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25

民营科技论文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1

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技术创新速度和传播速度加快,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使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关系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是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策划和根本对策。从民营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关系出发,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

从技术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化模式,即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另一类是外部化战略,即通过技术学习活动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技术知识。这两类创新战略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的。一方面,单纯的封闭式研发的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技术学习又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内部研发活动,因为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学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且竞争优势终将会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显然,自主创新模式是典型的内部化模式,而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则属于外部化模式。模仿创新是一个“引进—吸收—创新”的渐进过程,技术引进是基础。在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中,技术合作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间学习型合作创新方式。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技术贸易和学术交流也可以看作是合作创新的特定形式。因此,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市场环境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究开发资金、技术能力以及创新体制的制约情况来看,合作创新将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的必由之路。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需要企业具备充分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创新体制。这些需要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一份对浙江各地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民营科技企业可言,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过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约束;缺乏人才和研发支出比例小是企业自身的能力约束;而企业产权不清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度上的因素(见表1)。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脱节的现状下,除了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从事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方面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在低水平上起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提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约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合作创新打破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及研发难度加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研发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是难以独立承受的,而合作创新可降低和分担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

各企业间可获取互补资源。随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的复杂化,跨部门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各个技术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相互补充日益重要。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某一领域具有其专业优势,但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实现所有的创新目标。合作创新能够将更多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补性的资源之间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别的资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难以模仿性,能够帮助联盟的成员在市场上更好的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合作创新可加快市场进入速度。有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研究产品本身上具有优势,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对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或者互补产品的设计,就不再领先了。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具有时间性,如果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这种产品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适当选择合作伙伴,例如技术较强但推广能力较弱的企业与推广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创新,能够有效地缩短从研发到市场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

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模式

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中,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横向合作创新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争取企业外部创新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

合作创新模式的内容

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同一产业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既可以是前向合作,也可以是后向合作,还可以是双向合作。前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企业间的合作,后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双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创新的形式取决于民营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

间的关联性及技术创新的需要等。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紧密强度。只要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并能实现利益共享,任何合作形式都是可取的。具体合作方式应不拘一格,主要有:合作伙伴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术、信息交流;构建松散的、动态的、开放的虚拟创新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技术援助,包括互派技术人员直接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技术难题,相互提供相关信息和试验条件,向合作伙伴提出产品改进的建议等。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存在依存关系,在技术、信息的供求方面有互补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合作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竞争者间的竞合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必然趋势。如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和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他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峁埂⑷砑腿斯ぶ悄艿牡谖宕缒裕芯砍晒筛髦靼斓ノ蛔ɡ褂?年。这种合作是强强合作,他们各有所长,可以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节约研究成本,缩短创新周期。

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实力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此时,社会支撑力除了政府以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外,还要求学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组织在技术服务、成果信息、风险投资、文化氛围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他们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成果优势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他们之间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项目式、合办研发机构、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投资、以契约的形式结成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层面上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科研管理,2000

2.陈铁军,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

3.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编:中国民营科技政策法规选编[R],2001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万家(其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200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投资不足,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性福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采用弹性福利,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有奖有罚,有功有过,奖勤罚懒,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5.4.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3

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涉及众多指标,利用多指标评价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问题。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中常用的因子分析法原理,结合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发动机”,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经典的创新测度把创新与发展理解为一种线性关系,即科学研究是创新的起始点,增加科学研究的投入将导致下游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增加。

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尤其是研究与开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指标,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创新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体现在企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科技活动团队强度和R&D团队强度几方面。

财力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创新经费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由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和R&D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财力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百元总收入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出口创汇率、技术性收入比率。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因子分析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手,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寻找少量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公因子,将每个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对每个样本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这十二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

经KMO和Bartlet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阵,而且KMO(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指标)的值为0.52>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72.925,P=0.005<0.01,表明适合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共同度表,本文指标变量与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因子能够充分反映样本指标的信息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显著。

设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达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别为2.72、2.107、1.931、1.81、……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百分比为85.675%,满足设定的条件,因此提取4个公因子。根据特征根求出的权重分别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极大化”为准则进行因子正交旋转,从而得到方差极大化后的因子载荷矩阵,4个因子的总体方差累积贡献率还是85.675%。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明确经济意义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

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入强度、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等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31、0.885。我们把其定义为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27.196%,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术性收入比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到了0.936,所以我们把其定义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产品出口创汇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0.807,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出口能力因子;R&D团队强度、科技活动团队强度载荷量亦较高,分别达0.770、0.676,我们把其定义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总收入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1、0.759。将其定义为社会贡献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18.103%。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值可以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数,旋转后的各因子得分,进一步结合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建立如下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

(为第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

根据上面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及各样本企业各主因子得分,计算出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创力电子(0.777)、万谷科技(0.722)、东瓯生物(0.68)、华润电机(0.196)、正泰设备制造(0.124)、昌泰电力开关(-0.065)、强盛石化机械(-0.128)、银达印业(-0.235)、宝特仪表(-0.398)、吉尔达鞋业(-0.479)、奥特塑胶(-0.545)、硕颖数码科技(-0.648)。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对昆明市41家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需求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得出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是当前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中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科技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显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体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应有的实效性、导向性、系统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政策体系的新途径。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国内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保障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周彩红、李廉水在《政策供给与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文中对我国政策供给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投融资政策未能有效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投人不足的问题,致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从导人期进人成长期、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人不足的障碍。第二,我国政府采购未能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植作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导向很不明显。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虽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也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锁定的范围之外。第三,税收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力度不够。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然而,72.4%的企业因为没有盈利而不能从中受益,因此,这条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作用较弱。第四,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够。中小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信息渠道,明显处于劣势。

