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理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1 17:35:05

小学地理教学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1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应用;前景

微课是当前微时代深入发展的一种延伸,因为其短小精简、内容突出、获取快捷等优势使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不仅满足了学生以及资源建设等主题的需求,也得到了教师的青睐。随着微课热逐步的提升,地理教学中也开始在课堂中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1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1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学习认知还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枯燥无味,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而随着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出现,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展示环境,展示与课本相关的地理图片与视频,将微课视频与知识点结合讲解,原本教材中的文字通过图片、视频形象展示出来,大大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比如说:《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其中涉及到的记忆内容较多,学生需要对气候类型名称、分布以及气候特点理解、记忆,还要正确理解气候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及气候关系。很多学生因为记忆内容多,知识点生涩易混淆而失去学习自信,久而久之会丧失地理学习兴趣。对此,老师可以巧妙运用微课,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将世界气候名称、特点以及分布等相关知识点编为顺口溜,并契合各地气候、人们活动图片与时下初中生喜爱的音乐,营造轻松生动的课堂,消除学生的紧张及消极情绪。这样,微课的运用,打破了地理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爱上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为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1.2运用微课,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地理作为一门对世界认知的课程,帮助学生打开了对世界认识的大门,是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但伴随的是,地理知识比较生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知识点,事倍功半。而微课在初中课堂的应用,打开了地理教学的新篇章,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而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编制成微课视频。老师运用微课视频,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对于一些超出学生的原本知识、认知范围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听到,仿佛身临其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想象力。1.3运用微课,实现课后教学拓展。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广泛,涉及到国内、国外的环境、气候、人文活动等等,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是新鲜的。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最强阶段,且开始具备了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地理课程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老师应该积极承担起学生课后地理学习、拓展的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自身地理综合素质。比如说:在教学《日本》前,老师编制好日本相关微课视频,包括日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工业特点、人文特征,添加学生熟悉的日本动漫音乐,加入日本代表性图片,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到每个学生邮箱,并预留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知识预习。相比较于传统的教材预习,微课配合预习,不仅更生动有趣,还更利于理解,为正式听课打好了基础。不仅如此,通过预留问题引导学生去尝试解答,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日本》整个章节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了解日本,是否想学习了解日本应对地震的一些先进技术手段。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在抗震救灾方面有着完整全面的研究,我国同样也是地震频发,尤其是西南地区。老师可以通过编制、发放微课视频《向日本学习如何应对地震》。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日本地理知识学习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地震应对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抗震救灾实用能力。

2微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其优势,但依旧存在很多进步空间。未来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2.1认可微课教学的辅助性。充分认可其教学辅助性,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合理利用微课来完成地理教学。2.2不可本末倒置。微课的设计、制作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以短小精悍为主,在注重其趣味性的同时,老师不需要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精美制作上,而是应该注重其包含的知识点,着眼于实际教学效果。2.3注重微课视频共享互动。新时期我们处于合作共赢的环境,老师在教学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老师共享制作的微课视频,可以在相互学习中改进提高,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微课视频制作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微课形式对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理念的创新改进,这种教学模式未来在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应用,不断推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事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樊琳.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价值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112.

[2]单畅,戴心来,崔春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59-62.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概述

(一)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概念。初中地理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统一起来,在这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初中地理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地理老师的“教授”,吸收和摄取初中地理知识。而初中地理的生活化其实就是使老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解释来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初中地理教学本身其实就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一定不可忽视的联系,初中地理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方向引导,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理解和吸收更多初中地理知识。(二)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特点。1.趣味性。在实施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其趣味性,因为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施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对自己将要进行的教学工作给予充分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教学激情,这样的教学激情能够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会使学生增强对初中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督促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自己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热情传递给学生,加强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2.实践性。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了解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效率,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

