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鉴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44

体育鉴赏论文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在生活的欢悦中出现的娱乐性体育活动有其显著的特点。“体育活动”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创造美、给人美感。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基本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对于每一种具体的民族体育活动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有许多都持续了几千年。在民族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娱乐性和审美性都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的民族体育运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全国和各个省市举办的运动会都会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这些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无疑在人类发展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体育活动作为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娱乐也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一、民族体育的娱乐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体育运动逐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对于民族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要有较强的竞技性,还有较高的娱乐审美价值,才能被国内外人们普遍接受。

在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中,我发现,少数民族在生活的欢悦中出现的娱乐性体育活动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整个体育活动过程重在表现激情,而不强求体育动作的准确性或实用性。

云南大理凤仪地区的白族,栽秧农忙时要在田中举行抢秧旗活动。这种以“抢旗”为娱乐方式的活动,当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栽秧生产的进度,人们在抢秧旗活动中,输赢双方都不过落得一笑,从而在紧张的劳动中取到催人振奋精神的效果。这种比赛中,人们并不计较获胜的手段,或是讲求竞赛活动有否促进生产的实用性。

第二,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不含有功利性的目的。

在许多娱乐性体育活动中,人们追求的不是内心的祈求,也不是实际的胜利,或是实际物品的获取。整个过程及活动目的,都只是单纯娱乐。这是体育活动区别于劳动的重要特征,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人们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结果和实际功利的考虑,成为一种超功利的活动。例如各个民族中都普遍盛行的掰手劲活动,虽是对抗性较强的竞赛,但却无实际的功利意味,人们在其中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尽力尽兴的愉悦。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为适应人类社会这种身心需要的心理趋向而产生发展的,并逐渐成为人们闭锁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使人们的心理更加丰富充实,平衡而多层次。在欢快的活动中,享受体育文化的裨益,感受人类生活的美好价值。

二、民族体育的审美性

体育和游戏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二者的外延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我认为早期的“体育活动”有许多是从民众的“游戏活动”中发展而来的,而“体育活动”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游戏活动”中的规则和方法的程序化,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和程序性的活动过程。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更是明确地宣称:人是游戏者。他的结论是:“仪式产生于神圣的游戏;诗歌诞生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智慧和哲学在源于宗教性竞赛的词语和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表述;战争的规则、高尚的生活习惯,都是在各种游戏中被建立起来的。”他的话应该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概括。体育时常也给人美感与美的享受。

(一)体育创造美。人们对美的追求起始于对美的感悟。提出进化论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论述人的审美能力时,用一种名为百眼雉的鸟的审美情况做了一个形象比喻:“母雉的审美能力则通过练习与习惯而逐步获得了进展,像我们自己的鉴赏能力逐步得到改进一样。”人的审美水平也正是在这种欣赏美的过程中得以提高。体育运动给人的美最初是从人对自己身体的欣赏开始的,其后,随着人类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增加,对人体运动之美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人们在欣赏更多、更优美的人体动作时,更多地、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身体运动之美,这时人对美的理解就得到了提升。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儿童舞蹈;舞蹈能力;内容效度

体育舞蹈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体育等为一体的艺术类运动项目。作为一门艺术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要领,青少年作为学习体育舞蹈的主要群体,不仅要能体验舞蹈带给自身的快乐,也要能忍受学习舞蹈过程中的艰辛。培养一定的舞蹈能力是跳好体育舞蹈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专著、期刊、论文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归纳、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1.2.2专家访谈法。以在体育舞蹈教学和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和专家为访谈对象,针对儿童舞蹈教学和儿童舞蹈能力的内容进行咨询。1.2.3逻辑分析法。收集相关资料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2相关概念界定

2.1儿童舞蹈能力的内涵及意义。舞蹈能力是指体育舞蹈练习者在学习基本的专项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的特定专业所需的专门运动能力,是完成各种体育舞蹈动作的基础。通过舞蹈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练习者运用和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并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2舞蹈训练学。《舞蹈训练学》[1]中提出了舞蹈专业能力一词,舞蹈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或身体专业能力),特指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的身体应该具备的各种专门能力,它是舞蹈训练内容的概括,是一个舞蹈者在舞蹈训练中获得的发展的各种身体能力的总和。按照各部分内容的不同属性,将舞蹈专业能力分为身体基础性能力和身体技艺性能力两大类。这里对舞蹈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但是与我们需要的儿童舞蹈能力还有区别。根据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大部分儿童学习体育舞蹈是为培养良好的体态,通过舞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门艺术技能等。2.3结合两者论述儿童舞蹈能力的指标。依据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儿童舞蹈能力是指儿童经过舞蹈的专项动作练习后,在练习和表演中所发挥出的有别于正常状态时的身体能力,其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态、舞蹈基本能力、音乐鉴别能力、心理素质、技术素质。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舞蹈基本能力包括肌肉力量、柔韧、速度、灵敏、耐力等;音乐鉴赏能力包括风格特点、音乐节拍;心理素质包括社会交往、自信心、意志品质、消除不良情绪;技术素质包括架形、运动方向、重心的移动、动作的完成度、节奏准确性。

