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08:37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1

1.核心力量的基本内涵

在核心力量这个概念中,所谓“核心”主要是指人体中的中间部位和环节,具体来讲,就是人体中肩关节以下和髋关节以上的区域,比如,髋关节、腰以及骨盆等,这部分核心肌肉群是人体中发力的关键环节,在人体中上下部位的活动中起着枢纽作用。而核心力量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体育训练中的一种理念。由于核心力量对人体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核心力量练习已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2.核心力量练习的重要作用

核心力量练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增强人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运动都是调动多个关节参与的,在这些肌肉运动链中,为了保证肌肉动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保证身体的平衡,人体中的核心区域的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它的纽带作用,保证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第二,有利于提高人体肢体的协调性。在游泳和赛艇这些水上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有较好的协调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水,使身体中发出的力量发挥作用。通过对人体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增强人体中各部位的协调性,有利于体育运动中各种动作的顺利完成。第三,有利于预防运动中出现各种损伤。跌打损伤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背痛、骨盆倾斜以及腹部扭伤等,这都会给运动者带来伤害。通过核心力量练习则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运动者发力的过程中,核心力量的肌肉群能够使人体中的各个肢体部位保持正确的位置,增强了人体中深层小肌肉的稳定性,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核心力量练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力量的练习意义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和应用核心力量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体魄,另一方面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讲,核心力量练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1.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可以为核心力量练习提供条件。具体来讲,高校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在过去,体育教学发展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费短缺。现在,为了做好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力量练习工作,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设置体育管理机构。为了确保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还需要设置一定的管理机构,一方面为体育教师的科研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从而为体育教学中核心力量的训练提供机构支撑。

2.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力量练习的效果。鉴于此,一方面,高校要招聘那些专业性强的教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核心力量练习方法。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深化对核心力量练习的认识,总结核心力量练习方法和技巧,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此,为了达到核心力量练习的目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讲,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核心力量练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到核心力量练习中来。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核心力量练习方法。核心力量练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平衡垫站立方法、单腿蹲方法、俯卧撑方法、健身球反向划船方法以及跪球平衡方法等,对于这些训练方法,教师要准确讲解和示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练习的准确性。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2

1.1研究对象

2001—2012年云南省11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及单位名称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为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检索2001—2012年的期刊论文。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期刊文献,及访问各高校相关网站,收集到必要的数据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比较分析法

对我省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省体育科研的整体现状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201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院校公开数量及所占比率的分析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省二本及以上的11个高校中,其中最高的为曲靖师范学院占19%,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大理学院15%和云南师范大学14%。最低的为西南林业大学仅为1%。从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所占比例较高的为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地州的师范院校所占的比例都较高,而非省属类和其他非师范类综合院校比较低。这表明,云南省各高校之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2.2云南省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科研外显特征和刊源特征分析

科研论文不仅是反应教师科学研究的标志而且科研文章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的声誉、学术影响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2012年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总体发表体育类科研文章总量为1183篇,其中发表数量最多的为曲靖师范学院217篇,最低为西南林业大学15篇。体育类核心期刊79篇,仅占发表总数的6.67%,11个高校发表科研文章总量平均数为107.55,核心期刊平均数为7.18,在总量上有6个高校都低于平均水平,体育类核心期刊79篇,仅占发表总数的6.67%,在核心期刊上有7个高校都低于平均水平。超过平均水平的为省属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和地州的综合类师范院校,其余综合类非师范院校整体都低于平均水平。核心期刊以G8体育类为主要参考依据,其中,各高校所发表的科研文章中核心期刊所占比例前三名的分别是云南师范大学22.29%,云南民族大学13.95%,云南大学12.20%。这说明无论从总体数量还是核心期刊数量上看我省这十多年来发表的体育科研文章总体数量偏少,各个高校发表的文章数量参差不齐,核心期刊所占的比例较低。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虽然在发表科研文章总体数量上为第一位217篇,但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只有4篇,仅占发表文章比例的1.84%。这表明,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论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各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类别情况分析

合作研究和会议论文是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合作研究和会议论文标志着与外界交流开放和相互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合著率越高、合作度越大学科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因此合作率和合作度是衡量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及衡量论文研究广度深度的重要因素[3]。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省各二本及以上在高校公开发表的1183篇科研论文中其中独著类(即个人独立完成)为467篇占总量比例39.48%,合著类为716篇占总量比例的60.52%。合著类的科研文章总体上还是超过了半数以上,就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合著率较高的为云南师范大学78.92%、云南大学72.17%和大理学院72.07%。但从我省各高校参与论文报告会并发表会议论文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很不乐观,大部分高校只有为数几篇的会议论文,甚至还有高校的会议论文为零的状况。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在各高校所发表的体育科研论文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自己学校办的期刊所收录,这无疑有自我保护之嫌。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发表科研文章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晋升、评职称等。在数量上有相当的基数,但就科研论文的质量却让人堪忧。从总体上来说我省高校体育科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多与外界沟通交流。使体育科研由个人研究向集体化合作化研究的方向发展是符合我国体育科研仍至我国科技研究发展规律。

2.42001—2012年云南高校公开的趋势分析

高校体育的体育科研文献数量直接反映高校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进展,各高校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科学化程度[4]。图2为云南省2001-2012年11所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年刊量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我省2001-2012年高校发表体育科研论文共计1183篇,年平均量为98.58篇,最多的为2012年共计254篇最少的为2001年共计21篇。发表体育类核心期刊总量为79篇,年平均量为6.58篇,最多的为2009年16篇。从图2的年刊总量曲线的走势上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2012年云南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科研成果在日益增多。但核心期刊数量上只有小幅上升,论文的总体质量却不是太高,这就需要体育科研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体育科研的工作中来。