二、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地图

一地理知识和地理学习技能必不可少

初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学习的技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技能在其他学科中可以借鉴。我们一线从事教学的人员,自己要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有多重。所以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寻求最佳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缺少主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是年龄已到十几岁,生理方面比小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心理是不成熟的:一方面缺乏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自控力不足。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果老师不深度钻研教材,不使用现代的教学媒体,不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听不懂,思维跟不上,很容易就分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第二,过度依赖教材,知识面太窄。我们有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教材的含义,没有给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拓展,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地理的知识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我们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一,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学生成了观众,一堂课下来,知识没记住多少,技能训练更谈不上,荒废45分钟。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师生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习的技能。第二,合作学习。一个班就是一个整体,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更有主动性;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把学习的内容分到个人,每个同学完成不同的任务,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同学分享;合作学习更加轻松,同学之间心理距离拉近,相互交流的时间多了;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相互交流,大家彼此了解学习状况,更清楚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第三,激发学习动力。初中的地理有很多知识点是比较难的,有的是很容易混淆的,学起来较吃力。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很多方法是可以采用的:①设置悬念:同学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很容易就进入到学习中;②视频引入:让同学们感受地理;③口诀记忆:利用口诀记忆地理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④及时评价:课堂上可以肯定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可以肯定学生习惯上进步了哪些。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第四,充分利用地图。从地图中分析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笔者以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地势为例来简单说明:①教材中配了一个地形面积的扇形统计图,填图加深印象,口诀便于记忆,不但记住我国地形的类型,还记住面积大小的顺序。②在记住中国地形面积大小顺序后,对照中国地形图,在空白的地形图上填写重要山脉、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名称。③按照山脉的走向在地图上描线,通过连线,同学们就更容易理解我国地势的阶梯状分布。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磊.浅议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3S

随着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一代全球地理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科学与信息系统(GIS)(以下简称3S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代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技术(GIT),不仅贯穿于全球地理学相关问题研究中,也逐渐纳入中学地理课程中[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也逐渐具备可行性。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地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地理教学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环境[2]。因此了解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的现状,对把握未来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外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现状

1.1美国研究现状。美国非常重视GIS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主要大学以各种方式开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在1994年的美国地理国家标准中,明确了GIS是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地理学会共同呼吁将基于空间结构的思维可视化分析作为空间系统思维标准的组成部分纳入k-12课程。目前,美国的研究者都在探索如何高效地在中小学中使用地理信息技术。NancyPerkins发现使用简单的图形技术教授基础知识,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课堂工具,可以使缅因州中学生的空间意识得到显著增强。hong等人介绍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以协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Mitchell等人通过整合基于网络的GIS技术,探讨了技术、教学法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4]。1.2其他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的应用现状。对英国来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期,也是正规化的GIS高等教育模式出现的关键时期。英国地形测量局以及英国地理协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等组织都在努力推广和促进GIS的发展,并且在2014年英格兰国家地理课程方案中,规定学生应该“解释一系列地理信息来源,包括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查看、分析和解释地点和数据”。但是在NigelWalford看来,英国的学校和大学中进行GIS教学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尽管人们普遍认为GIS在地理课堂上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教师往往避免参与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在新加坡,地理信息系统于1998年首次引入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当时国家教育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开发了一套供ArcView使用的教材,称为edgis。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一系列实践课程,其中包括地理研究的GIS数据集、教师指南和学生活动工作表。Liu等开发了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环境,目前正在一些地理课堂上使用,并正在进行改进和重新开发[5]。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GIS教育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将GIS概念引入中学教学实践符合现代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理念,因此推进GIS在中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以主题“地理信息技术”并含词频“中学地理”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239条结果,并分别通过年度分布、关键词频次、主题分析几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关于GIT在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的研究现状。2.1数量的年度分布。期刊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最早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02年。截至2019年,相关研究论文共检索到239篇,去掉1篇会议论文,剩余238篇样本。从检索结果可见,2002-2009年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2010年以来增速较快,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尚未饱和,如图2.2关键词频次分析关键词常被用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图2反映了2002-2019年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键词出现5次及以上的分布。图上圆圈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高,可以看到,“中学地理教学”“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等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主要的研究是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的。2.3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主题分析。根据文献统计及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辅导教学模式研究、案例设计研究等方面。2.3.1辅导教学模式研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外地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的研究者也不断地探索利用GIT辅导中学地理教学。段玉山等在研究中提出GIS辅助教学的5种模式,并研发了应用于基础教育的GIS软件[6]。侯姣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将GIS运用到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指引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7]。这种任务驱动模式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2.3.2案例设计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导教学的工具,建立以GIS为基础的案例教学。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基于GIS案例设计的不同方面。于向达论述了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设计了有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案例教学[8]。白茹雪将GIS运用于区域地图教学的案例中,设计了“亚马逊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教学案例,提高了学生对GIS的理解与掌握程度[9]。

3结语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对GIS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美国。美国在相关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学者在积极借鉴的同时,也要尝试提出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新方法。虽然国内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文献被引排名可以看出,将GIS运用于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在新课标中更加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今天,也要主要加强相关方向的研究。目前,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正处在起步阶段,并且一部分教师已经尝试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中学地理教学中,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还需要勇于创新,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郭丽敏,李鹏,苏迎春.GIS在辅助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9):54-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刘忠林.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MitchellJT,RoyG,FritchS,etal.GISprofessionaldevelopmentforteachers:lessonslearnedfromhigh-needsschools[J].Cartographyand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2018,45(4):292-304.[5]LiuS,ZhuX.DesigningaStructuredandInteractiveLearningEnvironmentBasedonGISforSecondaryGeographyEducation[J].JournalofGeography,2008,107(1):12-19.

