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7:22:49

趣味数学故事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1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好玩、好动、爱模仿的年纪,他们热爱卡通,喜欢小动物等一切生动的事物,思维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强,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若能适当利用电教媒体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眼球。动物形象参与的教学,它不仅色调鲜艳,加上动感的呈现形式,往往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多了份乐趣。加上录像、视频、网络等技术的引入,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在《9的乘法口诀》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出示了孙悟空的动画,问:“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学生非常激动,抢着回答:“孙悟空”“齐天大圣”。更有孩子模仿起了孙悟空的动作。我又紧接着说到:“孙悟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和师傅取回真经。你能找到一句乘法口诀吗?”………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的注意早已经被孙悟空吸引住了,它的话也成了像圣旨一样必听的东西了,老师就可以通过操纵孙悟空来调控这些爱玩、好动的孩子们了。所以在低年级数学课,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媒体采用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猜谜导入、闯关导入等,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们爱上数学课。

二、利用电教媒体,引发感官联合,使知识体验更深入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文字的理解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图形结合才能让数学理解更加直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左右半脑能够进行有效互通时才会有最好的思考和学习效果。要使两个半球有效沟通,就需要教师有意安排多样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11-20各数的组成》,我利用电教设备呈现出计算器的拨珠过程,并适时让学生进行电脑操作,与此同时,每个学生手里都有小棒和计算器进行动手练习,在练习说组成的时候,用红色分别突出数位上的数,以此来刺激学生看的感官。色彩鲜艳、动画演示、声音动听、画面美观都是电教媒体带给低年级数学课堂的福音,能将教学过程化静为动,使学生在看、听、想、动手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感官联合,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形成。

三、利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使知识传授更透彻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孩子在审题时理解力不够,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分析不清教学过程,理解不透题目意思。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在初步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展示整个解决问题的动画过程,并鼓励学生把整个过程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弄清整个题目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实践表明,学生愿意听故事,也愿意用故事的形式讲题意,不知不觉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地提高。四、利用电教媒体,撷取活动素材,使数学形式更灵活在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上新授课时由于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比较强烈,课堂氛围比较热闹;一旦上到练习课,课堂好像就不那么热闹了,学生也觉得枯燥无味,这个时候就要特别用好电教媒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设计一个去探险或是参观为一个课堂整体线索,然后再分步展开活动,这样学生能一下子被吸引;接着在练习中,可以设计生动形象的小动物来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或是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的同感性和积极性;在扩展环节,电教媒体更能帮上大忙,抛开单一的题目,老师可以和学生玩一玩数学谜题、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几何图形、游戏中的数学等等。多种练习形式,让数学课趣味盎然。同时电教媒体能让学生的反馈更为直接。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都特别强,能把自己的作品全班展示对他们来说往往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鼓励学生去拼一拼,再利用电教媒体来进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在科学知识、精神领域、和谐氛围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取向、人格形式、审美情操、思考方法、知识才能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把人们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滋养等教育,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的意义、追求的目标、理想观念、道德水准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合理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把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因此,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理所当然。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这表示把人文知识或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糅合在一起,浸泡在数学知识中。这样一来数学课堂就变得更丰富,更具有生气和人性,突出了数学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人文素质

数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培养人的主要载体。它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中,人们注重事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判精神,大胆创新、探索真理的奉献精神,都是极其广泛的人文教育素材。就当前课堂的要求看,数学课堂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大胆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人文素质直接或间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改变人的思想观点,启迪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争取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它们都是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养料。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灵魂,是知识的源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个科学知识丰富但缺乏人文素养底蕴的人,绝不会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1.抓住数学知识的特点,利用数学课堂阵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人文素质的渗透,促进个性发展。比如:在学习分类统计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统计污染环境的垃圾种类。如废气、废水、废渣、废电池、废塑料袋、各种噪音、夜晚灯光、装潢材料等。调查分析暂时污染和永久污染的垃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2.利用数学美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数学是美的,它具有简洁与灵巧、对称与和谐、深刻与丰富的美。数学知识中的这种美,不像美术那样以色彩、线条、画面等直观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逻辑归纳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变而形成现实生活与理想空间的完美表象。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由于负数的引入,加法可以转化为减法、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和减这一互逆运算达到了辩证和统一,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这不正是数学美的真实写照吗?3.结合数学家成名的事例,激发学生勤奋刻苦的人文品质。众所周知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重大贡献就是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开创并建立了闻名遐迩的“陈氏定理”,因此有很多人亲切地将他称为“数学王子”。但是没有人会想得到,他的这一成功源自于一个数学事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炫目的光辉……”陈景润听得津津有味,并对这一奇妙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大量的数学方面的书籍,增长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概念、法则、公式、逻辑,钻研数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个数学事例,引发了他的数学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刻苦,继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随时渗透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4.组织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氛围,进行人文感染趣味数学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她展示着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学生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和神奇奥妙的数学方法,因此,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向往,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通过数学竞赛、数学故事、数学生活实践、数学名家采访、建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王学军 单位:会宁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学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数学任务

