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24:03

税收管理专业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1

社会大生产决定了专业化的必然性,科学的管理必须体现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但是,专业化本身同样是有条件的,其设计要求也必须是科学理性的,否则,专业化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必须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化是始终明确指向组织目标的实现。专业化组织、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技术等本身不是目的性,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存在的。即每个专业事项、每个专业环节、每一个专业人员,乃至每个专业技术应用等,必须清晰的表明其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价值。不指向组织目标的专业化部门、岗位、甚至技术应用等,可能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

二、专业化始终围绕社会分工来展开。专业化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社会的分工来实现。客户分类是为了实现组织内部分工,即为了解决组织内部专业化服务的,本身不具有专业化的目的性。企业管理中的客户导向原则本身不是专业化的设计技术,其强调的是内部的分工要有利于体现客户导向原则,内部分工要有利于客户导向目标的实现。反之,组织内部部门职能导向的分工,虽然也是专业化,但是,这是一种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最终会对组织目标实现造成危害。上世纪的哈默等人的流程再造就是为了部门分工中的流程断裂,影响了客户中心价值的实现。

三、专业化必须基于组织管理活动规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一是要将该做的事项梳理出来,作为分工的基础事项;二是要将体现组织运行规律的业务逻辑梳理并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业务流程,作为分工的主要载体;三是要将组织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及每个环节的组成结构进行科学解构,界定清楚,作为分工的关键;四是要将各主要环节关联起来,建立协调机制,把专业化分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忽略了这些关键点,专业化就会,一是做了不该做的事,这样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效率越底资源消耗越大!二是专业化带来组织管理失序和失范,同样,这样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效率越底资源消耗越大!三是专业化带来不专业,不能回答哪些实现了专业化,这些专业化是不是组织所追求的,即不能反映组织期待的专业化的清晰面目!四是专业化带来组织运行流程的割裂,同样,这样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效率越底资源消耗越大!

四、专业化要适应与管理相关的诸多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体现科学管理的要求,就是要有利于科学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如质量管理目标、绩效管理目标、过程控制目标等;二是要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专业化要基于新科技、新方法等广泛应用;三是要体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各类资源的比较优势等。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问题构想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2800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30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100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0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2.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3.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20%左右,税收服务厅15%左右,税收管理员65%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30%,纳税评估人员为20%,税收稽查人员为15%。公务员之家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缴税企业;税务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缴税企业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制定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是为了能够对企业内部的税收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税收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的税收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是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问题。再加上缴税企业对税收意识的不重视,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缺乏对税收制度的管理,导致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

一、缴税企业内部税收管理体系的意义

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企业要是想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加强对税收管理工作,加强相关企业人员的税收意识,制定严格的税收管理体系。税收是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社会企业的税收管控,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但目前为止我国的税收管理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的税收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因此需要缴税企业在企业内部对税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首先,在对企业内部进行税收管理工作之前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税收管理意识的宣传,使全体员工能够认识到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同时要明确税收管理的目标内容,保障企业内部能够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并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顺利地开展税收的相关管理工作,企业在内部实行严格的税收管理工作是保障企业能够规避相应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缴纳税务项目的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工作是企业在遵守纳税法规的前提下,不作出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合理的途径降低缴纳税款数额的有效方式,企业在遵守国家税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内部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行为是符合国家税务法律法规规定的合法行为,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开支的一项重要手段。最后,为了更好地运用税收管理体系对企业内部的税收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社会企业的领导层在加强对员工和自身的税收管理意识之外,还要引进更加专业的税收管理人员对企业税收管理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创新,使税收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才能使税收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管理职责,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企业纳税的成本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市场行业中的竞争能力。要想在企业内部提高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优化整个生产系统的产业模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税务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管理阶层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税收管理体系对企业内部进行税务的监管和控制,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税收管理水平。[1]

二、社会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税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企业的管理阶层比较重视自身企业的内部结构的改革和资金定向投入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社会市场价值采取放任的状态,对自身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体系没有做到切实的用用起来。也就导致企业管理阶层对内部资金的运转情况不能做到充分的熟悉和掌握。社会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不会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做详细的核对和计算,认为该支出的支出,该收入的只要入账就好了,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没有明确的规划,对税收管理意识的不重视,也就导致企业的资金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作用,对税务管理体系的不重视,也就不能调动专业的审计人员对税收项目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从而降低企业合法的税收成本的投入,同时也使企业内部税收管理体系没有高效性。

