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监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45

营销监管论文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国企治理;治理结构;下级监督;监管机构;改革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应当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但如果将其视为治理结构的全部则是一个十足的“谬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和研究已有十余年,仅以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论,为何总会有三三两两隐藏的“恶迹”浮出水面呢?给领导者产权并不能解决治理问题,其实任何措施都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治理问题。治理的本质是人的内心,人性是善是恶在此不去争辩,而经济学所说的“经济人”则在实际分析中很有用,这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学研究的是短缺的经济,有限的资源,而由于资源之有限性,使得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天生具有掠夺之心。如果这种假设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确认,那这种假设就是成立的。假设人性为恶是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人有两大恶性:一是欲壑难填,始终得而不足,二是机会主义本性,只要有机会就会为满足自身欲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这种“机会人”假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由此看来,单靠激励是不能彻底解决治理问题,而还得靠约束(这并非否定激励对人的积极作用)。这恐怕需要我们反思一下公司的治理结构。说到底,还是公司的治理结构有问题,即一个极其重要的利益主体的监督严重缺位:企业员工,而我们当前独独缺乏使员工参与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机制和人文环境。在这方面社会学家分析问题恐怕比经济学家更有用。以我国当前而论,恰缺少这种有利于改革继续推进的政策支持体系,在相关制度政策支持体系不到位的情况下,制度改革无异已进入"迷宫"。

一、员工切实参与治理是判断国企治理能否取得成效的标准

何为治理成效的标准?判断治理的成效有一个假设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治理结构的改革能否实现各方权力的均衡,而这个均衡则包括各个利益主体在内而不只是领导阶级(管理者)内部的均衡。否则改革无论怎样"深化"都始终走不出治理结构的误区。在治理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员工和下级的监督。对员工除提供分配的激励、竞争的激励(这是传统方面),也应让其有监督管理者的激励,这是对企业管理层及其利益同盟搞腐败的最大约束(在此我们假定对员工提供监督激励的权力授予方是值得信赖的并且有着相当的隐密和独立性,即不存在和企业中的各利益主体发生各种各样串谋的逻辑可能)。为什么我们如此看中企业中的腐败?是因为腐败不仅对所有者而且对绝大多数普通员工都具有最大的危害。它所带来的只是小团体的效率而不是整个集体的效率,腐败恰恰是以损害集体的效率作为自己晋升的代价。从治理结构创新的独特视角来看,下级监督上级对反腐有极好效果,这种方向性思路是毫无疑问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具体的机制设计以及对下级的激励收益成本。在机制设计方面应当首先改变逐级控制的权限设置,鼓励职工有根据地越级行使监督权力。当然,从传统上来讲上级一直秉承监督下级的职能,这里面有一个相互制衡的问题.由于制度性原因,职工在监督上级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信息不充分,缺乏相应权力,以至于常常随波逐流,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各级组织内腐败盛行和久攻不克的深层次原因。从外在来看,则表现为一种强权式的组织文化。组织内令行禁止,员工没有话语权,所以当前体制改革要想进一步深化,亟需引入职工切实参与治理的有效机制,比方说给专事监督的人员以终身雇用保障(当然是有一定条件的)。还可以引入职工利益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让员工中间的非正式组织合法化、公开化,在参与决策时与管理层平等对话。反之,则任何浮华理论虚饰下的治理都只不过是一场春梦。

二、监管机构内部也须引入有效治理结构

监管职能行使采取上对下监管,本级机构只行使信息和协调职能,其编制和经费独立,分配上采取高报酬高工资高提成奖励。人事问题上,庸官无能而能者替之,实行累计业绩考核,长期无业绩者汰,并不得再次转岗。此外,上级不决定下级去留,工作安排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个项目均细化到一个细块由单独的工作人员负责,区分重轻急缓,招标配给,区别量分。工作业绩由上上级监管部门或本单位内部员工委员会组织考核,阳光操作,所有的量分记录及计算过程均详细记录在案并随时可供所有相关人员查阅。条件具备的应实行数据库管理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要建立监管人员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凡过去监察有功或作出主要贡献的监察技术人员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与被监管者相勾结的任何部门和领导不得随意解除其职务或单方面调离其原工作岗位。对因公造成自身或家庭利益损害的监察人员财政和人事部门要对损害造成的后果予以终身保障和扶持。

三、关于治理结构改革的其他具体问题

1、监管机构领导的激励。实行改革后不会影响原单位领导的正常激励,改革只是使权力的使用更趋合理化,同时着力构建单位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原领导者在经变革后的新机构中权力缩小的本身并不会影响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上下级在这场改革中都能各取所需。首先,所有人员的安全都得到了保障。人员编制独立,行使职务受法律保护并不受上面随意调动,经费优先支付,出了问题有保障。其次,领导者可以放心大胆干,干出了成果可以从所有下级的奖励额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即对领导人实行按团体工作业绩进行的奖励。领导懂专业技术的还可直接从事项目审理工作,从查出的违纪金额中获取提成,对专业技术外行的领导则可充分发挥其政治和思想工作特长通过案件的审理工作取得成果获得报酬从而实现激励。再次,改革后单位内部形成了按业绩凭贡献论绩排辈拿奖励的格局,将极大改善过去不合理的分配状况,促进工作人员积极努力学习业务,从而极大增强单位整体监督效果,取得良好的监督效应,将腐败现象彻底杜绝。而由于单位工作成效的有效提升,根据新修改的监管机构用人条例,其领导者将获得擢升,另委以高任,而其下属表现优异者亦可荣登其位,岂不美哉?如此改革则尽心尽职者受到嘉奖,昏庸无能者遭受淘汰,大大缩短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治理进程,腐败现象可以从速灭绝矣。

2、关于线人。线人实际上是我国廉政建设实践中的新现象,目前在一些地方进行试验已取得良好监察效果。笔者主张对被监察对象实行内线外探双重治理。对于这一点是否会侵犯有关领导人的隐私,此种质疑是大可不必的。所谓领导者并不是封建官僚,而是人民公仆,必须对人民负责且接受人民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不光应作为领导者考核内容的一条而且还应写进宪法党章。既然要监管则相当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领导者的私生活,而这在民主发达国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经过有权限的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对领导者在适当时候和环节行使监督是必须的。那么,对担负特殊任务同时又肩负本单位相应职责的线人应作何种激励和考核呢?首先,线人应按单位工作职责的具体要求,接受本单位的统一领导,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单位民主治理,如加入单位内部的员工委员会或其他员工维权组织(如果有的话),行使自己正当权益。其次,对本单位领导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履行信息搜集传递职能,发挥腐败预警机制。再次,一旦证据确凿,违规事件案发,配合上级监管部门进行调查,争取最大成果。对监管机构而言,在案件告破后,有责任和义务为线人做好保密工作并兑现承诺(包括经济的和其他奖励,应以签订的契约为准)。揭发出大案要案的线人监管机构还应建立专档为其本人和家属购买保险或进行终身安全保障以彻底消除可能的后顾之忧(此意即是你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我即要代表人民也对你仁至义尽),如此制度安排符合制度应有的激励之义并有助于强化监督的社会学习效应,形成在监督激励上的社会良性反射机制,使群众敢于监督和乐于监督。

3、关于行贿受贿的宽大处理。贪官马德受贿600多万,在法庭上说,你们审查我的罪行,为什么要放过那些行贿的人?没有他们行贿就没有我的受贿,我全是被他们害了。由此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有三:一是受贿的原因真是因为行贿吗?即使你不去主动接触那些有意行贿者,但你可以拒绝接触那些行贿者,这一点是可以洞察出来的。你既然受了贿,就说明你有主观的故意;其二,你作为领导,制度和处理流程全由你定,你既然受了贿又能办成事,说明你订的制度有漏洞,而你明知制度有问题却不去自觉地改变它,即放任这种有漏洞并可造成腐败的制度,也表明你心存据此制度缺陷以谋私利的动机。3、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行贿者向你行贿也可能出于不得已。你凭借有漏洞的制度和工作处理流程以及你威力无比不受监督的权力正是向行贿者发送了一个强大的信号,非我不能办成事,有我才能办成事。这种信号一旦被久经沙场的行贿者所接收,你想他不找你找谁?由以上分析不禁可以得出另外一个惩治腐败的副产品,即分析官员的不作为,包括制度上的不作为和明知但行动上的不作为或假作为(不含通风报信的),以此可以作为判断考核官员主观上是否具有廉政之心的重要依据。那么,关于行贿受贿在量刑方面分别应作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法律上应明文规定“坦白从宽和抗拒从严”的原则且在具体量刑方面应有更为细致的规定。根据博弈理论,如果对行贿者放弃追究,在没有什么行为后果且行贿具巨大收益的情况下,行贿者必然会选择继续腐蚀我们的干部,但若对行贿者施以重罚,则行贿者又会与受贿者在不作事先商量的前提下自觉结成利益同盟,从而给执法办案带来一定障碍甚至造成无疾而终。所以为加强反腐力度而对腐败加大处罚但在法律上预留下宽大处理空间无疑具有重要的司法意义,并有利于案件审理的顺利告结。双方反复博弈的最终均衡结果是选择彼此背叛和彻底坦白从宽。

参考文献:

[1](美)孔茨(Koontz,H.),(美)韦里克(Weihrich,H.)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药学;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高职药学专业通常采用的“2+1”培养模式,是我国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2+1”中的“2”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即1年在医药营销公司、药店或医院药房顶岗实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1]。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2]。因此,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都安排在“1”这一年完成,即第三年在医药营销公司、药店或医院药房顶岗实习,以保证高职药学专业“2+1”培养模式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来源于实际工作经验及工作总结,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是根据其培养目标及行业的特点和现状来开展的,但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我们以药学院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为例,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1高职药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分析

