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7 09:19:58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1

摘要:为有效解决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职业教育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论,我校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梳理总结改革的过程和举措,得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实践在立德树人、育训结合、校企协作、以赛促学等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1背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在汽车领域运用越来广泛,对汽车维修岗位能力要求也在日益增加。通过对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后市场调研得出:从业人员岗位向快速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用人单位期望高,希望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强的毕业生加入企业。2003年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将汽车维修专业确定为未来亟需大力发展的紧缺专业之一,说明汽车维修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大,或者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质量与现行行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出现“岗多人缺”的窘境,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更多汽修高技能人才责任在肩。2014年我校汽修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维修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的课题研究,得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并分析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校内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欠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鉴于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汽修专业应按照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汽修专业培养目标体系[1],把行业技能标准纳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关键素质能力一体化培养,注重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多元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改革与实践或许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的逻辑路线[3]。

2改革的意义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4]。通过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元素,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通过创新与实践,探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之路[5];聚焦融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发展模式[6],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研判大赛在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政策;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将行业先进技术元素融入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和教学过程,推进产业先进技术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解决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

3改革的过程及举措

3.1对接岗位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2015至2017年,该专业教学团队利用队暑期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用工需要,熟悉维修企业岗位设置和职责,掌握各岗位从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情况,明确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程度。返校后召开赴企业实践总结和专项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会,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重新修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汽车机械识图》《发动机机械维修》等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标准,邀请省内外高职院校职教专家和企业专家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探讨,决定对接机修/钣金/涂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构了教学内容。

3.2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以《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汽车空调系统及检修为例,根据空调使用的特殊性和企业空调维修案例,将该部分内容设计为“空调有异味、制冷效果差、不出冷风、不出风”4个案例情景,采用了虚拟和实践融合,线上和线下结合,按照“三阶段、七环节”实施教学。课前任务,提供资源,在线测试,了解学情。课中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导入,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分析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操作要点和工作流程,制定实施计划;针对任务要求,设计仿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流程规范操作,了解组成,学习原理,基于平台及时反馈纠错,培养精准求精的工作意识;利用动画、视频、VR技术和实验等多种资源,合理选用教学方法讲解任务所涉及的原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实车维修示范操作讲解,同频直播操作重难点,示范工量具使用、故障诊断、维修件拆装的流程和方法,强调安全、环保、节约、素养等要求,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意识。

3.3模拟岗位角色,分组实训强化技能

2017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首批学员共计30人,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实行“体验式、实战化”场景的小组轮流定岗学习制。每个小组6人,包括接待员、安全员、记录员、监督员各1名,维修工2名,将实训车辆当成企业故障车辆实施维修作业,车辆来店维修保养时,接待员记录维修保养要求,保管车辆钥匙,在工单上记录车况,包括车主姓名、车辆外观、燃油量等,组长召集组员一起制定维修保养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保养作业时,从进厂到完工出厂都由1个小组完成,另4个小组进行评估打分;车辆涉及零部拆装更换维修作业时间较长时,5个小组在各自工位操作,维修作业时各组指定1名安全监督员,负责实训安全督查,操作完成后由质检员对作业完成质量进行检验,最后由教师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从团队协作、维修速度和质量等方面综合点评[7]。

3.4依托校企合作,落实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已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校企联合育人成效不显著。2013年,学校在省教育厅推荐下与上海通用(2016年后改为上汽通用)汽车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教育部—上汽通用校企合作“AYEC”项目,同年成立“通用班”,截至目前“通用班”已成功举办7届。大部分毕业生双向选择到本地上汽通用旗下4S店就业。在合作期间,一是利用便利曾承接上汽通用公司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赛前培训任务,届时邀请到全国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大赛知名专家、大师、工匠来校指导,帮助解答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困境和瓶颈问题,提高备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依托上汽通用大赛举办方牵头优势,联合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人民交通出版社、行业专家、合作院校和汽车维修企业共同参与开发的系列教材并为学校使用。三是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可得到合作企业车辆、设备仪器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赞助和支持,破解学校硬软件紧缺的问题。四是校企协商定期开放资源平台库、联合开发实训平台和软件,及时补充更新教学资源库,为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和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3.5做好大赛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

