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22:01:30

趣味化学论文

趣味化学论文篇1

关键词:提高课堂趣味提高实验趣味注重文字趣味性

初中的化学课是从毕业班开始开设的一门新的学科,学生没有基础好坏的差别,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的智力并不差,差就差在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提高自己授课的趣味性来做起。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

化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都是中学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可以和别的学科一样,首先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入手,注重在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尚未成年的学生更是如此,要使其克服自身的学习惰性,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去抓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焕发出学习的激情。

1.优化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在开始每一堂新课时我们都会设计一个新课的导入,导入的设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连接旧知识,自然引出新知识。但是,如果在这承上启下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还会更加深入地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2.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保持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在学习新课的开端具备了一定的好奇心,这也就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也就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的趣味性。为了保持学生的这份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就必须注重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空有高深理论的学习而不联系实际,只能够使所学知识日益变成空中楼阁,时间稍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的实际,却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能够亲身去体念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有时听到别的老师埋怨,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维,那么我想——学生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地去思维呢?你的课堂表达能力有没有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在教学之中多恰如其分地提些问题,多提高这些问题的趣味性,难道还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化学是基础的自然学科之一,学习过程之中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运用较多,时常要进行积极地推理、运算和判断等,这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开动脑筋,因为脑是思维的器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提问就是刺激学生开动脑筋的一个十分有效手段。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十分有启发性的提问,一个十分有趣的提问,时常都能够十分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学习情绪,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面对挑战,去解决问题,去体会问题解决后的成功,这份成功又进而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一个十分平淡的提问,一个十分无聊的提问,一个过于简单的提问往往总会使学生厌倦思维,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值得去思考。

4.积极运用各种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化学课堂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的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尤其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之中的运用表现最为突出。如果我们积极地去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而激发化学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去探索运用这些方法,积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讨论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各同学之间的探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感觉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边讲边实验法,教师适当地讲解提示,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去验证课堂教学的结论,探索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真正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进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有兴趣的课堂就是一堂有趣的课。

二、提高化学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注重实验设计的趣味性。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直观、新鲜、神奇,这也离不开优化的设计。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时,碱可以使无色的酚酞变红色,学生看到这神奇的变色,定会兴趣十足,如果在后面补充一点——在加一些酸,红色又消失了,再加碱又变红色。加了如此一个反复的实验内容,就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学习的兴趣也更加十足。

其次,注重实验操作的趣味性。化学药品中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药品很多,因此化学实验的操作就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实验中有违规的、错误的操作,轻则影响实验的现象和结果,重则会发生实验事故。所以在化学教学之中,应该十分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当然我们可以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的同时注重一定的趣味性,使学习不至于枯燥。

三、注重化学史中的趣味性发现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多是十分经典的化学知识,学生学习也多是一味的接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怀疑精神是不利的,一味的接受同时也会日益磨灭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之中,适时地介绍化学史中一些趣味性的发现,却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一些伟大的发现总是在平淡的学习探索之中造就,并不是十分遥不可及的事。这样对于激励学生大胆自主地去创造、去探索很有鼓动作用,无形之中就强化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

趣味化学论文篇2

关键词:梁启超;儒家心性;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的核心在于人生的最大价值是趣味,梁启超所提出的趣味主义将美学与哲学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趣味是在很久以后才成为美学概念的,在英国经验主义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美学本质的问题,客观的美以及客观的丑是毫无意义而言的,人心才具有最大能动作用的部分。趣味可以对审美进行判断,对梁启超产生了影响,他在总结了西方学者对美学的研究以后,建立起了以儒家心性为中心的趣味主义,所以趣味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的一种感受,还与人们的精神感觉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性,在我国早期的音乐欣赏中就有所涉猎,随后的诗歌品评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所以趣味主义在我国美学的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梁氏“趣味“美学观的本质

