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1 17:35:04

线下音乐教育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1

一、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变革的理论概述

(一)线上音乐教育模式变革。当下,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教育,敦促教育改革面向信息化发展,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朝着信息化迈进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大数据和极强的知识关联网,冲击、重构教育面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互联网音乐教育产业也应运而生。音乐教育资源重新配置整合,慕课平台(MOOC)、远程教育、公众号教育中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极大提升了教育组织和学习场所的灵活性。(二)新时代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变革。传统的线下高校音乐教育中,通常是由音乐教师负责对学生讲解音乐作品中的相关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相关的音乐技能,让学生掌握到音乐艺术语言和意境的表达以及曲调等方面,而这种传统音乐教育都是以线下教学的课堂模式进行传授的,学生主要是以听觉、联想等实现学习音乐的目标,但是这种学习模式不利于音乐想象能力的拓展。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媒介传播,实现了线上观看音乐教师课件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音乐课件的图片和视频解说等,这就对音乐教学起到了深化理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线上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开始盛行,进而影响到了线上音乐教育教学,从此线上音乐教学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在线公开的网络课程来学到更为广泛的音乐知识,这些宣告了“互联网+音乐教育”时代的到来。在这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音乐教学的模式下,互联网中ICT技术、AI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从而出现了智慧教室、微格应用、慕课应用等多样化的线上互联网技术音乐教学新模式。

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线上音乐教育改革的实例分析。2020年2月15日,北京市私立树人瑞贝学校,积极响应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号召,开展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多学科线上教学课程。该所高校音乐教授的音乐素养基础课程,也作为校本课程参与录制直播。在课程录制过程中,线上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于线上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学生与老师交互性减少,又如线上音乐教育难以帮助学生实现根据学习进度掌握到匹配的音乐教学资源,进而导致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缺少参考指标。(二)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实例分析。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音乐教育行业的先锋人士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现状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于是应运而生了大批的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和商业产业化运营,也宣告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创新变革和商业模式到来,据《2017年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线上音乐教育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由此可见“互联网+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先驱引导,也代表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走向了互联网数字技术引领时代。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来看,该学院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了线上音乐教育的先进教学技术和广泛音乐教育资源,把线下高校音乐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探索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新型综合模式,也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变革树立了标榜。在中央音乐学院采取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中,通过采用线上教育的“雅马哈”远程技术手段,可以将正在弹奏的钢琴曲进行现场演奏,再以音频、视频、表演MIDI格式数据进行整合采编,从而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送技术,与世界上另一台同款钢琴进行联网并现场直播,从而让演奏的一方能够通过远程再现的方式,把演奏的动作、触键等精准无误的播放出来。

三、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变革的评价

(一)线上音乐教育模式评价。第一,具有灵活性的教学特点。从目前我国已经上线并拥有广泛学员的线上音乐教育产品来看,可以时常看到一些专业的高校音乐教师,这些具有专业音乐知识能力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课程、在线销售等网络音乐教学模式,让不同音乐爱好、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系学生进行针对式的音乐知识学习。比如“中音在线”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所掌握的音乐等级、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的阶段课程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音乐授课教师。第二,具有引导式的逐层深入教学特点。一些主要针对音乐学习课程辅助的平台,往往通过游戏、模拟引导等方式让学员进行相关音乐知识和乐器的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赭石教育的“妙士农场”这款软件来看,虽然这类引导式音乐教育的软件目前只是程序研发的市场试行阶段,很多最初接触到此类音乐教学软件的用户都不太明确如何操作,但这种引导式线上音乐教学的大胆尝试,也为我国线上音乐教育引导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雏形,相信随着APP的不断深入研究,该类软件一定会更加完善。第三,具有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联系的特点。这种以线上音乐教学兼顾线下教师资源交流的模式,能够促进音乐系师生资源共享,并能够提供给音乐系学生相同城市中的教师资源。比如“为艺网络平台”的创设宗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线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教师,然后再以线下授课的形式进行随时的音乐学习,这类线上音乐教学平台不但提供了一般线上教育拥有的功能,也具有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中介教育服务功能。(二)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评价。以Finger的创始人张桐而言,他在阿里工作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业项目,在“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商业产业化发展中,他创立了Finger这款培养音乐兴趣为主旨的线上音乐教育APP软件,截止2018年已经下载量超过了千万次,聚集活跃用户200多万。这种线上音乐教育模式,主要针对市场上琴行线上教育收费太高、教师难保专业化、自学难以找寻方向的痛点切入,从而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短期学会一门乐器的线上专业辅导训练教学模式,用以满足不同阶段音乐学习用户进行乐器练习、专项训练和观看专业陪练视频的要求。本文通过相关内容阐述,充分了解和掌握互联网+音乐教育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等,用以不断扩大线上音乐教育的教学成果和发展规模,继而通过分析线上音乐教学模式的疏漏和弊端,提出必要的音乐学界的思考,即为线上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线下音乐教育,再分析音乐教育是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结合模式,旨在把高校音乐教育推向更为完整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珲:《高校以音乐教育实践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北方音乐》,2020年第四期。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实践;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世界各国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国际间的交流与联系日渐紧密,音乐文化的教育概念由此而生。如今,音乐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当中都带有音乐文化的影子。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的不断进步音乐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局限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而是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创新能力及审美观念等多元音乐文化,从而达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标。

一、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现状

学校音乐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和美育地重要环节,但是在学校音乐教育地实践探索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提高和调整的不足。除此之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要想全面提高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探索的质量与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从音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一)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价值还未受到充分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推广受到了诸多障碍。这既是观念上的问题,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还未能在音乐价值上达成深层的理念共识,同时也是制度上的问题,我国的音乐教育还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大量音乐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音乐教育上的选择较少。从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推广情况来看,受经济、文化、教育观念等情况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域不平衡。(二)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提高。音乐教师是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引导者、指导者、评价者,肩负着音乐教育教学的许多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音乐教师需要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育能力和课程教学改革学习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准。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明显的缺口。从教师人才素养的提升价值来说,它主要包括三点:(1)教师音乐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指定出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音乐课程体系也十分有力;(2)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重要前提;(3)教师教学改革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紧跟学校音乐教育变革的新理论发展与新实践探索趋势,推动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三)学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系统性和统一性。音乐教学资源的分类型、分阶段工作不到位,学生的音乐教育处于较为粗放、低效率的状态,学生的音乐教育素养和音乐技能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在互联网信息科技时代,隐喻教学资源在规模上得到了较大的扩展,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取大量的音乐教学资源,但是从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来说,这些音乐教学资源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规模宏大但是体系混乱,教师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梳理和选择相适应的音乐教学资源,音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低,有效性更是不足,严重阻碍了学校音乐的创新拓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探索的创新路径

