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6 18:05:22

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1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学校侧重团务建设,淡化班级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班级学生干部培训管理弱化、班级自我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班级文化建设程度不够等现状,学生社团组织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侧重于各级团组织的建设,而疏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对于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等工作的指导力不足及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级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多主体作用发挥乏力

第一,学生主体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淡薄。大多数班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班级管理和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常有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共促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动力不足。第二,班主任主体的导向力不足。高职院校班主任往往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存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化,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上班出勤的特殊性,无法完全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失位”情况。第三,辅导员主体的领动作用不强。辅导员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学生班级的日常事务的管理上,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向、内涵和愿景等方面的综合顶层设计。

(三)显性文化缺失,班级文化认同感淡薄

班级显性物质文化能够让每个人直接感受到的对于这个班级的直观认识,比如各种墙壁文化、展示文化、班级卫生、以图案形式展示的班风、班训等。目前,高职院校班级都呈开放式管理,没有固定的授课教室、自习场所,宿舍区也相对分散,班级无法打造固定的显性文化。再者,大班授课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混杂度高、座位流动性大,同班级学生接触时间变少班级同化期和凝聚期形成过程存在较大阻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概念、归属感、认同感逐渐淡化。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FrameofMind”)中提出智能指个体在某种社会或者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洞察、辨认、分类事物的自然观察能力;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的言语语言能力;理解、推理逻辑结果关系的数理逻辑能力;正确感受和表达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视觉空间能力;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音乐韵律能力;协调、平衡、利用身体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身体运动能力;对他人表情、动作敏感及作出有效反应的人际沟通能力;认识、洞察、反省个体自身及运用知识引导决策并设定目标的自我认识能力。这些智能的多元基本性质代表它们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多元基本结构代表它们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当代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社会需要多元智能人才,这就要求教育需要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完善。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

1.弹性多元的人才观在现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多元文化影响之下,高职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弹性多元的人才观。根据对学生八种多元智能结构方面的偏重不同,观察分析学生可挖掘的优势智能和可发展的弱势智能。班主任引导培养班级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上去,促使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班主任合理安排优势智能突出的学生担任相应的班委职务,使得班委职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下班级文化建设需求班主任以开放、客观、多元的角度和心态看待班级每位学生,发掘潜藏智能优势,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2.注重思辨的德育观目前,“00后”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更加广泛,体现在这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判断事物标准更为多元化,对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判断问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且具备强烈的自我选择意识,但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判断、抉择等方面能力欠缺,极易导致他们在核心价值观、行为方式、行动标准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因此,要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科学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辨,懂得反思、自省、自主管理,在对外在事物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体验、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剔除有害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理想信念与健康人格。3.服务未来的职业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生产及创造某种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且这一问题或产品在某种特定文化或环境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者,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职业”特点,立足于专业特色,强化职业文化教育功能。通过班级文化活动、职业化制度管理等方面措施,为班级学生树立职业人角色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以匹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职业价值观。4.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显示每个智能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必须对每个智能进行正确评估。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一方面应强调学生个体的多维评价,且对学生智能评价并不是为了优胜劣汰或是挑选人才,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智能。另一方面是对班级文化建设实施与效果的评价,包括班级文化开展形式多元、内容多元、主体多元、影响力多元的多维评价。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一)落实五育并举的多维育人观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树立五育并举的框架,贯彻班级课堂思政的德育要求,拓展班级学生参与社团发展的智育路径,弘扬学生强健体魄、拥抱健康生活的体育精神,在积极塑造班级学生人格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探索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扬劳动教育精神。树立以德扬善、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心、以劳立行的多维育人观,促进班级同学全面发展。同时,激发班级学生自我建设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安排计划、自主选择路径方法、正面应对困难挫折、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自主养成集体意识、班级服务意识,促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服务“主人翁”的积极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管理中来,在实际活动中获得班级认同感、集体归属感,落实班级五育并举的教育新举措。

(二)完善班级群体文化建设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制定,且符合学生正确成才价值导向、精选建设目标内容、获得学生支持认同的群体文化。选取适合班级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优秀时代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群体文化建设目标,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原则、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集体主义价值观。班级群体文化建设目标要立足于校本文化,落实现阶段“五育并举”提升育人功能,按照班级学生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有层次、深入性地开展五育工作,将思想引领、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各项班级工作进行整体性规划,提高目标建设成效。通过班级内部活动设计、外部文化引进、受教育者阶段性成长状况、活动成效与影响力,改进优化最有效的班级群体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在建设目标实施执行方面,班主任要向班级学生干部传授经验方法,实时跟踪指导,根据班级学生干部的个人特点进行不同的建设目标分工,充分发挥组织者优势,通过细化目标、具体指导,增强领班管班能力,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助于学生内在需要与班级群体文化建设目标实现相一致。

(三)打造注重思辨的

“云班级”文化如今,智能手机为主要网络终端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的多元文化思想,特别是消极负面的文化传播会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将班级文化的“思政元素”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一方面不断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建设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形成由点到面的班级联络网,开展线上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文化交流活动、解答热点问题,吸引班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趋利避害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重视动态监管,发挥学生干部网络“意见领袖”作用,积极正面舆论导向,及时甄别、“屏蔽”有悖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垃圾、有害信息。构建基层班级微思政教育体系,通过班级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多媒体平台宣传思政教育素材,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渠道,通过班级网络主题班会、以宿舍群为单位进行日常教育管理、个人社交软件动态更新,将思想政治教育从面到点贯穿班级学生生活、学习、网络活动,打牢思政教育根基,稳固班级网络管理平台,强化学生思辨意识能力。

