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05:05

土地规划管理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基于GIS;土地规划;土地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与实现分析

1.引言

土地规划管理一直都是我国持续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怎样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得到有效的实现,就成了本文着重研究的重点。对此,国家土地局决定,利用现如今的科学技术,来加大对土地的管理力度。虽然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发现,我国土地局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对于土地规划出让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趋势中。其中主要可体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对信息的加工以及处理技术方面的水平还达不到要求,且规划的信息还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自身的管理手段及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被应用的频率较低,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因此,使得我们只能全面的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构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来对土地的规划流程信息以及其管理方式手段等,进行重新地整改和完善,从而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质一般提升。基于此,GIS随之被应用在了其中。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随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我国在土地规划出让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得到了非常积极的效应,并且GIS的出现,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以及青睐。GIS技术能够让我国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还能使得其管理的流程变得有条有序。由此可见,GIS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出让管理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了。那么,为了能够让管理人员进行高效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本文将以贵州境内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契机,来着重分析和研究土地出让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2.GIS的应用优势分析

众所周知,GIS又被成称为地理信息系统,GIS自身具有三维可视化以及能够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等诸多优势,所以,GIS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是非常可行的。首先,GIS技术中的RS技术,它能够非常快速、准确地获取到整个城市空间的信息,并且还能够与GIS相结合,进行综合地形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从而以此来实现对城市土地空间信息的大范围、可视化、短周期的动态监测。而这种长期制度化的监测,不仅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违法的建设开发行为的发生,而且还能清楚地发现各类用地的扩张与分布情况,并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城市土地发展的脉络与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此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理论上讲,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首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数码产品的地图映射,而且一个缓冲区的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发挥着网络信息流量调节的作用。另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地理信息系统扮演着“剃须剂”的角色,它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来带动一些商业的发展。其次,GIS技术还具有空间分析的功能。它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土地地形图进行一些土地地形的坡度、坡向的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与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图数据等多方面结合,从而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视域分析,制作出非常适宜的区分布图,最后结合具体情况,充分地发挥出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分布过于集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也是非常给力的。对于以往传统的土地规划,一般都是基于CAD平面设计或者图纸平面设计,而这种规划技术方法,却很少涉及到规划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无法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逼真的场景感。而利用GIS的地形模型构建功能,结合摄影像图,创建规划区域的地形,则就可以实现地表物体的三维可视化,从而降低规划的风险,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系统的设计目标

(1)以数据输入图形、表格数据、文本数据为主,来输入建库与数据的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主要包含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变化又非常大。所以说,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必须要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快速、准确、易用的数据入库和更新体系,以此来保证高效、高准确度、高精度地录入空间几何数据和各类属性信息,包含最新的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2)数据编辑地物的增加、修收与制除、地物属性的增加、修改与删除。把GIS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集成平台,通过网络土地资源空间和属性信息,实现资源信息高度共享,为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查询、分析、统计、辅助决策等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次,还要以定位查询为主。通过输入地理位置或名称,迅速找到相应的地物,这样才能更方便地查询到该地物的属性数据。其次,结合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以此来迅速掌握目标地块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相关属性数据,从而以此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自动化办公的需求,且还保证了系统数据管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保证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靠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动态可扩充性等。(3)注重对数据的维护。提供对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比如,对新的规划成果或对已有成果进行编辑修改,使得系统能够直接地进行更新替换。或者,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图文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各种文档资料及各类业务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本质上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些信息的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土地管理的本质。(4)能够利用GIS技术,将土地的规划成果图进行数据的可视化。简而言之,能够根据一些土地规划的相关数据要求,选择最佳合理的方案。

4.开发的方法与技术

本文以科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土地资源学、气候学、生态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然后进行交叉与综合的研究。在此同时,还需要采用集成开发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GIS、RS、GPS)等各方面的技术综合应用,实现一个功能强大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主要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1)应用了可视化技术及查询功能,以最直观的图表,来显示给土地管理的工作人员与用户。(2)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以此来实现具有能理解模糊概念的查询。(3)引入了GIS空间数据的质量与不确定性的分析,然后开展了空间数据的精度分析和质量控制。比如:对扫描数字化的数据、空间、矢量数据等方面的误差模型,展开相应的研究。(4)采用了ComCIS的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将GIS组件嵌入到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的用户应用程序中,从而以此来完成数据库管理功能与GIS功能,以及土地规划出让管理功能的无缝集成,最终实现制图和管理的可视化开发。

5.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都把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分为了以下三层:数据资源层、业务逻辑层以及用户界面层。三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面我们将逐一的来分析这三种框架。首先,数据资源层。它出现的目的及意义,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让土地规划出让的各种数据,得到实时有效的储存,并保证这些数据不会丢失。而其中所需要进行储存的,主要包括土地规划出让的基础数据、土地来源情况数据、规划用地数据、建设期情况数据、用地条件变更情况数据、其他补充合同情况数据、土地转让信息数据、土地收回情况数据等。其次,就是业务逻辑层。完成数据库管理及专业应用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分析统计汇总等,是该层系统的主要核心。最后则是用户界面层。而该层主要是通过界面用户,可以输入各种参数,然后发送各种指令,从而以此来获得系统操作的各种结果。

6.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原则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都是以系统的设计为主,只要设计的整体层面能够满足一些具体的需求,就能够得到有效且真实的数据。比如:该管理系统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条有序的系统体系来,而该系统的体系,就把它分为如图中的功能模块,然后再按照相应的步骤及顺序,对其进行逐一的组成。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图3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系统的合理设计。图3(1)注重以科学为主。对于一个系统设计而言,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否有力,又恰恰体现在其功能是否具有科学性。所以说,整个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还要从它整体的系统结构来看。其次,还要主要该系统的配件是否科学合理,配件作为系统结构的主要支撑力,如果它都不具备科学性了,那么建立该系统的意义又在何处?最后,该系统的建立,是否能够有效的保证,其应用能够科学的体现出人员、技术、资金能方面,只有做好了每一步,并按照相应的步骤,才能建立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系统。(2)注重以实用性为主。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说,系统的实用性是整个建设的主干力。也就是说,该系统的整体运行,是否实用、是否可靠、是否具有完整的功能结构等等,只有保证了这些方面的实用性,才能真正地做到满足人们的需求。(3)是否具有更新性。对于系统功能设计而言,不断地更新以及创新,才是真正满足土地发展的实际需求。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都应该做到以保证信息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为主,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建设前提基础,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有力的更新,才能促使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能够更加的规范和标准。