梁启超并没有详细的阐明趣味的本质以及内涵,但是他提出了无趣的生活,用以形容无趣的生活,最贴切的两个词是干瘪以及萧索,在这样的生活中是没有任何创造性而言的,所以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气以及自由,反倒成为了禁锢人们生活的一种枷锁,所以通过无趣的生活,我们可以对趣味生活进行界定,一是能够为生命带来活力,二是能够创造自由,这样的生活内质才可以称得上是趣味性的,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构建了具有美学逻辑思想的趣味主义,趣味主义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核心的命题,能够将人生观与美学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趣味理论中,他认为人生的动力就在于趣味,如果没有了趣味,那么人生将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现,要将这种观点突破理论的枷锁,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从梁启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趣味并不是在表象上的一种表现,而是在很多领域中都有所涉猎,例如教育、艺术以及工作等众多的方面。其应用在各个实践活动中,并且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缺少了趣味性,那么就不能Q得上是生活,所以只有高出生活趣味的一种精神状态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趣味在内质上的主要表现是能够成为引导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趣味化的生活中,只有超越了个体的生活,才能通向一个理想的、自由的境界,但是趣味是要不断去追寻的,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或者说是价值。趣味可以作为主体与客体甚至是二者结合下的产物,这种状态下的生活是和谐与自由的,主要表现在能够为趣味的出现营造一个合理的条件,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环境下能够产生趣味。其具体的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是“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即便是再繁忙的个体也能够有机会看到自然界中的景物,所以可以对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产生趣味。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以上是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希望与人交好,渴望被人理解或认可。生活中的苦与乐都希望有人可以分享,这对于每一代人都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状态使人开怀,是人生一大乐趣。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这一点他试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梁启超特别推崇精神活动,因为个体物质活动很多情况下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精神活动则是绝对自由的,而精神活动的绝对自由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物质活动。个体面对物质生活的困顿之时,运用诗意想象和联想理想世界,回归本真,可使个体超越现实的桎梏,从而使个体能品味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以此产生巨大的乐趣。这也体现了趣味哲学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2 梁氏“趣味”美学观的理论价值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时代。梁启超的趣味理论也并不单单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那个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共同遗产。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之不为国,人民任人宰割的状况,迫使晚清以来的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探索。本着改造社会的目标,梁启超首推文艺和审美。趣味理论不仅体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更体现了对个人自由解放的终极问题的关怀。

第一,救国救民的时代意义。在梁氏看来,救国救民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趣味性的文艺,在此基础上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世界革命”的口号产生,改良文艺界是梁启超找到的新途径。如马尔库塞所说:“文艺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他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梁氏试图通过趣味文艺来开通民智、新民改造,以此开掘民族自立自强的道路。梁启超还通过趣味性文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维新思想。他特别推崇政治小说,认为政治小说的社会功用最大。

第二,对其教育事业的影响。欧洲游历之后,他退出政界,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梁启超谈论当时颇为流行的美育问题时,使用的名词是“情感教育”。之所以把情感作为趣味教育的基石,是因为无论从性质还是目地上看,趣味教育就是对“情”的教育,对“情”的立趣。趣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趣味之方式,在开心愉悦中达成情感教育,在此过程中,审美本身成为其目的的教育。审美,本身与寻常百姓似乎离得很远,而梁启超通过趣味把审美送到大众的身边,把高雅的艺术殿堂搬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审美不再“高冷”。也是在“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艺开始在普通大众中兴起。

结束语

趣味需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但是生活中并不完全充斥着趣味,所以不能单纯的用趣味对物质生活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趣味只是生活中一部分的这一结论,可以将趣味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在物质文明的世界里,要想实现趣味化的生活,还是要满足最基本的温饱,才能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否则一切活动都是不显示的,没有物质基础就无法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应该从不切实际的生活中清醒出来,营造一个具有物质基础的审美至境。

参考文献

趣味化学论文篇3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中药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08-02

Abstrac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eaching fun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proper use of medicine riddles, stories, verses, stories, easy to understand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terspersed with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researches or hot spots, Liberal arts knowledge by Science analysis, etc,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interesting teach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教学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当前,趣味性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大学数学、英语、体育、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1-3]。中药学既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又是联系中药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药学由于其所含中药数量多、药物间联系少、学起来容易混淆、枯燥乏味等特点,给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经常学后忘前,恶性循环常使学生越学越觉乏味和低效。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基于趣味性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药学教学方法,以期为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 谜语或故事性切入增强趣味性

中药数量多,药物间缺乏规律性,难记易混,学起来容易产生乏味。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恰当运用谜语或故事性切入增强教学趣味性,不仅可使学生印象深刻难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例如:从“故乡”谜语切入补血中药之熟地;从“三九时节”谜语切入补阴中药之天冬;从“老实忠厚”谜语切入化湿行气中药之厚朴;从“长生不老”谜语切入清热解毒中药之四季青;等等。再如,从“名医华佗治黄疸”的传说故事切入利湿退黄中药之茵陈;从“程咬金为母采药治病”的传说故事切入活血调经常用中药之益母草;从“何田儿一家三代服用一种草药长寿乌发”的传说故事切入乌发中药之何首乌;等等。