我们以药学院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影响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1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定位不清晰或重视程度不高。高职药学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综合实践的一部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和顶岗实习成绩一起组合成毕业综合实践成绩。然而,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如本科院校,具体表现为:(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占比低;(2)学校开设了顶岗实习指导课程,但没有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也没有举办写作前的讲座或是培训,对学生指导作用不大。由于学校不重视,导致学生对论文也随便应付,加上没有专门的指导最终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

1.2学生方面

(1)药品经营及医药营销管理专业比较对口的学生为理科生,但很多学校为了招生数量都会文理兼招。对于文科生来说,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与理科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对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亦如此。学生缺乏专业素养,对研究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2)由于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完成时间集中在第六学期,而这个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开始思考就业和着手找工作的时间,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从态度上开始放松,再加上时间、精力有限,几乎无暇顾及论文写作,只能草草应付,由此也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1.3论文指导教师方面

(1)论文指导教师专业指导能力不足。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特殊性在于它与实习岗位紧密联系,论题来自实际的工作过程,撰写论述过程与实习期每天的工作内容相关。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要求很高,指导教师不但要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有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和理论指导完全没有问题,但对涉及实际工作内容的专业论述指导能力明显不足。(2)论文指导教师精力有限。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增加,生师比不断提高,同时,论文指导教师也就是实习指导教师,兼顾的事情不单单是论文,还有实习周记、学生思想生活的交流等,指导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另外,指导只是通过网络、电话这些通信设备来完成,不能实现所有的学生全过程贴身跟踪。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在医药营销公司、药店或医院药房顶岗值班,在工作过程中也无法将一些情况和想法快速传递给指导教师,因此,信息传达不够准确和及时,从而影响论文质量。杨六一等[3]调查发现,5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是由于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不够造成的。另外,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为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有日常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其精力有限,学生不能主动联系教师,教师亦无暇顾及,也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4组织管理方面

由于高职药学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由学生、校内论文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在不同的地点经历长时间完成的任务,这三方只有在一个良好沟通反馈的平台管理环境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

2提高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

2.1确立合理的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遵循“选题—开题—提纲—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的步骤来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启动时间安排在第五学年上学期,先查阅基础的资料做选题支持素材,最好在第五学期当年10月份完成提纲,第六学期当年2月份完成初稿,3月中旬定稿,4月份答辩。避免撰写论文、答辩工作与就业冲突。

2.2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毕业论文指导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大量的指导阅历。建立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教师到企业或药店、医院药房一线锻炼学习的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双师”指导制度,校内外指导教师要互相沟通,共同协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强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性监控。

2.3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必须合理可行,因此在制订过程中,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成立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实施指导小组,根据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分讲座、布置、分组、选题、撰写、修改、答辩7个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以及毕业设计中所涉及的各个阶段的要求与分值构成进行理性设置和详细说明,最终制订出合理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每一个环节均严格按照方案中注明的时间完成,讲座和布置环节由一位资深的专业教师完成,分组和选题环节由各班学生自行进行,然后分派指导教师,撰写与修改环节则由指导教师和学生紧密合作来完成。为了较好地监控每一位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教师还必须边指导边对指导情况进行记录。为了检测每一位指导教师的工作,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方案中还特别规定答辩与指导相分离,即答辩教师不得是答辩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此外,系部和学院的相关监管部门还要适时进行各环节的抽查管理,建立起多阶段、多层次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既对学生毕业设计方案质量进行评价,又对专业组织实施情况以及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出现违反要求的行为,必须做出严肃的处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还应当建设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网络监控体系,指导教师均可以通过该网络体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教务处和系部也可以通过该系统针对各阶段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而学生也能够通过该体系随时联系指导教师。

2.4优化选题

高职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是复合应用型人才,且顶岗在药店或医院药房,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突出职业技能,根据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进行选题。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岗位,依据培养目标,按照相关岗位典型工作流程来设计方案,并融入真实工作场所及工作情景,在毕业设计方案中加入产品调研、市场调研、营销方案设计、客户评估和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5优化管理

优化论文管理建立在优化实习管理的基础上,目前实习管理和论文管理的优化方向在于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可供学校、企业、教师、学生进行快速沟通的平台,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阶段,实行阶段性定期监管,实现校内外教师的联合指导,熟知工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由校外指导教师首先根据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过程设置毕业设计(论文),然后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理论知识考核点,再将以上两个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实际工作业务操作的问题。总之,高职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良好途径,而不应该是一块“鸡肋”或是“快餐食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学校综合实力的强弱[4]。

作者:王锦淳 刘元芬 韩蕾 张威 张丽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意,高梦雅.2+1模式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探析———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468-469.

[2]曹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25-27.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逐渐加剧,社会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各高校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高校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认为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同时还受到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形的影响,忽视了论文的重要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论文选题缺乏新意,甚至跟专业无关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该专业有很多的实践课需要学生做问卷并实地调查,充分发挥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选题时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个人兴趣、实习经历等选择某企业或者某产品的营销策略、营销模式、消费者行为分析等方面的论文,但实际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一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过于陈旧,缺乏研究的动力,不能抓住当前社会热点进行选题,甚至全班同学中有好几个同学选题基本一致,最后不得不进行调整。还有一根分同学根本不会选题,最后去跟老师沟通时的题目压根跟本专业无关,难度较大。

2.论文格式不规范,表述词不达意

通过多年带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发现,有些学生论文中目录的格式、一级二级标题的字号字体、正文部分段前段后距离、参考文献的具体格式、文中涉及的图表的字体字号和图标的位置等都不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论文的规定。而且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很多语句表述词不达意,前后不连贯,让老师看了不知所云,甚至于文中多出出现错别字,这是最低级的错误,然而在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更是常见。可见,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科研的严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抄袭剽窃现象严重

本科生毕业论文剽窃现象近年来越来越严重。一般来说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学生需要花费10周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如果是营销专业的调研性论文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到第8学期才真正开始写作,而这学期刚好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导致学生基本没有时间真正的用来写论文。很多学生就会在老师催促上交论文时临时把几篇论文加以拆解拼装、分解组合就俨然成了自己的论文;更有甚者,在某宝上直接花3000块钱买论文,压根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

4.论文指导教师敷衍塞责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学校给每一位营销专业的毕业生都配备了指导老师。作为教师本身就有很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有时还要承担各级科研任务或忙于其他教学事务,能够用在指导本科生论文上的时间显然有限。甚至有部分教师是副教授和教授,他们还要同时带研究生和博士生,也要做学术研究,如此多的事务已经忙的不可开交。学校再分给他们一群本科生,这个指导老师在同一时间要辅导这么多学生显然心有余力不住,辅导毕业论文只能给学生看个大概,学生也乘机偷懒,不好好修改。

5.毕业答辩流于形式,成绩评定不合理

在论文答辩现场,很多学生认为答辩只是个形式,老师一定会让过得,而且即使第一次答辩不过第二次答辩也一定能过。老师在答辩现场要求不严,象征性的问3-5个问题。而且在论文成绩评定中缺乏比较具体的评定细则和一个可操作性的评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被人扭曲,产生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如论文及格率过高,不及格者几乎为零。而且在答辩过程中老师自由裁量的弹性度太大,于是出现了许多人情分。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明明是自己认真写出来的,最后分数却严重低于班级里论文不认真写作的同学的分数,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二、影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导致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来自社会、学生、学校、导师各个方面,是以下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高校扩招带来的营销专业生源质量下降

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逐渐变成“大众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的生源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会使用基本的学术用语,要么是过于口语化,要么是把新闻用语粘贴到毕业论文中,要么语句前后不通顺,缺乏逻辑性,所以在毕业论文中出现措辞不当、前后文逻辑关系混乱、多处错别字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然而,很多高校毕业论文主要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撰写,这一学期很多高校也不给学生安排理论课程,学生这一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毕业实习、就业和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在工作时根本没有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而且把工作看的比论文重要,凡事把工作排第一论文排第二,老师打电话催论文时,学生的理由都是我在上班没时间写论文。学校制度上要求的很长时间的论文撰写,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集中一周多的时间就将论文撰写完毕,而且这中间不及时与导师沟通,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下滑。

3.学校监管力度不够

虽然学校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或流于形式,或不能落到实处。从营销专业毕业生选题、拟定提纲、下达任务书、开题、初稿检查、中期检查、交叉评审、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应该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还要将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使每个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确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纪律、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及答辩要求,真正提高认识,实现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成果的有效结合。

4.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人手不够,这时就需要一部分外聘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但是这部分外聘教师很有可能不是市场营销或者专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因此对营销专业缺乏高度认识,不能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不能用营销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给学生制作毕业论文指导时就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性。专业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磨炼,也不是特别清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要求,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以挂职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和市场营销相关的问题,增强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

三、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论文的建议

鉴于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学生做课程论文,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其次学校要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对于不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不能开绿灯,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适当调整,避开学生的实习就业期;最后指导教师要提高个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命题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尤其对于外聘教师的论文指导要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钱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2017(10):60-63.

[2]汪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析[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3):70-73.

[3]王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探析[J].中国市场,2016(5):138.