(二)税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企业的发展中,有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重视和改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没有科学的策划方案,对企业经济成本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细致的核算,也就造成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中间产生的各县资金资源的浪费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比例。而由于社会企业本身税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无法做到有效的资金浪费问题的追责,同时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阻碍。另外由于企业内部领导班子对税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税务管理人员对企业资金的运行状态进行严格的审计和核算,无法对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有效管理,因此导致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经济成本的增加。

(三)企业内部对税收管理体系缺乏严格的执行力

在我国的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有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企业税收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兼职而不是全职,只负责对企业的报税、资金支出和收益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并不能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进行税务管理工作,税收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到岗,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产生遗漏,对不上账目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企业中有一部分的企业对税收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税务管理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企业税务管理就是能够及时的进行税务上报并缴纳相应税款的行为,而没有意识到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对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因此是个别社会企业没有对税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税务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体系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相关税收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税收项目的知识认知和专业的税收管理技能,不利于企业税收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2]

三、社会企业税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税收管理责任制

社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行业的竞争中得到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相关的税务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所有相关的税务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高效的运用税收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主要工作目标,企业管理阶层要在企业内部制定严格的税收管理制度,引进或者培训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能够对国家相关的征收企业税收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能够在遵循国家税务法的前提下,运用合理的手段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此外,企业在自身企业的运行中,要对税收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企业运营过程中造成的资金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要对相应的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税收项目的认知进行考核,并和奖金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了税收人员积极工作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使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

(二)企业内部税收管理制度的统一管理

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体系不仅针对企业税收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对企业的资金支出消耗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根据企业的发展产生的相关资金工作交接的时候,要做到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在日常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要对资金的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抽检,以确保企业资金的流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工作的主要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资金支出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在采购企业需要的物品时,也要制定科学的采购策略,在保证所购物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资金,使资金在有效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避免造成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浪费。

(三)加强企业内部日常税务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在社会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税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税收项目进行管理即可,而是要根据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展现的不同特点对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企业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科学的计算,对于资金支出也要做到合理的统筹安排,使企业资金能够做到最大的使用效率,这也是企业内部税务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社会企业要想使税收管理工作高效地对企业税收项目进行管理,就要提高企业内部生产产品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使企业的经济运行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税收管理体系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合理筹划,从而促进社会企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进程。[3]

四、结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就要加强对自身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完善税收管理制度,才能有利于企业在市场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社会企业在日常税收管理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统筹安排的策略来促进企业税收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珲,张华.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时代,2019(19).

[2]李钊.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34).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4

摘要:2005年3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的文件。同年7月,国税总局局长谢旭人在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税收管理员的大力推行,将为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强化税源管理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出发,通过对税收管理员与税务专管员制度的比较,详细阐述了新时期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分业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其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各类税源的日常动态监控和细化分析,提出初步性工作意见或建议,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强化税源管理、夯实管理基础、落实管理责任、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历史沿革

从建国到现在,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为了满足税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也在不断推进。以现行税法的颁布为界限可将其变革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4年以前税收征管体制的变革

我国自50年代至80年代实行征管于一身的模式,即以税务管理员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人进厂,各税统管,征、管、查合一”。其组织形式表现为征管查由专管员一人负责,按具体情况设置税务工作岗位,税务人员对纳税户进行专责管理。税款征收方式为税务人员上门催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征管模式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在1988-1994年进行了以建立征、管、查分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税收征管改革,在税务机关内部实行征管权利的分离和制约,同时实行专业化管理。

(二)1994年以后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

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模式,并于1997年在税务系统全面推行。各地税务机关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取消了原来专管员管户制度,建立了办税服务厅。加上计算机网络体系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我国的税收征管走向了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以2000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为重要标志,我国税收征管改革进入了专业化与信息化并存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方针。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收征管改革中又再次突出了“强化管理”的要求,

2004年税管改革又提出“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收改革方向,并在部分地区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这代表了新征管模式下的一种分类管理与服务形式。

二、税收管理员和税务专管员制度的异同分析

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既不是税收专管员制度的翻版,也不是对其的全面否定。它是在客观、全面、辩证的分析过去专管员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在新形势和新条件下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税收管理员和税务专管员制度的相同点