3 用语通俗易懂增强趣味性

中药学课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古汉语色彩强、不太容易理解的晦涩难懂词语,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古文学得较差、想象力和理解力不太强的学生,学起来更为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那些古汉语色彩强、晦涩难懂的词语,用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性的用词用语呈现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掌握理解。例如,教师在解释“盗汗”时,可以诙谐地解释为“偷偷摸摸出汗”。笔者运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常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4 运用歌诀增强趣味性

课堂总结或小结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时恰当运用歌诀或顺口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介绍解表药麻黄时,运用短短歌诀“发汗平喘宜麻黄、利水消肿功效强、太阳伤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便可将麻黄发汗解表主太阳伤寒身无汗、宣肺平喘主咳喘证、利水消肿主水肿证、散寒通滞主痹痛等主要功用总结在内。教师在运用歌诀总结中药功用时,尚需注意解释歌诀以增强学生对歌诀的理解记忆。

5 引入案例增强趣味性

如前所述,中药学是联系中药和临床的枢纽课程,因此,中药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病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恰当设计并引入病例案例,并就案例内容进行多样式讨论。可以采取全班讨论形式,也可采取分小组讨论形式。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两种形式均有涉及,均取得较好效果。

就全班讨论形式而言,教师可以事先编写代表性病理案例(来源于临床中的真实案例经适当加工),尤其是编写若干可用来对比分析的小案例。如解表药讲完后(也可在讲课过程中),恰当引入若干不同证型的表证(如风寒表实证、表虚证、风热表证、少阳证、阳虚外感、阴虚外感等)小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对不同证型的表证进行对比,尤其是在选药用药方面的比较分析,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就小组讨论形式而言,详见文献[4]。

6 适当穿插中药最新成果或热点以增强趣味性

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适当穿插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或热点问题,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清虚热药青蒿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从中药青蒿中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事迹。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获得2011年的拉斯克奖。该奖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通过对诸如此类新成果或“热点”的适当穿插介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中药的信心和热情,而且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7 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以增强趣味性

中药知识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较多,缺乏规律性,难记易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加强对能用逻辑关联知识点的逻辑分析,使“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既可减少学生的记忆环节,节省学习时间,还可增强课堂气氛和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学习某中药时,可以从药性推导其功效,由功效推导其应用,也可以反推,正所谓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5]的逻辑分析方法,尽可能使“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8 结语

尽管趣味性教学法已用于大学多门课程教学中,然而每门课程又有自身的教学模式,同一课程不同教师趣味性教学开展的程度和方式又多不相同。如何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机高效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就中药学课程而言,药物数量多、规律性差、难记易混、易产生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常见低迷,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机高效地运用到中药学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以趣味性教学法为着眼点,分析指出:通过恰当运用中药谜语、故事、歌诀、案例、通俗易懂用语,适当穿插现代研究最新成果或热点,进行“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等,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显著。本文将为中药学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萍,杨贺菊.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化[J].才智,

2014(33):119.

[2]王彩平.浅谈体现大学英语趣味教学的几点尝试 [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79.

[3]吴爽,陈平.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学体系:大学有机化学的趣味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9(1):157-160.

[4]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PBL的中药学案例教学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45-147.

趣味化学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实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31-01

一、趣味实验对于初中化学的重要意义

学生一旦对某方面知识拥有好奇心,就有了学习好某方面知识的可能性,化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它的很多知识都可以从实验中体现出来,相比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更加感兴趣,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进行趣味实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趣味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厌学情绪,让他们失去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上无法专心的进行学习,但是如果在化学课上进行趣味实验教学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而趣味实验教学就代表了这些新鲜事物,而且通过实验展现出的知识比理论教学讲述的知识更加具体,学生也容易理解这些知识;趣味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教师在进行趣味实验时学生应该对整个实验过程仔细观察,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出实验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并且要求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以及实验结果的思考对相关原因进行探究,所得出的结果即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趣味实验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提升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二、趣味实验难以开展的原因

1、教师缺乏相关经验

在以往进行的化学课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多W习一些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会偏重与理论教师,很少进行趣味实验教学,但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趣味实验教学,而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是相对缺乏的,这就导致趣味化学实验教学处于一种较为不利的局面,很多化学教师尝试才课堂上进行趣味实验,但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在实验中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校方不重视趣味实验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以及学习成绩,很多初中不赞同在化学课上进行趣味实验,首先,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因为进行化学趣味实验而出现安全事故,造成师生出现人身伤害,校方无法承担相关责任;其次,理论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从中学习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既然理论教学可以满足当前学生、校方与家长的需求,那么进行趣味实验教学就不是那么有必要了,因此,校方的不重视也是趣味实验难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的原因。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实验的应用途径

