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毕业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23:24

汽修毕业总结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汽修专业;应用信息化;对策

在中职汽修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可以将汽修专业课程与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结合,让教师在利用现有汽修专业的教学软件、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样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教育和教学,从而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信息化资源给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是推动汽修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汽修专业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优势,明确信息化资源对汽修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积极创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升汽修专业教育的有效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的重要性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导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经常出现赶时间的情况,并且教师也基本上都是通过板书、笔记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方式让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出来,并且还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不丰富,将信息化资源运用到汽修专业教育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并且还给教师留出了时间来进行实际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另外,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方式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这对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的内容,从而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二)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我国教育倡导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能够给每个学生选择所需要的教育机会,我国当前汽修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做到个性化教育,但是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它不仅可以通过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搭建交叉互动的交流平台,能够进一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教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对于一些理解存在错误和偏差的要及时纠正,对于理解不透彻的内容要及时补充和讲解,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

(三)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借助远程的教育技术手段,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开展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教师培训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能够为具有不同实践经验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高发展潜力的空间,让他们得到充分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中职汽修专业应用信息化资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在很多中职院校中,教师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汽修经验也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更不要说和信息化资源相融合教学了。虽然他们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但是汽修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另外,有的年轻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就会在课堂上询问老师,教师往往无法预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导致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正确地解答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思想素质的水平也并不是特别高,有的学生到了中职学校选择汽修专业,只是想着能学到一门技术,等毕业以后就可以更好地找工作,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文化理论知识学得怎么样,认为只要能把技能和具体操作学会就可以,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不愿意甚至是讨厌的;中职学生基本处于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较为严重,在情绪上会有不稳定的情况,而且男生之间也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如果让学生上网学习相关信息化资源内容,学生就会把时间花费在打游戏、看视频上,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也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无法发挥自身主动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比较大的困难。

(三)学校对汽修专业信息化资源建设投入有限

汽修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况且,汽车出现的需要维修的问题是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才能够完成正常的维修工作,有的学校资金不足或者是不愿意拿出资金来给学生添置这些设备,况且信息化资源中的汽车软件本身费用也较高,故此学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机会,还可能实践的内容与自己所学的内容不相符,学生不理解要实践的具体内容,这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理念陈旧滞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都是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重点,没有对一些为学生以后就业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延伸,对学生技能的培训也只是在一个简单的地方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对本专业所要求掌握的技能训练没有足够的练习,汽修专业是一个对实训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果教师还采取以往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加强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提升,且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教学的话,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三、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的有效路径

(一)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功能

为了能够让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促进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就必须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资源对汽修专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信息化资源方式的学习,能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确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起来;最后,教师要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在教育和教学中广泛使用,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能够在汽修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实施个性化的汽修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在实际课堂中学习的环境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了显著提升,从之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现在主动地接受并且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必须掌握的知识,并且在以后的就业中积极应用,教师就要加强信息化资源在实际的汽修专业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整个教学过程。另外,还可以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实际的实验过程,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个性化学习。

(三)加强培训学习,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对我国的汽修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要通过业务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和研讨,帮助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资源思想,从而保证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明确信息化资源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能够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加强技能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由于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存在欠缺,学校就要加强对汽修专业教师的培训和技能的训练。一是在新教师招聘中,要严格遵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招聘原则上要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二是对老教师要制定相关政策,督促其到汽车制造与维修相关企业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派出专业课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旨在提升教师技能操作水平的各种培训学习。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合理引用信息化资源,以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四、总结

如今,信息化资源的广泛应用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明确信息化资源对中职汽修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也要提升,能够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信息化资源,让学生了解信息化资源与自己所学汽修专业的密切联系,还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志军.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的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3):116-117.

[2]夏嬗.现代信息化资源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10):224-226.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2

摘要:为有效解决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职业教育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论,我校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梳理总结改革的过程和举措,得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实践在立德树人、育训结合、校企协作、以赛促学等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1背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在汽车领域运用越来广泛,对汽车维修岗位能力要求也在日益增加。通过对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后市场调研得出:从业人员岗位向快速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用人单位期望高,希望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强的毕业生加入企业。2003年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将汽车维修专业确定为未来亟需大力发展的紧缺专业之一,说明汽车维修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大,或者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质量与现行行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出现“岗多人缺”的窘境,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更多汽修高技能人才责任在肩。2014年我校汽修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维修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的课题研究,得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并分析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校内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欠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鉴于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汽修专业应按照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汽修专业培养目标体系[1],把行业技能标准纳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关键素质能力一体化培养,注重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多元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改革与实践或许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的逻辑路线[3]。

2改革的意义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4]。通过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元素,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通过创新与实践,探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之路[5];聚焦融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发展模式[6],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研判大赛在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政策;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将行业先进技术元素融入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和教学过程,推进产业先进技术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解决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

3改革的过程及举措

3.1对接岗位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2015至2017年,该专业教学团队利用队暑期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用工需要,熟悉维修企业岗位设置和职责,掌握各岗位从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情况,明确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程度。返校后召开赴企业实践总结和专项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会,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重新修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汽车机械识图》《发动机机械维修》等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标准,邀请省内外高职院校职教专家和企业专家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探讨,决定对接机修/钣金/涂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构了教学内容。

3.2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以《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汽车空调系统及检修为例,根据空调使用的特殊性和企业空调维修案例,将该部分内容设计为“空调有异味、制冷效果差、不出冷风、不出风”4个案例情景,采用了虚拟和实践融合,线上和线下结合,按照“三阶段、七环节”实施教学。课前任务,提供资源,在线测试,了解学情。课中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导入,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分析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操作要点和工作流程,制定实施计划;针对任务要求,设计仿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流程规范操作,了解组成,学习原理,基于平台及时反馈纠错,培养精准求精的工作意识;利用动画、视频、VR技术和实验等多种资源,合理选用教学方法讲解任务所涉及的原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实车维修示范操作讲解,同频直播操作重难点,示范工量具使用、故障诊断、维修件拆装的流程和方法,强调安全、环保、节约、素养等要求,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意识。

3.3模拟岗位角色,分组实训强化技能

2017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首批学员共计30人,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实行“体验式、实战化”场景的小组轮流定岗学习制。每个小组6人,包括接待员、安全员、记录员、监督员各1名,维修工2名,将实训车辆当成企业故障车辆实施维修作业,车辆来店维修保养时,接待员记录维修保养要求,保管车辆钥匙,在工单上记录车况,包括车主姓名、车辆外观、燃油量等,组长召集组员一起制定维修保养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保养作业时,从进厂到完工出厂都由1个小组完成,另4个小组进行评估打分;车辆涉及零部拆装更换维修作业时间较长时,5个小组在各自工位操作,维修作业时各组指定1名安全监督员,负责实训安全督查,操作完成后由质检员对作业完成质量进行检验,最后由教师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从团队协作、维修速度和质量等方面综合点评[7]。

3.4依托校企合作,落实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已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校企联合育人成效不显著。2013年,学校在省教育厅推荐下与上海通用(2016年后改为上汽通用)汽车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教育部—上汽通用校企合作“AYEC”项目,同年成立“通用班”,截至目前“通用班”已成功举办7届。大部分毕业生双向选择到本地上汽通用旗下4S店就业。在合作期间,一是利用便利曾承接上汽通用公司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赛前培训任务,届时邀请到全国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大赛知名专家、大师、工匠来校指导,帮助解答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困境和瓶颈问题,提高备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依托上汽通用大赛举办方牵头优势,联合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人民交通出版社、行业专家、合作院校和汽车维修企业共同参与开发的系列教材并为学校使用。三是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可得到合作企业车辆、设备仪器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赞助和支持,破解学校硬软件紧缺的问题。四是校企协商定期开放资源平台库、联合开发实训平台和软件,及时补充更新教学资源库,为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和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3.5做好大赛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

传承大赛中获得的经验,及时将大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专业教学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是对于在大赛中已有的课程,将大赛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课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或者通过大赛改善教学方法,将大赛的标准和情境融入相应的课程当中,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与大赛的有效对接。二是将大赛考核内容引入教学,规范实训作业,使学生能够最快、最大限度地接收到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工艺和最新标准,实现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协调发展,形成大赛与教学的良性互动[8],从“为比赛而教、为比赛而学”风气转变成“在比赛中教、在比赛中学”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效果[9]。三是大赛设备的再利用,除了参赛学生外,非参赛学生也可学习使用方法和技巧,体现大赛的普惠性。

3.6“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助力教师拓思路、强技能

为拓宽专任教师教学思路、提高实践技能,学校选派汽车专业负责人赴德国学习“双元制”教育模式;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浙江、山东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轮岗交流学习,体验学习“理实一体教学”,并引入我校试行;借助全省交通运输学科组牵头学校优势,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和名师来校讲座,普及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理念。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暑期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用工需要,熟悉维修企业岗位设置和职责、掌握各岗位从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明确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程度,返校后对标企业用工需要、岗位胜任要求和典型工作新任务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探索时代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提供借鉴。

4改革的成效

4.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在教学和实训环节将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巧妙融入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利用晨读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善良诚信的品质。二是重视学生“双创”教育,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锻炼学生创业项目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习惯。三是校企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将“匠心”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四是依托生活技能劳动、实训生产劳动,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五是实训环节适时强调安全、节能、奉献意识和标准化作业流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使专业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一是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二是根据岗位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可以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学习,实施“一专多能”培养,体现个性化需求。三是丰富评价手段,强化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落实,倡导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3创设环节、育训结合,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解决汽车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汽车维修厂的工作流程设计,每个环节设置精心挑选内容,明确流程方法,具体作业遵照维修手册规定标准,确保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实际生产,体现按岗培养、学以致用目的。此外,探索构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增加了教师赴企业锻炼的频次,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最新的知识,了解企业技术瓶颈,并将这些瓶颈困惑带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破技术瓶颈,在提高师生技能的同时,优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10]。

4.4以改革促研究,拓宽就业能力的研究广度

2015年以来,教学团队以大赛为抓手,总结得出参赛经验量化指标条目,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分析得出参赛与否和岗位胜任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其理论意义是进一步为改善技能人才结构供给、深化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理论研究提供素材,为研究职业院校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现实意义是立足我省汽修专业实情,探究参赛经验量化指标和汽修专业从业人员岗位胜任特征条目,丰富和充实了大赛促进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相关研究,为今后构建汽修专业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及特征要素提供了参考。

4.5大赛引领改革,师生成果丰硕

探索实施以大赛主导渗透实训教学、突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职业教育理念,每年组织师生参与各项技能大赛和交流活动,提升了专业影响力,提升了教师知名度。近5年,教学团队中1人为省级职教名师,2人为省级技术标兵,2人为市级“金蓝领”技能人才,2人为市级“教学新秀”,17人获得省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先后有4项省教育规划课题获得立项并开展研究。2013—2018年,40多名学生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20人获市级“大国工匠金种子”称号。