3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1体育舞蹈中的身体形态。舞蹈的美是一种体态的美,是根据身体的运动造就的美。芭蕾舞讲究的是“开、绷、直、立”,而体育舞蹈也不例外,挺拔的身材,匀称的体态是跳好体育舞蹈的基本要求。接触拉丁舞的过程中,要先解决身体形态的问题,会不断要求练习者两腿超直,脊椎向上找天花板,尾椎向内收进入身体,在这一组力量的对抗下,练习者的身体会呈现“直、立”的效果。3.2体育舞蹈中的舞蹈基本能力。舞蹈基本能力俗称基本功,是指学习舞蹈所需要的基本身体能力,是练习舞蹈的基础。3.2.1肌肉力量。力量素质是舞蹈基本能力中的重要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一名舞蹈练习者,首先应具有一定的力量素质,有了一定的力量素质才可以自由的控制舞蹈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身体的快速转换等,才能更好地把握动作要领,领会舞蹈的内涵。3.2.2柔韧素质。动作的幅度大小与舞者的柔韧素质有很强的相关性,在体育舞蹈中特别强调练习者要有很好的肩、胸、腰、腿等的柔韧度,柔韧性好了以后,做起动作来才会感觉舒展,连贯,动作的运行轨迹才会大,柔韧素质是练习者学好体育舞蹈必不可少的条件。3.2.3速度素质。体育舞蹈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在这种节奏下就要求练习者必须在每个节拍响起的时候身体要做到相对应的位置,用舞蹈的话说,要用身体的动作去撞击音乐,这无疑对练习者的速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恰恰舞一般每分钟29~32个小节,每个小节由4个节拍组成,每分钟要完成116~128个动作。由此可见,体育舞蹈不仅需要练习者具有良好的速度素质,反过来还可以为练习者发展速度素质,顺应了儿童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特征。3.2.4灵敏素质。舞蹈是以各种不同的身体形态组合所展现出来的,是练习者不断的对自身身体极限的挖掘,其身体的快速转换,重心的移动,运动中身体形态的保持都离开练习者的灵敏素质。在体育舞蹈的表演和比赛中,灵敏素质好的选手就可以做出很多其他选手做不出的身体动作,以增加在比赛中的获胜机率。3.2.5耐力素质。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为选手能够顺利完成比赛提供保障[3]。正常舞蹈课程是90min一节,在这90min里包括了身体素质练习、专项动作技术练习,可以说90min学生至少要运动60min,而且是有氧和无氧相结合的练习,所以说耐力素质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是完成训练和比赛的体能储备。3.3音乐鉴赏能力。著名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这句话概括说明了音乐是对美的追求,对人性的塑造。体育舞蹈是由十支不同的舞蹈组成,其就包含了十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儿童在学习每个舞蹈之前首先就要先掌握该舞蹈的音乐特点,才能合理的跳出舞蹈的律动感觉。因此培养一定的音乐素养对学习舞蹈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辨和欣赏能力。伦巴:缠绵浪漫,温文尔雅、4/4拍,27~28小节/min;恰恰:欢乐俏皮,灵活多变、4/4拍,29~32小节/min;桑巴:热情强烈,富有感染力、2/4拍,48~56小节/min;牛仔:节奏轻快且有跃动感、4/4拍,40~46小节/min;斗牛:仪式舞蹈,气势恢宏、2/4拍,60~62小节/min;华尔兹:庄重典雅,华丽多彩、3/4拍,30~32小节/min;维也纳华尔兹:节奏清晰,旋律活泼、3/4拍,56~60小节/min;探戈:刚劲有力,动静交织、2/4拍,30~34小节/min;狐步:典雅大方,舒展流畅、4/4拍,30小节/min;快步:简洁明快,饱含动力和表现力、4/4拍,50~52小节/min。3.4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3]。3.4.1培养意志品质。意志是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力反映了人们克服困难的过程。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儿童,学习体育舞蹈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要克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难。遇到问题时本能的反应会去回避问题,但是当老师反复跟他强调一个要求,动作有所进步,可以跟上音乐时,又会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不懈的坚持中意志力和忍耐力不断提高。3.4.2增强自信心。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过程,从一个简单的基本步的学习到一串单人组合的完成,从一个单人组合的完成再到双人合舞的提高,从双人合舞的提高再到比赛场上的同场竞技,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儿童取得了成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的对自己的认可,增强了自信心。3.4.3促进社会交往。体育舞蹈的另一特征是双人舞,即要求在舞蹈的过程中两人要有一定的配合和默契程度,这些都少不了两人的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儿童之间要相互学习、分享、交流、管理,取长补短使之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懂得尊重他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了儿童之间的交往。3.4.4消除不良情绪。司徒炳坤(2009)等应用精神的卫生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积极参加有关体育舞蹈活动者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常人水平,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更加显著。现在的儿童课业繁重,相对于文化学习来说,舞蹈是一种可以使心情放松的运动,学生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对内心来说就是很好的释放,通过音乐用舞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起到调节心情,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3.5技术素质。基本技术是有效合理地完成动作的保障。通过基本动作训练,能使舞者逐渐掌握各种舞的风格和特点,也能为学习组合动作、进行成套动作的编排奠定必要的基础少年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才能跳出拉丁舞的感觉和特点。3.5.1架形。体育舞蹈中的人体美“以体传情、形神兼备”。既然要以体传情,那就要对我们的架形、形体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一开始学习舞蹈老师就会对学生的架形有所要求,且这个要求会贯穿于学习的始终。3.5.2运动方向。在体育舞蹈中每一个带有转动的步子,都有其明确的转动方向,甚至在大套路的基础下整体的运动方向也是有规定的。综合各方面原因,人们在编组合套路时也都会考虑到方向。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方向的确定是少年儿童在练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除了整体的运动方向以外,还有身体的方向,清晰的身体方向会对舞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3.5.3重心的移动。体育舞蹈通俗来说就是一个解释重心的舞蹈。在舞蹈的过程中重心会在两腿之间不断交换,通过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维持重心的稳定等,可以说是因为有了重心的不断交换才有了拉丁舞的特别感觉。3.5.4节奏准确性。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跳舞其实不是跟着音乐在跳,而是跟着音乐中的鼓点或者旋律在跳。踩上音乐中的每一个鼓点,才能感觉动作是真正切合音乐的。儿童随着舞蹈的鼓点和旋律能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才是真正能够把握音乐的表现。3.5.5动作的完成度。体育舞蹈中有很多特定的动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音乐速度、动作编排、个人能力等等,在儿童少年刚接触舞蹈时很难能从头到尾都按照要求完成动作。但是舞蹈的练习就是要不断在正确的动作基础上反复重复,以求让肌肉形成记忆,更方便后面的动作完成和动作的流畅。

