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艺术类线下展会文化语境探讨

时间:2022-07-06 08:54:14

当下艺术类线下展会文化语境探讨

【摘要】本文以国内大量涌现的艺术类线下展会现象为契点,分析艺术类线下展会在全球范围中掀起的浪潮,并解读当下艺术类线下展会的结构设置;收集、汇总国内外艺术类线下展会的资料,在文化语境下将其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对比,并重点分析国内艺术类线下展会向上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盛行,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大力蚕食着纸质出版物的一亩三分地,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受众意识到电子阅读无法取代纸质的阅读体验,当下逐渐形成了电子媒体与纸媒和谐共生的格局。纸媒不断崛起,基于纸媒传播的艺术类线下展会逐渐展现其生机。

【关键词】艺术类线下展会;文化语境;传统纸媒;包容;文化自信

一、艺术类线下展会的结构

(一)艺术类线下展会的起源

最早出现的艺术类线下活动主要是以艺术家书和艺术自出版作品为主要对象而组织的艺术书展。对于“何为艺术展——展览(Exhibition)还是展会(Fair)”这个问题,在中文语境中:一是“艺术书的展览”(Exhibition),“展览”主要承担的是艺术品展示和供大众观赏的职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展会的艺术书展”(Fair),是专门为艺术家、艺术书创作者、插画家、作家、出版社、发行商、专业印刷商及其读者进行展示、销售和建立联系而举办的一种细分艺术展会。我国近三年流行起来的艺术展大多属于展会这个类别,这也是在展览存在的前提下应艺术家与受众的需求而必然发生的形式。艺术展会通常由具备艺术自出版经验和创作热情的艺术家或相关从业者组织,具有自发、自愿、社群化等特征。区别于传统展览,艺术展会是开放的,体现为艺术专业的不受限制、参展商团体的不受限制、观众门槛的不受限制,不以各类条件限制对话机会。目前阶段的全球艺术展会与传统展览的根本性区别在于,这种“打破专业性”和带有“内部交流”实验性特征的艺术家出版物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无法像传统出版行业的书展一样以版权交易为主体功能,但也在不断完善中。就目前常见的艺术展会,如艺术书展的范围而言,主要包括艺术家书——狭义即以书本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小批量的自主印刷品出版物;内容主题也更广泛。除了参展方自主呈现的内容,主办方亦会策划丰富多样的展览、新书会,挖掘艺术书更多的外延(艺术装置、结合互动性的表演),并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工作坊、讲座、对谈)等交流活动。

(二)艺术类线下展会举办的常规流程

目前国内的艺术类线下展会大多持续3天,近来也有在首日增设半天的专业读者日。在决定举办时间之后,策展方会进行参展方招募流程。符合参展作品数量、质量及时效性等要求的个人、团队、机构均可发送邮件给主办方,等待主办方的筛选回复。参展方可根据主办方提供的场地和展台情况提前规划自己的展台布置。对于参展方类别的限制通常根据线下展会的类别有细微差别。例如“好!艺术节”的参展方主要为插画师、平面设计师等;“野生青年艺术节”在场馆内的装置布置上额外注重;“油罐玩家艺术节”注重观众的互动性,会设置许多可互动的艺术装置,让艺术摆脱了只能被远观的枷锁;而假杂志艺术书节则专注于一些出版的书籍分享……但由于艺术展会具有包容性这一大特质,因而,无论是哪种主题的艺术展会,都不会局限于单一领域。现今艺术展会的内容构成主要有:各展位、艺术家分享会、乐队表演、视频放映、艺术装置互动、手作坊(WORKSHOP)、讲座等,其类型还在不断丰富中。由于符合参展要求的创作者均可提交参展申请,因此得到主办方认可的作品均可在一个较大的线下平台进行宣传,且前期主办方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对参展商进行预宣传,而那些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创作者也可以反向宣传展会。这种机制对于展方和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双向的收益。提到收益,现在大部分展会的盈利源于展会的门票,作为参展方,只需支付展位费,参展后能够收获知名度和作品交易的盈利。这是一种相对平衡、积极向上的收益模式。对国外先行创办的展会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部分展会是不收取观众门票的,这需要当地机构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希望我国的展会在未来发展中会给更多的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交流艺术的环境。