[6]段玉山,夏志芳.基础教育阶段地理信息(GIS)教育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54-58.

[7]侯姣.GIS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8]于向达.基于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6

一、创新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中凭借自己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就人的发展而言,创新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对于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激发自身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其次,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可以增添学习的信心,树立良好的个人品质;最后,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应对各种学习问题,同时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促使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取得成功。可见,创新能力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小学生而言,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更容易积极表现自己,所以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具体在小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游戏或者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比如对于全国省份的名称和地形图的记忆,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感觉到吃力,而且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内台北上天”的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每个字所代表的省份,然后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就学会知识并且充分记忆。(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可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不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才智。在小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设置课堂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对于“为什么太阳是东升西落”“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一个人沿纬线一直走能否回到原点”等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解答之后,教师再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且听课过程中容易集中注意力,这就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领域也涌现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学生所接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有效借助多媒体,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简单了解知识的重难点。比如六年级地理课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球各大气候特点及其植被情况。当然,教师也要通过一定的游戏形式来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此提升自身地理执教能力。

三、结语

要想在小学地理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并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主动拓宽学习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恒菊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岳家庄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利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名校卷(江西卷)[C].2013.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7

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体系和内容相比,今日的中学地理教育教材体系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调整。1993年,我国开始在中小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目的逐渐由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公民转变,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削减;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育大纲的统一标准下,中学地理教材的版本也由单一版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已有……

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这个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版”),已经在全国一些实验区试验,教育部立项通过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教材将在2003年进入试验。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将于2005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高中地理教材在2002年完成了新老教材的过渡,按照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2002年2月修订)编写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已经取代了自1982年使用至今的老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教材也在北京等地区使用。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这个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将在2004年9月开始试验,将于2008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由“单一教材”发展为“多样化的教材”,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与内容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此同时,从教材印刷规格、开本的百花齐放等都显示出这20年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二、基础地理教育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基础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认为在21世纪,教育面临着四个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环境问题,其次是各种文化及人群的差异,以及全球化及全球意识。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的国家,我国的少年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27.7%,他们是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少年儿童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基础地理教育改革过程中,以环境教育为主线,强调环境保护,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方法。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从在中国兴起以来,就一直试图与中小学的课程结合起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环境中心编著的《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小学各科设计指南》以及配套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主要是探索在中小学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某一科或几科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它需要所有学科的参与和跨学科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采取渗透模式,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中小学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已经纳入了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源,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各门学科之中。尽管如此,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课本中虽然编入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但老师如何讲,是否作为会考的内容,仍没有明确的规范;采取渗透方式把可持续发展内容植入有关中学各课程之中,但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在与潜在的统一;可持续发展内容庞杂,如何做到精选与照顾全面,即从单一的环境教育(包括资源、人口、减灾、生态保护等)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转换。有鉴于此,如何进一步规划基础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如何使传统的中小学地理教育更能有机地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在中学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中加以解决。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手势;聋人手语;多感官教学;直观性;空间位置性

教学中手势的运用是多感官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对方位、空间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加严谨、直观和实用的手势语言,聋人手语由于其直观性,可在地理课堂中与地理教学手势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感官教学中的视、听、动觉

多感官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嗅觉等一系列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效率。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平均学习水平的班级里,29%是视觉主导的学习者,34%是听觉主导的学习者,37%是动觉主导的学习者。因此一个高效的课堂应该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地理课堂中的视觉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板书、书面教材、多媒体教材、教具的使用和教师的体态语言。教学手势是教师体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的教学手势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无意义的教学手势,即教师在授课时伴随课堂进行而做出的无意识或半意识的、习惯性的动作,以配合口头语言的表达,这类仅仅是一种情感性手势,既不具备地理指示性意义,也无实际的内容性;一类是设计性的、有指示意义的教学手势,即教师在备课时提前设计好的,具有地理指示性意义的教学手势,每一个手势语言代表某一地理事物或过程,是理性思考后形成的手势语言。地理课堂中的听觉性主要是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多媒体的运用播放等有声语言。听觉感官是中小学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感官。地理课堂中的动觉性和触觉性主要指的是教具的使用和教学体态语言的模仿。学生通过对教具的使用和对教师教学体态语言的模仿触发动觉和触觉。教学手势是天然的教具,学生通过对手势的把握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