传承大赛中获得的经验,及时将大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专业教学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是对于在大赛中已有的课程,将大赛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课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或者通过大赛改善教学方法,将大赛的标准和情境融入相应的课程当中,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与大赛的有效对接。二是将大赛考核内容引入教学,规范实训作业,使学生能够最快、最大限度地接收到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工艺和最新标准,实现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协调发展,形成大赛与教学的良性互动[8],从“为比赛而教、为比赛而学”风气转变成“在比赛中教、在比赛中学”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效果[9]。三是大赛设备的再利用,除了参赛学生外,非参赛学生也可学习使用方法和技巧,体现大赛的普惠性。

3.6“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助力教师拓思路、强技能

为拓宽专任教师教学思路、提高实践技能,学校选派汽车专业负责人赴德国学习“双元制”教育模式;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浙江、山东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轮岗交流学习,体验学习“理实一体教学”,并引入我校试行;借助全省交通运输学科组牵头学校优势,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和名师来校讲座,普及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理念。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暑期赴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用工需要,熟悉维修企业岗位设置和职责、掌握各岗位从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明确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程度,返校后对标企业用工需要、岗位胜任要求和典型工作新任务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探索时代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提供借鉴。

4改革的成效

4.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在教学和实训环节将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巧妙融入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利用晨读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善良诚信的品质。二是重视学生“双创”教育,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锻炼学生创业项目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习惯。三是校企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将“匠心”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四是依托生活技能劳动、实训生产劳动,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五是实训环节适时强调安全、节能、奉献意识和标准化作业流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使专业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一是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二是根据岗位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可以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学习,实施“一专多能”培养,体现个性化需求。三是丰富评价手段,强化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落实,倡导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3创设环节、育训结合,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解决汽车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汽车维修厂的工作流程设计,每个环节设置精心挑选内容,明确流程方法,具体作业遵照维修手册规定标准,确保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实际生产,体现按岗培养、学以致用目的。此外,探索构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增加了教师赴企业锻炼的频次,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最新的知识,了解企业技术瓶颈,并将这些瓶颈困惑带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破技术瓶颈,在提高师生技能的同时,优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10]。

4.4以改革促研究,拓宽就业能力的研究广度

2015年以来,教学团队以大赛为抓手,总结得出参赛经验量化指标条目,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分析得出参赛与否和岗位胜任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其理论意义是进一步为改善技能人才结构供给、深化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理论研究提供素材,为研究职业院校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现实意义是立足我省汽修专业实情,探究参赛经验量化指标和汽修专业从业人员岗位胜任特征条目,丰富和充实了大赛促进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相关研究,为今后构建汽修专业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及特征要素提供了参考。

4.5大赛引领改革,师生成果丰硕

探索实施以大赛主导渗透实训教学、突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职业教育理念,每年组织师生参与各项技能大赛和交流活动,提升了专业影响力,提升了教师知名度。近5年,教学团队中1人为省级职教名师,2人为省级技术标兵,2人为市级“金蓝领”技能人才,2人为市级“教学新秀”,17人获得省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先后有4项省教育规划课题获得立项并开展研究。2013—2018年,40多名学生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20人获市级“大国工匠金种子”称号。

5改革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改革与实践成果是在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不断交流与探索中取得的成果,也为学校汽车专业进一步发展建设指明了思路:一是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实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建设。二是为交通运输专业大类建设提供参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适用于可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课程开发。三是促进省内相关专业建设,利用汽车行业职教集团平台,为各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探索,校校交流协作提供借鉴。

作者:徐照明 金安鹏 杨颖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2

1引言

在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整体上高职院校的生源规模呈现出扩大趋势,并且生源也表现为多样化特点,依据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分布,通常会涉及到高考、综合评价、中职对口招生、中职转段以及扩招等类型。调查发现,这些生源在入学时具备的文化基础与学习特性并不相同,这也意味着很难用传统单一的模式开展教学过程[1]。因此,在生源多样化的状态下,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具体调查情况,来探究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的应用。