7.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大对GIS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对该方面内容的研究可知,GIS并非是一个数据层的,它是伴随着时间动态变化与处于三维空间中,完整体现了地理位置系统与信息技术之间具有的拓扑关系。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为其信息提供了规范化管理,而且带来了诸多优势,比如:通过将GIS引入到土地规划管理的业务中,解决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简单文字图表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图文一体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实质是在CIS平台的基础上,改善了传统土地规划出让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了传统国土管理系统未能实现的扩展功能,对推进国土部门综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伟宝.土地出让前期管理中的规划评估实践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2.

[2]东方.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土地财政未来走势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

[3]沈艺.土地出让前期管理中的规划评估实践[J].规划师,2017,33(S1):30-34.

[4]中山:土地出让后不得擅改规划设计[J].现代城市,2013,8(04):60.

[5]张静舒.带设计方案土地出让方式及其实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6]郑富信.基于土地储备的土地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3(09):219-220.

[7]傅为华,刘俊领.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10):82-85.

[8]张泽建.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2

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直辖市、市和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投放量应当与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应当与建设项目相结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城市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要求,编制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和计划,包括地块数量、用地面积、地块位置、出让步骤等,保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第五条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

出让的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第六条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线,开发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附图应当包括:地块区位和现状,地块座标、标高,道路红线座标、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地块周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第七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必须附具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出让方和受让方不得擅自变更。在出让、转让过程中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应当根据城市各地段的现状和规划要求等因素确定。土地出让金的测算应当把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在城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和有关部门进行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出让金的测算。

第九条已取得土地出让合同的,受让方应当持出让合同依法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

第十条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再转让时,受让方应当遵守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受让方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受让方如需改变原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受让方在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外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或设施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给予适当提高容积率的补偿。

受让方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变更规划设计条件而获得的收益,应当按规定比例上交城市政府。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过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凡持未附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的出让、转让合同,或擅自变更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凡未取得或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的,土地权属证明无效。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情况逐项登记,定期汇总。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深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对申领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3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上半年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做简要的汇报,并就下半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的进展情况

半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以建设**市的现代化卫星城镇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园林城、环保模范城为动力,按照“南扩西移,改旧建新,突出特色,融入**”的思路,全面实施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和住宅建设工程,倾力打造全区最佳人居县城,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城乡规划修编得到完善,审批执行逐步规范。修编报批了县城总体规划、园区发展规划和集镇总体规划,城镇规划的总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不断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对年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明确把**县定位为“**市的现代化卫星城”,将规划连接**德胜工业园区,面积从现在的平方公里逐步扩展到平方公里,县城居住人口到年增加到万人。二是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注意科学合理的布局。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要求本稿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规划部门严格按照规划审批程序核发“一书两证”,使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三是完成了县城所有开发建设项目的测量、规划方案审核和定位放线工作。四是完成了个乡镇个村个村民小组庄点的详细规划工作。

(二)城乡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月份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城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万元,同比增长。

基础设不断完善。投资万元新建欣兰广场西路、光明路东段、育才西路,欣兰广场西路已竣工交付使用,光明路东段预计月日竣工,育才巷西路和新街区北段道路工程待开发改造时同期进行建设。计划投资万元建设县城西区污水泵站,占地面积亩,现进入降水处理和基础开挖阶段,计划月底竣工交付使用。投资万元,在朔方北街县工会北侧三角地建设馨园广场,占地平方米(约亩),以绿化、休闲为主,绿化占。目前绿化工程已全部完成,预计月日前将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兰山公园改造全面启动,预计划月份竣工。

县城园林绿化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全县把创建国家园林城摆在优化环境,发展经济的突出地位,精心规划设计,扩大种植量,增加县城绿量,严格执行“绿色图章管制制度”。在严把苗木质量关,提高树木成活率的同时狠抓了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截止目前,园林绿化工程完成植树万株(穴),其中:栽植乔木万株,长青树万株,灌木万株(穴),时令花草墩。新增绿地面积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到,绿化覆盖率达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园式住宅小区个万平方米。今年共有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进入**,按县城总体规划共开发建设项目项,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项,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新建项目项,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现已开工建设项目项,其它正在进行拆迁、施工图设计和前期准备工作,计划月日前将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将有万平方米建成竣工交付使用。

旧城改造拆迁力度加大。严格按照《**县拆迁管理办法》依法实施县城处**拆迁,计划拆迁户,现已拆迁户。其中,永泰兴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拆迁建设的工行后的住宅楼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其他正在拆迁。**一中西侧有拆迁户户,平方米,已拆户。豪森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北街粮库区域涉及的户拆迁户和民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桃林一组涉及的约户拆迁户,目前正在协商之中。启动实施了宁煤集团生活区规划建设,前期征地工作基本结束,涉及新胜村二、八组庄点拆迁工作,待资金到位后实施拆迁。完成了**市北环高速公路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和线拓宽改造的前期协调工作。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投资万元,实施了立岗、洪广镇政府办公大楼新建工程,目前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计划年底交付使用。实施了农民新居工程,制定并印发了《**县农民村庄五年规划建设实施意见》,与各乡镇场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下达了任务,明确了奖罚。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新建庄点有个,基本完成建设的有户,下地基的户。