在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探索的创新发展中,学校及教师应当着力跟进艺术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从重难点问题出发全方位地提高学校音乐教育地策划与方法,让学校音乐教育能够在创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中切实提高其总体工作水平与质量。(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制度创新路径。为了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音乐教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就应该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学校音乐教育各项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从制度上保障学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就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说,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展开,并对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评价、音乐改革、改革音乐资源平台搭建等进行科学有效地升级与优化,尽量做到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有序进行,让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加集中有效、协调有力。同时,学校音乐教育的制度创新应该建立在教学的实际需求之上,多吸取国内外学校音乐教育的经验教训,确保制度的创新能够更好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服务。(二)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创新路径。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创新是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探索中的主要内容,它以核心素养的创新目标出发,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变革。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对素质教育、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对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必须建立在符合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的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学校及教师的音乐教育课程还应该和当下的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对课程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在民族区域学校及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作品进入到课堂当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校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生动。(三)学校音乐教育的资源创新路径互联网信息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资源创新需要统筹线上和线下课程的共同发展,根据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个性化发展诉求来优化音乐教育资源的配置,让音乐教育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与传播,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资源的规模、质量和利用效果。在线下课程教学的资源整合中,学校及教师需要对音乐教育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综合性地资源整理,增强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地有效性、实效性和专业性,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接触到更多地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全面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而在线上音乐教育资源整合中,学校及教师需要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进行初步地筛选与整理,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相关的音乐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资源地自主利用效率,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四)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创新路径。在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管理中,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应当集中做好以下几点:(1)提高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鼓励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化的增强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有效性;(2)增强学生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定位,突出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创新培育和个性培育,根据学生的艺术基础和音乐兴趣来进行针对性培育,根据学生的艺术基础和音乐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可以更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中,提高学校音乐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和自主性特征;(3)构建交互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广泛拓展到线上和线下,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随时地帮助和指导,保障学生在音乐教育和学习中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五)学校音乐教育的评价创新路径。学校音乐教育的评价创新应当与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保持统一协调,针对音乐课程的目标来建构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增强音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开放性,让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都能够得到客观和积极的评价、鼓励和指导,切实从自身条件出发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的评价模式需要给学生的学习做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以明确的音乐教学条目与标准让学生更加明确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与价值,调动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除了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外,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还应该对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度、有效地评价,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中更好地为学校音乐教育地实践服务,全面提高学校音乐教育地水平和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是当前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有关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都应该积极的转变教育观念,重视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艺术价值及潜在价值,并根据音乐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来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改革和音乐人才的培育,进而切实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让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能够得到科学高效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

[2]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3]阎凯.《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学习的启示[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3):233-233,235.

[4]廖毅.音乐教育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第三版)》[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

[5]余艳.高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方音乐,2013,(8):107-108.

[6]刘洋.论音乐欣赏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评《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后插23.

[7]徐桃.重视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素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学咨询,2012,(14):107.

[8]李晶晶,陈伟.关注工科院校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新途径[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8):128-129.

[9]韦柳春.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之路[J].南方文坛,2011,(5).130-132.

[10]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42-244.

[11]刘畅.谈音乐艺术的欣赏方式[J].大家,2011,(11).19-20.

[12]刘小龙.复归音乐与心灵的契合--就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展开的当代反思[J].音乐研究,2011,(1).81-90.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移动APP;应用程序

一、何为移动终端APP应用

Application简称APP,狭义中的APP指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目前市场主流的是苹果公司的应用系统iOS版本和Google公司的Android系统,小众的还有塞班系统版本Symbian、微软windowsphone等。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放化,在我国手机应用商店已超过百家,过百万的手机应用开发者创造了10万多个应用软件,应用程序下载量位居世界第二,仅低于美国。常用的APP有微信、淘宝、滴滴打车、美团,等等,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APP。在这样的“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形式的音乐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需求推动了音乐教育体系的变革。移动APP应用对音乐教育而言,在空间及时间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构建有趣、创新、智能的全新音乐教育生态体系。

二、移动APP应用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展现的优势

(一)自主性。如今移动APP的音乐教育多数采用视频教学为主,优秀的APP教学视频制作精良,专业多角度拍摄,清晰、重点突出,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及学习时间,确定学习进度,学习中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后可上传视频请专家老师点评。APP直播教学解决了师生互动不足的缺憾,并且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电脑轻巧,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借助移动互联网,对于使用者来说,移动APP应用具有Anytime,Anywhere,Anything和Anyone的4A元素,摆脱了时空上的束缚,可以想学就学,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二)专业性。传统音乐教育行业中优秀的师资紧张,农村乃至三四线城市教育资源贫乏,一些较冷门专业的乐器甚至找不到老师。音乐教育类APP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音乐教育APP课程内容丰富,涵盖器乐,、声乐、乐理、舞蹈等相关领域。不少优秀的音乐教育类APP,聚合了国内外本专业顶级教育家组成核心专家团队,APP线上授课点评的不乏国内业界名师,学生学习到的是国内外最专业的音乐表演技巧及理念,并且比线下面授更加经济实惠。(三)娱乐性。音乐教育中,因为传统的乐理学习单一枯燥,较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常常忽略乐理学习。学生薄弱的音乐理论基础,导致其不理解音乐,音乐的内涵是如何表现的,到了一定阶段,专业技巧、技能上的学习难有突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APP应用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搜索技术、社交网络、虚拟世界、数字化、移动教学等新式科技使乐理知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游戏式的教学互动模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化被动化学习转变为主动化学习。APP应用的娱乐性推动了乐理知识的传播,也就是推动音乐教育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全新的音乐教育生态体系里,怀揣Idea和梦想的音乐教育者,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成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

三、推荐优秀的音乐APP应用

(一)工具类。1.Tempo节拍器。高精确度,稳定性,节拍节奏类型丰富,操作界面方便。2.MusicTerms音乐术语词典。词汇丰富,字母搜索查询方便,并且具有语音功能。3.TunerLite校音器。多功能校音器,可以借助手机自带的麦克风快速精准校对。(二)专业学习类。1.《轻松学乐理》。《轻松学乐理》是一系列进阶式的儿童初学乐理知识的教育应用。在娱乐中以游戏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坚固的乐理架构。2.练耳大师。免费的练耳教学软件,构造清晰,教学练合一,还有调音器节拍器等辅助工具。3.牛班APP。歌唱教学APP,以“明星”“乐器”和“曲风”为主线,从现代流行音乐入手,采用分屏教学、滚动乐谱等新型教育手段。4.于斯课堂。“于斯课堂”课程内容涉及乐器、舞蹈、声乐等相关领域。覆盖智能电视、手机、平板设备、电脑等常用终端,满足不同场景的学习需求,目前可以在于斯课堂学习钢琴、声乐、古筝、吉他、指挥等课程。5.弹琴吧。弹琴吧在线音乐兴趣教育社区,现注册用户突破100万。其音乐软件《钢琴谱大全》APP和《吉他谱大全》APP,以乐谱数量多、质量好、更新及时为特点,成为中国百万琴友的标配软件。6.ARTAPP。钢琴陪练软件,一次线下课程+线上练习与反馈,为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除钢琴课程外还有乐理、视唱练耳、节奏等丰富的选修课程供选择。

四、结语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围绕高校的专业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兼容并蓄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音乐教育,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条件,引入一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趣味性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在有效的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知识体系的同时,使学生能积极、踊跃、主动地投入到实际的音乐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去。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需要不断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反思和总结,积极借鉴和参考成功的音乐教育案例,以全面突出高校音乐的教育特色,构建全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高音乐能力、素养、技能、水平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一、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依然坚持本位的教学思想,以自身的经验为准,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工作。即便是学校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设施,但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为有限,多元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难以进行有效的融合,且有的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较为浅显,只能简单地进行多元化内容的引入,却无法从本质与内涵入手进行教学,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多元化思想和艺术思维的发展,导致了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和讲课,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意识、音乐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科技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对当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冲击,学生能更快捷地利用网络渠道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长期接受多元化和综合化音乐的情况下,对单一、枯燥、乏味、刻板的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且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通常会以教材为主进行后续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活动的设计,但却没有在实际课程教学当中引入更多多元的文化音乐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日益趋于复杂化、全面化、多元化、开放化的音乐学习需求,也有的教师未能客观地看待不同属性的多元文化音乐内容,在音乐课程当中出现过度引入民族音乐,或者是过度引入外国音乐作品的现象,这将会使学生存在音乐常识和音乐专业知识缺失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或为159了使高校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会过度照搬照抄国外的一些优秀的高校音乐教育教材,没有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需求进行相应的整合,其教材缺乏针对性、合理性,适应性,特色性,这不仅会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落后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和音乐发展,还会极大程度地挫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较为滞后