2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特征,本次研究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详细了解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并为后续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奠定基础,在该专业招收生源来源分布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扩招学生人数,近几年该专业的招收人数总体上处于平稳水平,生源来源情况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生源来源分布中,综合评价学生作为最为重要的来源方向,通常在新生中所占比例较高,不过,随着最近几年的发展,其他生源来源的所占比例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也反映出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应该注重不同生源的差异性,结合当前教学需要,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开展,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3多样化高职生源特征分析

结合高职生源的具体情况,发现这些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学习经历与对学习的需求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单一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通过有效分析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特征,应当创建满足针对性、合理性的分类教学。

3.1文化基础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别

相对来讲,在有效判断上述不同生源的来源情况时,发现高考考生所具备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他们在高中接受过良好的文化理论教育,并且通常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基于高考考生的升学目标,他们更希望获得良好的教育。其次,中职对口招生的学生也会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常树立了明确的升学目标,总体上对待学习保持不错的积极性。而针对综合评价以及中职转段的学生而言,相比前两种生源其文化基础水平偏弱,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能就需要借助有效监督才能促进学习,另外,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较差。2019年,随着国家高职扩招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提供了再学习机会,仅当年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扩招学生3749人,其中高中毕业人数和各类中专技校毕业人数占比大致相当,约占总人数的43%。扩招学生学习需求迥异,学历提升需求、技能提升需求及素养提升需求分别占比为72%、17%和11%。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所有生源都按照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来进行,很可能会出现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难以掌握理论知识、无法跟进教学进度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还会因为成绩差而听不懂、变得更加厌学,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3]。相反,如果教师在授课期间过度重视这些文化基础较差的生源,主动降低学习的难度,会让文化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到教师所授内容太过简单,可能在思想层面上开始怀疑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影响到基础较好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积极性[4]。

3.2在学习经历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会导致管理方式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所拥有的学习经历存在差别。例如,参加高考的学生要经过高强度的备考学习阶段,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学生而言,通常拥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愿意主动配合学校与教师的管理工作[5]。而针对其他类型生源没有经过高强度的学习过程,在思想层面与管理层面的认知有所不足,尤其是在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的条件下,还容易暴露出逃课、上网、厌学弃学的弊病,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在高职院校学习就属于混日子,日常学习期间也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去执行,在不良思想及行为影响下,会干扰到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过程。

3.3在学习需求不同时学生的个人发展

规划也并不相同进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进行学习的目标也不同,对学习的需求与渴望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常来讲,多数综合测评学生或者中职转段的学生更倾向于获得大专毕业证即可,自身学习动力相对有限。很显然,对于经历高考或者扩招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在日后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通常对学历增值有较强的期望。正是这种差异,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别,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时需要分别看待。按照现代化教育理念,对于汽修专业学生就应当遵循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使其真正满足生源多样化背景下不同学生对待学习的需求。

4高职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

针对汽修专业来讲,在授课期间确实存在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总体上学生在该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要学习与汽车相关的诸多课程[6]。想要让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就需要对教学模式予以改革与创新。结合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教学现状,发现在汽修专业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理论和实践教学没有做到有效衔接,在整个过程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很难落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并且在实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较差。第二,就汽车构造而言,涉及到的零部件多而杂,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所有零部件知识,这也会导致实践教学总体质量低下,学生的成绩可能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第三,难以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出现旷课、迟到、上课随意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增大了老师的管理难度,加上教学期间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管理理念不满足现代化教学理念要求,也会影响到课堂纪律的维持。第四,学生在实践期间,由于表现的较为随意,没有对实践课程引起重视,操作时会出现暴力拆卸的情况。学生缺乏责任感,无法体会到汽车修理过程带来的乐趣。

5高职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研究

5.1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类

人才培养方案要实施合理的分类,确保能够满足生源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宏观角度出发,可以划分为成人与成才两种培养方式:针对学习需求不强的学生,可采用成人培养模式,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即可,旨在培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对于学习需求较为强烈的学生,可以采用成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成为汽修技师作为终极培养目标[7]。从微观角度出发,在遵循学分制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分层培养模式,有效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制度。对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依次设定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不同的学生对应不同的等级,学生在具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后,可按照预先设定的课程等级获得对应学分。例如,针对初、中、高级课程而言,在完成后可以分别获得2、3、4个学分。通过应用上述办法,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予以分类,使其按照自身能力来选择符合的等级,促使学生能够完成规定的学业内容。另外,还可以采用成果转换和学分认定等方式,有效节省出大量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2课程标准实施分类

