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2 17:24:44

土地规划设计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重要,结合新时展要求,针对农村文化社会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完善,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部分村庄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深入探讨村庄规划现状与解决措施。

1加强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1)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通过对既有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完善,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加强科学性指导,满足村庄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保证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1]。(2)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结合村庄规划特点得知,通过对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起到良好维护作用,确保农村各项资源得到高效、合理配置,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村庄规划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不断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满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需求。

2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农业水平的逐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我国部分区域仍然采取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的供电与供水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村庄规划不科学,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2规划方案不健全。结合以往的农村建设特点得知,一些村庄规划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使得村庄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存在较多矛盾,在此条件下,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通俗来说,在村庄规划设计环节,由于相关部门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缺乏准确预测,村庄规划工作过于随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在村庄规划环节,资料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村庄实际情况,降低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挑战。2.3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土地规划与村庄规划由不同部门负责,其中,土地规划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村庄规划工作由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由于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农业耕地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因为村庄土地与规划建设存在脱节现象,违法建房与盲目用地现象较为突出,增加村庄规划设计难度,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

3提高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

3.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确保村庄规划更加完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不断明确村庄规划目标与层次,针对农村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村庄规划目标,从而保证村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3]。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对村庄规划有关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确保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管理体系内容,加强统筹规划,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针对村庄规划进行全面监督与管控,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3.2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实施科学而规范的布局,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既有的政策实施情况,加大完善力度,制定出更为健全的制度政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同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建设发展水平得到更好提升[4]。同时,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政府业绩考核工作中,让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村庄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由于村庄规划内容不够完善,大部分照搬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影响农村建设进程。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特点,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监督,适当调整村庄规划目标。结合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相关人员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不断健全村庄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3.3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1)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既有乡村为核心依据,通过对乡村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乡村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准确划定不同阶段规模红线,在相应的规模内,编制出乡村规划方案,同时,边缘规划界限严禁进入到农田保护区域。针对村庄规划区域外部的农业用地,加强用途管制力度,如果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农业耕地,需要获得国土部门批准的相关证件。(2)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针对村庄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加强村庄改造力度,确保村庄建设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5]。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结合村庄规划设计特点得知,土地利用与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相关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需求,加强用地布局,确保现有土地资源得到良好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入手,具体见表1。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升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例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等等,可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玮,田华,吕迪.城边村发展问题与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胶州市西辛置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0,41(1):63-68,74.

[2]李延博,赵育,陈康,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方案研究:以宜阳县韩城镇官西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25):45-46,49.

[3]李洋,朱军.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木垒县英格堡乡为例[J].乡村科技,2017(30):36-39.

[4]樊保军.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基于上海市案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11-117.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重要,结合新时展要求,针对农村文化社会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完善,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部分村庄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深入探讨村庄规划现状与解决措施。

1加强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1)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通过对既有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完善,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加强科学性指导,满足村庄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保证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1]。(2)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结合村庄规划特点得知,通过对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起到良好维护作用,确保农村各项资源得到高效、合理配置,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村庄规划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不断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满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需求。

2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农业水平的逐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我国部分区域仍然采取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的供电与供水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村庄规划不科学,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2规划方案不健全。结合以往的农村建设特点得知,一些村庄规划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使得村庄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存在较多矛盾,在此条件下,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通俗来说,在村庄规划设计环节,由于相关部门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缺乏准确预测,村庄规划工作过于随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在村庄规划环节,资料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村庄实际情况,降低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挑战。2.3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土地规划与村庄规划由不同部门负责,其中,土地规划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村庄规划工作由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由于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农业耕地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因为村庄土地与规划建设存在脱节现象,违法建房与盲目用地现象较为突出,增加村庄规划设计难度,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