5改革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改革与实践成果是在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不断交流与探索中取得的成果,也为学校汽车专业进一步发展建设指明了思路:一是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实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建设。二是为交通运输专业大类建设提供参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适用于可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课程开发。三是促进省内相关专业建设,利用汽车行业职教集团平台,为各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探索,校校交流协作提供借鉴。

作者:徐照明 金安鹏 杨颖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2

1引言

在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整体上高职院校的生源规模呈现出扩大趋势,并且生源也表现为多样化特点,依据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分布,通常会涉及到高考、综合评价、中职对口招生、中职转段以及扩招等类型。调查发现,这些生源在入学时具备的文化基础与学习特性并不相同,这也意味着很难用传统单一的模式开展教学过程[1]。因此,在生源多样化的状态下,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具体调查情况,来探究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的应用。

2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特征,本次研究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详细了解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并为后续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奠定基础,在该专业招收生源来源分布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扩招学生人数,近几年该专业的招收人数总体上处于平稳水平,生源来源情况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生源来源分布中,综合评价学生作为最为重要的来源方向,通常在新生中所占比例较高,不过,随着最近几年的发展,其他生源来源的所占比例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也反映出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应该注重不同生源的差异性,结合当前教学需要,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开展,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3多样化高职生源特征分析

结合高职生源的具体情况,发现这些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学习经历与对学习的需求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单一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通过有效分析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特征,应当创建满足针对性、合理性的分类教学。

3.1文化基础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别

相对来讲,在有效判断上述不同生源的来源情况时,发现高考考生所具备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他们在高中接受过良好的文化理论教育,并且通常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基于高考考生的升学目标,他们更希望获得良好的教育。其次,中职对口招生的学生也会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常树立了明确的升学目标,总体上对待学习保持不错的积极性。而针对综合评价以及中职转段的学生而言,相比前两种生源其文化基础水平偏弱,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能就需要借助有效监督才能促进学习,另外,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较差。2019年,随着国家高职扩招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提供了再学习机会,仅当年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扩招学生3749人,其中高中毕业人数和各类中专技校毕业人数占比大致相当,约占总人数的43%。扩招学生学习需求迥异,学历提升需求、技能提升需求及素养提升需求分别占比为72%、17%和11%。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所有生源都按照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来进行,很可能会出现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难以掌握理论知识、无法跟进教学进度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还会因为成绩差而听不懂、变得更加厌学,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3]。相反,如果教师在授课期间过度重视这些文化基础较差的生源,主动降低学习的难度,会让文化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到教师所授内容太过简单,可能在思想层面上开始怀疑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影响到基础较好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积极性[4]。

3.2在学习经历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会导致管理方式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所拥有的学习经历存在差别。例如,参加高考的学生要经过高强度的备考学习阶段,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学生而言,通常拥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愿意主动配合学校与教师的管理工作[5]。而针对其他类型生源没有经过高强度的学习过程,在思想层面与管理层面的认知有所不足,尤其是在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的条件下,还容易暴露出逃课、上网、厌学弃学的弊病,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在高职院校学习就属于混日子,日常学习期间也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去执行,在不良思想及行为影响下,会干扰到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过程。

3.3在学习需求不同时学生的个人发展

规划也并不相同进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进行学习的目标也不同,对学习的需求与渴望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常来讲,多数综合测评学生或者中职转段的学生更倾向于获得大专毕业证即可,自身学习动力相对有限。很显然,对于经历高考或者扩招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在日后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通常对学历增值有较强的期望。正是这种差异,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别,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时需要分别看待。按照现代化教育理念,对于汽修专业学生就应当遵循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使其真正满足生源多样化背景下不同学生对待学习的需求。

4高职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

针对汽修专业来讲,在授课期间确实存在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总体上学生在该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要学习与汽车相关的诸多课程[6]。想要让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就需要对教学模式予以改革与创新。结合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教学现状,发现在汽修专业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理论和实践教学没有做到有效衔接,在整个过程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很难落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并且在实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较差。第二,就汽车构造而言,涉及到的零部件多而杂,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所有零部件知识,这也会导致实践教学总体质量低下,学生的成绩可能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第三,难以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出现旷课、迟到、上课随意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增大了老师的管理难度,加上教学期间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管理理念不满足现代化教学理念要求,也会影响到课堂纪律的维持。第四,学生在实践期间,由于表现的较为随意,没有对实践课程引起重视,操作时会出现暴力拆卸的情况。学生缺乏责任感,无法体会到汽车修理过程带来的乐趣。

5高职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研究

5.1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类

人才培养方案要实施合理的分类,确保能够满足生源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宏观角度出发,可以划分为成人与成才两种培养方式:针对学习需求不强的学生,可采用成人培养模式,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即可,旨在培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对于学习需求较为强烈的学生,可以采用成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成为汽修技师作为终极培养目标[7]。从微观角度出发,在遵循学分制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分层培养模式,有效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制度。对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依次设定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不同的学生对应不同的等级,学生在具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后,可按照预先设定的课程等级获得对应学分。例如,针对初、中、高级课程而言,在完成后可以分别获得2、3、4个学分。通过应用上述办法,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予以分类,使其按照自身能力来选择符合的等级,促使学生能够完成规定的学业内容。另外,还可以采用成果转换和学分认定等方式,有效节省出大量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2课程标准实施分类

学生在不同来源的背景下,具备的学习生源来源分布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高考18192126综合评价641175354中职对口招生41414246“3+2”中职转段36354143扩招——93911总计159305166180表1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生源来源分布(人)能力存在差别,涉及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在这种条件下,应当有效结合不同生源的特征,遵循针对性培养理念,合理设定课程标准。从知识目标与技能掌握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有效分类,以便提升学生教育效果,具体课程标准分类见表2。结合汽修专业课程特点,将知识目标划分为初级、中极、高级三个目标。首先,针对初级目标而言,则要求学生能够熟悉掌握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状况,对汽车维修业务的管理有所涉及;针对中极目标而言,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全车构造,熟知各部分工作原理;针对高级目标,则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汽车所有故障的诊断和相关理论知识。从技能标准角度出发,也分为三个等级。针对初级水平,要求学生具备汽车修理工艺、操作技能,能识图,可借助工具对汽车实施维修操作;针对中级水平,则对全车构造予以掌握,具有一定的故障诊断能力;针对高级水平,要求学生完全具备汽车综合故障的诊断技能,并在汽车修理完工后还能够凭借专业化的检验能力实施验证[8]。对于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情况,不同学生所树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并不相同。针对参加高考学生而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设定知识目标时,可设定为高级,在经过有效培养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汽修技能。相对而言,由于高考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程中并未涉及到实践操作,所以在设定技能标准时可以标定为中级水平。针对综合测评的学生来讲,这种学生通常在汽修方面具有较强的技能优势,不过总体上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薄弱的现象,在设定目标期间可以将技能标准设定在中级、知识目标设定在初级。针对中职对口招生的学生而言,由于在中职阶段已经接受过相应的汽修技能培训,有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应的汽修技能,甚至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过一等奖,但总体观察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因此,可以将知识目标设定到中级,而对于技能标准设定为高级。针对“3+2”中职转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有限,但是动手能力较强,可以着重培养其在汽车维修技能提升方面的能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汽修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知识目标设定为中级,而技能目标设定为高级。针对扩招学生来讲,这类学生绝大部分以弹性学制为主,修业年限为3至5年,为此要制定专门的扩招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国家对扩招教学的要求,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工作学习两不误的需求。同时还要以“产教融合、研教一体、校企协同育人”为特色,采取开放的办学思路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积极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扩招学生的知识目标设定为中级、技能标准设定在初级水平。

5.3教学管理方式实施分类

从教学管理方式出发,在对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学生进行分类时,可以从考核与出勤两方面入手。对于考核管理而言,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单一判断的管理模式,而应当有效结合分类课程标准,将考核力度向实践技能倾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并依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在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后才表明考核真正通过。例如,按照规定对于综合评价学生来讲,知识水平确定为初级目标,技能标准达到中级水平时,才能够说明通过考核。对于出勤管理而言,则应当改变传统学校作为管理主体的情况,通过有效联合学校、企业、家庭,构建起共同参与的管理框架,并结合学生的日常考勤、考试成绩、奖惩记录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再将其公布到展示平台后,便于随时查看高职学生的具体状况。在这种模式下,还能够发挥出监督作用,让高职学生从意识上引起重视,提高出勤率并保证学习效果,最终提高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层分类培养的质量。

6结语

本研究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合理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及在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对不同生源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教学管理方式上进行分类培养,最终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找到适合不同生源学生的最优教学法。

作者:杨晋宁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3

随着全国两会开幕,映入眼帘的是“双碳”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热词。“双碳”战略是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方向标和新动力,指导着汽车行业朝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在这一大背景下,催生出大量的新型汽修职业岗位。同时,汽车行业对新汽修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均提出新的需求。中职作为向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新兴产业输出人才的主渠道之一,是培养汽修行业人才的最有生的力量。“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颠覆了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做出紧跟“双碳”战略的脚步,研究基于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培养的人才内涵,缓解汽车行业高素质维修人才用工荒,汽车后市场需求与学校前端培养脱节的问题。

1“双减”战略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

1.1汽车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

在2019年全国碳排放量公布结果中,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所占比约为10%,迫使汽车行业迈向节能减排的“双碳”战略道路。近年,得益于汽车业内共识和国家政策支持,汽车产业结构迅速发生改变,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刺激着汽车产业向“双碳”战略目标升级。在2021年,未来汽车生态大会上,孔逢春院士提出:汽车行业加速转型的主要表现是在低碳与能源两方面,故而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是汽车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显示,于本世纪2025年,我国新车销售总量中应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是新能源汽车。据公安部截至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销售量连续占据全球第一;《中国制造2025》显示,电气化、节能减排是汽车行业必然趋势。这些热点新闻无时不体现着汽车行业在往“双碳”战略所指向的方向前进。

1.2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不可逆的国际趋势

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带来的能源来源多样化,汽车性能高效化、汽车排放归零化的优势促使着各国都纷纷制定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其原因在于追求更加安全、高效、舒适的新能源汽车,追逐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追逐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在各国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中,日本考虑从2035起禁售内燃机驱动的传统汽车;德国计划2030年开始禁售;英国则将从原定2040年禁售的计划提前5年;中国在公共交通等领域开始“禁燃”工作,我国海南省更是率先区域性“禁燃”,宣布到2030年海南省将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并逐步全面引进新能源汽车。