[4]田富强.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模式试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54-61.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4

(一)地位不明确

保险人虽然是为保险公司工作,与公司签订的是合同,明确的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劳动合同。保险人拥有自己的客户群,并不依附于保险公司,自己也是老板,不算是公司的员工,也无法享受公司为职工提供的社会保险和各种福利,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称之为自由职业者。保险人虽然接受保险公司的培训,但是因其不是公司正式员工的编制,其合法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出现问题责任难以落实。但他们却是营销的主力,因而,在销售保单的时候受到的约束力不强,个人短期行为明显,也使得保险人的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

(二)人员素质低

我国对保险人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即每一保险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然而现实是,保监会曾于2003年降低从业门槛,只要初中学历就可报考人员资格,从业考试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门槛”的降低使很多人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于是大量的下岗工人,或是家庭妇女,或是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都可以去到保险公司。这样做的后果是,保费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涉及到专业的保险问题时,因为从业人员素质有限,很难做到“最大诚信”。

(三)激励措施不当

按照我国制度规定,保险人佣金不得超过实际保费收入的8%,这一制度对保险人有着激励和约束作用。而现在这种制度并不能激励保险人。从被保险人的利益出发,只要能卖出一笔保单,人就有收人,因而保险人流动性很强。人在转换保险公司时,没有对续期佣金的牵挂,而一份寿险保险期限往往长达二三十年,人流动频繁,影响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往往受利益驱使难免会出现人故意诱导、欺骗被保险人的现象,使人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四)对保险人法律的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对保险法人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保险法》等相关规定。实际上,保险属于商事,这与民事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我国实行民商合一,没有独立的商法典,而民法通则中没有专门关于商事的规定,这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险法》虽然几经修改,但仍然不能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状况,在很多方面都缺乏法律依据或实施细则,如虽设专章规定保险人制度,增加了关于对保险人违法行为实施制约和处罚的条文,但内容却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对于保险人的法律地位,保险关系的建立,保险的授权及其方式,保险人的权利与义务,保险人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事项都未作具体的规定,更谈不上对保险人实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管。

二、解决保险中不“诚信”问题的措施

(一)明确定位保险人的地位

鉴于我国对保险人的管理还未走上正轨,虽然保险人属于自由职业者,但是保险人对保险人的管理有其必要性,将保险人定位于自由职业者有利于保证其独立平等性。对保险人可以设定人的福利,并对业绩优良的人实行奖励,开展各种竞赛,建立稳定、持续的晋升和激励机制,物质的激励会使得他们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二)改革佣金制度,减少道德风险

对现有的保险人佣金制度进行改革,严格各类保险人的佣金制度。适当降低首期佣金支付率,提高续保期佣金比率,促使人提高后续服务,增加投保人满意度。对从事保险业务的新手和长期从事业务的保险营销人员,提取不同比例的佣金。也可以考虑从佣金中提取部分作为每月固定的收入,或作为底薪以保持人队伍的稳定性,促使保险营销人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此外,保险人大部分都是原失业或未就业人员,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应从税收制度上给予扶持。国内一些省份的地方保监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步骤地适当上调营业税的起征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保险人税负过重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险人有必要根据观测到的营销业绩变量,设计一个激励合同对人进行奖惩,以促使人选择有利于保险人的“诚信”行为。

(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适当提高保险人准入门槛,运用各种综合的评价指标考核、选聘人,把好营销员的“入门关”与“质量关”。目前的人资格考试过于简单化,只注重人资格考试的成绩,忽视对营销人员教育程度、实际经验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因此,应该改革现有的资格考试制度,开展系列化的保险营销执业资格考试。首先有一个基本的资格考试,获得资格的人可以销售最基本的保险产品。然后,针对不同的险种、不同阶段的营销人员,有不同的培训、考试,从业人员可结合自身的特点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外,保险人培训和继续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探索建设人继续教育网络,并将继续教育试点逐步推广;同时,建立保险人退出机制,对于未达到培训目标,且工作态度恶劣的人,取消与之签订的合同,另聘优秀人。

(四)完善对保险人员的制约体系

对人等级评定制度建设,监管部门应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尽快建立人的信息和查询系统。同时,行业自律组织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行业内部要通过自律组织加强协作力度,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完善行业,对违规违纪人员公示,改善保险业展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严重的还要将其驱逐出保险业,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需要建立行业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对优秀的人进行宣传和表扬,从正面引导人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行业行为。

三、结语

保险行业的“诚信”工作,尤其是保险人的“诚信”问题,关于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问题。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监管部门都应当足够重视这一问题,规范行业标准使保险行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自媒体;自媒体影响力;文献计量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论坛、抖音、快手等平台成为网民互动和信息交换及传播的主要场所,客观上诞生了诸多自媒体或新媒体的平台生态模式,其用户影响力越来越明显。目前自媒体依托平台,借助于平台的巨大流量资源,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捷交互性,促使信息快速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笔者收集近几年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献500多篇,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进行文献综述和相关定量分析研究,目的是希望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发现:一是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历程;二是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内容;三是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热点趋势。旨在理论和方法上全面梳理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前沿,进而在实践上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自媒体服务监管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前沿

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热点,但是发展进程有所差异。以下从研究数量、研究发展和对比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自媒体影响力研究数量分析

笔者选择WebofScience数据库(包含SSCI和SCI两个数据库)获取国外学者近5年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文献,设置检索词T0(主题)=(“Wemedia”and“Wemedia'sInfluence”),检索得到137篇论文,其中高峰为2019年的66篇。论文涵盖了管理学、工程电子、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网络通信等。同时,笔者选择中国知网获取国内学者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文献来源,设置检索词主题为“自媒体”和“自媒体影响力”,并设置时间为2017-2021年。为保证文献质量,设置文献为CSSCI、CSCD、北大核心等期刊评价类型,检索得到375篇相关文献,其中的高峰年份为2019年129篇。375篇论文涵盖了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子通信等。对比发现,在计算机及信息科学领域,国外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文献占比要比国内高,说明国外还是偏重于科技技术与工程方面,而国内更偏重于人文社科应用与管理等。

(二)国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发展

国外学者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是伴随国外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相比国内而言要早一点。其研究方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例如,Kempe认为自媒体用户的粉丝数量与自身活跃程度决定自媒体的影响力大小;Trusov则采用非标准贝叶斯方法,构建自媒体影响他人(用户或粉丝)的强度模型来测定自媒体用户影响力。2011年以后,国外出现了更多的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测量模型和方法,越来越复杂的计量模型和算法不断出现。例如,局部排序算法和LeaderRank算法等,这些模型和算法的提出为确定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大小,进而测定其传播价值提供了直接可行的方案。从研究内容上看,2010年前如何识别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主体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定量研究自媒体用户的影响力大小并不多见。2011年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最大化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包括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自媒体社区或平台中的用户结构等。2012年到2015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又发生了偏移,此时,学者更多关注通过设计构建测算模型来计算自媒体用户影响力大小,而大型自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庞大的自媒体用户数据为其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撑,并广泛应用于信息推荐、访客识别甚至互联网用户的情感分析等。而到2016年和2017年,PageRank和LeaderRank等算法成为研究热点,用于测算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扩散链路和节点的特征、程度、亲密度和介数等过程问题;最近2年,国外学者又延伸到自媒体周边内容,如自媒体扩散链路和节点影响力的用户行为分析以及衍生自媒体用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等研究上。

(三)国内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发展

虽然国内学者对自媒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新媒体传播研究上,但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还是稍晚几年。从文献看,早期自媒体(微博)用户的行为及影响力研究是伴随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而产生的,如肖雨利用InfluenceRank算法构建新媒体(微博用户尤其是微博大V)的信息传播网络及其影响力;而后,2013年新媒体用户影响力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意见领袖”成为热词,如于晶就发现新媒体用户影响力分布具有一定的双幂律分布特征。从2015年开始,国内对于自媒体的研究呈现井喷状态,自媒体代替了新媒体成为热词,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法、信息传播模型等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2017年和2018年,国内核心期刊对于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有关的论文达到了高潮,接近年均百篇的规模,内容上也涵盖了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理论、测算方法如PageRank算法以及应用实证等。最近3年,国内对自媒体研究重点又发生了一些改变,自媒体用户的情感分析、舆论极化等理论性研究与自媒体营销、位置营销甚至直播营销等实践性研究呈现出齐头并进态势,研究方法涵盖了线性阈值模型、Sir模型、hits算法、K-shell等;如刘嘉琪等认为用户影响力大的自媒体的负面信息就会对舆情传播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四)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比较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对比分析,从时间上看国外稍早、速度稍快;从数量上看,国内呈现出后发优势,总体比国外多。但是从研究内容的发展上看,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国内在开展理论研究的时候国外的理论研究水平已经很成熟了,并开始了算法和模型研究,在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测算上比国内先走了一步;不过内容占比上有一些差异,国外方法研究占比比理论研究占比高,而国内则是理论研究占比比方法研究占比要高。另一个文献特征是,国内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应用实践性研究最近2年开始越来越多。

二、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词频与趋势分析

通过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研究热点,同时有助于预测未来研究趋势。

(一)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关键词分析

笔者通过设定不同的关键词,对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按照关键词频次排序,得出表1。国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关键词词频由高到低分别为“WeMedia”“InfluenceChain”“InfluenceMaximization”“CentralityAgreement”“Networkinfluence”“InfluenceModel”“PersonalInfluence”“SocialMedia”“DynamicsModel”“NetworksPower”。中心度值越高越处于中心地位,但中心度值高不代表词频高,词频高也不一定中心度值高;例如,“InfluenceChain”中心度为0.04,词频为78;说明虽然该关键词词频较高,但与其他词联系少,处于边缘,中心程度较低;而NetworksPower则相反,中心度为0.24,词频为39,词频较低,中心程度较高。国内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关键词词频由高到低分别为自媒体、用户影响力、微博与微信、影响力最大化、影响力、信息传播、PageRank/LeaderRank、大V监管、主播在线、直播。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为“PageRank”,反映了该方法是国内常使用的方法。而自媒体和微博与微信中心度也不错,说明国内学者喜欢用它们作为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未来趋势分析

