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2:37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1

本月我看了这本《当下的力量》,书中用最清晰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活在当下的真理,虽然我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但我能感悟到这是一个真正能帮助我们移除障碍的心灵导师。它会提醒你:你是谁,为你指明前方的路。人需要用当下的力量,回归到爱的世界里,它利用古老印度记载灵性教诲经文的再现,通过阅读以下两条给我的印象最深:

1.活在当下。我们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于是忘记了"当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拥有完整的自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睡就睡,我们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集中在当下,所以笑时笑的那么开心,哭时哭的那么伤心,小时候的喜怒哀乐会感染每个人,儿童时代的我们就像完美无缺的艺术品,没有瑕疵,我们身体和内心不会积累负面的能量。随着年龄思维渐渐长大,我们的内心慢慢丰富起来,思维和经验慢慢左右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渐渐地被思想奴役了,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所有负面的能量随之而来。从表面看,当下仅是生命中的片刻,生命中似乎有无数个片刻组成,然而当下,是唯一永远无法逃离的现实,无论生活发生多少改变,有一件事情是不变的:你总是处于当下。

2.真实的你。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很多,但绝对重要的只有一件----"你究竟是谁".在世俗的眼光中,成功与否很重要,健康与否很重要,富裕与否很重要,这些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事项确实重要,但不是绝对重要,生活中有一件比上述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弄清楚"你究竟是谁",寻找内心的平和,靠梳理你的生活是做不到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深刻的理解你是谁,地球上所有的苦难,皆源于"我"或"我们"这样的人意识,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像水一样,时常有固态、液态、气态。

总之,我们要将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消极减到最少,事实就是用"当下"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减少过去和未来非现实的东西,对我们生命中的影响,懂得了当下的力量,或多或少能帮助我们体会到心灵的宁静,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和压力,使我们集中精力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不活在当下,就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当下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与当下成了朋友,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感觉到自在,念头、情绪、生活、工作以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构成了生命的全部,活在当下、顺其自然,就像孩子一样,透明、喜悦、宁静,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无常,我们内心都要完整,真正的幸福就是内心的完整,幸福使我们共同的目的,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学会活在当下!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600字(二)

为什么你还那么忧伤?为什么你过得不幸福?

我们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等我拥有了足够的金钱,等我拥有了完美的爱情,如果我没经历那段刻骨铭心的失败和痛楚……我想我有了我想要的自然就幸福了……于是你活在你的未来和过去,你焦虑、忧伤、浮躁、压抑、痛苦,惶惶不可终日,唯独没有正视当下,体会当下,安于当下。殊不知,无数的未来正是由无数点滴的当下组成,无数点滴的当下又会成为无数的过去,如果你连当下都把握不好,那么你将又失去今天、明天和昨天,最终幸福将离你远去,一无所有。

直到前天我看完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我才深一步的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当下,在没有达到和拥有你想要的东西时,依然幸福和快乐呢?

书中用比较哲学的语言和逻辑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思维和无意识让我们偏离当下,我们一直活在思维的惯性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圆满中,当我们不能正视现实或不能认同自我时,焦虑的情感就攫住了我们,使我们不得平静和愉悦,更谈何幸福和快乐呢!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当下发生,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时间只是一个幻想".只有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它还告诉我们怎么通过临在状态达到彻底的愉悦、平和和宁静,从而积聚更多的能量,在每一个当下得以释放;怎么通过痛苦之身体悟当下,寻求解放;怎样通过当下连接本然的自己。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爱,什么是真正圆满的爱情关系。总之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正视生命的本然,"不扭曲,不变形",安于当下,懂得臣服,不抱怨不焦躁,"以无为而有为".