1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研究缘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把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当前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数学文化缺失的现象,因此开发与实施高品质的“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价值.鉴于这样的认识和考量,近年来,笔者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情,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的实践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实践与思考整理成文,敬请同行指正.

2着力凸显“四性”,构建精品课程

2.1趣味性:引人入胜,品味数学之趣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抽象乏味,并无趣味可言.因此作为校本课程的数学文化课,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品味数学之趣,以数学之趣引人入胜,激发求知之欲.以“漫话解析几何”为例,笔者将守株待兔、笛卡尔之梦、蜘蛛网轶闻、爱心曲线和数学情书等5个饶有趣味的文化素材串联成章,学生无不觉得数学有趣,陶醉其中.以“常数传奇”为例,在讲圆周率π时,笔者以一则故事引出一段谐音妙语收尾:“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稍等片刻,笔者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圆周率,话音刚落,就有学生站起来迅速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引发全体学生的喝彩.2.2人文性:超越时空,经历数学之旅追求文理交融、贯通数学古今是数学文化课的内在追求.数学史是数学文化课的重要载体,通过引领学生超越时空疆界,经历数学之旅,体悟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以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以“人生相遇几何”为例,在讲欧氏几何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首先,从欧氏几何谈起,引导学生分析公理化方法的优势,感受作为理性思维典范的数学学科的强大威力;其次,分析、比较中西传统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中国古代数学重实用和算法,西方古希腊重理性演绎;最后,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大视野下探求背后缘由.这样的设计层层推进,使得略显枯燥的公理化体系别开生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思想以震撼.以“常数传奇”为例,在研究自然常数e时,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走近数学大师欧拉,学习了解“数学英雄”欧拉不平凡的生平和贡献,之后教师以欧拉身残志坚、百折不饶的精神激励学生发扬学校所倡导的求进精神,珍惜大好青春,不断奋发求进.2.3应用性:探因析理,认识数学之用“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对数学感兴趣,只能是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数学教育.事实上,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数学和数学文化”为例,在谈到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文化时,通过“企业招工中的数学问题”“巧用方程思想解决3根导线的问题”“作为数学教授的大学校长”等案例展现“唯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和沉思.以“数据与人生设计”为例,教学流程如下:先从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说起,继而感受身边的数据“谎言”,包括“骗人”的平均数、“蒙人”的绝对数、“虚幻”的相对数;再以语言学字频研究和二战史实为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最后以案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选举悖论结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纵观整个教学流程,以数学应用为主线,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学的广泛应用.2.4思想性:追根求源,领悟数学之魂数学文化课不能脱离数学谈文化,仍要凸显课堂的“数学味”,着力提升数学素养.通过精心设计本真问题驱动学生火热的思考,追根求源,领悟数学知识背后内隐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以“走进无穷的世界”为例,笔者的设计融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的阅读材料[2],从教师点名时对应思想的应用谈起,再到古人朴素的对应思想,继而自然地将对应思想引入到无限的世界.以“不可思议的无理数”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从勾股定理说起;2)万物皆数学说;3)无理数的发现;4)第一次数学危机(西方数、形分离,中国却有截然不同的处理);5)数系的扩张和危机的解决,感受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6)强大的反证法.在“无理数的发现”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运用反证法证明槡2是无理数,在“强大的反证法”环节,再次回归、研究反证法,感受、理解、运用反证法,体现了浓厚的“数学味”.

