际形势下的国际法教学应当培养更多具有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富有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具备法治信仰的人才,而不是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法律或法律的一切。

三、新国际形势下国际法教学的优化

(一)革新教学理念。新国际形势下要彻底改变重国内法而轻国际法的思维方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国际法教育,大力加强国际法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国际法教学质量;要设置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国际法课程,确保国际法的课时量充足;要采用最新的国际法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编写具有前沿性且注重中国的国际法教材。此外,国际法教学要结合目前国际社会一体化、全球化的现实背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热点问题,从实践出发去分析和阐述国际法问题,培养适合国际需要的国际法专业人才。(二)引入先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一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教”。教师选择的典型案件,要与所学课程联系密切,可以是国际仲裁委或国际法院受理过的案例,也可以是国家关系中发生的案例。比如:大陆架海洋法律问题上,可选北海大陆架案;国家主权问题上,可以选美国通过的“西藏问题”修正案等案例。另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关键之处,起到示范效应。二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宽松的讨论环境中尝试运用基本的原理原则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此同时,教师应适时发挥引领作用,而不能把问题全部留给学生。教师要以案例为佐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掌握和理解国际法原则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查阅图书馆资料、阅读教科书等,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2.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应坚持以下准则:一是立足现实,因人因材施教。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要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一些有有争议的或典型热点问题,分发给学生进行学习。二是教师要注重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传授给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使之在“探究中学”。教师要拟定内容纲要、学习目标,提出法律问题,并指导学生做分类卡片、课堂笔记、撰写读书报告及研读科研论文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所学知识和经验中找到答案。三是要及时验收学习成果。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课堂讨论、提交论文等均可,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不但是组织者,还是评价者和参与者。3.实践教学模拟谈判、模拟法庭、组织辩论、观看视频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以视频教学为例,可以选择一些和国际法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国际法学者专题演讲、时事新闻评论等视频资料,让学生结合视频中涉及的国际法问题进行学习。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柏林大审判》、《东京审判》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国际法,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所学国际法知识的理解。另外,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可加深对国际法学背景知识的了解,避免了死板、教条的说教式教学。(三)引入双语教学。要想加强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就应引入双语教学。在国际法中的国际习惯、国际条约、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等内容都会涉及到很多外文,只有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才可做到正确使用,准确理解。对于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以及一些国际问题的处理等都要与其他国家交往合作,这就需要培养一批不但懂外文而且精通国际法的人才。所以,开展国际法教学一定要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在讲解国际法规则和概念时,国际法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标准的英文注释,讲授国际条约时,需给学生讲解原文内容和出处;在介绍国际法案例时,需向学生讲解材料原文的关键部分。在国际法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高度重视外语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多门或一门外语,从而提高国际法学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另外,还要结合“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政策,鼓励学生学习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语言。(四)改革考核方式。国际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授课和考核两个部分,通过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其中,最常用也最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考试。如果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单单依靠期末考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法学专业人才,国际法学的考核方式应当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多视角地考察学生学习国际法的实际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期末考试的基础上,考核国际法学习效果的方式还包括开设模拟仲裁庭或模拟法庭、设置案例分析作业、组织辩论、根据热点问题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的国际法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确保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的国际法学理论知识,还可运用所学国际法知识对国际局势进行分析,解决国际争端,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法学人才,从而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开展法律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熟练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信仰法律,并且可以把“教条化”的法律条文“务实化”的专业法学人才,开展国际法教学的目的亦是如此。尽管我国在国际法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目前不管是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还是在国际法研究成果方面,都远远不及我国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速度。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国际局势的考验,我们应当不断创新国际法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国际法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国际法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国际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素质且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国际法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江保国、张春良.模式、理念与方法:对我国国际法学教育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3(2).

[2]王艺、邱雪梅.高等学校国际法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路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3]兰红燕.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法教学的意义及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15(20).

[4]李化、王莹.高校国际法课程实践教学探讨——以中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为案例.天中学刊.2017(6).