2.5各高校体育科研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承担这教学任务,同时还还充当着体育科研的重要角色,他们代表着体育科研的权威和第一信息的掌握者。因此,高校体育科研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5-6]。从表3中可以看出:截止2012年云南省二本及以上的11所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共有429人,教授44人,占总数的10.26%。副教授136人,占总数的31.70%,讲师及助教249人,占总数的58.04%。11所高校中体育教师人数也有较大的差距,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师资队伍最多为89人,几乎是其他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两倍以上,其中最少的为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师资队伍24人。在各高校中教授比例最高的为云南师范大学14人,占总数的15.73%,云南大学次之6人,占总数的13.64%,还有个别高校的体育师资教授人数为0。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我省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从总体数量和被体育类核心期刊收录上来看都不是很乐观,而且各高校之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相对而言省属师范院校和综合类地方高校情况还比较好。有近一半的高校科研成果都低于平均水平,还有出现核心期刊数量为零的情况,这就给我省的高校体育科研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的科研目的、精心选择研究课题、潜心实施研究过程、用心创造科研成果。少一点功利思想,少把科研与生活压力、晋升压力等以外的因素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促进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3.2在各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类别情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独著和发表在自己学校主办的期刊上,加上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会议论文,这无疑有很多弊端,只是自己在埋头搞科研,这样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就不会很高,各高校应该经历良好的体育科研机制,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生长点,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同时利用各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真正实现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3.3从2001至2012年,云南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年刊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后增长的比较快,但2011年有些许回落,但总体势头还是很好,就核心期刊年增长量不是很大,应该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在原有科研论文基数上加强的整体质量。以及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激励教师更好的投入体育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3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完整性,选取CNKI作为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校园足球”为主题,发表时间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文献来源设置为核心期刊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分别选取体育、教育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338条结果,去除掉非学术性论文,剩余316篇有效论文,将有效论文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为download以TXT文本格式保存。1.2研究方法1.2.1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对所关注的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这种方法可以深入挖掘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对该领域产生新的认识,[3]当前体育科研工作者运用此种方法进行的研究也在逐年递增。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研究主题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将上述保存的TXT数据导入CiteSpace5.6R1进行转化,同时将时间划分区间设置为2010-2019,时间切片选为1年,分别对关课题成果KETICHENGGUO键词、发文机构、发文作者三种主题绘制共现图谱并对关键词绘制时区图谱。1.2.2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校园足球研究发文数量、期刊分布、关键词、发文机构和论文作者进行统计汇总。1.2.3逻辑分析法根据图谱上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资料,遵循逻辑分析方法的原则和要求,对核心期刊数量、研究热点的变化以及期刊、机构、作者的分布进行归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足球研究关键词分布关键词是展现一篇科研论文研究主题的核心词汇,是文章的中心要点,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4]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将数据导入CiteSpace5.6R1并运行软件,网络节点选取keyword(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图1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多少,网络密度为0.064,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11个,出现3-10次的关键词共14个,出现2次的关键词共46个,去除掉普遍性关键词“校园足球”,频次大于等于3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表1校园足球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次≥3)关键词频次首次出现年份关键词频次首次出现年份体育教育452011中国足球62012足球382011德国62015学校体育242015特色学校62018中国222011足球运动62012青少年222011英国52018足球改革172015人才培养42016体育管理132014足球振兴42018日本122013青训体系42018青少年足球122014中小学32015足球文化112016发展32017竞技体育82012发展路径32018后备人才72011启示32017关键词归为4类:(1)校园足球开展研究,包括体育教育、学校体育、青少年、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等,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依托于学校体育,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也多是建立在体育教育之上的。(2)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研究,包括后备人才、人才培养、青训体系等,校园足球的开展增加的足球人口数量,也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在许多足球发达国家,校园足球会为职业足球队、国家队输送大量足球人才。[5]但是校园足球的第一要务不是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而是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改善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所以研究者在研究校园足球时要把握侧重点。(3)校园足球文化研究,包括足球文化、足球振兴等,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足球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由它们构成的文化统一体。[6]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好校园足球文化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4)校园足球改革研究,包括足球改革、体育管理、日本、德国、英国、发展、发展路径、启示等,校园足球想要蓬勃发展离不开改革,通过借助日德英校园足球发展理念,为我国校园足球改革提供参考。2.2校园足球研究热点演变时区图谱可以反映研究主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校园足球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进行“TimeZoneView”可视化,得出图2研究热点时区图谱。键词、发文机构、发文作者三种主题绘制共现图谱并对关键词绘制时区图谱。1.2.2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校园足球研究发文数量、期刊分布、关键词、发文机构和论文作者进行统计汇总。1.2.3逻辑分析法根据图谱上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资料,遵循逻辑分析方法的原则和要求,对核心期刊数量、研究热点的变化以及期刊、机构、作者的分布进行归纳分析。2结果与分析2.1校园足球研究关键词分布关键词是展现一篇科研论文研究主题的核心词汇,是文章的中心要点,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4]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将数据导入CiteSpace5.6R1并运行软件,网络节点选取keyword(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图1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多少,网络密度为0.064,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11个,出现3-10次的关键词共14个,出现2次的关键词共46个,去除掉普遍性关键词“校园足球”,频次大于等于3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关键词归为4类:(1)校园足球开展研究,包括体育教育、学校体育、青少年、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等,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依托于学校体育,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也多是建立在体育教育之上的。(2)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研究,包括后备人才、人才培养、青训体系等,校园足球的开展增加的足球人口数量,也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在许多足球发达国家,校园足球会为职业足球队、国家队输送大量足球人才。[5]但是校园足球的第一要务不是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而是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改善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所以研究者在研究校园足球时要把握侧重点。(3)校园足球文化研究,包括足球文化、足球振兴等,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足球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由它们构成的文化统一体。[6]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好校园足球文化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4)校园足球改革研究,包括足球改革、体育管理、日本、德国、英国、发展、发展路径、启示等,校园足球想要蓬勃发展离不开改革,通过借助日德英校园足球发展理念,为我国校园足球改革提供参考。2.2校园足球研究热点演变时区图谱可以反映研究主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校园足球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进行“TimeZoneView”可视化,得出图2研究热点时区图谱。从图2中可以看出,近10年校园足球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2010年-2013年)较多的关键词如“体育教育、青少年、后备人才、中国足球”。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以及2009年足坛反赌扫黑使得国内足球大环境跌至历史谷底,鉴于此,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主要依托学校体育,目的通过开展足球运动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同时也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2017年)“足球改革、学校体育、教育部、青少年足球、足球文化、政策分析”这些关键词开始显现。2014年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大会(简称“足代会”)召开,教育部领导进入到中国足协决策层,这也为“体教融合”开展校园足球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之后的校园足球也被毛振明等学者称之为“新校园足球”。[7]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拉开我国足球改革大幕,同时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指导校园足球活动。在活动开展中我国不断吸取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选拔国内优秀的校园足球教练到国外学习,聘请优秀的国外校园足球教练到国内进行讲学。稳定发展阶段(2018年-2019年)出现“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职业联赛、足球特色学校、体育强国”新的研究热点。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成功举办和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火爆的进行,国内足球氛围达到了顶峰,并且伴随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持续增长,这也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的关系,校园足球研究进入到“白热化”阶段。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动足篮排“三大球”的普及和提高,使得校园足球与体育强国建设和全民健身紧密相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足球研究关键词伴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说明校园足球研究的热点不断变化,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递进。起步探索阶段对校园足球的开展研究较多,而到了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阶段则以校园足球改革和政策性研究为主。2.3校园足球研究发文量的时间特征2010-2019年CNKI核心期刊刊发“校园足球”相关研究论文316篇,经整理绘制出图3。校园足球研究核心期刊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足球研究的热度。2009年《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校园足球领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中小学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陆续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专家学者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10年第一篇关于校园足球研究的核心论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思考》发表于《体育文化导刊》,随后4年,校园足球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趋于稳定,年均13篇,这也说明我国校园足球研究进入一个稳定起步期。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文量在2015年发生跨越式的增长,这一年政府部门出台的方针政策加快了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进程,2015年1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3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重点提到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7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发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意义,[8]8月教育部开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县(区)和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工作。这些政策的提出和落实,使校园足球在这一年得到了蓬勃发展,也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了校园足球研究之中,相关核心论文发文量也就随之大幅度增加,校园足球研究也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建成24126所校园足球特色校,38个省市级校园足球试验区,并认定了135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在全国建立了47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打造四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对4万名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为足球特长生打通升学通道,这些举措都为校园足球的开展打下稳固的基础。[9]校园足球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的发文量也因此在2018年达到顶峰。从10年来发文量的整体情况看,走势图呈“S”型,这也符合科学文献的逻辑增长曲线规律。2.4校园足球研究期刊分布特征期刊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度和交叉度。一般情况在本领域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比重较大,而发表在非本领域期刊论文数量和比重可以反映该研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度和交叉度,数量和比重大说明该研究融合度和开放程度高。[10]图4为校园足球研究核心论文期刊分布。316篇有效论文刊发在24种核心期刊上,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16种。从图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导刊》刊发的数量最多,占比约为23%,排在二、三位的为占比同约为9%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非体育类核心期刊中《中小学管理》以8篇排在第一位,《中国教育学刊》以7篇紧随其后,非体育类核心期刊刊发校园足球研究文章较少,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足球研究核心期刊论文主要分布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多为体育类院校学报,这也说明校园足球研究多以体育层面展开,缺乏“大教育”层面研究,同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度和交叉度较低,体育类院校学报为校园足球研究的重要理论阵地。2.5校园足球研究发文机构分布特征通过对发文机构分布的研究,可以找到该领域知识传播的扩散源,以此评估该机构在这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11]高产出的发文机构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发展。将数据导入CiteSpace5.6R1并运行软件,网络节点选取In-stitution(机构),绘制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图5)。图5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图5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节点的大小表示该机构发文量的多少。从图5可以看出专业体育院校、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体育院系是校园足球研究的主力军,由表2可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这几所高校科研实力强大,对校园足球研究的投入较多,也相应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图5中中小学机构节点比较小且数量较少,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对校园足球研究较少。中小学作为校园足球的主战场,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校园足球活动最广泛的开展者也是实际参与者,他们对校园足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了解多而深,他们应该成为校园足球研究的骨干力量。机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线的粗课题成果KETICHENGGUO细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合作的发文量。从图5中可以看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节点与其他节点连线较多,说明该机构与其他机构开展的合作较多。在校园足球研究领域建立较好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其他机构节点相对孤立,说明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对较少。对发文机构的分布按中国四大经济区域进行划分,由表2可知校园足球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而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较好的地区,例如河南省、成都市等中西部地区,却缺少高产出的校园足球研究机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发展较好,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多且科研经费相对充足。2.6校园足球研究作者分布特征论文作者是科研活动的主体人群,他们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助推器。将数据导入CiteSpace5.6R1并运行软件,网络节点选取Author(作者),绘制作者共现图谱(图6)。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4

1.1总体检索情况分析

在中国知网(CNKI)上,运用高级检索模式,将内容检索条件设置为:乒乓球,将检索控制条件设置为:发表时间: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在运行检索之后,共检索到7702条结果。

1.1.1按年度分组

按发表年度分组,每一年度所发表的与“乒乓球”相关的论文篇数如表1所示。从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间,每年度的文献发表数量的情况上来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0至2005年间是一个发展阶段,文章数量基本属于持平状态。2005年是一个拐点,2005至2008年间与“乒乓球”相关的文章数量明显上升,到2008年度达到顶点,这种情况的发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无关联。奥运会的举办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体育、关注国球。作为体育工作者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乒乓球运动的物质、技术和精神等方面。2008年后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从迎接奥运会对体育的全面关注到奥运会结束之后遭遇“真空期”。2008至2012年间的文章数量虽与2008年当年比较稍有下降,但是其总体趋势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1.1.2按机构分组

按研究机构分组,本文选取了论文篇数排名前40的研究机构进行了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分析出,2000至2012年间,对乒乓球进行研究并公开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19个省份,分别是:北京、湖北、上海、广东、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天津、河北、湖南、山东、广西、陕西、福建、吉林、四川、浙江、哈尔滨。专业体育院校,尤其是本省乒乓球运动发展较好的专业体育院校所在省份排名均比较靠前。

1.1.3按作者分组

按作者分组,本文选取了篇数排名前40的作者进行了数据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关于“乒乓球”方向论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12个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辽宁、武汉、广西、湖北、河北、天津、河南、重庆,其省份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1.2博硕论文检索情况

通过中国知网在限定“2000-2012年博硕论文”的基础上输入“乒乓球”共查询出博硕论文683篇,除去与乒乓球间接相关的论文248篇,剩余直接相关论文共435篇,其士论文14篇,硕士论文421篇。在这435篇博硕论文中,“体育竞赛”方向的论文124篇,占28.5%;“体育教学”方向的论文97篇,占22.2%;“社会体育”方向的论文78篇,占18.0%;“体育管理学”方向的论文61篇,占14.0%;“体育产业经济学”方向的论文43篇,占9.9%;“体育价值文化”方面的论文12篇,占2.8%;其他方向的论文20篇,占4.6%。其中与“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直接相关的10篇博硕论文中,包含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9篇。

1.3中文类核心期刊论文检索情况

1.3.1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利用“高级检索”模式,在限定年份为“2000-2012”、主题分别为“乒乓并含价值”或“乒乓并含文化”,并在“核心期刊”中进行“模糊检索”后,共找到与“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直接相关的中文类核心期刊论文15篇,涉及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组织文化、外交文化、技术文化等,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从博硕士学位论文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的检索情况可以看出,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相关的论文主要涉及技术文化、组织文化、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等层面,而并无立足于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所展示出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发展和传播的综合性论述,而针对于在现实情况下乒乓球运动文化的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更是较少。

1.3.2乒乓球发展及其传播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利用“高级检索”模式,在限定年份为“2000-2012”、主题分别为“乒乓并含发展”或“乒乓并含传播”,并在“核心期刊”中进行“模糊检索”后,共找到与“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直接相关的中文类核心期刊论文27篇。(1)从国内国外角度来看,涉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9篇、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8篇、综合发展的10篇。(2)从研究内容看来,涉及综合性论述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发展的10篇、运动技术及技术文化发展的5篇、规则及规则文化发展的4篇、外交文化发展的2篇、联赛与俱乐部及相关产业发展的4篇、内涵文化发展的2篇。从对核心期刊论文的检索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论文有几条清晰的研究主线,包括规则及规则文化发展、技术及技术文化发展、联赛产业发展以及难以做明确区分的,我们所谓的“综合性”的发展。从时间轴上来看,08年是一个分水岭,08年之前关于规则和技术的发展较多,而在08年之后,关乎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以及其文化发展的论文逐步增加,但也并没有专门从文化角度谈乒乓球运动发展与传播的论文。