二地理教学手势在课堂中的运用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由此可见,地理教学需要把握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地理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空间立体性,对于学生的空间位置掌握性要求较高,由于地理学的综合性,学生需要理解掌握地表各个圈层的各种地理要素,数量繁多且相对细碎,而且各地地理要素千差万别,各地域之间又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求学生能够加以区分和联系。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地理教学中要重点把握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性和演化过程,而地理教学手势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向学生表达与演示地理事物及其动态演化过程,直观的展示课堂内容。地理教学手势在地理课堂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地理课堂中教学手势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点。对于教师来说,手势语言相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更具有灵活性和直观性,通过手势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实现师生良性互动,使教师及时获得课堂反馈。对于学生来说,手势语言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双手是每个学生都天然拥有的教具,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教具不足的问题,通过手势动作的模仿,可以加强学习。

三聋人手语的直观性与空间位置性

聋人手语是指有听力障碍的人通过手势比量动作进行互相交流的一种手的语言。由于听力缺陷阻碍了有声语言的传递,听障者在交流时需要一种更加准确直观的语言表达意识思想,对于听障者来说,他们接受信息的第一渠道并非听觉,而是眼睛所看到的视觉现象,因此手语相对于我们天然的手势动作更加具有直观性和空间位置的准确性,聋人手语使人通过双手的方向、位置、相对位置、运动过程直接表达或模拟事物。所以在地理事物的表示方面,聋人手语具有自然手势动作天然无可比拟的优势,即高度的直观性和空间位置性。聋人手语在地理方面的直观性和空间位置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理要素的指代性。聋人手语可以采用象形法,使用一个手势指代一个地理事物,如双手食指和拇指相合,形成圆圈置于头上方,表示球状天体挂于头顶,指代“太阳”;一手伸出拇指、食指、小拇指,其余二指合拢,手心朝内,长短不一的手指代表高低不同,仿“山”字形,借以表示“山”;双手侧伸,掌心相对,向前作曲线状移动,表示两岸蜿蜒前伸,借此表示“河”。

其次是地理事物的象征性。聋人手语可以采用象征法,利用某一事物的显著特征表示此类食物,如因郑州是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等多条铁路的交汇处,因此将左手食指横伸,右手五指捏住左手食指尖处转动两下表示“郑州”;承德地处棒槌山附近,右手五指合拢,左手微曲,右手从虎口从上钻来表示“承德”;地球因其自转特征,表示时一手握拳,以腕部为轴心转动一圈,象征地球自转,进而表示“地球”。

最后是地理过程的模拟性。聋人手语可以通过双手的位置变动、手形变化、方向变化模拟某一地理过程,如一手拇指、食指两指弯曲成半圆形,从一边向另一边作半弧形移动,象征从日出到日落,即一天的时间,表示“一天”;同理,右手伸食指,指尖向右外侧横放,然后作弧形向上移动直立,象征太阳逐渐升到头顶,表示“上午”;将左手背斜向右下方,右手五指置于手背上方,然后突然顺左手背向下滑动,如土层下落,表示“滑坡”。综上所述,聋人手语因其视觉为先的原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空间位置性特点,可以直接的将抽象化的事物用双手表示成粗略的实物形式,具有较大优势。

四地理教学手势与聋人手语的运用结合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将地理教学手势与聋人手语相结合运用。聋人手语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正常听者听觉先行的先入为主的特点,以视觉先行取而代之,进行地理教学手势的开发,使地理教学手势更加直观、准确、严谨的表示地理要素、现象及过程,进一步发挥教学手势在课堂教学上的作用。同时,将教学手势结合手语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便于同学们记忆和理解。但在将地理教学手势和聋人手语结合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要注意教学中始终是以教学手势为主,聋人手语只是作为其改进的一种参考辅助,不能过分追求教学手势贴合聋人手语,而应在教学手势的基础上参考聋人手语的直观表示方法,借以改进教学手势。简洁明了,不可过于繁杂。课堂的教学手势要注意简单、简洁,出现的数量和次数不可过多,可以在加强记忆的原则上不断重复手势动作,引导学生模仿记忆,但手势动作过多则会显得繁杂,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分散,反倒会减弱教学效果。