(四)共建班级职业化文化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持续渗透职业化文化,将职业化意识灌输给班级学生,以“学生”和“职业人”双重身份开展学习和职业规划,将企业文化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逐渐渗透到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中来。通过模拟企业规章制度来制定班级班规,参照企业管理模式来设计班级奖惩考核机制,根据企业职业要求来制定班85级虚拟岗位制度,采用企业项目开展模式来进行班级活动策划,将企业职业化精神内化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业胜任能力养成,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竞争与合作意识,激发对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热忱。基于班级专业特色,结合企业文化,共同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兴趣和专业认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多元的职业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初入职场时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完成角色转变,缩短就业磨合期,快速融入企业的文化。(五)着力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宿舍”宿舍文化是指以宿舍为主要空间所进行共同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而形成的人文环境。宿舍文化涉及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公共行为、价值准则、群体意识等方面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引导班级每个宿舍设计详细的特色文化宿舍建设规划蓝图,结合班风、学风、宿舍风气建设特点制订班级特色文化宿舍的活动计划,共同营造乐思、乐学、乐善、乐创、乐业的高职院校育人环境,建立特色文化宿舍互助小组,如学习互助、技能考证互助、心理互助、就业互助、兴趣特长互助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灵活组排的互助小组,更好地发展班级宿舍成员的个性和共性,共同打造学习型、党员示范型、科技创新型、文体拓展型、爱心助困型、环保公益型特色宿舍。发挥好三层宿舍特色文化作用,引导学生维护宿舍外观美化、设施布局、卫生状况等表层特色文化;发挥宿舍成员优良的学习风气、创新创业意识、生活制度、思想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准则等中层特色文化;着重打造学生的思想意识、精神文明建设、心理素质、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念等深层特色文化。(六)形成全面的班级文化评价制度结合素质文化教育学分制管理,建立班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包含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活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四大模块。四大模块中包含了参加出勤、活动参与、主持策划、获奖表彰、玩手机、玩游戏等子项,并由加减分项组成。采用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身心状态、日常行为、综合素质能力等内容,通过出勤、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实习实训、创新项目参与等方面展示。此外,通过相应的考核量表来评价班级文化建设成效,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可包含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项目。在每个项目之下具体列举相应的子项目,通过赋予分值或者加减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以精神文化建设项目为例,可设置以下子项目:(1)按照学校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情况;(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3)开展主题安全教育系列活动;(4)班级学风建设、科技创新氛围浓厚;(5)开展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效果明显。以采用量化考核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为先进优秀班集体提供更有力的考核依据,并将班级文化建设考核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中。

四、结语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能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树立弹性多元的人才观,尊重班级学生的客观差异,落实五育并举的多维育人观;树立注重思辨的德育观,建立正确成才价值导向、精选建设目标内容的群体文化,打造注重思政的“云班级”文化;树立服务未来的职业观,共建班级职业化文化环境,培养在校学生职业化意识和能力素养;依托班级“特色文化宿舍”,发展学生相互间的个性和共性文化;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包括对学生个体各方面表现和能力的多维评价以及对班级文化建设实施与效果的评价考核。

参考文献:

[1]袁良.高校班级群体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135-136.

[2]蔡秀丽.新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3):66-68.

[3]李占文.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科纵横,2011,26(10):152-153.

[4]曾维静,朱洪端,蒋敬.职业化视域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J].农家参谋,2020(7):228-229.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2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对于学校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而言,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是新事物;同时,其建设过程也是推进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关注建设“过程”,注重典型引路,精心打磨,力求推进班本文化建设科学、系统开展。例如,学校针对曾志嫦老师所带“自治班”开展了“田野调查”。领导班子组织班主任先后听课十余节;之后,召开班干部、班组、家委会议等,并收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物资料,包括阳光学子自省册、班级管理日志、班级各项管理评价制度等。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班本文化建设构想及进度,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帮助曾老师率先提炼出“以生为本,高度自治”的班级管理特色,并初步形成了班本文化建设案例的基本撰写框架,为学校班主任提供参考。之后,学校面向全体老师开展了“走进自治班——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经验介绍”分享活动,一起解读曾志嫦老师的班级文化管理个案。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3

一、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宗旨,构建中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容

中职班级要建设自己的独有制度文化,要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宗旨,融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容。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个微型的社会,需要“规矩”以成“方圆”。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核心,把学校章程融于每一个班级文化建设中。

(一)完善班级公约,建立班规

中职班级要以学校规章制度为核心,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民主而又集中地制订本班级的规章制度,比如班级公约、班规等。在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经过民主协商制订出公约方案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遵守约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持之以恒,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集体。同时,设立班规,实行班级操行分管理制度,每个月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操行分情况,评出班级“文明之星”,对获得“文明之星”称号的学生,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实践证明,这个制度能使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成立班委会,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中职班级成为凝聚力强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委会的决策力和班干的执行能力及影响力,因此,成立班委会,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充满民主的班干部选拔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通过民主选举组建起一支能力强、作风严的班级干部队伍,班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进行“自评、自查、自治”,得到班级学生的信任与肯定。由每周评出的“行为规范明星”担任轮流值日班长,负责班级一周的日常工作。长此以往逐步培养班级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创设中职班级物质文化硬环境

