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6 17:37:54

内部风险管理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预警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学校规模和教学质量不断扩大提高,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结构呈现出越发复杂的发展趋势,同时市场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阶段,高校在经营过程中将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所以,在开展高校管理阶段,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轴心来开展高校的内控活动,对于高校的风险防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具体指的是一个组织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并有效保护组织的资产安全完整性,并确保会计信息资料准确、可靠,经营方针可以良好贯彻执行,同时保证组织的经营活动具备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在组织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手法、手段措施与制度的制定,其控制要素包含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大内容。

(二)风险管理概念

风险管理是企业单位、机构等社会组织用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的估测、通过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可能是组织、个人、家庭,整个过程涵盖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以及对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估等等。当前,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独有的学科。

二、以风险管理为轴心开展高校内部控制的途径

(一)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对内控的评价和监督

高校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对其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质量、运行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在高校开展风险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围绕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所以在开展高校内控活动时,高校风险管理机构也应该承担起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①高校的风险管理机构应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高校内控体系的建设、运作开展深入研究,在充分考虑高校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聘请校外内控专家、联合高校高层管理者共同制定高校内部控制整体目标,并将高校风险管理的理念同高校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融合,确保高校的内部控制目标、风险管理以及内部管理机制处于完全平等的高度。②高校要从风险管控评估入手,定期或不定期在高校内部组织学生、教师开展内控理念培训、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充分考虑各部门运行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将高校风险管理目标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内控负责人身上,对其施行责任制管理,同时风险管理机构需要在内控体系运行期间,对高校内每个部门以及部门的内部控制负责人员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具体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在管控方式上,可借鉴当前企业中主流的自我评估法,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效果、有效性的评价工作,确保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更好的落实。最后,需要全程化的开展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将内控体系贯穿于整个高校的管理体系中,因只有对内控实现全程的控制,才能够准确的将风险管理落实,使高校内控实现日常化、规范化,最终让内控和风险管理有机融合。

(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风险预警体系

在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和活动时,首先高校必须明确,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其主要目的并非是对工作人员加以控制,而是对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规避。最有代表性的当属2008年美国发生那次特大次贷危机,这一次次贷危机十分严重,无数家企业受到了波折,而经过分析,这次次贷危机主要诱因,就是不具备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所以,若想要让一所高校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构建高校风险管理以及预警体系: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高校在开展风险管理为轴心的内部控制活动阶段,应该建立健全的、覆盖高校全员、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防线,在投融资活动中开展财务风险预警、在开展科研、开展教学、办理招生活动阶段也融入风险管理的要求,总体来讲,就是要将风险管理提出的要求,贯彻到高校所有经营环节当中。2.建立全程风险监控以及预警机制高校开展的风险管理,必须具备固定的管理模式,在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分的方式,对风险开展全程的监控,并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机制,对各种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制定一套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同时对每一个指标都进行全程、动态的跟踪监控,实现对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管理,以便于高校及时发现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在高校内部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高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有高校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才能够有效的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内控环境期间,高校管理者必须提升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所有人员对风险的理解程度,虽然一些高校的高层已经普遍接受在内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但对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和运用上仍不够系统,缺乏关联性,高校需树立完整、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就要求高校首先对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遵循现代高校治理要求,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各层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中的职责,实行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将部门范围的风险管理,扩展为全校范围的风险管理,将原本仅是个人行为的内部控制,转化为整个高校全员开展的管理活动,使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

(四)加强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

在高校开展工程项目招标期间,会涉及很多的部门,同时存在很多风险管理点,主要包括:①招标文件规范性差,文件信息不具体、不明确,进而造成文件内容存在差异,缺乏可比性风险;②评标过程缺乏公正性和公开性,区别对待关系户与其它投标单位;③招标信息泄露风险。针对上述的风险点,高校需要围绕如下措施来加强风险的管理:

1.定期组织部门全体人员,开展廉政文化培训学习,提升全体人员风险意识和廉政意识,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2.合理设定工作程序,对采购程序开展分段管理机制,确保做到采验分离、用采分离,依据工作程序来合理划分每个岗位的权限;

3.强力执行监督机制,在开展工作期间,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督程序,并良好落实,主动接受学校的监督,同时学校要单独设立监督部门,对招标、采购期间的参与部门进行跟踪式的全工作程序监督工作,保证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五)加强校园安全风险管理

学校的安全管理,直接关乎着学生、教师的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我国高校普遍具有人口众多的特点,其风险管理点,主要在于校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为了加强对校园安全的风险管理,高校应围绕以下内容开展风险防控工作:

1.提高领导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

2.完善、健全安全制度,让安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安全防控队伍的体系;

3.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对新生、老生都要定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4.强化高校的治安管理,规范校园交通工具管理制度,确保校园内的交通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校具备更好的风险防范能力,就需要开展以风险管理为轴心的内部控制活动,由高校的风险管理机构去评价内部控制体系,打造高效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将风险管理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使风险管理由管理机构负责转化到全员负责,加强高校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期间的风险管理力度,加强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力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构建校园安全环境,将内部控制由个人行为转化到高校集体行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风险防范能力与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支南,王超辉.论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高教探索,2016(1):16-19.