在阅读中,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耶稣说,看那野地的百合,它们不耕不织却长在地上。

这句话虽平常,但是却让我们懂得,应该怎么去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何不去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积储能量,等待爆发,那么,您自然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同时我也懂得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够知足常乐、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波荡起伏、坦然面对周围的小麻烦,享受自己的小快乐;富人若能够取之有道、心安理得地取得财富,造福社会,名利双收,他也一样能够尝到幸福之味道。而那些"坐在宝马里哭"的人并不一定幸福!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600字(三)

当人们活在当下,与内在的寂静有所连结,便可超越复杂的心智与情绪,发觉潜藏于内心深处恒在的平静,满足与力量。

——埃克哈特·托力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生命是由无数个片刻所组成的,当下仅是众多片刻中的一个,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当下,使我们无法逃离的现实。我们总处于当下,既然如此,为何不顺其自然,与其友善相处呢?有多少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盼望着上大学,盼望着大学毕业好工作,接着又开始盼望着结婚生子,然后小孩去上学自己回去上班。之后盼望着退休,退休之后回忆自己的一生,到最后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去活。劳碌了一生,时时刻刻想的是未来,每天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却忘了自己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精彩的刹那,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活在当下——放下对过去的纠结,放下对未来的迷茫,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当下,人生的意义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也学会欣然接受,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可未知,只有当下有我们自己掌握。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朗读教学

一、 学生读书 不得要领

孩子们不喜欢读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内容不能激发阅读兴趣,更主要在于不能正确把握朗读的要领,领会不到朗读的乐趣。

初一对朗读的要求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有感情”是重点,刚进初中的学生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朗读中往往存在下面几种缺陷:

(一)感情不充沛。读起来没有语气的强弱变化,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语气表达不清,平淡无起伏,表达不出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内容。

(二)从单个音节来说,学生的发音是较准确的,但在实际朗读中,没有变调、轻声、儿化等处理,因此朗读显得呆板不生动。

(三)没有节奏和重音或有却处理不当,学生读书,听不出节奏,更听不出重音落在哪一个字或哪个词上,因此没有抑扬顿挫,甚至有的还保留唱读的习惯,难怪读者乏味、听者索然。

(四)“声”和“气”处理不当

不懂运气和以气驭声,往往该换气的地方不换气,不该换气的地方却忍不住换气。最突出的是读一个较长的排比句或排比语段,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气势。

总之,学生因为轻声、儿化、变调、重音、节奏的处理以及气息的调整不当,导致朗读不流畅,或者虽流畅却无抑扬顿挫,严重妨碍了感情的表达,损害了朗读的质量,影响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调整教法 重视朗读

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教法和学法。后来讲读教学兴起,人们不同程度地轻视了朗读教学,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朗读训练,往对词句意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等讲得特别详细。老师讲没讲透,学生记没记住,成了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成了衡量老师教学得失的标准。语文教学变得既繁琐又急功近利,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沉闷,难怪许多学生说:语文课没劲,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

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到来.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凸现学生语文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而朗读,无疑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朗读,既有利于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识字写作及口语交际等能力。

三、“以读带讲”和“以读代讲”

语文教学中,“讲读法”把“读”作为一种途径,目的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教学过程一般是先读后讲,“读”是为了认准形字音,扫清文字障碍,为了下一步分析文章作准备。重点是讲解分析,这一过程,老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

“朗读教学法”则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训练学生朗读技巧,培训学生朗读能力,进而为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及口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领悟,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目的。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尤为重要,甚至不妨提倡“以读带讲”或“以读代讲”。

所谓:“以读带讲”,“带”是“带动”。就是把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读是重点,目的是读中领会内容,“讲”的是如何读,为什么这样读。

以《春》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内容及语言贴近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可把朗读作为重点,以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标。读的过程是可逐一明确下列问题:

① 全文感情基调是什么?②开关两段应怎样读,描绘的是什么心情及景物?③最后三段应怎样读,感情应怎样把握?④中间对春景的刻画中每幅图的景物特点不同,感情有没有起伏?⑤写现实的景物如何读,写幻想的景物如何读?……