城市经营工作稳步推进。加大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对全县固定资产进行了分类计帐,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了融资工作力度,加强和商业银行的合作,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支行建立新的信用关系,争取中长期的信用贷款,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三)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认真贯彻了国务院《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精神,通过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上级政府下达的指标。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加强了地籍信息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土地产权管理,开展了城镇住房登记证发证工作,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建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精神,规范了县城、园区规划区内及农民宅基地的管理,维护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半年来共制止非法案件起,拆除违章建筑平方米,复垦毁坏的耕地亩,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了城乡规划管理,严格了各类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预审,确保了全县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认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确保耕地动态平衡,完成了常信乡谭渠土地整理项目公顷并经国土资源厅验收,完成了洪广镇北庙村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积极做好习岗镇、常信乡公顷土地项目的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工作,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共挂牌出让土地宗,收取土地出让金万元全部上缴财政。公务员之家:

(四)环保工作成效明显。

进一步理顺了环保机构管理体制,强化了环保部门的监督职能,配合“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活动,狠抓了重点污染企业的废水排放和污染达标工作,得到了自治区人大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广泛开展了创建国家环保模**城活动,大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认真贯彻《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德胜工业园区和暖泉工业区的监督管理,完成了个建设环境评价项目的预审和个项目的审批,有效防止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五)抗震设防工作逐步规范。

严格执行了《**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完成了家拟建项目的确认审批,完善了个重点单位,个乡镇场,个大中型企业的地震应急预案。

(六)城市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加大城乡综合整治力度,认真抓好“三乱”专项整治工作,全面维护县城交通秩序。集中对银河路及文化广场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临时摊点摆放进行整治,通过指定停车及摊点位置,进一步规范了车辆运营和商贩经营行为;强化了沿街各单位、个体户的门前“三包”和户外广告的管理,清理烟草广告多处;加大了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力度,清理垃圾达吨。接管新贸市场环卫工作井然有序,卫生死角得到有效清理;加大了环卫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了硬件设施水平;社区工作突出了宣传教育、培训就业的主题,加强了治安防范和矛盾调处,解决了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活动蓬勃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缺乏创新理念,发展眼光不够远,水系规划和大项目、标志性建筑还没有策划。

二是在基建规划方案审查中缺乏专业人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不强,布局不尽合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监察力度不够,个别工程存在不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

三是征地拆迁、物业管理、分户供暖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还不能完全妥善处理,群众上访现象还时有发生。

四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县城道路及部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环境建设;环境保护

合理的空间资源配置,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基础,来保证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土地资源是由政府统一管控,并以城市规划的要求为依据,将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建筑企业,指导城市的向前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占据了一定的农业耕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耕地的保护工作,通过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科学发展为原则,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共同进步。

1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

1.1城市扩张问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城市区域内的建设用地正在逐步缩小,逐步在向城市郊区蔓延,城市建设虽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在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相对地缩减了农业耕地面积,而且不利于城市交通,增加了居住成本,城市居民逐渐向郊区迁移,致使城市区域居民数量的减少,并且郊区面积广阔,住房建设较为分散,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1.2城市发展问题。城市不断建设,也逐步向郊区延伸,这就消耗了一定的郊区和农业土地,使得城市不断占据农业耕地、森林土地、湿地等,使自然资源在逐步的缩减,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经阶段,国土资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用地变成高楼大厦,广阔的湿地变成了住宅区。1.3城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城市中心环境过于拥挤,建设用地逐步在缩减,而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却在逐渐增加,高密度发展使得城市显得特别拥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实现最大的价值,城市楼房向高空发展,致使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楼林立,遮挡附近低层建筑,促使城市的空间环境进一步恶化。

2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2.1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自己的家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并且以往的土地规划利用空间注重的是经济建设,对自然环境考虑较少,往往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发出了警告,人们开始密切关注自然环境问题,在土地规划利用中,开始融入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容,我国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大力倡导节能降耗,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和保护才可逐渐恢复,所以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需要协调两者间的关系,两者并重,方可保障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促进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2.2价值观上的互相矛盾。大自然免费为人类提供水、空气、动植物、能源等,人们长时间从自然界获取这些资源,依赖自然生存,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致使资源过度的消耗。人们为了自身的生产生活,砍伐森林、开发利用资源,侵占草原、湿地作为农业用地,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对土地利用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2.3工业建设对环境建设的影响。工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致使工业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对象。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不应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由于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对环境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可使用土地规划的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空间。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果缺少有效的控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城市雾霾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开展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3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在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3.1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控制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确保人类资源消耗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约束自身的行为,杜绝资源的浪费。第一,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节约为目的,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应积极探寻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比如风力、太阳能等在发电行业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促进人类社会快速迈进新能源时代;第二,在环境容量可承受的范围内,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使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资源开发利用以节约为原则,确保废气物排放控制在自然分解能力的范围内;第三,土地规划要具有公平性,公平对待现在和未来,现代人要为后人负责,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为后人考虑,为未来社会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公平的开发土地利用空间,使后人同样享有大自然的馈赠。3.2合理配置空间资源。(1)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土地规划利用为依据,进行土地的总量控制,对城市、农村的人均用地进行准确控制,采取用地指标的方式,对各项用地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农村的宅基地标准、城市居住用地标准、环保标准、工业用地标准等,通过总量控制和用地指标控制,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2)规范化用地指标。建立人均用地指标,为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土地资源审批是土地供应的前提,加强审批过程的管理,按照规划、设计、定额的要求,对审批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且依据人均用地指标编制用地计划,尤其是农业用地,在审批过程中,参照农用地转用计划,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要坚决执行一户一处的用地制度,设置农村住宅的面积标准,按照人口数量设置限额范围,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管理,明确申请流程,严格执行审批程序。(3)预测区域内人口数量。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人口数量是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土地资源有限的状况下,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使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要对今后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然后进行土地的规划,才可保证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科学性。(4)整合土地空间资源。农村的村庄分散,并且各个村庄的人口较少,通过村庄的合并,以及适当减少工况用地,达到节约建设用地的目的,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郊区附近的分散村庄,由政府主导进行拆迁,并按照拆迁安置补偿的要求对村民进行货币补偿,或者是集中建设安置房,整合城市郊区的土地空间资源,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首先,以先拆后建为土地规划利用的原则,建设农村集中安置区,城市建设用地集中管理,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其次,建设产业集中区,打造城市产业集合体,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充了建设用地;第三,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产业集中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企业的尽快落户做好准备。3.3统一用地分类。在新的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中,对用地进行统一分类,分为建设和非建设用地,对建设用地中的教育用地、宗教用地、管道运输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等,进行重新的分类和整合,非建设用地没有变化,具体的措施如下。第一,将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到城镇用地分类管理中,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扩大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的范围,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用地;第二,设置苗圃地,为城市绿化提供助力,对天然草地进行重新定义,以满足土地规划的需求,将退化、沙化的草地与退耕还草地进行重新的描述;第三,规范化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完善农村旅游用地的概念;第四,城市用地分类与农村用地分类进行统一,为土地的集中管理奠定基础;第五,沟渠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畴,并与防洪用地进行区分;第六,湿地分类,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要有所区别,对近海湿地、海岸湿地、人工湿地进行分别的定义和描述。3.4科学界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范围。影响城市开发边界用地范围确定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土地规划政策、城郊土地的适宜性等,所以在边界界定时,要对城市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并对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性;对城市空间的纵横发展进行准确的预估;应用弹性土地规划,预留城乡建设用地的15%作为弹性土地规划的储备资源,以应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边界范围的科学界定。3.5农村土地单元化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结合村庄的布局情况,在保证农村土地空间的基础上,使用单元化的土地规划手段,将村庄作为基本单元,对区域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单元划分,界定各个单元的规划范围,进行单元化的土地利用管控,保护单元内的农业用地,并对单元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管理,确保单元内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对农村交通进行优化,合理布局电网线路,整合单元内的土地资源,扩充农业的种植面积。3.6打造绿色生态化的土地规划利用机制。将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作为着力点,以政府为主导,改变原有的土地规划利用观念,以科学合理为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的原则,精益求精的做好各项工作,落实绿色生态化的城乡经济建设,不可将规划措施停留在书本上,协调土地规划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工作流程,对规划用地进行科学管理,明确建设用地的功能,确定建设用地的边界范围,打造绿色生态化的土地规划利用工作机制,保证城乡建设用地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过度的森林砍伐、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侵占农业耕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科学的土地规划,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储备建设用地,集中分散村庄,科学界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范围,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忠玲.浅析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学与财富,2018(11):195.