22000-2012年间CNKI文献检索文本分析

1964年徐寅生先生对中国乒乓球女队所做的报告《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成为关于乒乓球文化研究的始动文章,被誉为依据唯物辩证主义研究乒乓球运动文化哲学的典范。刘曾维和郭少安(1974)的《对乒乓球旋转规律的剖析》、沈守仁(1978)的《对我国乒乓球几种主要打法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刁文元(1979)的《对进攻与防守理论的认识》、谢琼桓(1982)的《文明孕育体育,体育促进文明》等文章也是乒乓球运动文化研究的前期铺垫。九十年代之后,关于乒乓球运动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邱钟惠和吴焕群等(1991)的《世界乒乓球技术和打法演进过程及其规律》、张志杰(1993)的《概论中国乒乓球运动》、PeterVanSch-ie(1993)的《国际乒联关于乒乓球魅力和有关训练调查报告》、黄志玲(1998)的《论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社会价值》、杨李丽和房欣(1999)《试论中国乒乓文化》等,关于中国乒乓球运动文化的研究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研究取向也由九十年代之前的技术文化向社会价值等方面转变。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关于乒乓球运动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增多,更多学者关注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以及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

2.1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相关研究的文本分析

2.1.1文化内涵的研究

文化内涵是文化载体所承载的人类精神、思想等,是载体的精神实质在文化关照下的体现。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乒乓球运动文化的衍生过程的研究多是以文化的内涵为逻辑起点进行分析的[1],其中包括:在有关建国初期的“全民乒乓”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体育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精神文化内涵(陈启湖,2009);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剖析的如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国民心理等;乒乓“举国体制”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社会本位群体意识(王阳春、何元春,2007);项目制胜规律与刚柔相济、取法中正的中庸之道观(吴焕群,2009);打法的多样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等(何元春、苏丕仁,2006)。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乒乓球运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限于体育与游戏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现代社会文化之中[2],也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品。

2.1.2分支文化的研究

在与分支文化相关的研究中,近13年来关于乒乓球运动文化的研究脉络主要体现在地缘文化、外交文化、组织文化、技术文化的研究上。多数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如以地缘文化为视角的乒乓球运动文化传播的地理影响因素研究(于文谦、荆雯,2012)、以具体历史事件为视角(李永安、张瑛秋,2012)和从政治博弈为视角(韩玉娟、刘佳海,2012)的乒乓外交文化的历史发展研究、以心理文化为视角的乒乓球运动心态和价值认知等心理因素研究(何元春、苏丕仁,2011)、以社会团体的行为为视角的乒乓球运动队组织文化研究(白杨,2011)、以技术文化构成(技术手段、技术制度和技术观念)为要素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文化发展研究(唐建军,2005)、以哲学为视角的乒乓球运动发展中蕴含的哲学范畴(钟宇静、王大中,2008)和乒乓球队技术进步的哲学思辨分析(肖天、梁晓龙,2006;梁波,2009)研究等。

2.1.3文化价值的研究

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教育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的范畴性、规律性的本质存在。在乒乓球运动文化教育价值的研究中通过结合“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目标,参照培养完善人格以实现“育人”的教育根本目的,用乒乓球运动文化的教育价值为我国体育教育价值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周成、王乐,2011)。在社会价值研究方面,主要是关于乒乓球运动具有世界运动语言并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个性特点的张扬与人格精神的塑造、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并体现大众文化状况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谢诚,2004)。也有学者提出,在目前的世界乒坛上,一边是中国的强大,一边是昔日乒乓强国的衰落。这都是因为乒乓球有运动、有竞技,无文化、无专门的乒乓球高等学府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缺乏乒乓球理论研究,缺乏乒乓球文化和乒乓球精神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所致(王杰恩,2008)。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乒乓球文化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现象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上,并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走“本土化”与“全球化”和谐发展之路,并在更新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传播措施三个层面提出建议,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兰彤,2009)。

2.2乒乓球文化发展及传播相关研究的文本分析

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而传播则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关乎乒乓球运动发展与传播的研究不在少数,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是乒乓球运动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条件,而传播则是乒乓球运动延长生命力的必要手段。近13年来,中国知网上关于乒乓球运动发展与传播的研究集中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国内外视角的不同,另一个是针对某一具体乒乓事件进行的文化发展传播研究,如以文化为载体的初级萌芽形态发展、运动技术文化发展、规则文化发展、综合性发展等方面。

2.2.1关于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研究

除中国之外,目前世界上乒乓球运动发展较好的国家还有亚洲的中华台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欧洲有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其中,日本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将体育运动的重心转向群众体育,对于日本乒乓球运动的研究主要是日本大众体育乒乓球运动文化或大众乒乓球俱乐部发展策略对我国群众体育乒乓球俱乐部的启示上[3],而关乎德国的乒乓球运动发展与传播研究则主要在职业联赛的目标制定、职业化发展价值取向、管理机构的制度化设置、俱乐部运营理念、职业联赛产权、球员管理制度等方面[4]。在国外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上,“海外兵团”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海外兵团”这一特殊的乒乓球组织文化现象,暂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人才过剩的现状、以非正常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活跃了世界乒坛,但是其目前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境[5]。在对世界乒乓球运动优势转移规律的研究(张秋芬、杨改生,2010)上,有从地理角度展开的地缘文化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也有竞技技术转移规律的相关研究。在对世界乒乓球运动综合发展的研究方面,始终不能离开乒乓球核心国家———中国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对乒乓球运动文化的影响也是可见一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物极必反”等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国人对于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的思考。关于目前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非均衡发展的研究、乒乓球人口锐减的研究、乒乓球比赛观赏性降低的研究较多。而关于解决当前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不平衡[6]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变认识,改变心态;国际乒联应完善规程,全球推广;其他各国应加大力度,精心培育[7]优秀的本土乒乓球运动员,变“限制中国”为“世界学中国”,通过文化发展来从意识形态上渗透乒乓球运动文化的影响力,在充分挖掘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魅力的基础上,发挥中国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2关于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初级形态研究

对任何一种文化发展传播初级形态的研究是该项文化研究的初始动力,在关于乒乓球运动文化传播初级萌芽形态中,关于英国乒乓球运动起源的文章。关于乒乓球在萌芽期的具体传播方式和特征的研究如英国乒乓球广告、专利与商标、音乐、报道、期刊、书籍、集邮、艺术品等较多。萌芽期的乒乓球传播具有极为特殊的社会价值及导向作用,促使乒乓球运动全面进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乒乓球的现代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李荣芝、肖焕禹,2012)。而对乒乓球传入近代中国的具体考证的研究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乒乓球传入近代中国的时间和地点的关注上(李荣芝、肖焕禹,2012)。在进一步对近代报刊中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报道进行系统梳理之后,则可以归纳出关于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乒乓组织、女子乒乓、乒乓赛事、乒乓规则四个方面(李有强,2011),为当今我国乒乓球事业打下了初步的历史基础。

2.2.3关于乒乓球运动规则及规则文化发展的研究

规则引导技战术发展方向,技战术不断适应新规则,又反作用于规则。只有加强规则的前瞻性研究,厘清当今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脉搏,才能正确指导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竞赛与训练,才能实现国家相关资源的最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学术界近13年关于乒乓球运动规则改变以及种种改革对运动技术的影响的论文不占少数,其观点主要体现在:现代乒乓球技术已处在一个巅峰时代,各种打法的技术发展已几近极致,要想有新的突破恐怕较难;击球工具虽有所变化,但其作用甚小,唯有竞赛规则的改变才能控制或引导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陈小华、黄莉芹,2002);关于胶皮颜色、海绵胶皮以及粘合剂的总厚度、长胶、乒乓球直径、无机胶水、无遮挡发球、11分制、7局4胜制等的规则改革的研究,主要是是出于对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8]。而规则的修改也体现了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的某些方面。而规则修改的同时所带来的技术改革则更渗透着文化因素。

2.2.4关于乒乓球运动技术及技术文化发展的研究

关于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个:社会学取向和统计学取向。社会学取向下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文化呈现的较为明显,而在统计学取向下更侧重于的乒乓球运动技术统计,从统计数据结果中寻求其文化存在的脉络。社会学取向下的社会控制视角对乒乓球技术发展与规则限制问题较为突出,发展问题是规则理性中合法性和公平性的核心。目前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市场取向,决定了规则理性中合法性和公平性在比赛双方技术的运用上不仅要保证机会公平还要保证游戏公平,以便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9]。在统计学取向下关于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录像观察、三段分析法对实行新规则后的世界优秀男选手的比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所得数据与各评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10];或是对某一特定运动员参加某几届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比赛的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揭示其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11]等。作为乒乓球运动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削球这种以“削”为主要技术形态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文化,在近50多年来却一直在走下坡之路,对削球打法落后的现状和原因、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统计、分析与研究[12],亦或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削球打法的特征的研究[13]的学术论文也较多。规则的频繁改革使运动技术的改革亦步亦趋,世界优秀男乒选手在三段使用率上发生了新的分配形式,三段的使用率有明显的“向平均数回归”的趋势,在前三板的争夺更加激烈。而与国外运动员相比,中国选手在接抢段的使用率更高,能更好地适应了新规则[10],这与中国文化中“不通,则变;变,则达”的文化理念相通。而削球打法在前4板的争夺中,得分能力不强,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的抢攻使用率和得分率与进攻型打法相比较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削球打法在相持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较高,相持段的技战术非常重要;正手削球的稳定性亟待加强等等[14]。

3研究不足与展望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科研论文;文章结构;基本格式;内容与要求

OntheBasicStructureandFormofSportsScienceThesis

【Keywords】Thesis;StructureandForm;ContentandRequirement

***

1前言

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体育科技写作,不仅是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是必须掌握的一种具体的科研方法。因为,一切体育科学研究之成果最后大都以科研论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经科技信息载体传播于世的。体育科研成果如不能最后写成科技作品(论文),公布于众,那么一切个人的科学见解和观点,一切创造和发明,都不可能得到传播和利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而只能是研究者头脑里的一些思维活动罢了,世人是无法知晓的,如然,也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了。