1、更新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进行趣味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激起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教学方法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例如在探究金属之间的不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些常见的金属,例如镁、铁、铜与少量的稀盐酸,让学生将这些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具体的发应,让学生记录不同金属会有怎样的发应,要求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原因,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学生自身的思考学生会知道不同金属面对盐酸、硫酸等会有不同的发应,这是由于金属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有些金属性质不稳定,例如镁,有些金属性质较为稳定,例如铜,通过了解这些在进行课程的学习就较为容易了。

2、改变教学观念

趣味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只不过是将理论教学转变为趣味实验教学而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进行观察与思考,教师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实验,看别人做与自己做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所获得的体验与知识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时要注意自身的每一个步骤,严格按照教师与教材上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旁边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进行趣味实验提高自身的技巧、获得相应的知识。

3、进行课外实验

在化学课堂中进行的趣味实验很重要,但是这只是趣味实验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外进行趣味实验。教师可以将课外实验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帮助学生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在实验中充实自我,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有关“碳”的知识后,学生会知道钻石、煤、石墨都属于碳,而石墨具有作用,学生在家中就可以在钥匙上涂抹石墨(铅笔芯),之后用钥匙来打开与之配对的锈锁,观察是否能够成功,到学校后与其他同学交流经验。

参考文献:

[1] 姚华晶. 趣味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8): 85-86

趣味化学论文篇5

一、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性”是本质的一种特征,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传输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另外,还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教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教育的内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教育性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除了“教育性”,还有“趣味性”的特点。语文教师讲授语文知识,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枯燥无味地灌输,而应该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语文的审美情趣及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性”与“趣味性”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趣味性很浓的讲解,成功地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这样让学生有很丰富的体验,真正地让语文学习成为一门让人享受的课程。

二、为什么要注重“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是评判语文教学实践是否合格与优秀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强、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缺失了教育功能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教育,任何时候,教育性的功能是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缺失了趣味性,语文教学才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灌输”。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不利于践行新课标的有关精神,不利于深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

三、怎样让语文教学更好地达到“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效果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语文的阅读、写作等各个版块中,渗透进更多优秀的思想。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习语文的表达,而应该将它与爱国主义情操、团队意识、民族情感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有助于提高自己综合素养与情操的东西。

其次,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知识面窄”的现象,尽量让学生学到多元化的语文知识。比如,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学点“四书五经”以及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练毛笔字、学习朗诵、表演小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面会很“广”,避免了狭窄性,受到的教育会更加广泛。

然后,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语文的学习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终身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可以让学生一生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趣味化学论文篇6

论文 关键词:鲁迅;文化批判;关系

论文摘要: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

1928年1月,创造社与大阳社成员共同提倡“革命文学”,掀起“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们纷纷发表文章,活跃革命文艺,推动了后来的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此时,《文化批判》应运而生,于1928年1月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成仿吾、郭沫若、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刊物内容以探讨文学理论为主,还登载一些 政治 、 经济 、 哲学 论文和文艺作品。在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下,致力于

1928年3月12日鲁迅在《语丝》上发表了《“醉眼”中的朦胧》,针对《 艺术 与社会生活》、《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中“趣味文学”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首先鲁迅戏谑地说:“他(李初梨)一看见‘以趣味为中心’的可恶的‘语丝派’的人名就不免曲折,仍旧‘要问甘人君’,鲁迅是第几阶级的人?’’,阁在鲁迅看来李初梨质问他是第几阶级的人完全是荒唐的,立论更是荒谬的。他说:“可虑的是对于我仍然要问阶级。‘有闲便是有钱’;倘使无钱,该是第四阶级,可以‘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了罢,但我知道那时又要问‘动机’。总之,最要紧的是‘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回可不能只是‘获得大众’便算完事了。横竖缠不清,最好还是让李初梨去‘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我自己是照旧讲‘趣味’。”困鲁迅认为革命文学家只有参加革命斗争实践,才能写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所谓照旧讲“趣味”,实际上是反指,他的真实含义是要继续写那“匕首”式的文章。在鲁迅对《文化批判》的“趣味文学”论调进行反批评后,创造社成员的回击更加猛烈。郭沫若(署名麦克昂)在《文化批判》第3号发表《留声机器的回音》,表示自己与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的思想“‘完全一致并夸奖李初梨把‘语丝派的’‘趣味文学’解剖得血淋漓地把它的心肝五脏都评枚出来了”。指责“语丝派的‘趣味文学’是资产阶级的护将”,“语丝派”的作家是“不革命的文学家”。1928年4月15日《文化批判》上登出《请看