3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案例———“走进无限的世界”教学目标

感悟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经历对若干悖论和问题的思考,了解从有限到无限的质变,深化对集合和对应思想的理解;发展数学抽象、创新思维等数学素养;培育数学探究、数学阅读的兴趣.教学过程1)无限:从感知到证明.著名数学家外尔曾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可是人的感知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日常接触的数字也是有限的,如何能感觉到无限的存在?但确实也有人感到了无限:中国古代《庄子》: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条短短的线段由无数多个点(原子)构成.问题1证明有无限多个正整数.探究1尝试证明有无限多个素数.设计意图以数学名言和日常生活的思考引入课题,凸显人文性,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无限的世界.再通过无限问题的反证法证明,初步理解反证法,感悟数学证明的应用性.2)嬗变:从有限到无限.阿基米德与乌龟赛跑的故事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传说中跑得很快的神,芝诺却称他可以证明: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阿基米德永远追不上乌龟.伽利略的困惑平方数集{1,4,9,…,n2,…}是正整数集的真子集,但伽利略知道平方数集中元素个数并不比正整数少.你能给出解释吗?问题2两集合一一对应,推出两集合的元素个数相等;“部分小于全体”,推出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相等,形成悖论.该怎么解释这个悖论?教师引导教室里有50个座位,教师走进教室,看到坐满了人,无需点名便知听课人数为50.因为每个人坐一个座位,每个座位都坐一个人,两者一一对应,从而听课人数与座位数相等.远古时代,人类还不会记数.比如养了7只羊,但是羊少了却能及时发现,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可以用石头与羊对应,一个石头对应一只羊,如果不能一一对应,则说明羊少了.反思小结在有限集中,部分总是小于全体(《几何原本》中的公理);在无限集中,部分可以等于全体(无限的本质).设计意图以两个饶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悖论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再从最朴素的简单事实出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对应思想看问题,初步小结出有限与无限的本质区别,凸显数学文化的思想性.问题3构造一个从(0,1)到(0,+∞)的一一对应(函数)(如y=x1-x,y=21x-2,y=log12x等).问题41)1+(-1)+1+(-1)+1+(-1)+…=;2)1-12+13-14+15-16+…=.反思小结实数加法的结合律在“无限”的情形下不再成立.推而广之,“有限”时成立的许多命题,或许对“无限”不再成立.问题5正整数集是无限集,有理数集也是无限集,那么这两个无限集哪个元素更多?教师引导正整数在数轴上的相应点是稀疏的,而有理数则是密密麻麻的,于是人们猜想:有理数的元素比正整数元素的个数多得多,可是一直未能证明.后来康托尔证明:两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即元素个数一样多.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自主阅读.设计意图问题3是一个构造性问题,日常练习中很少见,可发展创新思维;问题4再次引发认知冲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深化对无限的理解,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味”;问题5有较大难度,可谓第3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主要起到激发好奇心、引导课外阅读的功效.3)革命: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建立联系从有限到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存在诸多重大区别,那么两者是否有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如①数学归纳法;②极限:通过有限的方法,描述无限的过程;③无穷级数:通过有限的步骤,求出无限次运算的结果.希尔伯特旅馆一个拥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并已客满.对于下列3种情形,旅馆主人能否安排客人都住进旅馆(“无限个房间”“客满”分别是什么意思)?1)若客满后又来了1个客人;2)若客满后又来了1个旅游团,且该旅游团有无穷多个客人;3)若客满后又来了1万个旅游团,且每个旅游团都有无穷多个客人.设计意图从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再回归到两者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凸显数学文化的趣味性和思想性.最后以希尔伯特旅馆问题作为趣味思考题结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抽象、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周燕,朱哲.让理性的数学课堂开出感性之花:浅谈数学文化在函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研(数学),2017(9):7-9.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4

一、通过趣味数学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

趣味数学就是那些看起来容易理解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比如下列两幅图是随便从日历中摘出的。学生看到这样熟悉的图片,首先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是这种熟悉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最终目的却是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如下图框中的黑框中的9个数字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仔细研究,学生就会发现四周的数字之和等于中间的数字的8倍。那么,这种规律是不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日历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其中有规律可循:

图中四条黑线两端数字之和恰好是中间数字的2倍,所以8个数字之和就是中间数字的8倍。用代数式也可以列出来,(a-8)+(a-7)+(a-6)+(a-1)+(a+1)+(a+6)+(a+7)+(a+8)=8a。通过类似的趣味题,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这里的问题指学生迫切希望夺得解答的关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疑问。问题情境则是指在心气未至食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情景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而是在备课时就应精心策划的。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给你一把20cm长的尺子,怎样测量远处一棵大树的高度,或者怎样测量当地某一时间太阳的高度。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心理上感觉既然是老师出的题就一定有解决办法,于是学生就会调动起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当然教师最好允许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这些讨论往往容易使思维集中在一点上,更容易靠近或达到目标。教师一定要把握火候,适当地、逐渐地引入相似的原理但不出现概念。在原理的帮助下,学生们便会顺利达到目标。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让学生们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假如快到终点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那前面的精心设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答案。假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一定补救措施——教师另行创造相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到满足。虽然后者效果不及前者,但毕竟能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三、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每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数据进行操作,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的多姿多彩。大丰市草堰小学杨荣平老师在讲“打折”概念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她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时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教师列举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一说起数学老师,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古板、严肃、不苟言笑、严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其实原因就在于以往的数学教师只采用一种方式教学:讲授法。而且在讲完后会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使得学生不得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数字堆里。这不是讲授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单一的方法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情绪。因此,在现代数学课堂里,应该看到的是多种方式共存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改掉以往一如数学本身严密性和逻辑性的严肃脸色,配合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手段,试用各种教学方式。前面提到的杨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问题,从而避免了枯燥的演练,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长虹中学的周佩珠老师在讲“同类项”时,则引入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学生们手持一张卡片去找与自己卡片为同类项的卡片持有者,找到了便坐下,被“挤”走的学生则去找自己的搭档,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同类项,并且锻炼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通过数学史及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5

一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学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数学、怎样用数学,使学生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例如“中的数学”“统计与数学”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等活动过程,理解其中包含的数学奥妙.再如,让学生体验“万”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回家数出一万粒大米.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各显神通,想出来许多奇妙的办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并且感受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感慨“数米也要有技巧”.

二新增了“你知道吗?”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和动力.教学中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因素.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科学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其积累性很强的特点,它的许多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与发展,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真谛.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播下一颗良好的种子.

三增加了“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与思考,同时它也不单纯地作为一个故事出现,而是为新知识建立生长点.学完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一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长、正方体体积可以通过推导公式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求呢?于是在课的开始出示了《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虽然它讲的是浮力定律,但对这节课非常有借鉴价值.故事结束后我问:这个故事对你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启示吗?学生马上想到了把不规则物体放到水中去求,且放在长、正方体容器中最好.在引导、探索下总结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水上升(或下降)高度.

四增加了“趣味数学”

数学趣味题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最大的优点是学生能在玩中学,能在轻松的数学氛围中学.学生感觉到被大家认为的枯燥的数学也可以是有趣的,因此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好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总之,面对苏教版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应该适时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更好地利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树立一些新的观念:

(1)学生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愿学才能够学好,从而乐学、好学.要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应用和主动完善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和勇气表现自己,才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

(2)活动观.过去的知识传授是在一种静止的讲授式课堂中进行的,学生所获得的只是知识的结果,却不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建立新的过程展示观,要把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

(3)差异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存在着差异,教师要能正确认识这种差异的存在,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能,使每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4)发展规律观.每一名学生都有自身存在的潜能,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他们,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行.教师的这种信任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6