[2]单英贤.关于高校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融合的研究——基于美术院校的视角[J].中国总会计师,2016(4):108-109.

[3]张稀.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5):4-4.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联系与区别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扩大发展成果,提升经营效率,最大限度地获取可利用的资源,达成实现企业各项战略目标的愿景而在企业内部采取并实施的多项控制措施、计划、活动和方法等。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管理,是指对能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和产生的后果程度来确定风险的大小,权衡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依据企业风险偏好来决定采取何种控制措施,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联系亦有区别,需要辨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全面、准确处理和利用二者在经营管理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从重合的关键要素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交叉、共同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作业,协同作用于企业的发展效果。

(一)最终目的一致———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旨在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保障企业各项活动合理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共同目的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产生更有意义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都主要有三类:报告类目标、经营性目标、遵循性目标。除此之外,风险管理还增加了战略目标,也意味着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注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性质相近———动态过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表示一系列

活动及过程,而不是结果。内部控制强调的是内部活动,风险管理强调的是管理手段,二者均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表现为时间上的周期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而不是表现为静止状态的结果管理。从动态的过程管理上看,二者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并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时段。

(三)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打好基础和支撑

从历史沿革来看,内部控制比风险管理出现的更早,发展也较为健全。从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管理方法来看,风险得以防范和规避,是其终极目标,而这正是内控最基本的功能所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有内控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支撑。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才能更好地识别、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在健全内控措施和制度、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和流程节点的基础上,可增加风险工作的便利性和协调性,提高风险工作的效果,各方面协同作用,使得企业各项活动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下有序进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保障公司利益。

(四)风险管理为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和便利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合理有效,离不开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而风险管理工作恰恰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准确识别、分析和评估企业经营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实施有效的监测与预警,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运行提供便利。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内部控制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企业的发展要求,且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模式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一)控制范围不同

内部控制更多的是对企业内部的管控,主要针对事中的过程和事后的效果进行控制和监督来实现自身目标;而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对企业整体的风险进行管控,不仅仅是企业内部风险,还包括企业外部风险,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全面识别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随时保持监测和管控,使各项活动都能在预期的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出现突发的无法应对的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二)实现方式不同

内部控制是通过各种融合的制度规范、活动过程、组织架构及执行机制的方式,开展各类有序的控制事项,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按照既定有效的过程开展,对过程中的风险加以评估和监控,最终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主要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测试,对测试出的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规避其现在及未来可能会给企业利益带来的损失。值得一提的是对机会风险的鉴别和控制,机会风险是企业经营的一项特殊资源,把握控制得当,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若把握控制不当,也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三)风险对策不同

风险管理强调主动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判断,更加关注的是预防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技术方法,对风险采取控制、规避、转移、承担等多种措施,降低企业在运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损失。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事中及事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

四、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传统的模式,在实施中缺乏有效支撑,往往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如很多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停留在建章立制,以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设立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但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动态的过程管理,而非静态的结果管理,需改变这种理解模式,将其运用到企业实际经营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很多企业没有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在收集分析数据、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等方面控制不到位,不能起到更好地控制作用。

(二)风险意识薄弱,缺少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质量及速度,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现阶段,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缺少风险管理意识,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形同虚设,使得企业在面临风险时,无法有效应对,造成巨大损失。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分离

二者在内涵、要素、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重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联系起来共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现阶段,企业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并没有结合联系起来,而是各自独立,甚至各自都无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作用效果上大打折扣。若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加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技术条件。如在涉及人民健康安全的医疗行业,风险管理尤为迫切,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为便捷,在另一部分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的报告要求,以内部控制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更为适合。

五、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创新内控模式,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

随着风险管理的不断深入,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要加强“风险主导”型内控理念的认识,将关注点放在提前预防未来很大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不确定事件,进一步深化完善内控系统,深入做好内控工作的革新,这样,才能取得更加有针对性的效果,才能使得内控工作更加具体有效。相比较而言,风险管理的涉及程度更为深入一些,也引进了诸多方式。现阶段,革新内控模式势在必行,建立新型内部控制,以提升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稳定。

(二)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领导及员工的风险思维,加强对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视。从企业整体层面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依据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设计风险管理流程,同时规定好各自的职能,形成企业的风险整体架构,落实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识别、分析和监督反馈系统,方便于更加高效地监控风险管理的成果和效率。

(三)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要想切实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必须引进和培养相关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实际业务能力,使其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贡献力量。六、结语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保证企业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至于出现脱离正常运行程序的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损失,同时也为开展风险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为更好更全面的识别风险事件提供便利。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高效预防、规避和把控各种风险的发生,及时降低可能导致的威胁,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为其更加合理化增强保障力度。企业应积极探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随着各自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改进,二者应该是既有交叉性,又有独立性,最终融合作用于企业经营中。因此企业应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恰到好处地将二者融合运用,才能保证企业稳定运行,甚至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洁.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与区别[J].中外企业家,2019(36):22.