对上述问题,应先让学生放开去读,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处理,然后通过他们在朗读中相互比较,鉴别出优劣。最后教师再作适当点拨,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叙述的语句应平缓如讲故事一般;抒情的语句感情应充沛;幻想的内容应带着憧憬的神情来读;排比语句应尽量一气读完方能显出气势;对比句应把重音放在内容不同的地方等等。

另一方面,对于诗歌教学,完全可以用朗读代替讲解,即“以读代讲”。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读,教师应范读教读,把语文课上成诗歌朗诵会,有何不可呢?对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内容及意境的理解,往往不能千人同一,学生和老师、今人和古人,由于年龄、阅历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可能看法有所不同,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其发表自己朗读后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更应当教学生怎样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借助联想、想象去体味作品描绘的意境及感情,而尽量少对每个词句作条分缕析。从诗歌欣赏的角度讲一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初中生而言,也不能言之过多。

四、范读教读 作好榜样

朗读教学法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既可是教师范读,也可用音像制品中现成的榜样或朗读优秀的学生来取代教师角色,必要的时候,应该教读。

教师高质量的范读收效是很大的,并且让人经久难忘。范读的情景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从文字、声音、感情、动作、表情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它以情动人,将学生迅速引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它还给学生作了直接示范,让学生有模仿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初一学生,除了讲清文言文朗读的要领外,更应范读,较深的文章,还应教读,对个别深难的句子应反复教读。因为文言文中,除深难字外,还有异读现象(包括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以及长句节奏的处理,这些地方如不加注意,学生由于习惯开始读错了,后来很难纠正。

初中文言文篇目大多短小,应尽量让学生朗读成诵,让其在朗读中形成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而整体感知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对重点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应督促学生落到实处,并注重积累。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3

首先,动情朗读,读出文本的情味。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小语界名师崔峦先生曾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读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读既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悟外化表达的载体。如果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出文章的情味和意蕴,那就说明他理解了,内化了。那种投入、动情、陶醉的朗读,就是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感悟后的外化。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学生读的时间要充分。除此之外,还应当适当增加老师的范读,我们听课当中发现许多老师只让学生朗读,自己从来不读。其实在老师的动情朗读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老师的读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示范和引领,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注重情感,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

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情感的切身体验。夏丏尊先生曾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但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就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最能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最能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因此,作为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如果少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那就不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来引领学生读书想象。如讲肖复兴的《荔枝》时,由于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优越,对其中的母子情体会不深,老师适时拓展补充肖复兴的《母亲》作为动情点,让孩子去体验那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从而走进肖复兴的内心,当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想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的流露。学习此文,学生收获了语言品味的乐趣,也收获了浓浓的亲情,获得了阅读的。

再次,读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阅读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所以,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逐步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如靳家彦老师讲《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时,让学生带着“小村庄原来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人类应该怎样做”三个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去自读自悟自得,学生在读书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读书中学生才能喜欢读书,乐于品味,学会读书,才能保持读书的持久动力。

最后,品味语言,感悟文字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既然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在语言文字上,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真味,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

如《慈母情深》一课,作者在工厂见到母亲时,对母亲的神态举止有这样一段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王崧舟老师在解读时首先关注这段文字独特的语言形式:一个是“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另一个就是“我的母亲”是后置的。然后让学生去品味挖掘语言文字蕴含的情味:第一,缓慢的节奏感——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眼中、乃至心中。第二,艰辛的形象感——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母亲挣钱的辛劳。第三,惊讶的情味感——第一次看到了如此憔悴、如此疲惫、如此苍老的母亲。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学生;综合能力;作用;分析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是世界上通用的一门语言之一,学好英语就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当代的高中生,更应该加强英语水平的提高,因为在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下,人人都在学习英语,将英语作为沟通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将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一些与英语相关的课外读物,多与英语接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1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对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范围广阔。课内阅读以教材和统一阅读教材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我们对于英语学习多样化的需求。课外阅读材料范围很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刊物、文章,可以是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等。第二,目的模糊性和确定性。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没有明确的问题解答、词汇、词组、语法学习内容,目的较为模糊,但同时课外阅读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就我们目前的英语水平而言,要读懂材料意思,必须建立对文中的词汇、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因而在阅读中无意识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三,趣味性。由于课外阅读材料的广阔性和目的的模糊性,我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阅读的材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 课外阅读对英语综合能力形成的作用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较强,英语学习极为重要。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虽然对我们的学习进行了积极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英语的课外阅读量,才能令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在英语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提高我们对英语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提高英语听力;阅读范围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阅读中模仿他人写作,能逐步形成独立写作的能力。