笔者借助于工具软件Citespace系统,对收集的5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进展状况。数据表明,除了在时间上不同步,研究发展总体趋势其实差不多,都是由理论研究到方法研究、再深化到算法和模型以及应用研究等,不过从文献归集后分析看,国内外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集中点还有一定差异,国外在Facebook、Twitter、矩阵因子分解、用户意识和信息系统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占比比较多,而国内则在微博营销、社交营销、直播营销、影响力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占比比较多。笔者基于现有文献分析基础上,归纳未来研究趋势热点有三点。1.自媒体平台生态体系各节点影响力研究。按目前自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的发展看,自媒体平台将逐渐生态化、体系化。由于自媒体平台生态体系的异质性以及社会宏观环境对自媒体规制的不确定性,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必然存在复杂性,典型的如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自媒体账号,一旦关闭,其用户影响力立刻为零。而传统网络节点影响力的测算方法显然不适合自媒体平台生态体系中的用户影响力计算,从复杂系统管理的角度看,基于不同维度和视角研究自媒体平台生态体系各节点影响力是必然趋势,涵盖硬件、网络通信、用户包括自媒体本身、信息以及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2.基于算法的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测算。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测算方法,按目前的文献梳理看,至少有社会网络分析法、PageRank算法、贪心算法、信息熵、系统动力学等多种算法。实际上,面对大规模复杂网络平台包括自媒体平台生态体系中,没有任何一种算法能够通吃或搞定一切,能够一成不变的适应所有需求,在不同节点、不同研究目的和需求下,可采取的算法可能都不一样,而不同算法算出的结果可能也不同,结论自然也存在不一样甚至相反的可能性。因此,未来基于算法的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测算仍然将是一个热点话题。3. 跨平台的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随着社交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多,各自媒体平台也越来越呈现生态化、体系化;对于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来说,毫无疑问跨平台的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相对比不跨平台的影响力要大,而事实上,跨平台的自媒体用户比比皆是,如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大V们往往都是交叉和跨平台的活跃用户;另一方面,跨平台的自媒体用户也更能适应跨主题或话题的传播,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只有这样,网络社会才会更接近现实社会和反映复杂的现实社会。如在2020年,由于全球肺炎疫情影响,跨平台的自媒体对于疫情与健康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可以预见,未来研究跨自媒体平台的用户影响力将是重要热点之一。

三、结语

笔者选取SCI、SSCI和中国知网CSSCI、CSCD和北大核心等检索库,采用文献综述和计量方法,对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的历程、现状及发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从研究成果数量上看,总体都是逐年上升的;从研究侧重点上看,国外对方法研究占比要多于理论研究,如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模型、算法等,而国内则理论研究占比稍多于方法研究,且国内重在应用上,比如如何识别有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而不是一定要计算出该自媒体用户的实际影响力大小;从研究手段上看,国外相对领先,甚至有文献显示国外采用了机器学习的方法来研究自媒体用户影响力问题,而国内几乎还没有见到相应文献。从未来趋势看,未来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热点至少可能会有三个方面存在可能:一是自媒体平台生态体系各节点影响力研究,二是基于算法的自媒体用户影响力测算,三是跨自媒体平台的用户影响力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宇,许炜,张晨.社交网络中用户区域影响力评估算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07).

[2]于晶.微博传播过程中用户影响力的特征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3(08).

[3]黄敏学,王琦缘,肖邦明.消费咨询网络中意见领袖的演化机制研究——预期线索与网络结构[J].管理世界,2015(07).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保险中介;保险营销;教学探讨;互动学习;就业选择

一、思考初衷

(一)现实的纷纷扰扰

2021年2月,中国人寿前员工网络实名举报嫩江支公司造假,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举报事件发生后,公司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中国人寿嫩江支公司存在虚挂中介业务套取佣金、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经批准变更营销服务部营业地址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人员受到顶格处分。此次举报事件,连带整个保险行业都经受质疑,还诱发“退保”风险隐患不断增加。举报视频和相关内容被利用,微博和抖音上出现了大量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全额退保”的内容,多家保险公司遭遇退保风险。而受此影响的退保者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且恰恰是对保险需求最多的群体,甚至出现退保一周后遭受意外而无法获得保险赔付的极端案例。抖音也因非法讲解保险业务,曲解保险,误导大众,被浙江银保监局罚款97.67万元。可见,我们身边有个专业靠谱的保险中介人,很有必要。这几年来,也有不少法科毕业生在从事保险中介工作,他们从保险营销开始,有的做到了团队负责人,也有的后来专职做了保险律师。域外有个很普遍的共识,即企业应该有三个顾问:法律顾问、财务顾问、保险顾问,法科学生显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现实中,却存在明显的学习误区。

(二)相关的学习误区

1.忽略保险法的学习。保险法是法学专业课程,也是司法考试涵盖的内容之一,虽然应用性很强,但在很多学生眼里是小众的,认为:保险法学习性价比低,在司法考试中分值少,不必过多关注;对保险法不感兴趣,因为不符合自己的选择专业方向,立志民法、刑法、宪法等方向考研;不是自己的就业选择,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加之保险法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学生为了应对司法考试和考研,所以不选,不学,或者就是混学分。另外也和保险法讲授有一定关系。同行对该课程教学的体系、内容取舍差异很大,法学老师,大多没有学过数学、会计、金融等知识,对于保险业知识欠缺,绝大多数对涉及保险中介相关内容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回避。2.对保险中介行业和职业认知偏差。很多法科学生认为,保险中介不过就是卖保险,很低端,甚至认为卖保险就是传销,对此必须厘清:(1)保险中介不仅仅卖保险。它是介于保险经营机构之间或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招揽、风险管理与安排、价值衡量与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介服务活动,促成双方达成合同或协助履行保险合同并从中依法获取佣金或手续费的单位或个人。保险中介是成熟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主要承担核保、核赔和业务管理等保险业务的经营,而将保险销售交给保险人或经纪人完成,理赔交给保险公估人处理,降低经营成本以提高经营效益。保险中介人的主体形式多样,根据保险中介人的不同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主要包括:1)保险人,即代表保险人招揽、推销保险业务并提供各种辅助服务的单位或个人;2)保险经纪人,是指代表被保险人在保险市场上选择保险人或保险产品,同保险方洽谈保险合同条款并代办保险手续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中间人;3)保险公估人,即接受保险人或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委托,以事独立、客观的保险查勘、理赔估损的保险公证人。依其执行业务的性质或服务范围与专业技术,又可以细分为:理算人、勘验人、评估人、核赔人、评定人、调查人、资料收集人、定价人等;4)其他中介人。其他一些专业领域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从事某些特定的保险中介服务,如保险精算师事务所、事故调查机构和律师等。(2)保险中介不是传销。传销通常是鼓励拉人头拿提成,甚至是不劳而获的层层剥利模式,以暴利敛财为目的,没有实体产品,或者通过将多层级的销售费用加价到低端商品中,导致价格严重偏离其价值和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利润是其成本的数倍之多。保险营销体制也是金字塔架构型,这个机制本身没问题,只是,有人把保险做成了传销,比如保险营销战术不当,佣金太高了等等。2021年4月8号,银保监会就通知,决定组织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乱象治理专项工作。其中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是治理的重点。总之,保险中介是一种服务,所推销保险的价格由保险企业制定,报经银保监会审批通过后方可向市场推广;中介从业者的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培训以及考试,方能取得;保险中介收入按照约定获取,其行为有银保监会监管。

二、法学本科的山重水复与保险中介的柳暗花明

(一)法学本科专业困境与就业现状

1.连续10余年位居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根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情况不太乐观。法学本科连续三年排名“红牌”专业前三。该就业报告还显示,更多毕业生选择读研,为了改善就业前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攻读更高的学位。十年前,当法学本科进入专业就业红牌警告榜中,笔者就探讨过对法学本科生的就业指引。然而,尽管被亮起红灯,似乎是难学、发展不好、就业不顺的专业,但奇怪的是,该专业的录取分依旧非常高,甚至有些大学录取分不降反升,每年报考的学生同样也没有降低。截至2021年5月底,我国设置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总共约618所,综合型大学基本都有法学院。理工农医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加上不学数学,更是文科生的热选,还屡屡被当作理工学生进行调剂专业。法学男女比例约为4∶6,看起来也比较适合女生选择。每年法学本科毕业生超过10万人。2.法学本科生的专业就业要求大幅度提高。在世界经济发达体国家,法务一直被被称为“金领”行业,收入颇丰、社会地位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依法治国”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对法科学生需求广泛,就业渠道不少:(1)立法、行政、检察、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企业、公司主管法律顾问与法务专员;(3)高校或研究所做相关法学研究及辅助工作;(4)其他部门、社会团体供职;(5)从社会需求看,中国执业律师已超过40万。然而,公检法司以及政府部门对学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是普通法学本科生能够达到的。他们每年容纳有限。(全国有三千多个基层法院,按每个基层法院提供两个就业岗位计算,每年约能接收六千多名毕业生。再加上中级法院,也就吸纳8千人,检察院系统每年情况大体如此)。还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同时,政府部门往往要求最好能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律师行业虽不像公务员那样难进,但却是经验型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也将很多人拦在门外。显然,留给法学本科生的专业求职,所剩无几。法学本科生不好就业的原因不是法学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法学人才过于饱和,而在于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更好地符合”涉法”等单位的实际需求。因为相关“法”部门无法接受这样大批的学生涌入,不少人只能转行。