[5]陈嘉.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法本科教学改革路径再论.现代教育科学.2018(4).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7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2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及做教师的标准,也让我领悟到读书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在众多的教育类的可读书目中,我更喜欢读教育期刊。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分类整理:理念先行、榜样引领、名言集粹、精彩瞬间。我结合学校的要求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陶行知教育名篇》、《高万同语文教学文集》等。不断加大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在读书中,我领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言之有理,忍不住用笔随手记下,最近写出十余篇有关读书教育论文获奖。这些成绩,都是从读书中获取的。在读书中,我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更是寻觅了他们的成长足迹,饱感了他们的艰辛与成功。从他们身上,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讲台成就精彩的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有人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想他所指的就是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解惑、一本好书能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文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够学透知识,而且能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读书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且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学习,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知识掌握的深浅,决定了一个老师的内涵修养积极的高低,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各方面知识都能轻手就熟的老师,他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一代人材,相反,那些知识浅溥的老师只会责怪和批评学生的不聪明和不自觉,这是一种误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要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定会有所作为。想起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做现代的合格的教师才是对待社会的责任感?我思索着。我想起了在新沂市教师进修校学习时一位心理学何敬仁老师说的话:合格的老师有三个榜样,知识榜样,行为榜样和社交榜样,现在回味起来才是真正了解到心理学何老师的真正含义。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活在世上,没目标,没理想,不学习,不爱劳动,依赖着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的日子正如朱自清所说的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从手边过去”“从脚过去了”……到头来,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人生短暂,多么希望能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多为社会作贡献,多伟大啊!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文学作品,如朱自清散文集,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让我深有感触,受到启迪。朱自清文章的开头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表面写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提醒了我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永不停留,一去不复返呢?那就是时间。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中强调“读书内化”之后,才能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读书,让教师更加丰富;读书让教师更具魅力;读书可以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我们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从而更加成熟。“多读方知书中味,勤写始觉笔有神”。让我深刻感悟到他的每一条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里面去寻求…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8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贯通起来。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绍语文教育原理,让读者获得感知;或者通过论著,运用逻辑论证方法,揭示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规律,让读者心悦诚服。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的途径及多姿采的形式,对经验型而非实证型的理论能作出如此完整与鲜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时代特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叶圣陶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过几个朝代,历尽人间沧桑,但他始终和人民一起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代一起前进。”叶圣陶不断前进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获得更新,从而使他所从事的“多栖”事业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这也就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广泛吸收时代精华,是其内容方面的时代特色。虽然处在新旧社会、新旧教育体制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却始终站在新生的先进的制度与思想一边,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本世纪2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方面,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来审视传统教育,在批判中继承与发扬,同时能在国门打开以后“东渐”的西学中汲取各种教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做到中西融汇、消化出新,给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注入了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增添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他又从同代的教育家、文学家、美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中,汲取众多的营养,用当时“科学共同体”认同的内容来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国内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

不断追随时代前进,完成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这是从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随时代变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五四”前夕到抗战前夕(1916—1937)是萌生期。“五四”运动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冲击,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成了处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叶圣陶决心改革教育的外部条件。此时期,包括在《新潮》杂志发表的以“改造小学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论文在内的文章约120篇,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并作了理论上的阐释。(2)从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1937—1949)是发展期。此时期,他在四川任教中学与大学的国文及写作,后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专门委员(即研究员),深入到四川20多个县调查研究,听课督导,获得大量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发表了《国文教学两个基本观念》《论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章约150篇,揭示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基本模式,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基本形成。(3)全国解放到“”前夕(1949—1965)是成熟期。此时期,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虽不直接教学,但仍关注语文教学,亲自主持“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与语文教材的编写。他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了苏联经验,也受到老解放区一些教育家的影响,写出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语言和语言教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二十韵》等文章(包括诗歌)120余篇,对读写教学、教材建设、教师修养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趋向成熟。(4)从结束到逝世前夕(1977—1988)是完善期。叶圣陶经过“”十年沉默、十年思考,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认识得更为清晰、更为深刻。“”一粉碎,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圣陶青春焕发,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发表了《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要重视调查研究》《自力二十二韵》等诗文130余篇,对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突出强调,对于被“”歪曲了的东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其思想阐释更精深、表述更严密、休系更完善,因而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民族特色