中职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阵地。因此,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创设中职班级物质文化硬环境,是中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教室环境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切入点,突显班级特色

中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侧重于班级环境的布置,它是实施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引领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有教育作用。”这就是要让“四壁说话”,让每堵墙都成为无声的导师。教育,就要有一个方向,因此,班级环境布置要秉承学校的管理理念,要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创设中职班级物质文化硬环境,建设一批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集体群,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班级环境布置符合学生发展;第二,班级环境布置体现一个理念;第三,班级环境布置突显班级个性;第四,班级环境布置突出专业特点;第五,班级环境布置突显班级特色。

(二)教室环境布置重在细节,突显专业特色

中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进行班级环境的布置时,重在细节,要充分凸显专业特色,把文化与专业充分融合。比如笔者任职的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校园整体建设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铜鼓广场、东盟铜鼓舞台、铜鼓文化传承馆、“一廊一亭一轩”景观庭等校园景观,既美化了校园,也彰显了铜鼓文化“凝聚、和谐、精致、创新”的精神内涵。其次,每个班级教室进行统一规划,分别设置了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展板;科学规划班级公告栏、班级“6S管理”制度牌、手机充电放置支架等板块;在教室门口制作每个班级的班牌,班牌上有班级的全家福照、班级宣言、班主任寄语等内容;公告栏里公布有班级课程表、班级规章制度、班级公告、个人操行分记录等。不同的专业班级可以创作或改编歌曲形成自己的班歌,甚至班旗、班徽、班牌(挂在每一个班的教室门口),从每个细节来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最后,把“6S管理”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每个教室设置卫生角,卫生角就设置在教室走廊上,配置卫生工具挂具,扫拖把、垃圾桶统一摆放并画线围挡,使卫生角整整齐划一,美观、有序。同时,每个班级从本班班情出发,发动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张贴名人名言、班级口号等,所选的班级名人名言、班级口号要充分体现本班的专业特色。

三、以充满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宽中职班级文化活动的广度

中职学校要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班级活动,这是提高中职学生参与度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职业学校班级文化活动要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及职业特性,以充满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宽中职班级文化活动的广度。具体来说可以从学校、专业部、班级三个层面来开展班级活动。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学年定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趣味运动会、师生技能节、社团汇报演出、经典朗诵、红五月、球类比赛等活动,拓宽了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同时,学校还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活动,其中,学校操舞社、龙狮队、跆拳道社已经成为学校的龙头社团。

(二)形式多样的专业文化活动

学校共设置四大专业部,按专业部进行日常管理,每个专业部发展各具专业特色的社团,比如,机电部根据本专业特色组建了电子科技协会,该社团经常到南宁市各个社区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服务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

(三)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

学校四个专业部每个班级进行的特色文化建设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更生动活泼,是推进班级文化活动的重心。学校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如班级破冰活动、宿舍美化创意活动、值周活动、班级足球比赛、户外拓展活动、毕业林创建活动等,鼓励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学生志愿服务等社团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感、成就感和价值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以网络为渠道,开发中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多元化媒体资源

(一)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

中职班级进行各类主题活动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中职班级进行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依托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多项赛事的激励,多种学科进行融合,进而共同创设美好班级精神家园。比如学校班主任利用现成资源开展各种主题班会课、各学科技能竞赛(综合性活动)、校本特色主题活动(如经典朗诵、红五月合唱、社团活动)等多类型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舒缓心情,陶冶情操,养成美德。

(二)搭建网络平台,共筑精神家园

依据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和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实际,每一个班级建立了“三人行”(学生、家长、老师)网络班级。通过搭建网络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家校联系,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网络班级是师生和家长共同的精神家园。每个网络班级中,包括今日作业、班级相册、荣誉墙等多种栏目,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分享班级的美好生活,还可以留言互动,既方便又快捷。综上所述,对中职班级来说,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阵地,合理地利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能在班级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之居、互爱之地、欢乐之园。教师需要认真地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中职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中职学生充满自信地一步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仕燕.浅谈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6).

[2]贾京华.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机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4).

[3]卢明,王文希.中职学校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2020(9).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教学平台;策略研究;学习探讨