参考文献

[1]杨鸥.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闫爽爽.对体育舞蹈摩登舞专项选手身体素质训练的分析与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3

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1.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在古诗文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

近年来,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学力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古今中外对美育的研究。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由此可见,不论是古代教育家,还是近代教育家,他们都十分重视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的现状

为了真正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少学校从构建美育目标、规范美育管理、实施美育措施、渗透美育途径等方面,开展美育的探讨与实践,不少学校在培养学生思想美、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创造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问题:

(1)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和发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其中古诗文为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现行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审美素养的培育、重思想教导而轻美育熏陶,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影响了学生完善身心健康的人格魅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各年级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有效性、趣味性;教师缺乏审美意识与能力,更缺乏培育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题旨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受领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3.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重要概念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表现的能力。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生命意识就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四、研究内容

1.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古诗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3.如何全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更深一层地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实施步骤、方案

第一阶段:(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4)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六、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4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审美情趣、环境保护、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古诗学习的内涵及其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条件分析

1.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我校十分重视科研情况,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同时对科研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学校里有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自觉地向研究型教师靠近。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多年从事一线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科研理论基础。

本课题成员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教育理念新,接受新事物与捕捉现代信息的能力非常强。知识层次较高,三位是本科学历,其余均为大专学历。她们中不乏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综合能力强的中年教师,也不乏语文功底扎实、文笔流畅的年轻教师。相信这样的一支科研队伍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能力的。

2.研究的外部条件

(1)本课题的研究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上海市二期课改、区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相吻合。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提供资力、物力、财力,关心课题研究的情况和成员进步。

(3)课题成员对本课题认识清晰,学习主动,实践到位,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力强。

3.课题组人员结构

课题组成员共7人,平均年龄35.5岁,最高44岁,最低28岁,其中小高5人,小一1人,7人都在教育第一线,多次在区、校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论文,1人参加区级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4

本人自入校以来思想上进,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思考、体会伟大的思想和先进的理论,并试着在学习中检验和实践。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更是温暖人心,"三个代表"的精神是思想领域的精髓,是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论,也是务实和高效的理论。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随着我国邓小平理论先进思想的建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正逐渐融入世界,世界也越来越了解中国,人们生活水平大力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在加速前进,中国已今非昔比。

中国“申奥”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正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的肯定和赞扬。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强大了,才能赢得尊严,“申奥”成功正是如此。现在中国又加入了WTO,中国更是全面融入了国际社会,世界也会更全面更直接地接触、了解中国,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世界也大举进军中国。这是中国大力发展的好时机,虽然有风险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发展。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在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走向工作岗位,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并走向世界,这是很刺激和令人兴奋的。我想虽然前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肯定是充满挑战和活力,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母校争光,为国争光。

在大学期间,我由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着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先进青年,国家让我幸福,大学让我自豪。我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思想不断进步。我积极向中国共产党靠拢,进校以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了党课培训,在校期间一直热情向组织写思想汇报。

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做一个老师是我的理想,我从小就想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妈妈是一名优秀教师,她丰富的知识、对学生的爱心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深深的打动和感染了我。我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做一位优秀教师。

在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前夕,我心情十分激动、兴奋,因为我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我知道作为党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思想上我早就做好了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准备,我很想走向讲台,用自己的热情、知识培养祖国新一代的花朵。当然我也知道教师是辛苦、清苦的,不过我不怕,我不在乎!我也做好了一切思想的准备!我会努力的工作,而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钻研,认真学习,多与学生沟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争取每一天都是充实的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都是满意的一天,也都是学生快快乐乐、高高兴兴成长的一天。

在大学间,我尊敬老师,热爱母校,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校我都怀有很浓厚的感情。我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曾多次捐款帮助贫困学生,并参加献血,为同学打开水,参加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受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