3提高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

3.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确保村庄规划更加完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不断明确村庄规划目标与层次,针对农村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村庄规划目标,从而保证村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3]。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对村庄规划有关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确保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管理体系内容,加强统筹规划,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针对村庄规划进行全面监督与管控,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3.2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实施科学而规范的布局,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既有的政策实施情况,加大完善力度,制定出更为健全的制度政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同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建设发展水平得到更好提升[4]。同时,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政府业绩考核工作中,让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村庄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由于村庄规划内容不够完善,大部分照搬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影响农村建设进程。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特点,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监督,适当调整村庄规划目标。结合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相关人员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不断健全村庄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3.3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1)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既有乡村为核心依据,通过对乡村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乡村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准确划定不同阶段规模红线,在相应的规模内,编制出乡村规划方案,同时,边缘规划界限严禁进入到农田保护区域。针对村庄规划区域外部的农业用地,加强用途管制力度,如果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农业耕地,需要获得国土部门批准的相关证件。(2)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针对村庄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加强村庄改造力度,确保村庄建设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5]。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结合村庄规划设计特点得知,土地利用与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相关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需求,加强用地布局,确保现有土地资源得到良好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入手,具体见表1。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升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例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等等,可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玮,田华,吕迪.城边村发展问题与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胶州市西辛置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0,41(1):63-68,74.

[2]李延博,赵育,陈康,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方案研究:以宜阳县韩城镇官西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25):45-46,49.

[3]李洋,朱军.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木垒县英格堡乡为例[J].乡村科技,2017(30):36-39.

[4]樊保军.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基于上海市案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11-117.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4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二、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务员之家

6.2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2,(02).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农业;土地管理;应用

农业是国家的第一产业,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根基产业,对于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坚实的农业基础是保障国家发展的前提。而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面积在迅速增加,同时国家将发展重心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中,这使得农业这种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进一步明确农业用地的概况,对于在新时代提升农业技术与科研水平,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具有重大意义。

1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即指融合了各种现代化技术的测绘技术,凭借现代化技术的加持,现代化测绘不但测量精确度提升,在操作上也变得更为简洁,功能也更加丰富。现代测绘工作中常用的现代化技术主要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定位技术与建模技术。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新型测量技术,通过遥感器,可以实现在不与测量对象直接接触的前提下进行测绘[1]。相比于传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测量难以触及的测量对象,如地下对象;并且测量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地面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将遥感技术用于农业土地测绘中,可以节省测量时间,同时进一步扩大测量范围。1.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汇总、管理的的一套综合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将带采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当研究人员有对地理条件进行分析的需求时,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完成相关工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范围广、适应性强、数据种类丰富等优势,在农业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科研等工作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1.3定位系统。定位系统是指对地形、地貌以及地面目标等进行定位,通过定位系统可以明确不同地面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业土地管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在土地测绘中最常用的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系统,随着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的完善,将来我国的土地测绘中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定位系统。1.4三维建模。三维建模是当前的热点技术之一,很多技术中都存在三维建模,三维模型的直观性与可视化使得相关人员可以更加便利的进行工作,同时降低分析工作的门槛,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模型即可得知对应的信息。在现代测绘技术中,利用GIS与定位系统可实现对待测土地的各种信息的获取,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土地模型,土地模型在很多工作中都可以提供助力,下文中将进行详细说明。