经过课题组认真的探讨,拟定出拓展学校德育平台、解决学生品德缺陷、优化学生品德的策略与方案。

一以习水县地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拓展

学校德育平台、优化学生品德众所周知,物质形态的地域红色文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易于被运用和接受,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习水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真实、直观,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尤其“四渡赤水战役”影响深远,课题组与学校便取“四渡赤水战役”之形、意,在新旧校区之间的区域,开凿四个大体呈弧形、有河湾感的阶梯状人工湖,湖与湖之间做成有1.2米的人工瀑布,并用彩灯装饰,湖中竖立“红军四渡赤水”雕塑,湖中种上花草,湖里养上锦鲤,湖上建造连接新旧校区的横跨桥,精心打造出现实版的“四渡赤水”景观。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中,仅图片就有许许多多,课题组通过精心挑选,选出“遵义会议放光辉”、“土城渡口”、“青杠坡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若干幅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图片,在学校旧教学楼后操场9米高的堡坎壁上,镶嵌出四副长5米高4米的巨型瓷片画,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墙”。只要学生在后操场活动,就能看到这幅“红色文化墙”,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争做到每一面墙都能开口说话。课题组经学校同意,还在三个年级的各班教室墙壁外,按1.5米长、1.2米高的统一规格制作班级文化白板,同时在众多的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中,筛选出一系列的图片、红色经典小故事、革命历史知识、名言警句等资料,分到包括实验班在内的各个班级,指导他们定期在教室外的白板上和教室内的后黑板上,出红色文化主题板报,室外板报和室内板报不同时出,两周一轮换。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完全浸润在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之中。课题组还在众多的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中,筛选出一系列的图片、红色经典小故事、革命历史知识、名言警句等资料,在学校的长廊上出红色文化主题板报,打造出“红色文化长廊”。学生漫步长廊,自然而然耳濡目染,真真正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在校园软文化方面,课题组和团委安排“习水五中校园之声”广播每天下午3节课后,播放经典红歌或革命历史故事,旨在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让红色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田。课题组通过对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应用,精心营造出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功能于一身的德育环境,在环境层面创建起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最终达到拓展学校德育平台、优化学生品德的预期目标。

二以习水县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编辑、开设地方特色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

经过第一环节的初步努力,学校红色文化德育环境初步建成,红色文化德育活动逐步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良品德的形成涂抹了一层靓丽的红色。但是,课题组觉得学校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在整体性、条理性、全面性、课程性还较为缺失,有必要进行梳理深化、总结提高,为此,课题组又开始挖掘、精选习水县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编辑、开设地方特色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红色文化知识,进而逐步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挖掘、精选习水县地域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课题组兵分四路,第一组到习水县档案馆和四渡赤水纪念馆,查阅、收集、整理相关习水红色文化的档案资料;第二组负责在各大网站上收集、整理相关的习水红色文化资源;第三组负责走访老红军、老干部和习水各乡镇85岁以上的老人,要求做好走访记录,并及时整理、提炼;第四组负责聘请县档案馆的罗永赋同志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袁正刚两位专家当顾问,并组织相关美术教师、文字编辑,归纳、汇总、整理以上四个组挖掘、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最终收集到了89副手绘画稿、154张图片照片、231个革命先烈故事、26篇文字资料,准备用这些资料编辑地方特色校本教材。编辑地方特色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由于资料太多且过于繁杂,课题组通过提炼、筛选,最终选出45张图片照片、32个革命先烈故事、74副手绘画稿和15篇文字资料,在县档案馆的罗永赋同志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袁正刚两位专家的指导下,编辑出一套《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的地方特色校本教材,丛书分为《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和《红色文化润五中》两册。开设《红色文化润五中》和《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两册地方特色校本教材,积极实施地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渗透和学生优良品德培养。按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经过学校同意,与学校教研处和教务处商定后,决定以选修课的形式,首先在2016年9月进校的高一新生中开设这两册地方特色校本教材,通过2016级学生对这两册校本教材的选修,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逐步实施了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德育因素的渗透,从而促进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开设一年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行为观察等方式,分析、记录好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育人效果。然后继续在2017年9月、2018年9月新进校的高一新生中开设上述两册地方特色校本教材,在一年之后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行为观察等方式,分析、记录好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育人效果,并与前一轮的育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学生品德的优化和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有关。本课题组通过挖掘和精选45张图片、32个革命先烈故事、74副手绘画稿和15篇文字资料等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编辑、开设地方特色校本教材,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逐步实现了拓展学校德育平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以习水县境内的文物、遗址及红色旅游景点,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

习水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真实、直观,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为更好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深刻体会“四渡赤水”精神,课题组与团委、课题实验班班主任,利用周六、周日课余时间或“清明节”、“五四”以及假期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拟组织、带领2016、2017、2018级课题试验班的学生,唱红歌、徒步重走长征路,参观习水县境内的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红军战地医院等遗址遗存,以及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活动中慢慢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敢于创新等思想品质,达到实现拓展学校德育平台、从课程层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四创建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课程层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课题组拟通过在2016级、2017级高一新生中开设地方特色校本课程,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本课题通过与学校领导沟通,从学校层面出台《习水县第五中学关于选修红色文化地方校本课程的意见》,正式确定把本课题组编辑的地方特色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和《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每一届高一年级定期开设成选修课,从而使我校创建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在制度上保证了本课题研究在课程层面育人的预期目标。我们相信,随着这个研究课题的逐步推进,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将得到不断的挖掘与运用,学校校园的红色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进而使每个学生在经过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浸染之后,学业、品德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实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学习、为国家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德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姜世权.论中学德育管理[J].电子制作,2014(15).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5

1.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思想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以其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与艰苦奋斗作风等为主要内容,她所包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及沂蒙精神等主体精神,对于人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和规范功能,对人们继承和发扬一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2.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为内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3.幼儿红色教育,是指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对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实施红色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