2双碳战略下汽修人才培养的新变化

2.1双碳战略下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在“双碳”战略下,燃油汽车既没有被取代,而新能源汽车又异军突起,占据时代的新热点,并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和潮流,先有广汽、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斥巨资投入新能源汽车开发,后有小米、华为投身量产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对于汽修人才的新需求便体现在面对新能源汽车时,既能在学习新能源汽车理论知识中加强实践实训,又能在实践实训中继续补充新能源汽车新理论的学习;既要在熟悉传统汽车维修技术中验证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知识,又要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新旧技术交替中保证维修技术人才能适应汽车产业的发展。传统汽修行业固然可以延续以往对维修人才的需求,对燃油车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发动机及其他机械部件进行检测维修;而“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的情况,汽车维修行业需求有了新变化,要求维修人才既懂得如何检修燃油车又能学习并能运用最新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例如检修混动汽车时,要求维修人员要突破以往传统汽车维修的局限性,在原有的传统汽车知识上分辨和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再例如,检修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时,要分辨与传统汽车的蓄电池检修步骤有何不同,还要区分类别不同的新能源汽车之间蓄电池检修步骤的不同。

2.2中职汽修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在人社部的2021年度“最缺工”职业排名中,汽车生产线操作工、零部件再制造工以及汽车维修工名列前50。明明市场极度需求汽修人才,为何会出现用工荒?其原因在于一是中职汽修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差强人意,汽车维修企业在“双碳”战略下不得不严格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谋求跟上时展,但往往因为学生仅有中专学历,给出的待遇低,且中专学生多为眼高手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分析得知,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身为最低等职业教育,学生动手能力还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阶段,在面对新的维修问题上处理能力和经验极为有限。二是中专生到维修企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少,接触大多是一些不需要操作技术工作的工作岗位,不仅待遇低,更重要的是得不到成长,再加上没有“老带新”、“团队研究”等形式的职业成长途径,光靠学生自行摸索,以中专学生的知识储备,几乎是得不到任何长进,久而久之既不能吸引学生留在企业,又不能填充企业缺工的大坑,长此以往,汽修专业的学生便对行业失去了信心,转行到技术含量低、职业天花板底但工资待遇较高的销售行业,造成汽修从业人员的流失。三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即便是签订了战略合作的协议,也往往对自己的维修技术加以保密,单方面接收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使得学校方既不能掌握企业需求,又无法及时了解最新汽修技术,因此培养出来的大多为职业观不正,职业素养不高,操作技术落后的学生。

2.3培养汽修人才的中等职校新规模

“双碳”战略促进汽车行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倒逼着职业院校要随汽车行业的转型而改变学校规模。中职汽修人才培养规模应转变为给汽车市场培养出操作技能高、理论知识新、职业针对强、学习能力足的市场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着眼解决培养的人才与汽车市场需求脱轨的矛盾。一是要求学校创新实践教学新规模,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统教学方式陈旧的影响、办学条件不知足的限制、教学技能落后生产的原因,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上多与市场需求不符。二是市场导向思想新规模,要求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贴合素质教育的本质,鄙弃在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典型的工匠精神,加强德育教育。三是校企合作新规模,要求摆脱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各行其是,缺乏合作的渠道的窘境,摆脱职业学校不了解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企业没有途径参与学校的教育方式,以致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

3“双碳”战略下汽修人才培养的路径

3.1完善市场导向下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学生就业的职业为方向标,完善学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促使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体系与课程实验、学生实训、企业实习融为一体,着眼于在教学情景中运用现实工作场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当参考于现实工作场景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认清哪一些是工作要点,哪一些是工作难点。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必局限于1:1的理论实践课程比,教学重心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操作中补充学习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中注重操作能力的提高;更应该分析会同本校的教研部研究汽车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适应性的调整课程的设置,补充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地方性课程,邀请当地汽车行业优秀人才、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展开交流会、分享会,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满足学生的职业感,并分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展望,促进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的认知,以真实的案例开了解到汽车后市场中的必备技能,让学生自主建立学习目标,自主构建职业框架,明白岗位要求,提高自我效能感。二是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体系的一员,占据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构建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就业,就业可分为升学和服务一线,无论是哪种就业方式,都要求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体系。这要求学校的改革措施要以就业为主,坚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适配性,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设计方案中,区分好学生就业的类型,侧重于将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训任务、企业见习实习三步骤与实际相匹配和就业相贯通。区分就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认知自我职业框架,例如走升学路线的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结构、组成;走企业就业路线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连贯性地进行专业实训,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确定好职业能力的目标,贴合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构建职业能力体系。三是构建“课证融通”的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培训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学校想透过社会的发展来促进教学改革,就需充分开展实践教学“课中有证,证融课中”的教育特色,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课程的线,串联起企业人才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学校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对汽修专业所考取的证书“是什么,怎么用,有什么用”得到充分认识。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按照标准来要求学生做好每一个实训步骤,相应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职业证书和扎实技能水平作为就业时的竞争筹码,提升职场竞争力。四是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拉近与企业之间距离,将企业用人需求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文化交织专业文化、工作环境融入学习环境,将企业的真实需求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五是建设骨干师资团队,形成懂专业、懂技术、懂产业的实践的“双师”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师资培训,培育一批年轻骨干师资队伍,并形成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师资团队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响应宋磊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部署》的讲话,积极参与“职教国培”,探索教师1.5年脱产学习、1年在岗学习模式,在学中用、用中学。一方面派遣教师到企业、培训基地学习或培训,另一方面启动兼职教师特聘计划,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3.2完善德育引领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领帅和灵魂,唯有立德树人方才能培养真正企业所需人才。一是立德育为先,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将思政元素贯彻在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的向心力,保持崇高的职业理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职是职业教育初级阶段,在实际中学生存在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能力较低。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其加以引导,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要鄙弃等级观念,把学生摆在同等地位。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育,汽修专业学生在养成职业道德之前,必将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时候家长需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社会层面则需提高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共识,鄙弃职教低人一等的思想。四是营造德育氛围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构建职业人物事迹精选,开设多种多样的校园和企业汽车行业文化活动。例如,确立校园汽车文化节、建立汽车协会等,在校园中形成“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知情意行的德育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课,解决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认识不清楚,学习掌握技术和眼前的利益关系不等效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终身受用,把就业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

3.3深度开发校企合作产业交融

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合作,共同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是汽车新技术运用的主阵地,而学校总是滞后于新技术的运用,甚至部分学校还教授着淘汰已久的技术。学校只有与企业多联系,多沟通,依靠企业资源,与企业共享技术与设备,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培养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有用人才。除此之外,仅凭学校自有的实践教学设施,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汽修行业的,要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形式来提升学校规模以及师资的规模,从而达到规模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在学校教学日常中引进企业,同企业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服务怎么样的市场,在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怎么样的实习实训项目,探寻企业的考核方式来改进学校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业方向的落脚点。校企深度合作的最有力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掌握到维修企业的最新工作流程,最典型的工作任务,能使教师协同企业专家进行校企课程研究,以自身教育性同企业专家的职业性结合,促进教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设计上是基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并采用企业工作过程来进行实践教学。

作者:李桂中 李阳洋 单位:广西桂林农业学校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4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面经济的提升,汽车成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出行工具,在汽车日益增加的局势下,汽修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基于此,中职院校结合时代的需求在校开设了汽修专业,为社会输出高质量汽修人才,一则可以满足大量中职生就业,二则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提升人才的应用型技能,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利用现代学徒制度来加强人才的培训力度。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现代学徒制度实行起来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现代学徒制度的教化功能,应对现存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问题探究出应对策略。

2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专业中构建的意义

关于现代学徒制度,是中职院校在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惯用教学制度,即院校与企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采用理论与实践兼并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推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1]。与此同时,将现代学徒制融入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实践中,既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感,学生在实践中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还能进一步感受学校之外的教育,感受两种教学文化的异同。学生在院校内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育,大部分中职院校也创建了相关专业的实践基地,但是学生较多,实践场地有限,学生的实践课程难以有效落实,而利用现代学徒制度实施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学生在企业接受的主要是实践学习,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技能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如此一来,在院校与企业的双重教育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较好,符合企业的招聘要求,学生则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在接受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可以直接步入该企业工作,如此一来,学生的就业就会得到解决,而就业正是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安排专业指导教师

一般来讲,按照中职院校的育人要求,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至少要安排三名教师完成育人工作[2]。对于中职生而言,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因此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多元化培养,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数量并不绝对,具体需要结合专业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配方案。以汽修专业为例,这三名教师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学教师,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这三名教师的教育侧重点各有不一,分别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的综合发展。

3.2校企合作界定育人方案

校企合作教育是中职院校教学固有的一种文化特色,院校与企业的教育方向各有不一,相互合作完成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校方与企业积极展开调研,明确市场的需求,并依附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共同制定育人目标,力求将学生打造成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3]。对于学生就业而言,企业的教育更胜一筹,因为对于汽修专业而言,实践技能远高于理论知识,理论只是辅助理解实践程序,因此为了学生的就业率,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须推崇,发扬各自教育优势,共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输出专业汽修人才,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签订第三方人才培养协议

三方人才培养协议需要院校方、企业方、学生个体共同商议,无异议的情况下在互相监督中签订协议,院校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即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专业教师。院校高层领导与企业高层领导相互商议,主要处理校企合作期间的重大型问题;中层领导负责培养协议的执行以及各项管理工作;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专员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规划就业。三方协议的签订对于三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帮助,在院校方的见证下,学生多了实践机会,企业方虽然肩负了学生的实践培养教育,但是学生也在企业实践中付出了劳动,对于学生而言,有足够的的舞台展示自己[4]。

4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

现代学徒制度是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门制定的一项育人制度,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具有较强的辅助性。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在实践平台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但是当前存在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学徒制度,这一点或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坐在课堂学习,抑或者在院校内部构建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践[5]。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步入企业实践,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上,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难以接受,或者说适应不了这一教育制度。据教师反馈,部分学生到了企业学习期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尤其是在新环境中,感觉心理压力也在无形中不断增加。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现代学徒制度的有效执行是不利的,也会进一步降低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效性。

4.2授课人员自身存在不足

在现代学徒制度执行中,企业要与院校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力求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院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内容,而企业的培养职责是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然而在当前现代学徒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显著一个问题就是授课人员自身存在不足,此处的授课人员包括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在现代学徒制度下,汽修专业中学生的录取原则是与汽修企业一同制定的,确保可以在接受教育中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6]。但是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在培养学生中都存在自身不足的情况,如院校教师常年都在研究教材,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倒背如流,传递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权威,学生学到这些理论知识在口头表达中可以获得相关人员的认可。由于教师长期在校内授课,对于实践方面的技能掌握尚且不足,同时对于新时代的各项实践技能掌握并不全面,在实践教育方面稍显不足;而企业指导人员恰好相反,这些授课人员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汽修方面技术过硬,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充分,难以将大部分情况通过术语讲出,学生难以领悟其中原理,学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授课人员自身不足问题是现代学徒制度执行中最显著的问题。