[2]葛利玲,王乐,常献伟,等.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以裴李岗村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45-47.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策略

通过开展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因此在进行实践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工作实际,科学的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对策。

1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土地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对于城乡经济而言,只有确保土地资源应用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才可以促进其发展。即使国内土地资源丰富,并且人口基数庞大,不过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应用承受更大负担。对此,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唯有如此才可以较快速度达到民众要求,进一步实现经济转型。在城乡建设中,倘若土地资源可以达到工作生活需求,那么方可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土地资源欠缺,便导致建设速度放缓,导致城乡规划建设面临很大难题,而若在土地资源应用过程中,能够确保其科学性,并与国家发展方向相符,那么便可推动城乡规划建设。

2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策略

2.1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在城乡规划中,通过运用规划建设制度,可以确保此项工作正常开展,同时随着工作不断开展构建为完备的土地规划建设体系,可以推动城乡建设,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当实际开展城乡规划工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建设制度,与此同时对于领导层而言,需要科学规划与应用土地资源。唯有有效管控土地资源,才可以降低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等现象的发生率。当管理土地时,同样需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而且还需重视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城乡健康长远发展。当制定项目的时候,应该编制不同方案,然后选出最佳方案,杜绝更改其中与土地规划相关的内容,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具体内容与原则为准。除此之外,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应该纵观全局,在城乡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体性能,在第一时间改善不良问题,从而更快、更高效地进行城乡建设规划。2.2改善土地管理方案。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土地管理举足轻重,同时它与整体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土地管理中,为提高效率,一定要调整与改善土地管理方案。当实际进行城乡建设规划之前,应该科学编制建设规划方案,如若不然阻碍规划建设,对于土地管理方案而言,需要以城市具体情况等为依据,通过深入分析,更为高效地应用土地资源,防止浪费现象出现。当规划土地时,一定要防止资源费分配缺乏合理性,以此造成资源浪费。设计出的方案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另外,对于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管理者而言,同样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新知识与技术,由此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效率,编制出更为优秀的土地管理规划方案。2.3增强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根据城乡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相对较长的周期,因此规划管理中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为确保城乡规划管理正常开展,一定要提高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以预先制定的标准与要求为依据,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关对策有效应对,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为对象,加大对其监督力度,从而使其将自身职责落到实处。针对相关管理制度而言,通常是为监督人员提供一定帮助,使其在现场有效开展管理工作,如果缺乏制度,这部分人员便无法贯彻落实自身权利。现阶段,当开展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时,从整体上加强实践,在此过程中能够发现为数较多的地区尚有监督工作停留于表面的现象,以此阻碍城县规划发展。为处理好各种问题,必须深入现场,以其实际情况为依据,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由此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推动城乡规划发展进程。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为增强管理能力,一定要重视土地,有效监督其规划建设,从而为城乡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保障。2.4提高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城乡规划以及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相应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以及过硬的技能。所以,从城乡规划人员以及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具备两项内容。首先是综合素质,对于这两部分工作人员来讲,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实际开展工作时,切忌存在私心,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将所有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后是专业能力,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对于这两部分人员而言同样应该深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技能,并且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有效管理土地。除此之外,相关单位还应该以这些工作人员为对象,加强培训教育。

3结语

总之,通过实践研究,在进行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性发展实际,科学的完善规划方案,并有效地提高规划管理效率,以此才利于不断提高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美岑.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4):184+186.