学生在不同来源的背景下,具备的学习生源来源分布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高考18192126综合评价641175354中职对口招生41414246“3+2”中职转段36354143扩招——93911总计159305166180表1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生源来源分布(人)能力存在差别,涉及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在这种条件下,应当有效结合不同生源的特征,遵循针对性培养理念,合理设定课程标准。从知识目标与技能掌握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有效分类,以便提升学生教育效果,具体课程标准分类见表2。结合汽修专业课程特点,将知识目标划分为初级、中极、高级三个目标。首先,针对初级目标而言,则要求学生能够熟悉掌握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状况,对汽车维修业务的管理有所涉及;针对中极目标而言,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全车构造,熟知各部分工作原理;针对高级目标,则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汽车所有故障的诊断和相关理论知识。从技能标准角度出发,也分为三个等级。针对初级水平,要求学生具备汽车修理工艺、操作技能,能识图,可借助工具对汽车实施维修操作;针对中级水平,则对全车构造予以掌握,具有一定的故障诊断能力;针对高级水平,要求学生完全具备汽车综合故障的诊断技能,并在汽车修理完工后还能够凭借专业化的检验能力实施验证[8]。对于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情况,不同学生所树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并不相同。针对参加高考学生而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设定知识目标时,可设定为高级,在经过有效培养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汽修技能。相对而言,由于高考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程中并未涉及到实践操作,所以在设定技能标准时可以标定为中级水平。针对综合测评的学生来讲,这种学生通常在汽修方面具有较强的技能优势,不过总体上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薄弱的现象,在设定目标期间可以将技能标准设定在中级、知识目标设定在初级。针对中职对口招生的学生而言,由于在中职阶段已经接受过相应的汽修技能培训,有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应的汽修技能,甚至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过一等奖,但总体观察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因此,可以将知识目标设定到中级,而对于技能标准设定为高级。针对“3+2”中职转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有限,但是动手能力较强,可以着重培养其在汽车维修技能提升方面的能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汽修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知识目标设定为中级,而技能目标设定为高级。针对扩招学生来讲,这类学生绝大部分以弹性学制为主,修业年限为3至5年,为此要制定专门的扩招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国家对扩招教学的要求,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工作学习两不误的需求。同时还要以“产教融合、研教一体、校企协同育人”为特色,采取开放的办学思路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积极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扩招学生的知识目标设定为中级、技能标准设定在初级水平。

5.3教学管理方式实施分类

从教学管理方式出发,在对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学生进行分类时,可以从考核与出勤两方面入手。对于考核管理而言,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单一判断的管理模式,而应当有效结合分类课程标准,将考核力度向实践技能倾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并依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在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后才表明考核真正通过。例如,按照规定对于综合评价学生来讲,知识水平确定为初级目标,技能标准达到中级水平时,才能够说明通过考核。对于出勤管理而言,则应当改变传统学校作为管理主体的情况,通过有效联合学校、企业、家庭,构建起共同参与的管理框架,并结合学生的日常考勤、考试成绩、奖惩记录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再将其公布到展示平台后,便于随时查看高职学生的具体状况。在这种模式下,还能够发挥出监督作用,让高职学生从意识上引起重视,提高出勤率并保证学习效果,最终提高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层分类培养的质量。

6结语

本研究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合理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及在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对不同生源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教学管理方式上进行分类培养,最终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找到适合不同生源学生的最优教学法。

作者:杨晋宁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3

随着全国两会开幕,映入眼帘的是“双碳”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热词。“双碳”战略是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方向标和新动力,指导着汽车行业朝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在这一大背景下,催生出大量的新型汽修职业岗位。同时,汽车行业对新汽修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均提出新的需求。中职作为向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新兴产业输出人才的主渠道之一,是培养汽修行业人才的最有生的力量。“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颠覆了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做出紧跟“双碳”战略的脚步,研究基于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培养的人才内涵,缓解汽车行业高素质维修人才用工荒,汽车后市场需求与学校前端培养脱节的问题。