趣味化学论文篇7

【关键词】 项目化 趣味化 动手为先导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63-01

1 电子电工类专业课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电”,看不见而摸不着。电子电工课程,是一种理论性、抽象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学科。就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物理时也反映:“电学难学,力学好学”,更何况,电子电工专业中的电子技术课程,比起高中物理中的电学,不知要深几个层次,其实是一门连高校都感到困难的课程。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却是技校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都很差,并且初中数学、物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难度之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

据多年的职校调研事实表明,目前职业学校中,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现象相当严重。让初中基础就较差的学生去学习系统的电子电工技术系统理论,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感,影响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专业对他们也就失去吸引力,加上教材与生源素质不相适应,造成教学困难,毕业生动手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多年的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个班中,有几个课堂理论教学适应性很好的高一新生(高分生)与一些对课堂理论毫无兴趣的新生(低分生),同时接受动手性技能训练与测试,结果后者却超过前者。这说明低分生在技能操作中未必次于高分生,不同的学生(指初中教师称呼的所谓“优生”“差生”),对教学形式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智能的表现与发展也不同。学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对他们来说不适应。而“优生”的出现,是因为他更适应于某个教师或某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优生”“差生”具有相对性。作为一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自然要改革传统教法,研究适合生源实际的新教法,通过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现实,达到教与学的相互适应,开发职校学生的潜在智能。

2 项目化、趣味化教法的推出

电子爱好者都有体会,学电子关键在于多动手,不动手而学好电子是不可能的,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动手过程中都会慢慢被理解、消化。笔者对电子电工班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摸索与反复类比认为,在目前生源与职校现状下,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应该采用:“先动手,后理论”即以动手操作为先导,以专业基础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为中心,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这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同于社会上维修部师傅带徒弟形式的教学,是一种“将教学过程项目化、趣味化”或“溶电子基础理论教学于项目性、趣味性实验实训中”的教学方法示意比较如下:

所谓“项目化、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理论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项目化、趣味化,形成具体的操作任务,而提前进行实验实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了兴趣后,再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学生通过系列兴趣性制作,再配合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有计划的理论引伸教学,使学生在稳固形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系统理论知识。

如何实施在动手过程中学理论?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溶于趣味性实验之中?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精心设计相应的趣味性小制作电路,把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到电路中去。还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与顺序连贯性,所设计的小制作电路要形成一个系列,与教材相配合。同时,使电路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电路要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并做出样品,使学生对电路的功能坚信不疑,学生做了成功率要高。这样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轻松愉快的心境,教师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渗透到这种兴趣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并把握这种时机,见缝插针,随时挖掘实验中蕴含着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引伸讲解,使学生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牢固掌握基础理论。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忽视与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反而促进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不同的只是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是通过“趣味性系列小制作”这座桥,沟通了“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两个环节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双丰收,达到“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统一。

3 项目化、趣味化教法的实践效果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项目化、趣味化教法”使初学者容易入门,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感觉。学生通过趣味项目的制作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和班级制作学习的气氛为专业课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手头都有各种制作电路,学习的灵活性大,便于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学习,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全班学生平时都忙了起来。教材中的电子、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在应用与探讨中搞懂了不少,并且理解得比较透彻。在制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指导外,还发现学生经常会自行翻书找资料寻找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爱上了电子!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项目化、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有人预言:“未来是电子世界”。教学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中的电类专业教学与社会产业结构不相适应,跟不上电子电工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发展速度。虽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技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但从质量上看,还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不能从事专业劳动。这与职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教学形式、学生动手技能的优劣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改革、研究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赢得社会声誉,形成招生、经费、设备等方面良性循环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趣味化学论文篇8

关键词:游戏理论;家具设计;趣味性;互动性

游戏理论是将媒体当成工具,传播过程中没有什么具体目的,大多是为了满足心理的愉悦感。游戏的最大特点是趣味性和互动性,在现代家居的设计中,怎样将游戏特点贯穿其中成为当代家具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互动性的设计理念是在家具设计中强调突出体验的重要性,趣味性设计体现得不仅是在家具的外观上,还包含了游戏理论和情感的渗透。游戏理论渗透到现代家居设计中让本来没有什么的家居变得充满了情趣和感受,有了生命。