实行税收管理员和税务专管员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税源的管理。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监控管理有实效,管理员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财务核算水平等有着直观适时的了解,能够有效的监督各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二是分户、分类到人的做法使得税源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人,便于内部管理和责任划分。

(二)税收管理员和税收专管员制度的不同点

1、征纳关系的改善

税务专管员时期的税款征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税收任务以政府的政策和指令性计划的方式下达。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的征收工作却是一种“协作管理”的行为,它建立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不再对纳税人各项涉税事务进行承揽包办,从而划清了征纳双方的责任界限。

2、征管职能的转变

税务专管员集“征管查”三项职能于一身,而税收管理员的职能范围明显收缩。它的定位侧重于管理环节。另外,在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法律和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措施都已经逐步完善,这就避免了专管员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现象的再度发生,管理员的权限得到了限制。

3、管理手段的进步

税务专管员的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实行粗放式管理,效率较低,且管理质量难以保证。而如今,信息化手段使得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性的人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税收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税源管理和精细化成为可能,税收执法透明度和税务行政管理的水平也得以提高。另外,在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各项征管质量考核指标的建立使得管理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

4、业务素质的提高

税源的急剧扩大和税源状况的复杂性,是专管员制度下的“单兵作战”无法胜任的。现在的税收管理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的税收实体法,对各个税种的征收管理标准有清楚的认识,而且还要按照程序法的要求,约束自身的行政行为,工作要求大大提高。但是,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在专业分工、集中管理、信息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之上,它能有效发挥税务机关的整体优势,应对复杂的税源情势。

三、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义

(一)加强税源监督管理,防范税收风险

按照属地原则落实分类管理要求,全面建立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度,使得税收管理员对辖区内的税源和管户责任及其权限得以明确。通过税收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推动税收管理员对税源的积极管理,采集全面的、动态的一手税源资料,减少了税源漏管的可能性。

税收管理员税源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将税收管理员掌握的各类税源资料按照“一户制”管理的要求纳入管理系统中,实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另外,税收管理员制度中的纳税评估也是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税收管理员作为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分管纳税人的有关情况,并在评估发现问题时进行实地调查,采取对应的措施。这不但可以有效控制税源,还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税收风险。

(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优化纳税环境

首先,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后,对纳税人的服务变得更加直接。税收管理员可以直接下户,或者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自己的管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辅导,并对纳税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直接的收集和反馈,这种直接服务顺畅了双方沟通的渠道,提高了办税效率。

其次,主动服务成为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服务的一大特色。税收管理员制度要求税务机关了解企业的动态,为企业在税收政策上答疑解难,并自觉接受纳税人的监督。由于税源管理更加精细化,客观上要求纳税服务也必须更加细致、周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税企关系得以融洽。

再次,税收管理员制度使得税收管理员直接面对纳税人,因此,税务机关容易在第一时间获得纳税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该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辅导,为纳税人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税收管理员需要下户了解管户情况,因此,其接触到的人员就不仅仅是办税的财务人员,而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方面人员,这样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面就更广泛了。