1“双减”战略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

1.1汽车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

在2019年全国碳排放量公布结果中,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所占比约为10%,迫使汽车行业迈向节能减排的“双碳”战略道路。近年,得益于汽车业内共识和国家政策支持,汽车产业结构迅速发生改变,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刺激着汽车产业向“双碳”战略目标升级。在2021年,未来汽车生态大会上,孔逢春院士提出:汽车行业加速转型的主要表现是在低碳与能源两方面,故而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是汽车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显示,于本世纪2025年,我国新车销售总量中应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是新能源汽车。据公安部截至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销售量连续占据全球第一;《中国制造2025》显示,电气化、节能减排是汽车行业必然趋势。这些热点新闻无时不体现着汽车行业在往“双碳”战略所指向的方向前进。

1.2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不可逆的国际趋势

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带来的能源来源多样化,汽车性能高效化、汽车排放归零化的优势促使着各国都纷纷制定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其原因在于追求更加安全、高效、舒适的新能源汽车,追逐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追逐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在各国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中,日本考虑从2035起禁售内燃机驱动的传统汽车;德国计划2030年开始禁售;英国则将从原定2040年禁售的计划提前5年;中国在公共交通等领域开始“禁燃”工作,我国海南省更是率先区域性“禁燃”,宣布到2030年海南省将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并逐步全面引进新能源汽车。

2双碳战略下汽修人才培养的新变化

2.1双碳战略下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在“双碳”战略下,燃油汽车既没有被取代,而新能源汽车又异军突起,占据时代的新热点,并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和潮流,先有广汽、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斥巨资投入新能源汽车开发,后有小米、华为投身量产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对于汽修人才的新需求便体现在面对新能源汽车时,既能在学习新能源汽车理论知识中加强实践实训,又能在实践实训中继续补充新能源汽车新理论的学习;既要在熟悉传统汽车维修技术中验证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知识,又要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新旧技术交替中保证维修技术人才能适应汽车产业的发展。传统汽修行业固然可以延续以往对维修人才的需求,对燃油车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发动机及其他机械部件进行检测维修;而“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的情况,汽车维修行业需求有了新变化,要求维修人才既懂得如何检修燃油车又能学习并能运用最新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例如检修混动汽车时,要求维修人员要突破以往传统汽车维修的局限性,在原有的传统汽车知识上分辨和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再例如,检修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时,要分辨与传统汽车的蓄电池检修步骤有何不同,还要区分类别不同的新能源汽车之间蓄电池检修步骤的不同。

2.2中职汽修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在人社部的2021年度“最缺工”职业排名中,汽车生产线操作工、零部件再制造工以及汽车维修工名列前50。明明市场极度需求汽修人才,为何会出现用工荒?其原因在于一是中职汽修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差强人意,汽车维修企业在“双碳”战略下不得不严格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谋求跟上时展,但往往因为学生仅有中专学历,给出的待遇低,且中专学生多为眼高手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分析得知,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身为最低等职业教育,学生动手能力还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阶段,在面对新的维修问题上处理能力和经验极为有限。二是中专生到维修企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少,接触大多是一些不需要操作技术工作的工作岗位,不仅待遇低,更重要的是得不到成长,再加上没有“老带新”、“团队研究”等形式的职业成长途径,光靠学生自行摸索,以中专学生的知识储备,几乎是得不到任何长进,久而久之既不能吸引学生留在企业,又不能填充企业缺工的大坑,长此以往,汽修专业的学生便对行业失去了信心,转行到技术含量低、职业天花板底但工资待遇较高的销售行业,造成汽修从业人员的流失。三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即便是签订了战略合作的协议,也往往对自己的维修技术加以保密,单方面接收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使得学校方既不能掌握企业需求,又无法及时了解最新汽修技术,因此培养出来的大多为职业观不正,职业素养不高,操作技术落后的学生。