2.1 增加词汇量

英语词汇量是应用英语进行对话、写作、表达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大量的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英文词汇,通过再现不仅可以对已学的词汇进行巩固、积累和应用,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奠定基础。

2.2 丰富语感,提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无论是在何种语言的学习中,语感都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只有掌握了相应的语感,才能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进行长期积累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知识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与英语接触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合理的途径提高自身的语感,而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具有显著的效果。课外读物的阅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时间就能进行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获得明显的效果,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生,熟知英语对于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针对这一年龄段的特点,英语课外阅读是有效提高英语语感的重要手段,进而促进我们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将这一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深入到意识之中,这样无论在何时何地,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在英语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我们自身的想法以及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校的课本不同,课本中的内容都是固定的,没有选择性,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但是课外读物不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选择适合自身的读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坚持中英语的整体水平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

2.3 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是模仿的过程,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也是建立在对他人文章模仿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对英语课外阅读的进一步认识,能够有意识注重他人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的常用的连词、副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在写作训练中将积累的知识应用在文章中,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文章效果。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步熟悉某些词汇、短语、句子用法,提高写作能力。并且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逐步熟悉某些词汇、短语、句子用法,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语感的培养不但能够使我们与英语进行更深层次的接触,还能为其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四大能力,只有四大能力同时进步,才能对英语具有良好的感知,从而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英语成绩。在平时的英语阅读中,我们不单纯的是阅读,在无形中还会积累下来大量的英语单词,对于语句的构成也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为英语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英语写作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这都是英语课外阅读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只有多读多练才能提高英语的写作水平。过去,教师仅仅教会了我们英语写作的技巧,但是由于单词量不足,语法等知识掌握不熟练,虽然在头脑中会存在一些思路,却无从下笔,无法将头脑中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但是通过阅读,随着对英语文章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以及相关经验的获得,我们的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改善,能够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2.4 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用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英语表达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作为高中生,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即将进入大学学习阶段或者出国留学,英语的表达能力对我们的发展极为重要。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除了经常使用英语交流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与文章作者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他人的表达方式,对他人的表达方式、语言组合进行模仿,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语言思维,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用英语说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过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有助于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我们要多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乐慧.英语应用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9(2).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5

1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1 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不注意课外阅读

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不进行课外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甚至视广泛阅读为歪道而不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阅读教学工作始终处在“吃力不讨好”的疲软状态,特别是在“生源大战”日益激烈的今天,阅读教学工作更是举步维艰。殊不知,教育隐性的东西无法用分数来衡量,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应用和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育的功利性和急躁的心理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分数看得很重,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1.2 农村学校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不可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农村场镇连一家正规的新华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也没地方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有限,设施简陋,开设读书的时间更是有限,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1.3 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

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倦怠日益明显突出,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就是教师的全部家当,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书本知识还需要实践知识,有些教师讲起课来“穿新鞋,走老路”,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也逐渐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立足于现实

让学生每人每学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每学期学生就可以有六七十本书可读了,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出奖励,这样在老师强硬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量。“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2.2 加强背诵记忆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范”。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以加强诵读的。据说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的口舌生疮,坡更把每天花两个小时诵读《汉书》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竞达12000多,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的前提的。丰富的词汇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

2.3 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默读,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的要求,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

