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乘数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6 18:05:22

贸易乘数理论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1

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广泛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对这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可以从五个方面将新老贸易保护主义作一比较:1、性质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较落后国家为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目标,通过对某部门或行业实行保护措施来促进这些部门或行业迅速成长的理论或思潮。这种保护的最后趋向是走上自由贸易之路;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泛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理论或思潮。前者在贸易政策行为上不改变国际贸易政策总趋向,而后者则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政策的总趋向。

2、对象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工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主要是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农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在大多数国家的任何时期都受保护。

3、范围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在商品贸易与资本贸易领域实行保护,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领域扩展到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领域,这是因为在70—80年代,服务与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因素。它们也象商品与资本贸易一样遇到了它国的贸易壁垒。

4、措施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主要采用关税壁垒,包括征收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惠制等;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包括繁琐的海关程序和海关估价制度、条件苛刻的技术标准、复杂的健康与环境卫生检疫、内容和手续繁杂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进口许可证制、进口押金制度、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自动”出口配额制、有秩序行销协定、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外汇管制、进口国家垄断、各种国内税、补贴和进口配额制,等等。据估计70年代未非关税壁垒达900多项。新老保护主义在措施上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传统保护主义奖出限入的重点在限制进口,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在鼓励出口。

5、区域上。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新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在区域范围内,国家之间仍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区域外国家则实行共同的关税壁垒。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政策。欧共体不仅通过关税同盟与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筑起贸易壁垒,而且将这种区域保护范围扩大到联系国(如对46个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优惠制),使西欧工业品和农产品市场逐渐对外封闭,从而影响到美国的出口利益,助长美国国内新保护主义思潮。80年代美国在全球贸易体制上的挫败使其不再坚持反区域保护的立场,而转向提倡自由贸易全球化与实行贸易保护区域化的双轨政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贸易退到强调“互惠”的区域自由贸易的产场上。

从上可见,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然而这种不同主要来自对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修正。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主要来自凯恩斯主义与新福利经济学两大源泉,此外也吸取了其他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保护主义论据。其理论特点是在分析时采用个量与总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且往往通过设立模型来进行数理分析,这与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的纯理论分析有所不同。就其结论来看,该理论批评了高关税政策,主张实行最适关税率,并且不以关税壁垒为唯一手段,而是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贸易措施,即非关税措施兼而有之。

1.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主张自由贸易理论者坚信国际间自由贸易往来有助于各国生产资源最有效的利用,使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最高。新贸易保护主义者则认为并非如此,因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各种假设并不符合现实。

首先,市场的非完美性可使贸易国的福利水平比自给自足时要低,非完美性表现在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可能发生扭曲。从产品市场看,当生产方面发生外部不经济时,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就会出现差异。如农民在计算农产品价格时未考虑土地受损因素,从而低估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使得国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没有反映出真正的边际成本,由此造成商品市场扭曲,从而使该国福利水平在自由贸易下比自给自足时低。对此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主张通过关税政策来解决。但征税后原自给自足的生产均衡点上移,而消费均衡点却下移,由于产品市场存在扭曲现象,关税政策的结果仍难以使消费均衡点上升到生产可能曲线之上。因此,新贸易保护论者主张通过非关税措施促使私人生产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提高福利水平。这就是对低估生产成本的农产品课征租税,以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同时对工业品给予补贴,使得私人转换成本等于社会转换成本,然后通过自由贸易,提高消费均衡点。分析的结论是当产品市场发生扭曲时,自由贸易政策可能使一国福利水平降低,而以关税来弥补的政策并非最优政策,最优的政策是通过非关税措施的混合使用来调整扭曲,以达到经济福利的目标。

从生产要素看,也会发生扭曲现象,表现为产业之间生产价格发生差异。譬如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工资往往低于工业部门的工资,并且在劳动边际生产力方面农业也低于工业。当要素市场发生扭曲时,一国的生产均衡点不落在契约线时的生产可能曲线上,而是落在扭曲时生产可能曲线上。假如这时该国以关税来保护本国,生产均衡点右移,福利水平可能会比自由贸易时要高,但难以使边际转换率等于国际交易条件。因此,关税政策仍并非最佳政策。根据新贸易保护理论,这时就应以非关税措施去替代关税政策。假如对工业部门提供补助金,虽说可以使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国际交易条件,也并非是最佳政策,因为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仍不相等。为此,新贸易保护理论认为最好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征收租税或提供补助金。

其次,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存在困难。当一国生产要素难以在产业之间移动且要素价格出现刚性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必然会使原来在保护状态下从事进口替代产业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一下子难以被出口产业吸收,由此产生结构性失业。假如失业带来的损失大于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那还不如唯持原有的保护贸易状态[1]。

这样,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政策最佳时,新贸易保护论者批判道:在市场出现扭曲时,自由贸易政策并非最佳选择,关税政策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福利,却不能调整扭曲,最佳政策在非关税措施。

2.对传统贸易保护理论的批判与补充。

新贸易保护论者主张运作非关税措施,但并不完全排斥关税政策的作用。他们承认关税的效果,但不认为关税越高越好,因为在实务中这将使贸易无法进行,因此他们提倡最适关税。最适关税理论是在批判传统贸易保护主义者对关税效果的一种偏向且加以某种补充后提出的。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强调关税的保护效果,集中表现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上。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通过高关税来进行的,但有一段时间关税保护遍及到了非幼稚产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GATT在削减关税方面的重大胜利,走高关税保护的老路显然已不太可能,为此新贸易保护主义者强调关税保护的实际效应,这就是确定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他们看到,关税有保护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的同时,也保护了向它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那些生产部门。如果对后者课征的关税过大,不仅会抵消保护效果,而且还可能使有效保护率变成负数。因此,并非所有的关税都起到保护效果。有效保护率理论批判了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在关税保护作用上的片面性,强调了关税保护的有效性。

站在本国的立场上评价关税的作用,且强调关税在保护幼稚工业、增加政府岁入、提高福利、提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的效果,是新老贸易保护论者的共同特点。只是传统贸易保护论者把重点放在保护工业与增加收入上,而新贸易保护主义论者则把重点放在福利、就业和平衡收支上。关税在改善交易条件上的效果系新老贸易保护主义共识,只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除了关税措施外,非关税措施同样也起到改善贸易条件的效果,且负作用很小。

3.新贸易保护理论的两个主要来源。

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的阿瑟·庇古认为,单靠自由竞争不能达到最大的国民收入量,需要国家干预,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例如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征税;反之,则进行补贴,从而缩小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差距,使经济福利增加。后来新福利经济学继承了庇古的方法论基础和“最大社会福利”原则,但对他的某些理论进行了修正与补充。如撇开收入分配问题,认为经济学应当研究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并提出效用不可比较等。福利经济学(主要是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对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福利经济学认为经济学首先要研究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每个社会成员福利的简单总和,个人是自己福利的最好判断者,如果一些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未使任何人境况变坏,那么整个社会福利就增加了。自由竞争能达到最大福利的理想境界,但现实中无法做到完全竞争,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来增加社会福利。政府的责任就是如何使资源最优利用、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后来成了新贸易保护理论衡量贸易政策的基础。