[2]吴青梅.城乡规划建设中与土地管理相关的影响因素[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8):29-30.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7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二、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务员之家

6.2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2,(02).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在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要按照已经规划的方案对土地资源合理使用,通常包括教育用地、生态绿化用地地、工业用地等。要能够提高各种规划用地的利用水平,则需要针对各类土地用途融合使用方法对其合并,从而形成综合的运行体系能够提高对于国土空间的使用水平。

一、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问题

(一)土地利用率问题。目前的土地利用率从表面上来看较高,但是实际使用阶段存在严重缺陷,比如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土地来说,不少农业用地存在被侵占问题,占用建设了工业项目,而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只处于世界的中端水平,当前存在的这一缺陷会让农业用地的总量进一步下降,同时广大失地农民未能获得工业生产的相关技能,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并引发社会矛盾,可以说当前土地利用率不足的一个最直观原因是对土地用途的不合理规划,此外即使在城市土地中也存在该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将生态绿化用地应用于工业项目用地、商业住宅开发用地等,虽然城市居民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补偿收入,但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不能达到要求,自然也是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二)土地搭配形式问题。在土地的利用阶段,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才可以让建成的土地资源体系收益,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关于土地搭配形式的缺陷在于,一方面是对于各类土地的关联方法存在缺陷,导致各类土地的利用率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土地的搭配并不满足周边民众的生活需求以及科学的发展的需求,导致实际的土地利用水平下降。此外在具体的搭配阶段,尤其需要做好生态资源环境用地和其余类型土地之间的关联,包括和商业用地间的关联、住宅开发用地间的关联、教育、医疗等公益性用地之间的关联等,从而让整个城市具体的合理地管理运营系统。(三)土地规划方法问题。在土地规划阶段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包括土地之间的资源融合、土地侵占量的深入合理控制等,要求建成的综合管理系统可发挥作用[1]。比如对于生态绿化用地来说,采取的建设方法包括硬软件系统的结合、原有资源系统的合理使用等,唯有如此才可在有效降低对自然环境破坏效果的同时提高经济收益和安全保障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土地规划方法只凭借原有的经验以及政府部门的调控确定资源的使用方式,而实际的使用方法是否科学未能经过全面的深入探讨。

二、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方法

(一)土地利用率提高方法。在土地的利用率提高阶段,要研究当地的自地质环境以及原有的运行体系,防止在后续的发展阶段出现问题,在土地利用率的具体研究过程,可采用多种新型技术模式升级现有的管理方法,比如采用GIS技术观测当前管理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并且该数据要进行全面的革新,如在农业用地的观察阶段,当发现某区域的农业用地被大面积更改为工业用地时,则GIS技术要把这一信息及时提交给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让该部门研究这一变更形式是否得到了该部门的同意,当发现存在违法占用问题时,则可责成当地的政府部门将非法侵占农业土地,在规定时间之内将土地的用途还原为原有的用途。另外对于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工作也要根据其本身用途,按照不同的时间以及季节变化,研究该地区土地的发展情况,才可以制定今后的土地利用率提高方法体系。(二)土地搭配形式升级方法。在土地搭配形式的升级阶段,要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势以及资源的搭配体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搭配方式。比如发现该地区的工业用地总量较多,但是生态绿化用地的总量较少,要研究这类土地资源的管理形式。在具体的搭配形式升级过程,要把生态资源土地嵌入到工业用地中,建成生态广场以及生态绿化系统,完善城乡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空间,通过对该方法的使用,让土地的搭配形式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让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三)土地规划形式升级方法在土地规划形式的升级阶段,核心思想是防止对原有的土地资源系统造成过大的干扰,要基于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土地的规划形式具备更高的合理性。比如当发现某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效果较好,并且其中含有丰富的水资源时,则要防止对水资源造成过大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完成后续的规划和系统建设工作[2]。例如在水资源的利用阶段,采用的专业化工作方法是在原有的水系周边建立防汛系统,同时在已经栽种了大量植物的土地上建设储水池以及地下储水设备,其在运行阶段可以把自然降水进行进一步的存储,从而建成的完善的水资源运行体系。(四)土地合并形式升级方法。在土地合并形式的升级阶段,一方面要研究现有运行体系的合并形式,另一方面要研究现有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形成的土地合并形式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比如在某区域的运行发展阶段,发现某地区的土地类型较为单一,只含有工业用地,而后续的合并方法是在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把工业用地的一部分划出来调整为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绿化用地,并且将工业用地提高使用效率,从而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具有生态效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利用过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的利用率不足、土地规划方法存在问题等,导致实际的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和预期标准存在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对土地应用类型和应用方法的全面分析、土地资源经过深入调查后将其合并、国土资源规划方法的科学升级等,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质量,这正是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巨兴.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下利用GIS技术的村庄规划———以赤松村为例[J].居业,2019(12):64+69.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9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生产的无限扩展,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越来越明显,简单的土地所有权已不能满足所有者的个人利益需要,而更难达到土地资源价值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特别是农村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生产的发展要求多占用土地,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的利益,保住农民的“饭碗”,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势在必行。土地是“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是生产的无限发展造成了土地的大量被占用,以及耕地的大面积流失,使发展与耕地的保护演变成了一对矛盾体。我国的改革是从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问题打开缺口的,但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依然是形成诸多矛盾的焦点。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土地发展的问题,本文就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发展的个人建议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和化运动,将农民个人所有的土地转为集体所有而产生的。1979年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两次制度安排,这两次制度安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但是不同的产权结构导致截然不同的生产效率。1950年后,我国开始发展互助组,后从1953年开始实行初级合作社制度,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收益既按劳分配,又按股分红,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制度安排是土地的地主所有转为土地的农民所有,实行了土地的私有私营,它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1955夏季开始的农村高级合作社运动,把社员私有的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使土地的私有私营转为公有公营。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标志着私有土地向集体所有制转变。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又经历了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能出租、买卖。1958年又开始搞"一大二公"的,在极短的时间内更彻底地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不仅剥夺了农户对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而且还严重侵犯了农户的收益权。“制度本身的效率低下和对农民利益的损害,是制度内涵规则的必然反馈。”