4.3院校教学资源或有局限

在现代学徒制度执行过程中,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较为显著,在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协助背景下,学校的教学资源需求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而教材资源的局限性极大阻碍了现代学徒制度的有效落实。关于当前部分中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学设备尚不完善。为推动现代学徒制度在院校内部有效进行,教学设备是当前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部分中职院校由于经济紧张,难以在教学设备予以投资,导致教学设备问题一直难以有效改善。而这一问题就成了阻碍现代学徒制度执行下去的首要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也在设备的影响中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院校提供的教学场所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7]。汽修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学并不止于课堂,还需要院校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更多的教学场所,用于满足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培训。但是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场所方面,并没有做到额外修建,或是由于专业较多,院校场地有限,难以开发空间构建更多的教学场所,抑或是由于院校资金有限,难以在教学场所中投资精力财力人力,致使教学场所单一。

5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1辅助学生适应现代学徒制度

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各自教学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教育中实现育人目标,为学生出校门之后更好的就业提供基础。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院校应引导学生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含义,明确其教学价值,遵循院校的育人计划,在学校积极与教师配合,在企业与指导人员配合,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尝试适应这一育人制度。在加强学生主观意识的同时,院校还应进一步辅助学生适应现代学徒制度,具体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对学生展开帮助:第一,将院校内部汽修专业的学生聚集起来,班主任明确告知学生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功能,将其内涵价值一一传递给学生,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教育机制。在座谈会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建立的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学生在听讲中遇到任何问题班主任应耐心解答,一一解决学生的质疑,避免学生出现不理解的情况对于这一制度产生不认可的心理。第二,院校可以尝试邀请企业技术指导人员来校讲解相关知识,讲解当前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讲解学生步入岗位之后做什么,也可以将一些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抑或者当前汽修行业的发展前景等,在讲解的过程中,与班主任相互合作讲解,引导学生在进一步了解现代学徒制度对于后期步入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专业人员的讲解中,学生对于步入企业的兴趣也会进一步提升,至少也能降低对于企业实践的恐惧感。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通过小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将小组视为一个团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考核,用成绩评比来鼓励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相互进步。在学习理论与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学生都可以将小组作为一种情感寄托,组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讲述一些实践中的趣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谈笑风生中降低实践恐惧,进而适应现代学徒制度。

5.2提高授课人员专业能力

上述提到教师教育和企业指导人员教育各有不足,这一现状极大影响了学生的相关技能学习,为提高现代学徒制教化功能,改善这一现状是必然趋势。而提高授课人员的专业能力就是核心话题,结合汽修专业教学特点,提高授课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从下述两方面进行:第一,在信息化背景下,院校专业教师可以和企业内部指导人员加大交互力度,构建单向交流平台,在平台中相互分享知识,相互对方的特长[8]。教师向专业指导人员讲述一些理论知识,专业人员可以向教师讲述一些实践操作程序,也可以讲一些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等内容。同时,院校应构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积极组织举办各项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弥补各自教学中的不足,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互补。第二,为了落实育人目标,教师作为教育中的执行者,首先自身应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度的内涵价值,只有自己足够领悟,才能将其有效传达给学生,贯穿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中,同时还要辅助企业指导人员明确其中内涵。中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会,让这些指导人员亲身感悟学徒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亲身感悟中进一步理解现代学徒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5.3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空间

教学资源的不充足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阻碍现代学徒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解决教学资源是当前亟待完善的首要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两点展开:第一,中职院校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尝试资金规划,尽可能预留设备改善的资金,为学生的教学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假设资金在分配过后依然处于不充盈的阶段,中职院校可以尝试与合作企业沟通,可以换一种合作模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企业的支持。总而言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学设备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学徒制度下,拓展教学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只有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才,才能确保学生走出校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9]。第二,以汽修专业为例,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汽修的实践技能不能忽略,在企业学习期间,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在院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进行培养,这就意味着院校应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只有在校内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期间有足够的基础,也能明确企业指导人员的各项操作程序。

6结语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3

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办法,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样化的职业技能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续依次由职教所引发《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职教所[2019]67号);教育部等四部门引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职教所引发《关于确认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知》(职教所[2019]89号);教育部引发《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9]36号)等文件,都显示了国家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决心。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基于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有关“1+X”证书制度试点的工作方案和通知,通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的调研,根据中职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亟需落实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的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真正的复合型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融入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是推进汽车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需求衔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有利于反映评价人才技能水平的客观性和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1+X证书制度通过模块化教学、学分银行等灵活的学习制度,必将对职业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带来挑战。中职汽修专业推行“1+X”证书制度,从现实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从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2、1+X证书制度的教学现状和阻碍因素

2.11+X证书制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把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两个模块: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术证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共分为16个模块。针对笔者任教学校的中职汽修专业,针对“汽车电子电器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初中高级)等级证书的实践教学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1.1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1+X”证书的作用认识调查调查学生对1+X证书的了解情况,选项设置为:非常了解、较为了解、了解一点、完全不了解。在接收调查的中职学生中,表示参加过汽修专业“1+X”证书考试的学生占比74.03%。对“1+X”证书的了解程度,表示非常了解其内涵和必要性的学生占比48.05%,表示较为了解、对本人就业创业比较重要的学生占比46.75%,表示完全不了解“1+X”证书作用的学生占比5.1%。说明中职学校学生对“1+X”的内涵和重要性已有一定了解,但还未做到全员渗透“1+X”证书的知识教育,受训对象的知识普及度和了解深度。2.1.2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1+X”证书的培训情况调查调查学生对于校方组织的“1+X”证书培训的学习现状,认为与现有课程体系完全融合的学生占比64.95%,认为需要增设课程模块的学生占比3.9%,认为需要组织考前强化培训的学生占比28.57%。由此,“1+X”证书现行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融入实训实践模块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操能力。考评前的强化培训有助于提高证书通过率,也能对中职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而在相关考前培训的学时安排,81.82%的学生认为需要30课时以上,对于目前学校、企业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案、案例库、实训内容,94.81%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1+X”证书的需要。对于目前进行的“1+X”考前培训,94.80%的学生表示培训效果令人满意。对于培训师资人员,61.04%的学生期望有校外专职教师或来自企业的汽修高级技师参与教学。对于“1+X”证书培训形式,40.26%的学生表示应先理论后实践,58.44%学生接受理实一体教学,说明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操作的紧密结合更能确保培训效果。综合学生对于“1+X”培训多个维度的反馈结果,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资源设置感到满意,但专业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内容环节增加时效性和实用性。对于“1+X”证书的重要性,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表示认可,并表示愿意获取多个X证书。学生也表示愿意在考前进行一定课时的强化培训,乐于接受校外专职教师和企业汽修高级技师来校现场参与教学,并一致认可目前参加的“1+X”证书的考核方式规范严格。2.1.3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在“1+X”证书教学存在的困难情况综合教师反馈意见,中职汽修专业在“1+X”证书教学存在不同方面的困难。位于前4项分别为:实训设备的完善及资金投入,尤其是发放“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及时性和实训设备的更新;专业教师优质团队建设,尤其是具备考评员资格的本校教师人数亟需补充;1+X证书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激励措施;课程体系的重构。2.1.4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对“1+X”证书的培养路径情况调查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对“1+X”证书的培养路径情况,综合教师意见,位于前4项分别为:根据行业考试考核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尤其是增加符合当前X证书考评要求的实践实训模块;技能大赛与“1+X”证书考核内容融合,以赛促学,技能优先;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定主体由四方协同认定,避免垄断性和片面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定标准由多方共同考核,确保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性。

2.21+X证书制度的阻碍因素分析

2.2.1推行证书的阻碍因素目前,职业院校汽修(含新能源汽车)“1+X”证书共分初、中、高三类16个模块。面对范围广泛的X证书,其阻碍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1)宣传教育不到位。由于对专业介绍和“1+X”证书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考取该证书的重视程度不够,授课期间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动手操作意识有所欠缺。(2)证书类型不统一。若是由校方单方面决定学生可供选择的证书范围,这与推广1+X证书制度的初衷相悖。若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证书,又会造成难以统一教学标准,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不利于1+X证书制度建设。(3)合作关系不稳定。由于发证单位北京中车行和校方在考评和培训工作方面的部分条款协商无法达成一致,以及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有所考量,导致“1+X”证书制度的发证落实情况有所延迟。2.2.2课程改革的阻碍因素依据X证书等级证书的职业标准,有必要优化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其中,改革难点在于梳理教学中的知识点、规范培训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要求层面,重点是将证书所蕴涵的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融入课程改革各个环节中,确保学生考评通过,获取证书。在教学管理层面,重点是贯彻1+X证书制度课程教学的激励制度。2.2.3师资提优的阻碍因素优质师资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软实力保障,既要确保校内专职教师的考评员数量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要引进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来升级师资团队的质量规格。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等诸多被动因素,汽修专业考评员的培训、认证工作被延缓,能通过“1+X”证书考评的校内师资数量不足,校外专家难以进校精准指导。由此,在确保专业知识教授的前提下,要求专业教师围绕职业等级证书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实训和考核方面中对学生精准发力。培养优质教师团队的工作刻不容缓。2.2.4评价体系的阻碍因素是否获取职业等级证书,是目前诸多中职院校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备条件,这种评价体系与1+X证书制度的初衷相悖。即使是与汽修专业无关的其他类职业资格证书,依然有效,而聚焦于汽车维修的岗位实践能力却无从考证。由此,现有的评价体系也构成了1+X证书制度实施的阻碍因素。

3、1+X证书制度的实施建议

3.1全员普及证书知识宣传

鉴于1+X证书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和推广阶段,开展好专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势在必行。针对加深学生对“1+X”证书重要性认知的目标,新生入校时可由专业教师讲解获证目的、X证书对未来就业的作用,以及获取证书对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帮助。针对学生在专业发展的每个学习阶段,讲解的切入点是毕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就业率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关系、职业发展格局等不同层面,以课程思政的形式激励学生的考证意愿。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进行交流座谈,扩大宣传普及面。

3.2推动优质师资团队建设

以1+X制度建设为导向,笔者建议将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的师资培训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培优计划项目中,打造能够满足教学与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可以采取专家跟踪指导,外聘来自企业、研究机构的高素质师资人才来升级师资质量。面向试点院校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弥补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从实践角度打造一支具备课证融合理念的教学创新团队。(1)以教研组为单位剖析证书所蕴涵的职业素质要求。汽修专业教研团队依据本校推行的“X”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结合实践教学和培训考核要求,剖析证书中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围绕着“如何将证书所规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常规教学之中”这个问题,分析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的教学模式,以此制定培训方案,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优化教学质量。(2)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确保专业教师的岗位实操培训条件。从问卷调查和本校师资实际情况出发,获取“1+X”证书考评员身份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以满足培训的实际需求,部分专业教师的实操岗位能力也需持续加强。由此,借助校企深度合作的契机,对专业教师开展专项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如喷漆类、营销类等岗位技能的强化训练。

3.3重构核心知识模块和实训技能模块

基于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证书所蕴涵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可结合现行的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模块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强化和总结,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任务学习过程中提炼和巩固岗位知识点。依据现有实训条件和培训内容,增设与证书的岗位技能匹配的实训项目,精准发力,从实践操作能力出发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3.4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基于1+X证书制度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学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资源,大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既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又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提供教学便利。(1)整合证书教学模块。围绕核心课程建设,设置与职业等级证书相关的证书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实操技能知识模块、视频示范教学模块、在线测试题库模块等。通过呈现汽修专业岗位的工作场景和问题特点、薪酬情况、证书覆盖的岗位知识点和技能点等,为学生提供备战考证的学习资源和沉浸式学习体验。(2)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基于1+X课证融合和信息共享的原则,通过即时通讯和在线问答的功能模块设置,为学生活动、师生答疑、教师督导、校企互动搭建起基于1+X证书制度的信息交流载体,为中职汽修专业在课程改革中提供实时保障。

3.5跟踪实习和就业表现,逆向指导“1+X”证书的教育模式

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成效,根据学生的培训表现和实习效果,精准指导现行的“1+X”证书教育模式的调整方向。(1)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岗位操作能力方面的学习效果,以此检测学生是否具备了证书标准设立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操作能力,以此指导汽修专业在课程改革中调整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2)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企业评价和实习指导老师评价,以调查问卷和信息交互平台反馈的形式,多维度了解学生的岗位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培育效果,识别学生的岗位工作效率和在职员工的差距,以此指导汽修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标准调整课程教学体系。

4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见,“1+X”证书制度与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操作教学能力。“1+X”证书制度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推行,应通过专业所在系部、教学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等协调合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机会,使之真正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本论文为苏州市职教学会部省共建都市圈项目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在中职汽修专业的实践研究—以昆山二中专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zjzd20200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2019.01.24.