一、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有精神分析论、学习论、认知论、想象论和调节论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于家居设计中的游戏理论主要渗透了具有互动性的精神分析论和趣味性的认知论。1.精神分析论游戏理论的精神分析论认为作为游戏操纵的个体行为,人类主观情感是一种趣味性和感知性的表达,并反映在整个游戏过程、规则制定,甚至是因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提出了游戏理论的主观情感概念基础,他认为游戏是人类情感延续和表达的一种精神途径。操作游戏和体验游戏审美过程中,可以发泄愤怒,减少焦虑,还可以抒感,发展自我,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自我体验,自我成长的过程。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满足心理需要,在自我欲望的支配下满足个人的心理愿望。美国精神病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1994)将游戏的发展和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的几个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游戏过程是人类心理寻求个性精神解放的方式,优越性和获胜感成为满足心理需求的某种语义符号。两位心理学者力图从精神分析论角度强调,游戏行为对个体精神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认知论对游戏理论的分析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皮亚杰从儿童心智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游戏行为是儿童学习行为的延续,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有效地认知和掌握技能的方法,游戏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游戏之主要目的,在于将经验融合在认知者的想法里。皮亚杰认为游戏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充满趣味,另一个是适应性。其中对于游戏者来说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趣味性。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受到趣味性的影响而投入到游戏中来满足成长中的心理需求。维果茨基认为游戏能够促进游戏者抽象思维的发展,他认为游戏中的趣味性是一种创新思想的体现。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舒服,心理发展重要变化,因此,游戏是人的思维发展的源泉。

二、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对现代家具的需求不仅在功能上,还在于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精神分析论强调了游戏的趣味性,认知论强调了游戏的互动性,下文中笔者将从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来分析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1.趣味性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家具设计师往往通过家具整体塑形的趣味化戏谑化符号语言,表现出家具内质的亲和力与人文性。譬如,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为美国诺尔公司设计的椅子,将充满稚趣的单纯自然纹样与线条融入到家具形态里,利用结构的趣味化组合实现游戏规则的外在表现。如今,众多的儿童家具设计师利用鲜明色彩对比和单纯形态语言,将游戏产生的造型效果融入到家具中,从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尽管这些充满趣味化的家具无法用“功能至上”理念来限定,但却深受消费者和儿童喜爱。除了孩子喜欢简单明了、色彩艳丽的家具设计之外,青年人和中老年人也一样对这样的家具情有独钟,因为他们也充满了童心稚趣。稚趣家具所表现出来的单纯、简洁、天真符合每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特点。意趣是一种外形之上的带有机智、抒情和潇洒的趣味。设计师采用夸张、富有幽默性的手法作为绘画的主旋律,不仅表达了绘画中的怪诞,让设计独具匠心。意趣表现出令人思考和回味的高雅智慧,有着净化人的心灵的重要意义。2.游戏理念互动性原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根据游戏理论认知论的观点,在家具设计中融入到互动理念将是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新思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才是设计师追求的最终目标。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是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整个设计理念中,设计师、用户、产品之间的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行为。互动系统中的人与产品的互动行为是设计的根本理论。家具设计中的互动设计首先要做好人物分析、情节设计、设计原型和原型评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互动设计是动态流程性的生物,在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过程,首先要对这个动态流程故事进行人物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是设计师常用的辅助工具。有了人物,情节设计便成为人物存在的依托。设计原型是设计师根据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构建的充满灵动的原型,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对原型进行评估是为了检测家具的实用性和可用性,注意产品的性价比、安全性、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估,在用户体验中,要能够满足客户有价值、有创造力等综合评价指标。互动性的家具设计要突出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做到感官互动。感官互动是用户和家具的结构、造型、材料上的互动。设计师要根据材质的扩展性和丰富性,考虑使用者的触觉、视觉来进行互动,设计师独特的造型和感官设计给用户独特的视觉体验。其次,让用户产生成就感。家具和人之间的互动让客户阐释成就感是体现在用户对家具所表现出来的实用性和情感性的二次创造。用户通过色彩的设计和功能的使用来感受到设计师独特的创作魅力。最后,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师在对家具进行设计的身后要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从色彩、造型等方面让人们充满回忆,达到某种情感体验,从而让用户在使用家具的时候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人与家具的情感互动。游戏理念的互动原则强调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情感载体之间的互动应该体现在出竞争、默契、协作、辅助、幽默和诙谐的多元化情绪表达,家具正是这种理念最好的物化表号。