2.3培养汽修人才的中等职校新规模

“双碳”战略促进汽车行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倒逼着职业院校要随汽车行业的转型而改变学校规模。中职汽修人才培养规模应转变为给汽车市场培养出操作技能高、理论知识新、职业针对强、学习能力足的市场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着眼解决培养的人才与汽车市场需求脱轨的矛盾。一是要求学校创新实践教学新规模,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统教学方式陈旧的影响、办学条件不知足的限制、教学技能落后生产的原因,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上多与市场需求不符。二是市场导向思想新规模,要求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贴合素质教育的本质,鄙弃在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典型的工匠精神,加强德育教育。三是校企合作新规模,要求摆脱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各行其是,缺乏合作的渠道的窘境,摆脱职业学校不了解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企业没有途径参与学校的教育方式,以致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

3“双碳”战略下汽修人才培养的路径

3.1完善市场导向下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学生就业的职业为方向标,完善学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促使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体系与课程实验、学生实训、企业实习融为一体,着眼于在教学情景中运用现实工作场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当参考于现实工作场景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认清哪一些是工作要点,哪一些是工作难点。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必局限于1:1的理论实践课程比,教学重心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操作中补充学习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中注重操作能力的提高;更应该分析会同本校的教研部研究汽车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适应性的调整课程的设置,补充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地方性课程,邀请当地汽车行业优秀人才、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展开交流会、分享会,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满足学生的职业感,并分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展望,促进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的认知,以真实的案例开了解到汽车后市场中的必备技能,让学生自主建立学习目标,自主构建职业框架,明白岗位要求,提高自我效能感。二是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体系的一员,占据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构建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就业,就业可分为升学和服务一线,无论是哪种就业方式,都要求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体系。这要求学校的改革措施要以就业为主,坚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适配性,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设计方案中,区分好学生就业的类型,侧重于将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训任务、企业见习实习三步骤与实际相匹配和就业相贯通。区分就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认知自我职业框架,例如走升学路线的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结构、组成;走企业就业路线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连贯性地进行专业实训,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确定好职业能力的目标,贴合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构建职业能力体系。三是构建“课证融通”的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培训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学校想透过社会的发展来促进教学改革,就需充分开展实践教学“课中有证,证融课中”的教育特色,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课程的线,串联起企业人才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学校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对汽修专业所考取的证书“是什么,怎么用,有什么用”得到充分认识。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按照标准来要求学生做好每一个实训步骤,相应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职业证书和扎实技能水平作为就业时的竞争筹码,提升职场竞争力。四是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拉近与企业之间距离,将企业用人需求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文化交织专业文化、工作环境融入学习环境,将企业的真实需求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五是建设骨干师资团队,形成懂专业、懂技术、懂产业的实践的“双师”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师资培训,培育一批年轻骨干师资队伍,并形成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师资团队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响应宋磊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部署》的讲话,积极参与“职教国培”,探索教师1.5年脱产学习、1年在岗学习模式,在学中用、用中学。一方面派遣教师到企业、培训基地学习或培训,另一方面启动兼职教师特聘计划,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3.2完善德育引领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领帅和灵魂,唯有立德树人方才能培养真正企业所需人才。一是立德育为先,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将思政元素贯彻在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的向心力,保持崇高的职业理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职是职业教育初级阶段,在实际中学生存在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能力较低。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其加以引导,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要鄙弃等级观念,把学生摆在同等地位。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育,汽修专业学生在养成职业道德之前,必将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时候家长需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社会层面则需提高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共识,鄙弃职教低人一等的思想。四是营造德育氛围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构建职业人物事迹精选,开设多种多样的校园和企业汽车行业文化活动。例如,确立校园汽车文化节、建立汽车协会等,在校园中形成“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知情意行的德育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课,解决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认识不清楚,学习掌握技术和眼前的利益关系不等效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终身受用,把就业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

3.3深度开发校企合作产业交融

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合作,共同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是汽车新技术运用的主阵地,而学校总是滞后于新技术的运用,甚至部分学校还教授着淘汰已久的技术。学校只有与企业多联系,多沟通,依靠企业资源,与企业共享技术与设备,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培养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有用人才。除此之外,仅凭学校自有的实践教学设施,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汽修行业的,要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形式来提升学校规模以及师资的规模,从而达到规模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在学校教学日常中引进企业,同企业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服务怎么样的市场,在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怎么样的实习实训项目,探寻企业的考核方式来改进学校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业方向的落脚点。校企深度合作的最有力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掌握到维修企业的最新工作流程,最典型的工作任务,能使教师协同企业专家进行校企课程研究,以自身教育性同企业专家的职业性结合,促进教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设计上是基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并采用企业工作过程来进行实践教学。