2.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这种感悟,有的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思维的深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中学生的自尊心强,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极可能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施教活动的失败。相反,“情感交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悟色情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育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拓展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2.5 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在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语言发展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6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6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  基本原则  阅读习惯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

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书面语言材料中吸取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以及帮助指导学生达到大纲规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借助词典能独立阅读所学语言知识范围内的材料。在中学进行英语阅读技能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给学生一种自学英语的方法。

阅读能力包含对书面语言的识别、理解和快速记忆等几个方面的连续步骤,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没有理解的阅读等于浪费时间,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能很快从更多的书面材料中吸取知识。实践证明,阅读能力强的人,阅读速度快,理解也好;阅读能力差的人,不但速度慢,而且理解也差。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坚持以下原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由“浅”开始,循序渐进。

学习英语要从简单的开始,只有从简单的开始,才容易入门,才容易对语言发生“兴趣”,进而把学习进行下去。Plain English(简洁英语)在英语国家已成为趋势:即在说或写英文时都力求简单。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求学生从“简单”开始。现在,书店里有很多种简易读物。坚持指导学生读进去,很容易读懂;读懂的感觉特别好。当一个人有了成就感时自信心就诞生了,并越来越强,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外国的英语文学作品仿佛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不同的国家,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不同的生活,结识了一些不同的朋友。在走入另样的文化、生活、人物、风俗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神往,一种强烈的欲望。促发我们每时每刻都想读下去!而一旦我们形成了这种欲望,以下的原则才有了基础,才能水到渠成。

2、水滴石穿,以“量”的积累激发质的变化

中学阶段指导学生的英语阅读往往精读有余,泛读不足。没有量的变化,无法形成质的飞跃。学习英语阅读,如果没有读到足够的数量,就无法熟练地阅读英语。学习英语不能太急于求成,因为只有有了“量”,才能有“质”的飞跃。

以英语阅读来说,首先要读大量初级书。当学生读完30本初级读物书后,再读第31本初级读物时已没有几个生词,能轻松地读懂,并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这时就可以读中级水平的读物了。仅仅读过一本初级水平的读物,基础根本没打好,就急于读一个更高水平的读物,那必然就会“欲速则不达”,自然不可能学好。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何等英语水平,在相应水平上的量的积累是必须的。语言的学习是培养一种感觉,而感觉要靠数量的积累来培养。俗话说水到渠成,同样的道理,达到了一定的量,“语感”就产生了。这时再把感觉上升到理念,将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英语就能运用自如。

3、“重复”是技能之母

英语有句谚语“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kills(重复是技能之母)”。回忆一下学习任何一种技能的过程,无论是游泳还是骑自行车,都是重复同一类动作的过程。任何技能的获得,当然包括英语这项语言技能,均来自重复。一种事情重复多了,便产生了感觉和深刻的把握。因此,在发展英语阅读技能时,也应该遵循重复原则。

“重复原则”与“量的原则”缺一不可,要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重复是人记忆的最重要途径,重复使人准确、深刻理解事物本质、内在规律。量的原则要求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强调一个“泛”字。而重复原则要求将同一件事做很多遍,也就是强调一个“精”字。如此看来两者相互矛盾。但是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只有两个矛盾体,才能产生最大的动力使主体前进。好的英语学习方法也应力求矛盾的统一。既要有数量的积累,把面铺开,又要同时将一本阅读书、口语书、一盘磁带、一部电影学透彻。在量的基础上把部分内容学“精”,这是很重要的。

除坚持上述原则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等等。

初中教师不能把阅读课当精读课教,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讲解生词和词组,逐句逐段地分析结构、语法等,应重视整体的语篇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语言概念,要重视对于文章结构、内容、语言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训练学生扫读和跳读的基本阅读技能,为高中的阅读做好铺垫。阅读训练应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训练阅读技能为目标,主要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词句的意思、段落大意和全文大意等方面,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适当讲授一些阅读技巧。对学生阅读限定时间,采用计时阅读,“逼”着学生快速阅读。读后再按材料后提供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7