[2]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19号)[Z].2019.11.09.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4

一、适应形势,精心谋划“订单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劳务市场对人才技术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了就业人口剧增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县级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僵化,办学与实践条件、师资、学生水平处于劣势,降低了县级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生源萎缩。2001年,黄骥市职教中心在校生不足400人,办学规模跌入低谷,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校委会一班人在调研市场、在认真研究总结职业教育兴衰规律和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更新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人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职教办学规律与校情相稳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其办学思路概括起来讲就是:以“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为目标,借鉴市场营销模式实施“订单教育”;以“出口”带动“人口”,走联合办学利益共享的路子:“订单教育”的宗旨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把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放在首位,通过“出口畅”赢得“生源旺”。为此,学校走出校门调研,用人单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在招生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订单”,确保能为毕业生安排满意的工作。目前这一崭新教学运作机制已步人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二、贴近实际,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一)“订单教育”的载体—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是在新形势下振兴农村县级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扩展办学空间、借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实施“订单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企、校校等形式实行联合办学,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招生前深人企业了解用人情况,和企业签订技工培养订单,明确毕业生的去向,据此调配专业、安排课程,避免了招生的盲目性,确保了毕业生学以致用,对口安置。二是解决了实践技能操作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只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进行,才能使学生学的实、学的活。三是解决了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校企联办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大批知识与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对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将产生重要作用。四是解决了学校师资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校校联办解决了数控、空乘等专业的教师不足问题,甚至个别专业我们只开设基础课,专业课全部由联办学校负责;校企联办,解决了汽修、模具等专业的实习问题,由联办企业担任实习教师。企业的场地、生产车间是对口专业学生最为理想的实习基地,直接参加实实在在的技术生产,取得了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订单教育”的运作模式—产教结合。

1.贴近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与企业联合办学。

“订单教育”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瞄准县城经济的规模特色行业,培养本土化的实用型人才,既能赢得企业的青睐,政府的支持,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又能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效益。2002年初,黄哗市职教中心与新林坡塑料模具公司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学校的第一张“订单”隆重诞生。学生一入学即与职教中心、模具公司三方签定“培养及就业合同”,毕业后由公司全部安排到公司一线工作。这种做法吸引了很多学生。春季招生时报名人数一涨再涨,学校不得不打破招生计划扩招,由初定的一个班增到两个班,最后仍未能满足初中毕业生对此专业的求学需求。这种现象,证明职业教育真正摸准了市场脉搏,和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之后又分别与黄弊市昌弊汽车改装厂、前进、东城、东风、华宇等大型汽修企业联办了第一届第二届汽修专业班。特别是模具专业,学校于2003年7月份实行了双向联合办学,与黄弊镇模具工业园区达成协议,为其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技术拔高培训。学校在第一届模具专业班中选派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于2003年7月19日赴河北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毕业后颁发职业中专学历、河北科技大学模具专业合格证书和劳动等级证书,由河北科技大学和黄哗市职教中心择优推荐就业。今年年初,本届学生已全部安置到模具城实习,将成为该市模具加工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这样,学校形成了贴近市场、依托高校、校企联合的较为成熟的职教模式。今年招生前学校又与有关企业签定了120人的新“订单”,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达成了对机械、汽修专业学生进行技术拔高教育的联合办学协议。

2.实施“嫁接教育”,与外地学校联合办学,实现劳务输出与技术引进。

县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实施“订单教育”不能局限于当地市场。学校专门设置了市场开发就业指导办公室。安排专人搜集市场信息,了解本地企业和外地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广泛的办学交流和合作。黄弊市职教中心先后与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青岛人才技术培养中心、北京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分别按“2+1"、“卜1”模式联合举办计算机、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空乘外事服务等中专班,由外地学校和学生签订培养与就业合同,在安排就业、最低月工资标准、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出承诺。两年来已有400余名学生到这些城市学习、就业。今年学校又提出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由一般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迈进”的目标,学校与苏州工业园达成劳务输出协议;与天津中德职技学院、青岛港湾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承德旅游学院就联合举办模具、港航、幼师、旅游大专班达成协议,通过与省内外高校联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学历技术档次。利用嫁接教育的形式和外校联合办学,实现了学校与外校的互通有无、互借优势和利益共享,走出又一成功之路。

3.提高办学层次,与高等教育学校及外经单位联合办学,实现技能拔高和海外劳务输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开始下移,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些高校办学形式随之发生较大变革。黄弊市职教中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经多方争取,获得了河北师大、河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教育管理、体育、法律和计算机网络四个专业的承办权;获得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南开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人力资源、保险专业的承办权。目前上述几个专业在籍学员己突破3600人。同时,学校与河北科技大学按“1+1”模式联合举办了模具专业班和焊接专业班,为订单教育注人了新活力。学校与高等教育学校的联合办学不仅为我市及周边县市的在岗人员学历进修及技术培训带来实惠,而且大量的外地学员在学校参加进修为市区的商业服务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期,黄弊市职教中心与沦州市对外经济合作总公司达成联合办学意向,经学校培养的数控技术等专业人才,由公司方向海外输出:签订海外就业订单—签订招生订单—县级职教中心进行语言及技能基础教育—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技能拔高教育—毕业后由沧州外经公司向海外输出劳务。届时学校在毕业生去向上实现了跨国输出人才的战略目标。将职教中心的人才输出打人国际市场,对提高职教中心办学层次、办学吸引力、减轻当地就业压力以及带动当地经济技术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订单教育”的成效和主要体会

正是由于“订单教育”摸准了市场的经济脉搏,与服务于当地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使职业教育迸发出强大活力,展现出勃勃生机。当前,黄弊市职教中心在校生总数较两年前翻了两番,由2001年的不足400人扩展到1800多人规模扩大了四倍。本学年学校的职业教育类又新增空乘与外事服务、保安等专业.使不同校别(联办学校)的专业设置达到18个。中专类的模具、汽修、计算机、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焊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空乘及外事服务八个专业全部实行了“订单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广大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从就业情况看,模具专业一年级后,56名同学被送到河北科技大学,12名同学安置于新林坡。2004年1月56名科大结业生一次性全部在模具城就业,仍不能满足厂家需求。昌弊机械专业45名学生于2003年11月全部进厂实习就业。去青岛的32名学生于2004年2月底全部就业在学校的“订单教育”由探索尝试到逐渐成熟的历程中,也获得一些经验。

一是从办学思想观念、办学模式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要摒弃封闭自守、按部就班的落后观念,善于和敢于抢抓机遇,按照市场营销模式运作职教办学模式。要跑市场、跑信息、跑企业、跑高校,在跑中发现机遇,赢得合作伙伴.获得“‘订单”.吸引生源: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办学规律,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与社会就业需求合拍共振:要立足于贴近市场、搞好专业设置.以“订单”带“专业”,以“出口畅“带“生源旺”;“订单教育’‘要研究市场,研究社会教育需求。譬如,考虑受教育群体的性别需求,学校面向男生开设了汽修、模具等专业.面向女生开设了服装幼师、空乘等专业;在技术需求上,学校根据市场和学生双向需求不断新增或改设技术专业;在受教育期限上,按专业设置三年制、两年制、短期培训班;在市场对劳力的需求上,学校以市场调研数据确定招生数量。形成专业设置多样化、教育形式市场化的灵活办学机制。

二是作为县级职教中心,成功实行“订单教育”,要走联合办学利益共享的路子。联合办学解决了职教中心师资、场地、设施、器材和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拓展了办学空间,开辟了办好职业教育的新天地,成为“订单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利益分享达到了本校赢、联办学校赢、企业赢、学生赢的多赢办学目标,形成了联合办学共同体。公务员之家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5

从2008年开始,我校汽修专业选手每年都能在市级、省级及部级大赛中通过层层选拔,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连续5年的全国中职汽修技能大赛中获得2金、20银的好成绩。技能大赛不但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推动着我校办学模式转变,引领了我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我校汽修专业不断壮大发展。

(一)技能大赛促进校企结合,推动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现实中,尽管中职学校渴望与企业合作,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我校正是通过在中职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获得企业的认可,吸引了一些企业参与、合作。先后与别克、大众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一方面由企业提供教学设备,捐助、辅助建设实习基地,提供行业规范,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按照企业要求合作培养汽修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成立了通用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订单培养)与盈众班(上海大众汽车厦门盈众集团公司订单培养)等联合办学。我们以“通用班”“盈众班”作为突破口,根据技能大赛项目,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稳定校企合作关系,增加顶岗实习基地数量,“订单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在教学改革中,依据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深人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并以技能大赛的考评为依据,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基本做到“双证书”毕业。

(二)技能大赛引领汽修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大多数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结构大多按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而且大多数汽修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教材的处理缺乏实践依据。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这一重大缺失,造成了汽修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课程应如何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工艺要求等对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随着技能大赛机制的逐渐成熟,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由行业的专家、行业带头人策划,结合行业需要、企业文化、文明安全操作的规范要求,技能大赛的内容、规格逐年提高,具有前瞻性。职业大赛项目与内容随着职业岗位需求不断的变化,为专业课程的改革作了很好的导向。我校汽修专业依托技能大赛,在教学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进教学改革。将大赛思想及规范融人教学内容中,将教学内容结合行业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采用模块结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做与学结合,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我们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各阶段的校本教材,使教学有了很强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职技能大赛强调突出专业特色,在技术要求上注重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要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培养出水平过硬的学生,指导老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解读大赛的思想和要求,还要求指导老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大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我校围绕技能大赛的“双师型”队伍的快速建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师资培训措施。年轻教师轮流到汽车企业顶岗实践;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由汽车企业考核;聘请行业专家对所有专业老师进行定期培训;所有工具、仪器设备供应商必须对所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培训,达到合作企业要求。专业教师不断的培训学习,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局。此外,中职技能大赛还促进实训教学装备的发展、扩大学校知名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为汽车行业培养维修人才,技能大赛对中职教学改革起到很明显的导向和助推作用。