一、让阅读数学文化走近学生,渗入课堂、接近家长

我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好书推荐”,比如《数学家爷爷讲数学童话》、《数学西游记》、《快乐数学》等;这些书一是充满趣味性,特别吸引孩子们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二是有数学的味道,引导孩子们猜想、归纳、推理、概括,直至发现简明的规律、概念或公式,从而体会到数学的简约美。那么,如何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来阅读数学呢?首先,营造数学阅读的氛围。在教师添置数学课外阅读读物,指导孩子们出好数学主题黑板报,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其次,有方向的对孩子进行指导式阅读——在数学阅读课上,老师以朗读、讲述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发现故事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最后,采用分享式阅读,让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如召开“数学阅读推介会”,让孩子们分享阅读推荐、阅读故事等,表达对数学家的崇敬,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建构起数学文化。数学阅读绝不只为阅读而阅读,它能让数学课程超越数学,变得更加温情、丰厚而柔软,给孩子们以科学、人文、艺术等立体的滋养,它就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二、徜徉在数学游戏的海洋,让学生通过竞技、闯关、收获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玩好数学”。数学游艺活动,就是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愉快和谐的游戏和运动之中。在我们老师的精心策划与认真组织下,让每一个孩子踏进数学后如同身临趣味无穷的游艺园,学生们可以手拿“游艺积分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大闯关,尽情地遨游数学的海洋,体验思维的碰撞,感受团结的力量,品尝成功的喜悦。每个年级都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活动主题与游艺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一年级我们会围绕“口算”设置了“小猫钓鱼”“青蛙跳”等;二年级会以“数字”为主题设置了“快乐套圈圈”“水果大拼盘”等;三年级结合“加、减、乘、除运算”设置了“猜谜语”“掂球跑”等等此类的项目。这些别开生面的游艺活动,我们会以不同层次和多种类别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如小组合作PK,师生同台竞技,亲子联动等,以此把孩子们从有限的数学课堂引领到好玩的数学乐园,参与其中的家长们也会仿佛重返童年时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温馨美好的时刻。

三、让学生在益智游戏中开心学数学、爱上数学,争做“数学小达人”

达人赛是快乐学习数学的重头戏,以益智课程为主,强调脑、眼、手的协调并用,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益智游戏,不只是开发智力,还应该让学生经历“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欢乐。每个孩子都能在达人赛中大显身手、充分表现自己,在求解中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竞赛中获得自豪感,从这儿,他们探索不一样的数学。如此一来,给每一位学生量身制作不同的挑战项目:一年级的“数字”达人赛、二年级“珠心算”达人赛,三年级的“七巧板拼图”达人赛等。以此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尽可能地扩大了参与面,这样便可让学生对数学掀起一股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潮。当然在赛前,我们也会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培训,如训练珠心算技能、讲解七巧板创意构图等。同时也会在班级里组建了达人赛的微信讨论群,向家长们、孩子们推荐好的训练专题网站或视频,大家在群里切磋技艺,探讨方法。当孩子们从班级达人赛中脱颖而出时,他们兴奋、紧张和激动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7

一、趣味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导入部分的设计,使整个课堂导入更加趣味化,更加引人入胜。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可以在正式的课程教学开始前,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音乐,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教师也可以讲一个相关的趣味数学小故事、小笑话或者对话,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也产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如此,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就更加容易了。例如,在教授《千克、克、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为学生们引出了小故事,如下:在森林中,大树伯伯为森林中的小动物们称量体重,一只小松鼠率先上前,大树伯伯说道:2千克。一只小蜗牛上前,大树伯伯说道:15克。接下来一只大象上前,大树伯伯说道:1吨。这时下面的小动物开始讨论,大象为什么是1呢?难道还没有松鼠和蜗牛重吗?蜗牛是最重的,蜗牛是15。此时学生们似乎也感到了疑惑,那么三种动物到底谁最重呢?趁着学生们的疑惑,我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课堂提问,推动教学进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通常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整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言或者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也不能充分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更不用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而课堂提问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身观点、看法和质疑的机会,也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前备课时提前设置好课堂提问的内容与方式,保证问题的启发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时机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调动知识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面积》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推动教学进程,我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们开展了课堂提问活动。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课桌要比我们使用的课本大,那么怎么判断课桌比课本大多少呢?学生:先求出课桌的面积,然后在求出课本的面积,用课桌的面积减去课本的面积,就是课桌比课本大的面积了。教师:非常好。这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课桌和课本的面积如何计算呢?学生:先测量出课桌、课本的边长和宽,然后再用长乘宽就是面积了。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注重课堂提问,有效推动了教学的进程。