我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没有违纪行为。而且在校期间我一直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积极配合老师搞好班里的、系里的组织纪律。因工作出色,领导有方,所在支部及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集体,98-99年度被评为“优秀团支部”,99-2000年度被评为“三好班级”。

在校期间,我努力学习各个科目,没有无故缺课,不懂就问,虚心学习,非常刻苦。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绘画基础(素描、色彩)、版画、三大构成、解剖学、透视学、艺术表现材料学和三维艺术表现学等各科成绩大都在80分以上,还有8科90多分,成绩优异。专业课(中国画)尤其出色,大部分都是90多分。我还有多幅中国画得到老外的欣赏,被老外购买收藏;版画《自画像》被辽师大留校收藏;并有多幅作品被老师收藏。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国画(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我十分热爱美术,热爱中国画,可以说美术中国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为此付出很多也得到了许多快乐。我快乐我是美术专业的,我高兴我学的是中国画。但是国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学习好它,有所成就更是不容易。而且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加上中国画有时并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难以体现其价值和得到回报。可我一直都在十分认真的学习,努力钻研。用我的满腔热情,用我全身心的快乐都放到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不但学习打好美术专业所应有的牢固的基础、中国画的专业知识,而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让自己学习中国画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经常在学习创作中体会到那种胸有成竹、品味自然、感悟人生……,真的我觉得心满意足了。我想我能在98级国画班中取得优异(中上)的成绩,除了自己的不断努力外,也许就是因为我不断的思考,思考知识,思考专业,思考人生……。

我不怕辛苦,不怕困难,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野外写生。2000年暑假到广州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写生广州著名的中山纪念堂、五羊石像、镇海楼、中信广场等,既大开眼界、长了见识又提高了专业水平。而且还带了一些学生学习美术,学习中国画,虽然他们的基础很差,但通过我的细心教导,10多天后他们也能画得似模似样了。我的总结《我的广州之行》获得老师的好评。我还多次参加系里组织的野外考察写生,到冰裕沟,到西安、兰州、九寨沟、峨眉山、庐山、长江三峡、苏州、上海等地。一路上虽然风餐露宿、日夜奔波,非常辛苦,但却满载而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带队老师的好评,获得同学们的肯定。2001年下半年参加教育实习,我在思想上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高要求,那就是一定要达到完美。因业务过关,加上精心准备,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老师的高度评价。而且还代表98级在系里上了一节公开课,也非常成功。最终我终天如愿以偿,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荣誉称号。

毕业论文,通过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思考,加上老师的帮助修改,还有自己的认真写作。完满完成任务,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但是因为平时对论文的写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去学习和操练过,所以论文还有不足之处,有点像散文,不能评上优秀,这是我的终生的遗憾,不过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学习、钻研,争取在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后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本人认真上好体育课,每堂体育课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锻炼的任务,体育达标。我积极参加班上、系里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我都能上去表现一下,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为集体争光,取得较好名次……。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乒乓球、跳绳、太极拳等等,这些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所以我乐此不疲。特别是太极拳和乒乓球,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特长,在锻炼中我还能体会到拼搏的精神和某种人生的哲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身体很好,很健康,身心都健康,我有健康的体魄,也有健康的人生和心理,因为我乐观向上,永远向前。

其他方面,我都能积极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表现不错。在校期间我一直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000-2001年度本人被评为“优秀团干部”。2001-2002年度再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而且因为自己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被评为“优秀实习生”。等等。当然,我觉得在自己在人际关系上是很不错的,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大家开展更有意义和有特色的活动,而且有时恒心不够,容易半途而废,也不善于总结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有时学习工作不顺利,爱发脾气,这也要好好改改。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

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开设各类公共艺术课程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现状