叶圣陶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完全是自学成才。当然,并不是说他不了解西方教育;但是可以说,他更多更深地了解本民族的教育与文化,这是无庸置疑的。他受学于清朝末年,6岁进私塾读书,读过四书五经,学过八股文,11岁考秀才未中,12岁进公立小学,13岁进公立中学,接受新式教育。他自学古籍,熟悉“十三经”。1912年起任小学教员。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传统教育的利弊得失体察得深切详明,因而在他的教学与研究中指陈中肯、抑扬适切、弃取得当。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断承,是其思想在内容方面的民族特色。他对传统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持虚无主义。比如,他既批判旧时学塾那种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却又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既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清算其在现代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却又十分讲究文字的谋篇布局,要求文章写得自然、圆如、严谨、得体;既鄙弃旧式教育把语文表现力说得玄妙神秘、不可捉摸,却又十分严格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等等。至于对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孟子等的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观点,更是直接继承,并赋予新的内涵,诸如“自求得之”“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文道统一”等都被直接引用,奉为圭臬,充分体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特色。

语言文字的简净、畅明、平实、自然是其思想在表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综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其语言清新自然,绝无生搬硬套、故弄玄虚的痕迹,没有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引用,没有陈陈相因的文字,为人生疏的术语也极少运用。他总是读人家的书,动自己的脑,说自己的话,学习人家的观点,也总是将其深入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特别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也不照搬西化的语式、冗长的句子,总是将其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用今话述古论、用汉话讲西学,完全是用民族的形式,平易近人,如说家常,没有学究味与书卷气。

思辩说理,言简意赅,力避繁琐,是其思想在思维形式方面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表现出典型的东方思维,没有连篇累牍的叙述,没有细密繁琐的论证,较多的是单篇短什,甚至不少篇章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但深刻精警、意味深长,充分显示其思维形式的民族化。当然,作为科研论文,这也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是最佳形式,叶圣陶也写了不少很有份量的长篇论文,不乏具体的阐述,不乏层层深入的逻辑论证,富有说服力与推论性。

四、科学特色

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思想,它是系统化了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然散见于他各种体式的文章之中,但综合起来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的科学性是十分明显的。

全面系统性。这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必备特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包括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教学到教材,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无不涉及。从教学来说,涉及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书法教学。可以说涉及到语文教学外部与内部关系的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铸创新性。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当然不是凭空杜撰的,既有其深切的实践依据,又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既吸收传统的积极因素,又消化了西方的先进成分;他把实践的悟性,经验的结晶以及中外优秀的理论精华融而为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独到的。他曾反复要求自己与告诫别人:“不论质料,不论方式,总须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新意,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东西,宁可不说、不写。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确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历久而弥新,为人所叹服。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9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狠抓责任落实

(一)加强领导力量,强化组织建设。我局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工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股室长为成员的县教育系统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教育系统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组织和落实。结合单位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2014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2014年“教育讲坛”活动安排意见》、《县教育局“书香机关”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全县教育系统干部理论学习工作。

(二)健全学习制度,落实推进机制。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干部理论学习,我们明确了指导思想,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安排了学习内容、强调了学习要求。使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三个落实”和“四个结合”。“三个落实”,即时间落实、内容落实、方法落实。时间上,要求全年组织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每月集中学习不能少于两次。内容上,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省、市、县委重要会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方法上,针对与会对象和阶段性工作需要,采取集中学习、外出培训、专家讲座、现场调研、上主题党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原则上,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把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同促进教育管理创新相结合;把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把学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提高执行能力建设相结合;把学习型党组织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相结合。

(三)抓好考勤制度,突出学习实效。认真履行学习制度,明确学习目的,要求教育干部自觉遵守学习时间和学习纪律,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严格落实学习前签到、请假制度,因工作无法参加学习的,必须事先请假、事后进行补课。为保障充足的学习资料,我们征订了各种党报党刊及业务工作方面的杂志,收集整理了相关报刊资料,推荐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文章、社论、评论等作为参考,在理论学习中要求每个成员记好学习笔记,撰写好学习心得,并适时安排了学习经验交流。

二、注重丰富学习内容,不断增强学习针对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按照“学习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教育发展为目的,围绕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定学习主题,狠抓了学习内容的落实。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门召开学习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深化学习内容,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党委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的开展学习,使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落实会议精神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上来,推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知识学习。结合十八大精神、认真组织开展的“学党章、守纪律”集中教育活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专项治理活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章程,加深了领导干部对党员义务、党内监督、纪律处分、选拔任用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全面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原则,不断强化了干部勤政为民的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三)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结合“六五”普法,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培育了领导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现代法治意识。

(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围绕中央和省、市、县会议精神和文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思想政治保障。