(二)保险中介业发展与就业宽口径

1.保险中介快速发展对法学人才有较大需求。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保险中介行业的存在价值一是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二是降低成本。保险中介的出现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既满足了被保险人的需求,方便了投保人投保,又降低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保险中介渠道是我国保险行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寿险行业。我国寿险公司以个人和银行邮政为主,财产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是、经纪和直销三大渠道为主,其中渠道包括专业公司、兼业和个人。截至2021年1月31日,保险中介机构一共有3054家,其中国内保险公司1760家,保险经纪公司496家,保险公估公司798家。上述机构皆设有法务部。另外还有保险兼业机构超过22万家。目前有32家专业中介机构已经上市(其中31家均在新三板上市)。2020年,国内就业人口总数约7.7亿,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达到1300万,占比高达1.5%,而其中人数量增至910万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2020年我国保费总收入4.53万亿元,由保险中介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超过80%。从保险中介保费收入与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来看,两者均实现了收入的逐年上涨趋势,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保险中介保费收入的增长促进了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增长,而保险公司保费的增长和保险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优化又扩张了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佣金、等中介收入随之上升,保险中介在保险行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保险营销员是我国保险中介的中坚力量。当前,保费贡献程度最高的依然是保险公司营销员渠道,个代渠道2020年占57%。其次是兼业机构,最后为专业中介机构。2019年,2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了保险营销员佣金收入个税预扣规则,保险营销员的个税税率最低可从20%下降到3%。2015年人资格考试取消,人渠道急速扩张,超过910万。根据保险文化《2020保险营销员生存状况调查》和2020年版的《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统计表明:女性占53%;年龄25-35,占25%;学历大专以上超过70%;薪资1万至两万,占比45%。因此,可以为女生较多的法学本科生提供一些参考。

三、强化保险中介内容的教与学探讨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保险中介实务角度讲解相关条文

例如关于第125条,“个人保险人在代为办理人寿保险业务时,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险人的委托。”通过对业务员“卖单”“撕单”行为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并结合具体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卖单”行为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的费率存在差异,虽然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但与保险公司因为恶性竞争而率性提高费率不无关系。“撕单”行为的存在,是因为保险公司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严。从而增强学生对投保人保护自身利益的教育以及完善相关立法的思考,也契合当前加强对保险中介的监管要求。

(二)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以前,都是让学生自己收集案例,但是,受学生知识面的制约,或者资料太陈旧,或者案例较简单。现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安排学生对围绕知识点进行课前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强化学生参与,提升学习效果

本课程仅有34课时,理论与实务内容多,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参与互动。我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保险中介人的法律评价》角度来讨论分析。惊喜地发现,学生很感兴趣,做的PPT将很多相关知识进行串联,他们探讨了保险中介的理论知识,将民法典相关内容纳入,多角度分析保险中介的法律性质,保险中介的差异,保险与保险经纪的区别,选择热点案例和事件,充分客观探究,并能找出解决之道。进而剖析保险中介的法律困境、发展前景。尤其是每个小组都在积极收集最新资料,制作图表,知识点清晰明确,论证充分,避免分析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并为法考奠定复习的基础。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保险业拓展,保险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考核重点要求学生既掌握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也要熟悉和理解相关原理和规范。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以试卷的形式以理论考核为主,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而平时成绩以考勤、作业、讨论等构成。考核评价过程中,力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包括学习小组的专题讨论成果展示,以及布置不少于五个主题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小论文形式的作业,训练其文献检索、资料查询、逻辑思辨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重在平时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考试以开卷方式,着重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让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四、已经并可以继续实现的目标

作为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保险法的讲授与研究,主编两本保险法专业教材,有律师资格证,有保险公司工作经历,做过保险公司兼职讲师,经常到保险机构调研。取得保险人资格证,并有保险营销、保险理赔、索赔、诉讼出庭等保险与保险法律实务经验。因此,我对保险业务和法务操作比较熟悉,对保险法律纠纷及解决途径比较清晰。这些,可以在课程讲述中做到得心应手。这几年里,我能够发挥上述优势,已经并可以继续实现的目标:

(一)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

我曾经指导学生完成了《汉正街布匹批发市场保险覆盖与拓展研究———基于财产保险的视角》。由金融、法学、市场营销三个不同的专业学生,通过研究拓展汉正街布匹市场的保险业务,很好地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并提升在学科交叉地带以及跨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应用能力。

(二)设计模拟法庭

我校本科生自开设模拟法庭课程以来,保险法案例选用极少,深感遗憾。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倾向以外,教师的引导不够。希望以后可以通过模拟法庭,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给出比较复杂、典型的涉及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具有可辩性的案例,既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还要充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全面介入到模拟诉讼活动,熟练运用相关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能力,施展个人才华。

(三)指导毕业生撰写相关保险法论文

以往,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研究保险法的不多,因为感觉难不好写。在今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小论文写作的力度,围绕保险法以及其他金融法规的内容,进行练笔,已经引起了部分同学兴趣,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

(四)助力考研

曾经帮助本科生考入名校金融法方向研究生,通过辅导学生提升金融保险法律知识,有利于避免去挤刑法、民法等热门专业,也为法学本科生获得深造机会增加一个选择途径。

(五)应对司法考试

从最近五年的司法考试来看,学生都达到了相关金融保险法律内容不失分的效果。从相关理论与实务角度,来解析保险法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顺利通过司考。

(六)拓展就业选择

除了公检法司等涉“法”机构,社会各领域仍需要大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保险中介机构也如此。保险中介正在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模式升级到创新型的保险中介。即运用科技,扩展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水准,防控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可以预见,将来保险公司除“收取保费、承担风险”的主业外,其他环节都可以外包,如产品开发、条款开发、销售、数据分析、储存、理赔等,这都是保险中介可以从事的领域,其发展前景颇为广阔而乐观。

五、结语

法学专业“外热内冷”,呈现“就业要求高”的特性。实际上法学专业是很特殊的存在,其实力不是就业率可以反映和表达出来的。法科学生要求博闻强记,逻辑思维缜密,表达能力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与行业的知识融合,并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域外有个很普遍的共识,即企业应该有三个顾问:法律顾问、财务顾问、保险顾问。法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可以理论性、专业性、适用性、实务性并重,具备得天独厚优势,可以兼具法律顾问与保险顾问,无论进一步深造,还是学以致用都能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泽平,曹志楠.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2021[R].北京:泽平宏观,2021,(3):12-14.

[2]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保险行销集团保险资讯研究发展中心.2020年版的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EB/OL].

[3]保险文化.2020保险营销员生存状况调查[EB/OL].

[4]马颖.保险法教学对法学本科学生的就业指引[J].武汉:湖北经济学院,2013,(10).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7

本课题组结合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指导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得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论文选题随意,难于创新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大多是对所研究问题现状的简单把握,极少涉及模型。在很多管理和营销原理理论的大框架下,学生疲于字数的简单堆砌,极少创新,也不懂得如何创新。而论文的选题一般由老师给学生单方面定题,学生对导师的科研情况缺乏了解,在选题方面存在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情况。学生很少意识到选题的重要性,极少与老师沟通,“老师报题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更是是以既往资料是否充分、前人研究是否完备来确定自己的选题,以期待在写论文的时候有大量可以“参考、借鉴”的现成文字,殊不知,这些都是创新的大敌。在选题的内容上,具备创新性的课题少之又少。有的选题太大,无法深入论述;有的选题太小,内容不足以构建一篇毕业论文;有的选题陈旧、重复。

2.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毕业论文环节并不难以通过,在学生最终成绩的等级评定中,影响学生毕业和学位获得的“不及格”的等级几乎没有,这容易给学生一种误导,认为毕设就是走流程、走过场。很多独立院校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明确清晰的操作流程与管理措施,导致管理工作形同虚设,答辩过程走过场,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质量难以保证。

3.实习与工作严重挤压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对于大多数本科院校来说,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大四进行。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经管类为例,毕业论文一般启动于第七学期末,覆盖第七和第八学期。看起来战线拉得很长,学生的时间很充分。然而实际上,这期间正值学生参与毕业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大量的实习与面试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毕设论文上的投入,不少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推诿了事。

4.学生缺乏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科研能力较弱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已经开设了应用文写作的课程,以及有相应学期的实践类大型作业环节的职称,很多独立学院的同学在毕设论文环节仍然对科研毫无概念,更有甚者,不知论文为何物。需要指导老师一点一点从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如何收集数据获取资料等最基本的问题着手介绍。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的文献资料,甚至最基本原始数据的都不愿意自己调研直接获得。论文只是对他人文章进行简单生硬的粘贴和堆砌,没有创新观点。很多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误区,认为创新是高精尖的问题,一定要出高大上的成果,自己无能为力。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创新性的界定

独立学院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种认为创新是深不可测的难题,望而却步;一种是完全不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实现创新。笔者认为,在谈如何提升独立学院学生毕设论文创新性之前,有必要对于该“创新”作出一个界定,让独立学院的学生明确理解创新的涵义,从而清晰把握自己创新的方向。实际上,这两种认识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创新就是把握当代科学研究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索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科研成果新颖,在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取得重大进展。具体来说创新可以通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种方式实现。内容层面的创新是思想观点上的新见解,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而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研究的过程中,引进了新的、前任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方法。就现实而言,独立学院学生的学术创新多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不是一概而论的,其要求是因人而异的。项目组成员认为,独立学院学生毕业论文的创造性思维只需要表现为作者较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不要求是“崭新”的,但至少要有新意,能体现作者独到的见解。通过一篇论文,学生在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实践,选一个社会需要的论题,或是选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新题材就足够了。

三、提升毕业论文创新性的几点建议

对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两个层面着手提升学生毕设论文的创新性:

1.教学实践层面一方面,加强师生沟通。毕设论文建立全方位的管理网络,必要时可以辅导员、指导老师齐抓共管,督促学生把精力投入到毕设论文中去。此外,指导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以便了解学生,及时提醒,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与毕设间的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当作推销自己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独立学院毕设的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缺乏科研背景,学校应一方面采取各种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其到企业担任相应的职务,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8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运用所学课程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了解新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扩宽工程视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都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1.选题问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及招生制度变化,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选题模式、题目来源、题目类型与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我院高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陆续展开就业工作,这就给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带来很大阻力,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问题之一。