2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2.1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我国管理农村用地如耕地等的重要手段,通过农村土地调查,可明确农村的土地面积、地形地貌、地区分布以及耕地的状态等,是制定农村发展方案以及耕地规划的重要基础。而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得到关于农村土地更为精确的数据,使得制定的方案更具精确性;利用现代测绘工程软件的功能可以绘制农村土地的地形图,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形图并可以得知农村土地的现状和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免除以往的在各农村来回奔波的辛苦,提升农村土地分析的效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GIS技术,可以建立更为详细的农村土地信息,对以往测绘工作中难以触及的方面,如地下状态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记录,将其反应在测绘模型中,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成为国土资源局规划农村用地的参考。例如当下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转让中,就可以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更为详细的农村土地信息,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承包转让问题。2.2农村土地规划设计。农村土地规划设计是农业用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对农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在正式利用前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对农村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所有的土地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保障现代社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为确保农业用地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设计农村土地规划方案时,需要获取土地的各种详细参数、如土地面积、空间位置、地块形状、高程信息、土质条件、气候水文等[2]。而现代测绘技术通过GIS系统可以实现将土地的各种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可视化功能生成三维模型图,这种直观形象的三维模型图可以为规划设计的相关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同时节省了其实地调查所需的时间,在提升了规划设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使规划设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针对性更强,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对增加农业生产力与提升农民收入也有一定帮助。2.3农业科研工作。农业科研是提升我国农业水平,帮助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环节之一,农业科研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新型作物的开发、病虫害的防治、更加科学的耕种方式等。而农业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因此传统的农业科研环节中科研人员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于收集各种与科研相关的数据上,加之农业用地面积较大,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对科研人员收集数据造成了很大阻碍,使得农业科研的效率较低。而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以及各种先进仪器的帮助下方便的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同时现代测绘技术的先进技术基础使得收集的数据更为精确,对农业科研结果的产出也有一定的助力。2.4农村土地勘测。农村土地勘测的目的是规划农村土地的管辖范围,土地勘测环节需要对土地的位置、边界等进行设定,同时计算土地的面积。由于农村土地面积较大且地形较为复杂,传统的勘测工作中难以在满足按照边界划分土地的同时平均土地的管辖面积。而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建立的三维模型,勘测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模型的方式方便的得出适宜的土地分界线,同时借助软件在模型上进行划分,合理的分配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以及土地面积等参数,使农村土地勘测工作更加公平合理,提升勘测工作的效率。2.5农村土地动态监控。动态监控是为了实时获取土地的状态,是对农村用地进行监管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动态监控需要实时的获取农村土地的当前信息,而以往的测绘工作速度较慢,在应对实时获取信息的工作时显得非常吃力[3]。而现代测绘技术利用GIS与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信息的收集并建模,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态监控与更新功能,当所监控的土地的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地貌等发生变化时,GIS与定位系统的配合工作可以将变动的信息直接更新到土地模型中。监控人员只需要通过监控模型即可得知土地的详细状态,这种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动态监控机制可以监控更大面积的农村土地,提升监控的效率,同时现代测绘技术更加精确的数据也可以帮助监控人员及时的发现农村土地的问题,为及时解决问题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3结论

本文对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地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代测绘技术包括遥感、GIS、定位与建模,在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规划、农业科研、土地勘测与动态监控工作中都有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澎涛.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7(7):77-79.

[2]杨先慧.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4):78-79.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基于GIS;土地规划;土地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与实现分析

1.引言

土地规划管理一直都是我国持续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怎样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得到有效的实现,就成了本文着重研究的重点。对此,国家土地局决定,利用现如今的科学技术,来加大对土地的管理力度。虽然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发现,我国土地局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对于土地规划出让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趋势中。其中主要可体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对信息的加工以及处理技术方面的水平还达不到要求,且规划的信息还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自身的管理手段及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被应用的频率较低,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因此,使得我们只能全面的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构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来对土地的规划流程信息以及其管理方式手段等,进行重新地整改和完善,从而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质一般提升。基于此,GIS随之被应用在了其中。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随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我国在土地规划出让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得到了非常积极的效应,并且GIS的出现,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以及青睐。GIS技术能够让我国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还能使得其管理的流程变得有条有序。由此可见,GIS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出让管理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了。那么,为了能够让管理人员进行高效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本文将以贵州境内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契机,来着重分析和研究土地出让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2.GIS的应用优势分析

众所周知,GIS又被成称为地理信息系统,GIS自身具有三维可视化以及能够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等诸多优势,所以,GIS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是非常可行的。首先,GIS技术中的RS技术,它能够非常快速、准确地获取到整个城市空间的信息,并且还能够与GIS相结合,进行综合地形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从而以此来实现对城市土地空间信息的大范围、可视化、短周期的动态监测。而这种长期制度化的监测,不仅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违法的建设开发行为的发生,而且还能清楚地发现各类用地的扩张与分布情况,并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城市土地发展的脉络与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此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理论上讲,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首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数码产品的地图映射,而且一个缓冲区的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发挥着网络信息流量调节的作用。另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地理信息系统扮演着“剃须剂”的角色,它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来带动一些商业的发展。其次,GIS技术还具有空间分析的功能。它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土地地形图进行一些土地地形的坡度、坡向的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与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图数据等多方面结合,从而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视域分析,制作出非常适宜的区分布图,最后结合具体情况,充分地发挥出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分布过于集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也是非常给力的。对于以往传统的土地规划,一般都是基于CAD平面设计或者图纸平面设计,而这种规划技术方法,却很少涉及到规划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无法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逼真的场景感。而利用GIS的地形模型构建功能,结合摄影像图,创建规划区域的地形,则就可以实现地表物体的三维可视化,从而降低规划的风险,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系统的设计目标