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单向的进行音乐知识和概念的灌输,或是花费更多时间进行音乐技能的演示和展示,很少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没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出发进行创新,这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全面、透彻的掌握音乐的意境、情感、内涵等深层次内容,将会严重影响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提升,且在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之下,目前较为有限的教学设施与设备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多的音乐教育需求,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十分明显,但教师习惯统一地进行音乐教育和指导,没有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诉求的音乐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这不仅会增加音乐教育过程当中的两极分化趋势,同时也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全新音乐教学观念

高校应掌握新课改对当下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利用“互联网+”的渠道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宣传,引导教师利用线下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讨,以加深教师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感知、认识、理解。教师还应立足于当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思想,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形成和谐、良好、稳定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态、心理状态、思想形态、认知动态,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具有较高执行性与合理性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方法。教师须在课程当中引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新理论、新途径、新模式、新技术,将之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进行全面的融合,为学生营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另外,教师还需要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客观看待不同形式、民族、地域、国家、风格、流派的音乐,结合高校音乐教学需求进行有效的筛选,以全面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稳健发展,对其音乐教育课堂进行重构和创新,使其更加契合当下的专业发展、学生发展、教育发展。

(二)有效整合音乐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育过程当中,高校可以组织学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和专业领域权威人员对高校现行的音乐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审核,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当下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动向入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完善和创编。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将多元文化音乐理论和思想渗透、融合到教学当中,还要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需求、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对与之有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筛选,有选择性地纳入音乐教学内容体系当中。针对新引入的高校音乐教材,须由教师和专业人员对教材的可行性、适应性、针对性进行全面论证,确保其符合我国国情,能满足高校教育需求。另外,为全面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度和课堂主体性,教师可以提取教材当中具有趣味性和多元化特性的内容,对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另外,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层次、方向出发,有效地引入不同民族、背景、环境下的音乐教育的内容,或是一些受到不同的群体、集体、社区的影响,在长期累积和发展过程当中演变的音乐教育资源,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的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发展趋势,掌握在新时代和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经济、音乐等的冲击与融合,有效引入与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相契合的元素,或是创造性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等。在全面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还应把握大众喜欢的流行音乐整体发展趋势和走向,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与音乐教学有关的多样化教学资源,汲取本土音乐和外来音乐的优势,从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层面入手进行整合,为学生构建基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全新教学资源数据库。上传一些与音乐有关的前沿信息、行业信息、热门资讯,或与音乐教育有关的热点话题和热门问题,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多元文化属性的优秀音乐作品,或是访问与音乐有关的数字图书馆或者其他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数据库,对本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进行不断拓展和完善。教师还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的渠道推广不同类型的音乐内容,或根据音乐教学主题编写软文、录制短视频,有效的进行推广和传播。或是设置讨论板块,开展与多元文化音乐有关的超话题或微话题,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讨论和探究,积极阐述自己对多元文化音乐的一些不同意见和看法,通过思想冲击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利用包容、综合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同时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艺术观。

(三)引进多样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出发,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静态化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直观、全面、立体的转化,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音频、图片、动画、视频进行呈现,以提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教师也可为学生构建与音乐教学主题相关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情境,利用模拟和再现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与音乐最贴近的意境和环境。或是引入与音乐有关的舞台表演、歌曲创作、器乐伴奏以及与音乐有关的热门行业和岗位的场景,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揣摩、分析、探索、研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的音乐特质和特性,更好地掌握音乐的内涵与本质。另外,在进行具有较高难度的音乐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对信息化教学素材进行整合,为学生制作能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微视频。分析上传到相关的沟通软件或网络平台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手机和电脑媒介进行下载和浏览,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进度和需求,反复进行学习和练习,以借助信息手段促使学生更好地攻克多元音乐学习的难题。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导入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直播教学、网络教室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综合探究教学法、趣味实践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根据不同阶段的多元化教育需求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融合,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另外,教师还必须要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以多元化教育需求申请专项资金,大力加强音乐教师、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练习打造良好的环境,也可加强和音乐有关的机构、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到一线岗位进行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或是与本地区一些优秀的歌舞团或表演团协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场表演和实践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关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如音乐歌曲创作大赛、经典歌曲改编大赛、器乐演奏大赛、歌曲合唱大赛、文艺晚会、校园歌唱大赛等。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根据其综合需求进行活动流程的创新,并将与活动相关的内容到线上平台,全面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可推荐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国内或国外的优秀音乐比赛,促使其将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表演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要掌握当下的专业发展动态和教育发展趋势,对实际的音乐教育进行整合与创新,推出具有多元文化特性的全新音乐教育方案,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统筹规划。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还应掌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迫切需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多元文化内容的呈现,以全面加快高校音乐教育的转型和升级。另外,还必须要结合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和要求,积极进行现代化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引入,有效开展具有趣味性、综合性、拓展性、多元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平台,这样才能为基于新形势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同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家佳.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05):237.

[2]申媛媛.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青春岁月,2019(14):187.

[3]李鹏鹏.高校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20(06):196,200.

[4]高阳.多元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黄河之声,2020(06):76.

[5]王子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北方音乐,2020(07):133-134.

[6]宁春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17):129-130.

[7]孙丹.多元文化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参花,2020(14):120.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一、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因此,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他们无法理解,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但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并快速地反应出来,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能够寓教于乐。

(三)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作者:梁冬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6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中的缺陷

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配置中,声乐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此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实践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多元化、思维跳跃的特点。

(一)教学任务设计趣味性较少,缺乏吸引力

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对象,是未来在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包括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在内的幼儿老师和非艺术专业学生,声乐学习中混淆了“学前声乐”和“专业声乐”的区别,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的设计趣味性较少,缺乏吸引力。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追求演唱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在音乐活动的教学模式、幼儿歌曲的学习与演唱,使得学生上课缺乏兴趣和动力[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设计目标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就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儿童歌曲唱法和学法之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增加儿歌表演和演唱的相关音乐活动内容,遵循学前教育的培养宗旨,学以致用。

(二)传统课堂授课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内容较广,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还应具备音乐活动的编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艺术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发声,还应学会自弹自唱、手指操训练、儿歌创编和表演、儿童合唱、儿童音乐剧编排等多种技能。现在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台钢琴开展单一的发声、歌唱等传统教学活动,课堂枯燥乏味。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型探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该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就业非常重要[2]。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营造师生互动。