李杏、丁振国在《华中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一文中认为,政府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仅通过直接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案起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它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影响来促进或阻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应注重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重点为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二是出台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政府承担,政府购买,即对于某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政策对其进行扶持;政府导向,即政府通过自身具有获得市场信息的优势向技术市场、投资市场提供供求、应用等方面的引导。

刘海燕认为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社会舆论不公,有些政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二,政策法规没有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地位上公平竞争,至使民营科技企业缺乏法律保护。第三,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无主管部门,说是科委管,实际上科委只能协调服务,没有决定权。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民营科技企业在用人、评职称、晋级、专利评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四,金融支持不足,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弱小,资金短缺成为限制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

2.国外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范秋芳对美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认为,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创新的政策,减少在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制度和经济的障碍。第二,建立有效的、高性能的运输基础设施;建立拥有紧跟技术创新潮流的国家水平的研究、测试和计量能力。此外,政府还在研究与开发工厂设备和工人培训方面加大投资。第三,不断推出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促进政府与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第四,加强研究开发的投人。

李奇明等探讨了日本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认为其主要特点,一是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日本将依靠科技创新面发展为“高度信息化大国”。二是提供巨额资金对生物、人工智能等重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使日本在该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及其重点领域的总方针、总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把国有实验室的研究设备低价转给企业使用,把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提供给民间企业。

黎贯才、周东杰总结了科技政策国际趋势的一般特点发现,首先,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有大副度的增加,R&D与GNP之比在2.5%--3.4%之间。其次,政府从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亲自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再次,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之间的协调。

英国罗纳德?阿曼和朱利安?库伯在考察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后得出,需求拉动对于高技术产业生产的激励作用,比技术、发明的推力更为普遍。全部高技术成果的2/3到3/4都是需求拉动的结果,而且政府部门的需求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采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如美国《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美国中小企业的报价只要高于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和本国大企业报价的6%。即可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订单,这对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明显的。在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定单中有1/4来自政府。

二、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政策行为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手段,绝大多数的政府活动可以归结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府通过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来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便维系社会的正常和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策需求研究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逐步老化,效力逐步递减。为此,有必要分析和了解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使政策增效期发挥最优的效果。

1.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成长是一个客观的连续过程。为研究的需要,我们把政策演变的时间划分为二个阶段。

经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见表1),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资金扶持、法律保障、税收优惠、技术扶持和人才引进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技术扶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和法律保障。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由资金扶持转向对技术扶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需求的转变反映了改革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早期由于没有合法地位,其发展需要资金和法律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和人才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政策需求因素分析

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研究是从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与政策环境因素的逻辑关系,回答企业需要什么政策,政策如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可为政府制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技术扶持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科技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政策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政府为企业产品、工艺开发营造良好环境;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最需要政府支持企业“产、学、研”技术开发和通过长期计划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说明企业已认识到技术是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民营科技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培育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2)税收优惠。税收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尤其重要。税收优惠意味着企业纳税义务的减少,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一利益让渡将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按税收优惠的方向进行,这便是税收这个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之一”。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实际上是政府将应收而未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意味着政府将税款交给企业进行科技投人。因此,税收优惠不仅是政府科技投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人的手段。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成本、科技投资风险、应用新成果、高素质人才引进等产生直接影响,而税收政策不足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3)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政府资金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政策第一阶段,68%的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贷款,36%的企业需要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政策第二阶段,60%的企业最需要政府科技资金支持,29%的企业需要贷款。值得思考的是作为风险投资无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或在今天,均位居企业第三位的选择,说明企业缺乏对风险投资的认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不同于银行的贷款行为,它注重的不是企业当前的盈亏,而是注重其长远的权益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科技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成立较晚,资信不如老企业,也不象有些国有企业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服务,因而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表现为发展中常因资金紧缺而阻碍企业发展。在政策执行上,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一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心存疑虑,对民营科技企业落实相关政策上打了折扣。

(4)人才引进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人才引进环境”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政策环境第一阶段,43%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政策环境第二阶段,约65%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明市人才环境有了较大地改善,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性”资源。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对科技企业发展而言,主要应从体制、政策、机制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5)法律保障。从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新加坡、日本在科技园、技术城建立之前就订立了相关法规。在美国的硅谷,除了有支撑起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法律外,还通过大量判例法来规范当地市场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通过有关法规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财产、知识产权和正当活动受法律保护,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三、简要评价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1.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备的转轨时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重要的外部条件。

2.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随着时代的转变,对政府政策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原来的资金扶持转变为对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需求。二是企业对资金需求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贷款转变为政府的科技预算。三是企业希望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开发和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以上三点变化说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为智力的竞争。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对昆明市41家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需求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得出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是当前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中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科技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显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体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应有的实效性、导向性、系统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政策体系的新途径。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国内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保障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周彩红、李廉水在《政策供给与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文中对我国政策供给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投融资政策未能有效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投人不足的问题,致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从导人期进人成长期、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人不足的障碍。第二,我国政府采购未能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植作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导向很不明显。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虽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也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锁定的范围之外。第三,税收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力度不够。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然而,72.4%的企业因为没有盈利而不能从中受益,因此,这条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作用较弱。第四,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够。中小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信息渠道,明显处于劣势。