[2]袁崇双.风险管理视域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J].纳税,2019(25):279+282.

[3]赵颖红.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及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刍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9(11):60-61.

[4]王云.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J].管理视察,2020(05):23-24.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3

1.1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控制除了关注传统的内审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促使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的自身特点,其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是企业内部成员,其利益同企业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不同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高层次的监督部门,其风险评估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足以引起管理当局的重视。内部控制的独立地位还便于其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政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短期计划的调节,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控制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控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财务造假案导致了安然、世通等跨国大公司的破产,同时也导致了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我国也曾出现“银广厦”、“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坑害中小股民的事件。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全球引起了各方对民间审计机构诚信问题的探讨,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思索。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1.2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自然发展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历史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COCO在解释广义的控制与风险时论述道:“‘领导’包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选择。‘风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作出选择后遭受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正是机会的对应物。”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害相关者(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等)创造价值的,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机会的利用。另外,对股东价值的威胁也不仅来自经营者会计舞弊等内部因素,还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等。

1.3技术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在联系

2.1它们都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2.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

(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方面都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2.3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riskmanagement)的新观念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3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例如,在内部控制发展的早期,市场上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条件都不充分(如计算机系统、统计学理论、数量模型、对冲工具与保险等),这时内部控制包含(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例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问题,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

[2]周兆生.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7.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完善意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经济社会学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不管是资金的配置问题与运作问题还是资金的利用率问题上,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都至关重要。为促进高校更好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并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1]。但从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因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些许缺点和不足。本文旨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说明。

一、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关系——以S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设置为例

S高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建校的,该高校属于部级的大学生关于创业创新的训练地,是作为我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所支持建设高校,也是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及医生的教育计划高校。该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工作任务,为国防事业建设与当地社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才,既服务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人才保证。(一)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任何一个高校单位而言,都是通过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比如,S高校如果在同其它高校相比较的情况下还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我们一般会认为该高校是具备强有力的监控措施,无形之中为保证正常经营活动效率与效果的取得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2]。(二)财务风险决策的科学来自内控制度的科学。这一层关系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点,科学内控制度保障了财务风险决策的科学。在S高校内控制度中,高校的制度建设将决策的方式、步骤及人员组织等流程予以明确规定,既可以有效避免决策的错误性以减少失误决策的出现频率,也提决策的可预见性为降低风险提供保障。第二点,为保证若干个管理项目得以规范完成,就要求高校内控制度规定着足够明确的人员分工,坚决防止彼此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三)财务控制的健全有力防范财务风险发生。高校自身的管理实质是对其本身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但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指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控制的健全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障,能有效做到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漏洞以及危害较大的财务危机进行超前的管控,如S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分为财务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收支业务管理制度三部分为有效防止管理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二、内部控制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一)内部的监督力较小。以我国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为出发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趋势呈现着往多元化方向靠拢的规律,不再是单一的模式与体系。但针对相反面来说,对当前高校发展来说,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旧存在着内部控制监督力较弱的趋势和现象。归根溯源是缺乏相应的并较为完备的高校内部监管督察体系,以至于想做好高校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特别困难,更难以较好开展相关工作[3]。所以说,做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不仅需要高校实现的更好运作流程,还需要有着更多便利条件,专门对高校的教研工作进行服务,最终能让下发给高校的科研指标达到相应标准性与一致性的要求。(二)欠缺内部控制的意识性。不得不说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相关人员的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存在着许多名为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但却缺乏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对内控环境、管理风险评估以及控制活动等内制意识中的各重要因素缺乏充分理解与掌握,高校内属于一个整体的财务工作人员有着较为薄弱的内部控意识,常常会引发内部控制意识难以更好应用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严重后果。

三、内部控制下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一)构建高校内制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形成稳定有序的制度规范,因此高校的领导层或是享有决定权的管理者对财务方面的相关生效法律法规及重大国家政策都应该有着十分熟练的认识与了解,而且还不应该就此满足,应在高校现有的内部控制监管与督查的基础之上,针对性的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制定一系列的关于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管制体系以确保高校内财务人员具备相对应的较高素质水平,能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监管与督查体系的合理科学性。比如,事前监督控制的加强,可以科学合理预测高校内各经济项目的所有经过,从而保证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高校实际的财务计划与预算,使得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在高校得到合理的分配,发挥资金相应的作用。高校事中监管督查的建立,能让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及时的进行监督与管控,保证手下的各项财务工作的及时开展并完成,还能随时跟进并发现所管辖财务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做到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做出有效解决方法,大力的保障了各财务健康运作[4]。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内的各项财务风险管理能有序有效的进行着。(二)强化内控意识。不仅高校领导与享有决定权的管理者要认识到内部控制意识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决定性,而且要也应及时向高校内相关财务工作人员传授相应的内控意识。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规范培训,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将自身作用与专业价值发挥出来。再者,找到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也非常的重要,强化高校下工作人员内控意识,并从高校预算管控、财务管理收支及报销管理等多方面一起开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以保证高校内所使用的笔笔资金都存在于高效控制和监管的范围内,实现资金收支的科学性。所以说,基于内部控制而逐渐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管理各工作顺利完成。(三)加强风险评估工作。在进行有关高校物资的采购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时,一方面要对各种要素进行考量与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也需持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所包含的风险评估与防控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从高校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有关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时,要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理念,构建出科学的内控管理模式与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将管理制度做到真正落实于校园每个角落与每个个人,将内控管理制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做好风险评估与防控两方面的工作,就要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将风险在萌芽阶段就有效扼杀,当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确实实施时,才能有效地保证校园内各项工作能够完全开展。