三、现代家具设计应用游戏理论的特征表现

根据上文中精神分析论和认知论中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方法来看,设计师与时俱进的将游戏理论贯穿于家具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游戏理论在家具中的体现是用艺术设计手法来表现出富有情感色彩、高雅含蓄、质朴自然的具有人性化特点的现代家具。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幽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心理适应,是心理理性的特殊翻盘,是智慧的结晶。幽默最起码的内涵是让人放松,让人快乐。幽默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喜剧性的冲突所造成的不和谐让人发笑,另一种是诙谐荒诞中给人以启示和感悟。具有幽默感的家具设计表现出了机制、赋予知性的气质,这种家具最突出的特点是色彩绚烂、夺人眼球,设计师通过模拟游戏、运动,让人产生联想,或者通过滑稽的体态,让人捧腹。2.新奇新奇是一种陌生化、超现实的异化表现。新奇在家具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出其不意,尤其是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家具的造型前卫、色彩艳丽、搭配新奇。家具的外观、功能、材料、工艺等突破传统的思维,给人以个性化的独特享受。3.游戏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专利,在现代社会中,游戏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是育人相伴久远的行为。在家具设计中,很多消费者都愿意使用具有年轻、时尚性格特征的游戏家具。具有游戏理论的家具打破了传统家具约定俗成的外形,是一种创造自由、灵活多变的家具形态。消费者可以和家具产生互动,尽情享受随心所欲组装、扩展、改变、延伸之后的独特魅力,就像玩积木一样可以组合成各种形状的家具,让自己的居室成为充满创意的空间,将灵感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4.意境意境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往往包含在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中等各种艺术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对意境的追求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境设计就是设计师根据作品和主观情思结合起来,达到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效果。我国传统文化时刻熏陶着设计师的思维,设计师抓住某一点神韵,构成独特的想法,并将这些感触融入到设计中,便产生了设计意境。意境的营造是游戏理论的体现,让消费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充满趣味的审美体验。总之,将游戏理论融入到家具设计中是现代家具设计的主流。设计师通过造型、色彩、图案、色彩、材质、功能等和高科技相融合体现出设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艺术设计来提升产品的已经,体现和折射出隐藏在家具背后的人文设计精神。而这种以人性化作为主题概念的设计精神,可以通过游戏理论的想象空间来进行传递,让人们在使用游戏理论作用的家具时,审美情感与审美欲望得以满足,实现家具本真的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最杰.古典家具的榫卯[J].绿色科技,2013(2).

[2]关锦锦,吴智慧.中国明式家具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

[3]张天星.现代家具设计中的“新中式”与“新东方”[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

[4]高峰.谈明式家具艺术的文化继承与科学创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3).

趣味化学论文篇9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优化;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40-01

众所周知,学生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兴趣之上,换句话来讲学生拥有较高兴趣则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针对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依托趣味教学语言、依托良好情境创设、依托多元教学方式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依托趣味语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通常会对感兴趣的相关知识技能抱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该种学习背景下也会投入较多的学习精力,获取的知识量也会大大增加。语文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讲,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予以研究分析,之后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教学语言的实际设计。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乌鸦喝水》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定的趣味教学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进行这样的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只小乌鸦的,它非常聪明,大家想不想听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添加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促使趣味语言更加生动,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趣味语言的引导之下,学生注意力会全部集中过来,希望老师能快点给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样,在对老师即将要讲的故事充满好奇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接下来的课程讲解也就更加顺利,学生在整个的课程讲解之中会获取较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了语用水平。

二、依托情境创设,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除了可以应用趣味语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赋予课堂较强的活力,促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也会较为容易融入到教师创设情境之中。

例如,教在讲解苏教版《大海睡了》的时候,就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前播放海浪的音频,哗哗的海浪声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对于这样的声音也会非常感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不同时间的海浪声音,进而进入到课文讲解之中。学生在对海浪声音充满兴趣的同时自然会专心听老师讲解语文知识,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再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冰花》的时候,可以依托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多种多样的冰花,并利用视频展现冰花的颜色以及形状。而学生则仿佛进入了美丽的冰雪世界,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更能加深他们对冰花的理解。在该情境之中,学生对课本内容兴趣盎然,不仅会专心听讲,而且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也会增加。这样,既使学生获取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依托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除了可以应用上述两种方式外,教师还可以依托丰富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之填鸭灌输型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对语文有着较低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此,语文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更新。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母亲恩情》的时候就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设定讨论话题为“谈谈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对于母爱的理解”。学生对于课堂讨论该种新型教学方式较为好奇,也颇感新鲜,兴趣自然会不断提升。而教师则鼓励每一个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发言。有的学生回答:“妈妈为我织毛衣是对我的关爱。”还有的学生回答:“妈妈每天会给我做好多好吃的饭菜,还会教会懂礼貌。”也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我应该更爱我的妈妈,我也应该为我的妈妈做些事情。”学生融入到这样的课堂讨论之中,不仅对于母爱的理解会更深全面,而且使课堂气氛不断升温,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更新调整,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各个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语文课程落实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将语文课程中学生实际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研究核心,为后续关于学习兴趣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才能为语文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鹏,刘阳.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2]杨华轲.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3(08).