二、技能大赛走向功利化,影响了中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技能大赛的巨大作用,使部分学校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出现急功近利、“应赛教学”“精英竞赛”的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竞赛的公平性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中职教学有重蹈“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覆辙的倾向

在“普高看高考,职教看大赛”理念的驱动下,有些中职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片面地把技能大赛成绩当作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这必然导致技能大赛走向功利化,使各参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并且愈演愈烈。各校为抓大赛、选尖子、忙集训、要成绩,制定一系列制度,奖励与考评结合,抓比赛就象抓“高考”一样。为了获得好名次,参赛学校往往举全校之力抓大赛、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应赛教育模式。这样不仅造成了学生被动和片面的发展,而且把学校工作引上片面追求获奖率的歧途。以厦门几所职校为例,参赛学校普遍在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开始选拔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参赛的选手,进行比赛项目的专项训练。由于目前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师资缺乏和教学实训设备不足的现象,为了在比赛中出成绩,学校往往只重视少数被选拔出来有望获奖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同时容易把整个职业教育纳人与职业技能大赛对口的系列训练。选手经过层层淘汰选拔,越选越精,训练内容也越来越“专”,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在参赛的前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些学生普遍会被停课进行专门训练,反反复复训练比赛的那些规范动作,这种方式的培训既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技能知识,又限制了老师教学的方式。不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指导方式上,属于完全的应赛教育。这种只针对少数人的精英式的应试教育与大赛的初衷相背离,与整个职业教育基础性教育教学相脱离。教学工作放在技能大赛的几个尖子选手的强化培训上,学校大部分师资和设备都集中在这些选手上,使大部分学生得不到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带动大多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损大多数学生的成长。长此以往,将会失去了举办技能大赛促进技能教学的作用,也不利于参赛选手个人的全面成长,势必会束缚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频繁的汽车技能“选拔赛”,成为中职学校和专业教师的一个负担

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显著的。技能大赛制度的建立,按照“多元整合、政府统筹、企业支持,学校参加”的运行原则,要通过校、市、省、国家层层比赛。参加技能大赛也已成为各所中职学校的一项常年性工作。以厦门为例,技能大赛制度要求县、校技能比赛一般安排在12月份,省赛市赛在3月份、4月份,国赛在6月份。为了在省赛、国赛中出好成绩,抓竞赛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贯穿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由于汽修专业师资紧缺,大部分专业教师都身兼多职,集教学、班主任、指导老师及选手等于一身。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赛前准备,老师都感觉身心疲惫,对正常班级管理工作、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为应赛而给学校带来的财力、物力的压力往往也让学校感到“喘不过气来”。为了应对随着行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大赛内容和项目,中职学校每年往往必须要花一大笔经费,不断购置大赛要求的设备、工具和量具,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三、让技能大赛回归本位,真正成为中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

要避免技能大赛偏离初衷,避免走人误区,让技能大赛回归本位,必须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应对,这样才能更好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更好服务于学生。

(一)技能大赛应基于全体学生的正常教学,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技能大赛的作用,克服急功近利的“精英竞赛”倾向。技能大赛是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提高,才能避免走向“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极端。端正思想,使大赛立足全体学生,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竞赛观,让竞赛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要树立人人成功,多元成才观,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技能大赛要基于全体学生的基层教育教学抓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并感受技能大赛的激励作用。技能大赛要与中职学校的日常技能教学有机结合,将技能大赛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以赛促教,让技能大赛运行回归本位,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享受到平等教育。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大赛奖励制度

技能大赛要健康发展,不能脱离中职日常教育教学,更不能只以技能竞赛的名次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应不断研究大赛模式,制定合理的大赛奖励政策,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避免出现“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的极端倾向,使中职学校能回归理性,正确对待技能大赛,学校将参与技能大赛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参赛的中职学校理性对待技能大赛,做到丢下包袱、轻装上阵,将参赛的重心放在汲取每届技能大赛的经验与教训,梳理与总结作为今后技能教学策略与方法调整的重要依据。学校和选手要以平常心参加每一次竞赛,不要视大赛为负担,整体的技能教学水平提高了,技能竞赛成绩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技能大赛应填密科学谋划,让技能大赛健康有序地发展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焊接技术钣金修复汽修专业中职

1引言

汽车作为一种消耗品,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或是遇到一些意外事故,会出现各种损坏情况。其中,行李箱盖、车门支柱、前后车门、前后翼子板、发动机罩、前后保险杠等无疑是较易受损的部件[1]。在这些部件出现变形时,就可通过焊接的方法展开钣金修复,以保证汽车的安全使用。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也持续加大着国内的汽修人才需求。从当前市场情况而言,汽车钣金人员收入较为可观,但其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操作技能的人员较少,多为传统“师带徒”模式培养出来的,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安全知识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因此常因为不规范作业,导致出现工伤事故。由此可见,要想推动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尽快补齐汽车钣金维修人才短板。

2钣金修复的常用焊接方法

2.1CO2气体保护焊

2.1.1技术特点

该技术是采用CO2作为保护气体的熔化极焊操作,其拥有诸多优势,如焊接质量好、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及保护效果好等。尤其是具有较为广泛的焊接适应范围,能够展开全位置焊接,可采用多层多道焊,几乎不会限制最大焊接厚度,最薄能够焊接约1mm的薄板,所以在修复损坏的车身板时十分适用。

2.1.2焊机的选用与焊接电流调整

虽然通常而言,进行汽车钣金修复需采用车身焊接专用焊机,但目前很多小型汽修厂都用工业焊机作为CO2气体保护焊机[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重合适焊接电流,就可能出现焊不透或者烧穿的情况。同时在进行焊接时工业焊机电流不够平稳,受电网电压的影响较大,不能良好完成薄板件的焊接修复,所以需要将电流调整到较小的值,通常为35~40A。

2.1.3选择焊丝

焊丝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钣金修复效果,就当前国内的情况而言,通常小型汽修厂都未固定焊丝的牌号,对于焊丝的选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正确的做法应是结合待修复件的厚度,进行相应焊丝直径的选择。如果焊接厚度≤1mm,所选焊丝直径应为0.8mm;如果板厚在1.5~3mm,所选焊丝直径应为1mm。

2.1.4气体流量与纯度的选择

一方面,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越大,以及焊丝伸出长度越长的时候,需要更大的气体流量。通常气体流量数值,应为焊丝直径数值的10倍,譬如,0.8mm焊丝的气体流量应为8L/min[3]。倘若用室外焊接、仰焊或是较大电流迅速焊接的时候,气体流量需要适当地加大。简而言之,气体流量要结合焊接速度、焊接电流的大小进行选择。要对喷嘴直径以及焊丝伸出的长度进行合理选择。另一方面,CO2气体纯度要≥99.5%,若不能达到这一纯度要求,就会给焊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2.2电阻焊

2.2.1技术特点

该技术的特点是节省材料、操作简便、效率高、成本低等。针对汽车的车顶、车门、车架及侧围等部位,可运用这一技术完成大量焊接。

2.2.2焊接工艺

电阻焊通常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加压、通电、保持与卸压,并且要在持续压力作用下才可完成。一是,加压阶段。展开焊接作业时,影响焊接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能否对板件正确施加压力,若压力过小,则可能由于板件间接触不良而焊接困难,或是造成焊点减小;倘若压力过大,可能会减小焊透率,焊点尺寸变小与强度降低,甚至可能无法形成焊点。二是,通电电流。采用电阻焊方法时,通电电流的选择也是一项关键点。须知,焊接时通电电流值的平方和电阻热成正比关系,电流过高可能会挤出熔化的金属,导致板件表面出现凹坑,使得焊接效果不理想;电流过低,则会导致焊点强度降低,通常而言焊接电流应保持在8000~13500A范围内[4]。三是,保持时间。保持时间与电阻热同样为正比关系,越短的保持时间,焊点强度越低、焊点越小。伴随时间的增加,也会相应增强焊接强度,增大焊点。但是若是保持时间继续延长,几乎不会改变焊接强度,不会明显增大焊点。四是,焊点间距。焊点间距过大或是过小,均会使焊接强度受到负面影响。故此,要结合待焊板件的厚度,明确焊点到板件边缘的距离与焊点间距。

2.3激光焊接

激光焊接技术是当前除了电弧焊、电阻焊之外,又一较为先进的汽车车身焊接技术。该技术包含了多种焊接技术,如激光熔焊、激光钎焊、激光拼焊板。虽然该技术相较于电阻焊和电弧焊而言发展时间较短,但已然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譬如实际作业中焊接速度快、热影响区狭窄、能量密度高、工作变形小、无后续加工困扰与易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等。伴随激光焊接技术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金属材料加工领域,发挥了愈加明显的作用。同时,该焊接技术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汽车车身领域,在海洋工程、造船、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核电设备等领域均得到有效应用。

3汽车钣金实训中焊接教学现状

得益于我国交通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民众购买汽车来便利自身出行,进而不断增加着国内汽车的保有量。在此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汽车维修企业,而专业的汽修人才,则是促进汽修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此,近些年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但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所开展的汽车钣金专业课,明显少于一般的机修专业实训,而造成此情况的主要问题,便是安全问题与耗材量大。唯有课程开设时所遇问题得到良好解决,才可取得更理想的钣金教学成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求得到良好满足。尤其是汽车钣金,不管是在日常教学抑或是技能大赛中,均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3.1焊条耗材量大,学习效果不佳

开展汽车钣金课的时候,能否良好控制耗材量十分关键,尤其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不管是技能训练或是日常教学,都会用到很多材料。下面将结合钣金焊接方面的例子进行简单说明:例1,焊条是进行手工电弧焊焊接的必备材料,正常情况下一根焊条的使用时间一般约1min,若让学生结合焊接材料、电流大小等进行多次焊接,来达到焊接手法提升的目的,通常2~3min便会用完[5]。但事实上对于中职学生焊接手法的提升而言,2~3min的训练效果甚微。要知道,汽车钣金修复属于一种强调积累大量操作经验的熟练工种。要让全班数十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焊接方法,那么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焊条。例2,虽然开展气体保护焊接训练的时候,所用焊丝不用投入较多资金,但需要很大的混合气使用量。如果班级内有学生20~30名,且均为初学焊接,那么标准的一瓶二氧化碳混合气,大概能够让每个学生练习10min的焊接。而这种时长的练习,很难显著提升学生的焊接技术水平。并且,在焊接教学过程中还会消耗塞焊打孔铁片、焊接铁片以及金属板等焊接材料。因此,在开展钣金教学时,怎样在节省耗材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升其焊接基础操作水平,就成为专业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3.2安全意识薄弱,影响教学质量