(五)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通过组织讲座、观摩、自学、鼓励参加职称考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育业务知识的学习,优化了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开阔了发展思路、增强工作了能力,提高了业务水平为教育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学以致用,推动理论学习实践化

在学习中,我们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真学、真信、真用”上狠下功夫,收到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一)开展集中研讨,在推进思想解放上下大功夫。按“学理论、转观念、出思路、定策略、强班子”的学习目标,对自身在理论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刻剖析,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了整改措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我县教育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我县教育发展的对策,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达到了学习一次提高一次的目的。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打造干事型队伍上下功夫。在学习过程中,坚持通过学习主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真正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破解教育难题、推动教育工作的过程,提高了解决教育工作中实际矛盾和应对当前新形势下新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工作能够向纵深发展。

(三)注重学习提高,在提升教育干部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我们在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上狠下了功夫,并努力运用所学的理论、思想、方法,客观地分析矛盾,正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同志还从实践中对理论不断予以总结和提炼。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得教育干部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思路变得更活跃,锐意进取精神变得更强劲,很多同志都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三是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通过深入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全县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工作思路,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推进了全县教育工作。

四、干部理论学习学出实效,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今年以来,教育局党组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以干部理论学习工作为驱动力,促进了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全力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加快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步伐。按照上级要求,2014年我县须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投资1.22亿元,其中新建校舍4.9万平方米,投资9776万元;新建和改造运动场地213片,投资1424万元;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投资1000万元。目前,虎滩中学教学楼已完工,街道中心小学综合楼、明集乡中心学校餐厅公寓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装饰施工;凤凰城街道中心学校迁建工程主体完工;汀罗镇一中教学楼桩基工程完工。学校运动场地建设已新建塑胶田径场地2处,改建田径场地18处;新建篮球、排球场地48处,乒乓球场地82处。配备教学仪器设备404台套,现代教育技术设备1938台套,图书购入1.83万册。当年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主要任务是新建2处街道中心幼儿园,新建和改建9处农村幼儿园,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投资2752万元。同时完成幼儿园设施设备配备,规划投资748万元。目前,北宋镇南宋幼儿园、盐窝镇张旺幼儿园、明集乡东堤幼儿园、汀罗镇第二幼儿园4处已完工。5处幼儿园正在施工,盐窝镇大赵幼儿园、汀罗镇金盆幼儿园、盐窝镇虎滩幼儿园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装饰施工;街道中心幼儿园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凤凰城街道中心幼儿园正在进行基础施工。设施配备工程,上半年县财政投资265万元集中配备幼儿园设施设备5835套,帮扶单位捐助设施设备218套、图书4300余册。

为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全县教育结对帮扶工作,113个县直部门、单位与77处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截止目前,累计投入及实物折合资金1899万元,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全县营造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另外,2014年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规划投资490万元。目前,所有12处取暖项目、1处热水热饭项目和5处改厕项目已全部完成。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扎实落实“有效教学”要求,全面提高育人水平。一是深入开展“高效和谐课堂建设”活动。开展全县集中备课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每学期两轮的学校全员赛课活动,将成绩纳入常规管理,强化管理和评价;组织讲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组织地方校本课程周活动、学生诵读及汉字听写活动,加强薄弱课程建设。组织全县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验收,通过教学视导和专项检查验收,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强化教学视导。坚持全面视导与专题调研相结合,实行教研员承包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教学指导力度。开展了对明集教育对口帮扶活动,通过开展课堂研讨、送课下乡活动,促进了明集教育发展。四是推进小班化教育。组织了小班化教育培训,赴大连市西岗区考察学习小班化教育先进经验。五是加强教科研管理,突出教研实效。今年立项“十二五”规划课题部级16项,对省市“十一五”、“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省教研室课题进行了中期验收。县教研室“基于新课改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一校课题获得市首届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实验二校、陈庄中心小学课题获三等奖,我县获奖数量占全市的27%。组织21所学校参加市教学示范校评审、复评工作,获得评审组好评。今年以来,我县中小学教师在省级报刊594篇,有630篇论文获省级奖励,7项课件获省级奖励。今年5月,县被表彰为省教科研先进单位。10月,县实验二校、陈庄镇中心小学在省素质教育论坛作典型发言。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非凡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和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熟悉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和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新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功能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摘要:把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练习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新问题,即在把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和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和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摘要: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把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和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探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和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和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布置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预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和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