3.过程监控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后,如果过程疏于管理控制,设计质量就成为重要问题。

4.答辩问题。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不重视,对于整理归档及评估诊断也是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具体措施

根据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重点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质量评定考核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促进信息类专业发展。

1.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适合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较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毕业学生在企的岗位任职现状来考虑毕业设计的选题。①教师出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机制解决选题。要求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第四学期末按照研究方向及所授课程填写课题申请书,同时鼓励初级职称教师也积极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所学课程申请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采取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及特长,结合指导教师授课情况和研究方向选报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如有较强开发意愿及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开发类课题;对图形及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类课题;对网络及信息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站及信息处理类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确保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得到发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级实施后,经过讨论最终决定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共计46个,其中教师出题41个,学生自选题目5个。②题目来源多样化。要求指导教师按照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课题来源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和企业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需求、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创新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其他项目。2013级选题中10个题目是解决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需求,21个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质量提升问题,2个是教科研成果转换,3个是大学生创新项目,2个是技能竞赛项目孵化,3个为教师专业研究实践项目。③设计制作与创新型题目相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课题中去除仿真验证性题目,题目以设计制作类为主,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创新型题目。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其中设计制作题目共98%,2%为创新型方案设计。④难易适中,大小适宜。选题大小、难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相适应。题目难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使学生能“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设计大小难易程度合适的题目。2013级其中28个题目是难度比较大,工程量也比较大的题目;13个题目是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题目。

2.提前设计时间、柔性合理安排答辩时间,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大三上学期每年10月底举行,如果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顾及毕业设计任务。因此,把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安排提前在第四学期末,采用工作提前安排、任务提前通知、设计(论文)提前完成、答辩安排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和进行时间适当向前延伸的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实施毕业设计任务通知后,7日之内教师、学生提交选题申请表,学院将最终设计题目于14日后通知到学生和教师,教师于7日内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课题过暑假,学生在假期确定内容框架和任务要求,开学后统筹安排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在假期在线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资料查找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的提炼、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工作,在90日前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毕业设计系统及论文。同时信息学院在就业洽谈会前对部分学生安排一次答辩,洽谈会后安排第二次答辩,在第六学期安排第三次答辩,以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的问题。

3.通过全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毕业论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为培养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过全程监控,加强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从宏观控制、专业指导到课题指导,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任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完整、准确,课题实用、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并且,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格式要求》文件指导下,信息学院进一步补充《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选题申请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表》等文件,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题,审查开题报告、定期通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两周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填写相关文档记录。②有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切实提高指导效果。由于提前安排设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要求指导教师每两周会见一次学生,了解进度并进行纸质签名,同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现代通信交流手段,切实提高指导效果。教师通过微信或短信及时通知学生各种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探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电话预约指导时间、通知相关信息,解决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问题;通过建立QQ群,将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建立辅导群,可以随时在线交流,适时采取视频、文字留言等多种聊天方式发现并解答学生疑问;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传输工具实现文件在线或离线传输,以方便传输毕业设计相关资料;通过QQ群文件系统给学生发送相关文件及通知,极大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4.加强毕业答辩、成绩评定工作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成立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统一毕业设计考核与评定标准。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答辩小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答辩及成绩评定。答辩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专业及实际操作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考核,注重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量大小,答辩小组采用集体评分的方式给出学生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审定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成绩及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物化及原创性提出了特别要求,帮助学生总结毕业设计中的成熟经验和不足。为了让全体学生知晓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制定了低年级的学生旁听毕业答辩过程的政策,让学生提前体验到毕业答辩的环境氛围,以便自己进行相关思考,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使正在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成果时有成就和满足感。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就信息类专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从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四个环节入手,在严格实行过程监管后,已经达到了初步成效。毕业学生在技能竞赛、企业项目设计及学生创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该方法已经作为陕西工院信息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规范标准,同时该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作者:夏东盛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毕业设计研究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但是作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的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却远远滞后于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创办专业特色,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很多学者认为专业群应有三个以上相邻专业或者相同专业的不同方向组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看上去相差较远的专业,也可以成为同一专业群,例如,会计专业与营销、物流专业。随着财经行业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行业的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应对这种变化。因此,财经专业群建设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紧跟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从实际出发,动态调整更新财经专业群的建设内容。本文是基于财经专业群在会计、营销、物流三个专业组成的情况下展开。那么在财经类专业群中,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将毕业设计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各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项目,形成可行的实施成果,既符合教育部对高职学院育人的要求,也对财经类专业群毕业设计的改革开创了新思路。

二、财经专业群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现状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通常为“2.5+0.5”的模式,一般在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在顶岗实习。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阶段正式开始找工作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设计或写论文,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学生人浮于事,不经认真选题,抄袭他人,更有甚者全文在网上摘抄,导致老师无法指导,草草了事,造成学校、教师、学生在资源上、自身精力上的很大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最近几年的财经类毕业生跟踪调查回访中了解:现在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会核算、懂管理、能理财、高情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普通会计的学生是供大于求,而管理类的人员却供不应求,仅仅懂核算的会计人员已经不太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了,还需要一些基础的管理能力;营销专业的学生是供不应求,但是集中在营销岗位,对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不了解;物流专业的学生多从事一些物流或连锁行业,对物流管理上的成本控制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各个专业的课程教育,培养出多为较为单一技能人才,会计专业只懂核算,营销专业只会营销策划,物流专业仅能从事物流行业的业务。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太现实,但是可以从毕业设计环节将各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在设计中就可以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现行条件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是毕业实践环节,决定了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现行的很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均是按照专业和课程单独进行,忽略了专业群内之间的联系。在会计、营销、物流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课程以外,其他相同的专业课程很少,但是在毕业实践环节,可以把三个专业的共性挖掘出来,创建一个新的毕业设计的模式。

三、整合思路和措施

目前财经类的毕业生成长为财经类的职业人必须具备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传统财经类的实践模式是以专业为本位,强调本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毕业设计环节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职业能力结构单一。为此,将原有财经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模式打破,将会计、营销、物流等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组成团队,可以从事对企业营销的策划,会计业务的核算、物资的流通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最终形成课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成果。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1.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职生源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生源类型复杂,不但有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不同生源的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同一专业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要把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此整合也不可能,根据“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还须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将学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类,一种是综合类。

2.单一式遵循传统的毕业设计的理念进行,但是可以取消毕业论文,在第五学期后半段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以顶岗实习经历为背景,会计专业要求做一套仿真账,营销专业可以做策划方案、物流专业可以做物流方面的设计。形成的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毕业实习报告,在报告中应对自己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思考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工作经历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对将来就业与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3]

3.综合类在操作时较为复杂,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主选题,可以在会计、营销、物流专业中两两组合,组成团队,一个团队3~4人为佳。也可以三个专业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队,人数5~6人,通常这样的大组由老师根据学生意愿、专业素质等情况指定学生参加,选题有指导老师提供,设计的时间可以放宽至毕业答辩之前完成。形成的毕业设计成果为创业计划书。麦可思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达1.5%,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生0.8%的创业比例。对于江苏省等沿海区域,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更高。[4]对于这部分学生,创业计划书代替毕业设计(论文)更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创业计划书包括事业描述、市场和战略、营销策划、投资和收益、成长和发展以及财务分析等,这些都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过程。[5]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徐州“两来风”中华名小吃为模板,让学生进行调研,会计专业的学生以成立一家“两来风”连锁店为例,进行公司设立、公司筹资、投资运营及财务成本管理的设计,营销专业的学生以“两来风”名小吃的新设连锁店作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物流专业的学生以新设连锁店与总部的食材的配送为例进行物流配送的设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的成果。这样将财经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的整合到一起,这种形式,学生锻炼了能力,形成了真实的分析报告,企业从中也获得了一部分的可用信息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论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落得实处,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大胆尝试。把财经类专业群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整合,对学生毕业实践引入一种新的元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多元化的选择,确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解决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适应性差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创新型毕业设计模式值得推广,并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曹前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周建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杨卫宏.“工学结合”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天中学刊,2012,27(2).

[4]张永春,陈亚东.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42-44.

[5]周顾宇.高职财经类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7.