1979年以后,我国对集体土地的使用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公有公营变成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经营(使用),集体行使所有权、享有处分权,承包者享有占有权、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有着还原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经营特征和适应农业的产业特征的本质内在规定。这种部分产权的经营权回归,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衍生出几种新的承包方式,如山东平度的“两田制”,广东南海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陕北、晋西、湘西等地区实施的“四荒地拍卖”等形式,在初期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变革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农民经营自主权。然而近几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几种衍生方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制度障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稀缺的土地资源作为农民的负担这一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因土地而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二、现今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弊端

首先,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就不明确。尽管《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是,谁是集体的真正代表?《土地管理法》中集体被界定为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而《民法通则》中集体被界定为乡(镇)和村二级,并且乡(镇)等属于行政机构,村属于自治组织,本身都不具有法人资格,因而不具有作为产权主体的独立性。集体土地产权所有者的虚位,使土地所有权实际上由乡(镇)和村干部来代行使。农民仅有土地的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而所有的土地处置权和相当一部分收益权掌握在乡和村干部手中,农户根本就无权干预。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更使部分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异化成为乡官和村官所有制。政府官员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户经营,造成农业生产中政企不分。不仅如此,对土地处置权的控制还滋生了乡村干部的腐败,以权谋私的行为在数量上和程度上都愈演愈烈。同时,各种不合理摊派的现象比较严重并有加剧之势,虽经中央三令五申却收效甚微,这主要就是因为土地的处置权掌握在各级乡(镇)和村官手中,农民无力抗交,敢怒而不敢言。如《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由乡(镇)农民集体经营组织、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在这里,谁是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土地的集体所有在我国的涵义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它是农业合作化乃至制度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如果劳动群众集体是民法意义上的主体即权利主体,那么劳动群众集体就应享有土地权利的法律资格。但事实上,《土地管理法》并未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劳动群众集体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立法所规定的只是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权。在集体所有的名义下,谁是土地的实际所有者是不明确的。不仅如此,就是集体作为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主体地位也是含糊不清的。譬如,法律中所指定的集体经济组织经历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乡、村、组等形式;现在乡一级设有乡政府,村一级设有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它们是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如果乡政府定位成纯政权机构,它不直接对农地权发挥作用,那么,村民委员显然不能说不对农地权发挥直接作用。因为村民委员会在农地权上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村民委员会常常作为基层政权在农村的延伸而替代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法律并没有对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作出明确的界定。所以,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主体也是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正是这种农地权主体的不明晰,导致了农民将土地集体所有理解为国家所有。这一理解主要来源于现时农地收益分配的矛盾,即税收、地租和利润关系的互相交错:国家税收中包括了包含在价格差价中的交换税,它侵蚀了集体的地租和农户的利润;集体作为土地权利主体应享有的地租却以“费”的形式体现出来,如一度实施的“三提五统”。农民不仅从分配上感到了土地的国家所有权的存在,而且在土地承包合同的统一版本中所规定的国家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占用承包地的条文里强化了对土地国家所有的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是不完整的。就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来说,它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的规定。从处分权能上来看,村集体的处分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无权直接转让其土地,农村土地只有被国家征收后才能出让和转让,也无法把土地作为抵押标的。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基本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曾表示,目前中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跟市场经济完全接轨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先稳定和完善作为该经营体制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村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性质即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

其次,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最终处置权分属不同主体。《宪法》第9条与第10条、《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和《农业法》第11条都明确规定,农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根据历史上形成的农地占有情况,更是作了详细规定,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有三类: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分别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小组经营管理所属土地。尽管产权经济学和法学都认为所有权是由一组“权利束”构成的,包括排他性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可是在产权经济学看来,重要的不是资源的归属问题而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如何使资源从低效率使用者流向高效率使用者,处分权是所有权中的核心权利。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民在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方面已享有较多的权利,但土地处分权从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国家对农民拥有最终处分权。国家拥有农地最终处分权不仅体现在国家成为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惟一合法垄断者,还体现在国家凭借行政力量单方面介入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导致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残缺。

最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虽然依照政策具体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并把土地调整限制在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条件上,但是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土地承包权仍然是一项主要由政策而不是法律规定的土地权利,它归根结底是基于承包合同产生的,而承包合同的处置权在很大程度上操纵在乡镇、村官手中,使得合同的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并非是这一权利的对等义务和农业赋税被当作对等条件捆绑在土地合同上。土地承包合同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可变更性,而承包者对此是无法控制的,农户的土地权利极易受到侵害,并且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又难以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其结果造成承包者的长期预期不足,对预期净收益的疑惑使之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和积累机制,因此承包者只能进行短期掠夺式经营,并且不愿对农田基础设施做长期投资,从而导致土地肥力衰退、土质下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

三、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所属范围。国家成立专门的地权登记机构,对每一块土地都必须登记,明确所有权人,在此基础上由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所有权人可以是个人、或农民集体、或地方政府、或企业、或国家人等;持有土地所有权证,依法行使土地处置权。假如农民集体持有土地所有权证,政府征地就没法操作了,农民集体就可以持证并依据宪法告政府违法。现实是政府违法征地——强占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没有主体资格和产权证明告政府,以维护所有权人合法权益。地权登记,给土地所有者发地权证,是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者地权的基础之基础。首先,把现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作如下区分:第一,把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确立为村小组范围内的农民集体所有。第二,在村一级的集体层面上也应存在相应的土地,这些土地主要用于公益用途及发展企业或其他集体经济。土地的种类可以依照各村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而定,原则上基本维持现在村集体组织占用的土地,并合理地预留一定面积供后续发展使用。第三,在乡镇层面上,存在的土地包括:政府机关办公用地,乡镇公用事业、公益事业和乡镇企业用地。这样,现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三个层次的客体都已经区分开来。其次,要作好农村土地登记工作,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限范围。集体土地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农地,二是建设用地。农地包括耕地和其他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的土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用地,如水渠等。建设用地指已用于非农业目的的土地,主要包括: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乡村公益事业用地、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集体土地还包括属于集体所有的“四荒”土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当前,农村土地登记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登记,二是要在认真测量的基础上,明确土地边界。