(2)最适度原理。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在序数效用基础上说明过经济福利,指出经济资源使用最有效状态,即最适度状态。其大意是:在收入分配为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对生产资源的配置作任何改变必然会在增加一些福利的同时给其他人带来损失,这种状态称“最适度状态”。新福利经济学发展了帕累托的这一思想,提出交换与生产的最适度条件。交换的最适度条件是交易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相等的;而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是某种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产品的价格,或者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交换率相等。在这样的最适度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最优化,产品生产最有效,产品交换彼此得到的满足也最大化,从而社会福利也最大。最适度原理被新贸易保护论者运用到关税上,认为如果课征关税能使一国获益,那么就会出现各国竞相征收关税,竞相提高关税,从而使国际贸易无法进行,各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为此他们不主张这种禁止性高关税保护,而是倾向最适度关税率,这是在自由贸易与禁止性关税之间能使本国实质所得达到最大的一种关税率,其公式为:t'=1/(ε'-1),换言之最优关税率(t')就是外国进口需求弹性(ε')减1的倒数。

(3)补偿原理。新福利经济学家提出最适度条件后,也意识到这种条件未必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增加一部分人福利的同时可能便意味着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受损。为此,新福利经济学家提出“补偿原理”,即增加社会福利允许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增加的福利在补偿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社会就算增加了福利,政府在其中应采取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如对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损者给予补偿金,使受损者保持原有地位。

新贸易保护理论将这一原理应用于评价贸易利益的分配上,指出贸易利益分配是极不平均的,某项政策变动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使另一部分人受损,为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受损者予以补偿和救济。补偿原理在美国贸易政策上的实际运用便是在立法授权总统或贸易代表降低关税的同时,又设立了某些“保护”条款或免责条款(即例外条款)。

除了福利经济学外,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便是凯恩斯主义。虽然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系统地论述国际贸易理论,但其追随者如美国的汉森、萨谬尔森和英国的哈罗德等人发展了他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观点或思想,从而构成新贸易保护理论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顺差论、外贸乘数论和国家干预论。

(1)新贸易顺差论。在对外贸易中追求贸易顺差,是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凯恩斯主义也主张贸易顺差,但与重商主义不同,它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理论联系在一起。认为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为该国带来黄金,扩大支付手段,从而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缓和国内经济危机,扩大就业;相反,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利息率上升,物价下跌,投资减少,经济萧条,失业者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指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在说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时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事实上,一国外贸顺差或逆差对于该国的经济盛衰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外贸乘数论。为了说明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量与就业带来的影响,凯恩斯曾在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乘数原理,认为投资增长与国民收入扩大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后来被他的追随者所发挥。汉森、萨谬尔森指出凯恩斯的乘数原理说明了一定量的投资对收入,就业的影响,但忽略了消费增加对私人投资的“诱致”作用。他们指出,引起投资变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外生因素,包括人口,技术进步、新资源与新产品的开发及政府活动等;二是内生因素包括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等。由内生因素变化所引起的投资变动,被称为“诱致投资”。一笔投资会引起收入与消费的变动,而收入与消费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引起投资变动,两者相结合便产生乘数加速效果。

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果,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一国输出商品和劳务,从国外得到的货币会使进口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部门生产增长,就业和收入也随之增加。如此反复下去,国民收入增加就会是出口增加量的倍数。进口则正相反。因此,一国只有当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顺差时,对外贸易才会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并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成为贸易出超的数倍。至于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动是否反过来必然产生“诱致出口”效应,问题则比较复杂,它不仅涉及到价格、利率、汇率、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内生因素,还涉及到外国收入、进口国贸易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外生因素。

乘数理论表明。第一、任何自发性的支出增加或政策诱发的支出增加都会使以y表示的产出、收入、就业提高数倍,其中封闭经济下乘数为1/s,由于边际储蓄倾向(s)小于1,故乘数必定大于1;而开放经济下的乘数为1/S+M;小于1/s,收入存在两个“漏出”,一进入储蓄(S),一流入进口(M)。第二,开放经济也对收入产生附加影响,如本国与外国自发性的需求转换以及外国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外国需求变动,而在封闭经济中则不存在这一附加影响。当这种变动为正值时,这一附加影响显然起到“诱致出口”效应,也就是说,在贸易顺差时,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一样也起着乘数加速效果。这一结论自然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追求贸易顺差、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增添了新的理论依据。

(3)国家干预论,自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出现后,美国贸易保护理论的国家干预思想又注入新的内涵。以前的联邦主义认为国家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扶植幼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工业化;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扩大就业,是出于反危机的需要。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措施。其理论前提是否定市场机制具有神奇作用,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已不能充分发挥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需要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是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对美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目的。

4.其他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除上述两大来源外,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从其他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吸取“营养”:(1)工资差异论。该理论由哈根提出,认为一国工业部门的工资常常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由此影响到工业生产成本。这样,某些工业虽与外国工业相比具有比较利益,但在价格上不能与外国进口品竞争,因而仍难以发展,为此需设置关税加以保护,使之尽可能地发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国民所得达到最大。后来哈根又对自己原先提出的比较利益的观点作了修正,认为所谓比较利益,是指一国边际转换率与进口品相对价格的比较,而不是一国内不同商品以货币表示的相对生产成本与进口同类商品的相对价格比较。这样,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与农产品相比较,尽管其价格高于外来品,但可以增加国民的经济福利。因此,这类工业只有在保护政策下才能生存。

新贸易保护理论吸取了这种分析工资差异的方法,将农业与工业两个部门的比较扩大到各国间的比较,认为各国工资水平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往往较低,由此生产成本也较低;而经济发达国家的工资比较高,生产成本也就较高(假使不考虑劳动生产率这一因素的话)。因此,如果自由进口,发达国家会在大量廉价品的冲击下,难以维持较高的工资和生产水平。所以有必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2)贸易条件论。阿根廷经济学家拉乌尔·普雷维什曾从发展中国家立场出发,指出由于农业国比工业国主要输出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要小,因而农业国与工业国输出品的相对价格便十分不利于农业国。这样,农业国的利益有一部分通过贸易转移到工业国。假如农业国实行保护措施,发展自己的工业,替代工业品进口,就可改变贸易条件不利状况,而工业国如果实施保护手段,便会使农业国处于更加不利的状况。普雷维什把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工业国中心地带;另一部分是由不发达国家组成的初级产品外地带,而地带始终围绕中心地带的意旨发展。由于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所有国家平均分配,以及制成品市场被中心地带国家所垄断,地带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通常关税谈判要求的互惠,其涵义对中心国与国是不同的。国保护工业的后果不过是矫正其初级产品与工业品收入需求的弹性差异,不会阻碍国际贸易进步;而中心国若取消保护,会增加国输入中心国的能力,由此使中心国本身受益。因此,在贸易谈判中不应要求国对等地削减关税,而且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进口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也应发生变化,但仍不宜对中心国家工业品的输入全部放

开。普雷维什声明,这一理论并不意味着国可以进行任何不合理的保护。[2]