(三)教学评价不合理,缺乏多元化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备技能课,声乐课在现阶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技能,忽视了学生演唱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创造性。评价方式沿用着传统的考核形式,现场进行一对一专业测评。考试内容较为单一。例如,考试时演唱一首歌曲,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发挥。致使学生只重视专业艺术歌曲演唱,忽视儿歌演唱及表演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部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艺术领悟和学习的能力不同,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学生更好地收集资源,自主学习与时俱进的儿童音乐活动内容和歌曲,开展小组和集体儿童歌曲表演展示进行互评,结合实践完成歌曲创编。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创新声乐课教学情景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特性、课程设置、授课学时等多方面因素,高校在学前专业中开设的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授课方式,但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及教学能力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师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声乐课教学活动,符合应用实践型需求、开阔新视野和提升教学效果,需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3]。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推进了音乐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引用网络音乐资源,创新了声乐课教学情景,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效率。为了探索与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引入“互联网+”这一理念于此课程中,建立了一种适合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提供了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一)应用网络教学环境,创新声乐课教学方式

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需考虑全新的发展趋势,进行音乐教学多元化、混合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为推进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完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奠定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信息的资源传播性和时效性较强,由原来单一的讲授逐步过渡到多元化方式,线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享黏稠度增加。据2021年中国网络音乐行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6.58亿人,其中手机音乐用户为6.57亿人。NetEaseCloudMusic、QQ音乐、Facebook、Twitter、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本体、教学环境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互动任务的设计、教学情景、教学过程等更加多样化,网络音乐资源为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互联网作为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声乐学习,课程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儿童歌曲演唱和编排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是育人之本,利用互联网资源,引进高校平台“精品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互联网+”互动式开放型教学环境。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极具魅力的新型音乐形式,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带动了网络音乐内容的繁荣。《葫芦兄弟》《春天在哪里》《小星星》《大家一起喜羊羊》《两只老虎》等儿童音乐成为网络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网络即可收集到儿童音乐模块最新资源,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自主掌控学习节奏,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提高了知识获取的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程度。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借助线上微信群、腾讯QQ、钉钉等相关网络平台建设“学前儿童音乐资源库”,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前和课后完成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录制视频展示等内容,最终教师将相关任务进行资料汇编,共建资源库,例如,“儿童音乐歌曲音视频曲库”“儿歌教学精品山西青年案例”“手指谣视频操”等。

(二)引用网络资源,创新声乐课教学方法

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需要掌握技术的专业技能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完成幼儿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儿童音乐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儿童歌曲创编及演唱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观念[4]。引用互联网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各幼儿园有丰富的网络音乐活动资源。例如,中英文儿歌、手指操、音乐活动精品案例等音视频。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体验感的提高作为改革目标,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一些具有层次性的“线上+线下”教学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载体,查找资料、共享资源和解决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驱动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紧密围绕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适当开展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新编儿童歌曲《拍拍小手》时,采用了教学任务层次性设计,除了基本歌曲的节奏、节拍旋律变化之外,动作和情境创设需要新的创意。每名学生直接参与到任务中,或组成小组,团队通过网络共同协作完成。课前应用百度、搜狐等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微信群、抖音、慕课等平台开展资源共享和学习,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开展声乐教学工作。

(三)借助网络媒体,提升学生参与度、锻炼自主学习力

让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微信群、超星、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增加互动场景,做到“教与学合二为一、学中做心领神会、做而创融会贯通”。“互联网+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通过线上渠道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个性和实效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侧重于“线上+线下”融合的个别辅导而不是单纯讲授,从教学活动的主体逐渐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创建新的学习思路,又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5]。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设计不断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交互式学习活动和经验分享。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声乐课教学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强,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教育领域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高校需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基础开展互联式、体验式等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习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6]。在声乐教育中利用互联网平台,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平台的互动,增加了师生的黏稠度,广泛调动了学生参与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具有综合艺术素养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4-106.

[2]孙艳艳.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化[J].北方音乐,2019(20):136-140.

[3]陈宇.“互联网+”背景下声乐教学新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4]陈素娟,张瀚玉.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的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3):116-118.

[5]高鹏,高鲲,陈超,等.“互联网+”视域下声乐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8):195.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7

【摘要】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的、口头流传的反映普洱各历史时期社会真实面貌的重要载体,普洱民歌表现形式丰富,艺术创作手法独特,语言十分鲜活,极具艺术价值。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将其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本文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入手,探究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普洱民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地方高校的日常声乐教学对于推动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产生于特定区域的特色音乐艺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歌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音乐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乐特色与风土人情。普洱地区傣族民间歌舞《宣抚司礼仪乐舞》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打歌》《大帮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的艺术价值较高,将其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辖1个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14个,按人口数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因而,他们被列为普洱市五大主体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随处都能听见动听、优美的民歌,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笔者以下就对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1.普洱民歌分类。若根据历史时期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古歌与新民歌;若根据民歌结构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调以及山歌;若根据演唱内容、场合、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山歌,还有儿歌、猜曲、茶歌和酒歌。2.表现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对比、联想和比兴,不仅寓意生动,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动。3.语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词语言既不粉饰、也不雕琢,具有言简意赅、朴素自然的特点,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语,虽然言辞浅显、平白,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纯朴自然的美感。4.音乐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韵味十分浓厚,能有效地将民族艺术风格彰显出来。普洱民歌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其曲调不仅通俗易唱,而且节奏强烈鲜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曲调不同的歌曲,演唱风格也不同,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也有齐唱和重唱、合唱。叙事歌和习俗歌的音乐结构是反复变化的分节歌,具有舒展而又流畅的特点,山歌和小调音乐具有强烈奔放的特点,不仅旋律音程跳动较大,而且节奏跌宕起伏,对比十分强烈。而情歌和叙事歌具有优美舒缓和情真意切的特点,在扣人心弦的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纯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应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乐特色充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综合性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素养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只有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美,彰显艺术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基地,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音乐,掌握世界名曲的弹奏,又要引导学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普洱民歌作为普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有浓厚的音乐艺术特色,而且有丰富的语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相契合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互联互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从审美视角研究音乐,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全面型人才为目的,使音乐审美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可以在音乐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普洱民歌不仅彰显了特有的艺术魅力,而且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歌颂和赞美生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内心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记录了普洱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成长历程,记录了普洱这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区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普洱人民把劳动意象转换成音乐符号,创作的民歌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涵。

(三)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为推动普洱民歌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不断丰富普洱民歌的演唱与创作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演唱与创作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创新,使灿烂的传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保持普洱民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对策

(一)保持和发扬普洱民歌的艺术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地方高校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确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展现,确保其艺术性与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课题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时,始终以艺术原创性为前提,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整理,再根据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实施专业化的声乐教学处理,从而为引入课堂作好铺垫。例如,笔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时,发现很多民歌音乐作品属于单声音乐,因此,要确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间,而调式与旋律则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样式,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将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笔者在进行普洱民歌教学时,始终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词与旋律的完整性,没有对其进行随意创编,为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从而契合大学生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在传唱普洱民歌的过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本课题的演唱实践中,笔者采取多元化唱法与跨界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促进普洱民歌传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情绪表达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思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对所收集的普洱民歌进行了多样化的加工与改造,使新时期的普洱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促进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比如,对情歌《情郎调》,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也保留了其缠绵与抒情的特点,《情郎调》的歌词如下:男:隔河飘来桂花香,花香诱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与妹成一家。女:露水浇花水灵灵,扒开露水进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来笑脸迎。在对其进行艺术改造时,笔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对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深加工不仅彰显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时,把这首民歌剪辑成抖音小视频,以情郎调为主题,要求学生组队传唱,每个组演唱的曲风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也发生了变化。