当前,各大高校以选修课、限选课等形式面向学生开设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并且进行了“学分制”管理。由于很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教学研究普遍落后等现象,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就目前而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相比,还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这与国家倡导的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校很有必要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要加强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目标设计不够全面。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艺术领域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综合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结构的培养则缺乏考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语言、视觉、听觉等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创造力、评判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普遍存在内容覆盖面比较狭窄,过于强调艺术专业学科知识内容,缺乏对跨学科、跨文化教学内容重视和关注的现状,另有些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则以“大而全”为标准,每堂课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都过大,因此导致教学内容松散,教学结构不紧。此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艺术的比重,但目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关注到这方面内容。(三)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恰当。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大多比较单一,层次不多,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多仍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为主,有的教师过于强调一堂课的完美性,采用了形式色彩较浓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所以课堂氛围显得不够生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了过于花哨但并不实用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高校对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评价大多采用讨论、作业、论文、考试等形式,仍偏重于传统的、简单的、粗糙的、片面的笔纸评价方式,所以很难准确地体现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取得的收获。因此,陈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习全方位的测量和评估,也偏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高校亟须加强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方面的研究,以此不断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为进一步有效推进工作,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已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创新可通过因校制宜开设与拓展公共艺术课程、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等途径进行。(一)因校制宜开设与拓展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创新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且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艺术师资队伍、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学生的艺术素养等相适应。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都有待改善,如学生入学时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不足、艺术实践课教学所需排练场馆数量不够等,因此要根据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循序渐进地开设与拓展公共艺术课程。以江苏某高校为例,该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全校每年的公共艺术课程受众学生人数不低于8000人,在面向学生开齐8门“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等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学生实际需求拓展开设了若干“非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如《剪纸艺术》《创意手绘》《陶艺制作》等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管理体系。尽管如此,由于该校专职艺术教师数量有限,纵观全校能从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兼职师资也寥寥无几,为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方案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任务,有效拓展公共艺术课程学生的受众面,该校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增加开设了由国内艺术教育专家主讲的艺术通识教育网络在线课程(尔雅课程),并将该课程规定为通识教育必选课,要求学生须在1~4学期内修满2个学分(2门课程)的艺术类通识课程。(二)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艺术教育对其他学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被其他学科教育影响着。其他学科知识向艺术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受教育者变被动接纳为主动接受,从而实现寓教于乐。这也对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艺术学科知识,还要广泛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研究,部分艺术学科已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并建立起相对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如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作为有益养分融入艺术教育教学之中,有些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引用到艺术教育教学中。以体育教学内容与音乐、舞蹈艺术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为例,体育教学中关于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的一些相关内容对于声乐、舞蹈教学大有裨益。“气息”一直以来都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声乐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直观地对人类呼吸的方式和特点以及人体各个部位在发音时的具体状态有所了解,那么可以极大地提高师生在声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效;如果舞蹈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介绍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如人身体构造、生理机能等,那么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舞蹈动律、舞蹈训练技巧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渗透、融合的意义非同一般,离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师生们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或将陷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如果艺术教育工作者对此无动于衷,那么艺术教育的发展将难以突破、创新。(三)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所谓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传统性、多元性等基本属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高校要根据区域性、民族性特点开设特色艺术课程,目前高校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还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可从以下三条途径加以推进。1.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高校可充分挖掘当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聘请地方民间艺术大师走进课堂指导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性、传统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更“接地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2.构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艺术课程体系高校可根据办学点的地方、环境特色进行统一综合规划,构建出代表性、和谐性、实用性强的地方文化艺术课程体系,凸显地方文化艺术特色,课程体系可包含文化课和实践课两大板块,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实践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艺术创作创新能力。3.开设融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地方文化艺术课程应充满“乡土气息”且能恰如其分地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切不可作为“无关”的课程悬浮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之上,学校可适时聘请民间艺术家准确、充分地将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原汁原味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开设如《地方民间美术鉴赏》《地方音乐实践与研究》《地方戏曲实践与研究》等课程,地方文化依托于课程得以体现和流传且与公共艺术教育融为一体,这将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增添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和色彩。(四)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评价是一种根据特定的评价要求和标准,通过对相关重要信息、数据进行系统性地采集,同时,运用各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定量、定性方法,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教学成果等相关因素作出准确的且具有价值的判断,并探寻有效完善途径的专项活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是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观念更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对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课程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过程进行评价。广义的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评价去分析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习环境的优劣性、学生取得的进步以及教学成果等重要内容,其中涵盖着课程需要评价、课程设计评价、课程教学过程评价、课程教材评价、教学成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主要内容。通过课程评价,能够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从而有效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朝着科学化、合理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与实践才能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思考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为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85-87.

[2]王弘德,崔英娜.浅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艺术教育[J].2015(10),101-102.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2005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探索;办学模式;艺术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副修课程具有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最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标志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建立。首师大从事普通高校教育研究近四十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创办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并将音乐副修定位在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培养“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考古”“音乐与美术”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

一、音乐副修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音乐副修的初始。我国的副修的办学模式早在解放前就出现了雏形。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萧友梅为科主任,他和赵元任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也即议定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应选音乐为副科,培养目标为兼职音乐老师。1932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设音乐副修,目的是培养艺术师资与宗教音乐人才,实行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此后至1978年前暂时没有资料显示有从事关于音乐副修的研究。(二)创办音乐学副修专业的雏形。1978年,首师大为学生开设了系统、独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并结合外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为了培养我国具有良好艺术素质的高级外交人才,二、使有外语专科学历的学生同时学习音乐专业,为北京各学校培养兼职音乐教师。当时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课程十余门,形成了音乐学副修的雏形。创立了独立的音乐课程设置,从视唱练耳与乐理、音乐的构成(和声、曲式、复调)、词曲创作,到史学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史、音乐鉴赏和表演类课程—钢琴、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也含有研究性课程——音乐美学与评价和音乐与交叉学科研究;实践类课程等,摸索了一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系列课程。(三)创办音乐副修学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于1995年开设了音乐副修专科学历,于2002年开设音乐副修本科学历。首师大音乐副修模式雏形,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副修的办学模式,提升了副修的办学理念,并创设了音乐副修独立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四)副修开设课程科目及比例。音乐副修专业的音乐技术及音乐理论课开设10门课占比50%,包括:《视唱与乐理》、《音乐鉴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的构成(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含近现代音乐史)》、《声乐》、《器乐》、《词曲创作》、《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程》;交叉学科及有关课程6门课占比40%,课程包括:《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治疗》、《音乐与文化研究》;其他课程4门课10%,包括:《艺术实践(创编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二、首师大副修专业办学本科学历层次及课程教学计划