发达国家中无论是主张自由贸易的还是持有保护主义观点的人,对“中心论”都未给予直接的支持。因为自由贸易论者要求的是国际范围的贸易自由化,而不是单方面的贸易自由化,而保护贸易论者更不主张本国初级产品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完全开放。不过,新贸易保护主义吸取了普雷维什在论证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必要性时对改善贸易条件的分析,并用于改善进口国贸易条件的分析上。提出对进口品课征关税或实行数量限制,能够促使出口国价格下跌,从而改善进口国的贸易条件,尤其对那些进口商品的数量占世界进口总量较大比重、有关商品的供给弹性又很小的进口国,这种进口限制的效果尤为显著。

(3)市场扭曲论。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因而资源分配可达到最优化。然而,现实的经济却远离完全竞争状态,商品市场存在垄断现象,生产要素市场各种人为的举措使要素不能完全移动,造成生产要素价格刚性,从而产生产业界的工资差异;加上外部经济等因素,使价格机制无法促使资源配置,造成市场出现扭曲。市场扭曲是指阻碍市场机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况的一切制度上的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与市场机制失败两种情况。市场扭曲可能来自国内市场,也可能来自国外市场,无论来自何处,最佳政策就是直接干预产生扭曲的市场。这种干预政策便是对国外市场扭曲采取征收关税;对国内市场扭曲采取非关税措施。

除了以上这些理论外,还有反倾销论、国家安全论、国内市场论、生产成本均等化论等等观点。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责任编辑:刘昌运)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2

学者们关于物价上涨是否是通货膨胀的争议一直存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是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支出服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其目的在于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各级政府部门掌握居民消费状况.研究和制定居民消费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以及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不变价格核算提供科学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称为Inflation.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国际上称之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2010年CPI在连续5个月的上涨后,于11月份达到5.1%的高点,12月份虽然略回落至4.6%.但是2011年1月份,CPI重拾涨势,同比上涨4.9%,于3月份达到5.4%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从2009年1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11年。跨度1年多。除了CPI持续上涨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房价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也持续走高。可见。当前中国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是毋庸置疑的

2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源

笔者以为.当前的通胀是货币量和经济中商品和劳务量的不对等的后果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相对于国民经济需要的货币量,我国政府多发了人民币其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2.1政府主动印钞票

政府投资对于经济复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酷形势.政府进行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乘数理论认为(凯恩斯)。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总需求不足.主要靠投资来弥补.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尤其要靠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支出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乘数理论作用的大小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比如,它要求社会中存在一定的过剩生产能力:它要求货币供给量要适应相应的支出的增加。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假设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量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因此,货币的供给量不得不增加。可见.政府增加投资的行为.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相对不足.必然要求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结果是物价必然上涨。

2.2被迫多印发钞票

笔者认为这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又一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我国和美国的经济“互补”:我国的生产力严重过剩和美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在长期的中美贸易中.我国用极其廉价的资源.比如劳动力、土地、深林、矿石等.同美国交易.换回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中国每出口单位美元商品.国内要按照汇率比增发人民币来平衡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商品到美国.结算回来美元.但是美元不能直接在中国国内使用.需要在中央银行兑换人民币。因此,外贸企业每拿到1美元.央行就要为此多增发相应汇率的人民币.结果导致增发人民币和3万多亿难以使用的美元外汇储备国家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货币是一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一个国家创造了价值1元的货物.需要有1元的纸钞.如果政府刚好印1元的纸钞.是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同理.中国将自己创造的1元的货物卖到美国去.同时用赚来的钱买回1元的美国货.那么所印刷的1元纸币也是有对应物的.不会有通货膨胀。问题在于中国特殊的货币和外汇管制当外贸企业将1美元的货物卖给美国时.需要和政府将这1美元兑换政府把这1美元作为储备反投国际市场.而不是用赚得的钱换成货物运回中国.却还要印刷外贸企业带回来的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到2011年4月份.人民币的供应量已达75万亿多元f见表3).快赶上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了货币的本质是商品.其基本只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商品交易的初衷是为了换得己方具有生产劣势的商品由于我国和美国的经济特征.我国不得不用廉价的商品和劳务和美国交易.换回无法轻易使用的美元3缓解通货膨胀的途径

3.1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

通胀的原因通俗的讲.就是“钱多.商品少”缓解这一现状的途径.可以是将我国的外汇储备去国际市场上将中国市场所需的商品换回来以平抑物价但是.历来的经验表明.中国购买的商品。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会看涨.中国试图销售的商品.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看跌。而且很多我国急需的技术、商品,其他国家拒绝出售所以.这条路不容易走得通

3.2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El商品(以美元计价)会变得昂贵起来.降低了中国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这样就会减少出E1.促使生产商将服务对象转向国内。而进El的商品(以美元计价)将变得便宜起来.这样就会增加进口这样我国流通的商品增加了.贸易顺差减少了.外汇储备也会下降.中国市场上的人民币(美元导致的那部分)就会减少.同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增加.“钱少.商品多”.因而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3

1对“投资拉动”理论的简要分析

投资乘数理论是“投资拉动”的理论基石。经济学家卡恩首先提出了乘数理论,后来通过凯恩斯而得到推广。卡恩的乘数是就业乘数,即投资引起的就业总量增加和新投资直接引起的初始就业增加量之比。而凯恩斯的乘数是投资乘数,是关于投资变化和收人变化关系的理论。如果以I表示投资总量,以Y表示国民收人增量,则投资乘数k=1万,即Y=斤I,这就是说,国民收人增量将左倍于投资的增量。通过“投资乘数”理论可以看到,投资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人的连锁反应,使国民收人增加量或减少量数倍于原来投资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因为投资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从而使社会就业和国民收人增加;而就业与国民收人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使消费资料的生产扩大,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人进一步增加,周而复始,必将引起众多的连锁反应。所以,投资增加能够引起国民收人的成倍增加。此外,“投资拉动”效应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德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尔希曼(Albe比O.Hirschman)在探讨最大化“诱导”投资的决策机制时,认为在直接生产活动中有两个诱导机制在发生作用。这两个机制是后向联系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由于存在前后联系效应,不同的部门、项目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投资某个部门或项目,就可能带动其他部门或项目的发展。并且,两个行业结合的联系效应大于各个行业单独计算的联系效应之和,即:l+l>2。丹麦经济学家拉斯马森(P•N•Rasmussen)指出,它们的扩张将会“导致囊括所有或至少大多数行业的经济活动的增长”,“由于后向联系是由需求的增长引起的,后向联系就会持续不断地引发更多的净资本形成”,从而诱发投资的最大化。