(1)以数据输入图形、表格数据、文本数据为主,来输入建库与数据的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主要包含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变化又非常大。所以说,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必须要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快速、准确、易用的数据入库和更新体系,以此来保证高效、高准确度、高精度地录入空间几何数据和各类属性信息,包含最新的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2)数据编辑地物的增加、修收与制除、地物属性的增加、修改与删除。把GIS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集成平台,通过网络土地资源空间和属性信息,实现资源信息高度共享,为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查询、分析、统计、辅助决策等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次,还要以定位查询为主。通过输入地理位置或名称,迅速找到相应的地物,这样才能更方便地查询到该地物的属性数据。其次,结合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以此来迅速掌握目标地块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相关属性数据,从而以此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自动化办公的需求,且还保证了系统数据管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保证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靠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动态可扩充性等。(3)注重对数据的维护。提供对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比如,对新的规划成果或对已有成果进行编辑修改,使得系统能够直接地进行更新替换。或者,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图文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各种文档资料及各类业务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本质上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些信息的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土地管理的本质。(4)能够利用GIS技术,将土地的规划成果图进行数据的可视化。简而言之,能够根据一些土地规划的相关数据要求,选择最佳合理的方案。

4.开发的方法与技术

本文以科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土地资源学、气候学、生态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然后进行交叉与综合的研究。在此同时,还需要采用集成开发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GIS、RS、GPS)等各方面的技术综合应用,实现一个功能强大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主要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1)应用了可视化技术及查询功能,以最直观的图表,来显示给土地管理的工作人员与用户。(2)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以此来实现具有能理解模糊概念的查询。(3)引入了GIS空间数据的质量与不确定性的分析,然后开展了空间数据的精度分析和质量控制。比如:对扫描数字化的数据、空间、矢量数据等方面的误差模型,展开相应的研究。(4)采用了ComCIS的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将GIS组件嵌入到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的用户应用程序中,从而以此来完成数据库管理功能与GIS功能,以及土地规划出让管理功能的无缝集成,最终实现制图和管理的可视化开发。

5.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都把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分为了以下三层:数据资源层、业务逻辑层以及用户界面层。三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面我们将逐一的来分析这三种框架。首先,数据资源层。它出现的目的及意义,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让土地规划出让的各种数据,得到实时有效的储存,并保证这些数据不会丢失。而其中所需要进行储存的,主要包括土地规划出让的基础数据、土地来源情况数据、规划用地数据、建设期情况数据、用地条件变更情况数据、其他补充合同情况数据、土地转让信息数据、土地收回情况数据等。其次,就是业务逻辑层。完成数据库管理及专业应用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分析统计汇总等,是该层系统的主要核心。最后则是用户界面层。而该层主要是通过界面用户,可以输入各种参数,然后发送各种指令,从而以此来获得系统操作的各种结果。

6.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原则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都是以系统的设计为主,只要设计的整体层面能够满足一些具体的需求,就能够得到有效且真实的数据。比如:该管理系统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条有序的系统体系来,而该系统的体系,就把它分为如图中的功能模块,然后再按照相应的步骤及顺序,对其进行逐一的组成。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图3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系统的合理设计。图3(1)注重以科学为主。对于一个系统设计而言,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否有力,又恰恰体现在其功能是否具有科学性。所以说,整个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还要从它整体的系统结构来看。其次,还要主要该系统的配件是否科学合理,配件作为系统结构的主要支撑力,如果它都不具备科学性了,那么建立该系统的意义又在何处?最后,该系统的建立,是否能够有效的保证,其应用能够科学的体现出人员、技术、资金能方面,只有做好了每一步,并按照相应的步骤,才能建立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系统。(2)注重以实用性为主。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说,系统的实用性是整个建设的主干力。也就是说,该系统的整体运行,是否实用、是否可靠、是否具有完整的功能结构等等,只有保证了这些方面的实用性,才能真正地做到满足人们的需求。(3)是否具有更新性。对于系统功能设计而言,不断地更新以及创新,才是真正满足土地发展的实际需求。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都应该做到以保证信息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为主,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建设前提基础,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有力的更新,才能促使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能够更加的规范和标准。