关键词:朗读语感记忆领悟表达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仍然沉陷在语文教学的误区中,重分析,轻诵读,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分析中去,没有真正地朗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仅把朗读当成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穿插。这样一来,学生很难真正品味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很难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的内涵美,从而使最具灵性美感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种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这个问题,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读书声。

下面,我就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以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言语作品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练习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感知文章的精髓,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练习了语感。

二、朗读是加强学生记忆的有效办法。

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大量朗读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轻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似乎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能促进学生领悟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熟悉,是熟悉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熟悉,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领悟力,培养语言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道理的。

四、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美文佳作,唯有多读多吟,方能真正品味其妙处,从而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在朗读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熟悉,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审美感悟。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

五、朗读还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8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也最具有审美价值。它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之美感染学生,陶冶情操,以凝练传神的语言之美熏陶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于古诗的高度概括 ,内涵大,意境很难领悟,探索古诗的教学效益,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按学生审美的心理过程来安排古诗的教学过程,是古诗教学的可行办法。

审美心理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感知阶段、再现阶段、和理解阶段。

感知阶段是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接触诗句,通过眼、耳、口等感官的活动,引起审美感受。读诗是古诗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习惯上把学习称为读书,可见读是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读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人在读书时思想比较集中,各种神经系统都处于紧张状态,既可熟记已读的内容,同时在熟读中领会其含义,所以语文离不开读,语文大师叶圣陶、吕淑湘他们非常重视读,告诫人们语文贵在读,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生动地反应了读诗的重要作用。

诗的读法很多,主要有:

1.图读法。即画图列表助读法,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加上一些曲直有变的线条,或是套上几个大小不等的方框,来表示诗文的结构层次、内容和特点,当开始接触诗歌时,由于对诗歌不理解,难读难记,就可以用图表助读法帮助理解和记忆。

2.说读法。是以说法助读的方法,通常有大意复述、要点简说和设题答问等,其好处是一举多得,既练了读,又练了说话,还可以训练学生抓关键、摄要点的能力,并练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简述、答问,我们通常要学生翻译古诗,实际上就是说读法。要理解古诗,说诗很重要。

3.趣读法。是使阅读趣味化的一种综合读书方法,趣读时边呤诵、边笔记、边发现、边品味、边玩赏,轻松自如,悠然自得,乐在其中,趣味无穷。这是欣赏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4.美读法。即美味诵读法,也就是通常讲的表情朗读法。这是一种、眼、口、耳并用同时又需运用体态调动情感的方法,这种读书方法不仅能使读者理智地了解,而且还能使之亲切地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据此进人一种最可贵的境界,照叶圣陶先生的话”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用”。诗歌教学更应如此。

第二阶段是再现阶段,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要掌握一首古诗,光读还不行,往往易记易忘,有的学生虽然能流利地背诵一首诗,但不识字,更不能默写,所以,有一位语言学家说,语文教学的基本步骤是识字、阅读和作文,作文质量很大一部分决定于阅读质量,阅读质量很大一部分决定于识字质量,古诗中识字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抄写。抄写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听写式抄写法。这是一种眼到、手到、心到的抄写方法。就是眼看一遍 ,轻读 口诵一两遍,把它记在心里而后即抬首举 目不看原文,很快地把这首诗写下来,有利于克服小学生读”白眼书”的坏习惯。

2.默写法。是在学生能背诵诗句的情况下默写全诗,写好后与原诗对照。这是精读诗词很有效很实用的方法。

3.猜写法。就是猜写式抄写法。具体做法是对于一曹刚接触的古诗,先读上三两遍,在半生不熟时,采用猜写法来做练习。这里所谓猜写的意思是,抄了前一句,就不再看原文猜写下一句,写出后再回看原文,核对修正,完了再抄写下一句,最后达到熟练的目的。