2我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诱导扩大社会投资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年代,政府通过低工资政策,积累资金,国家是唯一的投资者。改革开放后,国民收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富积聚正在向居民转移,政府可直接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所面临的赤字压力越来越大。据资料显示,1997、1998两年,我国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增量分别是6300亿和4900亿元,而居民储蓄的增量却分别为7800亿和7300亿元。超过了国家财富增量的23%和56%。1999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6216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5%。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民间不投资,就要求政府直接投资拉动和诱导。近三年来,政府实行了扩张型的财政政策,通过向银行直接贷款和发行国债向居民借债进行投资,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确实对于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民间投资跟进不快、增长乏力。还没有真正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投资格局。必须下决心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政府投资对经济启动与刺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投资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够带动多大的民间投资,也就是其投资乘数效应的大小。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越大,所撬动的社会投资也就越多。民间投资除了具有巨大的投资潜能以外,还具有许多政府投资所达不到的功能。它可以填补国有资产正在逐步退出的竞争性领域所留下的空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按一般规律,投资的40%可以转化为消费基金,从而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者的收人、拉动有效需求;民间投资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等)进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民间投资也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器。国债技改“四两拨千斤”,就是“诱导投资最大化”的一个成功实践。在国债支持技术改造以前,企业技术改造一直处于低谷,企业没有积极性,银行贷款慎之又慎。从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从新增发的国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安排资金195亿元,只占全部国债资金的5.4%,而拉动投资达2400亿元,为其12倍,涉及项目880个。国债支持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技改投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2年,完成技改投资5077亿元,增长13.2%,国债技改贴息的拉动效应明显。因此,政府直接投资是扩大投资需求的有效途径,但政府更为重要的职责是诱导社会总投资实现最大化,设法启动民间巨大的潜在投资需求。

3社会资本难以启动的制度性障碍因素分析

3.1行业进入障碍通常,垄断所产生的利润会吸引其他投资者的进人,但是,垄断能够存在,必然有某些因素可以阻止竞争出现,这些因素被称为进人障碍。由于政府的过度保护,形成了一批处于垄断地位的特殊行业,中国的铁路运输、通信、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许多基础设施产业,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就决定了这种垄断的性质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私人经济垄断会获得超额利润,而行政垄断往往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的低效率和资源运用的低效率。因此,行政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的汽车工业,单一的国家投资,成了一种固化模式。80年代以后,虽然有外资进人,但是,我们仍然强调国有资本要绝对“控股”。不使任何一家企业垮台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竞争。所以汽车行业的管理部门,一听竞争就恼火,本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却一直实行国家垄断经营。作为政府部门,不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总是充当企业的代言人,将企业的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公众利益之上。排斥竞争,必然设置行业壁垒,行业的主管部门,成为行业垄断的把门人。从不轻易放任何“外来者”进人,让掌握项目资源的企业,安安稳稳地赚取垄断利润。然而,垄断带来的除了低效率,就是腐败。

3.2心理预期障碍近年来,政府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国家不惜重金,连续3年发行国债3600亿元,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建设,确实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民间资本跟进乏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且政府债务压力加大,政府再向社会和银行借债的空间受限。造成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相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收人预期和支出预期。从收人预期来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下岗”现象的普遍化,以及收人差距拉大,工薪阶层对收人的预期不太乐观;从支出预期来看,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推出,且这些改革带来的支出增长速度均远大于人们收人的增长速度。在社会预期并不十分乐观的情况下,要想让人们把钱拿出来投资是不现实的。

3.3投资环境障碍一是各种收费居高不下。目前,各地对居民投资征收的各种税、费(特别是各种杂费)水平不仅过高,而且收费管理很不规范,且乱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对居民投资项目的审批手续也过于繁琐,据某省统计,省级政府部门实际承担的审批事项多达2000余项。现在企业登记注册前审批事项仍超过300项,一些部门还暗箱操作,人为的障碍依然很多。所有这些都使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居民投资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界共同的呼声。当前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3.4金融支持障碍民间投资除了要有自有资金外,还要有相当数量的债务资金。可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之下,商业银行为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实行了比较谨慎的货币政策。市场经济本应是信用经济,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不守信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只借不还、逃避债务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敢发放新的贷款。商业银行的“慎贷”和“惜贷”较为普遍,金融体制对民间投资缺乏有力的信贷支持。筹资难,融资成本过高,严重地打消了居民的投资积极性。

4实现政府投资拉动的关键在于制度和环境创新

在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建立导向机制,引导民间投资;完善政策法规,为民间资本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构建开放式的信息系统,使投资者获得对称的投资信息;打破行业垄断,削平民间资本进人门槛;净化投资环境,努力使民间投资成本最小化;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民间资本;当好“守夜人”,促进公平竟争。

4.1打破行业垄断,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消灭垄断,实际上是让我国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地与国际经济接轨。有关人士和法律专家纷纷要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在2000年底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王歧山表示:一切不宜由国家垄断的行业都要打破垄断,一切不利于市场竞争和实现企业效率最大化的行业、企业结构都要进行重组。除涉及到国家安全、自然资源、少数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领域外,目前处于垄断状态的其它行业与部门都应通过改革创造开放和竞争的局面。而电力、铁路、民航、通信等行业将是改革的重点。

4.2净化投资环境,努力使投资成本最小化“投资的本质在于这一行为的获利性”。投资者的目的是能以一定量的资产获得更大量的经济回报,即“资本增殖”或“经济效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民间投资的最大化要求投资成本必须最小化。而投资成本与投资环境成反比,投资环境越差,投资的成本就越大。目前,投资成本过高是制约民间投资潜能释放的重要因素。各地对投资者征收的各种税、费居高不下,且管理很不规范。所有这些都加大了投资成本。在国际上,衡量一国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经济自由度”。在经济自由度评价体系中,政府管理是一项重要指标,它包括政府花费和审批权。政府机构庞大,花销就多;审批的权限越宽,审批的项目越多,则经济自由程度越低—这意味着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发展的程度越高。目前,国外资本在考虑是否来华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就是我国行政审批的情况。审批手续减少意味着经济自由度的提高。因此,必须下决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过程中,除了该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一定要取消外,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也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运作,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来处理;对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运作的项目,尤其是那些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项目的行政审批权力,必须进行合理分解,并加强相互之间的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休闲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

科学分析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明确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更加科学的做出旅游决策,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有助于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展开分析。

一、旅游业的总体阐述

(一)旅游业特点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认为旅游业是为旅行者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后者认为其是旅游者在交通、住宿、代购代销、联络,通过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代办手续等并利用企业相关交通资源、住宿资源等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报酬的行业。

1.综合性。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主要是通过为游客提供其所需求的服务、面向游客提出相应的业务,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游客在旅途过程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因此,旅游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复杂。根据游客需求元素,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业需要加强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够给游客带来综合化的服务。可以看出,旅游业含盖了餐饮、住宿、交通、旅社、娱乐及购物等行业。

2.关联性。旅游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现状分析,旅游业的联动效果不仅带动了餐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商业、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外,还推动了地区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以及体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3.敏感性。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旅游业自身分析,内部组成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当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时,需要保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若任何地方出现脱节的现象,都可能造成旅游产业链的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其他方面分析,自然景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以各种资源为基础,在非旅游业能控制的资源中,能够或多或少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帮助。

4.开放性。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化产业。通过旅游活动能够建立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并且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在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树立地区形象。