部分中职学校开展钣金实训教学时,由于许多学生是首次接触焊接方法,因此在实际练习中偶有安全问题发生。安全问题的出现,既会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能使学校面临一些纠纷,进而给学校声誉形成负面影响。笔者通过整合日常工作经验和现有相关文献,发现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导致中职汽车钣金实训中安全问题的不时发生:一方面,学生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客观来讲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较差,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即便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次强调一些注意事项,但不少学生并不在意,导致操作出错,进而引发一些安全问题。尤其是钣金实训中进行焊接时,会遇到高温焊渣飞溅、电焊弧光灼伤眼部和高压电等问题;又或是门板修复包含了气动切割锯、角磨机等工具的使用。唯有规范操作上述设备,才能保证焊接质量和使用安全。然而部分学生在实训中随意使用设备,无疑加大了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汽车钣金实训中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往往基于国家的相关要求标准设定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对于自身情况未进行充分考虑[6]。同时,学生缺乏操作经验和相关工作经历,甚至部分学生为初次接触这些工具,因此,往往难以良好理解和执行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标准,如此一来自然难以良好保证汽车钣金实训教学的安全性。

4优化汽车钣金实训教学的有效策略

4.1采用VR模拟软件,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日常教学观察,发现许多汽修钣金专业的学生,不愿坐在教室听教师讲述乏味、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展开访谈交流,不少都表示“我选择钣金专业,就是想要锻炼自身的实操能力,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由此可见,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不愿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浪费时间,更希望自己的实操能力得到良好提升。但若理论知识不牢靠,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耗材浪费的情况。唯有理论和实践良好结合,才能使学生技能得到良好提升。因此,在开展实际教学前,专业教师可采用播放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替代传统的口头说教,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譬如,门板修复时怎样使金属收缩或延展?焊接时为什么要如此焊接?在展开实训前,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能够一定了解整个焊接过程。当学生完成基本焊接操作的学习后,并通过相关测验,教师就可利用焊接VR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展开焊接作业的仿真实操,下图为模拟软件的操作界面:经过VR仿真模拟软件的操作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实操技巧,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这对于其之后真正的动手操作,具有很大裨益。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则不会由于缺乏经验,而导致耗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进一步判断VR仿真模拟软件的作用,我将班内学生分为了两组,一组采用了VR仿真模拟训练,而一组并未应用该训练方法。结果显示,采用VR仿真模拟软件的一组,学生平均5~8min就能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消耗4~7根焊条。而未经过模拟训练的一组,消耗焊条的数量为8~10根,且平均用时10~15min,才能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操作方法。这进一步证实了,采用VR模拟软件,有助于实习耗材的节省,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节约。

4.2多措并举,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前文提到安全问题是阻碍钣金实训教学良好开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和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导致该问题的关键因素,对此,建议从如下几点着手避免该问题的发生:一是,在本学期实训课开始前,应进行专门的实训安全教育,以使学生能够足够重视安全问题;二是,在开始每节实训课之前,也要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渗透安全操作的理念,教育时长一般控制在5~10min,重点是说明本节课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以及传授学生规避安全事故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在开展实际练习时会更关注作业的规范性,注重生产安全,留意一些安全细节,显著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三是,建设和完善课程安全体系。健全的课程安全体系,是有效解决汽车钣金实训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有效举措。具体而言,建议中职学校通过做好如下两点内容,落实好实训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一,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实训室的日常安全管理。其具体的工作职责是,对设备与场地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定期的检查,保证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老化情况、损坏问题,第一时间消除场地的安全隐患,以实现安全风险的良好防控。其二,由任课教师负责实训室的使用安全管理。正式上课前,要仔细检查所借取的设备。到了正式开始实训的时候,则要严格落实学生的安全指导工作与教学指导工作,倘若发现场地或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要与实训室管理人员及时联系,尤其完成及时、有效的处理。另外,要竭力排除和及时制止学生的操作安全隐患。

5结语

总之,钣金实训是汽修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进而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而焊接方法则是钣金实训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所以需要相关专业教师,不断查找和总结钣金焊接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焊接能力,助力其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郭剑峰.新时代评价改革下——汽车钣金技术课堂评价改革探究[J].时代汽车,2022(20):92-94.

[2]沈小毓.德艺专融合视角下的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18):32-35.

[3]黄象珊.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的汽车钣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21(01):76-78.

[4]张世群.尝试教学法在汽车钣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4):144-146.

[5]彭良嘉.项目教学法在汽车钣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2020(31):112-113.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汽修专业;课程改革;问题;建议

目前,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都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就是把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学。通俗地理解,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习课教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机房一体。这两年来,笔者走访了省内一些技工学校,了解到所有汽车维修专业都已经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更是把行动导向教学法专家请到学校,现场指导,并全面推广实施,还进行多次一体化教学比赛。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很高,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最明显的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与维修企业的对接时间也缩短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存在的问题

1.一体化教学缺乏配套教材

虽然有些教材标明是一体化教材或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材,但内容相对陈旧,很多已经过时,甚至只是在章节上做了一些“加减”,很多新车型、新技术都没有编进去。另外,教材里面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包括实习程序、实习作业都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存在很大的距离。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如果单纯按教材进行教学,那将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及时适应生产岗位。

2.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年轻教师,很多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教,缺乏汽车维修经验,特别是缺乏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经验。上课时,只能照搬教材,没有生动的维修案例来承载课程内容,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而部分原来的理论课教师由于缺乏汽车维修技术和经验,难以胜任课改后的一体化教学课程。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假期安排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实习,但效果不明显,教师的汽车维修技术和一体化教学水平还是普遍不高。

3.教学设备严重落后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设备都以实训台为主,仿真程度低,整体性差,和“演沙盘”无异。学生实习时,在这些实训台上无法仿真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即使学生在实训台上已经熟练掌握某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一到实车上,还是无法排除最简单的故障,甚至连主要部件的位置也找不到。

4.基础专业课仍然实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机械基础、电工学、机械制图等,仍实行课堂教学模式,而这些课程的教师对汽修专业又不了解,上课内容往往与汽车维修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也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重点教学,与汽修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又占用了不少课时。如电工学中的变压器、电动机、电磁铁等这些内容是与汽修专业密切相关的,是学习汽车电气的基础,但很多基础课老师不了解它的重要性,往往只是简略带过。还有就是基础专业课没有与具体实习结合起来,对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都相比较低的技校学生来说,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渐渐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教材要密切与维修实践相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维修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按照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把过时或不适用的内容剔除出去,增加新车型新技术。同时,在一体化教材中,将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将汽车维修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相关知识、相关能力及能力要求都明确写进教材里,强调对学生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培养,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备课阶段,就把过时和不适用的内容删除出去,并把最新的汽车维修技术和案例加入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掌握最新的汽车维修技术和行业要求。同时,准确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这里的适度是指既不能减免基本的原理,但也不能照本宣科,把复杂的结构原理进行合理而必要的简化,让学生感到不难学、能学会。

2.教师要了解汽车维修的生产实际情况,掌握最新的汽车技术,了解行业的最新需要

笔者通过经常走访汽车维修企业,与往届毕业交谈及帮维修企业解决一些疑难故障和其他生产实际问题,掌握大量的最新维修案例,并把这些案例充实到教学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建议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下厂实习制度,并进行跟踪考核。笔者的一贯观点是:要学生对汽车维修感兴趣,教师自己先要对汽车维修和教学感兴趣。只有这样,整体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3.教学设备要与维修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把实习课室布置成模拟维修车间,尽量使用仿真程度高的实习设备,并结合实车进行实训,让学生在学校就了解和感受到维修企业的作业气氛,熟悉基本的维修作业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容易实施一体化教学。如进行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程实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把发动机从实车上拆下来,再按技术规范进行维修,然后装上实车去进行启动试验。笔者这几年一直按照这个原则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具体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顶岗实习时就已经熟悉维修企业的作业程序,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把基础专业课的内容拆分并融合到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去

目前汽车维修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主要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控系统维修等几大模块。建议把基础专业课的内容根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分解渗入到汽车维修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中,把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学生学习汽车维修专业课时,每当要运用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时,立即结合汽车维修专业课进行学习。由于有实物演示相关结构原理,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如原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齿轮传动,学生如果只在课堂上学习,会感到很抽象,既难理解,兴趣也不大。如果在学生学习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中的变速器时,结合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学习齿轮传动,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和枯燥,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总之,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维修企业输送技术人才。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使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使汽车维修专业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满意的专业。

作者:莫德平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敏.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信息,2009(9).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汽车专业;创业能力培训;实践平台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2015年,有关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内容两次被列为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在这种全国推进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1]从单独的创业课程到将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各高校在创业教育上想尽办法。在创业实践上,创新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平台也层出不穷。本文将以B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以下简称机电系)为例,探讨汽车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及实践。

一、理论培训

汽车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创业,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在对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的汽修企业调研时发现,大部分企业认为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时必须掌握汽车维修保养专业技能,学会客户接待、管理、营销知识,并且具备团队建设能力。(一)汽车维修保养专业技能,客户接待知识。汽车专业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可以学到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美容、客户接待、汽车保险等专业知识。要掌握这类知识,学生除了在日常课堂努力学习外,还要在课后多与教师交流,掌握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机电系有二十多位汽修教师,其中,企业外聘教师六名,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六名。这些有着丰富企业一线经验的教师,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的交流。此外,该系还由五位汽修专业教师和一位心理学教师共同组成了机电工程系创业培训团队(以下简称培训团队),开展汽车专业创业培训。(二)营销、管理知识。汽修店的管理、营销知识,可使用通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进行培训。除此之外,还由培训团队中有着二十年创业经历的W教师自编汽修店管理、营销教材,对创业学生进行培训。创业团队除了对创业学生进行企业日常管理的培训外,还开展了关于诚信经营理念、质量取胜理念和客户至上理念的培训。(三)团队建设知识。一个公司想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团队建设十分重要。针对团队建设方面的知识,培训团队把以下内容作为创业培训的重要内容:1.团队组建;2.团队角色认知及入位;3.团队协作能力培养;4.团队管理能力;5.团队理念提炼;6.团队的有效沟通方式;7.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8.团队的冲突管理;9.团队的文化建设;10.团队的压力释放;11.团队的内部培训机制。[2]以上培训能让创业学生在创业时组建出优秀的团队,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创业学生需认知的几个问题