四、结语

高校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在所有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二者有着天然性的紧密联系。为促进高校能够实现更好发展,就要在高校内部控制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不仅需要构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关键是将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到实处。当然相关高校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一方面本着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吸收专业知识,以提高综合素养能力与专业技能技术,另一方面要保证配合高校内各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以实现学校更好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仙飞.基于内部控制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要点[J].时代金融,2018(6):168-168.

[2]王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及内控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17(8):42-42.

[3]赵雅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相关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7):123-124.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5

本文作者:孙福梅工作单位: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审计中心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的优势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有效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风险管理既是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合同管理部门等,只能对其所管理的领域或经济事项的某一阶段的固有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优势在于,首先,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经营战略等领域,而且可以监控经济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其次,内部审计不仅重视会计信息,而且重视经济信息、产业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使其可以通过对所掌握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汇总、归纳、综合分析和提升,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共性问题、体制和机制层面的缺陷和风险,进而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内部审计在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的优势由于企业职能部门和内部组织直接参与企业内部经营和风险管理,出于对单位和部门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职能部门和内部组织有可能不会将其所掌握的所有风险毫无保留的上报到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而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过程控制风险。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或总经理负责的机制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不存在像职能部门和内部组织那样的小团体利益,因而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较好的完成其他管理部门不能完成的风险监控和风险信息沟通职能。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函数,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途径有两种:即风险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两者既各有区别相互依存。内部审计部门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剩余风险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高风险领域,合理设计进一步实质性审计程序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做到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以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为审计对象,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详尽而精准的风险管理审计为风险导向审计指明了审计方向,明确了审计重点,是成功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条件。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是对风险管理审计的进一步延伸,在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上,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剩余风险较大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提出进一步减少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和建议,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风险管理审计:(一)分析风险环境,识别风险事件风险环境是指是指妨碍组织经营目标实现的经营环境,既包括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外部风险环境,也包括企业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文化、诚信与道德价值、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与权责划分等内部风险环境。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经营环境及其变化的详细分析,观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整个市场的经营风险水平,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以独立的推断企业存在的潜在重大风险,并比较全面客观地判断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剩余风险。(二)评估风险级别风险管理通常要求采用风险评级和计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排序。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的适当性来评价风险。对一些难以客观量化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凭借职业判断,采用主观估计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审计对风险的评估不仅要看概率,而且要看影响程度。如果只关注概率,低概率的事件有可能会被忽略。但低概率风险暗含的突发因素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相互联系的、不断演变的连带反应,使事件变得越来越严重。(三)评估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对于经过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企业都要经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作出接受、规避或分散风险的决策。当风险超过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不能接受或无法经济有效的加以抑制,为避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有可能采取放弃该项目或计划的做法。对于大部分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行动,将不可接受的固有风险转化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如分析性复核和详细测试程序,对企业采取的风险控制及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估企业风险回避的合理性、减少风险措施的有效性,是否出现了新的风险等。分析时应考虑:组织内是否对风险达成共识;影响组织保值增值的主要风险是否被识别;风险分析是否围绕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弱点、发展速度与相互依存等;不同的情况是否被评估和进行了负荷测试;是否着手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应急计划;风险评估及降低风险计划及步骤;与谁沟通、沟通周期及沟通的有效性;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水平;是否有审批高风险决定的政策、程序并遵照执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是否对风险管理活动满意等。(四)风险信息沟通内部审计部门从评价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查找各领域的管理漏洞,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风险环境中出现的新的风险和变化作出职业判断,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独立评价,并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组织内存在的剩余风险以及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但并不参与风险管理程序的建立和运行过程,而是在企业已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再监督,目的在于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健全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医院财务;风险管理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对企业来说起步较晚,在支出管控、预算、内审监督与保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之处。由于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医院财务管理往往会出现控制不当的问题,增加运营风险。因此,医院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贯彻执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改善财务现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进而确保医院运营安全。