7.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大对GIS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对该方面内容的研究可知,GIS并非是一个数据层的,它是伴随着时间动态变化与处于三维空间中,完整体现了地理位置系统与信息技术之间具有的拓扑关系。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为其信息提供了规范化管理,而且带来了诸多优势,比如:通过将GIS引入到土地规划管理的业务中,解决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简单文字图表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图文一体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实质是在CIS平台的基础上,改善了传统土地规划出让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了传统国土管理系统未能实现的扩展功能,对推进国土部门综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伟宝.土地出让前期管理中的规划评估实践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2.

[2]东方.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土地财政未来走势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

[3]沈艺.土地出让前期管理中的规划评估实践[J].规划师,2017,33(S1):30-34.

[4]中山:土地出让后不得擅改规划设计[J].现代城市,2013,8(04):60.

[5]张静舒.带设计方案土地出让方式及其实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6]郑富信.基于土地储备的土地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3(09):219-220.

[7]傅为华,刘俊领.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10):82-85.

[8]张泽建.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节能

一、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及环境优化的原则

对于一个由开发体系与环境构成的有机系统的建筑物,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环境的最佳效益。在建筑物中,要充分体现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历史,要保持当地文脉与历史特色。此外,还要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与材料的利用,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污染。

(二)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的环保性主要表现在对能源的节约利用。因此,建筑公司要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对太阳能、风能等。此外,还要优化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扩建与改造建筑时,把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设计。

(三)健康舒适的原则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始终遵循建筑物的适用性与舒适性原则,考虑人们的健康,体现建筑的人文关怀,加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此,绿色建筑要保证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自然照明,保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

(一)合理地对建筑用地进行有效规划

合理地规划利用每一寸土地,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因此,要切合实际地保护、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国家必要建设,或是乡村建设用地时,要全面合理地规划布局,坚持把节约用地这一理念落实到位。在用地时,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利用劣地、坡地,不占用或是少占用农用耕地。从建筑的角度来讲节约用地,规划建筑用地,就是在建筑活动中尽量减少占地面积。节约用地,就是要在建筑用地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不浪费每一寸土地。从建筑规划设计上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对多层建筑的改造与设计,以提高建筑的容积使用率,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从而使城市容量得到增加。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要求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时,最大强度地加强对土地的利用,保证城市环境,提高住宅用地的集中度。在城镇、乡村的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加强对集散地的利用;在进行土地规划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二)加强“绿色”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体现

1.加强对环境的绿化建设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加强居民小区周围的绿化建设。在小区中,尽量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同时,可以扩充草坪面积的培植。在住宅小区中,要多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减少水泥砖铺地。

2.加强绿色立体墙体的设计

在对小区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加强对绿色墙体的运用。绿化墙体主要是指外表面覆盖着爬墙植物或者攀藤植物。适合垂直绿化的常见藤本植物有爬山虎、常春藤、凌霄、金银花、扶芳藤等。其中,墙体绿化广泛使用较多的是爬山虎。

3.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季风风向节能规划设计

在寒冷地区,建筑物布置在向阳的地方有利于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建在避风处可尽量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在南方炎热地区,设计要考虑建筑群、街道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基本一致,以加强城市不同区域的热交换,促进热量流动释放。

4.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运用

绿化建筑规划设计是为了做好节能建筑规划设计,节能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最好体现。整体环境规划设计是对建筑设计师综合设计能力的一种考验,在设计建筑时,要尽量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利用大环境来创设一种舒适节能的居住环境,从而降低生活对能源的消耗,适应自然规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就是要“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所以,建筑节能的设计重点在于朝向和间距。首先,要合理规划建筑朝向。设计之前首先要经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处理好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与主导风向、日照的相互关系。设计师应运用建筑空间构图原理和手法,将住宅、绿化、休闲娱乐区、道路等设施有机组合起来,达到道路、绿地、水面等因素都能为住宅区的空气流动服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绿色建筑概念的发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做为一个规划设计人员,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陶任重,秦海福.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