趣味化学论文篇10

关键词:趣味实验;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这里所说的科学课是一门集化学、生物、物理三门课程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众所周知,化学、生物、物理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当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学习过程中贯穿许多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利用实验可以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所以,趣味实验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

一、趣味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求知过程中的重大动力。在科学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想。目前,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得到很大的普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欠缺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广泛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趣味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性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人才。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容易使学生走入社会后难以就业,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趣味实验地融入,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更好地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目前科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课标下科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集物理、化学、生物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给科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丧失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特别是化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第二门“外语”,枯燥的化学符号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较多问题都制约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1.考试压力大,盲目追求高分数

初中学生不再是小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心理负担比之前加重,在老师与家长的期望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一些教师与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得当,不注重对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式单调、乏味,一般采用题海战术、严格惩罚等方式,不仅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影响师生感情,打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方式模式化,引不起学生兴趣

在新课改下,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比如灌输式教学、“一书一笔一课堂”式教学等。有些教师认为只要知识面广就可以了,事实上仅仅这些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即使是利用实验教学,有些教师也把实验简单化,仅仅在课堂上演示一遍实验,并不做深入的解析,导致学生对实验结论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基于此,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兴趣,改变科学学习现状。

3.教学内容太狭窄

由于初中老师及家长过于看重分数,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因材施教,忽略学生的特点,往往死扣参考书和练习册,学生为了考出高分,没日没夜地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表现的过于急功近利,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高分低能,与素质教育是完全背离的。另外,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陷入一种枯燥无味的循环联系中,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趣味实验增强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措施

新课标下科学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后的科学教材上增加了很多彩色插图、材料、实验等,而且实验也不再是只给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验操作中探究总结,在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趣味实验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目的。

1.结合生活实践,提高科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具有寻根问底的特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实践,把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参与到趣味实验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三态的转化”时,学生一般比较难以理解三态转化需要的条件和发生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上课时准备好酒精,在讲解三态转化的知识时,让学生把酒精涂在自己的手上,使学生亲身体会“蒸发吸收”反应;拿一块冰让学生把冰变成水,让学生认识到固体转化为液体的融化吸收效应,这些简单的趣味实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科学知识的奇妙,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趣味实验情境,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实验情境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太阳与月亮”时,教师可以特意将白天的课程调到晚自修课上讲,上课之前先给学生放一段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或者人类登上月球的视频,再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面仔细观察夜空中的月亮,并要求学生给月亮画一张像,并附上文字说明,这样就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积极、主动。再如,在课堂上演示“滴水生火”“白纸现花”等趣味实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使学生在欢乐中接受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利用趣味实验维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表现为兴趣平平,而对于有趣的科学实验则是充满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用分组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融入科学学习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碱的性质”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碱的小故事:一次,某家长带着孩子去饭馆吃饭,孩子要喝汽水。服务员随意拿了一瓶汽水递给孩子,但是他不知道这瓶汽水是店老板漂洗食物时剩下的氢氧化钠,就这样服务员把氢氧化钠当成汽水给孩子喝,结果孩子的食管被氢氧化钠腐蚀,给孩子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样,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会议论纷纷,产生强烈的反响。老师这时实时地讲解碱性物质――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要谨慎、小心,防止其进入眼口耳鼻中。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氢氧化钠。教师首先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器皿中,观察其颜色、状态,然后把带有水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温度达到60℃后加入几块氢氧化钠,会发现水立刻沸腾。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学生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了解知识原理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实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利用课外实验,深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理念不仅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除了课堂内设置的趣味实验以外,还应该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活动,以便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将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课外实验活动的形式一般是兴趣小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验活动中。比如,教师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水的净化”实验,让学生亲自去附近的小河边观察河水是否清澈、是否被污染,并取样以便实验,然后小组自制污水处理的简易装置。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水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这样的课外实验,不仅使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实验的整个过程,而且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另外,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总之,科学的教学是离不开兴趣的,只有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所以,在科学讲解中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利用趣味性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玲.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J].新校园(中旬刊).2014(4):167.

2.李学敏.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4):92-93.

3.张健敏.分析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11):40-42.

4.戴庆成.巧用趣味实验教学法,增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J].文理导航(中旬).201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