诚然,人们衡量体育科研论文质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大小,然而,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的向社会传播并准确的被人们所理解则取决于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这表明,一篇高质量的体育科研论文要求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随着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技信息量与日俱增,据报道,目前全世界体育期刊已达5000余种,每年问世的体育科技文献约25000—30000篇,平均每天有80余篇。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与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借助于现代科技工具——计算机对体育科技成果、信息进行贮存、检索,使之迅速地传播与利用,已成为一种先进的传播交流手段。微机贮存与检索,要求体育科技学术期刊编排实现规范化,而期刊编排规范化首先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化。要实现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就必须了解体育科技写作知识,掌握其写作方法和技巧。

笔者因职业之原故,拜读体育科研论文原稿颇多,从研读原稿论文感到许多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颇有价值,但论文写作不符合期刊编排规范化和科研论文撰写的要求。其中最为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是文章结构层次混乱、写作格式极不统一(尤其是理论型和实验型的“定量化”研究论文)。这不仅给编者和读者认识和理解论文之精髓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和利用。

体育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科研方法,涉及的知识结构内容颇多,不同文体的体育科技作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本文仅对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和基本撰写格式的内容与要求作一探讨。

2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

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体育科研论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位论文,一类是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是体育院校的学生或体育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旨在取得学位而写作的论文。如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学术论文,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实践中为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而写作的论文。目前,体育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大部分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体育科技学术刊物上。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学术论文又分为两种类型,即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虽然体育科研论文的种类很多,构成的形式多样,但就其文章的主体结构有它的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2.1序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

序论,是论文的开头、引子,好比一出长剧的序幕,要有吸引力。通常以引言、导言、绪言、前言等小标题冠之,也可以不冠以任何小标题。

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前人的工作和现在的知识空白;②研究的理由、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③交待课题研究的范围、任务。

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它所占的比例要小。具体要求是背景材料的介绍要准确、具体,紧扣课题;研究的说明要实事求是,对作用意义不可夸大和自我评价;任务的交待应具体、明确。

2.2本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

本论也称正论,它是体育科研论文的主体,课题的“创造性”主要在这一部分表达出来,它反映了论文所建立的学术理论、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达到的水平,简言之,本论水平决定了整个论文的水平。

本论部分写作内容与要求包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对象及其选择的原因;观察到的事实、材料的收集及其收集方法和理由;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与讨论等。本论部分的写作要素有三点:

第一,理论分析。要求对所作的假定及其合理性进行理论论证;对于分析方法和材料,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自己改进和创造的,都应加以说明,对新的观点、独立创造的东西都应论述清楚,以便读者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论型论文,尤为重要。

第二,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要求对实验原理、方法准确介绍,主要是实验方法、测试装置、测试对象、测试结果和测量精度等。实验过程的叙述力求简要,独创的实验方法可重点交待,常用的仪器和方法,用不着详加叙述。这一点对于实验型论文要求很高。

第三,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要求对课题的研究和实验结果应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说明其必然性;从结果中引出必然和必要的结论或推论,并说明这些结论或推论的适用范围,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加以比较,检验理论分析部分的正确性。在撰写时,应尽量避免把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抄在论文上,否则,会使人感到是一份实验报告。应删除某些可有可无的数据材料,选出精确的主要的部分,绘制成图、表列入文中。做到有理、有据、有力的精准论述。研究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是论文的“心脏”,因为一篇论文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成败均以此来判断,一切的结论和推论均以此为依据。这一点,对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来说都是重点,切不可等闲视之。本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要全力把它写好。

2.3结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

结论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逻辑发展,是整篇论文的结局。它是与序论相关,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结论,从内容上说,不是本论论点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篇论文要旨的简明扼要的提示,是更深一步的认识,是从本论部分的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研究观点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或不一致,本文作了哪些修改、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第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能解决的问题,提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四,结论的撰文讲究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切忌模棱两可的语句。并注意与序论呼应和本论的衔接。从论文的阅读价值上说,写好结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读者在选读论文时,首先是看摘要,然后就看结论,再决定是否通读全文。

以上研讨的,只是体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作目的和议论内容的需要加以变通,灵活掌握。

3体育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

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体育领域里许多问题仅靠单一学科知识难以回答清楚。现代体育科学的综合性特征,要求体育科研必须借助多学科的知识,以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新的科技方法和手段进入体育研究领域,体育科研中“定量化”分析的论文越来越多。这种“定量化”的研究是今后体育科研的方向,它革除了单纯经验性总结的弊端而达到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目的。

目前,这类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国内外较规范的体育科技学术期刊,按照编排规范化和论文写作的国际化标准提出了文稿写作的基本格式要求。从论文的通篇格式看,目前多采用的是“温哥华格式”。实验型论文已基本统一和固定于这一格式,而理论型论文则主要在正文部分与实验型论文的格式上有区别,没有“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这样一些固定项目的格式要求。

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通篇格式也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即前文、正文、辅文。具体项目内容和写作要求分述如下:

3.1前文部分的内容与写作要求

(1)论文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的高度概括,是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拟写论文题目,要求主题鲜明、准确得体,便于检索分类;用词严谨无华,简短精炼,不宜过长;内容宽泛的大题目,可用副标题限制。

(2)作者及工作单位。论文作者的署名,不仅是辛勤劳动的体现和应获得的荣誉,而且是对工作负责的表现,表示对论文负责。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合作的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可按贡献大小,先后列名。署名的先后不应以职称、资历的高低来排列。对于研究工作或论文撰写予以帮助、支持者不应署名,可在致谢中说明。

署写作者所在工作单位既是对论文负责的表现,也是为了读者与作者联系,便于加强学术交流。

(3)摘要。它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一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以补充文题的不足;二是提高论文可读性,读者往往以摘要来判断论文的阅读价值,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的任务;三是便于体育科技情报的检索和贮存。可见,写好摘要是很重要的。至于摘要应该摘取哪些内容,这应根据摘要的性质来决定。摘要分为指示性、报道性、资料性等多种形式。目前国内外体育期刊的论文摘要多属于指示性摘要。

(4)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是供贮存和检索之用,一般放在摘要后面。关键词是研究和论述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关键词的提取要准确、充分反映研究成果的性质、便于检索分类。关键词不宜过多,一般要求3—5个即可。

3.2正文部分的项目内容与写作要求

从体育科研论文的通篇格式来说,正文部分的格式是论文格式的主体部分,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的正文格式在项目设置上有所区别。理论型论文的正文写作格式没有统一的项目要求,作者可根据写作目的和议论方式的不同,自由选定节题,逐步展开论述和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而实验型论文则有较统一固定的项目要求。现分述如下:

(1)引言。或称前言,其写作内容与要求同序论。即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目的、意义,交待背景材料、研究范围及任务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其内容包括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对象、选用的材料和仪器,以及运用的研究或测试方法等。一般应按实验步骤逐步列出,要求详细具体,特别是新的有创见的方法应交待清楚,便于读者能根据说明去重复本课题的实验(如属保密规定的,另当别论)。介绍材料与方法时既要具体,又应简要,常用的方法则不必详细说明或不作介绍。

(3)研究结果。是指实验研究所得到的情况和数据。是研究结果的直接反映,以不加任何叙述的评论为宜。在写作中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其中的主要情况和数据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说明。要忠于事实,注意数字符不能抄错。

(4)分析与讨论。这是论文的精华和核心,是连接结果与结论的桥梁。要求紧扣实验研究结果与前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加以逻辑论证、正确推理、明确立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充分体现本论文的创造性和理论性特点。写作时应注意避免离开实验结果大加发挥,以及重复结果和文献材料、隐瞒缺点、循环推论的毛病。文字措词应协调得体,讨论的态度要正确,如果是争鸣,切忌感情用事。

(5)结论。是对实验结果经分析讨论后升华提炼出来的总观点。其写作内容与要求前面已作交待,不作赘述。但对于实验型论文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要根据不充分的数据得出过大的结论,也不要轻易放弃应坚持的观点;二是不要将研究结果与结论相混淆。结论与结果不是一回事,结果是实际调研的各种信息直接反映的全部罗列(只为记录),而结果是将实验结果经分析综合提炼后高度浓缩的主要成分(只是观点)。

3.3辅文部分的项目内容与写作要求

辅文是体育科研论文通篇格式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型论文还是实验型论文都应有这部分的内容。

(1)致谢。是指对论文写作或研究工作给予主要指导、帮助和便利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的文字表达方式。一般放在结论之后,另起行撰写。致谢要真诚,实事求是。

(2)参考文献。这是所有论文必有的一项内容。它反映了写作科技论文的严肃性。凡是文中引用的文章、专著、数据、论点、材料以及方法,均应列出参考文献的出处。一般集中列在致谢栏后。

(3)外文摘要与关键词。这是扩大论文之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价值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就是将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成外文,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外文摘要以250个单词为宜,最多不超过500个单词。也有的因用途要求,外文摘要比中文摘要详细一些,包括文题、作者、单位、研究内容等。

以上仅对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通篇格式作了探讨性介绍,虽然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目前还没有严格的统一的国际规定格式,但本文根据的“温哥华格式”已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可。它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和人的认识过程的规律,具有简明的特点。

4结论

(1)本文强调体育科研论文,无论是理论型论文还是实验型论文,文章结构的写作必须遵循“三段式”原则,其基本型为序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式,它们是组成论文的主体结构,缺一不可。

(2)本文认为体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应参照国际基本认可的“温哥华格式”及国家标准局颁布的《科技学术期刊编排规则》,在文稿写作时,根据体育科研论文的不同种类,以及写作的实际需要,既坚持必需之项目,又可灵活加以取舍。实验型论文以采用“温哥华格式”为宜。