李杏、丁振国在《华中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一文中认为,政府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仅通过直接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案起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它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影响来促进或阻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应注重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重点为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二是出台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政府承担,政府购买,即对于某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政策对其进行扶持;政府导向,即政府通过自身具有获得市场信息的优势向技术市场、投资市场提供供求、应用等方面的引导。

刘海燕认为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社会舆论不公,有些政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二,政策法规没有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地位上公平竞争,至使民营科技企业缺乏法律保护。第三,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无主管部门,说是科委管,实际上科委只能协调服务,没有决定权。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民营科技企业在用人、评职称、晋级、专利评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四,金融支持不足,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弱小,资金短缺成为限制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

2.国外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范秋芳对美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认为,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创新的政策,减少在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制度和经济的障碍。第二,建立有效的、高性能的运输基础设施;建立拥有紧跟技术创新潮流的国家水平的研究、测试和计量能力。此外,政府还在研究与开发工厂设备和工人培训方面加大投资。第三,不断推出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促进政府与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第四,加强研究开发的投人。

李奇明等探讨了日本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认为其主要特点,一是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日本将依靠科技创新面发展为“高度信息化大国”。二是提供巨额资金对生物、人工智能等重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使日本在该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及其重点领域的总方针、总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把国有实验室的研究设备低价转给企业使用,把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提供给民间企业。

黎贯才、周东杰总结了科技政策国际趋势的一般特点发现,首先,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有大副度的增加,R&D与GNP之比在2.5%--3.4%之间。其次,政府从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亲自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再次,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之间的协调。

英国罗纳德?阿曼和朱利安?库伯在考察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后得出,需求拉动对于高技术产业生产的激励作用,比技术、发明的推力更为普遍。全部高技术成果的2/3到3/4都是需求拉动的结果,而且政府部门的需求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采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如美国《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美国中小企业的报价只要高于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和本国大企业报价的6%。即可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订单,这对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明显的。在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定单中有1/4来自政府。

二、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政策行为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手段,绝大多数的政府活动可以归结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府通过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来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便维系社会的正常和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策需求研究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逐步老化,效力逐步递减。为此,有必要分析和了解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使政策增效期发挥最优的效果。

1.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成长是一个客观的连续过程。为研究的需要,我们把政策演变的时间划分为二个阶段。

经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见表1),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资金扶持、法律保障、税收优惠、技术扶持和人才引进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技术扶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和法律保障。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由资金扶持转向对技术扶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需求的转变反映了改革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早期由于没有合法地位,其发展需要资金和法律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和人才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政策需求因素分析

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研究是从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与政策环境因素的逻辑关系,回答企业需要什么政策,政策如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可为政府制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技术扶持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科技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政策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政府为企业产品、工艺开发营造良好环境;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最需要政府支持企业“产、学、研”技术开发和通过长期计划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说明企业已认识到技术是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民营科技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培育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2)税收优惠。税收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尤其重要。税收优惠意味着企业纳税义务的减少,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一利益让渡将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按税收优惠的方向进行,这便是税收这个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之一”。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实际上是政府将应收而未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意味着政府将税款交给企业进行科技投人。因此,税收优惠不仅是政府科技投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人的手段。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成本、科技投资风险、应用新成果、高素质人才引进等产生直接影响,而税收政策不足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3)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政府资金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政策第一阶段,68%的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贷款,36%的企业需要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政策第二阶段,60%的企业最需要政府科技资金支持,29%的企业需要贷款。值得思考的是作为风险投资无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或在今天,均位居企业第三位的选择,说明企业缺乏对风险投资的认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不同于银行的贷款行为,它注重的不是企业当前的盈亏,而是注重其长远的权益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科技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成立较晚,资信不如老企业,也不象有些国有企业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服务,因而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表现为发展中常因资金紧缺而阻碍企业发展。在政策执行上,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一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心存疑虑,对民营科技企业落实相关政策上打了折扣。

(4)人才引进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人才引进环境”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政策环境第一阶段,43%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政策环境第二阶段,约65%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明市人才环境有了较大地改善,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性”资源。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对科技企业发展而言,主要应从体制、政策、机制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5)法律保障。从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新加坡、日本在科技园、技术城建立之前就订立了相关法规。在美国的硅谷,除了有支撑起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法律外,还通过大量判例法来规范当地市场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通过有关法规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财产、知识产权和正当活动受法律保护,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三、简要评价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1.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备的转轨时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重要的外部条件。

2.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随着时代的转变,对政府政策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原来的资金扶持转变为对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需求。二是企业对资金需求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贷款转变为政府的科技预算。三是企业希望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开发和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以上三点变化说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为智力的竞争。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6

为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扩大职称评审工作范围,充分调动非国有制单位及个体从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根据省人事厅青人发042号《*省非国有制及个体从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评审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符合社会性评价条件的可纳入社会性评价范畴。

1、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非正式职工、各类非国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个体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按我省现行的职称系列(即高等教育、中专、中小学、技工学校、卫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农林、畜牧、艺术、群众文化、广播博物、图书资料、档案、律师、公证、外语翻译、少语翻译、工艺美术、新闻、出版、播音、经济、会计、统计、文学创作、体育、国际商务等系列)报名参加各类职称资格及执业资格考试和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纳入社会性评价范畴。

2、对已办理离退休手续或达到国家规定离退休年龄的非国有单位及个体从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列入评审范围。

3、报名和审查的办法按我省现行的规定执行。报考、评审职称的条件,按我省现行的统一标准执行。

4、申报程序为:个人申请、单位及主管部门推荐(无主管部门报相应职称的,由登记注册部门审核推荐,档案由各级人才交流机构管理报相应职称的,由档案管理的人才交流机构审批推荐)。