三、音乐副修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师大副修专业建设多次策划从音乐本体出发的多种艺术实践,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紧密围绕了音乐为本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自演的音乐会“涌动的激情”;主编的《音乐副修学生创作歌曲集》被教育部有关领导认为“充满青春的激情和校园文化气息”连载在《中国教育报》《音乐周报》等杂志,首师大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成绩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一)体现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实践研究。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策划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音乐周活动,带领学生歌唱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在欣赏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请史学专家讲对音乐内涵的认识,而后上升到哲学思考,完成审美的教育。整个音乐周活动体现出很高的文化价值。(二)体现创造性的艺术实践研究。1999年9月,大学生完成《涌动的激情——音乐副修创作歌曲集》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请音乐学院的教师演唱学生创作的作品。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姚思源先生还亲自为歌曲做了序,他说:“我一口气翻阅、哼唱了这30首歌曲,一股校园生活新气息及年轻人涌动的激情和他(她)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扑面而来,我不能不为之动心,从30首歌来看,他们已初步尝试并体验歌曲创作。”(三)激发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追求精神的艺术实践研究。1.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音乐会。2006年6月13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举办了主题为“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大学生表演了自己创作的管乐五重奏、音乐剧、表演剧等。其中《涉江采芙蓉》大学生以美声和通俗唱法两种唱法演唱,由于《涉江采芙蓉》这首作品对学生的音准要求特别高,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作曲家罗忠铬先生听说,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他的歌曲,非常兴奋并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肯定。2.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了大学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指导大学生进行了交叉学科的论文写作。96级计算机系的同学创造性的,把音乐中的节奏和结构运用到计算机中,完成了交叉学科毕业论文设计《音乐欣赏教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中文专业李华盛写作论文《你别无选择中的音乐功能圈》;资环专业同学张洋写作论文《音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的作用》等,文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现了大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思考和全新的视角。

四、培养大批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

从2004年开始,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为高校教师开设了《音乐与文化研究》等课程,从多个角度培养高校教师掌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精髓;2005年,开始培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统招研究生,首师大研究生从普通高校历史、教育思想、教育人物、高校音乐的课程到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有,音乐心理学博士(原心理学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硕士(原地理专业)、音乐考古硕士(原历史专业)等本文仅选取其中2名学生作为具体案例研究。【案例一】2002级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杨拓,经过音乐副修专业的学习,拓宽了学术视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即音乐考古,并且开始了这个方面的研究,于2006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考古方的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将今后的人生事业定位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上,他认为学科的交叉是个创新的过程,带给他全新的视野,能使他思维活跃,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原有的思维。【案例二】1998级心理学专业的蒋聪,从音乐与科学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她写作的论文《乐队演奏员注意分配的机制研究》,专家对她独特的视角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给予肯定。2003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硕士,2007年考入的古哈勒大学音乐科技学院攻读心理学博士。她说:“音乐副修为我提供了宽广的学术平台,我拥有了多学科视角,并发现可研究的问题,为我从心理学和音乐学两个层面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综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立体的多维度的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大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我国大学教育中专业化分工过细、综合融会性不强的欠缺,为普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社会同行们认为,音乐副修是普通音乐教育、师范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如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认为:“音乐副修非常有创造性,这些大学生的创作令人佩服。事实证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培养了真正有创造的人才,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人才”;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认为:“音乐副修大学生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探索和思考”;博士生导师杜晓十教授认为:“首师大的音乐副修双学位教育非常有意义,未来的艺术创作属于会思考的艺术家,副修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将来在音乐创作上一定会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冯兰芳,蒋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2016.

[2]孙靓.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办学模式价值初探[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2011,12.

[3]王珺.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李群山.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

[5]冯兰芳.改革开放30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回眸[J].人民音乐,2009,04.

[6]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2005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空姐”是大众公认的好职业,空姐们所面向的公司是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引导的市场格局,因此,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航空公司管理要求及待遇基本在同一高度,“高薪资、高福利、高保障”是基本特点,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之所以报考该专业,其原因不外乎其“空姐”高端大气的称号、光鲜亮丽的形象、畅游世界的便利、丰厚可观的收入和邻里羡慕的金饭碗。而对于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艰辛锻炼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学生把开展美育的艺术课程简单理解为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的技能课,加上艺术类课程大多为考查课,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像重视专业课那样重视艺术类课程。学生自身的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艺术类课程精神家园的效果,无法从艺术之美中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同时在生活中过于强调和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对内在美的塑造,使得部分空乘专业学生把空乘之美仅仅认为是拥有漂亮美丽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和甜美的微笑。因此她们更加重视化妆打扮和形体训练,忽视审美素养的内在提升和锻炼。而对于审美素养培育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在美育课程会不会让我更会化妆,让我更漂亮和更有气质上,忽视了审美对于人格培育和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一些空乘人员由于追求物欲享受而对职业忠实度不够。2.2缺乏必要的审美自律。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慎独”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也会出现乱丢垃圾、不文明行为和对人冷漠不懂宽容的现象,和未来空姐的身份反差很大,和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更是判若两人。另外,有的学生缺乏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在网络世界里盲目自晒、自黑,随手转发一些看似好玩但充满低级趣味的文章或图片。这些现象反映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自觉意识不强,没有自觉地在工作、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的现象,没有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负面审美活动的能力。