三、组建学习小组,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等要素,将全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其次,教师要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讨论、任务的完成。从而让小组内部的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授《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我为学生们组建了学习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首先,我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们以6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小组组建完毕后,我统一下发探究任务,任务如下:小数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当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任务下发后,小组成员立即展开讨论,经过小组成员们激烈讨论后,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组建学习小组,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能够实现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回顾、复习、巩固与提升。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层次和差异性来布置层次化、差异化的课后作业,让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完成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这样既能够帮助优等生更好提升,也能够让学困生树立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巩固。例如,在完成一项课程后,我会为学生们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们通过作业中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的掌握,如教授完“四则运算”后,我会下发一些计算题,锻炼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在教授完“图形的变换”后,我会布置一些识图题,提升学生图形分析能力。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8

关键词:德育建设;文化特色;实践研究

《论语•里仁》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无独有偶,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法则)。”可见,道德是古今中外共同尊崇的。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教育只有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理念,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一、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幽兰飘香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因为走出了昆山市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而显得历史厚重。我校传承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校园打造成了一个凝练典雅的传统文化乐园。状元卫泾刻苦求学,学校就在校门口开辟了碑林,用图案的形式书写莘莘学子刻苦求学的历程,学生走进校园就会受到精神的滋养。状元卫泾曾在文节书院就读,学校就将主教学楼命名为文节楼,学校图书馆命名为文节书院。由于卫泾之父卫季敏生子五人,均在友顺堂用功勤读,除卫泾中南宋淳照十一年甲辰科状元外,四兄弟均以聪明好学闻名乡里,均考中进士。宋宁宗赵扩曾赐予亲笔写的“友顺堂”匾额。学校就据此将进校园的第一块空地,取名“友顺广场”,借“友顺”两字教育学生,只要勤奋好学,每个人均可成才,为国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还在友顺广场内立“思贤求真”校训碑,旨在鼓励学生学习状元卫泾,求真知、传真情、唤真心、育真人[1]。卫泾号“后乐居士”,学校开辟后乐堂,有卫泾塑像,介绍了卫泾生平,建有“思贤亭”“状元桥”及卫泾的状元榜,阐释着学校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后乐堂布置了“希周”书画廊,精致有序地布置了状元卫泾的诗词以及唐诗宋词,长廊架上长满藤萝,学生的书法、画作、手抄报、优秀作文选登、灯谜和手工作品布置得错落有致。紧挨着的是图书馆和校史陈列室,学生课余在这里读书写字,耳濡目染,触景生情,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渗透固本强基,行稳致远

我校在展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过程中,把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民乐经典,学校在语文、音乐、道德与法治课上分别设置了吟诵民谣、学唱民歌、学习民族小乐器、讲民乐小故事等教学环节,在开展课程时渗透校本课程的学习。学校把语文和写字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低年级学生由语文教师带领在课堂上进行写字练习,中高年级学生开设书法练习课,教师引导其在不断的写字练习中,培养专注、耐心和顽强的意志力[2]。学校把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自编武术校本教材,在体育课上推广武术文化,组织全校师生每天做武术操,同时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武术专项训练,将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中华武术精神发扬光大。数学学科的“链式课程”由一二年级课程“飞花令”、三四年级数学阅读课程、五六年级画链式结构图三个项目组成,分教材研究、教研活动、课堂探究和作业设计四个板块[3]。一二年级学生学趣味数学,玩数学游戏,提高学习积极性;三四年级学生通过数学阅读,了解数学发展历程,提升数学素养;五六年级学生通过画链式图来整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提升自学能力。学校通过项目联动,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建构,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趣味数学、生活数学、历史数学的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我校的“彩虹英语”教学从学生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我校通过课程教学的渗透,把德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其塑造了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人格。