1.开展红色教育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然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发扬红色文化是加强立德树人的需要。如今建国已将近7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那段红色奋斗历史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特别是新世纪出生的孩童们对那一段历史大都知之甚少,认识模糊。同时,在经济发展、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当前学生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社会、网络等一些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加之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他们身上和心理上存在着不少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亟待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一是自私,缺乏团结互助、尊敬长辈的意识;二是娇气,心理脆弱,缺乏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三是贪图享乐,缺乏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四是贪玩,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五是懒惰,缺乏勤劳的观念。党的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有效结合,能够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美德传统教育,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极其有益的。3.传承红色精神是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校园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先进的校园文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教育自身品牌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红色文化和传统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培育当中,构建独特的红色教育工程,是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载体。比如我们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厚的革命传统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所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足迹,这些红色足迹所形成的红色精神是新时期独特的精神财富。沂蒙山区孕育的沂蒙精神,是沂蒙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引领沂蒙区域社会发展、塑造沂蒙人民精神风貌的精神力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进行指导教育,极富亲和力以及感染力,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能够缩短自己与革命先辈斗争历史和斗争精神的心理距离,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作为沂蒙老区的学校,就要将以沂蒙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依托老区政治优势,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努力构建具有沂蒙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幼儿园红色教育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1.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红色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有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环境创设主要利用班级文化、墙面设计等对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战争武器、幼儿手抄报等进行展示,使幼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良好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观影,授课、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区域活动主要有红色区域:纳鞋底、织蓑衣、送军粮、摊煎饼、磨豆腐等传统游戏。户外活动是指我们利用户外场地模拟建设了战争场面,例如两军对垒、地道战、上甘岭、战地救护等的场面,让孩子亲身感受战争烽火场面。2.开展红色教育家园合作研究,组织相关的亲子课程、节日庆祝、参观革命展馆、寻访红色足迹等活动,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共同接收红色教育,形成良好氛围,拓展教学范围效果。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可以去《马牧池红色教育基地》《沂蒙革命纪念馆亲子活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和《沂蒙革命纪念馆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等地方,寻找先烈的红色足迹,为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唱红歌,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一幅幅生动的战争场景,深深地触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必定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种红色文化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家长与幼儿接受革命的洗礼。3.开展特色活动。比如,军训活动,对幼儿、家长、教师分别进行军训,提高全园的整体素质;红色运动会活动,以《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操,以“情系祖国,爱我中华”为背景,将红色文化巧妙融入到各个运动比赛项目中,让幼儿充分参与,快乐体验,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带给孩子们的震撼;唱响红色经典,奏起爱国之歌,如红歌会,我园根据山东省编教材《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活动,结合幼儿园园本课程《红色教育》开展“唱响红色经典奏起爱国之歌”的师、幼、家三位一体的爱国主题红歌会。此次红歌会分《唱响红色经典奏响爱国之歌》《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梦》《红色中国红色歌红色精神红色情》三个篇章,共有千名幼儿及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孩子、家长、教师一个个身穿军服,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嘹亮的歌声唱响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众所周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将红色知识基础打牢,构建起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追求技巧以及方法,一座高楼大厦必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之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回到生活,实践第一”的原则,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体现教育好处的真谛。因此,如何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让老师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教育观新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6

1.1建立民主平等的“双主型”管理模式

“双主型”管理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型管理模式。①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实现学生独立自主。该管理模式实施起来首先需要班主任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和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肩负起管理班级的责任。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制度,完善干部队伍建设。民主平等的制度是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班主任在制定制度时需深入学生,鼓励其积极参与、提出建议,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整理的符合该班特点的管理制度,惩奖分明。在干部队伍建设时,班主任应本着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选拔组建班干部,可通过学生民主评议选出优秀候选人然后班主任点将就职的过程实现。在培养干部时,要明确各干部职责,各尽其能;要明确各干部工作的公平公正观,树立良好的干部威信;要明确干部素质培养观,鼓励干部大胆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总之,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班级各项管理,不断提高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双主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班主任的角色转换,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②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1.2形成“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氛围

“学习型班级”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共同的个人和集体愿景,共同自觉学习,进而促进每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推动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群体。③“学习型班级”的管理模式以“以人为本、知识共享、自我超越”的价值观为核心,主张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具体实施需要考虑以下四方面:有共同的班级目标;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来促进班级凝聚力;建立有学科特色的班级文化;实施班级品牌管理战略。值得一提的是,班级品牌管理战略是以“品牌”的理念进行的新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全班成员共同参与确定品牌定位、实施班级品牌设计,强化班级观念,培养团体意识,促进班级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班级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良好自我发展。“学习型”班级是对已有的高校班级教育模式的一种根本性的探索;是学校教育创新思维。“学习型”班级的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是追求互动创新、班级持续发展的保障。

1.3探索“理解型”管理模式创新

“理解型”班级管理是指人性化、民主化的以“理解”为基础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该模式实施起来对管理者要求较高,需要其态度热情,语言温和,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积极因素的作用;创造和谐、有序和有活力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班级氛围。该管理过程远离教师的独断专行,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制订,学生成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执行者和评价者。具体实施需做好三步:第一,构建温馨教室,为师生创造理想的人文环境,使班级管理成为教学的促进力量;第二,关注师生的情感、尊严,在重视教师职业生涯成就感的提升的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愉悦感的获得,使师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感受幸福、体验快乐;第三,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挖掘班级品牌文化,共同促进师生全面地、更好地发展。理解型班级管理的理念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被管理,追求愉快的集体生活,确保学生身心和精神舒展。该模式把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机结合,使管理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有机部分,从而发挥管理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4构建“个性化”管理模式