(二)旅游业发展背景

1、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进而社会政治和国民经济构建模式也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是人们进行娱乐和休闲主要方式,具有游览性和空间变化性特点,因此旅游业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基础。当下航空扥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形式运输飞机的产生,电力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也的发展,为旅游人群提供了方便性和舒适感,实现了远程旅游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了硬件设施,方便了人们的旅游住行。电视媒体和广播产业的发展,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高品质要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体改,代表着人们的收入较为客观,因此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增加了对精神的需求,旅游产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近先远后的特点,其是从国内的旅游,逐渐发展到对外旅游的因素。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稳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特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国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产业面向群众化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其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逐渐朝着群众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全体,不同人员展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体系中重要消费环节。对于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和大众化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团体规模的变大,更展现在旅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距离的变大、旅游行程的增加、旅游留宿时间的变长等等。依据相关你研究人员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人口年龄和发展规模将会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务收入将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自己分配的时间将增大,人们具有更多自由权利,工作休息的时间将会增加。进而,旅游产业的需求将变大,人们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等产业的需求将增加,进而旅游的频率和人数。旅游团体规模和留宿时间将急剧上涨。面对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大众化、集约化发展,旅游产业要增加对旅游也的管理,改变传统单一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多样化。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管理理念,增加旅游产业的经营优势,构建新型旅游体系,把旅游产业的娱乐休闲功能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来促进旅游产业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3.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旅游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旅游产业群众化、大众化发展目标,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人群的需要。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我国的旅游产业注定朝向多元化形式发展,传统的固定旅游发展模式依据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进而,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众多旅游机构开始增加旅游的项目和游玩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例如,在当下旅游产业中,依据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旅游团体的构建。包括青年旅行团、夕阳红旅行团、教师履行团体、职工旅行团体、夏令营履行团体、结婚旅行团体等等。其次,也出现了不同组织单位的履行团体。包括。体育团体、考古团体等等、依据旅游的不同价格,也分为高级奢侈旅游团体,和大众化旅游团体等等。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影响,可以满足不同个体、团体、机构、年龄对旅游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段时期内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可表现为特定区域产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为该地区创造的产品或价值在时间参数上呈客观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产出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主要是通过统筹该地区经济总产值来计算的,一般是将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民生产总值以及地区人民收入等方面来表现的。就产品数量以及劳务总量等方面而言,主要通过地区人民生产总值来反映的,即以通过地区人口增长情况来矫正而得到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此外,还可以通过地区人均收入来体现。就地区劳务总量方面而言,主要是通过劳务总量的增长或投入产出比的增长来反映。

三、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旅游乘数理论

就现代经济学理论而言,旅游经济效益是指一个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旅游乘数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应用这一理论能够有效观察到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乘数的大小与游客在旅游地区消费开支有密切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旅游乘数与游客支出和地区经济均呈正相关性。阿切尔学者将旅游乘数细分为营业收入、产出、收入和就业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方面,其能够反应旅游消费为当地收入带来的数学关系,可细分为人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在研究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收入乘数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观测指标;而就业参数能够反馈游客消费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可代表旅游创造的就业职位或是旅游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的比率。旅游乘数对于发展旅游业的地区来说,能够反映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支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联动效应,刺激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的影响。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推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开完成。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同时促使当地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连锁效应、产业效应以及联动效应等方式,推动顶底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分析,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游客基本开支对旅游行业的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起到直接影响,是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旅游收入在初次分配主要对象为旅行社、饭店、交通企业以及游览部门等企业和部门。②旅游企业和相关受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向其他企业购入商品、材料、设备等,各级政府将在旅游行业中收缴的税款投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得到间接的发展。相关研究指出,旅游行业所带来的间接价值远超过直接价值。③直接或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将获得的利润用于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奖金,还包括一些服务型消费的支出,能够推动旅游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发展。对旅游利润的再分配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招聘新职员,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旅游行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总体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从另一角度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增加地区收入,实现产业增收,促进地区经济的良好循环,推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就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旅游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例如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自然环境等,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地区基础建设的完善,从而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就我国总体情况分析,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021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36.4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0.3%。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潜力。

3.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由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能够通过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判断。①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与地区收入增长呈相同趋势,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用于城市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分配比重的增长而增长,并最终会促使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关调查指出,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旅游行业收入在我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能够有效反应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游客在旅游地区所购买或享受的服务能够直接为当地带来收入,从而造成直接影响,而地区收入的增长在再分配过程中会带来间接收入增长。②累积建设资金: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除了能够吸引国内游客外,在引进国外资本投入和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其作为一种无形出口贸易,比商品出口贸易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带来稳定的外汇增长。

四、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的机理性阐述

(一)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由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旅游产业的影响。我国旅游产业为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利用刺激消费、外资的极具、外汇的增加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也体现出经济的增长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性。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加带来影响,进行吉利性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的产品多样化,增加了旅游业的物质服务、带动了旅游业的其它产品的消费。旅游商品消费的增加,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进程,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旅游产业商品价值最大化,提高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效率,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进而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其二,旅游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旅游资源,增加了外商和不同群体,对我国地域和不同区域的关注度,促进了我国不同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旅游产业促进我国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不同群体和组织带来的投资,为我国旅游产业奠定坚实资金基础,形成财务的积累,利用旅游产业的经济和财务积累,来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第二,旅游产业为不同地区和区域带来资金的积累,地区政府可以利用旅游产业带来的资金进行资金的再利用,利用资金来进行投资引商。增加地区和区域的科学技术设备,增加地区和区域的人才,包高新型科学技术应用到不同发展环节和机构,把高技术型人才放到合适岗位,来促进地区和区域内部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大目标,第三,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旅游产业具有高消费特征,其产品的创新较快,更新交替周期较短。为了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旅游产业最大能效。首先,要对地区和区域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增加商品和服务环境,利用新观念,新型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大目标,利用旅游产的发展,带动地区和区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旅游产业对入境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局部经济和主体经济的发展,其也促进了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站在总体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入境经济的影响较大,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产业的需要变大,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伴有喷泉式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得旅游产业的选择性较多,旅游产业发展形式,呈现以地区为主导,不断向周围扩散形式,把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紧密相连,实现经济内的整合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较慢地域的经济水平,利于在旅游产业的鸿沟上,增加相邻地区经济联系性,产生空间集约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现象。利于产业的空间集约化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区域的整合发展,减少了恶意竞争事件的发生,利于增加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品牌性发展模式。和入境经济相比较,入境经济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把主要资金进行整合,增加了对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关注度。入境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旅游产业带来旅游设备和资金的积累,增加了我国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利于利于外来资金来完善我国旅游产业中发展不足,促进了我国地区和区域外来资金的积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受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对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阻碍用。我国旅游产业的入境发展,在贰仟零九年时,发展较为缓慢,出现发展瓶颈,我国入境经济发展速度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为缓慢。这一形势也说明了,我国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作用,大于入境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肯定入境经济为我国地去和区域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作者:刘志霞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5