三、活动育人力学笃行,情理融通

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如以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造,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即关爱自然、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德育内容的渗透[4]。我校把弘扬状元文化和培养学生品德结合起来,设立了我校特色的“八节四礼”系列活动。活动做到了有主题、有规划、有层次:3月阅读节,我们鼓励学生撰写读书名言、制作精美书签比赛、开展读书小报评比、参加读书教育征文比赛等,用书籍点亮人生;结合“学雷锋日”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电影、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学唱雷锋歌曲、做新时代“小雷锋”五个主题活动。4月心理活动节,我们组织开展黑板报、手抄报、影视欣赏、主题班会、祭扫先烈陵园、心理趣味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全校掀起维护心理健康的热潮。5月成长节,我们组织一年级学生入队,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四年级的学生开展成长礼主题教育。6月生命教育月和艺术节,广大少先队员以“追梦”为主题,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两个版块,评选了最佳歌唱、舞蹈、设计、诵读、节目、制作、摄影、绘画、书法等奖项。9月入学节,学生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气氛,拍好班级照后,在卫泾状元塑像前许下一年的读书心愿。10月我校开展历届校园体育节,少先队员们可以在赛场上一展风姿;各个班级义卖图书献爱心,开展安全和防恐防暴演练,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大队委改选,从筹划到宣传到竞选,都精心组织,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金秋11月,学校与镇司法所联合开展法治节,司法人员走进校园,带来生动的海报和宣传画,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他们走进课堂做精彩的讲座,与学生们互动,开展法治主题征文比赛和主题演讲、法律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懂法、守法,争做法治“小状元”。12月民谣节,学生创编、吟唱民歌民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的入学礼、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都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和难忘时刻[5]。

四、家校共育珠联璧合,览胜春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立德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争做学习“小状元”,争做善学、善尚的好少年,通过家校共育,珠联璧合,促进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我们通过家校合作,以培养学生善良、高尚的品格为核心,让学生从小立下敢为人先、报效国家的求学之志;家长和教师携手共育,使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从而做更好的自己,光大“贤”文化,弘扬“善”行动,争做好少年[6]。学校发挥家委会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贤善”活动,打造我校“‘志愿担当贤善同行’一校一品家校合作志愿者文化”德育品牌。“心愿心语”――百师访千家活动,以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教育途径,让教师、家长、学生促膝谈心,共同寻找更好的沟通办法,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成立了“一路同行”志愿服务学生活动,全校教师和家长成为志愿者,每天早上、放学及重大活动为学生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成立了“才情四溢”“故事爸妈”“才艺家长”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伟大,懂得分享的幸福;成立了“善心随行”小手牵大手活动,学生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公园、广场等地捡拾垃圾,为保护环境尽一分力;学生带着香蕉、点心、牛奶等去石场敬老院看望老人,并给老人表演节目,给老人带去温暖和笑语。每次活动都组织得有模有样,家长们都拍下了孩子活动的精彩瞬间,并把每次活动照片做成手机音乐相册,记录下每一次活动中每个孩子的笑脸。通过活动,学生、家长、教师均得到发展,做到了扬“善举”、做“贤人”。

德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无论是“状元文化”的榜样作用,还是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德育优化,甚至是融汇德育色彩的丰富活动,都需要教师了解并参与到不同的德育环节中,创设出更多的德育举措。与此同时,与家庭的有效合作更能使德育有更好的延续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长在一片散发着智慧、理智与美好的校园中。

[参考文献]

[1]张天伟.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608-611.

[2]薛芳芳.多维度入手,助推德育个性化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0(09):76-78.

[3]付建花.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学对策[J].学周刊,2020(09):53-54.

[4]陈丽旭.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19(24):124-125.

[5]陈宗宝.新时代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1-72.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9

一、明确数学阅读的内容

首先要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教材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后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1.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

数学语言比较抽象,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要经过加工处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与已有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常被练习所替代。而知识存储时间取决于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一般课堂前5分钟至20分钟是新课讲授时间,此时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阅读,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最终形成能力。

2.教科书上的阅读材料的阅读

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新教材设计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等课后阅读材料,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

3.习题的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习题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多余信息和开放性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

4.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要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趣味数学》《快乐数学》。

二、指导学生阅读

1.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能读

阅读需要时间,学生的时间分为两部分:课堂、课外。课堂上任何一个数学信息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在这捕捉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机会,形成阅读的大环境,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

2.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以“读”理解。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学习定义、性质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指导学生进行圈圈、画画。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的大小不变。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圈出“同时”“相同”“0除外”,让学生明确这些重点字词的作用,通过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阅读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小明和他的25个朋友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粗略地读,忽略了“小明”自己,还有“最多”“至少”等关键词,如何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就让孩子思考“最多”“至少”,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多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解决问题,那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读”质疑。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小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2,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3/10,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读了35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质疑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和培养。

3.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篇10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