(三)艺术类线下展会出现的必要性

丹·费里德曼在《激进现代主义》中提出,设计作为更加宏大的文化背景中重要的创造性活动,对历史性转型时期的一种新的意义上的平衡和愿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艺术类线下展会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方需求促成的。传统的展览对参观者的门槛限制过高,非艺术家的作品难以被世人发掘等现实因素催生了这种“大众化”展览即现代展会。同时,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意味着展会在中国这片文化品类丰富的土壤上势必会越发遍布和壮大。在这种本土的趋势与时代的文化需求相吻合的时候,展会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代文化特征的一种显示。这种对于领域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线下艺术活动,为不同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提供了多学科、与受众直接交流的平台,流行文化得以快速传播给广大设计师,让设计师们共同集中于某些话题、风格成为了可能。设计师们通过网络途径帖子与大众进行信息交流,将大众自发的想法和价值观连接起来。而对于艺术爱好者、民众来说,一个城市的艺术氛围也是其选择久居城市时会考虑的因素。以往的城市艺术类建设多为传统美术馆、博物馆、各类博览会等。这些艺术类鉴赏活动往往对于观众进行着潜在的人群分类,不具备相关艺术素养的观众在这样的潜在筛选机制中与艺术活动进行了双向的排除。但是近年来,许多艺术组织以城市为单位而创办的艺术书展等线下展会却大大地降低了受众鉴赏的门槛。艺术来源于生活。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波普风格就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等。因此,对于中国的“大众”来说,我们也需要我们自己的“波普运动”。在这样的需求之下,定期以城市为单位、非官方组织举办的艺术类线下展会在国内应运而生。

二、全球艺术展会热潮下中国艺术展会的前进脚步

艺术书展作为艺术展会的一部分,萌发于美国。元老级的艺术家书机构PrintedMatter1976年成立于纽约。自2004年开始,其每年9月都会在纽约举办艺术书展。随后美国其他地区以及欧洲、亚洲国家相继开始创办本土的艺术书展,详见表1及表2。我国的艺术展会虽然起步较晚,但势头很足,并且以书展为首,发展出了艺术节等配置更多样化的线下展会。abC艺术书展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艺术书展,2015年9月由梦厂在杭州创办。笔者此前参加过几次艺术展会,现场艺术氛围浓厚,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现场的艺术交流不受国家、专业的限制,任何对作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和创作者进行深入交流。艺术书展的发酵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往来,也带动了书展当地城市的艺术文化氛围,成为一道新的文化风景线。

三、艺术类线下展会带动文化建设

在这种有利的交流帮助之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创作者开始着眼于自出版刊物这个领域,不需要依附于出版社就能创作出实体刊物。这些刊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局限于单一方式。内容上涵盖经济、摄影、人文、建筑、音乐文化等;形式上采用不同材料作为印刷蓝本,借助现代印刷、数码打印等手段制作。国内现在有许多印刷工坊不仅提供专业且全面的纸张、工艺选择,有时还会举办学习工坊。许多生产环节的印刷机构也会前来参展,从而衔接出版物从设计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间的生产认知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容层级上有的展方也开始对年龄分级进行细分,这一举措不仅是给成人类艺术创作家提供合理的发声途径,也是在当下展会观众的“大众化”趋势下必须采取的措施。同时,许多城市的艺术展会也受到了当地官方机构或政府单位的支持,对本土举办具有当地文化符号的艺术展会起到了激励作用。包容性绝不仅仅指与对艺术门类的包容,还包括对不同年龄层级的观众有不同的鉴赏能力的尊重。不仅要承认各种艺术门类的存在,还应给予他们面向大众的平台和机会。2020年全球疫情背景下,美国艺术出版平台PrintedMatter,Inc.倾力推出首届PMVABF虚拟艺术书展,国内abC书展也与躺平APP进行合作,将线上展览搬至移动APP内,不仅让读者阅读更为流畅,还将艺术家们后续的作品售卖渠道也搬了上来,加强了艺术创作者的参与积极性。这种线上展览的方式不仅不会受到时空、疫情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将不同时区、地域的读者都聚集到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去感受艺术的魅力。线上展览模式是对线下活动的补充,因为它无法替代线下展览所特有的时效性、可接触性。这些积极的尝试,有助于改变大众的传统阅读习惯,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进而提升国民素质。

四、结束语

现今艺术类线下展会的蓬勃发展给在校学生、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以与艺术家近距离交流思想的沃土,无论专业与否,都可有所收获。于当下青年而言,这类线下艺术交流活动打通了外界与作为孤岛的艺术家世界的桥梁,给年轻一代带来了许多启示。

作者:王珏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