(三)强化艺术认知,促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为强化学生的艺术认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并塑造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养成,笔者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时常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当地的劳动人民学习普洱民歌,亲自感受普洱茶乡的民歌风采,由于学生有亲身经历,他们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强化,同时,笔者组织声乐专业的学生深入普洱各地进行实习、采风,并参加普洱举办的各种民歌赛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独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与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和应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很多民歌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由于学生对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笔者邀请当地的普洱民歌传承人亲自为学生示范。同时,课题组成员还亲自研究了云南大学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编委会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着重对佤族《来立代体扬体任》《对山歌》,哈尼族《节朱玉节》《阿迷车》,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猎歌》《蔓梨花开》,彝族《大帮腔》《打歌》等优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来立代体扬体任》,由于普洱地处边陲,佤族又是当地少数民族之一,该原生态民歌不仅采用了欢快的旋律,而且情绪热情奔放,在学习其演唱技巧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其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由于《来立代体扬体任》属于多乐句并列联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单一乐段,在演唱时应有选择性地进行反复演唱与表演,同时,结合歌词结构,采取起承转合的曲式架构原则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唱时就能更好地根据佤族的特点理解山歌调的元素内涵,进而将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这一做法既能强化大学生对民歌艺术的认知,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尤其能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培育,并启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对普洱民歌的学习和传唱,以更加专业的声乐技巧将普洱民歌发扬光大。

作者:杨丽娟 单位:普洱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2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接收到的音乐文化信息十分多样,其中,中国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两种音乐,关注古典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中国流行音乐和欧洲音乐都获得了广泛传播,而我国传统音乐虽然有着深厚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但国际地位相对比较低[1]。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欧洲音乐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不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在学生群体当中的认知度相对比较低。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以“字正腔圆”作为审美标准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对“字正腔圆”较为关注。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评判的时候,人们也会将此作为重要依据,这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比较特殊,传播和表演形式都比较单一,为了兼顾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清晰地听懂和理解歌词,表演者需要达到“字正”的标准,做到咬字清晰、发音纯正,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除了要达到“字正”的效果之外,传统音乐还要兼顾艺术性,通过“腔圆”的形式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欣赏需求,同时,也使其与诗歌朗诵有所不同。因此,在传统音乐表演过程中,优秀的表演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同时也要使咬字圆润如珠,确保整个曲调的顺畅性和流畅性,这样才能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将其中蕴含的情绪表现出来,使整个表演过程更为完美和圆满[2]。

(二)强调音色的个性化发展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最大的特色体现在音色上,对音色的个性化发展比较关注。具体来说,西方尤其是欧洲传统音乐关注的是使不同音色保持有机结合,通过彼此的完美融合来展现艺术特色。而我国传统音乐则对表演者的音色没有过多要求,同时,对于不同音色的融合也不关注,关注的是音色的个性化特征,鼓励表演者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音色,使音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实现情感表达的目标,与欣赏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与欧洲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所表达和蕴含的情感更为细腻和温柔,展现出简洁而含蓄的东方美学特征。

(三)注重“润腔”的创新性

“润腔”是声乐术语,指的是在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附着在旋律、时值和音高上的随着旋律不断发生变化的“小音符”,它们在作品演奏过程中起到辅助性作用。虽然只是辅助,但“润腔”会对作品的可欣赏性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从细微处将作品的特色展现出来。无论在作品风格的塑造方面,作品内容的表达方面,还是在作品情感的呈现方面,“润腔”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润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成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对“润腔”的创新比较关注,善于从细微处着手打动欣赏者的内心。表演者也会通过“润腔”的多种变化在作品中营造丰富的意境,塑造丰满的音乐形象,同时,使传统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达到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现代社会,文化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经典具有较强的经典性和可回味性,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涤荡,在社会文化生活当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3]。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将目光放在了传统音乐文化上,希望这些文化能够回归现代生活。从整体来说,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这些音乐作品的受关注程度却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研究地区文化的重要资料,甚至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开始走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声乐课堂中融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知识,构建音乐文化教学体系,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这可以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推动力,也可以为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声乐课程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一直以来都比较高。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他们会主动了解流行音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知识,而对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兴趣相对比较低。而实际上,这两种音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审美特征、发声技巧和旋律方面都不相同。通过学习传统音乐文化,高校学生可以对传统音乐形成新的认识和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并在对其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更多音乐文化,促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4]。与此同时,传统音乐包含了很多专业的声乐知识,将其融入声乐课程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三)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翻阅高校声乐教材可以发现,现代音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在少数的古典音乐作品中,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数量也多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使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在发展实践当中笔者发现,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音乐作品的表演过程当中,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西方古典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流传度,但它与我国传统音乐在地域上和文化背景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传统音乐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使现有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使声乐教学设计变得更为多元化,改变声乐课堂上音乐风格单一、演奏乐器种类较少的现状,使音乐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缓解学生在音乐练习过程当中的疲劳感,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提高声乐教师的文化素养

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将其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并寻找其与声乐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融合点。当前,很多教师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都比较低,而专门从事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教师数量比较少,高校难以为所有学生配备相关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帮助现有的声乐教师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作为声乐教师,在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要将其融入声乐教学计划当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当中,这些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征,在对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所具备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总结出来,并在声乐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探讨[5]。在这一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对地区传统音乐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再将其融入声乐课程,这样可以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编写音乐校本课程,将地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与专业课程不同,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教师要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作为目标。教师要对过去常用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多角度、多层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将抽象的艺术以直观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将音乐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基于现代化技术营造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实现由现代到古代的“穿越”,对传统音乐作品当中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认知,进而对作品的内涵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收集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介绍相关文化知识的时候使学生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形成深刻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某部传统音乐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从情感、内涵、歌词、创作形式等多个角度对作品的特色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价值形成新的认知和感受。

(三)注重情感体验的融合

在艺术教学活动当中,情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声乐课堂上,学生只有形成了情感体验,才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欣赏或者表演作品的过程中,跨越时空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传统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地区的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发展层面还是在文化风情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重视情感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抓住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除了要播放传统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之外,还要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展示给学生,并向他们普及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使他们在对作品形成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全身心的融入,正确地把握作品所营造的情境。

(四)挖掘音乐文化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劳动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创作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作品,为声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教师要注重作品文化价值的挖掘,尤其是要关注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把文化作为落脚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音乐作品[6]。同时,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所了解的传统音乐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家乡选择相应的传统音乐文化,比如湖北省的梁山调、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采茶戏,以及安徽省的花鼓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声乐课堂,并对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进行讲解,使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主动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比如,在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采茶戏融入其中,鼓励来自这些地域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展示《秧麦》《挖笋》等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挖掘。

四、结语

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虽然融入了部分传统音乐作品,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传统音乐作品的应用比例也比较低。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是大势所趋,高校声乐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情感体验,挖掘传统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

作者:谢佩君 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3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如果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缺少传统音乐文化,则会阻碍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展开教育与实践活动,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概述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品格,是我国一代代青年创作音乐作品重要的借鉴内容,是促进我国音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国家都拥有传统文化体系,并且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系都包含了诸多审美品格和文化内涵,而每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音乐文化都是体现国家文化特色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不断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向。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其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冲击。在思想意识方面,网络的便捷促进了多元思想的传播,这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一些人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为了巩固思想阵地,我国逐渐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价值和思想观念,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正确认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二)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讲解,并且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传统,仍注重根据声乐基础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对学生展开考核。每个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声乐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会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阻碍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而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不仅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为传统声乐教学内容增添一定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深层次理解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还能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理论教学