二、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和现实存在的基础上改良土地制度,重点要落实《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并完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确保所有权和处置权的紧密联系。主张政府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登记条例》和《土地登记法》给村民集体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在“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框架内,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充分实现农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权益——所有成员平均分享承包收益和土地“农转非”的地租增值及地权资本化收益。反对农户买卖、抵押和继承土地所有权,对设有一条底线:即坚持《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准许村民(成员)非平均占有土地承包权,但实行有偿承包,农户或个人或小集体都可以承包经营土地,甚至对村外招标发包土地也可,承包费就高不就低。土地承包收入除提留公益金、公积金和管理费外,其余成员平均分配。村民(成员)离开村(社)集体时,从承包费(公积金)中拿钱给予一定的补偿,土地收归集体。同时主张农民集体享有更大土地权利——置换、出租、抵押(在国家土地银行)和依法“农转非”(废除征地制度)。要求政府扶持农民建立村(社)合作金融(农村金融内置化),准许农民以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地在农民合作金融体系内抵押,通过农民合作金融体系实现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承包权、宅基地、自留地转让。通过“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维持农民地权的公平性和平均性;通过“有偿承包”维护土地所有者权益,同时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和“劳动力最优化配置”;通过“公积金”补偿地权退出,为社员(村民)退出农村(集体)提供便利;通过“公益金”和提留维持社区共同体和村民自治;通过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地租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通过巩固双层经营体制,让弱者得到集体的保护,让强者以集体为后盾更大胆、更快速谋发展。只有坚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才能扩大农民分享地租增值和土地资本化收益的权利。“所有权均分,增人增地、减人减地(规定3-5年调整一次),承包合同一定5-10年不变,动帐不动地(份额所有权在帐面上调整平衡,承包地和承包合同不变),多占地者补偿少占地者”。这样既体现了公平,又避免了土地的频繁调整。农民根据市场的变化,经常改变农地的农业用途,如水稻地改鱼池或稻田养鱼,棉花地改果树蔬菜,或扩大复种指数等等。显然,仅从扩大农民分享更多农用地租的角度去看,农民的办法有利于土地农用最优化配置,农地地租最大化,也有利劳动力优化配置(较好解决了地坑人现象),比学者“承包权永佃制、但加强土地农用用途管制”制度设计的高明得多。

三、强化农村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属于在册的基本农田、林地、草地、水面等土地,不论是国有、或是集体所有、或是个人所有、还是地方政府所有,都必须遵守农地农用规划,不得随意“农转非”(但农民可以在农地农用上有更多的选择,如稻田可以养鱼或在鱼池边建猪舍养猪等等)。非国有土地农用权,只许依法在农民之间交易,集体所有的农地权,村社内部转让优先;农民集体之间可以交换或买卖农地;非农民不得购买农地,更不许购买农地擅自改变用途或闲置;农民之间、农民集体之间交易农地,免征税;从事定购粮、定购棉生产的农地,享受政府补贴;鼓励个人或集体或企业将国有荒地、沙地、盐碱地改造成可耕地,开荒者可享受政府补贴,并取得开荒地的永久农用权。开荒地如果不享受政府补贴,可在10年之后减半“农转非”;集体土地承包是否“平均分配”、是否收取承包费、承包费如何分配等等,应该由农民集体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决定;国家成立土地银行,以帮助农民在村社内部建立土地信用社,农民的承包地或份额所有权可以在村社内部的土地信用社抵押贷款。农民退出集体,其份额所有权可以由农民集体收购,农民集体通过土地信用社按照“事先约定”的份额地权价格给予退出成员的补偿。成员退出补偿金从合作金融收益或承包费中列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土地“农转非”。土地“农转非”要依据有法效的发展规划有序进行。按照规划“农转非”的土地,农地所有者和政府各得一半。如:某块农地10亩,规划在2008年8月“农转非”,到2008年8月时,这块地即为非农用地了,政府无偿获得5亩,土地的原主人(该农民集体)失去10亩农地而获得5亩非农地。政府无偿获得的5亩非农地,只能用于城市道路、公园、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农民工廉租屋等公益事业;原所有者(农民集体)得到的5亩非农地,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处置,或开发或出售或闲置都可以。商人需要非农地,在土地市场上购买好了,不需要找政府,政府是公平交易的维护者。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也是“非农地”,享有同国有“非农地”同等待遇,但要依法纳税;集体小产权房和大产权房也一视同仁,但也要同等征税。国有或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农转非”,也按照“减半”的原则处置。

已经“农转非”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处置,出售给开发商或自己开发都可以(政府应该将新城区的停车场、市场和农民工住房等适合农民集体开发的建设项目,规划给农民集体开发,让农民集体获得稳定的地租增值和土地资本化收益),但所得的增值收益必须依法纳税,按照累进税率计征,增值越多,缴税就越多。土地增值所征税收,归全民共享,用于增进全民福利,避免各地为GDP和财政收入开展土地征收和土地价格大战)。“农转非”的土地,所有者也可以选择闲置,但必须缴纳土地闲置税,闲置时间越长,税率越高。

四、立法规范土地估价、地价公开制度和土地金融制度。第一,土地估价——政府成立或授权民间专业的土地估价机构,对不同所有者的土地进行估价,合法的估价机构对土地做出的估价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交易价格的法定依据,也是依法纳税的法定依据。如果土地所有者培育了地力或改善了灌溉条件或交通条件等,土地价值就会提高,所有者可以重新申请估计。土地的自然供给虽然是固定不变的,但土地估价制度,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积极性。这项制度,对于我国盘活存量土地、守住18亿亩耕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守住18亿亩红线,靠严格管制征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调动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积极性。第二,法定估价机构对土地估价之后,通过专门的网站或报纸或杂志等,向社会公开地价。地价公开,有利公平交易,有利降低交易成本,有利土地金融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对于防止土地交易和抵押过程中的欺诈和腐败,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地权要充分实现,必须要有土地金融制度。鉴于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实际,建议建立双层(两级)土地金融制度。即:国家要建立土地银行——帮助农民集体实现土地所有权产权;农民集体要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和住宅产权。农民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在国家土地银行抵押贷款,充实农民集体(合作组织)的土地信用社本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宅产权在农民集体(合作组织)土地信用社抵押贷款,以充分实现农户土地或住宅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权益。