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

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使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按照规定与纳税人保持制度化的联系,提供专业的纳税服务和指导,帮助纳税人及时准确申报纳税,保证税务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管理员的实地调查报告,税务机关能够掌握税源户籍、财务核算、资金周转和流转额等关键的涉税信息,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推动中,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乡镇基层建设成效在不断提升。现阶段为了能有效强化群众服务质量,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活动是税收管理重难点工作。其中乡镇街道自身服务主体相对分散,服务形式较为多样,加上受到环境要素影响等,导致财政税收整体管理效率日趋下降。全面强化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化发展,能有效掌握乡镇街道财政税收中存有的各项问题,找寻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拟定针对性管理与创新对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现状概述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注重乡镇地区多项工作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与工作方法推动乡镇快速发展。现阶段要注重规范化改善乡镇发展环境,能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能扩大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建设发展中,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乡镇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强化。在乡镇街道长期发展中,财政税收管理活动是重要问题。自我国全面实施分税制之后,基层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自主权更突出,乡镇区域财政税收收入在逐步增长,能有效加速城乡经济发展。乡镇街道基层建设成效不断提升,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从目前部分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现状中能得出,在管理中仍旧存有较多问题,主体税种数量降低,将会有效缓解广大群众多重税负。但是目前乡镇区域财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拟定的财政税收结构有待优化、效率亟需提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多项工作任务执行中较为繁重。其中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面对的主体相对分散,多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工作主体之间难以体现出较高的配合度,将会加大财政税收整体负担,也会诱发偷税漏税问题。在乡镇地区全面实施财政税收管理分税制改革以来,对应的财政税收整体收入在不断提升,但是面对的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在分税制改革中,乡镇管理部门能对地方发展的各类税种进行管理与征收,但是诸多税较高的重要税种不包含其中,这样将会导致基层管理部门能管控的税种类型受限。在此发展背景下,乡镇地区在今后长期发展中产生诸多财政支出但是自身难以有效担负。在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多发展背景中,乡镇财政税收发展中面对诸多压力。难以实现预期财政收支平衡,税收偏少难以维持多项支出。此外,从乡镇地区财政税收管理活动开展时间现状中能得出,多项工作开展效率偏低,有部分乡镇地区在税收管理任务执行中粗放化管理方式应用现象突出,难以结合多类税种实施有效的管控。此外,多项预算编制活动开展混乱情况突出,各类应用技术与方法相对滞后,这样将导致财政税收活动开展效益难以全面发挥,整体管理效率偏低。在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由于此项工作开展具有较大特殊性,对监督管理工作各项要求较高。监督工作开展不够顺畅、监管不全面将会诱发诸多问题。现阶段各地区乡镇财政税收监督工作全面开展中能受到多部门高度重视,但是在多项任务执行仍旧存有诸多漏洞,难以进行全方面监督管理。设定的监督体系不够规范、健全,会诱发诸多财税风险。

2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2.1财政税收管理活动整体效率较低。过去传统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属于粗放管理模式,自从分税制改革全面实施之后,我国政府对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开展提出了更多全新的发展要求。现阶段要注重基于强化零户统管模式展开预算编制,在各项政策全面实践落实中,乡镇政府对政策要求理解不深入,还是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人员工作中专业性不足,综合素质偏低,能有效推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稳定开展。加上未能建立规范化配套措施以及各项细则,将会导致财政费用多项支出较为随意。乡镇财政税收管理中拟定的支出流程规范化程度不足,预算编制体系建设不完善,多项执行机制规范度不足等。长期发展将会对财政税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产生影响,将会导致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效能难以提升。2.2分税制改革导致乡镇财政税收支出负担加重。分税制改革中要注重基于多项要求,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税种、权限等展开有效划分,这样能全面强化基层财政税收管理活动自主性。当前在分税政策拟定实施中,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的税种项目较多,但是主体税种数量日益减少,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应的税收收入。针对乡镇政府发展来看,其主要是担负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重要任务,要注重全面推动乡镇地区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服务供给建设。通过多方面资金与技术投入,能有效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样能有效降低乡镇财政税收支出压力。此类现状将会导致收支平衡性不足,收支结构不合理。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取消征收政策,多领域发展实力以及发展规模相对薄弱,将会导致财政税收日益减少,此类矛盾将会影响乡镇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2.3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高效化开展中还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做好多方面监督管理,这样能有效强化税收管理活动综合成效。在多项管理工作执行中,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活动中尚未拟定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将会对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自主性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财政税收支出、收入等方面缺乏明确发展目标以及规范化审核要求。为了对临时负担集中控制,会挪用相应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中,多项投资行为等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展开有效监管。要注重做好多项处罚管理,对违法风险控制深入探究,这样能有效突出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发展功能,对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多领域稳定发展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3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对策及创新