[2]董波.浅谈建筑节能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魅力中国,2008(27).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初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奋斗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越来越注重新农村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设计的问题也渐渐显露了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影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1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的规划区域、住宅布局、文化事业的设计以及规划重点、规划的科学性等都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所以,编制科学、布局规划合理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部分村庄的规划设计忽略了当地的人文环境以及风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进展。现阶段在设计村庄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村民意愿以及区域发展需求等,从而使村庄建设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1.2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我国全面推动新农村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注重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当前农业仍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同时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方向。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影响。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国家不仅仅是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还要对村庄建设做好规划设计,从而使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得到快速的推进。

2村庄规划设计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现代农业意识薄弱。我国虽然在不断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农民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认识不足,潜意识中仍保留小农经济意识,导致现代农业意识薄弱,单一的产业结构致使其家庭收入偏低,从而导致农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时当前部分村庄的规划管理未考虑当地土地规划现状,导致同一区域的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出现脱节或冲突现象。2.2基础设施不足。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由于其农业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其农业生产水平偏低,也造成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象,进而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低下,对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村庄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且不完善。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下、断头路普遍存在、规范的公路较少、制约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2.3村庄规划编制不科学。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庄未综合考虑村庄的建设规划以及自身的发展目标便进行规划编制,这就容易导致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不相符,容易出现规划编制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村庄在规划设计中缺乏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导致各村规划较为随意,同时部分村庄虽编制了村庄整体规划图,但在发展中未设计详细的规划,致使部分年限较长的规划没有及时得到修编。此外,在村庄规划设计中,由于村庄发展建设的相关基础资料缺失严重,地形图等资料不完善以及村庄规划设计单位水平较差等,导致资料信息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加强村庄规划设计

3.1普及现代农业意识和规划理念。针对当前我国多数农民现代农业意识薄弱以及规划理念不足的现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以及宣传部门的宣传活动,使村民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村庄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并使其在生活与村庄建设中树立规划理念,从而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例如,政府可以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并联合宣传部门前往各乡镇、村庄开展宣传活动,同时积极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使村民认识到村庄建设规划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全面了解新农村建设对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从而使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3.2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衔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得到了完善,但当前村庄规划设计中忽略了本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所以,要想使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有关部门就要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进行强化,并且要根据本地土地利用的时间情况来使各村庄的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目标明朗化,同时统筹兼顾土地资源,注重耕地保护,合理配置各村庄农业、非农业产业以及公共基础服务用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此外,村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废弃土地和空心村的管理,使建设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另外,全面管理农村宅基地,登记各家的宅基地面积,通过优惠政策等鼓励农民在城市购房。3.3强化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在优化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时,政府还需注重环境保护规划,提高村庄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力度,依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各村庄的生态功能定位以及环境保护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村庄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活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区,通过政策以及技术扶持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态园等休闲观光农业,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建设中,政府要注重环保型城市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建设环保型基础设施,完善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管理制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开展河道清淤以及治理工作,以保证村庄饮水和生态安全。3.4提高村庄规划科学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要加强村庄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就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等,规划区域的整体发展布局,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能够满足各村庄发展需求的详细规划。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完善各制度政策,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且,国家可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力度纳入政府业绩和考核标准系统中,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设计的关注以及实施力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设计的问题不断突显出来,对此,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发展现状和历史资源,不断普及现代农业意识和规划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并提高村庄规划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徐源.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解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6(10):40.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9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省养老服务条例》,聚焦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不到位、配建不到位、移交不到位、使用不到位等问题,健全工作机制,摸清设施底数,查找问题短板,强化整改落实,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提升全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到2021年底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和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清查整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到2022年6月底前,排查问题全面解决。