5、对评审通过的相应职称资格,其资格通知和资格证书由出具委托函的各极人事(职改)部门办理。考试取得的职称资格,其资格通知和资格证书由省人事厅办理。

二、符合本《试行意见》条件的按本《试行意见》规定的程序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符合社会性评价条件的,也可按本《试行意见》规定的条件、程序申报评审相应的职称。

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在我市是一项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单位接此通知后,应按本通知的安排部署,根据《试行意见》中的条款,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评审工作。

四、评审工作步骤安排如下:

1、6-7月,宣传、学习文件阶段;

2、8-9月,申报、审核材料队伍;

3、10-11月,组建评委会,实施评审工作;

4、12月,审定评审结果、颁证。

五、纳入社会性评价取得的职称资格与其他社会评价的职称资格同样对待,按本《试行意见》评审取得的职称资格同样对待。用人单位对于取得职称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合理使用,根据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聘任其相应职务,并自主决定聘任后有关待遇。要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结合特点,制定聘约,实行聘约化管理。

六、申报所需的有关表格请和市职改办联系。

二0*年*月*日

抄报:省人事厅、省职改办,市委张裔炯书记、市政府郭汝琢副市长。

抄送:本局各局长、各科室,市职改办(6),存档。

*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试行)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规范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学术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工作业绩,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在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凡符合社会性评价条件的可纳入社会性评价范畴,也可按本试行意见规定的条件申报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凡符合本试行意见条件的可按规定程序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于已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系列不再开展评审,一律参加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

二、申报评审条件

参照国家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进行申报评审,但要充分考虑他们自学成才的特点,主要考核其专业技术水平、工作实绩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语暂免试。对获地市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为画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可破格申报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体可按下列条件执行。

(一)中专毕业(含职业中专)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经各种形式专业培训,基本掌握中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承担并完成本专业一般性技术工作者,可申报技术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正规院校中专毕业见习期满可初聘为"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中专毕业或通过培训达到中专水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或担任技术工作三年以上,能够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者,可申报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正规院校大专毕业,见习期满考核合格,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本科毕业见习期满考核合格可初聘为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助理级专业技术工作满四年,或经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从事助理级专业技术工作满四年或从事本专业工作七年以上、要麦五年以上,具各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地市级科技进一步奖等主要获奖者(前5名)。

2、所设计的产品获地市级以上优秀新产品奖,经

济效益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并经省、市同行业专家鉴定的主要贡献者。

3、在地市级刊物眼表过不少于两篇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不少于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4、主持科研,设计项目或提出合理化被采用,使企业在技术革新、科学管理方面有较大进步,并获地市级奖励等荣誉称号者。

5、通过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企业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利税达到20万元以下(出具税务部门证明和主管部门证明)在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者。

(四)高级职务评审条件由省上统一制定实施。

三、评审组织

乡镇、民营技术、私营企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参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组建中级评委会。乡镇企业中级评委会组建工作由市乡镇企业局负责;民营科技企业中级评委会组建工作由市科委负责;私营企业中级评委会组建工作由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负责。初级评委会由各区、县劳动人事局负责组建。

四、申报推荐评审程序

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申报推荐及申报材料,按照宁人发07号《关于一九*年度全市职称工作的安排意见》的有关要求执行。其中,中级申报材料分别由各区、县、乡镇企业局、科委和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初审把关后,连同《申报评审-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登记表》一式三份,一并送市职改办审核,然后持市职改办开据的审核合格介绍信,中级分别提交市各评委进行资格评审,评审合格者由市职改办审核发证;初级申报材料由各区、县根据情况自行评审、发证。

五、聘任

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实施"三自"原则,即岗位自定,自主聘任,待遇自定。

六、考核

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技术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考核。考核办法、程序,可参照全民企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

(一)关于相当大专水平的确认

1、经过学习,获得国家正确院校颁发的大专学生装专业证书,可视为相当大专水平(只作为评审职称的依据)。

2、参加市科委、市乡镇企业局、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举办的累计6*学时以上的专业技术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者;

(二)关于相当中专水平的确认

1、经过学习,获得国家正规院校颁发的中专学业专业证书,可视为相当中志水平;(只作为评审职称的依据);

2、经有关业务部门举办的中专培训班连续培训一年或累计培训15人月以上,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参加区、县科委、乡企局、区人才中心举办的累计6*学时以上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者。

(三)属民营科技企业的由市科委组织培训;属乡镇企业的由市乡企业局组织培训;属私营企业的由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组织培训。

(四)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受身份和申报数额限制。凡符合社会评价规定申报条件的,可按社会评价条件申报评审;符合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申报评审条件的,可按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规定的标准条件申报评审,同一技术人员当年只能参加一个标准条件的评审。

(五)按本文规定的条件评审取得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由市人事职改部门统一印制的"乡企字"、"民科字"或"私企字"资格证书。要取得社会性评价的职称,需要重新评审。

(六)凡参加乡镇、民营科技、私营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员如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其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八、组织领导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贫困山区

一、贫困山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共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69%;位于山区的县(市)占全国两千多个县(市)的56%;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及绝大部分森林分布在这里。