目前,高校虽然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但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的途径相对传统、单一,并且多数高校教师对于音乐文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知识和声乐技巧的传授,没有重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学生虽然扎实掌握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和相关思想,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和相关技巧与声乐相结合,学生在今后进行音乐作品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很难合理渗透音乐文化,也很难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不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机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此外,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指导,被动地欣赏传统音乐文化,会减少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分配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现代多元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欣赏并且传统音乐欣赏课时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占比较小,可能会使部分学生认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过时,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教育理念陈旧,忽视传统文化融入

我国多数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虽然重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多数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机构。校内声乐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需求,机械地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讲解,运用传统的方式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进行教学,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四、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路径

(一)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创作灵感。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是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高校要想改变现阶段声乐教学现状,应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音乐意识,并且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基础的认识。这不仅能为学生今后创作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参考内容,还能推动我国音乐人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

高校要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的学习兴趣。声乐教学大多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只有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升教学品质,让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因此,声乐教师应分析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不感兴趣的原因,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多元化声乐教学形式,使声乐教学增添一定趣味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声乐教学中音乐文化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融入不同难易程度的音乐传统文化内容和理论知识,将不同难易程度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讲解和剖析,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内容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深刻了解和感知传统音乐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

高校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将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完美契合,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占比,努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观念和精神内涵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中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此外,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充分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量,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弘扬和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四)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音乐文化融入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对声乐教学起到的推动作用。教师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深入研究声乐知识和音乐文化知识的共同特点,将二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能够将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展现出音乐文化的魅力,继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只有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音乐文化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在学习声乐课程时,才能够更好地运用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践,这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思维的激发以及专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时展趋势,积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当中,使教师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声乐内容和音乐文化内容二者共同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音乐思维,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钦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4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将信息技术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此,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声乐课程中的应用和设计,进一步加强声乐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课程面向音乐教育专业三年制高中起点学生开设,是本专业的技能必修课。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与实际教学过程高度一致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中,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规律及具备作品分析的能力。

(一)普遍应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上课,指导学生进行发声。学生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教师讲解的内容,找到自身学习中的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及时练习和纠正。学生对于正确声音的理解,通常也是来源于教师口中的靠前唱或者靠后唱,或者要求学生的声音明亮或结实,很抽象,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精髓,相反,可能还会在长期的误解下,养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比如:声乐理论、声乐技巧、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原理和方法等专业性的知识,由于学生自身理解、学习能力不足,会影响到以后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声乐学习中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1]。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

以往传统的声乐教学,都是教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授的理念也是传统的声乐理论、演唱技术等内容。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十分重视,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声乐人才,很多学校进行了扩招,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教师需要负责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失调,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压力也越来越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用于声乐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出去学习,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不丰富的状况,声乐理念更新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2]。

(三)缺乏与专业相对应的教材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时间短,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所以他们的教材大多都是借鉴本科院校的声乐教材,并进行了压缩,教材上涉及声乐理论技巧和教学法相关知识的内容较少,大部分都是以歌曲谱例和演唱分析为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所以选用教材时,要注意多加一些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实用性较强。以上是对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当前社会,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更能培养出符合当代需求的、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的应用型大学生。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的设计

(一)声乐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学习是由传统课堂转变而来的整合了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范式。它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3]。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能够借助信息化的技术,丰富教师的教学,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给学生学习课件,如微课教学视频、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学习,可以查阅资料,对于不懂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平台上跟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回答学生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并能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以及线下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确保声乐专业的现代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二)声乐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课程分为声乐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参加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线上:教师可以录制微课上传到大学生慕课网。学生在线上平台可以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可以掌握基础的发声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进行线上指导。线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学习课程内容中,遇到的重难点,及时完成教学与互动,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让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提高。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需要参加学校的实践教学项目,如实习基地实习、毕业汇报、各种声乐比赛及音乐会等[4]。1.线下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选择教材,优秀合适的教材应该紧密联系和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好的教材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学生基础,自主开发合适的教材,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比如专业的幼儿歌曲演唱、表演的场所,如音乐厅、演播厅、合唱教室、多媒体功能教室。为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学生可以通过曲库资源、数字校园图书馆、音乐舞蹈系资料库、歌曲资料包等线上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展开讨论。最后,录制微视频,教师按照每个单元里的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录制视频,每个视频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的讲述,要把重难点交代清楚,视频里面可以加入歌唱家的演唱视频、PPT、图片等素材。微视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频实践不能过长,一般控制在8-10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学习,如果视频时间太长,学生容易走神,失去耐心,这样就失去学习的兴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依托线上平台,建立丰富的资源库。首先,根据课程教授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比如声乐基础理论及其技巧的讲解、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风格的把握和内容的解读、舞台表演的核心技巧等知识录制成微课上传到线上平台。其次,改革声乐教学传统模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微课视频、3D影像等技术手段结合讲解、示范,更为直观地分析演唱技术,实现真凭实感的体验与学习。把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以笔者录制的《声乐》混合式课程为例,课程共有20个章节,每个章节分成三四个知识点,按照每个知识点分别录制相对应的教学视频,视频都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最后,把课程相关的PPT、教案、音响资料、中外歌唱大师演唱及讲堂视频网络链接、课程拓展资料等内容建成完整的课程资料库,并上传到大学生慕课网[5]。3.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教学实际上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己录制的微课视频,学生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将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深刻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声乐课程的声乐观念、声音的吐字、归韵、歌唱理论等技巧知识,和教师共同探讨,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把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一同探讨交流。总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二者教学的优势。比如技能课程,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课后再进行技能技巧的巩固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在声乐课中的应用

(一)以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例,课前,教师把歌曲学习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或者音频发送至网络平台,内容包括歌曲节奏录音、旋律录音、教师演唱视频或者歌唱家演唱视频等,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学生采取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形式,用全民K歌的形式录制作业并进行上传。然后小组组长收集并记录,尤其是个别学生演唱中遇到的困难部分,做好记录,争取做到正式上课前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概况[6]。(二)课中是声乐课最重要的部分,一节课为45分钟。首先,练声时间为5分钟,分为哼鸣训练、“mima”母音的跳音、“mo”母音连音,教师边弹琴边进行示范讲解。其次,学习歌曲部分: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及其意义;全班同学带有感情地去朗诵歌曲的歌词。再次,讲解歌曲重难点部分。要注意搜集班级里课前反馈的情况,讲解重难点部分主要分成歌曲节奏、歌曲旋律、歌曲歌词、歌曲表演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旋律难点分为一字多音现象、同音演唱现象;歌词基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窄字宽唱、宽字窄唱的基本方法;表演要求队形及舞蹈动作符合歌曲情绪。每组学生尽量要求现场背诵歌曲的旋律跟歌词,然后对小组里面问题较多学生进行单独讲解,需要8分钟时间。最后,小组声乐汇报并且需要视频录像,每组限定两分钟,需要12分钟,教师在每组演唱完毕时要进行点评以及修改,在点评和修改的同时应该注重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要单纯只是演唱歌曲,还要表达歌曲本身的情绪。在课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评、互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多元即时评价、反馈整改。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环节设计逻辑清晰,合理流畅,还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体现中西方优秀文化内涵,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师生互动需要加强,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需进一步精练,紧密围绕教学重难点。职业导向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可视化效果可以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声音频谱技术的使用。(三)课堂总结。课后经过指导后,小组再进行以宿舍为单位的声乐汇报,把编排的视频和关于儿歌表演唱的教案、总结提交到网络平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参考。在课程中更新混合式教学理念,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精练任务,科学讲解,专业训练,注重细节,落实效果。全面展开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课前由单一针对还课作业的反复演唱练习发展为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小组配合初步完成布置任务,打开学习思路,科学训练,导入新学,课中更多注重学生课前准备,思考的阐述、分析,不仅聚焦技术训练,同时强调文化融入。注重教师的评价和反思拓展巩固,注重实践的直观操作,课后作业针对性强,延展性大。(四)完善课后学习,实现多元化考核机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课上讲授,课后布置作业,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都不高。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教师讨论话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随时向学生解答疑惑。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线上和线下的表现等进行打分,线上学习包括登录平台的次数、上传演唱视频情况、课程作业、线上视频学习时长等;线下学习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艺术歌曲演唱、多元形式拓展活动。这种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7]。同时,定期开展班级音乐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可以在学习作品曲库中抽取一首,在音乐厅与艺术指导配合,可以选择独唱,也可以小组唱、男女生二重唱、合唱等形式进行实践,可将小组的表现和每个学生的表现记录到学生的成绩考核中。