二、主要任务

根据《省养老服务条例》及鲁政发〔2014〕11号、鲁政办字〔2016〕22号、鲁政办字〔2018〕18号、鲁政办发〔2019〕31号、鲁民〔2021〕10号等各级文件要求,认真进行检查整改。其中,本方案中的城镇居住区新建小区和既有小区,以2014年5月26日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1号)为界限,既有小区是指2014年5月26日之前已明确拟出让土地规划条件的小区,新建小区是2014年5月26日之后明确拟出让土地规划条件的小区。

(一)设施规划情况

1.根据《省养老服务条例》,县民政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老年人分布以及变动等情况,编制《2020-2035年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2.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新建住宅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管理工作。落实新建城镇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要求。(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3.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提出居住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时,应当明确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设计要求。在审查新建住宅小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核查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对不符合的不得通过审查。在审查前,应当征求县民政部门意见。(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二)设施配建情况

1.根据鲁政发〔2014〕11号、鲁政办字〔2016〕22号文件要求,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县民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中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投资来源、产权归属、完成时限、移交方式等内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依法对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方案予以核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依法对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否符合建设条件意见书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既有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参照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要求,以不大于1000米为覆盖半径,由镇(街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调剂解决养老服务设施。(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当按照《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等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移交利用情况

1.对新建的城镇居住区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竣工验收前县民政部门与建设单位签订移交协议,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三个月内将设施以及有关建设资料全部无偿移交县民政部门。对未按约定移交、未纳入民政部门统一登记管理的,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镇街工作专班,逐小区清理移交。(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对配套建设和调剂配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以及政府资助建成的公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在不变更产权关系的前提下,由镇街负责明确养老服务专用面积、共用面积,登记造册,县民政部门统一登记管理,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根据实际无偿或低偿提供给养老专业服务组织使用,未经民政部门同意不得改变用途。(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3.检查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对存在被挤占挪用、资源闲置、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整改。(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四)建设与运营

1.县民政部门统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镇街根据配建房屋结构等实际情况,原则上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低于300平方米的建设老年食堂、文体活动中心、养老驿站。(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完成时限:持续建设)

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由第三方运营,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养老驿站“四位一体”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撑。(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完成时限:持续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镇街等主要领导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以上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股室负责人为主的工作专班,逐小区进行清理整治移交。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定期会商研究,加强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问题,对整改工作原则上至少半月一调度。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土地管控;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中山古称香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改革开放之初,秉持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山迅速崛起,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当前,广东省正在全面推进“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以及珠三角湾区的“二次开发”,中山迎来了区域整合与战略转型的新机遇。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港珠澳大桥、广珠西线高速、沿海高速、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广珠城际轨道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山将逐步发展成为珠江西岸的经济桥头堡和枢纽城市,承担起地区性中心城市的职能。长江路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与火炬开发区的结合部,串联岐江新城总部经济区、东区商务中心、中山博览中心、长江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城市重要节点,是中心城区内南北向的重要交通干道,也是中心区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地段。面对机遇,同时结合长江路升级改造工程,规划通过对长江路沿线区域的功能定位、用地性质、交通组织、绿地景观、地下空间、公服配套、开发模式等的综合研究,对长江路沿线的土地开发、城市形象提出明确的愿景和控制说明,为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以及城市建设提供建议和指导。

1问题与策略

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涉及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公共空间及景观设计、公服及市政设施规划等方面,但各部分的规划构想在目前的法定规划体系中无法完全体现,规划通过借鉴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先进城市管理办法,结合中山自身的规划管理体系,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设计导则,立体综合开发、加强政土地使用管理。

2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和控制土地开发

本城市设计为蓝图式的规划,是对长江路沿线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物质要素的综合设计。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及具体地块开发两个层面,本规划分别提出了城市设计控制导则与地块控制图则,以指导后续的开发建设。2.1城市设计控制导则。主要为街道、开放空间、建筑形态、场地开发、街道设施与家具、照明、广告标识系统共7个方面,均为指导性控制内容。2.2地块控制图则。强制性控制内容为:地块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绿地率、建筑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停车泊位、公共停车泊位、建筑退缩界线、塔楼控制范围、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骑楼界面(含骑楼高度、宽度等断面控制)、过街连廊、建筑贴线80%界面共15个方面。指导性控制内容为:地块机动车出入口、过街地下人行通道、公交车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共4个方面。通过城市设计控制导则可以在整体系统性的设计对片区加以指导控制,再配合地块控制图则的强制性控制内容和指导性控制内容落实各地块中各落实城市设计要素,能有效提高城市三维设计在具体开发中的控制力度,但由于城市设计并非法定规划,上述控制内容,可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进行研究落实,并在后续的土地开发出让中,作为出让地块的设计条件,提高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3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土地,发挥城市形态效应