山区县(市)多为“老、少、边、穷、库”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源”。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投放在仅占国土面积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对山区经济建设重视不够。其结果是既加剧了山区的相对贫困和落后,同时产生了三个相当尖锐的矛盾:全国资源的相对贫乏和山区资源的相对丰富的矛盾;经济发展所需的巨大市场与山区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山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总目标相悖的矛盾。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平原中已形成相对饱和的人口压力,解决这三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开发山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使山区尽快地富裕起来。

贫困山区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大都具有如下特点:

(一)山大人稀。以湖北省为例,全省共有64个山区县(市),国土面积14.7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2.2%以上,人口3932.4万(2002年数据),占全省总人口的67.8%。国土面积比与人口比极不协调,且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二)经济基础薄弱。2001年湖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山区县(市)5405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7813元少2048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山区县(市)288元,全省均值为546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极不合理,一产业明显偏高,大都在45%左右,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二产业大都在20%左右,全湖北省产业比依次为:l4.6:49.9:35.5。

(三)投入长期不足。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人均投资少。以宣恩县为例,投资率仅15.6%,比湖北省均值低18.6个百分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只有428元,比全省少1795元。另一方面,信贷资金投入规模小,供求矛盾突出,信贷资金供求比宣恩县仅为1:2.38,全省为1:1.13,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4)城镇化率低2002年,湖北省城镇化率为34.3%,山区县(市)为20.6%,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15.3%,宣恩县为12.7%。

总之,山区县(市)大多数的基本状况是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然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尽管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原因,山区经济开发将是一个艰巨、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只有正确把握山区经济的共性,才有利于探索其经济发展的原则和对策,从而指导山区快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早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构想。

二、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特色发展的原则

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贫困山区县(市)只有立足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也只有以特色抢占市场制高点,才能占尽先机,加快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根据县情,按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要求,将地方发展个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围绕特色创优势,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品牌抢市场。

(二)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

一个县(市)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是否改善,有无骨干企业、主导产业。因而,突出重点发展是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必须紧紧抓住事关全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最强的标志性工程和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三)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

机制创新,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保证和助推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墨守陈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心改革,就不可能有发展。特别是山区县(市),本身经济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比较落后,发展的困难较平原发达地区大得多。因而创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也自然而然成为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

山区县(市)要迎头赶上发达地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意识,而这种超前发展应该适度,适度超前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制约山区县(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上。就是要超常规地加快城镇网、路网、电网、通讯信息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坚持立足长远,走“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相结合的道路。

三、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依托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项目是投资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县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关键,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一个地方每增加1元重点项目投资,可拉动GDP增长1.223元。加快项目建设,是贫困山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

(二)推进民营化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是当前山区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优化,权益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全面放开、彻底放开、长期放开,扶持从优、负担从轻、服务从实、保护从严。极力降低行业准人门槛,只要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都可以生产经营,做到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和企业冠名“五个放宽”。鼓励个人通过租赁、股份制改造、产权买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以优势主导产品为依托,使生产要素向国省道集中,依路建市场,依路建基地,构筑国省道民营经济走廊,逐步规划民营经济小区。其次是营造宽松环境。除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原有优惠政策外,对具体项目可进行专题研究,以特殊政策加以解决。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个体工商户、尊重纳税人的风气,对重点民营大户实行挂牌保护。加快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搞好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人才培养、技术扶持、法律保障等综合服务,全方位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素质。按照“生态、绿色、外向、高效”的发展方向,努力扶持和积极引导部分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民营大户跳出餐饮、零售和运输业的圈子,向特色产品加工、旅游开发、房地产开发、中介服务、信息咨询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产业型、科技型企业发展,创办实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进步,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拓宽筹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人,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县(市)更应该切实搞好资金筹措,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抓项目争取国家投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工程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增加国家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投人额度。申报和争取的重点应放在既有资源又有市场、投人少产出多、有带动能力、劳动密集型以及见效快的项目上。

(2)加大信贷投人。扩大信贷规模,增强融通能力,是解决山区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目前山区一半以上资金靠信贷,因此,理顺山区信贷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继续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改善服务,切实解决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民营经济“投入难”的问题,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各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往来和相互协调,促进横向资金融通。

(3)创造环境引导投入。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要突破“内陆开放先天不足、缺乏条件”的思维定势,破除封建的内陆意识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投资者创造良好、完备的投资硬环境,引导社会加大投入。

(4)招商引资。贫困山区财政拮据,自身不具备支撑发展的经济实力,招商引资是解决发展中财力不足,人才短缺,管理落后,观念陈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贫困山区在招商引资上没有区位优势,没有交通优势,重点要放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生态资源优势上。同时,要十分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以一流的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的不足,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业主开发、企业招商、各方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机制。

(四)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引导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出现了一部分富裕大户和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进城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或经商、或出卖劳动力,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剩余的土地也逐年增多。所以,可以预见,土地规模经营必将代表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山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来引导经济发展便显得十分必要。

一是政府垄断城镇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实行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拍卖、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二是引导农民向集镇、小村庄及国省道沿线搬迁,推进城镇化。三是放活土地使用权。在进一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让、转包、互换、反租、入股等有利放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促进土地向优势资本、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集中,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健全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同时,为配合土地流转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必要加快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和吸收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房,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均可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人学、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五)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贫困山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1)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开发优势资源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以资金、技术、人才为纽带,鼓励和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开发机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快改革步伐,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经济实体和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多方筹措科技创新经费,加大科技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2)拓宽科技创新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立足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农业生物工程、医药生物工程,开发新型高效的治疗、预防多种疾病用药和药物中间体,开发名酒、名茶、优质粮油、天然色素饮料等。