本文作者:卢小金工作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商务系

国家为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进行旅游发展战略调整旅游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1年旅游出口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4.1%。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低,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旅游服务贸易曾经承担着增加外汇收入、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以平衡服务贸易收支的重任。在加入WTO以后,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关于纺织品配额一体化和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条款,从2005年1月1日起,原来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国家将取消对我国的配额限制,我对外贸易顺差呈现加速扩大之势,由此不断引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在高额顺差和外汇储备充足的背景下,2005年国家旅游局开始调整旅游市场的发展战略,由原来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开发战略过渡到“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在规模上放松对出境旅游限制,实际上是对旅游服务贸易进行战略调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低迷,国家制定了拉动内需保增长的战略。为了配合国家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全局战略,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市场开发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和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用扩大旅游内需以弥补旅游出口的不足,在拉动旅游内需的同时,也拉动了出境旅游的需求,增加了旅游的进口,而入境旅游由“大力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其地位再次被弱化。2010年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试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开始放开外资的出境旅游经营权,出境旅游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此消彼长的结果是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迅速扩大,旅游服务贸易成为逆向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的工具。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以及国外旅游客源市场低迷我国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超过7.5%的经济增长率,201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5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从全球旅游客源地的发展历程来看,旅客的旅游动机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升。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赴邻国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的动机。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过程中,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引导国民进行旅游消费,带动了旅游市场的大规模发展。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1999年实施黄金周长假制度,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员工进行国内旅游作为提高职工福利、增强职工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手段,国民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和越来越强的支付能力到国内外旅游。200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国民出境旅游需求增加;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改革,人民币开始了升值的旅程,我国出境旅游成本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持续下降,国民出国旅游的欲望日益强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释放出来的旅游需求使我国成为了各国竞相争夺的旅游客源市场,世界旅游强国纷纷加大了对我国促销的力度。比如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旅游局深入到中国各地进行宣传、招徕游客。美国为方便和吸引中国游客,在旅游观光景点、酒店、商场等场所增添了中文简介、自助汉语导游设备、会讲汉语的售货员。这些国家的宣传促销对我国出境旅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入境旅游方面,由于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莫测,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美国金融危机刚过,欧洲债务危机又现,世界经济出现下行风险,发达国家普遍陷入高赤字、高债务、高失业困境,旅游消费者的信心下降,出国旅游的意愿减弱,旅游开支减少,到我国来旅游的入境人数没有增长,甚至在个别时期还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旅游外汇的收入增长极其缓慢。另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入境旅游形势雪上加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促进入境旅游的政策和措施,加剧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如美国的《旅游促进法案》提出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海外市场促销的非营利机构,整合全国力量,推销美国各州旅游资源与接待设施。欧盟的《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提出塑造欧洲可持续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品牌,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加以塑造、宣传促销。日本的《新成长战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提出到2020年外国游客要增加至2500万人次。韩国以2014年为目标,提出力争实现吸引海外游客1200万人次。此外,人民币汇率的大幅上涨导致入境旅游成本上升,有效需求转化率下降,潜在的入境旅游客源为降低成本选择其他旅游目的地。这些因素客观上使我国的部分入境旅游客源分流,我国入境旅游旅游的人数几乎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出境旅游需求旺盛和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低迷,造成出境旅游快速增长而入境旅游停滞不前,必然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逆差规模增长过快旅游服务贸易从2009年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其规模逐年放大,短短的三年时间,便由40亿美元扩大至225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如果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到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亿人次,照目前人均花费1000美元的保守计算,出境旅游将要花费1000亿美元。而入境旅游自2008年以来几乎没有增长(2012年上半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出现负增长),到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如果维持目前的水平,则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要超过500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2012年货物贸易顺差的三分之一,其增长速度过快。我们应该考虑到,我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强,贸易的主动权还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存在的贸易顺差是由加工贸易创造的。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步衰减,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阶段,在激烈市场竞争情况下,跨国公司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会逐步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我国的贸易顺差趋于下降。2008年以来,这种现象已经初露端倪,我国贸易顺差额在逐年下降(当然这其中有政府主观意愿在起作用,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上述的客观原因),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不应片面强调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要慎重考虑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认真研究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服务贸易高额逆差不符合我国长远的贸易利益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会造成内需“漏出”,不但直接体现在对我国旅游产品需求的减少,而且会通过减少旅游服务部门收入、消费下降、对其他部门需求减少、生产缩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高额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虽然对平衡国际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这毕竟属于旅游内需的漏出,最终会损害我国旅游业及其关联服务行业的发展。作为传统的服务产业,旅游业对发展我国服务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餐饮、酒店、通讯、景区、零售、娱乐等行业,它的发展可以促进这些相关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改变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局面有着积极作用。而造成我国贸易顺差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我国仅获得工缴费,附加值不高,它主要利用进口的投入品进行加工后再出口,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不大,难以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随时有因其他国家加工成本低而被转移出去的可能。旅游服务贸易则属于一般贸易,其产业链上的部门基本在国内,不存在产业转移的风险,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带来的乘数效应极为明显。从世界发达国家旅游服务发展情况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国,但是其旅游服务贸易却一直保持顺差。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曾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太大,在欧美国家的压力下,为减少顺差实行海外旅行倍增计划,鼓励日本国民到国外旅游消费,对降低国际贸易顺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日本经济在此后陷入了长期低迷。

由此可见,用高额服务贸易逆差作代价平衡国际收支的做法不符合我国长远的贸易利益,国家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入境旅游的发展力度,以维护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并非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优选项目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的顺差项目,旅游服务贸易则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逆差项目之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条件下,货物贸易顺差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生产国际化和价值链控制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定位安排。正是这些看似高额的贸易顺差成为西方国家制造贸易摩擦、制衡中国的借口,尤其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期。为了缓和国际市场的反华情绪,平衡国际收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端技术产品进行出口封锁,我国无法购买到需要的且能减少贸易顺差的高技术产品的情况下,采取增加旅游服务产品进口的方式最为便捷,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国通货膨胀的风险,旅游服务项目被我国选为作为平衡国际收支顺差的项目也就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我国顺差是国民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微薄加工费和制造利润),耗费了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甚至还付出了环境代价,如今通过出境旅游消费将这些钱让别人轻松赚回去,去拉动他国的经济,这确实不能算是优选。其实,我国平衡国际收支应该有更优的选择。过去由于外汇短缺,我国采取“引进来”的策略,现在外汇储备充裕情况下,可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通过扩大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和国民对外投资,加速资本对外输出,扩大海外生产经营规模,使我国从国际分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按自己意愿参与国际分工的宗主国,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话语权,在此基础上既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将辛苦赚到的外汇获得投资收益产生增值。此外,进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将国家外汇资产持有者分散化,实行“藏汇于民”的战略,让居民、企业和机构更多地持有外汇,以提高外汇的使用效率。因此,平衡国际收支并非一定要通过旅游服务贸易赤字来进行。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改建公路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方便快捷的交通。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及管道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江西九江修水县也响应号召,大规模地进行了公路的改建。作为修水县的一员,这不禁引起了我对中国农村改建公路的经济思考。

一、以修水县改建道路为例对中国农村改建道路的经济分析

改建道路作为一种政府投资,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拉动当地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建路不仅仅可以缓解经济萧条,带动个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经济比较景气的时候,它也能够发挥其带动投资和就业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投资建路是一种扩张或稳健型的财政政策的表现,根据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它能够促进国民收入的倍数增长。倍数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取得收入后把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至于投资乘数的简单计算公式是:K=△Y/(△Y-△C)=1/(1-△C/△Y),式中△C/△Y是边际消费倾向。从式中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就越大。