3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美育仍是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最薄弱环节,没有真正意识到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甚至是学生辅导员对美育工作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美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最好的载体和最好的方式,更没有将美育放在应有的位臵上来开展工作。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应试轻素养、重特殊轻全面、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对美育活动常常是应付了之的现象,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美育对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3.1教育理念——美育地位有待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被边缘化,形式单调。(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美育的笑话:偏远山区小学教室讲台上放着一座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像,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课。有个来视察的教育局长走进了教室问一个学生:“它怎么没有胳膊?”学生委屈的回答:“不是我弄的。”任课老师赶紧解释:“雕像买回来就没有胳膊,是个残品。”校长不好意思的打圆场说:“学校节约经费就买了个次品。”局长生气地对校长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下次一定要买好的,有胳膊的。”)这个笑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美育的整体情况。高校在审美素养培育中也表现为重技能轻素养、重少数轻多数、重比赛轻普及、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场面轻细节的特点。面对美育工作,美育的实施者经常会出现开一个会、办一场演出、做一次展览应付了事。对待大学生美育的重视力度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甚至根本无法与体育相媲美,大学生体育是必修课程,一般大学都要开设至少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而美育类课程只是选修课程。各种校级体育类活动更是层出不穷,而艺术类活动却是凤毛麟角。一场篮球赛、一次运动会获得重视远远高于一次画展、一次文艺演出。美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何谈相“爱”?3.2教学内容——偏重基本功的训练。教学内容上重视空乘专业学生的礼仪基本功的训练,这一基本功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吃饭的本事来对待。一般航空公司的招聘需要经过5关的考验:形象面试、英语口语、笔试、综合面试、答疑、体检,由此可以看到面试环节就有两次,因此大多数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都认为礼仪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加大了对基本功的训练,如为了保持长期微笑,平时会用嘴含着筷子的方式强化训练;为了保持最佳的站姿,平时会头上顶书、双腿夹纸的方式训练站姿。而现实中的美育往往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美育的真实写照。基本功是能够在教学中被量化,而美育不容易被量化,短期内也看不到它的成效,因此在一些艺术课程中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加大对基本功的训练,积极训练空乘专业所需的职业标准。空乘专业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能够顺利通过面试而加大对基本功的练习,而将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审美培育内容束之高阁,极少问津或不愿问津。3.3理论研究——专门研究空乘专业学生美育的成果较少。目前关于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论文大约有15篇,这些文献都认为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素质需要加强,并且对相关教学和实践环节加以了阐释和说明,但对空中乘务专业审美素养研究的尚未发现。这些文献资料中能够查到的研究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美育相关的文章仅有常静的《本科空乘方向学生艺术教学的必要性与课程实践》和陈丽梅的《空乘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培养》,两者都是从课程实践方面论述了空乘专业学生加强艺术技能教学和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没有从高校全方位美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另外在季正茂的《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曾提到:“《美育基础》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师编写的一门关于„美学基础知识、审美、评美、创造美‟的适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其中有很大的篇幅讲解了艺术审美的内容,使空乘学生学习后,避免今后受一些所谓„印象派艺术‟、„野兽派艺术‟、„行为艺术‟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美学‟观念,使空乘学生心中对„美‟有一个正确的标准。”论文在研究中认识到了美育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也编写了相关的美育教材,但在论述中明显对现代艺术有偏见和错误的认识。这种偏见源于我们接受的教育习惯于“写实”的手法和作品,缺乏对现代派的认识和接触,从内心深处就对现代派带有陌生感和抵触心理。3.4美育课外活动——种类多效果不理想。当前美育活动在组织中存在重视活动的数量,轻视活动的实际效果的现象。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冠以“文化艺术节”名号,如:助学的叫“大学生助学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的叫“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艺术节”等等,但活动内容上缺乏周密安排和规划。尤其是一些艺术类大赛成了精英们的舞台,普通学生参与面小,对活动参与不感兴趣,认为反正参加也不会得奖。另外活动的经费不足,而学校对于学生外出拉赞助搞活动又比较敏感,致使很多课外活动常常是走走过场。本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美育类课外活动,要么成了美育与活动脱节的鸡肋,要么成了以成绩至上而不择手段的变质。这一过程中美育的缺失导致了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对单调乏味大学生活淡淡的失望,进而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生活。美育类课外活动很难起到促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