(3)加强科技推广与应用。加快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运用,重点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新技术、高效栽培与养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加快选育繁殖农业新品种,大力实施良种良苗工程,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和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站所建设,稳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技术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改进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强对增值增效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提高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公务员之家

(六)抓好软环境治理保障经济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强化服务,坚持以“诚”引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以“法”护商,营造“零投诉”软环境。(1)坚持从国家政策和山区县(市)实际出发,大力改善政策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抓住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这一关键性问题,重点抓好三点,即:加快清理和规范现行的政策,做到该废止的尽快废止,该修订的重新修订,该重申的进一步重申;抓紧出台新政策,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根据投资者的要求,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立足全局、算好长远发展帐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绝不能让过时的政策条文限制实践的新发展;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让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大力改善法制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制,社会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的局面。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依法治县(市),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建立起依法办事、注重信誉的法制环境。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工作的力度,把整治环境与反腐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打掉犯罪分子的“保护伞”,为外商投资企业保驾护航。同时,加大整治“三乱”的力度。公务员之家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除了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外,农民也是重要的创新主体。本文从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机制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必然性。

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除了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外。农民也是重要的创新主体。

一、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空间、保护农村环境、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安排利用好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项资源,解决好农村各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方方面面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外来力量永远都无法替代农村社会的内部力量,也不要试图去替代或者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建设者,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前提或者保证,就是共同体的存在和维系”,“从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促成村庄的自主发展”。因此,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引导农民参与建设就成为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需要

在各项新农村建设当中,促进农业发展是最根本的。只有农业发展了,剩余农产品增加了,才能繁荣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如何发展农业呢?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分工。分工表现为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制度创新,推动了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农业分工,在区域层面表现为区域农业的专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分工的本质就是产业创新。

由此,得到“产业创新——分32——劳动生率提高——农业发展——产业创新”这样一个发展环。在此环当中,最根本的是调动好创新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参与的区域创新机制。

(三)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工业与农业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一方面,重化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技术支持,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为重化工业产品提供销售市场。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农民是工业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检验工业新产品是否成功的最终鉴定者。而轻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新需求,也是促使农业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业产品的创新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农民——消费者新需求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同样,农业产品的创新也来自轻工业的需求。不管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前者,农民是间接参与创新;后者,农民是直接参与创新。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发展的极化效应逐步小于区域扩散效应时,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最终会走向城乡差距缩小、融合、一体化。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空间扩散方式、速度,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而这又取决于创新的承接方的承接能力。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是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创新。

(五)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就要求在农村,尊重农民各项权利、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护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实现人尽其才的价值观。

二、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逐渐加大。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创新的关键靠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从有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逐渐加大,见下表。

(二)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各种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的产生和联合

农业产业化,也叫农工贸一体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龙头企业是关键,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经济组织载体。农民主要以企业的管理者、协会成员等身份,通过市场广泛参与各种经济交易活动,掌握了多方面的生产信息和知识,参与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中。

另外,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区域农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集中化导致规模的效益,通过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系,扩大了农产品市场交易范围和规模,进而为各种信息、知识的汇集和碰撞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创新的发生。

(三)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已进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据有关统计,近7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增长了37.9%,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了107.7%。在政策方面,2004年以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以“少取”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和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其中,以“四减免”为主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以“四补贴”为主的支出政策则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支持“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些条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收益,激发了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积极性。

(四)部分地区已有农业创新的成功案例

案例1:山东寿光蔬菜产业的创新成功。通过准确识别发展的问题、实现创新突破、建立包括市场、信息、技术、生资、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健全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了“1992年以来,寿光连续四届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f市)行列;1993年,跻身首批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f市)并保持至今;1994年成为全省首批小康市之一:1995年跻身全国科技实力百强f县1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2元.各类存款余额101亿元”等光辉业绩。

案例2:山东省莱州市县域农业创新深化。莱州市(原掖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素有“胶东粮仓”的美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莱州市的县域农业创新系统走过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初期以科研为主要活动。以政府技术供应为主要供应来源.以政府的行政命令为动力中期是过渡时期,政府逐步从命令方式转向引导方式,鼓励个人创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莱州市的生产者子系统由农户与民营科技企业构成在支持者系统中,电台、电视台和民营科技企业等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但是.银行和信用体系以及专业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加强在创新环境的营造上,当地科委大力投入.通过三项资金和政策鼓励,为当地农业创新系统的发展开拓空间。教育培训系统也与科技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整合当地农业院校、当地专家和“外脑”等资源.为本地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者子系统为核心、以政府支持为后盾、以农业科技服务为支持者子系统的主要力量的农业创新系统

三、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保障

(一)激励机制

政府应对农民参与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对创新成果给与奖励。农民参与创新的类型包括有形的产品创新,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创新。如果创新的成本很高时.会降低农民创新的积极性。而这种创新一般都具有很大的iE~''''b部性.所以可以根据创新成果太小给与不同等级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二)合同约束机制

各种专业协会组织及合作社组织是农民参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把众多分散的农民组成一支具有市场谈判力量的集体,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维护了自身的生产利益。但市场各主体的矛盾也在增加,协调难度更大因此.在同农业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中,利用合同机制,规范各自的行为,降低交易风险。

(三)保险机制

创新是有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应建立相应的保险机制,对创新项目实施前,进行风险评估,减少创新的盲目性

(四)金融机制

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金融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区域创新的资金借贷的配套机制,从贷款利息、贷款期限、借贷款方式等方面给与农业、农村发展支持。