参考文献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6

1.1期刊论文数量偏少或质量偏低,高校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科研产出表现包括数量与影响力两个方面。产出数量指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数;科研产出影响力则以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为基础指标进行评价,因全部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均小于2,本文在影响力方面仅参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查询,2006-2010年四所高校体育部门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各层次期刊分布情况如表2-1(略)所示。四校体育部门平均每年数量为160篇,校均40篇,人均2.8篇;从这个角度分析,四校体育数量与所在高校整体的科研论文产出水平相当;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所有期刊发文数量的48.5%,CSSCI期刊发文数量占所有期刊发文数量的29.7%,对比所在高校其他学科的科研情况(表2-2略),体育科研论文的质量亟待提高。对四所高校体育部门发文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四校体育部门数量极不均衡,华师大体育学院占有绝对优势,学院平均每年141.2篇,人均9.4篇,本研究将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文情况作为参照(如表2-2略),无论是发文量,还是的期刊分布情况,两个部门论文产出水平相当;如果仅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三所高校作为样本分析,三所高校体育部门五年来共94篇,平均每年为18.8篇,人均0.45篇,与其他文科学院有明显的差距。

1.2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体育科研潜力有待挖掘

可以看到,各校虽然在期刊论文数量上各异,但总体来说,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说明各校体育科研具有可挖掘的发展潜力。

1.3承担课题数量少,市级校级课题居多

每所高校体育部平均每年申请课题数为4.08个,人均0.17个;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体育系在2010年共收到课题申报通知22个,只有少数课题对申请者有年龄、职称方面的要求,课题通知下发后,主动申报的教师人数比例在15%左右。以华师大公共管理学院为例,2006-2008年课题总数为27个,其中部级课题数19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09-2011年课题总数为69个,其中部级课题数为28个;体育部门承担课题的数量和质量都落后于同校其他学科。

1.4专著、教材数量偏少

作为体育课程建设的主体,教材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在四校体育部门中遥遥领先;因统计资料不全,同济大学采用2009-2011年三年的资料(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于2009年成立),复旦大学采用2008-2010年三年的资料。通过对比,发现四校体育部门在教材专著出版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985工程”高校体育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其首要工作职责是在校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这是科研、竞赛等其他体育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师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全身心投入科研,因此,我们将综合类院校体育部门科研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只是作为一个考察纬度,以说明体育科研工作有很大发展潜力。华东师范大学成为“985工程”第二批大学,其综合类大学属性得到认可,但其师范类属性决定了其体育科研起点早,基础厚,在研究对象中具有特殊性。四所大学的学术环境、学科资源、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目前落后较多的复旦、交大、同济三所高校应在保证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体育科研水平,提高科研产出,努力避免体育科研在三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成为一块短板。

2影响因素分析

2.1体育教师科研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科研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把它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从调查结果看,职称评定是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这是因为职称与教师的工资、福利、职位的晋升等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成规定任务”、“兴趣驱动”等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其他动机。

2.2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分析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20世纪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的新规定: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结合我国的《退休制度》,可以界定出青年体育教师的年龄在44岁以下,45~55岁为中年体育教师,55岁以上为老年体育教师。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60.5%,且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比例适当,四所高校体育部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对于学术梯队建设非常有益。从教师的职称结构看,目标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为1:4.79:4.45(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合理职称结构比例3:5:2还有较大差距;从教师的学历结构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之和占教师总数的25%,与其它学科相比,比例偏低。

2.3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长期负责全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形成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导致体育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偏低、没有形成科研团队。其次,体育科研在综合类高校中易被忽视,学校更愿意把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见效快、收益大的学科。第三,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晋升标准有待改革。

3对策和建议

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工作和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使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3.1引进高水平体育师资,完善体育学科队伍

研究对象高校可利用强大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引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高职称的海内外学者作为学科门类的带头人,为“985工程”高校体育科研注入新的力量。

3.2分类考核标准,激发体育教师科研意识

目前综合类大学体育部门教师的职称晋升路径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致,但是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繁重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任务。在当前情况下,改革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势在必行。不必让所有体育教师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在传统教研室分类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科研、竞赛、群体组,并分别制定考核标准。每组各司其职又互相合作,各组的教师首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各自工作重心上,每组教师都应达到定量的工作标准,每组工作间彼此分割但又紧密相连。相信有所侧重的考核标准能够达到以退为进、促进科研的目的。

3.3突出体育科研工作特色,鼓励跨学科研究

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的科研工作是其众多工作内容之一,决定其不能将主要资源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所以应选择体育领域中的某个或几个方向做出特色,而不必面面俱到。主动依托其他学科资源进行跨学科研究,事半功倍。“985工程”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可以为体育科研提供深广的研究背景和支持,使得体育科研可以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研究成果。比如体育训练学与医学结合进行运动医学和运动生化的研究,与心理学结合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等。

3.4用国际的、长远的眼光开展体育科研工作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7

现将20*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2号文同时废止。

二*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省属中专学校,厅机关各处室。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评审条件(试行)

总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多出人才,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中专教师队伍建设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专业技术职务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自主聘任,聘任的的职务工资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三、中等专业学校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为:讲师、高级讲师。

四、本评审条件中所指"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是指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五、本条件由申报条件、评审条件组成。申报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考核、外语、计算机业绩成果等要求,属资格审查范围,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等内容,主要由学科组和评委会负责审查和评审。

分则

申报条件

六、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努力钻研业务,积极承担工作任务,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岗位职责。

七、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任职期满。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根据不同地区,暂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在一类地区取得相近专业双大专学历的可申报高级讲师职务,大专学历并进修1年以上的可申报讲师职务;

(二)在二、三类地区中专学校任教,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三)中专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取得中专和高中学历,具有特殊技艺并取得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可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外语暂不作要求。

(四)取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可认定助理讲师教师资格;

2、取得硕士学位或等二学士学位,从事教学工作3年以上,可认定讲师教师资格;

3、取得博士学位,可认定高级讲师教师资格。

八、正常晋升人员在任职期间年度考核须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在同等情况下可优先申报。

九、申报中、高级教师职务须获得职称外语、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免试人员按青劳职改字474号文和青人专字[20*]167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评审条件

十一、讲师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本学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任助讲期间,辅助讲师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工作经学校考核,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公认;

(三)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教学成果、教学竞赛二等以上奖可同等对待,下同);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教育专业学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类教师担任主要指导,其辅导的文艺节目或体育代表队参加省级比赛、汇演(汇展)获得前三名成绩;

3、完成校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和评审并为主要贡献者)或取得专利1项;

4、参加地(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5、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在内部刊物2篇或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讲义、教材在3万字以上,经主管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担任基础课、公修课、实验课、体育(艺术)课、的教师在内部刊物1篇,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二类地区:

1、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担任基础课、公修课、实验课、体育(艺术)课的教师,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2、参加地(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次。

3、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内部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

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地区连续任教12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奖称号;担任基础课、公修课、实验课、体育(艺术)课的教师,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2、参加地(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0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十二、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承担和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校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学科带头人,能指导中、初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三)任现职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获得地(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并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3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获一等奖;

3、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或在核心刊物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篇。

附则

十三、本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专业理论、工作经历和能力、业绩与成果、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十四、评审条件中所指的论文、成果、专著、教材必须任现职以上来获得的,获奖项目的"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十五、学校对各类教师所规定的最低教学工作量标准,须报省教育厅备案。

十六、近三年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推荐:

(一)受过警告以上处分者;

(二)造成重大教学事故者;

(三)有抄袭、剽窃他人论著、成果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谎报业绩成果正式成立

(四)严重渎职,造成较大事故或较大经济损失者。

十七、本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

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1、所有业绩、成果(含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获奖证书、任职年限)的使用时限,按省人事部门的规定掌握。专著(含译著)、论文(含译文)以正式公开出版、发表的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核心期刊以期刊版权页标注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主要参考依据。

2、科技成果、专利成果完成或获奖者的排名以政府主管部门所发证书及所载定人员名为准;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政府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证书为准。

3、论文署名以独著、第一作者为准;申报人参编或担任主编的著作以前言或后记中注明的章节为准,只认定本人实际参加撰写的内容,其编写数量无法确定的,以编委会或出版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出版部门采用申报人论文并编入书籍出版,同时授予获奖证书的,只认定其论文,证书不作为参考;论文出版发表同时又参加省以上(评审条件认可的范围)论文比赛并获得奖励的,只记其中一次奖项等次高的,其余只作为参考,论文也不再重复计算;同一论文在不同刊物发表,只记刊物级别高的一篇,不重复计算。下列文章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1)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稿;

(2)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无关的文章;

(3)科普文章、介绍性文章、简介、问答、报导、通讯、讲话、报告(不含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课题实验报告);

(4)学位论文;

(5)参编各类辞书中的辞条;

(6)编写的供师生使用的练习册及考试说明。

4、在著作(译著)、教材中参与编写的文科2万字、理科1.5万字可折抵1篇论文。从事民族语言专业教学的教师编著的教材,经省教育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的,可按公开出版对待。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贵州省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为检验大学生本科阶段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在临近毕业阶段,通过论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检索文献、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有效促进大学四年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贵州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员进行访谈得知,该校学生的结业都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单纯以毕业论文的模式作为学生结业的手段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四年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对学生就业后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值得商榷。本文将以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索为研究对象,以安顺学院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为例,主要通过访谈法收集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结业的相关资料,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结业加入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创新教育形式下的时代要求。创新就是要摒弃一些不合理的做法,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寻求适合事物发展的新方法。在创新教育形式下,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在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进行改革。纵观近几年的毕业论文,已无法真实反映出体育专业毕业生真正的核心能力。为了真正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根据贵州省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的特点创建一种结业考核模式。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教风、学风,真正实现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提高体育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二)体育学科特点的自身要求。体育专业注重实际环境下的实践技能培养,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要求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认真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掌握影响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胜任运动竞赛组织管理工作。所以,体育专业学生不仅仅是以一篇学术论文评价四年所受教育的结果,应根据体育专业实践性和运用性较强的特点,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围绕着运动技能、运动竞赛以及运动管理水平来进行考核,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白需要付出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写出一份优质的毕业设计,而不是临时突击写一篇毕业论文。另外,毕业考核的方法也将影响学生的培养过程,结业形式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需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毕业考核。(三)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用人单位满意度是衡量大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就业后,运动技能不能规范地讲解,教学程序混乱,教学质量不高,自我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较差,而且对基本的赛事组织不甚了解,与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反思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大学四年学生运动技术、理论学习的动力不足。而结业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实现理论、技术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联系的桥梁,采用什么样的结业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四)毕业论文的撰写环节存在诸多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监管和防范体系。从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环节来看,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学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不端正,教师指导也很不认真,甚至指导老师本身的水平相当低。从客观上讲,主要是论文撰写缺乏相应的监管和防范体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抄袭造假现象严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仿照一两篇硕士论文,改变硕士论文的数据、研究对象,然后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轻轻松松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其二,选题没有实际意义。从近五年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80%的学生围绕某一地区某一运动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虽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但有部分学生没有具体的实施,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所总结出来的对策与建议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其三,文章结构混乱。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无关紧要,只要过关就行,所以在撰写的过程中存在敷衍现象。而且大学四年,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大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的习惯,造成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以至于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思维混乱,层次不清晰。