“个性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班级管理观念,作出不同以往管理班级的有益尝试。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社团化”管理模式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社团多样化管理使更多学生参与到院系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利于锻炼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让班级文化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该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④第二,扩展高校班级管理视野,广泛运用网络平台。将高校班级管理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传递信息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利用网络平台展示班级风采,建立班级论坛使学生畅所欲言,促进班级建设。利用网络班会和传统班会结合使班会实效更高。第三,善于利用心理辅导参与班级管理。管理者利用心理方面的专业技能辅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良好的倾听技术、同情共感方式、面质自我认知技术、沉默自我反省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使班级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⑤第四,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和习俗融入班级管理。高校有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与习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革命红色文化、才子之乡文化、浓郁古都文化等。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充分挖掘这些育人资源,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教育,能更好地发挥育人效能。利用地方院校的特色文化融入、参与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管理模式又一次创新。

2结语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融入途径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可从两方面解读,即“红色”和“文化”。“红色”是其本质特征,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今天是用鲜血换来的,“红色”就是中国的精神底色,是民族色彩,是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所在。“文化”即生命、力量、软实力,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化于信念,外显于行为。“红色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含义,是在长期社会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其内涵不断变化、发展、丰富,反映出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风貌,展现出持久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十分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红色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与中国魅力的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教育载体,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红色文化资源多种多样,要想有效利用,提升实效性,必须依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构成要素对其进行分类,以便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红色文化。针对分类依据,现在没有统一意见,但可借鉴“文化结构”相关理论。依据其中“三个层面”角度对其分类,即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具体如下表。历史遗址、遗迹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存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它们以实物的状态真实再现那段弥漫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是见证历史发生的第一现场,具有永恒性。纪念场所是为了缅怀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大都以事件发生地、人物工作地为馆址,集中陈列与事件或人物有关的图片、遗物等等,以供后人瞻仰缅怀。革命英雄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取得革命斗争胜利涌现的典型代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它是传播红色教育的载体,这些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不仅再现了革命奋斗历程,而且蕴含较高的教学价值。而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相较于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虽有些抽象,但它却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三)红色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必须有相融合的契合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通过课程学习、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课堂思政是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为主,其主要内容与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一致,两者结合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主题宣传围绕历史事件的纪念日让学生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实践活动中,可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感受革命烈士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想愿景、价值作用相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文化为内容载体,将其内化为成长路上的方向指引,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加深爱国主义情怀、塑造道德品行。这体现出红色文化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也体现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它如设计图纸,是设计师工作的指南;它如音乐乐谱,是美妙音乐的源泉;它如引航灯塔,指引航帆的前行方向。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新生力量,要具备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一致的理想信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向正确的道路前进,社会才会有生命力。如今,高度发达的信息、交通和通讯让世界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空前紧密、广泛和深入地联系在一起,到国外留学、工作、经商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变得模糊。因此,深入贯彻理想信念迫在眉睫。红色文化资源是由真实感人的事件、鲜活的精神构成,革命先辈抵御外敌的牺牲精神,革命领袖解放中国的政治智慧,爱国英雄机智勇敢的传奇故事,这些都可作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对加强大学生信念教育具有真实性、信服性、教育性的功能。“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就是为了追溯历史之根脉,唱响伟大的革命精神,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2]可见,将红色文化的历史阐述、艺术感染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青年人心中播下红色火种,点燃理想信念的青春之火。(二)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国才有家,祖国是小家的港湾。爱国,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自然感情。从古到今,爱国主义情怀都流淌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当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中国人不能缺失的精神食粮,是将广大华夏儿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希望、发展、强大的源头。作为祖国的骄子,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怀有这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通过思想指导行为。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内讲授红色文化。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校园建设和社会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来源于革命时期,就其表现形式看,本意就是爱国主义文化。因此,针对青年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帮助大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红色文化的教育性、传承性、时代性使其成为一部天然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佳教育资源。(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品行教育都十分重要。道德是发展基础,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例如,教师行业,师德是根本,没有德行,专业技术再出色也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品行是表现形式,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主要力量。例如,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自然会影响其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品德、行为已经初步成型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教育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对新时代青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不是要强、压、限,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握大方向,结合其特点和实际,把思政教育变成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变成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精神的雨露。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多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塑造教育。汲取红色文化的营养,对大学生的品德与行为进行矫正,让其真正受到感染,从内心深处强化道德与品行,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够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途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思政工作更应充分认识学生思想特点、所处环境及学习方式的变化,树“三观”,树旗帜,引领学生做好新时代、新角色。通过学习、弘扬红色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实效,促使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一)引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讲解近代爱国人士反侵略、反压迫的英雄事迹,利用鲜活的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使情感教育深入人心。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民众自觉抵抗外来侵略到爱国青年学生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从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血战到底的抗日战争,从艰苦条件下军民共同抵抗外敌的爱国精神到艰难险阻中英雄人物牺牲自我的英雄事迹。这一个个真实的事件,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沧桑,从反封建、反侵略、反内战到新中国的伟大崛起,理解并认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维护民族独立、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除内容外,可以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介增强课堂乐趣,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学习内容以歌颂红色文化的影视作品、经典书籍、影像图片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或融入互动式、情景体验式的课堂中,利于情感上认同,实践上传承,行为上体现[5]。此外,高校还可开设红色资源教育的相关讲座,让革命先辈或后辈、校外相关的专家学者、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主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能量。(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除课堂教学途径外,校风、学风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关键,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导向作用与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相结合,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思想教育机制,学校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各部门、学院配合落实,年级、班级灵活选择培养方式、培养载体及培养过程。首先,学校团委可利于校园广播、主题活动宣传红色文化影片、教育片、纪录片等;教务处可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的培训,督促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弘扬红色文化资源;还可成立具备红色文化特色的社团,如唱红歌社团、红色文化宣讲社团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其次,学院可组织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红色资源知识竞赛、红色歌曲演唱大赛;班级举办主题班会、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中华大地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搜集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播,对学生能力锻炼与思想品德的熏陶都意义重大。以红色革命故事、革命先辈事迹、党员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激励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念跟党走,投身伟大新时代。这一系列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地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自觉学习红色文化。最后,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使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可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红色资源,开辟独具校园特色的红色专栏,将学生挖掘整理的红色经典资料、革命老区旅游照片、对红色故事的感悟上传其中。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推广、弘扬,营造深厚的教育氛围,激活大学生的红色基因。(三)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社会实践具有培养大学生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的责任感,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为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拓展思想教育教育渠道,可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例如,开展红色书籍阅读交流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提升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组织义务志愿活动,如去养老院、福利院献爱心、做好事,自觉践行红色文化精神中的奉献精神、助人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和教育基地,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参观亲身感受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教育资源的特点具有实践性,利于“自主参观”“自主教育”“自主践行”,学校教育的途径起到引导作用,但最终还需要学生自我认同,因此,红色资源是“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参观与实践活动,践行了红色文化精神,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是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需切准时代方位,把握精神实质,提高真实本领。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引领中,注重铸魂育人与以文化人相结合,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活动、每一次实践,让红色教育在时代中传承,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使命担当,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3).