(五)教育机制

加强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制定从招生到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优秀生源从事农业科研。这是实现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的农业创新体系的关键。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集成;模型;实践

1集成创新及运营模式

1.1集成与集成创新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人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从技术集成的角度看,美国学者MacroIansi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因此。从本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结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演进和创新的含义。集成强调人的主动行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与适应进化性。这无疑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其体现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集成创新是指创新的融合.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延伸。这种融合通过把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流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能够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式。第二。集成创新涉及技术、知识、战略、组织层面,区别于单一的技术集成、知识集成、战略集成和组织集成。即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要求考虑产品、生产流程、创新流程、技术和商业战略、产业网络结构和市场创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创新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直接的关系,是组织获取新财富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实践证明。任何层次的创新.都不应当仅仅是分配资源。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和集成资源.否则。许多技术和成果就无法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因此。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利用集成创新,创建和吸收新知识。

1.2集成创新流程模型

集成创新流程模型演化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创新项目的理解上。常规的模型认为创新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交叉功能团队与供应商和客户集成的结果,这不能解释和预测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流程。而集成创新流程适应了公司经营环境变化的特点.比如研发的电子化、战略网络化流程,以及创新传播超越了公司的传统边界。此外,重要的环境变化,比如研发成本增加、技术趋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竞争增加以及快速的技术变革,在很多研究密集型企业导致从竞争性到协作性战略转移。而创新者,作为合作开发流程的一部分,与初级供应商、研发者甚至客户交换电子数据。这些都导致更快速和有效的变革流程,以及复杂的创新集成。

对于集成创新流程而言,主要包括3个方面。

1.2.1概念创新流程。这更多是针对产品创新流程通过在产品创新中的设计概念的体现,使得社会技术体系不断变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流程开始一个具体市场需求就被定义。对这个需求的分析导致产品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产品构想形成了。通过把产品需求转换成多样化产品功能,为产品设计和开发打下了基础。产品功能形成充分考虑与之呼应的技术和科学原则.并且通过技术来实现并理解。技术由具体的个体选择知识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构成.以产品和流程导向发现自然、社会科学和工程的用途这个实现通过开发新技术或者先前存在的技术来实现。通过生产,形成适于销售的产品。其结果会推动市场形成、产品维护和分销流程的成熟。

1.2.2流程创新流程这个流程是对与技术相关的流程概念所进行的创新,它针对各种企业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变革与创新。对于这个流程而言,自然和社会科学及工程现象,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思想涌现于对现象的观察。如果这个思想是可行的实际的技术开发就形成了。从而形成具体的技术,最终得以利用。

1.2.3社会创新流程社会创新属于环境创新,是针对社会技术系统中的企业或者主体之间关系的可计划的变革。对于复杂创新系统而言,社会创新流程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涉及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社会创新流程的成功和持续与否,取决于主体之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计划的程度。

2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营实践

2.1区域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前提和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技术创新发展与企业创新的桥梁.其决策目标的制定过程,是实现宏观创新目标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区域技术创新既是国家宏观创新发展决策的具体化,又要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区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应该由下列子系统共同组成。

2.1.1区域教育子系统。教育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教育协调中,教育投入与教学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各类科技人员的合理比例应取决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

2.1.2区域科技子系统。科技体系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另一重要子系统。科技体系的要素主要有:科技队伍及其结构、科研投入和支出经费、R&D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研究和发展机构、研究和发展机构承担的科技课题和科技服务、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转让等。一个地区的科技系决定着本地的科技是否可以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研究成果,以及从外部引进科技时,能否很快地加以使用、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研发队伍和研发工作,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改造和创新了。因此,在科技体系中,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研究发展队伍和研究发展机构的建设。

2.1.3区域资金子系统。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及其数量决定着创新能否顺利地进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融资手段.各个地区政府都有各种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及各种风险投资银行以支持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就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私人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政府补助(包括拨款)、集体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境外投资等。

2.1.4区域政府子系统在当今社会,区域技术创新是一个在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若干缺陷,如市场并不能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很难使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基于市场对激励区域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要求政府从整个区域的全局角度,在协调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调节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创新政策实现,以政策干预来引导科技发展与创新。

2.1.5区域文化子系统。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过程,必然要涉及到地区的文化氛围。组织和地区的文化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到区域技术创新的进程.尤其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以相应的文化氛围为前提。甚至可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可能决定该地区的创新道路。

2.2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集成体系运营模型

根据前述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体系构架,构建起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和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政府通过创新规划引导和推动整个区域各行业、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给教育、科研院所指明了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方向,促进教育、科研院所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服务。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开发区、孵化中心、中介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中心等),进入生产系统。经过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和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对创新成果的验证和应用.成熟的创新成果进入市场.通过商业机制进一步扩散和推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创新得到的工、农业产品价值的增值积累又反过来支持各产业创新过程。集成系统模型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全社会技术创新运营体系。

2.2.1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由宏观指导层(科技规划)、中观管理层(一把手工程、成果管理、基金管理、项目管理等)、微观执行层(成果转化体系、示范基地、工程中心等)构成。

2.2.2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将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创新实现纵向集成;同时,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横向集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2.2.3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由创新战略集成(企业家创新战略决策)、创新管理集成(文化、组织、人力、资金集成)、创新过程集成(工程中心、孵化中心联系政府、教育科研等集成)、创新成果集成(成果引进、消化、吸收、整合)构成。

2.2.4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官、产、学、研的有机整合与集成,民企之间、民企与行业龙头问等的整合与集成,以联合创新、整合创新、配套创新为主。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集成;模型;实践