3.1加强政策宣传,与纳税人良好沟通,提高纳税人积极性和及时性。在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开展中,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建立专门的征收管理部门,从纳税人角度对各项问题集中分析,做好纳税额度展开全面分析。要注重规范化应用大数据技术等实施科学化管理,总结历史发展情况,规范化分析各区域不同类型纳税群体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集中分析,针对性制定相应服务性政策,能获取相应理解。要注重做好多项政策宣传,基于重点业户全面开展多项走访活动,能认识到规范化纳税的重要意义。现阶段要注重全面强化纳税意识,对国家各项政策集中传递。针对纳税方面不理解的纳税人,要注重做好多项交流,合理应用集中培训、做好多项政策宣传等,能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促使财政税收活动稳定开展。全面实现多项工作发展任务,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3.2建立健全的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体系。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活动开展中,要注重做好乡镇财政税收预算规范化编制与管理执行。要注重对区域历史发展现状集中分析,从整体角度整合乡镇区域发展基本现状,在科学化角度基础上编订财政收税预算体系。强化多项责任分工,保障多项责任能有效落实,对预算执行现状针对性审批,定期做好预算执行速度分析,发现问题之后及时纠正。此外,当前还要进一步规范优化多项基础保障体系,对财政税收收入流程、收入标准、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集中优化与补充。全面强化财政税收资金专项管理,能拟定完善的收支分配方案,强化资金利用成效。还要注重积极学习各区域财政税收管理层面上的积极做法,提高乡镇财政税收管理科学性。3.3建立监管机制,加强监督,提高财政税收监管成效。在财政税收管理中要注重做好全面监督管理,强化财政税收监管成效。当前要注重积极转变发展视角,要定期召开相关税收管理会议,组织纳税人开设学习辅导班以及多类别交流会,促使纳税人能认识到自身权利与义务。基于纳税人角度深入分析多项问题,集中优化多项关系,能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队,引导更多积极性较高的纳税人参与到纳税监督管理活动中,能产生较大的监督合力。此外,当前还要注重做好专业化培训工作,能有效强化乡镇税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多项教育活动,强化个人综合素质。引导其全面掌握基层一线现状,能提高服务成效以及科学化管理能力。还要注重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建立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各个部门联动发展,对财政支出现状、税收情况、税种评估等有效监督,能有效强化内外审计活动成效,有助于全面强化监管工作成效。

4总结

综合上述,在新形势下要注重全面做好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对乡镇地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拟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读物建设以及监督规范化发展,这样能有效强化纳税人工作积极性,还能对纳税环境集中优化,全面强化财政税收统筹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浅谈乡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财会学习,2018,(35):141-142.

[2]康有伟.浅谈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商情,2020,(10):9.

[3]康有伟.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商情,2020,(5):7.

[4]刘燕.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财讯,2020,(1):68.

[5]王玉婷.试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措施[J].神州,2020,(11):275.

[6]王科义.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20,27(4):131-132.

[7]姬克美.浅谈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财经界,2020,(14):228-229.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税收工作是街道财政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街道的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目前,我们国家的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整体来说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人员专业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然后结合街道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们国家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而有效保障城市的建设发展。

一、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街道是我们国家行政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国家的经济法发展离不开街道的发展,街道的良好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街道的基础属性,进行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比较高,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问题。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问题不仅影响着街道的经济发展,还会造成街道的经济损失,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又会滋生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这些现象不仅带来街道的损失,也会影响到税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会给公民以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税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以及公正受到影响,那么市区级的税收管理工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城市甚至我们国家税收方面的财政经济损失,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是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要确保该工作的权威性,这样才能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

二、我国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明确了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对该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我国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一直都十分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建设,可以提升街道的财政收入,从而让街道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提升街道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一)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了街道财政税收支出负担所谓分税制改革,就是通过划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从而将基层税收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发展,地方政府负责了越来越多的税种项目,但是,地方政府所负责的主体税种存在减少的现象,这样会使得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街道的税收工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街道作为行政规划中最基本的单位,需要履行其基础单位的职责,街道的发展建设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比较高的成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这些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街道来说,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就必须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街道的税收收入减少,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需要投入比较大的成本,即提高了街道财政税收支出的负担。街道的财政税收支出负担增加,就会更影响到其财政税收的收支平衡,造成财政税收收支平衡方面的矛盾,影响到街道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吸引以及容纳人才的能力,这会进一步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

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在传统的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工作模式属于粗放式管理,其管理收到的效果甚微。在分税制改革实施以后,对街道的财政税收工作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加。虽然在分税制改革下,很多地区的街道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税收管理效果,但是离街道的税收管理工作目标依旧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与街道对政策的理解有关,在分税制改革下,街道有了更重的税收管理工作任务,传统的税收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需要进行改革。而有的街道对于政策解读不到位,在进行税收管理工作时,依旧以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并且工作人员在专业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会造成一定阻碍。