二、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运动技术的保持能力,规范技术动作,在结业时,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或专项,选择一项运动技能向答辩组进行展示。作为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结业形式,可采用“技能展示+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结业成绩即为毕业论文或设计70%、运动技能30%。(一)术科项目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有学者将运动技术划归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结合我院所开设的术科课程,确定改革思路。1.技能表现难美性项群改革思路此项群主要包括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项,创编一套动作并制成视频,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说明编排套路的主要理论依据、目的意义、套路的文字说明,要求思路清晰、内容丰富、编排合理、特点突出,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答辩的方式是学生先展示自编的套路,然后阐述答辩所选内容的理论及现实依据,所编套路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与体会等。2.体能主导类项群改革思路在安顺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此项群主要是田径项目。技能展示采用田径代表性的三个项目:跨栏、标枪、跳高。毕业设计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根据某一中小学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围绕训练方案进行详细论述,包括训练的生理学分析、训练的原则、方法、手段,年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天训练计划,训练的强度及负荷,保护措施,医务监督及恢复手段等。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和管理田径运动会等。田径运动会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比赛前、比赛中的组织过程、比赛后的工作,秩序册的编排,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通过毕业设计的撰写,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编排方法,使其毕业后能够规范地组织田径运动会。3.技能战能主导类项群改革的思路此项群包括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等。由任课教师制定项目需要考核的技术,并根据该项目的评分标准获取技评和达标成绩。毕业设计可对战术进行说明,包括所选战术运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战术运用的前提,优缺点,怎样提高战术运用的效果等。答辩时,战术演示需通过计算机操作,以视频形式演示该项目的战术设计,并围绕主题进行论述,给出结论和建议。4.理论课程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包括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理论课程的毕业设计应与实践紧密结合,如《体育欣赏》这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一段比赛视频进行解析,从比赛场上智力美、人体表现美、运动技术美、设备、场地、器材美等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再如《体育保健学》可以搜集运动损伤的案例,制定康复治疗的方案,以及方案的改进过程,配备康复治疗的视频以及语言的讲解。5.体育器材的改进体育器材直接影响运动成绩,先进的体育器材能够监测运动训练时的技术指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毕业设计可围绕着某一运动器材的改进进行论述,需阐述改进运动器材所遵循的原理,所设计的器材与原器材优缺点的比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拟采用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分析。此类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后续器材的优化更新提供参考。

三、贵州省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自我学习、创新研究的能力,真正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体育学院的领导、教师、学生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任课教师提出所教科目毕业设计的方案,经教研室认真讨论提交体育学院审核,体育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及实施细则,对文字叙述及图像视频制定等提出详细要求,并报备教务处。鼓励师生破除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并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二)毕业设计的改革应循序渐进。结业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技能测试,学生选取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测试,具体标准根据学院制定的术科评分标准,二是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的改革初期,应循序渐进进行。一方面由于师生一直以来都认为毕业论文是结业的唯一形式,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且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师生所付出的精力较少,一旦实施毕业设计,大学四年师生均处于责任和压力中,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必遇到阻力。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实施细则》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的特点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的,其可操作性、实用性是否完善,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才能制定出合理、完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毕业设计的实施细则》。(三)毕业设计的形式应多元化。虽然改变了仅以论文作为结业的唯一形式,初步制定了贵州省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但是毕业设计的题材不局限于学院所规定的形式。应不断地拓宽写作素材的来源,加大定量分析的力度,不断丰富毕业设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创新。总而言之,能够反映学生四年真才实学和实际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均可。(四)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带头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为了使学生有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从新生进校起,实行导师制,根据师生双向意愿,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导师主要负责对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健康、快乐成长。体育学院根据导师的工作量,进行考核,并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中,鼓励导师认真完成各项工作。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不断完善导师制度,为培养体育专业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1]。此外,通过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形式促进导师制的实施。因为,大多数新生进校后,在相对放松的大学生活中产生了懒散和松懈心理,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排斥心理,使得学生工作开展较为困难,而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容易沟通,在学习生活中可以起到帮助和带头作用,可以配合导师间接督促其进步。(五)不断提高师资力量。结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在每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两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小设计,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综合分析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贯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实践运用能力、课程小设计的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教师毕业设计的指导能力,体育学院可与毕业设计开展好的兄弟院校达成协议,派毕业设计的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到其他学校跟踪、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毕业设计管理流程,或请对方来我校指导协助实施。另外,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专业知识与运用专业知识的机会,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可构建大学各年级具体的科研能力培养目标。大学一年级由班主任负责,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观摩课、训练课做出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阅读与课程相近的书籍5-10本,并做读书笔记;大学二年级主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准备“专业资料摘抄本”,不断收集专业资料,并在学期结束时由教研室收取。大三年级学生由体育科研方法老师负责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主题,查找、收集分析、归纳、总结文献资料,并由导师带领参与自己的课题或者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实践活动撰写小设计,另外,任课教师在每门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一篇理论联系实践的小设计,并给与分数加入最终考试成绩中;大学四年级主要是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从论文选题到论文定稿由导师具体负责。(七)建立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管与防范体系1.毕业设计前期监管与防范毕业设计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导师遴选、题目确定、开题报告撰写及开题答辩。据调查,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导师遴选工作都是在开题前根据学号分给指导老师,专业及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建议从大一开始选定导师,导师负责学生四年的成长,期间可做微调。并在第六学期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首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并将题目汇总后交论文审核小组审核,通过后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并于七月前完成答辩,不过多占用学生期末考试的时间。2.毕业设计中期监管与防范毕业设计中期监管与防范工作主要是指开题之后到毕业设计提交给评阅老师之前这一时间段的监控与管理。贵州省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开题之后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期,学生到第八学期的3月份才回校。这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疏于管理,论文工作停滞,到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草率开始撰写,而第八学期学生的精力都放在找工作或考研复试上,容易导致学生敷衍了事、应付过关。建议学校给学生两个半月的实习,动员学生在此期间进行高质量的实习工作,而后返校开始投入全部精力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按学院规定的时间提交论文一稿、中期检查报告、二稿、三稿、定稿到毕业论文审核小组,符合要求才能进入到下一环节。3.毕业设计的后期监管与防范毕业设计的后期监管与防范主要是指毕业设计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校督导和学院督导小组全程监控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学生毕业设计的评阅及答辩应由相同专业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对于不符合学院要求,没有达到学院标准的严禁通过。最后由论文审核小组审核论文质量、格式,规范毕业设计过程,强化毕业设计管理,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结语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为目的,形成毕业设计模式。此模式在改革的初期将会遇到种种问题,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改进,逐渐形成合理、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真正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能够胜任相关体育工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丽丽,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8.

[2]傅斌,王彤.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以山西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63-67.

[3]徐碧鸿.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索[J].运动,2015(7):91-93.

[4]刘宁.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M].当代体育科技,2018:83-85.

[5]张娟.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开设现状研究[M].科技资讯,2018:229-230,232.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9

一、教育实践的价值

教师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师教育离不开实践培训,教育实践的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来说明教育实践对教师教育的价值。

(一)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率

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师范生的从业能力和职业人格。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未来教师人格全面生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它对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尤其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通过教育实践,师范生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会转化为实践知识,师范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教育实践,有利于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增加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砝码,最终将有助于他们成功就业。

(二)教育实践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践有利于其专业化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实践是师范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师范生通过实践锻炼,找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经过不断总结,能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这是他们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基础。其次,师范生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对教师专业素养内涵、对教师工作尚缺乏真正的了解,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知水平较低,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再次,通过教育实践,师范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这能保证师范生不断自觉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三)教育实践有助于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需求

在教育实践之前,师范毕业生可能对用人单位没有深入的了解。然而,通过教育实践,师范毕业生可以基本了解中小学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及教学模式等情况,师范生可以就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小学校的现实需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早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弥补自身的短板,发扬自身的长处,尽可能满足中小学校对高素质高能力优秀教师的需要。

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教育实践的相关资料和自身教育实践的经历,本文认为,目前教师教育实践培养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育实践时间短和教育实践模式单一

201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教师〔2011〕6号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虽然教育部出台了政策,教育实践时间为18周,但“高师院校的普遍做法是一般安排6~10周的教育实践”[1]。我们看看国外的教育实践时间:“英国15周;美国最短:15周,最长:半年;苏联:17~19周;法国:27周;德国:第一阶段:12周;第二阶段:18~24周。”[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时间偏短,正如夸美纽斯所讲“教学是一门艺术”,然而,师范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他们怎可能成功地驾驭课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就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改革教育实践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始出现“分散实践”“顶岗实践”“全程实践”模式等等,但集中实践模式在高师院校还是占主导,这种模式,一般安排师范生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实践。当时正值考研的紧张准备阶段,虽然不敢怠慢教育实践,也对教育实践充满期待,想把教育实践搞好,想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因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但是,由于考研的压力、平时上课的压力、教育实践的压力,结果导致难得的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对于这一问题,看看国外的做法:(1)英国:“伙伴”教育实践模式,重视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2)德国:“两阶段”实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第二阶段以实践训练为中心,辅之以理论培养。(3)法国:连续性教育实践模式,在师范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从国外的做法,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也要注重质量,要切实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二)教育实践的内容不丰富