五、完善土地规划与编制制度。对每一寸国土都要规划和编制,国土的使用和开发,都必须依据规划和编制。例如:城市不断发展,土地农转非是必然的,但必须依据规划和编制“农转非”;农业用地,也要规划和编制,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和粮食安全。由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指导性框架和土地法规约束下起草土地规划和编制,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两级人大表决通过即产生法律效率,任何个人和政府不得随意更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土地规划和编制对土地实施“农转非”,在依法“农转非”的过程中,政府无偿获得不高于农转非土地50%份额的公益用地。公益用地,用于公益和农民工住房;非公益用地,只能通过市场取得,严禁政府供应非公益性用地。制定土地规划法,完善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土地经济法律制度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调整国家宏观干预土地关系的法律制度,它是节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法律手段。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法律主要是土地规划法。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依据,是各项具体土地管理活动的依据,因此土地规划法在土地法律制度体系中应居于龙头地位。它一方面干预土地民事主体对土地的利用,一方面为行政机关的土地管理提供依据。而目前我国土地法律制度中土地规划法律作为土地经济法的龙头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表现在将土地规划仅仅作为政府行政机关土地管理的一种手段,与其他土地管理手段并行地规定在土地管理法之中而没有将其单独立法,未能使其取得比具体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更高的法律效力,这样就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有效贯彻执行。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又不执行规划,盲目批地、乱占耕地,曾经在各地兴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扩城热、城镇建设热,致使大量耕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资产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关系的宏观调控作用。这就需要运用强有力的土地规划法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权威性。因此就要提高土地规划法律制度的法律地位,不能再将土地规划法律制度作为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一项具体制度来规定,而应将其从土地管理法中独立出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制定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规划法》,作为基本的土地经济法,即土地宏观调控法。土地规划法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机关、编制程序、规划的法律效力、规划的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规定。由于没有一部统一的土地规划法,土地宏观失控的问题往往要依靠政策调整。比如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中央第11号文件下发,针对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对土地利用加强宏观调控的任务,要求:“各极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有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这种政策性规定虽然在一定阶段可以对土地规划关系起到促进和调整作用,但它不具有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难以长久地有效地调整土地规划关系。因此,必须制订统一的土地规划法调整土地规划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规划法,必须坚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加强对农地和非农地用途管制的原则,对土地利用规划、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分区规划等作出全面规定,建立按规划供地批地的规划审核许可证制度,建立规划公示制度,规划动态监测制度等规划实施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洪友、邹丽萍:《论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虚位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2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金强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黄辉:《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探讨》,《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6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伍业兵:《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不同主张及其选择》,《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8郑玉波:《民法物权》,三民书商,1958年版。

9王铁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完善-民法典制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法学》,2003年第2期。

10丁关良、徐新灶著:“谈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主体和形式”,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土地规划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重要,结合新时展要求,针对农村文化社会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完善,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部分村庄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深入探讨村庄规划现状与解决措施。

1加强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1)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通过对既有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完善,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加强科学性指导,满足村庄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保证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1]。(2)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结合村庄规划特点得知,通过对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起到良好维护作用,确保农村各项资源得到高效、合理配置,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村庄规划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不断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满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需求。

2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农业水平的逐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我国部分区域仍然采取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的供电与供水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村庄规划不科学,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2规划方案不健全。结合以往的农村建设特点得知,一些村庄规划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使得村庄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存在较多矛盾,在此条件下,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通俗来说,在村庄规划设计环节,由于相关部门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缺乏准确预测,村庄规划工作过于随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在村庄规划环节,资料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村庄实际情况,降低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挑战。2.3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土地规划与村庄规划由不同部门负责,其中,土地规划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村庄规划工作由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由于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农业耕地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因为村庄土地与规划建设存在脱节现象,违法建房与盲目用地现象较为突出,增加村庄规划设计难度,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

3提高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

3.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确保村庄规划更加完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不断明确村庄规划目标与层次,针对农村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村庄规划目标,从而保证村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3]。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对村庄规划有关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确保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管理体系内容,加强统筹规划,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针对村庄规划进行全面监督与管控,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3.2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实施科学而规范的布局,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既有的政策实施情况,加大完善力度,制定出更为健全的制度政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同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建设发展水平得到更好提升[4]。同时,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政府业绩考核工作中,让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村庄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由于村庄规划内容不够完善,大部分照搬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影响农村建设进程。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特点,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监督,适当调整村庄规划目标。结合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相关人员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不断健全村庄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3.3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1)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既有乡村为核心依据,通过对乡村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乡村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准确划定不同阶段规模红线,在相应的规模内,编制出乡村规划方案,同时,边缘规划界限严禁进入到农田保护区域。针对村庄规划区域外部的农业用地,加强用途管制力度,如果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农业耕地,需要获得国土部门批准的相关证件。(2)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针对村庄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加强村庄改造力度,确保村庄建设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5]。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结合村庄规划设计特点得知,土地利用与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相关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需求,加强用地布局,确保现有土地资源得到良好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入手,具体见表1。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升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例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等等,可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玮,田华,吕迪.城边村发展问题与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胶州市西辛置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0,41(1):63-68,74.

[2]李延博,赵育,陈康,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方案研究:以宜阳县韩城镇官西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25):45-46,49.

[3]李洋,朱军.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木垒县英格堡乡为例[J].乡村科技,2017(30):36-39.

[4]樊保军.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基于上海市案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