1医院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制定、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和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而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对单位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进行风险管控[1]。内部控制主要目标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2医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数据来源分散,获取不及时。医院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较多,涉及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物流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OA)等。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HIS中记录,财务预算在预算系统完成,科室成本核算在会计系统完成,员工报销在OA系统中完成;各系统各模块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系统之间、模块之间缺少数据交互,缺乏数据库兼容,形成了“信息孤岛”,影响了信息整合。其他系统如果需要使用相关数据,需要人工导出导入,甚至需要将同样的数据通过手工再次录入,导致数据不能及时获取,降低了数据共享与使用效率。2.2部分物资使用无法掌控,导致潜在财务风险。在内部物资使用管理方面,部分医院管理者对于临床科室的物资请领、占用、使用没有划清界限,只关注临床科室物资请领,不跟踪其使用情况,导致低值易耗品严重浪费,管理费用年年大幅增长。特别是药库与总务管理方面,药品、耗材以及其他物资的管理杂乱无章,库存发放未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和办理手续,管理部门未及时核对财务记录以及长时间未做库存盘点,实物和账簿不符程度日益增大,造成了医院资产的流失[2]。医疗设备购进以及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是,部分医院管理层在做决策前,缺乏集体讨论和市场研究,并未考虑这些巨额的外部支出带来的资金紧张和财务风险问题。在不考虑资本投资实用性和可用性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投资,从而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占用。对于这些支出,医院往往没有明确的使用范围,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和限制,从而导致科室划拨经费的挥霍浪费[3]。2.3缺乏信息化支持,财务数据获取不完整,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医院财务部门承担着财务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指标分析、上级管理机构数据填报等职能,数据采集需要多个科室配合,如果缺乏信息系统支持、没有数据共享平台,数据重复采集、丢失、采集不全等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财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只能靠手工统计分析数据,降低工作效率和对数据的挖掘程度。以财务预算为例,部分医院预算仍以手工编制,信息化技术应用较少,因为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导致预算编制较为粗放。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持,也无法有效开展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

3信息化技术支持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特点

3.1信息提供更加及时,实现财务管理动态化。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实施财务管理,可通过电子化的方法有效地处理财务数据。计算机操作替代人工填单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工失误,让信息的存储查询更真实、及时、便利。对财务数据和信息动态化管理,实现电子化存储和更新,便于查询和追溯。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控制、检查和校对财务数据,避免因数据失真导致的财务风险。3.2提高信息处理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信息数据松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数据信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会改善信息孤立的状况,通过各单元自动化拼接收集到的数据,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成本。3.3财务信息保存更便利,信息披露更透彻。用信息化的电子账套代替原始的手工账套,扩大了信息的容量,不仅在制作凭证和填写报表上更加方便、降低失误率,而且帮助医院更加完整地保存财务资料。同时,基于医院财务信息化平台,使医院信息披露更加全面和透彻,方便社会各界对医院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4]。

4信息化技术支持下医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路径

4.1增强财务数据核算的精准性。现代医院采用医院信息化系统(HIS)作为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中继站,该系统中涉及的所有操作员都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责任要求,并根据其工作级别被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财务部门可以通过HIS系统随时在前台检查和核实费用,建立完善的HIS系统收费审查机制,并通过该系统定期检查医院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数量以及账单情况,确保及时收支。同时,将医院财务数据和以医保、城乡居民数据为代表的外部数据进行连接,建立内外部数据内控系统[5]。与医院运营管理系统(HRP)做协同连接,将HIS系统的门诊收入数据、住院收入数据、预交金数据、药品收费数据、票据信息、临床工作量等按日通过集成接口同步到HRP系统,经过财务部门核对后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结合HRP系统自有的成本数据和核算模型,自动完成医院科室成本、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的精细化核算,从而增强财务的内部控制。4.2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医院实行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收入预算与HIS系统衔接,支出预算与合同管理和费用报销系统衔接,项目预算与设备管理及科研管理系统衔接,财政资金、自有资金等使用情况与财务核算系统衔接,建立起信息共享、联动全面的预算控制管理体系。实施全面预算可以有效控制和监督医院的日常运营活动,减少业务执行中的错误和风险,并对违反预算规则的活动提供实时预警和制止。财务部门通过年度预算的编制和审查,以及对每月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等,及时揭示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调整措施,有效发挥预算调控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确保年度预算目标顺利完成[6]。4.3提高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型医疗检测设备和高精尖精密仪器是衡量一所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医疗设备和物流设备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院检测仪器和设备都存在分布范围广、使用人员众多、数量大的特点,精细化管理难度很大。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医院各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中建立资产卡片,对资产的购置、转移、折旧、盘点、处置等信息及时记录,使财务人员能及时掌握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利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资产卡片进行管理,减小录入的工作量,提高盘点效率,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运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可对医疗设备建立设备台账,方便设备科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计量、巡检等进行全程有效监督,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及安全管理水平。结合财务核算系统的收入及成本核算数据,可对单台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分析,为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提供准确的论证依据。4.4有效提高医疗物资存货的管理水平。医院药品、试剂、耗材存在数量众多、使用范围广、周转频率高的特点,成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点关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库存管理系统,规范物资的请领、采购、仓储、保管、领用、调拨等流程,并定期对每种物资的库存进行实地盘点和账目核对,如发现盘亏、盘盈现象,及时查明原因,并在上级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批准后及时调整账目,以确保账实一致[7]。对于重点管理的手术高值耗材,可引入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如引入智能存储货柜,通过连接HIS系统和存货管理系统,对高值耗材实行“实耗实销”和全条码管理,科室人员根据手术预约情况领用耗材,扫码在HIS系统进行收费,耗材使用后自动核销,自动进行出入库记录和存货盘点等。