作者:李桂中 李阳洋 单位:广西桂林农业学校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4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面经济的提升,汽车成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出行工具,在汽车日益增加的局势下,汽修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基于此,中职院校结合时代的需求在校开设了汽修专业,为社会输出高质量汽修人才,一则可以满足大量中职生就业,二则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提升人才的应用型技能,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利用现代学徒制度来加强人才的培训力度。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现代学徒制度实行起来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现代学徒制度的教化功能,应对现存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问题探究出应对策略。

2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专业中构建的意义

关于现代学徒制度,是中职院校在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惯用教学制度,即院校与企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采用理论与实践兼并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推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1]。与此同时,将现代学徒制融入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实践中,既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感,学生在实践中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还能进一步感受学校之外的教育,感受两种教学文化的异同。学生在院校内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育,大部分中职院校也创建了相关专业的实践基地,但是学生较多,实践场地有限,学生的实践课程难以有效落实,而利用现代学徒制度实施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学生在企业接受的主要是实践学习,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技能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如此一来,在院校与企业的双重教育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较好,符合企业的招聘要求,学生则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在接受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可以直接步入该企业工作,如此一来,学生的就业就会得到解决,而就业正是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安排专业指导教师

一般来讲,按照中职院校的育人要求,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至少要安排三名教师完成育人工作[2]。对于中职生而言,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因此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多元化培养,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数量并不绝对,具体需要结合专业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配方案。以汽修专业为例,这三名教师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学教师,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这三名教师的教育侧重点各有不一,分别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的综合发展。

3.2校企合作界定育人方案

校企合作教育是中职院校教学固有的一种文化特色,院校与企业的教育方向各有不一,相互合作完成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校方与企业积极展开调研,明确市场的需求,并依附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共同制定育人目标,力求将学生打造成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3]。对于学生就业而言,企业的教育更胜一筹,因为对于汽修专业而言,实践技能远高于理论知识,理论只是辅助理解实践程序,因此为了学生的就业率,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须推崇,发扬各自教育优势,共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输出专业汽修人才,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签订第三方人才培养协议

三方人才培养协议需要院校方、企业方、学生个体共同商议,无异议的情况下在互相监督中签订协议,院校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即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专业教师。院校高层领导与企业高层领导相互商议,主要处理校企合作期间的重大型问题;中层领导负责培养协议的执行以及各项管理工作;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专员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规划就业。三方协议的签订对于三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帮助,在院校方的见证下,学生多了实践机会,企业方虽然肩负了学生的实践培养教育,但是学生也在企业实践中付出了劳动,对于学生而言,有足够的的舞台展示自己[4]。

4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

现代学徒制度是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门制定的一项育人制度,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具有较强的辅助性。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在实践平台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但是当前存在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学徒制度,这一点或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坐在课堂学习,抑或者在院校内部构建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践[5]。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步入企业实践,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上,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难以接受,或者说适应不了这一教育制度。据教师反馈,部分学生到了企业学习期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尤其是在新环境中,感觉心理压力也在无形中不断增加。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现代学徒制度的有效执行是不利的,也会进一步降低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效性。

4.2授课人员自身存在不足

在现代学徒制度执行中,企业要与院校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力求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院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内容,而企业的培养职责是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然而在当前现代学徒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显著一个问题就是授课人员自身存在不足,此处的授课人员包括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在现代学徒制度下,汽修专业中学生的录取原则是与汽修企业一同制定的,确保可以在接受教育中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6]。但是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在培养学生中都存在自身不足的情况,如院校教师常年都在研究教材,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倒背如流,传递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权威,学生学到这些理论知识在口头表达中可以获得相关人员的认可。由于教师长期在校内授课,对于实践方面的技能掌握尚且不足,同时对于新时代的各项实践技能掌握并不全面,在实践教育方面稍显不足;而企业指导人员恰好相反,这些授课人员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汽修方面技术过硬,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充分,难以将大部分情况通过术语讲出,学生难以领悟其中原理,学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授课人员自身不足问题是现代学徒制度执行中最显著的问题。