虽然城市设计导则能有效指导和控制对各地块开发条件,但基于尊重实际情况的考虑,仍会保留较大的弹性空间供土地开发者进行调整。为实现整体城市形象,发挥城市形态效应,建议实行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土地,进一步实现各城市要素的整合,例如可通过城市土地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把各地块、各业主在不同开发时序中仍能保持一定的系统性的联系,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具体措施如下:3.1城市土地地上空间利用。一是高层建筑楼层的功能分流。高层建筑,特别是临街、城市中心区位、繁华地段的高层建筑,应该实施功能分流。二是设立高架道路或高架人行道。在土地比较紧张的城市,尤其在城市繁华地段或交通枢纽地段,兴建高架道路、高架人行道,可在空中实现人、车分流,解决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的问题。三是城市公共设施立体化。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可将公共电话亭、行人休息场所、公厕等公共设施建筑修建成多层建筑或集多种项目于一体。3.2城市土地向地下空间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土地的地下空间开发比地上空间规划更具可行性,潜力更大。在节约能源和资源、密闭性能等方面比较明显地优于城市土地的地上空间开发。其开发形式多样,前景乐观,主要有:开发地下停车场所;地下交通网,包括地铁、地下公路隧道、地下步行系统及地下过街道等;开发地下商业窗口及综合服务设施;地下仓库;地下公用管线系统、综合隧道等等。

4强化土地用途空间管制、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土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管理是从政府角度保证土地使用恪守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亦是实现城市设计设想的重要保障。为确保土地使用符合城市设计的设想,必须对不同土地的使用性质、所有权属及其转移等予以必要的限制。土地规划部门应根据土地使用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一定的功能分区和用途规定,土地必须按规定用途进行规划后才允许开发。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土地规划体系,土地使用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土地使用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有土地使用管理的龙头之称。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并不完善,土地使用的总体五级规划体系内容比较雷同,大多是宏观上过细,特别是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各级规划由于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其侧重点和内容深度应不同,土地使用规划的目标、内容、方法应有所改革。越是到下层,越应充分体现规划的具体可操作性。土地使用规划,应充分体现市情和区情,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进行区域性土地使用布局,进行土地用途管制区域划定,确定分区土地使用方向和土地使用管制规划,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设计中分区管理与指标控制相结合,采取多种经济措施限制非适宜和非允许用途的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有体制下,涉及的管理部门也较多。因此必须提高利用过程的科学性,强调各部门协调性,实现综合管理是实现城市设计构想的重要保障。4.1构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实施土地使用跟踪管理。土地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集约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决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只批地不监管。为了切实发现和解决土地使用过程的问题,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做到土地使用的跟踪管理。4.2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加强动态综合管理。因为土地管理工作牵涉的部门众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步调不一、数据不一的情况。为保证土地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各部门应及时协调工作,首先要在技术层面上解决障碍。政府应考虑跨部门建立统一的GIS平台,实现综合数据库的共享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工作,使各部门都能做到对新区土地状况的及时把握。

5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作为实施这样政策体系的实体,应当是城市的整个政府部门。在发挥规划、土地、环保、房地产管理等部门作用的同时,建立政府、开发商、拆迁户和市民整体利益的四方协调保障机制。在各个部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都应当以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法定指标作为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开发决定的依据。同时,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首先,加强对城市用地分期投入开发总量的宏观控制;其次,保持城市公益性用地与开发性用地的合理比例,保障公共设施的实现;再有,控制城市建设容量,引导城市景观设计。建立专家审查制度,针对重要城市节点地段,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需提交专家审查会审查,并将此条款纳入到地块的设计条件中,为建筑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