(三)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要提高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那么就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制约,通过监督来保障街道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其工作流程规范化,这样可以使得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更为科学。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对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管理以及制约,就难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街道的财政收入支配自主性比较高,而又存在一定的收支不平衡现象,如果有街道工作人员擅自进行税收款项的挪用,将原本有用途的税收资金用作其它项目的建设,就会影响到街道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由于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乏,这样的行为也很难受到监管,无法让这样的行为杜绝,街道的发展会因此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三、街道税收管理工作创新对策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街道税收管理工作,促进街道的经济发展,让街道居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需要针对街道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将这些街道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就可以促进街道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对街道的发展有利。

(一)积极开展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如果纳税人能够积极配合街道的税收管理工作,那么就可以有效减少街道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对于街道的税收管理工作有利。所以街道要加强宣传,引导纳税人进行纳税,要让他们明白,纳税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纳税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性

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存在专业性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严重影响到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效率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街道管理人员可以组织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人士的培训,可以让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掌握解决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很多专业问题的技巧,从而保障街道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培训工作除了针对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之外,也可以针对积极纳税人员,对这些人进行纳税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更有利于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体系

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健全管理工作体系,这样可以通过体系对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避免因为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原因造成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方面的损失。具体措施为,首先了解街道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街道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在该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分工,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一定要能够迅速准确地落实责任,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之后,才能够尽心工作,有效避免因为其个人问题带来的街道财政税收问题。工作体系建立并且责任明确之后,还需要建设基础保障体系,保障工作人员的合理利益,优化和健全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内容以及方法,对街道的财政收入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可以尽量平衡街道的财政收支,避免出现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四)加强全面监督管理,发挥纳税人的社会作用

纳税人也可以行使监督的权力,街道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将积极纳税的纳税人招收为志愿者,通过他们的服务来进行积极纳税的引导,并且,纳税人在对朋友进行纳税引导工作时,比街道工作人员更具有说服力。纳税人在生活中还享有监督的便利,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具备纳税人的这种便利条件,因而仅仅凭借工作人员的监督很难完全发挥监督工作的作用。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可以有效杜绝一些影响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问题出现,再加上体制建设的中的责任明确制度,就能够将监督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对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管理体制、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都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街道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需要结合街道的发展实际进行创新,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或者引导。同时,要认真落实相关体制的建设,通过体制来进行工作流程的规范,这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监督效果。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还可以与积极纳税人进行协同,让积极纳税人发挥出他们的社会作用,影响到他们身边更多的人,从而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纳税活动中来。相信随着工作责任的明确,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街道财政管理工作将会变得更为容易,街道也将会拥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逯红.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思考研究[J].环球市场,2020(22):172.

[2]康有伟.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商情,2020(5):7.

[3]康有伟.浅谈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J].商情,2020(10):9.

[4]姜丽丽.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财讯,2020(8):63-64.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7

以跨国纳税人和跨国交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期间,**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实际利用外资额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二,到**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578亿元,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达到19%。在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外资来源更加广泛。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我省投资,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逐步增多,并在经济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打破了90年代初期基本为港、澳、台投资的格局。二是投资领域全面拓展。由传统的电子、建筑、纺织、轻工等行业向电子信息、电信通讯、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延伸,几乎渗透了第二产业的所有行业,并逐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三是大型跨国公司更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70多家来我省投资,外商投资主体快速升级,由中小企业零散投资向大公司、大集团系统化大额投资转变。四是外资进入更倾向于股权控制方式。**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增速最快,年均增幅281%,到**年底已达6071家,占外商投资企业数的354%。

上述变化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的,即在我省开放政策稳定、投资环境良好的背景下,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大了投资力度,拓展了投资领域,改善了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与规模。随着我省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跨国公司将逐步成为我省经济运行中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省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使税收管理面临新的课题

经济国际化战略吸引着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更多进入,不仅改善了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也使税收管理面临新的课题:

1、税收管理与服务如何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传统的税收服务立足于税务机关,以方便纳税人、优化投资环境为出发点,主要采取政策宣传与咨询、积极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而跨国公司普遍拥有较强的财务核算能力和纳税意识,有些企业还拥有企业的税收政策研究人员,传统的税收服务对它们来说显得层次低且适宜性不强。它们更倾向税收服务以规范、高效的行政行为体现出来,税收管理不仅要解决企业日常涉税事项,而且应有助于促进企业更规范的财务核算及提高其税法遵从度。