5信息化技术支持下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措施

在信息化技术下,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医院内部控制工作,认识到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医院的收入确认、支出审批、资金管控、合同管理、物流管控等多个环节实现“锁扣”化管理,从而达到上一环节的工作没有完成下一环节就不能操作的目标,避免出现差错。通过合理规划,以标准化、精细化、系统化理念为指导,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研发出适合医院发展的信息化体系,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进而有效避免财务风险[8]。5.1加大监督力度。要明确划分医院内部各层次各板块员工的权责,确保医院能够有序运转。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一方面需要监督内部采购审批流程,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属于参与主体,若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出现,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为保障财务工作取得实效,一方面要通过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来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设置财务内审机构,并保证内审人员可以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5.2增强防范风险理念。医院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先树立防范意识,让医院的员工了解财务风险防范内容,同时优化管理理念。医院可根据自身运营状况在内部设置管理部门和财务风险防范部门,配置专业人员做好市场调查和评估工作,按照医院的状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财务管理部门和风险防范部门需要定期和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找到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提出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9]。5.3建立医院运营信息化管理终端。在信息化管理初期,虽然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各种问题,如收费环节私收漏收、财务管理缺少整体规划、各科室数据难以共享等。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的医院运行信息化管理终端,对医院各运营业务系统,如采购、物流、资产、设备、后勤、科研、财务等,进行全面打通、综合管理。同时,对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分类授权,采购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权限不能混合使用,不能以多种身份进入系统操作,采用日志管理限制登录用户多次删改输入信息,禁止非信息系统认可的外部人员操作系统等[10]。赋予相关管理人员查询数据的权限,以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和决策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EB/OL].(2012-11-29)[2020-04-23].

[2]戈昕,应亚珍.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医院完善财务内控机制的实践、成效及其思考[J].中国医院,2015,19(10):9-11.

[3]岳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127.

[4]胡毅.试析医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J].中国民商,2018(12):94,108.

[5]杨黎明.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222-223.

[6]温利军,沈彤,万振.对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的几点体会[J].医疗装备,2014,27(7):19-21.

[7]陈睦,吴韬,李先锋,等.医院集成化信息平台建设探析[J].中国医院,2011,15(4):61-64.

[8]周文平.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8(16):28.

[9]傅玉,王友俊,孙飞.基于HRP平台的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8(2):181-183.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内部控制是否完备,也是判断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内部控制越完备,则意味着企业的风险管理越完善。但当前很多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隐患较高,对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所以,企业想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由此,本文将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运

用对企业经营的好处首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运用有利于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运用,可以改变企业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规范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科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降低财务风险隐患。其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愚弄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到企业经营当中,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此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共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而财务数据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探讨医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有限。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是做好内控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如果从业人员能力水平达不到要求,会限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当前,在很多企业中,无论是内控人才还是风险管理人才都是比较少的。首先,很多内控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存在认识淡薄以及认识偏差等问题,从而导致在实际执行内控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侧重点与方向,也就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容易在工作中出一些问题,从而诱发风险。其次,很多企业缺少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缺少完善的培训方案与流程,从而导致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及风险管理人员的帮助力度不够,容易使得从业人员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参与,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价值越来越大,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各项管理工作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价值发挥,仍有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投入上不足,缺少必要的硬件配套设施与软件配套设施,直接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缺少信息化意识,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有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作当中。(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缺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与理念,从而忽视了对这两项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往往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力量薄弱。其次,一些企业没有构建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缺少严谨的内控规范与内控流程,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与有效性不够。此外,有的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没有将风险管理落实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环节中去,从而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结构不合理。

三、目标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企业想要做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高从业队伍的水平。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备的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机制,企业的培训计划要根据二者融合发展需要来制定,从而保证培训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尤其要注重对内控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在信息化技术上的能力培训。此外,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对内控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的考核,考核内容必须要保证真实有效,并及时公示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来制定赏罚措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对二者融合的认识与重视;其次,内控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要及时认识到,二者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所以内控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最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招聘的针对性,在招聘前要结合企业内控给与风险管理需要来制定招聘方针,做好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岗后培训、激励机制等,从而为企业做好这两项工作招聘与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人才。(二)内部控制要牢牢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展。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一定要做到把握与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来开展,这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初衷。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来实施,很可能出现内控与企业需要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要牢牢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做到内控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企业的经营目标主要包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等。所以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牢牢围绕这三个目标,在内控过程中要做好对成本的管控,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奠定基础,在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时,牢牢抓住这五点核心。(三)企业要注重风险管理的全面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陡增,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这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并将其贯彻到企业经营目标中。首先,要将风险管理运用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做到事前风险预测、事中风险把控、时候风险评估的全面位、全过程风险管理,这一丝风险隐患都没有可乘之机,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重视风险评价指标作用,将风险评价指标引入到企业各部门的考核工作当中,增强企业考核的全面性,也提高企业全员的风险意识,为风险管理实施培育良好的企业氛围。