准确严谨,减少错误传递。教学是一个严谨的过程,要注意在课堂上传递信息的准确性,教学手势也不例外,切不可有误导性甚至于错误性的传递,在教学手势的应用前应多加练习,注意其正确的指示意义,可以在小部分教学工作者或学生面前进行演示,获得反馈后再实际运用到教学课堂,避免错误信息的传递。自然协调,不要过分僵硬。教学手势虽然是为了课堂教学而提前进行设计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然性和协调性,过分僵硬、呆板的手势动作会大大降低其应有的效果。教学手势要与教学语言和内容以及整个肢体相结合,教师可以对镜多加练习,使教学手势尽量做到自然协调。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聋人手语的直观性和空间位置性,将其融合进地理教学手势中,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从而将视、听、动三种感官结合,进行多感官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清,唐勤.中国手语地名理据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74-79.

[2]江涛.社会经济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27):115-116.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9

1互联网基础知识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中国的全面普及和应用,当前的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发现、获取、分析、处理的能力已经成为其能力素养中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的学生基本能够:1、掌握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的概念;2、具有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3、具有初步使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能力;4、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基本能力;5、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知识(WWW,E-MAIL,BBS的使用等);6、具有利计算机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能力(表格和数据处理能力)。例如,在世界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撤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教学中,课堂小结后,布置学生列表比较北非与撤哈拉以南非洲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学生能很快完成。说明,作为一种文化基础,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应该渗透在学科教学内容当中,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2互联网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知识与技能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注重知识的传递与堆砌,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记忆,然而,在互联网与地理教学整合中,我发现,这样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经验、体验过程,提倡了人与人、人与机器、人通过机器相互之间真正的交往,而互联网则成为交往的手段。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会通过WWW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找到的信息在电脑上通过WORDL软件进行归类、整理,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网上学习方式(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竞争学习、伴随学习等)。同时,学生们在网上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向其他学生请教。所以,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内,互联网络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整合所达到的效率和质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互联网络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环境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互联网络作为教学环境的存在,也彻底动摇了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地位,教师拥有的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得。对知识的权威拥有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在互联网络这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师生,谁都可以是老师,谁都可以是学生,谁都可以提出问题,谁都可以回答问题。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教学环境,它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时间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为教学过程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的可交流空间。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参与到相隔千里的教学环境之中。互联网络上的交流不再局限在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而是一个更为广阔无边的空间交流。

小学地理教学范文篇10

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体系和内容相比,今日的中学地理教育教材体系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调整。1993年,我国开始在中小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目的逐渐由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公民转变,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削减;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育大纲的统一标准下,中学地理教材的版本也由单一版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已有……

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这个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版”),已经在全国一些实验区试验,教育部立项通过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教材将在2003年进入试验。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将于2005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高中地理教材在2002年完成了新老教材的过渡,按照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2002年2月修订)编写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已经取代了自1982年使用至今的老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教材也在北京等地区使用。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这个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将在2004年9月开始试验,将于2008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由“单一教材”发展为“多样化的教材”,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与内容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此同时,从教材印刷规格、开本的百花齐放等都显示出这20年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二、基础地理教育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基础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认为在21世纪,教育面临着四个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环境问题,其次是各种文化及人群的差异,以及全球化及全球意识。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的国家,我国的少年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27.7%,他们是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少年儿童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基础地理教育改革过程中,以环境教育为主线,强调环境保护,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方法。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从在中国兴起以来,就一直试图与中小学的课程结合起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环境中心编著的《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小学各科设计指南》以及配套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主要是探索在中小学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某一科或几科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它需要所有学科的参与和跨学科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采取渗透模式,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中小学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已经纳入了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源,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各门学科之中。尽管如此,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课本中虽然编入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但老师如何讲,是否作为会考的内容,仍没有明确的规范;采取渗透方式把可持续发展内容植入有关中学各课程之中,但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在与潜在的统一;可持续发展内容庞杂,如何做到精选与照顾全面,即从单一的环境教育(包括资源、人口、减灾、生态保护等)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转换。有鉴于此,如何进一步规划基础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如何使传统的中小学地理教育更能有机地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在中学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