就笔者的亲身教育实践经历而言,参加教育实践的内容就是见习和实习。见习就是到所实习的学校听几节课,实习就是上两节课。而真正的“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它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3]。究其实质,教育实践内容不丰富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实践的时间短和采用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正如前面讲述的教育实践经历,教育实践演变成了过场和形式,师范生不可能体验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实践,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收获实质性的专业成长经验。

(三)教育实践基地不稳定

教育实践基地不稳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双方都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管理缺乏统一性、协调性。高师院校临时联系实习学校,实习学校临时安排实习工作。其次,实习经费不足,使得落实实习基地成为棘手的问题。再次,实习人数过多,实习基地的负担加重,给实习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最后,中小学都有升学率考核的压力和功名利禄的竞争,没有教学经验的实习生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4]综合以上原因,实习基地不稳定也不难理解,因为实习生的到来打断了人家学校的原有部署,打断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给实习基地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四)教育实践指导老师责任意识不强

实践指导教师包括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师范生个人的原因、高师院校的原因、实习学校的原因。师范生个人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师范生的能力不足,表现为具体教学中出现知识把握不准、解释不清的现象;缺乏教学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高师院校分配的指导老师也因为个人的教学、科研工作而疏于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实习学校里的指导教师,他们指导效果的好坏并不与他们的绩效工资挂钩,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们指导得好坏,全凭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还存在着实习学校老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优化教育实践的对策

(一)改革教育实践模式,延长教育实践时间

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了改变教育实践时间短、教育实践模式单一的现状,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实践培养模式,转而采用全程实践培养的模式。应当从师范生入学第一学年就开始举办教师职业感受等教育活动,让师范生了解和认识到作为一位职业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特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取向,从思想上,为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准备。第二学年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去,使师范生熟悉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观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以此丰富师范生的直观经验,增强其直接体验性。第三学年开设实践课程,要求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增强其与中小学课程的联系和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育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的教育教学情境,丰富师范生的感性经验。第四学年主要是上岗实践,这是一种对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查和检验。

(二)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在高师院校采用全程实践培养模式,为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本文认为,教育实践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微格教学、班级管理案例分析、说课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师范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二是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各种竞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充分发展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三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师范生到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方,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四是研究性教育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撰写论文等。师范生通过教育科研的训练,有利于他们形成职业理想;在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理论进行理性思维和批判反思。五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主要是,师范生到实习学校听课;教育实习,是在前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师范生独立上讲台,这是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检查和考核。

(三)建立稳固的教育实践基地

高等师范院校要想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必须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寻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形成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同建构的模式,来共同管理教育实践基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高师院校要满足中小学的需要,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满足实习中小学和学生家长对高素质教师的期望,让其尽可能减少在教育实践中对中小学日常教学的冲击。三是经费保障,高师院校要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实践的经费投入,和中小学搞好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设好教育实践基地。

(四)增强教育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

本文认为,增强教育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相关政策,给教育实践指导老师相应的报偿。如: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占一定的评价指标或者给予实习指导津贴等。二是对教育实践指导老师进行“上岗”选拔和培训,改变过去每位教师都可当指导老师的局面,选拔那些职业道德素养高和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老师,增强指导老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三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对指导老师日常的工作安排做出调整,要尽量不安排上课任务,使指导老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工作中来。四是师范生本人,要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听从实践指导老师的辅导和安排,认真做好教育实践工作。职前教师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其质量高低和培养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本文探讨教育实践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刘如月侯蕾蕾工作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

在我国的表现极其特征所谓的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它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念、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①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社会主体即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评价等与价值相关的观念形态,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人类社会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保障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的强有力的支撑和精神依托。在我国,经历过近百年的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并筑成和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特征,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但是,当今中国并不完美,还有不少问题、发展不协调、分配不公平理想信念不稳定等现象仍然很突出……基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届六中全会起,高瞻远瞩地做出了伟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会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它为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好机遇,因此,全面了解和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博大内涵和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它能制约其他处于次要的、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社会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渗透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根基。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

(一)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解决了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曾经苦难的旧中国给了我们很多警示,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罪恶的强盗的鸦片贸易,将中国人变成东亚病夫,不买西方列强的鸦片,他们就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强行割让土地,让中国人赔偿黄金白银;甚至在日本侵华后占领东北,攻陷北平、天津、在南京大肆屠杀我同胞,天理何在!不就因为我们贫穷衰弱吗?自古弱肉强食,没有国家独立,富强就没有一切。再加上,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自然灾害,十年浩劫等,亲眼目睹和经历改革开放我国从一穷二白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变革,深深知道只有共产党能够统一和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国的富强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各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利益、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内核和主题。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二、剖析艺术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全面开展和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艺术院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然而,伴随着艺术类学生的扩招,艺术类高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下降的趋势,信仰缺失,诚信,自由散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缺乏信心等问题。作为培养高级专门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的艺术类高校,同样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任,因此,在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势在必行。艺术类高校中的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是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思想政治问题方面笔者在云南艺术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实际收回的900份有效问卷中,在“您认为马列主义是否对当代中国有指导意义”的问题上,“强”的有224份,占24.9%,“较强”的有282份,占31.3%,“一般”的有236份,占26.2%,“说不清”的有158份,占17.6%(如图1)。可以说,当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持认可的态度,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相应的学习理解,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现代化的认可。对涉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在实际收回的898份(缺失2份)有效问卷中,非常赞同的有260份,占28.9%,基本认同的有458份,占50.9%,反对的有24份,占2.7%,说不清的有156份,占17.4%(如图2)。上述数据说明云南艺术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相应的认知理解,并且,赞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主导价值观。另外,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的认同上,学生表现情况差强人意。但是社会上的一些人认为艺术类学生是文化素养“较低”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理解肯定是一无所知的。是不关心社会国家和政治的,是受歧视的。然而指出“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①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调查问卷分析,从中折射出:社会上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看法同现实中艺术类大学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偏差。“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②因为以云南艺术学院学生为代表的艺术类高校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现是值得社会认可的。然而,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一定要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研究上,应该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③,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在艺术类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再者从“您的信仰是”问卷中,显示出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方面还存在问题。在问卷中,“马列主义思想”有154份,占17.1%;,“佛教”的有174份,占19.3%;“基督教”的为28份,占3.1%;“伊斯兰教”的为10份。占1.1%;“无信仰”的为482份,占53.6%;“其他”的有52份,占5.8%(表1)。上述数据表明云南艺术学院学生缺乏信仰,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挑战。邓小平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④一个缺乏信仰的人,在这激烈竞争中是难以成功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此外,关于中国梦的实现态度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有困难、不好说,还有一小部分不抱希望。从云南艺术学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关的问题。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开展和加强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形式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①“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②。基于现实情况,在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教育,这不仅关系到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成才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第一,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领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同其他高校一样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文化实力提升的重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艺术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不仅仅指改造客观世界,还包括改造主观世界。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使学生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文化素养,能够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引导其自觉完善其科学素养;能够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能够提供价值判断的准绳,使其认识到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等。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艺术类大学生在走向成才的过程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最终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第二,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内化艺术类大学生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纽带的要求。同志说过:“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④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之一,艺术类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一。艺术类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前,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其思想意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在艺术类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整合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消除意识形态的分歧与隔阂,化解思想矛盾,为社会的摩擦和冲突减少了一部分阻力,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向心力,最大限度地促成价值取向的接近,进一步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共识。艺术文化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重要力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艺术类大学生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第三,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形式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⑤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是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依据。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有效应对西方意识渗透的现实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重视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将其作为进攻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苏美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他们与苏联争夺的根源,如果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了败仗,他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⑥此外,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主义、“普世价值”理论等社会思潮在我国兴起,它们对腐蚀人们心灵、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威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在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也是对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有效回应。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从苏联剧变历史教训的启示。“苏共之亡,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如不鉴之,将使后人复哀后人也。”⑦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真正拥有的话语权。第四,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是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的要求。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①中国梦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需要中国精神的弘扬,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动员人民广泛参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源泉。其次,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坚定走中国道路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是13亿人民中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之一,因此,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是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四、艺术类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和设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践不仅关系到个人成才,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艺术类高校需要探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坚定艺术类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需坚持不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理论成果,它不是在人们思想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这种思想意识同样需要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大众实践,但又不是在大众实践中自发产生,是思想家、理论家对其的概括。在艺术类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必须经过灌输的环节,坚持灌输的原则。达到占领艺术院校学生头脑阵地的目的。第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艺术类高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会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是对大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党的指导思想、社会理想是我国的基本制度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宣传者、践行者,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干扰。在课余时间里,学校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情况,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感等。以此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塑造人的锻造力。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融入到艺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艺术类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师资队伍的综合政治素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统一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效果。因此,艺术类高校有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纳入到师资队伍建设中,以增强教师人格育人的魅力、为教育实践提供师资保障。第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艺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放入网络平台中去,充分发挥环境塑造人的作用。环境在人的价值、理念、理想等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熏陶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要打造舆论强势,创新宣传手段和载体,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合力,为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它能制约其他处于次要的、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社会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渗透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根基.全面开展和加强艺术类高校乃至各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刻不容缓,务必全力以赴之。

本文作者:杜东卉赵丽舒阮超明工作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美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与学术型学位获得者的比例为6∶4,尤为重要的是,在美国体育行业看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是进入该行业工作的准入证,并且是获得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在英国,体育方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据全英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主导地位。在日本,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也已相当成熟。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学习年限较长(上述三国学制多为1~2年)、学分多、理论课偏多而实践课偏少等特点突出。另一种趋势是在很多学生和导师心目中,专业学位被看作是“小硕士”,自己定位为“短、平、快”的低门槛、低预期、低产出的学位类型。短,即论文篇幅短小;平,即选题平庸;快,即毕业快。这显然与国家开设这一学位类型的初衷相背离,即抹煞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又降低了学位培养的质量。