2、税收管理如何在制度、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以利于对跨国公司的监督。相对于一般企业,跨国公司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营方式、核算手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模式,客观上要求税收管理必须在制度上、方式上、手段上有别于其他企业。如跨国公司经营的国际化带来收入和费用在不同国家成员间的划分,为使集团利益最大化,通过内部安排转移利润成为通行做法。**年我省对跨国业务往来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商品购销中高进低出、在资金融通中资本弱化,而我国在这方面缺乏制度立法,使税收权益受到损害;跨国公司内部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财务核算普遍使用集团统一软件,英文记帐、计算机化管理,对税收管理的传统方法、手工查账提出严峻挑战,特别是税务人员对国际上通行的财务软件和英文记帐不熟悉、看不懂,无法深入了解企业内部运作,一方面税收管理处于被动,另一方面也难以与企业沟通,使税收服务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政策宣传。

3、税收管理如何应对跨国涉税事项的不断增加,以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年我省8034户涉外企业跨国业务往来各类跨国交易申报总额2943亿元,交易类型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资金融通等。跨国交易的大量涌现和国际税收事项的显著增加,大大增加了税收管理的力度。特别是现有税收管理对跨国交易在申报、征税、资金汇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力的监管。**年我省跨国交易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向境外购买支付额度巨大,仅购买无形资产和劳务就达124亿元,这其中隐含着价格支付不合理而国际税收控管乏力的因素,存在税款流失的漏洞。

三、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各国税收管理发生新变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适应跨国公司对税收征管的需求,各国税收管理都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一是更加强调税收服务理念。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治税思想在发达国家的税收管理中得到全方位体现,从税收立法、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反映了服务纳税人的宗旨。这使税收服务脱离了大厅建设、资料提供、宣传培训等低层次、分散化、随意性的微观服务,上升到治税理念并体现于行政行为,更大幅度地提高了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税收遵从度。二是推行纳税人分类管理。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符合税收管理成本最小化、服务最优化原则。特别是大型企业,涉及大量复杂的税法问题和会计处理问题,更需要集中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三是在税收管理上运用行业分析和风险分析方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业务经营、核算手段愈加复杂,准确掌握重点企业、行业的状况已成为预测税收收入风险,实施有效税收管理的重要因素。这有利于逐步改变税收管理事后型的状况,增强税收管理事前预防功能。四是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利益、税收权益在不同国家间的分配,强有力的国际税收管理既可以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可为跨国纳税人创造公平、公正良好的税收环境。五是强化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主要发达国家为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税收服务,更加注重机关内部建设,普遍引入了税收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了解国际税收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积极拓展视野,汲取他国所长,有助于我们改进税收管理,跟上时展步伐和形势变化的需要。

四、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加强税收管理的思考

首先,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关键在人,要从战略高度抓好人才培养。转让定价调查、税收协定的执行、情报交换等国际税收工作,均具有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的特点。与跨国公司打交道,解决各种复杂的财务与税收问题,更需要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在这方面一是要舍得投入,挑选素质较好、年龄较轻的同志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力争通过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涌现出一批转让定价调查专家、行业分析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等;二是要注意拓展现有业务骨干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国外税收管理信息,鼓励他们结合本职工作自我更新,探索适应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三是专业人才需要长期培养和锻炼,因此稳定队伍是提高其专业水平与技能的前提。

其次,对跨国公司的税收管理与对跨国涉税事项的税收管理必须紧密相联。由于跨国涉税事项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和跨国公司之间,国际税收管理的难点如转让定价、滥用税收协定、应税事项判定等也往往源于跨国公司内部安排。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跨国公司运作,强化对跨国公司的税收管理才能真正做好对跨国涉税事项的管理。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给纷到海外上市,或吸引外资参股、管理,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对海外企业境外所得的税收管理也已提上日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绝大部分的大企业都将是国际性企业,都会涉及到国际税收管理问题。从这一角度说,经济国际化是跨国企业产生的基石,也是跨国企业税收管理必须与国际税收事项管理紧密结合的原因所在。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扬州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扬州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

税收管理专业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扬州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