四、结束语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8

一、新媒体技术下的现代音乐发展与价值分析

(一)新媒体技术与现代音乐教育的渊源

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新媒体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相对于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等媒体具有时代性,以无线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以及微信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现代新媒体技术具有社交传播和信息获取与分享的特点,新媒体技术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行各业,现代新媒体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发生重要的变革,现代音乐教育与新媒体技术具有重要的联系,这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二)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过程中应用价值分析

现代新媒体技术是现代音乐教育进行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重要革新,新媒体技术更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师讲演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以慕课和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将现代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现代新媒体技术更新了音乐教育观念,与此同时也对现代音乐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视频编辑技术,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技术下的现代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一)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表现形式

现代音乐教育中教师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进行与学生的互动,这是新媒体技术的社交特点的体现,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对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通过微信和社交软件进行和互动,学生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对这些进行提前的学习和在线互动,有效的提升了现代音乐教育的效率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各类新媒体手段和社交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掌握是现代音乐教育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重点,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制作不是一个老师可以完成,需要组建起综合实力强的音乐教育新媒体技术团队,整合现代音乐教育的优势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三、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一)新媒体技术为引领,侧重音乐素养培养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新的应用是现代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采取网络媒体在手机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上有关音乐信息以及作品,通过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但目前大多学生都是通过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形式进行流行音乐的,有些高校音乐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媒体上开设网络音乐教室,通过视频编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将音乐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形成生动的影像表现形式,这样的网络音乐教室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感兴趣,同时里面的内容还是本身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具有重要帮助,现代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观看视频从众找寻自身缺乏的知识点和不足,以便于更好的学习同时网络上还可以很好的同音乐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智能手机登陆手机客户端进行音乐素养的学习和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这是传统的媒体和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强调互动沟通,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将知识点和知识信息进行传播和分享,让学生通过各类手段获取信息并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慕课和微课以及翻转课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慕课系统的在线课程以音乐教育门类进行教育,内容从初级到高级,学生可以有效的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选择,有效的解决课堂上的知识获取的不便,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微课形式的碎片化记忆和知识点,对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具有重要帮助,现代微课也已经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翻转课堂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和通过社交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有效的将知识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内化,这些新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使得音乐教育形式更为生动。

四、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对高校音乐教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和教师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进行音乐的创作和在线学习欣赏互动以及课堂和线下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带给现代音乐教育巨大的变革,为现代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拓出新的局面。

作者:兰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郭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形态[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内容优化;金课建设

从中学时代起,学生由于背负着升学压力,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学习逐渐被所谓的“正课”代替,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出现了许多审美和情商发展不足的现象。根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高校施行公共艺术教育有其必然性。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体,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学生长久以来的美育缺失。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有明显不足,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

1高校音乐课程教育概述

高校施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间已有近30年,其教学广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教学深度还有明显不足。接受通知教育的学生数目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并自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但是公共艺术教学的深刻不够,很多课程都流于表面,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度不足。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的美育得到了补充,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价值,使学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审美能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得到有效锻炼,但健康的审美观念对学生的成长有较大帮助,音乐是一种联系了不同感官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纯洁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因此,高校音乐学教学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将课堂教学场所转变为交流的宝地。我们倡导高水平、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音乐课程教育改革。打造“黄金课程”,创建一条优化音乐教学的高级路线,旨在支持高质量音乐人才建设的整体发展。

2高校金课建设概述

2.1打造高校金课的重要性

打造高校金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金课是符合国家全面振兴教育的政策,能够帮助高校打出名气,吸引更多的莘莘学子。根据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任务来看[1],金课有助于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来看,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更加受到企业青睐,金课就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创新,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课程建设对落实教育有很大的帮助。课程的质量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会更加清晰,学生也能更好地适应课堂。金课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应,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机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金课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地位,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道德品质和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打造一流的课程是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的关键环节。音乐教育课程的高质量优化,能够确保音乐学生获得创新能力训练,并在以后完成核心素养提高中,完成音乐教学特定过程和最终目标。它与音乐艺术教育有关,这是有关宏观策略的一个大问题。大学整体音乐根据“金课”标准创建一批一流的课程,并达到标准的金课程”结构,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音乐教学集中精力开展教育改革项目,以优化和改进学术课程人才培养,从而可以建立声望很高的本科教育和建设高水平音乐教育学院。打造“金课”的长期战略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它也可以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优化各种音乐课程的结构并产生影响。整合线上线下课程,并扩展教育思维。创造有效的手段来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质量,并最终为造就高质量和创新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2.2高校金课的特点和要求

金课区别于水课的特点与要求主要表现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2]。首先,根据人的思维能力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记忆与理解、分析与应用、评价与创造3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要能将其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音乐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基本的音乐常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次,音乐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性。课本教材只是基础知识,一些课本甚至已经过于陈旧,跟不上迅速变化的时代。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补充音乐领域的前沿知识,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最后,金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学生的现有水平略高的层次设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掌握知识要点,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愿意学习课程。

2.3高校金课的现状

教育改革目前正在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教育部还举行了几次会议并发表文件,以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学音乐专业的趋势偏离了最初的培训目标,而这不利于培养普通大学的音乐教育人才。音乐是中国大学音乐和艺术教育的主要学科,国内外学者在早期就已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以前大学教育制度机制的局限性使其难以改变或改革。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社会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和冲击,教育和教育改革也正在深入发展。基于此状,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它广泛用于教室,极大地释放了创造力。但是,尽管结果上差强人意,但仍需要解决许多当前的教育和教育改革,例如,在为课程优化创建特定路径方面缺乏结果,并且互动之间的延迟缓慢。教育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例如,学习与课程的整合,艺术实践的实施不充分以及引入第二个课堂教学(尚未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教育联系)的问题。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测试并解决,从而更好地打造音乐课程建设。此外,我们以艺术、科学、工程、农业和医学为中心的“新工程和新医学”为中心的“金课”为目标,促进了一流课程的建立和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正在努力而准确地进行工作,对音乐,戏剧和艺术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相对缓慢。目前,音乐学术研究方面仍有差距,存在一定的缺陷。

3高校音乐课程内容优化与建设金课的方法

3.1重构教学理念与模式

在传统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许多教师都不重视这部分课程,在上课过程中敷衍了事,使学生不能真正得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校音乐课程,需要教师重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在中学教育中,学生由于背负了沉重的升学压力,对艺术文化的学习有明显的缺失,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化。而通过高校中的拓展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文化知识,弥补过去教育中只重视专业课程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采取更加新颖的课堂教学,如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3]。教师给学生布置课题,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和交流讨论后,形成统一的认知。