在创业前,创业者还需要考虑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培训团队将这些问题作为一个专题,对创业学生进行培训。(1)创业方向的选择:是开汽车美容店、配件店、电瓶店、轮胎店还是快修店?开什么店创业成功率高?什么店适合你创业?(2)创业城市的选择:选择在什么城市创业?一线、二线或三、四线城市?还是县、镇、乡?(3)店面位置的选择:选择车流量大的地方还是车辆进出方便的地方?选择同类企业集中的地方还是分散的地方?选择住宅区域附近还是郊区?(4)经营模式的选择:加盟连锁经营还是自创品牌?另外,学校对创业学生还需进行创业经费预算、营业执照等相关手续办理、租房合同签订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三、创业实践

(一)运作模式。汽车专业创业大学生除了需要理论培训外,还需要有创业的实践平台实践。机电系成立B职业学院细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实践中心下属细雨汽车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为汽车专业创业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场所。服务部由学院免费提供场地,由系团总支书记及学生会勤工俭学部监管,具体运作模式如下。第一,经营模式。服务部以机电系汽车协会为基础,由汽车协会成员通过竞聘,选出服务部店长,再由店长招聘员工,完成服务部经营团队的组建。每届店长的经营期为两年,两年后再聘新店长、新员工,以保证有更多的学生能参加创业实践。第二,经营范围。服务部经营汽车美容、汽车保养、汽车快修等业务,由培训团队做技术及经营指导。第三,经营启动资金。服务部使用部分教学设备开展经营活动,另外部分设备及资金由实践中心的创业资金提供。第四,服务部使用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进行管理及宣传。客户可通过互联网进行预约服务、费用支付。服务部通过互联网对客户进行经营项目的宣传,针对客户制定多种套餐,针对节假日推出系列优惠、免费活动,向客户推送营销广告。(二)心理监管及压力释放。在创业的道路上,学生会遇到包括资金、技术、客户开发、员工管理、家庭琐事等各种困难,且困难会长期存在。学生碰到困难该如何解决?需承受多大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将如何释放?为此,培训团队邀请了心理学专业教师加入团队,对学生进行沟通技巧、减压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对创业学生做全程心理跟踪,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时间冲突。实践中心设立在校内,使用的是汽车美容实训室,服务的主体是学院教职工,经营实践的时间是教职工的工作时间。因此,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实践中心只能安排当日无课的学生轮流上岗,而且店长也不是每天都在岗。这就给经营管理及团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轮岗的原因,服务部的员工是正常汽修企业的三到四倍,管理难度也就进一步加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服务部的核心管理人员改由大三实习的学生担任,普通员工由大二学生担任。(二)责任心不足。创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因初次接触客户,会出现缺乏真正就业时的责任心、工作细心程度不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是加强培训力度,二是实行晨会、小结制度。即当天开业前开晨会,交代工作注意事项,总结前一天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当天结束营业后开小结会,总结当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三)营销能力有限。因为创业团队是初次接触客户,羞于对客户开展营销,在经营过程中习惯等客户上门,使经营项目中洗车所占比例过大。因此,实践中心需要加强营销技巧、营销方法的培训,以增加其他项目的营业额。同时,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对客户进行营销训练。(四)实际工作能力有限。在实际经营的汽车美容项目中,有许多实用技术在教学体系里没有体现,教材及课堂教学均未涉及,例如尾灯熏黑、大灯熏黑、大灯改色、车身镀晶、大灯修复、车身改色贴膜等。对于这些项目,实践中心需要对创业团队进行培训,但这些项目涉及耗材量大,学校没这类耗材,服务部也不愿投入过多资金对员工进行此类培训。解决的方法是采用自编教材,将这些技术引入课堂,对所有汽车类学生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实用技能。(五)缺乏学校的政策支持。培训团队教师在带创业团队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学校如果没有相关的举措进行引导、激励,就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出台相关的措施。例如,有的学校将带领创业团队的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有的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每周为两个课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指导教师,每名教师所带的学生不得超过四名。这些制度都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六)安全隐患。创业团队在经营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服务部在接车、移动车辆时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出现车辆损伤或者人员受伤的情况;汽车在维修时也存在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注重安全教育,经常召开安全会议,防范安全事故于未然。同时,实践中心要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接车人员必须有驾驶证,为相关人员购买保险。创业教育是一门常做常新的教育。职业院校只有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开展适应新时代的创业教育,才能使学生创业成功率高,从而成为新时代的企业家。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更应努力学习本领,洞察瞬息万变的市场,在创业教育的路上,让学生顺利起航、扬帆万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周伟,王东升,许丽.企业调研:汽车专业大学生创业需具备的条件[J].山西青年,2019(6).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9

1、教育强县扎实推进。县政府出台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五年规划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规划,实施“三改”、危改、寄宿制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设;出台教育设施配套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落实城市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出台教师队伍建设意见,落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实施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项目建设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11月17日,《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出台,全县建设教育强县动员大会隆重召开。

2、事业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政策。加大控流保学力度,坚持开展爱心助学,牵手留守儿童,强化学籍管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高。稳步实施高中新课改,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不断提高课改水平。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全县高中新生录取率达93%。继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训模式,全县职校毕业生就业(含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落实全县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已经完成6个乡镇共7个公办幼儿园的建设规划。

3、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投入资金6000万元,全县铺排学校建设项目近80个,其中争取省级项目18个,项目铺排数、争取上级项目数和各级资金投入数均为近些年之最。省下达我县的9个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项目和“全县万套课桌椅更新工程”已全部完工,9个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已基本完成,市下达的36个学校“三改”年度任务项目全面竣工,高中新课改装备设施逐步完善,县定标准化学校建设年度项目顺利推进,学校环境持续改善,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4、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教师风纪教育等工作的通知》,加大队伍作风建设力度,切实维护教育形象,老师典型事迹入选“全国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专栏。选送县一中3名师生参加市反腐倡廉知识抢答赛,获得亚军。积极选送、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县一中李玉上入选全省第二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名单,县职业中专王敏、易伟成为年度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组织评选第四届县“名教师”60名,继续公开招聘紧缺岗位教师40名,认真落实省教育厅20名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招生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5、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深化德育整体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创建,雷锋家乡的德育特色进一步彰显。局关工委获得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集体一等奖。成功承办市名优教师“志愿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启动式,积极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教学沙龙”和专题教研、教学竞赛活动,在全县掀起教研热潮,有5个课题顺利通过市级结题验收,8项教育科研成果参加省市评奖。全县初、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均在95%以上。全县高考本科二批上线人数960人,创历史新高;职高对口升学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果丰硕。县一中李明嘉、田同学在年全国信息奥赛中获一等奖,同学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湖南省联赛分获中学组冠亚军;县职中汽修专业、同学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中职汽修类技能竞赛获团体三等奖。

汽修毕业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专业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改变当前汽车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现象,通过企业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了解整个行业发展模式,并在师傅的带领下掌握相关实际技能,让学生更好的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解决当下汽车专业人才就业困境,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1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最早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工业大规模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当今之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时间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量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间距离的观点。我国汽修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大部分还是浅层合作,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很多学者推广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城工作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实际教学水平。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传统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制定规范的企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教师和师傅共同传授技术,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承。学生在学习汽车专业相关技术时,需要工作经验的师傅指导,和师傅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师徒感情,让师傅可以尽心将所掌握的技能传授徒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2.1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汽车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学校和企业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的同时,还要建立双主体的育人课程体系。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置专业科目类别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学生不仅要掌握汽车基本构造、发动机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技能,能够根据汽车故障问题,判断故障的位置。2.2编制汽车专业教材。当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由教育部、交通部门、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根据相关行业岗位要求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教材近年来修改提升不大,已经远远落后现代汽修专业技术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汽车行业发展,合理设计课程,将以前学生不太重视的《汽车英语》、《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也纳入到考核重点中。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财政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向普通家庭。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有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汽车故障检测技术尚未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技术,这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我校和企业必须根据汽车工业发展现状,邀请汽车生产厂家、汽车行业专家共同编制汽车专业教材。打破过去按照章节目录的方式编制教材,而是根据汽车专业实际情况,以项目形式教学。2.3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的职业技术院校没有针对汽车专业搭建专门的教学基地,学校的实训室无法满足汽车专业实际教学要求,汽车生产厂家无法提供专门的教学场地进行教学。我校和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已经合作了多年,通过校企共建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3]。我校把实训车间一部分提供无偿给企业,由企业投资汽修设备作为汽车维修车间。学生相关专业如发动机拆装,整车维护等都在企业维修车间进项现场教学,在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维修作业。企业可以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并将具备一定实操能力的学员直接顶岗学习,在岗位实训过程中,了解汽车生产各个环节以及汽车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这样学生学习更加直观,更有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技术专家成立委员会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我校教师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定期到企业学习技术,挂职锻炼。经过多年的紧密合作,我校汽修专业教学内容逐步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加贴合,学校特请汽车生产企业工作超过10年的一线岗位技术人才担任汽车专业实训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按照企业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实训过程中所需的汽车检修工具、设备、零部件完全一致。实训课安排不同型号的社会车辆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让学生快速熟悉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故障排除方法和检修技术。每年我校都会邀请各大汽车企业来我校进行针对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2.4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基地实际教学案例。以汽车维修课程为例,通过搭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企业将基地作为汽车维修的场地,一辆东风日产奇骏,搭载日本Jatco无级变速器,发现该车在冷车时挂入D挡或R挡时车辆振动明显,车辆热车后,挂挡振动的感觉有所减轻。利用诊断仪器,发现汽车的发动起和变速器各项数据显示正常,没有任何异常信息。这个时候,汽车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汽车维修经验对其进行判断。汽车变速器在挂挡的时候出现振动现象一般有以下三个原因(1)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连接位置出现断裂损坏,导致发送机启动时,变速器没有缓冲的时间,发动机突然启动,导致变速器挂挡振动。(2)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和点火系统异常,导致发动机转速异常,造成车辆振动。但是根据检测仪器诊断结果,发动机和变速器各项数据正常,发动机转速平稳,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这个原因。(3)变速器的离合器操作异常导致变扭器刚性连接,造成异常振动。但是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各项数据显示正常,变速器的变扭器数值在标准范围内。如果离合器出现异常,汽车振动时发动机的转速指示针会来回摆动,因此可以排除变扭器故障导致挂挡振动异常。

综合以上分析,造成该车振动的原因可能是上述第1种情况,发动机或变速器的机脚损坏,导致挂挡时车辆振动。为此,应重点检查发动机和变速器机脚的状态。学生们认真地检查每一个机脚,经过仔细检查也未发现明显的问题。但是,变速器机脚看来起却都比较旧,发现机脚的中间螺栓位置有明显的损坏、断裂,这与我们之前分析的完全一致。更换变速器机脚后,该车挂挡振动的故障被彻底排除。在实训基地,学生们会遇见各种书本上未见过的情形,在汽车修理实践课堂,学生根据所学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逐一排查可能发生的故障原因,如果学生检查工作不够彻底,就会影响诊断思路,这需要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长期细致的磨练。

3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打破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落后社会发展需求,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它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提高育人的科学性。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设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开展。因此,我们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现代学徒制育人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激发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让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体系,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党海英.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