4审美素养培育的原则与方式

根据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当前大学生美育缺失的现实问题,我们应从转变艺术教育理念、建设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和搭建美育载体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4.1加快转变艺术教育理念。从思想和行动上要转变艺术教育理念,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是审美教育,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关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感受,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避免把美育仅仅局限在艺术技能的提高,使美育片面化,也不能把美育等同于美术方面知识的教育,使美育表面化。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应围绕空中乘务人员必备的审美心理需求、理想人格养成为根本宗旨,避免陷入过分的灌输知识和强化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美丽心灵的教化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另外,应避免功利性教育,仅仅关注学生将来能否顺利通过面试考核,而忽视审美素养的提升,只会带来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丧失超功利性品质,出现人格上的危机和精神匮乏,凡事追逐功利。这也同时给民航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安全隐患,因此要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修养,帮助学生正确认同空中乘务人员的审美修养标准,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标准。4.2建设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建设一个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创设良好的美育研究环境,注重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扩大共同体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共同体中应含有高校各个部门的研究人员,如:德育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等等。因为美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和任务,美育应渗透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从美育教材、课程、实践、活动、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只有共同体形成合力才能避免研究成果的片面和单一。要调动教学各领域的积极性,尤其是一线教学教师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学会将美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由“教书匠”身份向“研究者”转变,将实践经验加以理论梳理和创新。4.3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高校针对空中乘务专业的美育类课程应该形成一个综合、有序、渗透、多层次的立体课程体系。当前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臵中,有的高校只是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开设《舞蹈及形体训练》专业课,将其他艺术课程或实践放到了选修或创新实践课程中,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美育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课程中应根据需要开设《美育基础》通识课,通过艺术知识类传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理论,并与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相联系,与日常审美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和多种元素的系列内容,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另外应将美育渗透到其他课程内容中,发挥美育的功能促进教书并且育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以及什么是审美,为何要审美,怎样去审美等。4.4搭建美育载体。美育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载体的建设,通过美的事物和无形的文化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不自觉和无意识中受到感染和影响。首先是加强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充分考虑空中乘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审美提升为目标,创造性和艺术性地设计教学和活动的计划、思路和方法,让整个教学和活动过程充满诗情画意。其次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围绕航空文化在建筑、设施、场所、景观等方面加大投入和规划,随时随地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另外是搭建复合式美育网络平台,优化网络美育课程、网络美育氛围营造、网络美育互动,如开设一些艺术欣赏类的栏目,设计这一栏目应坚持精要的原则,选择最具典型性的艺术代表作品作为鉴赏内容定期向学生推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如何在保证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数量的同时,加强审美素养的培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如果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美育的地位,并在工作中创新审美素养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就能给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更多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感染,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健全她们的心理结构,增强她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81-83

[2]季正茂.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3):31-33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篇10

文旅融合的意义

县级行政单位是中国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数千年来,以“千县千镇”的小县城为行政“县”是一种常态,由此可见,县域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绿色环保,提高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县级文化旅游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耗低、创新能力强的重要爆发点。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国、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国和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你还记得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的火灾吗?相信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珍惜国家博物馆资源,因为这种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和再造的,一旦被破坏,将永远无法恢复。在文物保护利用上,基层文物工作者首先要守住文物安全红线和底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同时还要在理念和思维上确立文化旅游整合的意识,明确文化旅游的整合不只是单纯的合并。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时,相关人员和机构应注重对新业态的培育和开发,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某些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逐渐消失。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盈利导向心理导致从事文化传承事业的人才外流,文学、历史、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职业分布和产业收益的分配不合理,同时,一些文化中心、博物馆和图书馆因缺少成人而感到尴尬。第三,旅游开发质量不高,未能达到缓解游客心理压力、陶冶人心的目的,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教育、休闲、文化、旅游”的旅游形式是最受欢迎的,而且游客们喜欢以精神消费为主体的旅游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舒缓平时工作生活的紧张情绪,真正达到文化旅游的目的。第四,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问题和老年消费市场逐渐受到关注,休闲农业旅游、旅游文化、体育卫生、医疗等老年旅游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总之,为了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关注县域,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国有2000多个县,要想覆盖大部分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当前,县域经济管理面临着人才短缺、特色产业发展困难、土地流转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健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创新特色产业等方面,发展、创新特色产业有利于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解决这些问题则能在某种程度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采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将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让名人故居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在旅游业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名人故居的历史,从而形成与旅游融合的新格局,实现双赢。

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旅游院校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尽快建立涵盖旅游规划、建设、管理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以吸引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文化、文学、历史、国学、哲学、美术等学科中,要贯穿旅游院校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吸收中国历史知识,形成有思想的头脑,互相学习,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传播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当下,文化与旅游发展实现了一定的融合,但也存在一定的隔阂,综合发展就是要打破二者之间的边界,并逐渐消除隔阂。开展文化旅游,依托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逐步形成由统一政策引导的新模式,从而逐渐消除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隔阂。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视角下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此,我们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纪守法,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在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泽丹.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58-159.

[2]庄莹莹.浅论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融合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5):171-172.

[3]刘泽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20(10):64-65.

[4]关懿.文物保护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的融合分析[J].新丝路:上旬,2020(02):198-199.

[5]孙锦,苏光伟.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宝丰北张庄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J].文物建筑,2020(00):139-143.

[6]徐静.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探讨[J].赤子,2020,(04):138.

[7]苏慧.浅谈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明日风尚,2020(02):191+193.

[8]王述全.浅析文物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68-71.

[9]次旦卓嘎.关于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9(07):384-385.

[10]王元林.域外所见特殊人文社会环境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利用实践[J].中国文化遗产,2020(05):85-91.

[11]张伟明.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现状,问题与长效机制研究[J].东南文化,2020(02):21-26.

[12]刘玉珠.服务大局开拓新局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J].人民论坛,2020(25):6-8.

[13]赵甜甜.论数字化时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0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