3.2采取成果导向的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采取成果导向的方式,使课堂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为例,教师应该将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等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升华。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民族的乐器,使学生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还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探究和采风,观看不同的民族器乐表演,感受民族风情和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中西方的乐器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之处,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器乐的理解[4]。音乐文化通过交流碰撞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中西方器乐中既有融合也有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

3.3加强教学的设计管理

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对课堂的过程进行设计和管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规划。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风格使课堂更加活跃。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十分安静,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在金课中,需要有更加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引导课堂由安静型向质疑型、讨论型进行转变[5]。对于教学的主体方式选择,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如音乐风格分类的课程,可以在教师将概念讲完后,采取质疑型的方式,由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分类方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使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音乐的教学离不开作品,教师可以寻找经典的电影配乐给学生播放,形成影视音乐的专题课。借助画面与音乐的配合,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将教学的方式进行了有效拓展,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3.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思维,将学生看作课堂的中心,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音乐品鉴类的课程为例,需要学生对音乐风格和音乐作品进行自我理解,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首先,在前期需要教师将音乐的基础知识讲授给学生,当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点和音乐创作背景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作品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其次,在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对某一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教会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剖析的主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点播,使学生的音乐品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在学生进行独立的作品分析时,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作品鉴赏没有对错之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和背景料收集,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5混合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弥补和改进,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混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高校艺术公共教育的特点,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资源的力量拓展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利。线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直播课程和录播课程两种。对于某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如《中国音乐的发展史》《音乐风格的区分》等,可以使用录播课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统一的学习。而在某些开放性的知识点里,使用直播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直播课程也是目前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一种通识教育方式。其次,在给学生留作业时,教师也应该多采取开放式的方式,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考察。

3.6加强课程实践创新

在开展具体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实践课程教学,扎根音乐的实践教学是“金课”建设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严格把控教学进度,扎实推进实践教学,以提高音乐教学课程质量,推进“金课”建设有效发展。首先,注重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端正,从根本上摒弃“划水”课程。教师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履行基本职责,根据音乐教学课程大纲,对照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认真备课,在课上保证教学质量。其次,聚焦教学过程,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贯彻落实好“金课”建设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引领他们从思想上深层次了解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学习各种音乐教学理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并和学生互动,研讨相关音乐教学问题,构筑师生互动,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最后,重视课后教学阶段,要让学生们课后自主查阅,巩固课上的教学成果,然后加以实际运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深对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欣赏能力与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促使音乐课程教学目的真正达到,提高音乐课程教学实效。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施行音乐类的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学生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判断。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研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音乐课程打造成学校的金牌课程。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和方法,采取成果导向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做题地位,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入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多位一体的混合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互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而且有助于建设高质量人才标准教育,拓展了“金课”建设的培养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学莘,陈煜,吴旭平.“金课”背景下的慕课建设与运营策略[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5):76-80.

[2]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3]赵玲莉.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优化策略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4):85-86.

[4]徐春艳.高校音乐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6):113-115.

[5]常晋曦.新形势下的高校音乐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6):101-102.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慕课;音乐教学改革;泉州高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兴教学模式产生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慕课教育是最为重视,也是被各层次教育工作者极力推崇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由于其具有的多种特点,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深远,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采取慕课教育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发掘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实现泉州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还要注重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协同发展,既要重视慕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又要根植于传统教学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对于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整合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拓宽音乐教学渠道,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泉州高校音乐教学中慕课教育的优势

慕课教育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在短短几年间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已经加入或自主建立慕课教育平台。慕课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教学资源丰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音乐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而音乐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之一,其内容极度丰富,而教材中能够体现出的内容有限,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作品都难以体现出来。这也就体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育的教学资源存在稀缺的问题。而慕课教育依托于互联网存在。一方面,互联网中具有海量的教育资源,合理整合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地丰富音乐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慕课教育平台中存在大量优秀的音乐教育短视频或在线课堂,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也能够有效地起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此外,慕课教育中可以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材料,使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2.互动性更强。慕课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存储并共享教学视频和在线课堂的互联网平台,在慕课教育平台中,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让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心得、研讨问题。因此,慕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称之为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还能够了解到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教学视频较短。经过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专注于学习的时间大约在10分钟以内,而慕课教育视频最多不超过10分钟,并且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这也就使得在慕课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用最高的效率进行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想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将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要求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4.具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在慕课教育平台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在每节课后设置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课程。学生通过答题可以了解到自身在这一知识点上仍然存在的不足,从而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法,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习水平。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对方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客观评价了师生双方的关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1]。

二、泉州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教学相比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异,泉州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主要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模式,也就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独特的理解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些音乐专业学校,每个教师对于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其演奏、演唱方法千变万化,“师门”或“流派”的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了主体地位,而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则成为学生广泛关注的对象。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每个教师都需要带一定数量的学生,既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和指导,也难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要面对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这样就为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2]。此外,音乐教育追求名师指点的问题较为突出,在音乐教育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想要获得名师青睐的学生越来越多,而音乐教育的学费也自然水涨船高。尤其是许多教师为了不影响课堂质量,不允许其他学生旁听,这也就导致了许多热衷于音乐的学生无法获得更高品质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端的音乐人才,但由于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泉州高校音乐教学中慕课教育的应用策略

1.音乐理论教学中应用慕课教育。在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以慕课教育为首的多种教育模式渗透到高校教学中,并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无法脱离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存在。因此,在慕课教育的背景下,依然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慕课教育模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于音乐理论教学的开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慕课教育对于音乐课堂教育起到了补充和延伸的作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对课堂教学中难以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对于提升音乐理论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技巧展示教学中应用慕课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受到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音乐技巧展示的水平较低,许多音乐演奏技巧都无法体现出来,导致学生经常存在理论知识过硬,而音乐演奏和演唱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慕课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录制一些短视频,将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在音乐技巧展示放面的缺陷,还可以让学生针对一个音乐技巧进行重复研究和练习,对于学生音乐技巧展示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此之,在慕课教育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名师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于名师教学的追求,通过这些教学视频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技巧水平。3.音乐鉴赏教学中应用慕课教育。传统的音乐鉴赏课主要是为学生挑选出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而进行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且教学资料较少,很难开展更加全面的音乐鉴赏教学,导致音乐鉴赏一直是传统音乐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水平最低的一个环节。而在慕课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广泛地开发互联网中的音乐资源,可以为学生整理出更丰富的音乐鉴赏材料,在慕课教育平台中,学生通过利用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音乐鉴赏水平,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此外,在慕课教育中,教师不仅可以整理出更多优秀的音乐素材,还可以附上音乐创作或演奏的背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同步学习其文化背景,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提升高校音乐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慕课教育是在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之下的必然产物,由于其带有高效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为教育工作者广泛重视。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慕课教育模式,其主要优势在于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其互动性更强,能够满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此外,慕课教育视频简短,符合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还能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答题对自身的学习水平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且师生双方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实现教学相长,对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殿斛.慕课真声:线上人的线下展演——记“星慧之夜•美声之林慕课嘉宾演唱会”[J].歌唱艺术,2016(12).

[2]罗晓燕.所闻所见即所得——“慕课”背景下谈音乐教学中的视觉艺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