[2]杨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378.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4].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新华网,2019-03-18.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8

幼儿自入园后,大部分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都在园内度过,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幼儿。那么,应如何创设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给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让每一角落都融合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幼儿驻足欣赏,让幼儿感知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呢?幼儿园建筑以江南人家的建筑特点为主,墙面用了特质的木纹材质,每幢教学楼一种色调,让人感觉生活在七彩的童话世界里。学校的公告栏、教师风采墙、大厅的屏风等,都融合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元素。走廊上布置了“昆腔雅韵”,让孩子“百戏之祖”—昆曲有所了解,从小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楼梯上,展示着家园亲子制作的特色作品:小桥、流水、人家,纸盘上的周庄,青花瓷绘画作品等,布艺周庄,竹编上的周庄等,每件作品上都有相应的制作者标签,通过活动和成果展示,让孩子体验制作和分享的快乐。中大班的走廊、活动室里,开设了许多水乡商铺:万三家宴、水乡星巴克咖啡、阿婆茶、周庄特产、绣花鞋、农家小吃、四季周庄大舞台、脸谱、照相馆、剪纸坊、中药铺、花茶浦、喜糖铺子、纸盘坊等,原木材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摆设,孩子们和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玩具等,让人感觉到了浓浓的水乡味道。班级的特色主题墙上,有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名胜古迹、名人故事等,也有幼儿参与特色教育的相关活动成果,是老师和幼儿学习和展示的平台。班级的自然角,有水乡所特有的资源:各种植物、动物等,如:蚕豆、葱、蒜、洋葱、萝卜、土豆、山芋、螺丝、乌龟、龙虾、虾、蝌蚪等,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成长和变化,了解了很多的生活常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美术室里,有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制作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家园作品,也有精致、漂亮的花船、莲厢棒和花篮,还有种子贴画、布艺贴画、彩沙畅想画等作品。科学发现室里,陈列着水乡所特有的植物标本。孩子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用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声音探索区,各个瓶子里放置了不同的物品,有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红豆、黄豆、绿豆、黄沙、石子、油菜籽、芝麻等,孩子们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学校还开辟了一片种植园地,分别种着各个季节的蔬菜,请幼儿帮助浇水、除草等,然后请幼儿品尝劳动果实,体验和分享劳动的快乐。种植园的旁边,还有饲养角,孩子们每天可以去照顾可爱的小白兔,观察小兔的成长,并学会照顾小动物。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能初步感知到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并对家乡有了很好的了解。

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园本特色课程

如何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的每个年龄段每周定期开展园本课程教学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小班组开设了“我看周庄”,通过介绍家乡的建筑、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产等,让孩子从小就对家乡有所了解,培养孩子从小就爱家乡,并以家乡为荣。在语言领域,进行童谣的教学活动,将家乡的美创编成童谣,更好地记忆和宣传,传承古镇文化。中班组开设了“我说周庄”,幼儿在小班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历史名人、民俗风情等。在游戏中,开设了水乡旅行社,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美。大班组开设了“我做周庄”,在小班和中班前期的学习后,幼儿对家乡的美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小手做一做,展示出幼儿心中的家乡。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剪纸、画纸盘、制作稻草人、葫芦上的周庄、泥塑迷你周庄、牛奶盒上的周庄、布艺周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家乡的变化和家乡的美,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还收集了各年龄段研究的成果,汇编了《我看周庄》、《我说周庄》、《我做周庄》、《好吃的周庄》、《好玩的周庄》、《民俗周庄》、《水乡娃爱周庄》等成果集。