现假定由于建路政府对资本货物增加了投资支出10亿元。很显然,由于更多的机器设备被生产出来了,这对国民收入的初始影响便是10亿元。但这并没有了结。这10亿元的支出被要素所有者分别以工资、租金、利润以及其他形式所持有,并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换言之,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0亿元。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消费者均按其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其大部分所得。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7,那么,所有消费者每增加1亿元的收入就会被引致去增加0.7亿元的消费,这就是增加投资的第二轮的倾向。而第二轮增加的消费支出7亿元又成为生产这7亿元消费品的生产者的收入来源,即整个经济增加了7亿国民产出。再按边际消费倾向0.7支出4.9亿元,如此循环往复,初始增加10亿元会诱致消费增加的总和sum=10/(1-0.7)-10=23.33亿元。因此整个国民收入增加了33.33亿元。

修水县这次大规模改建公路虽然成本很高,比如需要炸很多山,拆很多房等,但其发挥了投资乘数的效应,让周围老百姓有了就业的机会,增加了收入,拉动了消费。虽然在改建公路期间给交通带来了很多不便,阻碍了县镇之间的交通运输和商业往来,但从长远来看,与之相反,这次修路节省了人们宝贵的时间,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加强了县镇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好地保证了乘客的安全出行,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并且在新路旁边随之新建了许多住房,缓解了修水县房价的上涨。

邵春福主编的《交通经济学》中详细着对交通对国民经济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

第一、交通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国民经济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衡量。因此,交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指交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交通行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第二、交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第三、交通是一个地方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第四、交通在改变资源分配状况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见,通过改建道路来改变交通对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中国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照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和邓小平理论中“先富带动后富”的初衷背道而驰。中国目前依然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甚至有些贫困乡村由于交通问题很难出来“见一次世面”。所以在我看来,不仅修水县需要投资建路,要想发展农村缩小贫富差距,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城镇道路建设的预算。当然,这得从长计议,有必要按照政策制定程序和预算编制程序出台有利于促进城镇道路建设的政策和让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增加对城镇道路建设。

二、从修水县改建公路中直接或间接地看到农村改建道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分级分散收付制度下,财政资金逐级层层经收、上解和下拨,资金逐层缩水,到位率低。据了解,改建道路所花费的资金远远要比当初估算的多,而且经常会出现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有时甚至因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施工进度。不仅各层单位可能存在挪用资金现象,而且施工负责人也级级贪污,甚至故意降低工人工资。

2、资金使用效率低,同时施工过程浪费比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政府资金滥用是政府在投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比重过大,政府采购过程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很多城市市政府都是当地最美建筑等。修水县这次改建公路,存在很多规划缺陷,没有整体规划,基本都是边建边规划,经常会存在大规模炸山填土、拆迁房屋、砍伐林木、征田占地等情况,导致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

3、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法律意识薄弱。改建道路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强制拆迁,当地居民只能无可奈何;公路通过农民耕种的田地,只要给几百元钱给田主,田主就会欣然答应;工人工资被拖欠,工人只懂鲁莽行事,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三、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下面解决方式

1、针对分级分散收付制度的缺陷,中国目前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降低财政成本,方便预算单位及时用款,实施和协调财政和货币两大宏观政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其并没有得到普及,特别是经济欠发展地区,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都很难得到实施,但我觉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必要也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覆盖。

2、对于改建道路这种公共性建设,要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管理方式来看,将改建道路由政府垄断方式到采用项目法人负责制到引入市场机制,对项目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再到以招投标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从解决政府本身缺陷来看,首先需要加强乡镇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再次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最后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中国经济的奇迹般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有待提高。政府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进行各种教育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农民对教育的重视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夏杰长:《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3]邵春福、秦四平:《交通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版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7

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所产生的弊端

过低的人民币汇率以及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带给我们的是利是弊?应该说,更多的是弊,这是因为:第一,央行购置大量外汇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巨额经济利益的损失。央行购汇形成的外汇储备是有成本的。央行购汇使用的人民币或者被央票(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对冲,或者形成基础货币。如果对冲,用债券购回人民币,则要对这部分人民币付息,形成持有的成本。利息由央行出,买单者却是所有消费者。如果形成基础货币,便要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形成的成本同样是由所有消费者承担的。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按央行官员的话说,是由于被动发行了基础货币,即兑换外汇的人民币。央行每收回1美元外汇,就要按照当时的汇率发放若干元人民币。以目前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6.3的汇率水平计算,共发行了20.16万亿元的人民币外汇占款。据央行资料,其中的80%已经通过发行的央票和债券对冲,实际发行的基础货币大约4万亿元。有专家估算我国的货币乘数为4,那么,4万亿元基础货币通过各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工作,造成了16万亿元的货币在流通中漫游,是2011年GDP47万亿元的34%。如此巨量的货币往哪种物品聚集,哪种物品的价格便飞涨。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农产品价格飞涨,其根源就在这里。通货膨胀造成了我国居民的巨额利益损失。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也就是说,把钱存一年定期,一万元会“缩水”190元。根据央行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个规模计算,全国居民一年存款财富缩水达66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财富缩水了500余元。第二,用人民币换回的外汇可以投资于外国,但是,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是债权投资,收益率约为3%—5%,有时低至2%。外来投资主要是股权投资,收益率约为20%,两者相差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47182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29434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7747亿美元,这其中储备资产占比近七成。2004—2009年间,中国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平均占比为66.73%,比美国高出63.56个百分点;对外负债中,FDI占比高达59.96%,高出美国55.21个百分点。3.2万多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年收益约1013亿美元,1.53万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年收益为3060亿美元,相差3倍,凸显出我国“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严重失衡局面。①第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大幅缩水的严重风险。据黄剑和李石凯(2011)的研究,美元外汇储备面临着汇率、通胀和信用三重风险。有数据显示,美联储自1913年建立以来的100年中,美元已贬值97%。20世纪70年代储备的美元,其实际购买力已损失超过3/4。从2005年到2011年,美国的CPI上涨了17.76%。本轮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已经实施的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在未来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发生通货膨胀,美元必定贬值。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美元对人民币已贬值约30%。由于美国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而选择弱势美元政策,再加上要减低巨额外债,未来美元汇率必定还要进一步走低。第四,造成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原因除了汇率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利益的巨大损失。世界很多国家长期实行出口补贴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出口创汇,我国也是这样。但是,据彭美秀(2005)的研究,出口补贴会导致国内价格上升,消费减少,生产和出口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贸易条件恶化,社会总福利下降。也就是说,财政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出口企业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内公共福利,而且使得国内价格上升,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不仅如此,中国出口总额的大头是海外跨国公司和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制造的,贸易顺差也主要是由这些企业带来的,因此,享受到较多财政补贴的也主要是这些外资企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达79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3%,另外加工贸易出口6752亿美元。同年,中国出口商品的顺差为2954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商品出口的顺差为1706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57.7%,另外加工贸易顺差达2968亿美元。在来料加工贸易上,我们仅能挣到1%的劳务费。第五,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向美国的投资,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穷国向富国的投资,是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的表现。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由国内储蓄转化来的,是贸易顺差得来的。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恒等公式,一国的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加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就是贸易顺差,它等于净出口。在储蓄既定时,净出口大,必然减少国内消费和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包括超国民待遇等各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国外投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79年到2010年的30多年间,中国共吸引外资1.25万亿美元。但我们流向国外的资金更多,是国外投向国内资金的2倍多。人们的收入可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方面。大量财富投向国外,必然减少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国内投资减少,经济发展减慢。国内消费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阻。消费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会使国民受教育减少,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降低,人才匮乏,技术进步延缓,使中国的制造业长期处于产品价值链的末端和国际贸易的价值洼地,极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第六,偏低的人民币汇率导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结构失调,发展方式转变受阻,使一些生产工艺落后、耗能大、污染严重的出口企业长期不能被淘汰,同时也抑制了技术先进、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一些企业的产生。这是因为汇率被低估时更多的资源被出口,国内发展受到影响,并使总需求结构即投资、消费、净出口的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失调。第七,一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是以其币值稳定为基础的,币值不稳定,汇率也就不能稳定。长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国家,其汇率要升值;长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其汇率则必定贬值。即使采用固定汇率制,名义汇率不变,发生通货膨胀时实际汇率也是下降的,而实际汇率是决定一国进出口的决定因素。人民币低于市场均衡的汇率,使中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发行过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货币不断贬值;货币贬值反过来又促使汇率贬值,引起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央行以稳定汇率为目标的政策,实施的结果使人民币汇率更加不稳定。只有按实际GDP增长的比例稳定地增加货币供给量,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才能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第八,人民币汇率过低不仅造成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也是中美、中欧贸易失衡和贸易摩擦过多的原因。出口是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供给,进口则是对国外市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由于中国是大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降价;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涨价。所以偏低的人民币汇率,不仅使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也使国际市场失衡。中美、中欧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必定在贸易品的价格上,即汇率上。价格是解决贸易失衡问题的关键。中美两国贸易失衡问题只有通过美元与人民币比价的相对变动,即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才能解决。说汇率不是影响一国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就如同说价格不是决定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一样,错误显而易见。有人以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不能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为例,说明汇率不能解决两国贸易的失衡。这种举例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与美国贸易的国家不仅日本一家,还有其他国家。日元升值了,并不代表所有国家的汇率都升值了。日元仅仅是日本国物品与劳务进出口的价格,日元升值只能解决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失衡,不能解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失衡。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它能与所有国家的货币相交换。因此,解决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不是像日元这样一国汇率的问题。第九,人民币汇率过低加大了中国居民的生活成本,减弱了居民的消费力。中国居民生活成本高的原因不仅有过多的出口造成了国内物质的匮乏、外汇占款过多造成了通货膨胀以及资源和环境过度透支造成的成本等因素,而且有人民币汇率过低造成了进口物品的价格过高因素。这些年进口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物品价格过高,在中国形成了输入性通货膨胀。使用过低的人民币汇率是在把自己生产的物品低价卖出,把别人生产的物品高价买进,这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购买行为都是相悖的,长期这样做必定造成国人利益的巨大损失,是不可持续的。