四、结束语

当前发展形势下,做好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尤为关键和重要,通过强化内控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做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瑜.企业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5):22+224.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8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概述

CIIA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延用了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客观标准的审计手段,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深入审核考察,以及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公正评价,进而促使企业在组织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等方面有所作为。与此同时,风险管理等内容在内审中的重要性在《准则》中被反复强调。企业风险管理(ERM)是针对企业在实现企业将来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尽力将各类不稳定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并强调优先处理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而相对风险较低的押后处理,进而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风险管理是管理、控制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囊括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拓宽了审计活动发生的辐射范围,并更加清晰地呈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方便针对相关要素开展治理活动。

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

内部审计总是立足于企业全局整体的考量,发挥着审计监督的综合效能。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更加客观全局地衡量风险,推动企业开展风险管理,提供风险控制建议给业务管理部门,参与风险管理过程,主动协调风险管理的不同环节,并使得风险在整个组织中最小化,改善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独立部门,更加公正地为风险管理提供最基础的支持。内审部门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针对企业内部的监督职能,如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作用,通过内部审计提出的风险管理决策对整个企业负有直接责任,不会因为个别部门而导致不科学、不合理的风险决策,这有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审计人员应利用专业分析和敏锐判断,对组织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执行进行客观评价,合理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治理措施。内部审计在落实经营层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石,以法律法规和公司战略的标准来评估被审计对象,以风险导向贯穿内审,从企业当前或未来可能面临风险的角度来测评企业自身控制系统的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情况,并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入手,充分评价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否存在影响企业实现其目标的趋势。

强化内部审计的对策

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灵魂在于其处于企业的独立性,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才能有效支持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要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不同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在可行范围内适当减少内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它机构、部门的不必要联系,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和规范开展管理工作,依据相关规定合理切实提高内审问责力度。强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观念。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活动着重于定量分析风险水平高低,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能演进,已由早期单纯的合规性测试和财务风险控制,转向各类风险的确认和控制评价上,再到通过持续监督和内控评价等全面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中。内审不是简单的复核和监督检查体系,而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要努力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适当运用风险识别办法。风险防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目的,内审人员要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效运用一定的风险识别手段,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主要针对企业资产情况和资金流动两个维度展开分析、评估。首先,使用趋势分析法可以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进行多方面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财务对象的差异情况,或具体分析某一对象的趋势,掌握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以财务公司贷款业务为例,采用流程分析法可以进行风险识别,逐一识别贷款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依据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流程梳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活动计划。

改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企业环境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观念发展较为迟缓,企业往往认为内部审计是一个非增值的成本中心,从而忽略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首先要更正内审的传统观念,认识、理解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找到自身工作职能责任的准确定位,并以此不断提升自我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应对能力。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数量如春笋般涌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纵观经营失败的各个案例,无不归结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失控。如:战略风险管理失控导致摩托罗拉公司败于“铱星计划”;运营风险管理失控是三鹿集团倒下的罪魁祸首;盲目扩张,财务风险失控,合俊集团丧身于金融危机……要想使企业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切实有效贯彻执行,使企业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并且可以使运营成本不断减少,避免发生风险,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过于重视外部竞争,不够重视内部控制,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只等发现了问题之后才想去解决,管理人员没有清晰的定位自身的职责,导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无法针对出现的风险提前进行预警,及时有效的降低或规避风险,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承受较大的风险。(二)企业风险评估方法单一。企业的信息收集与风险事件识别方面存在问题,无法有效的识别风险,如有些企业在风险事件识别时仅考虑企业内部因素而忽视了外部因素,导致企业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变化;有些企业风险评估方法单一,不能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进行合理评估,导致企业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脱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时设置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借鉴国外的制度,但是因为国内的内部控制环境和国外有所不同,生搬硬套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的协调,不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此外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脱节,未能根据已识别的风险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流程,导致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四)企业内控评价缺乏独立性。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企业管理层任免或控制,导致企业内控评价缺乏独立性,流于形式,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缺陷,无法有效防范风险。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需要科学正确的评价过去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此为基础科学的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需要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准确的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时性,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动态体系和信息化,保证管理体系的高质量和全方位。企业需要合理化设计管理结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使资产周转率和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性,注重分析企业融投资项目,考核财务制度,在财务指标考核当中融入客户满意度等,结合业务的动因指标和财务结果,利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指标,规范化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发展,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二)综合运用风险评估方法。风险事件识别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更要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及影响程度,建立风险管理库,明确风险应对策略,使整体风险水平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三)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结合。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并不仅仅是一种规章制度,而应把它们内置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形成一种常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当前的发展情况为基础,保障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这样才可以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当中观察落实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动态监控经营活动。(四)优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质量。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但是很多小企业缺乏竞争力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因为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质量比较差。企业需要以自身发展需要为基础,使自身内部控制不断优化,这样才可以获得较高的风险管理质量。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企业不断扩大了自身的业务范围,业务响应能力也不断提高,扩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需要根据新时代特征,借鉴互联网+概念,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和模块化,逐渐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包。(五)加强培训员工素质。企业员工与各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要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需要以实际角度为基础,培养企业职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意识,改善传统模式的不足。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使企业风险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企业需要建设企业的内控文化,并且在其中融入风险管理意识,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传送到全体员工,实现企业风险导向型文化。同时企业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实现员工的再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岗位胜任能力,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不断巩固完善“第一道防线”。(六)强化建设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监督机制,更好的建设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在企业中提升内部审计地位,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还要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以原来的内部审计为基础,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监督和管理,也可以构建独立团队,统一协调企业风险管理,发挥好预警机制的作用。其次内部审计监督要重视运营和风险管理,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最后需要全过程监督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缺陷,加强风险的经营防范,使企业价值不断提升。