第三篇:高职毕业设计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一、引言

高职教育需要对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因为这一教学层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应用性实操人才,需要突出人才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专业实践经验的提升。

二、高职毕业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现较好的转化。通过对一些毕业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些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为相关知识掌握不牢,专业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理论指导实践不清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充分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一段实践,这时候的学生心理相对比较浮躁,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主要在想这一周需要参加哪些招聘会,下一周需要参加几次面试,这些都大大分散了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精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弱化,相关理论知识没有更好的掌握。

(二)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课题选取的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专业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上,毕业设计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网络化梳理、理论联系实践的掌握,但是如果教师选择的课题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问题研究,相关知识的网络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毕业设计没有得到相关的生产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等系列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建议

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要想实现其竞争力,需要重点突出毕业生的专业应用经验和水平,相关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和素养等,这些都是应用性实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毕业设计融入更好实习环节的要素。教师在选择相关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时,需要关注课题任务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问题,很多的设计任务需要学生将其带到毕业实习中完成,只有通过毕业实习的练习和锻炼,学生才能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好地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实践落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这些设计任务,去实习,去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实现对相关毕业设计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同时在企业实习期间,教师需要进一步跟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其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进行纠正,实现毕业设计更好的融入实习环节。

(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评价元素的相互融合。毕业设计的最终评价需要更好考虑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同事、同学团结协作的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到毕业设计的考核之中。同时企业实习需要考虑更多实习环节的各种过程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教师布置的相关设计要求有没有达到要求。

(三)就业教育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实习介入。就业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应试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由于就业教育过程中,相关应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教育,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有血有肉,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相关的应聘心理、面试技巧的掌握,达到最终的就业教育的效果。

(四)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和实习成绩挂钩。就业工作不仅包括就业前的教育,同时还有相关企业到学校来招人的时候,希望学校给出推荐的人选,这样的就业岗位相对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对其有着更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进一步运用好学生对这些就业岗位的兴趣,学校可以将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实习成绩挂钩,这样可以进一步督促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实习的积极性和完成效率。

四、结语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受到的教学环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实现毕业设计、实习、就业工作三者的相互联系,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的融合,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不断提升,同时三个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从另一个层面督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最终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彦飞 闫寒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体系构建策略

1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调了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教通[2015]218号)重申了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毕业设计的科学管理,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其原因归纳如下:

2.1学生态度不端正、投入精力不足

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玩心重,选题后,就束之高阁,直到临近答辩,才开始着急,匆匆完工,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忙于专升本备考或找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还存在部分学生请人、抄袭毕业设计。

2.2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指导缺位

部分教师不认真出题,不关心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没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水平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需要指导20名的学生,甚至更多。

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松散,缺乏监控

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轻过程、重结果”。即使有些学校有对毕业设计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但缺乏对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答辩与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规范,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仍是可操作性不强。

3制定毕业设计各阶段的监控措施

针对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针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制定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体系。

3.1出题阶段的监控—教师出题,系部审题

毕业设计的课题制定的原则是“重基础,强应用”,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师将拟好的毕业设计的课题提交系部,系部从主要是审查课题的形式与内容、难度与工作量等方面进行审查,将审查结果反馈给各指导教师,对于不合格的课题要求其指导教师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公布“课题指南”。

3.2选题阶段的监控—学生自由选题,教师因材施导

课题指南公布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专业方向以及对指导教师的了解,自由选择课题。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以及指导进程计划表。其中,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目标,指定了参考文献,强调了时间节点,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内容,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毕业设计指导进程计划表规定了指导学时数,指导时间、地点,指导内容。系部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进程计划表,将毕业设计的监控纳入日常教学监督管理。

3.3开题阶段的监控—做好开题工作,避免前松后紧

学生选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设计内容、方法,制定技术路线,拟定时间进度表,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报告会由系部组织,每个学生都要做开题汇报,从而避免出现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现象。

3.4中期检查的监控—做好中期检查,规范中期管理

中期检查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前半阶段工作的检查,主要是起督促、预警的作用。中期检查不能是流于形式,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对评价标准、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结果处理等事项做出详细的规定。中期检查结果计入学生过程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要求其限期整改,并督促其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指导老师加强管理。

3.5答辩阶段的监控—严把答辩关,确保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

答辩前,学生必须提交报告,重复率达到30%以上的限期修改,二次检测仍达不到标准取消答辩资格,并通报其指导教师。每个答辩小组,抽取排名在后10%学生进行二次答辩,若仍答辩不合格则延期毕业。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其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占30%、评阅教师给予的成绩占40%、学生答辩成绩占30%。若存在抄袭、请别人等严重学术腐败现象的,毕业设计成绩按“0”分计,并按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予以处理。

4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的建议

4.1完善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质量标准是实施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基础,标准不客观,就没有检查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完善的质量标准对设计任务和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各阶段乃至整个毕业设计完成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完善毕业设计的出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各个阶段的完成质量标准。

4.2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信息进行管理、记录、查询,包括选题情况、设计任务书、中期检查情况、毕业设计提交情况、答辩情况等。该信息系统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设计内容,同时也记录了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如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对师生双方的指导与被指导情况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管理的效率。

4.3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以适当采取奖惩措施:对于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提高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系数;对于存在不按照规定指导、设计方案有明显错误、没有批阅等现象的指导教师,给出警告批评,降低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系数,同时减少下一次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严重的取消指导教师的资格,按照教学事故处理。

5结束语

毕业设计阶段的质量主要是在毕业设计各阶段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毕业设计教学阶段的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监控管理机制。

作者:周扬帆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目前,人们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为重视,尤其是高职学生,与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此类学生学习目的是增强就业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实践知识,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重视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增强学生专业素质,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就业面拓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素质提升要求如下:

1.服装表演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在高职服装表演专业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表演功底与艺术修养。学生必须掌握模特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在服装表演行业中任职。学生在学习服装表演专业知识时,必须拥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通过沟通与探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由此可见,教师在培养服装表演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不仅要了解艺术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对美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还要具有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协调问题。高职服装表演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不仅要拥有较强的服装表演能力,同时,还要用于其他形式表演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服装表演编导、组织等知识的学习,使其可以拥有一定的服装表演策划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服装表演专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可以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对服装表演工作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团队合作中,使服装表演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设计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国家服装设计人才较为稀缺,对国家服装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素质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设计基础知识,包括:素描知识、手绘知识等,学生可以根据模特的形态对其进行绘制,不仅要重视静态的人体素描,还要拥有动态人体素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手绘服装效果图的能力,可以根据色彩搭配知识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保证可以更好的对服装进行设计,进而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校企合作

目前,服装表演以及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并且对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高职学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增强。高职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校企合作方式分为以下几点:

1.高职服装表演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服装表演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在校企合作时学生专业素质的增强。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商业服装表演,要求学生在表演彩排过程中学习企业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参加企业互动的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培养。企业培训人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临时发挥能力、解决突发问题能力、吸引观众的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在服装表演行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企业培训教师为学生播放历年服装表演视频,要求学生重点观看模特摔倒过程,在为学生讲解避免摔倒措施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如何在摔倒之后巧妙处理事件,避免出现尴尬事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在企业中的舞台活动表现能力,要求企业培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其服装表演成绩,此时的成绩不仅要包括其服装表演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可以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建设,使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知识,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应该根据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特点,将校外实践基地分为生产与设计两种类型,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增强。在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与学校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在建设生产实训基地之后,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中任职,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增强的基础上,教授学生生产知识,使其掌握生产技能,形成独立成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机械设备的操作知识有所掌握,可以更好的设置服装生产操作流程。对于校外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重视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使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对高级服装定制流程进行掌握,保证能够更好的对高级定制服装进行造型设计、基础绘制、样衣调整、试穿等,对于一些礼服的定制,可以根据定制人员的个人气质设计衣服款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处于生产线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类工作方面的知识,并且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可以更好的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增强,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引进企业中的设计资源,聘请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到高职学校中兼职设计专业教师,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企业中的实践知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设计员工进行调动,将其安排到高职学校中兼职,学校必须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专业素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设计皮草,由于皮草材料较为特殊,教师应该将相关专业技巧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教师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安排学生执行皮草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保证学生了解市场情况。在学生完成设计初稿之后,将其上交至企业设计部门,要求企业设计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审,挑选出合格的设计初稿,并将学生的设计制作成样衣,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根据企业设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对样衣进行修改,保证可以更好的优化设计。

三、结语

在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增强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提升职业道德。同时,学校应该对全职设计教师以及兼职设计教师的专业素质加以重视,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执行工作,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职业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刘珺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一、影响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等原因,导致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根据对企业、学校及学生的调研情况,影响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下面两个方面:一是过程管理缺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监控系统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反映出教学质量提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毕业设计(论文)没有真正体现实践性。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应有所区别,采用学术型的毕业论文撰写形式,仅仅围绕理论层次的研究,已不能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述两个因素无疑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针对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高职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程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对高职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流程要做出调整和优化。严格指导教师条件,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并挖掘课题。从时间上,可以考虑从第四学期开始启动,直到第五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汇报,避开学生求职等时间上的冲突。同时要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实行检查、指导、交流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二)把好选题关

选题应注重实际,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最好与专业岗位联系紧密,体现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对象的了解。对所有的选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与确认,确保题目难易适中,避免大而空的题目出现。

(三)加强指导过程管理

设计指导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是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保证。可从两方面着手制定一些相关管理措施:一是限定指导教师所指导得学生人数上限。一般说来一位理工科老师指导学生不应超过5名,并且要根据设计内容制定出每周指导制度。二是可以将企业技术型人才引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老师,或者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建立双导师指导教师制度,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指导老师队伍,他们能够提供与专业岗位相一致的课题,丰富了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也锻炼了校内师资队伍,真正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成果展示和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考察导师指导水平等各项工作的主要考评手段。可以在优秀的作品中,精选一部分设置专柜进行展示和演示,可邀请企业单位到场参与答辩指导。借此机会,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又对外宣传了学校教学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五)科学地制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是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检验校内答辩成绩是否能客观地、正确地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水平,还要建立校外专家库,在成果展示或答辩时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并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大力奖励。

三、结束语

以上几条建议通过我院的多次实践,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并不完善,还在一个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就有不同的毕业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高职教育实习求职阶段的最后环节,高职毕业设计应是学生高职教育阶段的综合知识应用,同时应考虑学生实际,为学生服务,为就业服务,强化毕业设计的就业服务理念。

作者:赵丽 赵淑贤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9-9.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对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最终改善全球的资源配置发挥积极作用。

在2008年“中欧企业与商会国际论坛会议”上,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每年5.8万亿美元,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2008年,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美国因次贷危机缩减进口等因素影响,使得国内众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境艰难。而电子商务因其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显示出传统的贸易方式不具备的优势,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据有关专家估计,2009年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大大地增加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机会、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最终改善了全球的资源配置,成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桥梁。