4.遮写法。用一张窄而长的纸条,从上到下把要抄写的古诗在每一行处在同一位置上的两个字遮盖起来,遮好后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纸条的相应位置写上猜出被遮住的那两个字,最后拿开纸条核对正误。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识字练习法,它有助于综合训练阅读能力。

第三阶段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虽不是图画课,但素质高的语文教师往往都可以画图辅助教学。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形象美丽,通俗易懂。古诗教学犹为精妙,因为每一首诗的意境都是美丽动人的画面,不管语言表达得如何生动,清楚、易懂,但总是比不上图画那样直观、形象、真实。主要是因为图画本身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使未来事物呈现,让抽象事物直观,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把教材内容形象成鲜明的表象和观念。列宁曾经指出:”从生物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践的途径”。诗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画,使教学做到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同时在课堂上出现这样表现诗意的画面,就为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提供场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使学生思维和兴趣受到熏陶。再者,美丽的画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记忆,因为一切美的形象,最容易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快”。形象思维常与美的情感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比较容易为小学生所理解。

音乐是一种崇高而深刻的艺术,它有强烈的感人魅力,好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人的进取向上精神,诗与歌本是一家,古诗很多当时是用来吟唱的,如乐府等。在实践教学中人们逐步发现如果把古诗谱上曲,让学生反复演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首诗通过谱好曲,可以使学生终身不忘。其原因是人们都爱音乐,因为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舒畅,人心情愉快时,各种神经系统都高度兴奋,外来刺激容易留下印记,很难遗忘。同时由于学生唱歌很感兴趣,在休息时、走路或其他闲暇时间里,总是自觉或不 自觉地进行吟唱,这就为学习古诗赢得了时间;还有,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谱上美妙的乐曲,如被美妙的歌喉唱出来,人们就会赞不绝口,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供人欣赏,使诗教学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初中

书籍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宝藏,通过阅读,人们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精彩,身体不动,而思想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作为处在生命黄金时代的初中学生来说,提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这也对初中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引导,保证阅读的效率,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作几点探讨。

1加强阅读引导

首先,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是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强的时间段,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阅读品味,建立正确的三观。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阅读,首先是增加阅读量,利用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创设适合阅读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自己思考的时间,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接下来的具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了量的基础上要教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将课余时间的阅读变成一个镀金期。书籍浩如烟海,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要求语文教师提高警惕性,在茫茫书海中挑选出有益的读物,将它们推荐给学生,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健康以及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阅读经典读物,提高学生对书籍挑选的眼光,形成有个性色彩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张扬个性,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平衡好书籍的“多”和“精”之间的关系,拥有了一定量的累积才能保证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对某个领域的潜心钻研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2教授阅读方法

对于文本的解析会有多种方法,作为拥有更多阅读经验的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学生高效有效的阅读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量。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总结,例如小说最重要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散文则要抓住神散形不散这个中心,文言文要字字落实之后才能连句成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旨的多样性应该是关注焦点等等。明白了每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之后,学生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不仅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在掌握了这些对文本的大致阅读方法后,还要注重对具体字句的梳理,点面结合,重点部分集中突破,最终形成对文章完整全面的理解。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中,在通读了全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涵之后,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和看客们的冷眼旁观的姿态的叙述,应该成为课堂分析谈论的重点,通过对人物不同时段的不同表现来综合分析看待这个人物的命运悲剧,探讨悲剧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如果学生不知道抓住重点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出现对文章篇幅过多的迷茫感,不知该从何入手,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师及时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强化情感交流

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就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学生更好的接纳自己的观点,保证教学的效率。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学识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有利于阅读感受的真诚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对方的看法,作为老师,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问题的深入分析。例如在讲解在讲课中虚心接受学生的观点,同时也将自己的看法传递给学生,将知识寓于沟通和交流中,而不是机械的逼迫学生单方面接纳自己的意见。情感交流形式多样,除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很重要。或许有些情感单单从作品中还不能有清晰的感受,这时候就要结合文章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来综合分析,例如分析诸葛亮的《出师表》,表面看似只是诸葛亮出师前给皇帝的一份书信,告知皇帝一切准备就绪,对出世后的朝廷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联系到当时蜀国的国力衰微,刘备去世托孤的现实情况,才能感受到诸葛亮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才觉得那句“出师一表真名世”的夸赞并不是夸张的溢美之词。