三、实例分析中国联通公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公司”)是我国基础电信的运营企业,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了网络、资产、收入规模,在美国、香港、上海三地上市,是我国当今唯一在海内外三地上市的电信企业。但是近年来中国联通内部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发展速度与整体规模扩张,如:中国联通公司在2005年披露新疆、江西两个分公司重大会计差错与内部控制缺陷反映出公司原有内部基础管理的薄弱,亟需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联通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首先中国联通建立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确定规范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确定风险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制定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流程,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定期评估各级分公司的风险评估工作,并且要向董事会上报评估报告。此外中国联通在风险评估当中贯穿信息和沟通,管理层要向相关人员传达已经审批的风险管理方法,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高级管理层利用开会沟通的方式,确定内部控制的要求,保证各个级别的人员落实内部控制的责任。其次中国联通定期举行风险评估工作,管理层需要实现自我监督,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和定期自我评估,监督反舞弊控制措施和政策落实情况。此外设置完整的文档记录,每年都实行一次自我评估,并且要提交书面报告。最后中国联通审计部门发挥定期监督的作用,通过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结合风险的重要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实际评审范围,每年都要以此总体评价中国联通内部的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且要提交评价报告。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检查和评估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的缺陷。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中国联通的委员会需要监督公司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中国联通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了各级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规范了市场经营及公司基础管理,及时防范和控制了经营风险;提升了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了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了信息披露质量。

企业在新时期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合理处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超.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

[2]骆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中小旅行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整合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邹希婧.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刘霄仑.基于COSO与Basel体系并行实施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

[5]王宏.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

[6]张潇蔚.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4(12):41-42.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指从公司整体目标出发,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公司价值目标实现的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进行系统管理,积极探寻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降低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公司创造最优化的价值;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防止公司偏离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由此可见,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

从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上来看,均是通过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风险管理渗透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异

1.作用时点不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会贯穿于其全寿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为内控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公司的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风险管理必须在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特点限制了其作用发挥的及时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虽然会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存在,但风险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造成了风险管理的滞后性。2.限制条件不同。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环节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上述过程是风险管理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影响经营效率、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提升。换言之,所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3.控制内容不同。在保险公司中,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立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实施战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涵盖了从上层治理结构到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再到基层作业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也涉及实现目标的过程,还包括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及风险环节的控制。由此可见,后者包含的内容要比前者更加广泛。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由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临的风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险公司可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序开展。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保险公司中,内部环境的良好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当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分权制衡机制,并对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其职能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其次,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再次,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制度、员工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薪酬制度等,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内控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保险公司应将风险管理覆盖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找出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确定风险预警标准。其次,实施风险评估,既要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再次,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风险转移、规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续监察已识别和已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审查风险管理效果,并关注新风险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想要使保险公司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在公司内部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构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动。首先,在过程控制方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对员工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同时还应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明确,对公司日常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风险要进行重点监控,降低风险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在业务控制上,公司应当对产品开发、售后理赔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再次,在财务控制上,应对相关的制度、报告、系统等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最后,在资金控制上,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及风险的管控,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为了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保险公司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增进公司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首先,公司内部的人员可从管理层获取到明确的信息,进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内控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员工可将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有价值信息传递给公司管理层,同时还为员工汇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也可借助该机制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董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

(五)加强内部监督

保险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险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别设置一级、二级审计部门,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公司实行分级审查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其次,审计部门要持续监督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定期检查财务信息,评价各部门执行和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情况,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最后,审计部门要将保费收入、保险理赔、保险资金运作作为审点,确保保险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三、结论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多重交叉之处,其管理控制目标均为降低风险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为此,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经营的特殊性,构建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为突出内部控制重点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作者:邢喆 单位: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晋晓琴.全面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解读《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J].商业会计,2011(02).

[2]张建.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