一、全面认识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一经诞生就以超常的速度发展,成为推动新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也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从微观主体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易双方的新要求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式的商务交易模式,摆脱了展示柜与谈判桌,使商务交易变成了一种“点到点”“、站到站”的商业数据互动,但是,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并不是想象中由供应商建立起一个自己公司的网站,全世界买家就能搜寻到该供应商的产品,而后发出查询、询价、要求样品等直至签定合同、安排货运、收付货款等等如此简单。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家和供应商有各自独立的商业目的。只有把双方的目的有机地连接起来,贸易才能展开。同样,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优化国际贸易进程也必须将买家和供应商各自独立的商业目的通过互联网,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软件,服务和相配套的流程将其相互连接,这样才能使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买家必须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产品及公司介绍展示在互联网上:而买家必须将供应商的信息收集、编辑成通用的形式以做比较,这样才能让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作出更好的贡献。

1.2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新的经营主体虚拟公司的出现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创新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采用了合作竞争的经营方式,揭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2从宏观方面来看:

2.1电子商务要求虚拟市场——国际贸易新的运行环境的完善

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这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市场空间,它突破了传统市场以一定的地域为存在前提的局限性,在全球范围内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新型世界市场的形成。信息流动加速了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带动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也大大加强。

论文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它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领域是最早感受到电子商务影响和;中击的领域之一。世界各国、WTO和世界其它一些经济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极为关注,探索我国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大潮中如何应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对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最终改善全球的资源配置发挥积极作用。

在2008年“中欧企业与商会国际论坛会议”上,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每年5.8万亿美元,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2008年,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美国因次贷危机缩减进口等因素影响,使得国内众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境艰难。而电子商务因其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显示出传统的贸易方式不具备的优势,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据有关专家估计,2009年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大大地增加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机会、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最终改善了全球的资源配置,成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桥梁。

2.2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营销模式和贸易方式改变

传统的营销模式是先有了产品再寻找顾客,卖双方基本上是用电话沟通、邮寄产品目录、各式各样的展览会等方式交流意见和建议。而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电子营销,即采用电子手段的市场营销和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电子营销。而后者正在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贸易营销的重要方式。

另外,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不同,主要表现为:(1)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2)国际贸易流程改革。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方式。

2.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管理和监管方式改变

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根据已有实践,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的国际贸易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口商品配额电子招标(2)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3)海关网络化管理(4)进出口商品电子化检验检疫管理(5)外贸企业全过程电子化管理。从监管方面来说,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国际贸易的管理上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如出口商品配额的发放、电子报关、进出口商品检验等方面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使政府在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二、我国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对策

对中国来说,如何更前瞻性地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更好地利用国际电子商务这一新的方式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大力推动出口贸易的增长,也是政府、企业界和相关各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鼓励信息技术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

继续完菩相关工程建设,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积极支持和鼓励公司或个人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适用先进技术,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和经营的公司或个人给予税收的优惠积极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电子商务意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首先,应密切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时总结问题,为政策出台做好准备。其次,在政策的完善过程中应注重评估经济影响。再次,应注重和已有政策法规的衔接问题。最后,应和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接轨,使中国的政策、制度规范化。现行国际贸易法许多规定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方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贸易法规。

第三,提高企业电子商务能力

企业是推行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具备必要的决策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资金能力。中国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不足,要继续推进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教育和培训,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建设,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实和提高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综合能力。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我们可以吸收学习国外发展成熟的相关经验,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如针对我国通信基础设施薄弱,安全技术不够完善,可利用国外的电子商务技术及设施,发展国际业务。事实上,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条件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性。

营销监管论文范文篇10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thesuccess-breeds-successprinciple)是计量学理论的基础之一,该原则可概括为: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组织(如家族、班级、学校、企业、运动队、军队等),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在声誉、学业、绩效、比赛等某个方面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便会逐渐累积为一种有利的形势,让这个人或组织日益强大,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就是成功产生成功的一种连续不断的累积效应。与成功产生成功相似的概念是马太效应,这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使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为什么会有成功产生成功的现象存在?从外部因素分析,一个个人或组织,一旦在某个方面获得成功,就会被外界当作为这一领域的强者甚至是领军者,这一个体或群体的成功就为其树立了品牌效应,会博得更多人的注意力和信任度,使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优势资源逐渐累加,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给予其更多成功的可能。从内部因素分析,某一个个人或组织,当其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内在情绪又往往给予其巨大的激励和自信,激发出这个人或组织更多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其趋向营造和向往更大的成功。这些不断被激发的潜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又形成了使其更好发展的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在外界面前树立更为良好的形象,这又更加激发其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变得更加努力。总之,成功之后形成的良好心态和积极行动,不断促使其获取更多的成功。这就是成功产生成功的基本内涵。无数鲜活的案例,诸多领域的现象,都可以发现这一原则的存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归纳和数据比较,直观地看到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其效应。分析这一原则,有助于我们积极、合理地调度自身或外在的力量、资源,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出版业中的应用

(一)出版管理领域

各行各业在规模分布上均不同程度存在着马太效应。例如在餐饮业即存在着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热门饭店每天顾客盈门,甚至需要排队等餐;有的则门前冷落,食客稀稀拉拉。趋众效应导致很多人宁可排队去人多的饭店,也不愿去人少的饭店。出版业亦不例外。目前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人们将眼光主要聚焦在屡创新高的产值上,而对出版业规模差距的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8》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共有出版社578家,出版总码洋共计6767166万元,而排名前100家出版社出版码洋为3725100万元,占总码洋的55%,也就是说,不到五分之一的出版社码洋占比达半数以上,可见,出版业规模分布差距较大,并呈逐渐扩大趋势。这既有历史发展和资源制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快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缩小规模分布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依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中小型出版社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扩大产业规模。第一,通过国家资助发展自身的规模效应。中小型出版社多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潜在的区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有待挖掘,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出版业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如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构建以维护稳定为基本出发点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事业和新闻出版监管体系。该工程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每年出版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全部免费发往到少数民族地区各个乡镇和村庄。中小型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国家资助充分挖掘地域和民族出版资源,科学策划相关领域选题,向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或有志于此的研究人员约稿,逐渐形成该领域图书的出版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根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势必会吸引到更多这方面的作者,促成更多相关精品图书问世。第二,推进大型出版机构或发达地区出版社对中小型出版社的支持与协作。一般而言,大型出版机构或发达地区出版社在作者资源、营销理念、市场开发、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小型出版社则在这些环节均较显薄弱。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新闻出版署即开始组织发达地区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协作出版,风险由发达地区出版社承担,利益双方共享。这种合作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出版了大量民族类图书,还有很多图书获奖。利用发达地区出版的“成功”,催生中小型出版社的“成功”,这也是“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不仅可以将先进的出版理念、营销模式、人才策略、行业技术等输入到中小型出版社,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走共同发展之路。第三,中小型出版社如何在当前出版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寻求出版“蓝海”,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是摆在中小型出版社面前的首要任务。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决定了它们不能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而应在内涵式发展战略上大做文章,即集中优势资源开拓重点领域,形成出版特色,做专做强。首先,中小型出版社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本社五至十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作者资源,确定出版定位,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选题要经过充分论证,求特求新,充分利用编辑的差异化,以特色取胜。其次,学习发达地区出版社的新的营销策略,不断开拓市场。再次,建立图书的维护流程,建立作者、读者信息库,并保持长期联络,利用“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实现特色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经济领域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出版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帕累托法则。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法则在出版业中同样适用。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图书销售利润是由仅占图书总品种百分之二十的畅销书产生的。图书市场,也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市场,十几万种图书上市,究竟哪些能够畅销,成为支撑出版社利润来源的那一部分?这看似无从分析,如果从二八原则理论去解析,对于出版社而言,就可有效地去发现、打造那20%的优秀图书。出版社管理人员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应该是人人勉力,人人都志承高远,创造佳绩。但是,实际情况与自己的预期有距离甚至相去甚远。因为在一个团队里,也是20%的人在努力创造,成为中坚力量,而80%的大多数,往往扮演看似无足轻重,但也必不可少的角色。遵照成功产生成功原则,我们就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方面上,把可贵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从而提高效率,达到理想的结果。

(三)期刊文献领域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期刊文献计量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也叫“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是指某一特定领域或课题的论文在期刊中的离散分布规律。该定律是由S.C.布拉德福于1934年通过对大量期刊数据的统计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某一特定领域的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特点。该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将期刊中某一领域的论文按递减顺序排列,可以发现这些期刊会形成这个领域的一个集中区域和其他区域,如果各个期刊在这些区域发表的论文一样多,那么集中区域期刊与其他区域期刊的数量则成几何级数递增的关系。该定律主要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学者及组织优化专业期刊订阅或购买列表,包括通过定量分析得出数据或绘制图表,用于制订计划或方案,对原有使用效率低下的期刊停止订购,同时甄选更有针对性、更适合使用的新期刊。目前,学科的交叉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有时甚至很难界定某一研究明确属于哪个学科,这也必然导致了文献的分散性。但同时,大部分专业期刊的学科归属是较为明确的,亦即文献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而这种集中性则要归功于成功产生成功原则。一般而言,在某个研究领域一旦有人获得突破性进展便会产生光环效应,依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会有更多的精英加入其团队从而取得更辉煌的成就,而相关期刊也会更倾向于发表他们的文章。这使得该领域的新进入者不得不转向其他研究方向。由于是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短时间内尚难得到广泛认同,因此只能发表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期刊。但这对于这些小期刊而言也是一种机遇,当新的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搜索到相关文章所在的期刊时,会认为该期刊是其所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从而也将相关论文投向该期刊。这种叠加效应导致分散的文献重新集中在一起。随着该领域的研究体系日渐成熟,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大幅增加,而根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潜在作用,也会有更多知名学者将目光转向这里,并最终使其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刊物。

三、值得关注的长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