4重视阅读积累

阅读不仅是一个看和读的过程,还包括阅读后的积累和总结。如果没有阅读之后的思考和反思,那么阅读也会失去本来的魅力,读过的文字只是眼前的浮云,一闪而过,作为读者并不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只是单纯的读,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给人们留下长久和清晰的印象,遗忘是一种本能,只能延缓而不能抗拒。那么如何让阅读过的内容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所牢记呢?读书笔记或许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一开始学生可能会产生抗拒和不解,但是常年坚持下去,就可以体会读书笔记带来的高效的阅读体验的神奇之处,所以教师要顶住压力,采取强制性措施,学生在看到阅读与读书笔记结合迸发的力量之后,就可以自觉去书写读书笔记,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读书笔记的形式是多样的,关键词的标注,关键句的突出,书本空白处的批注以及阅读之后感想的记录都是读书笔记的内容,字数多少不重要,只要记录下阅读时最深刻的感受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这样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读书笔记是为了保证读书的效率,而阅读积累除了要求高效率,对数量当然也有要求。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身才能实现飞跃,气质、思想、眼界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阅读不是心血来潮的活动,要保持良好的语感就要坚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方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第一步,在阅读过程中教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更是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郭冉.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人教版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小巅峰,这一时期学生开始渴望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完全听从于教师的知识灌输。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促成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尽早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抽身,改革教学方法,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重视朗读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阅读教学的根本环节是“读”,只有多“读”,方能见真知。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一直忽略朗读教学,教师或无感情地为学生范读,或是一带而过,未能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重要功能。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文章内涵,感知作品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性认识,这都是单纯的默读远远达不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朗读时,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情感熏陶,让学生在逼真的氛围中融情入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在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声、光、色于一身的技术优势,为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例如,七年级上册《春》一课的教学中,朱自清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非常适合教师用来组织朗读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门德尔松・山的钢琴曲《春之歌》,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课件上还可以呈现几组春之美景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范读之后,学生要分组、分段朗读,还要个人朗读。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切换不同的背景音乐(《初雪》《春野》等),请学生反复揣摩,如何完美配合音乐节奏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大大激发,同时提高对课文所描写春之美景的认识,教师再开展阅读教学就顺利多了。

二、活化教学策略,多种方式教学

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是无数教研改革人员长期以来孜孜探寻的话题。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改革的重点在于冲破灌输式教育樊笼,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当务之急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抒发个性化见解,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思想自由驰骋的新天地。基于此,很多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合作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留白式教学、兴趣式教学等作为优秀教研成果,均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语文教师应当在阅读课堂上灵活选用这些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留白式教学为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正是留白式教学的真正含义。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的弹性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促进阅读素养的提高。教学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孔乙己的感受。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言。有人说到:一个无希望的人,一个无希望的社会;有人说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留白,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三、开展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每年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八十万字,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课外阅读量的缺乏,成为制约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当提高对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课内阅读教学补充能量。

首先,教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挑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书籍推荐他们阅读。实践证明,小说和诗歌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两种文学体裁,教师所推荐的书籍可以适当向这两方面倾斜。

其次,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补充,应当注意课内外内容的衔接。教师所推荐的书籍最好与本学期、本单元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以对课内阅读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孔乙己》一课教学之后,可以推荐《彷徨》《呐喊》这两本小说集,这既同属于鲁迅作品,又为今后高中阶段《祝福》等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学生喜闻乐见阅读的小说作品。

初中生面临沉重的中考压力,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免向中考政策倾斜。但是,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应试教育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强化有创意地阅读、有个性地阅读,努力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