4.3院校教学资源或有局限

在现代学徒制度执行过程中,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较为显著,在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协助背景下,学校的教学资源需求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而教材资源的局限性极大阻碍了现代学徒制度的有效落实。关于当前部分中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学设备尚不完善。为推动现代学徒制度在院校内部有效进行,教学设备是当前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部分中职院校由于经济紧张,难以在教学设备予以投资,导致教学设备问题一直难以有效改善。而这一问题就成了阻碍现代学徒制度执行下去的首要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也在设备的影响中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院校提供的教学场所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7]。汽修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学并不止于课堂,还需要院校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更多的教学场所,用于满足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培训。但是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场所方面,并没有做到额外修建,或是由于专业较多,院校场地有限,难以开发空间构建更多的教学场所,抑或是由于院校资金有限,难以在教学场所中投资精力财力人力,致使教学场所单一。

5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修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1辅助学生适应现代学徒制度

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各自教学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教育中实现育人目标,为学生出校门之后更好的就业提供基础。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院校应引导学生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含义,明确其教学价值,遵循院校的育人计划,在学校积极与教师配合,在企业与指导人员配合,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尝试适应这一育人制度。在加强学生主观意识的同时,院校还应进一步辅助学生适应现代学徒制度,具体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对学生展开帮助:第一,将院校内部汽修专业的学生聚集起来,班主任明确告知学生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功能,将其内涵价值一一传递给学生,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教育机制。在座谈会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建立的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学生在听讲中遇到任何问题班主任应耐心解答,一一解决学生的质疑,避免学生出现不理解的情况对于这一制度产生不认可的心理。第二,院校可以尝试邀请企业技术指导人员来校讲解相关知识,讲解当前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讲解学生步入岗位之后做什么,也可以将一些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抑或者当前汽修行业的发展前景等,在讲解的过程中,与班主任相互合作讲解,引导学生在进一步了解现代学徒制度对于后期步入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专业人员的讲解中,学生对于步入企业的兴趣也会进一步提升,至少也能降低对于企业实践的恐惧感。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通过小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将小组视为一个团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考核,用成绩评比来鼓励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相互进步。在学习理论与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学生都可以将小组作为一种情感寄托,组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讲述一些实践中的趣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谈笑风生中降低实践恐惧,进而适应现代学徒制度。

5.2提高授课人员专业能力

上述提到教师教育和企业指导人员教育各有不足,这一现状极大影响了学生的相关技能学习,为提高现代学徒制教化功能,改善这一现状是必然趋势。而提高授课人员的专业能力就是核心话题,结合汽修专业教学特点,提高授课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从下述两方面进行:第一,在信息化背景下,院校专业教师可以和企业内部指导人员加大交互力度,构建单向交流平台,在平台中相互分享知识,相互对方的特长[8]。教师向专业指导人员讲述一些理论知识,专业人员可以向教师讲述一些实践操作程序,也可以讲一些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等内容。同时,院校应构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积极组织举办各项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弥补各自教学中的不足,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互补。第二,为了落实育人目标,教师作为教育中的执行者,首先自身应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度的内涵价值,只有自己足够领悟,才能将其有效传达给学生,贯穿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中,同时还要辅助企业指导人员明确其中内涵。中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会,让这些指导人员亲身感悟学徒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亲身感悟中进一步理解现代学徒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5.3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空间

教学资源的不充足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阻碍现代学徒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解决教学资源是当前亟待完善的首要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两点展开:第一,中职院校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尝试资金规划,尽可能预留设备改善的资金,为学生的教学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假设资金在分配过后依然处于不充盈的阶段,中职院校可以尝试与合作企业沟通,可以换一种合作模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企业的支持。总而言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学设备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学徒制度下,拓展教学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只有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才,才能确保学生走出校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9]。第二,以汽修专业为例,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汽修的实践技能不能忽略,在企业学习期间,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在院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进行培养,这就意味着院校应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只有在校内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期间有足够的基础,也能明确企业指导人员的各项操作程序。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学徒制度的实施下,中职汽修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干扰这一制度的有效执行,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度的发展,笔者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问题进一步指出了指导策略,希望对于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张元志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