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8

本文作者:刘明工作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交换可以在不增加生产或要素投入的前提下产生贸易利益,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商主义影响在经济研究和政策实施中挥之不去。如贸易乘数理论中,进口是作为对经济量增加的负向影响;在政策实施中对出口贸易的意愿远强于进口意愿。现代的经济研究已经逐渐意识到进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贸易利益效应是伴随国家间贸易而生的。当一个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时,进口贸易可以带来贸易利益。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大致是由于进口国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外国企业加入进口国当地的竞争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产生的。劳伦斯和温斯坦通过对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与进口额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并指出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国际竞争的加强以及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来实现的。贸易与产业结构水平是相伴随的,贸易是否能够经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是同贸易是否能使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顺利转变或调整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根据库茨涅茨的观点,经济的增长应该由总量增加而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生。有研究认为进口通过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促使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包含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进口贸易在不同程度上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增长条件。无论进口制成品或中间产品中包含的技术和R&D投入、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创新都为进口国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加快了进口国生产的进步和产业结构改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进口国内部生产劣势集中表现在进口商品结构上。由于生产成本限制或资源短缺不能满足需求,进口可以满足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溢出和学习使得进口带来额外效益,对相应的商品的进口意愿产生就是自然的。贸易总量与贸易结构在宏观和微观方面与经济变化密切相关。多年来上海市年进出口总额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态,见图1,尤其是在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和需求不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进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出口增长(本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为上海统计年鉴、上海海关统计数据)。上海重点进口来源地已经基本形成,新兴来源地尚有可拓展的空间。表1显示上海进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亚洲占了上海市进口额50%以上,位于东亚的我国台湾省、日本、韩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其次是欧洲地区和美洲;大洋洲、非洲地区的进口占比很小,且年度贸易额变化较大。上海的贸易方式结构现状图2显示上海关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都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近年的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高于加工贸易总额。上海企业承接加工贸易订单能力较强,加工贸易仍然占据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据对外贸易绝对优势。图3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金额占比远远超出总量的一半,外商拥有国外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能力较强,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较慢,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能力明显增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商品的进口使得进口国分享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利益,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溢出和模仿,改善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进口也将国外优势企业的竞争引入了国内,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图4和图5显示近三年上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平稳。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中,企业对外部的原材料、设备等需求较大。图6显示服装及衣着用品、钻石和手表等消费品进口金额增长显著,市场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应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抓住发展时尚产业的良好时机。表2显示2011年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带动下,铁矿砂、初级形状塑料、成品油、煤、钢材、纸浆、废纸、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进口量居前的商品中,进口平均价格涨幅明显。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压力下,近年来各类商品的进口情况仍然表现出增长状况。图7显示有色金属和金属矿石进口增长比较明显。其中,上海铜的进口数量和增长居首。图8显示能源类商品进口自2009年快速恢复,表现出地区经济对能源的旺盛需求。

建设和完善进口贸易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参照出口促进体系,建立起完善、高效的进口贸易促进体系。改变重出口轻进口的思维方式,制定促进进口贸易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政府各部门间的管理工作,积极处理进口贸易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完善进口贸易服务系统,包括国际航运、货代、租赁、报关、仓储、配送以及商业批发等现代物流业;会计、审计、律师等服务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把握国际交易规则,减少进口重要商品的贸易风险要认真研究和熟悉国际交易的规则和特点,主动参与国际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活动;逐步提高国内商品交易所影响力,改善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被动情况。要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实行多元化战略,建立能源和资源商品的储备机制。搭建进口贸易平台,努力成为国际文化时尚商业中心积极发挥上海的商贸、机制、港口、产业等优势,充分发挥保税区的功能,积极搭建进口贸易平台,不断创新进口贸易交易模式,建设与完善重要商品的进口贸易的集散基地或中转基地。结合上海在亚洲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文化时尚商业中心。发挥优势企业作用,有效带动进口贸易发展要引导国内具有销售渠道或销售终端的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强化其推进和有效带动作用。有实力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创新业务模式,通过对需要进口商品的企业做进口业务并提供资金融通来支持企业进口,同时也使得自身获利。要充分发挥我国驻外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资源帮助进口企业发展业务。上海发展进口贸易是一项长期的进程,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通过对进口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及市场的研究和推进,使得进口贸易不仅满足消费需求,而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带动产业结构改善和升级,促进上海经济结构转变和发展。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