2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2.1生源问题

自开办以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在2009年以前招生以在体育教学领域、运动训练和管理领域、各级运动竞赛管理、体育锻炼管理与指导等4个领域内具有丰富经验且已取得学士学位的人为主,招生考虑到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培养目标是培养这四领域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但一些院校片面追求扩大培养规模、拓展经济上的创收渠道等功利性,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招生轻培养、重收入轻投入等系列问题。以2006年体育硕士录取的分数为例,满分为500分,当年招生分数线为外语16分,最高分为77分,体育综合最低分为34分,最高分为118分。如此低的分数,实在让人难以对这一研究生教育抱有积极的态度。第二阶段:自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进入全日制就读体系,培养目标不变。但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应用过程,因此没有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成进行探究的能力,甚至在部分学生中体现出没有探索的兴趣。这直接导致培养过程、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2.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各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组织并没有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为依据,没有充分考虑这样一种新规格的人才培养要求,而是沿袭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或简单修改个别课程。在教学组织中因循经验、因人设课,由此诱发了课程陈旧老套、随意牵强;教学因循惯例、敷衍塞责等系列问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主要有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学分要求至少32学分。其中公共课总学分为15学分;核心课程多为理论型、学术性课程,学分在12~15学分之间,仅占最低总学分的37.5%~46.8%;选修课为5学分。尽管自2009年后已开始进行全日制培养,但仍有部分院校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都采用寒暑假集中授课的方式。在短暂的集中学习的时间内,由于公共课所占的学时较多,他们把精力都倾注于此,相对削弱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新与拓展。

2.3导师遴选问题

因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申请体育硕士培养资格的条件之一是有体育学学科点,并已培养出两届以上学术型体育学硕士,所以,各体育硕士单位已具有先在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指导队伍。很多学校以此为方便条件,将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移植到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当中。在当前的体育硕士导师队伍中,少有在四个实践领域里具有雄厚的实践性经验的人才,尤其是大型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此没有任何经验。导师队伍与学位论文指导的不适应性,导致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规格上、层次上、答辩要求上都仿照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的要求,甚至是仅仅把降低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的要求看作是专业学位论文的适切性,而对教执委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提到的与教学、训练、赛事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实际紧密结合的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论文选题和论文形式,无一能及,更何谈解决实践领域的实际问题。

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建议

3.1突出培养目标,加强招生针对性

从表1看出,2008年以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既是面向基础教育,就应以公益性质为主,而不应过多考虑经济创收。无论是从其专业技能、综合素养还是社会反映,都要紧紧围绕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而不是为扩大规模降低质量。2009年以后,一方面招生政策的明显变化导致生源结构出现较大转折。在专业学位招生名额的政策性扩招的前提下,以及在本科生工作难求的背景下,专业学位允许招收应届毕业生,这使得无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大量涌入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队伍中来,已占每年招生名额的大半。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报考科学学位的考生如未能被录取,可调剂到专业学位名额中来,而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如未能被录取,却不能调剂到科学学位的名额中去。这些都强化了大众对“体育硕士是小硕士”的认知,导致学生、教师、管理者在心理上就对这一培养类型持放任的态度。

3.2改革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

根据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既然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应以保证超过50%以上的专业领域核心课程为必需。有人以有用为理由主张在课程设置上删减理论课、增设实践课,本文认为这不适合教育规律,教育培养人与社会使用人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其“扬长补短”而不“避短”,所以体育硕士专业更要开足理论课,给学生以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员需要为依据增设实践课,其实这只能作为课程设置的参照而不能作为依据。学习者的主观体验、主观需求不能也不应该直接就成为专业行为的依据。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立的选修课,可以注重针对性、实用性,采用一些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满足理论需求的同时,还应做好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根据《纲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中要有一定量的实践课程,但目前很多学校都这部分课时推给学生自己安排,不管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怎么样,只要最后上交实践证明就可以获得实践成绩。这种放羊式管理显得无法实现《纲要》的预期目标。所以,应聘请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校内外人员做实践导师,通过连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积累经验,真正做到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能力、探求真理。尤其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生源来自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科研基础薄弱,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非常差,因此,建议引进英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方法,把学生的科研方法训练过程、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整合到课程学习之中,将毕业论文撰写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紧紧围绕毕业论文写作需求和程序组织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检索与综述、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的提出、研究方案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数据收集与整理、写作与发表等。

3.3改进导师遴选,加强论文指导

许多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甚至博士的导师并不应该是体育硕士导师的必然人选,也不是唯一人选。那些在4个实践领域中的能力突出的人经过严格的遴选,就能够进入到体育硕士导师队伍中来,将会对体育硕士的选题、实践指导产生巨大作用。在有师资、经费允许的前提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唯其如此,才能避免选题困境,才能将具体实在的体育教学、社会体育领域或训练、竞赛管理等现实问题的探索及解决方案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才能提高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才能使这一培养层级健康发展下去。

4结语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早日走出学术型学位培养类型的荫庇。在招生、培养与学位管理工作中,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建立新的体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设立这一学位类型的初衷。

本文作者:杨绿王羽工作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第四篇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价值

1.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积极心理学是在对消极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及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以及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通过科学的方法,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径。1.2对积极心理学主要划分为主观、个人、群体三个层面:首先,从主观的层面角度分析,主要研究积极方面的人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与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充盈,强调人对待过去要满意、现在的感受要幸福、面对未来要乐观;其次,从个人的层面上分析,其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含爱、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对美的欣赏、坚强、容忍、创造性、灵性、洞察力、天赋与智慧等;现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了解获得优秀品质的原因,以及它们对每个人成功的影响作用。想要培养个体拥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就必须加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想要找到这条有效途径,使个体具备这样的潜质;最后,从群体的层面上分析,其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建立积极的社会、有效能的学校和健康的家庭系统,并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职业道德、乐于帮助别人,有礼貌、宽以待人。1.3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更强调研究积极的、乐观的方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主要是给予希望、强有力的力量、增强被治疗者的信心,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的研究,它在预防工作中体现的价值是对个体内部系统各项能力的塑造,不是修正缺陷。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注重和培养人性中的固有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和人际交往有效和顺畅。

2、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1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每个学生的发展,既受个人特征的影响,更多的是个人所处的环境影响。校园环境是学生所处的环境中最多的一个,也是能够调节的地方。学校教育中单纯的和学生讲大道理,不如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征文、演讲比赛、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它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优点、学会感恩、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学习等。开设心理健康课,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加强心理疾病的预防,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感;必须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灌输到课堂教育中,让所有学生明白什么是积极心理学。2.2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让学生去掉依赖心理,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同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敢于竞争,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坚持民主管理,真正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在管理中要爱护、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成功、找到自信、敢于创造,同时与学生交流中要经常换位思考,真正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成长。2.3加强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在学校的宣传墙报中应当将描述人性优点的词语融入其中,这些词语主要是:拼搏、奋进、勇敢、坚强等,这些词语让学生拥有了主人翁意识,也让学生能够接受这些优良的品质。学校的广播站,应播放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正面内容,铃声也应为积极健康的音乐铃声。学生集队时,要求学生呼喊催人奋进的口号,通过言语来增加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对学生要加强赏识教育,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多表扬尽量减少批评;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3、结语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政府

一、PPP模式的内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通常被译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PP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种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核心理念和措施。

投资和运营公共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毕业论文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民营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PPP即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民营化的重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和私人参与者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通常将公共基础设施的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私人投资者,从而引进专业化管理,达到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私人参与者以特许协议为基础进行合作,与以往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他们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根据政府和私营部门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主导地位的差异以及项目性质,PPP可以分为建设一经营一移交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建设一拥有一经营BOO(Build-Own-Operation)、建设一移交BT(Build-Transfer)和移交一经营一移交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等不同的类型。

二、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优势

根据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健身娱乐、观赏竞赛及体育训练等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不充分的特点。并且,由于人们利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或观看比赛,在增强个人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娱乐身心的同时,带来的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因此,公共体育场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提供。各国的实践已证明,PPP模式是提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富有效率的方式。

PPP模式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硕士论文公共体育场馆推行PPP模式将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民间资本的参与能较好地解决限制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形成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多元化投资局面。而且,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陈旧体制,利于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PPP模式能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应用PPP模式,能够使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得到明晰,克服由于产权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民间资本的介入,也会引起公共体育场馆人力资本和管理机制发生变化,私人投资者为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些无疑都有益于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效率。

PPP模式能降低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成本。由于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其必然注重和突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利用改进管理、技术及管理创新、减少雇员等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PPP模式可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私人投资者只有改善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实现盈利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

1.良好的政策环境

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f~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这些鼓励体育改革和民营化的政策,为公共体育场馆大力推行民营化提供了政策条件。

2.雄厚的民间资本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医学论文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统计,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9.7%,截至2005年7月末,我国居民储蓄达到了13.37万亿元。而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最新统计,2005年1至9月,全国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77亿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形成巨额闲置资金,而高额的存贷差表明我国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金,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吸纳民间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3.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

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来临,我国体育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全社会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巨大需求,从而为民营化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加快政府角色转变的步伐

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实质是引入竞争机制,职称论文其实现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有效执行。公共体育场馆传统的运营方式是国家包揽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政府成为公共体育场馆唯一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经营主体,不仅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性,而且难以保证场馆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形成的是彼此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由集所有者、投资者、管理者于一身,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监督、指导的职能。

另外,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也要适当变化。对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应注重采用合同管理这种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经济手段。通过合同管理,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规模,达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当经济活动各方出现问题或纠纷时,主要依靠经济或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干预来解决。

2.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PPP模式必须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和合约的约束下运行,需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使合作双方有章可循。PPP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关于PPP模式的适用范围、设立程序、招投标和评标程序、特许权协议、风险分担、权利与义务、监督与管理以及争议解决方式和适用法律等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抓紧出台政策并制定法律法规,对政府部门与民间机构在民营化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等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

3.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扶持,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正如前面所述,PPP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英语论文由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民间投资者大多比较谨慎,轻易不愿投资这一领域。因此,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国际经验表明,风险分担机制是PPP项目的核心。吸引民营资本除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应该考虑如何使其规避风险。PPP项目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政府政策不稳定、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政府部门应深化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建立专业的投融资管理机构等,以增强私人参与者的信心。

4.政府部门抓紧培育有利的市场环境

由于PPP模式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除了有赖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外,留学生论文还离不开必要的市场环境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抓紧完善资本市场,开发适合民营化项目开展的金融工具;大力发展如法律、设计、建筑、融资、体育运营等相关中介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及国际运作经验的中介机构,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美]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柳钦.运用PPP模式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J].上海铁道科技,200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