1集成创新及运营模式

1.1集成与集成创新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人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从技术集成的角度看,美国学者MacroIansi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因此。从本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结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演进和创新的含义。集成强调人的主动行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与适应进化性。这无疑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其体现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集成创新是指创新的融合.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延伸。这种融合通过把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流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能够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式。第二。集成创新涉及技术、知识、战略、组织层面,区别于单一的技术集成、知识集成、战略集成和组织集成。即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要求考虑产品、生产流程、创新流程、技术和商业战略、产业网络结构和市场创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创新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直接的关系,是组织获取新财富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实践证明。任何层次的创新.都不应当仅仅是分配资源。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和集成资源.否则。许多技术和成果就无法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因此。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利用集成创新,创建和吸收新知识。

1.2集成创新流程模型

集成创新流程模型演化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创新项目的理解上。常规的模型认为创新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交叉功能团队与供应商和客户集成的结果,这不能解释和预测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流程。而集成创新流程适应了公司经营环境变化的特点.比如研发的电子化、战略网络化流程,以及创新传播超越了公司的传统边界。此外,重要的环境变化,比如研发成本增加、技术趋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竞争增加以及快速的技术变革,在很多研究密集型企业导致从竞争性到协作性战略转移。而创新者,作为合作开发流程的一部分,与初级供应商、研发者甚至客户交换电子数据。这些都导致更快速和有效的变革流程,以及复杂的创新集成。

对于集成创新流程而言,主要包括3个方面。

1.2.1概念创新流程。这更多是针对产品创新流程通过在产品创新中的设计概念的体现,使得社会技术体系不断变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流程开始一个具体市场需求就被定义。对这个需求的分析导致产品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产品构想形成了。通过把产品需求转换成多样化产品功能,为产品设计和开发打下了基础。产品功能形成充分考虑与之呼应的技术和科学原则.并且通过技术来实现并理解。技术由具体的个体选择知识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构成.以产品和流程导向发现自然、社会科学和工程的用途这个实现通过开发新技术或者先前存在的技术来实现。通过生产,形成适于销售的产品。其结果会推动市场形成、产品维护和分销流程的成熟。

1.2.2流程创新流程这个流程是对与技术相关的流程概念所进行的创新,它针对各种企业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变革与创新。对于这个流程而言,自然和社会科学及工程现象,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思想涌现于对现象的观察。如果这个思想是可行的实际的技术开发就形成了。从而形成具体的技术,最终得以利用。

1.2.3社会创新流程社会创新属于环境创新,是针对社会技术系统中的企业或者主体之间关系的可计划的变革。对于复杂创新系统而言,社会创新流程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涉及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社会创新流程的成功和持续与否,取决于主体之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计划的程度。

2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营实践

2.1区域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前提和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技术创新发展与企业创新的桥梁.其决策目标的制定过程,是实现宏观创新目标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区域技术创新既是国家宏观创新发展决策的具体化,又要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区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应该由下列子系统共同组成。

2.1.1区域教育子系统。教育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教育协调中,教育投入与教学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各类科技人员的合理比例应取决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

2.1.2区域科技子系统。科技体系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另一重要子系统。科技体系的要素主要有:科技队伍及其结构、科研投入和支出经费、R&D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研究和发展机构、研究和发展机构承担的科技课题和科技服务、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转让等。一个地区的科技系决定着本地的科技是否可以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研究成果,以及从外部引进科技时,能否很快地加以使用、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研发队伍和研发工作,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改造和创新了。因此,在科技体系中,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研究发展队伍和研究发展机构的建设。

2.1.3区域资金子系统。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及其数量决定着创新能否顺利地进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融资手段.各个地区政府都有各种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及各种风险投资银行以支持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就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私人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政府补助(包括拨款)、集体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境外投资等。

2.1.4区域政府子系统在当今社会,区域技术创新是一个在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若干缺陷,如市场并不能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很难使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基于市场对激励区域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要求政府从整个区域的全局角度,在协调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调节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创新政策实现,以政策干预来引导科技发展与创新。2.1.5区域文化子系统。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过程,必然要涉及到地区的文化氛围。组织和地区的文化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到区域技术创新的进程.尤其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以相应的文化氛围为前提。甚至可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可能决定该地区的创新道路。

2.2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集成体系运营模型

根据前述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体系构架,构建起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和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政府通过创新规划引导和推动整个区域各行业、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给教育、科研院所指明了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方向,促进教育、科研院所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服务。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开发区、孵化中心、中介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中心等),进入生产系统。经过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和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对创新成果的验证和应用.成熟的创新成果进入市场.通过商业机制进一步扩散和推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创新得到的工、农业产品价值的增值积累又反过来支持各产业创新过程。集成系统模型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全社会技术创新运营体系。

2.2.1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由宏观指导层(科技规划)、中观管理层(一把手工程、成果管理、基金管理、项目管理等)、微观执行层(成果转化体系、示范基地、工程中心等)构成。

2.2.2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将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创新实现纵向集成;同时,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横向集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2.2.3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由创新战略集成(企业家创新战略决策)、创新管理集成(文化、组织、人力、资金集成)、创新过程集成(工程中心、孵化中心联系政府、教育科研等集成)、创新成果集成(成果引进、消化、吸收、整合)构成。

2.2.4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官、产、学、研的有机整合与集成,民企之间、民企与行业龙头问等的整合与集成,以联合创新、整合创新、配套创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