2.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体育活动注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渗透民间游戏。调查访问长辈们儿时的民间游戏的名称和玩法,老鹰捉小鸡、网小鱼、滚铁环、丢沙包、跳牛皮筋、玩竹梯、舞龙、打莲厢、摇花船、挑花篮、钻草屯、跳稻草垫、跳麻绳格等,孩子们对民间体育游戏好奇、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学一学,玩一玩,和小伙伴们合作,探索不同的玩法,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3.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自由地交流、大胆地表达,发展了社会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态度。为让孩子更好感知,学习与人交往,可以带领孩子实地观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古镇的大街小巷里,琳琅满目的饰品店、美味的特产店、可口的农家乐饭店,还有各种民间工艺作坊,如打铁铺、织布坊、绣花坊、阿婆茶馆、四季周庄大舞台、水乡旅行社、木器坊、草编坊、牛角梳坊、糕点铺子、中药铺子、制扇坊、剪纸坊、葫芦坊、篆刻坊等。由于受到活动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水乡风情街”角色游戏环境,将旅游景区中各种各样的店铺和作坊都搬到了幼儿园里,给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积累了生活经验,社交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在家园共育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培养。我们积极开展家园联系活动,向全体幼儿家长介绍和宣传我园的园本特色和家乡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让大家意识到本土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具有幼儿教育价值的资源。由于受到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我们邀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们看一看古镇名胜古迹,走走水乡的石桥,尝尝美食,听听吴歌,观察文化街上的各种店铺和作坊的运作,观看民俗表演:请财神、打春牛、踩高跷、舞龙舞狮、打连厢、摇花船、摇快船、放花灯等活动,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等,对家乡的民俗风情等有较好地了解。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美。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美丽的花船、莲厢棒、花篮、特色体育玩具、布贴制作画、“小桥、流水、人家”工艺品制作、纸盘上的水乡、葫芦上的家乡等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庭一起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探究。家长的智慧是无穷大的,家长资源也是幼儿教育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次次的家园互动,丰富了孩子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幼儿各方面能力进一步发展。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安源红色文化;地方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安源红色文化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和安源工人在安源地区从事中国革命建设相关活动中产生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1]当前,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发生变化,“0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综合素质较高,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存在个人主义思想浓厚,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抗压能力较弱等特点。地方高校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师生对安源红色文化了解不深、传播不够。因此,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安源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对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心怀爱国之情”到“笃行报国之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坚定大学生爱国之心、树立大学生强国之志、培育大学生报国之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红色文化是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之心的“营养液”。红色是红色文化的视觉表现,代表中国革命斗争的内在精神,国旗的颜色是红色,象征着昂扬斗志、热血澎湃等特征。许多革命历史文化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旅游地也渗透着红色元素,可以使参观的大学生们通过视觉冲击,迅速联想到当时当地革命者在烈火硝烟的战场中顽强拼搏、前赴后继的奋战场面,感受到英雄先烈们为美好的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的爱国情怀,达到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从而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安源为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2.红色文化是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强国之志的“奠基石”。理想是从现实出发在头脑中构建起来的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遇见和设想,信念是对美好未来一定能逐步实现的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2]。安源这片红色的土地,于1920年到1930年间曾十次来到这里,组织策划工人运动和部署秋收起义,用行动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力量。在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和在安源张家湾策划的湘赣边界秋收暴动中,成千上万的红色人物在生死考验面前英勇无畏、威武不屈,这正是他们“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体现出理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这些红色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强国之志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3.红色文化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报国之行的“动力源”。首先,安源红色文化传递出在安源的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等高尚的品质,在长期的革命和历程中安源人民培育和传承着“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其次,安源红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是地方高校教育大学生最宝贵最有说服力的“校本教材”。典故中的红色人物能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形象,能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次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传承红色基因,用生命守护人民的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和使命,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不忘爱国之心,回报国家和人民的高尚之举,这正是红色文化育人的真实写照。

二、地方高校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安源隶属于萍乡市,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曾经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这里沉淀着红色记忆。坐落其中的萍乡学院,对安源红色文化“耳濡目染”、共生共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安源红色文化发挥着育人优势,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物态文化资源。通过对萍乡学院3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13名教师的深入访谈,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安源和安源红色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缺少深度和广度,甚至部分教师也一知半解;部门之间在工作中缺少互动联动;校园缺少红色文化物化载体;红色文化活动创新不足等。由此可知,学校在安源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师生对安源红色文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

从调查问卷中得知,部分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入;对萍乡本地的革命文化历史了解不多;对安源工人运动、秋收起义、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老阿姨”的事迹了解不深;对、刘少奇、卢德铭、贺国庆、刘仁堪、王耀南、黄静源等革命先烈在萍乡的革命故事掌握不够。如在调查的312名同学中,有159名同学对同志在萍乡的革命活动不了解或基本不了解;超过一半同学对秋收起义总指挥是谁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地址在哪都不太清楚;只有158名学生回答出校园广场铜像的基座上的文字是“情系安源”等等。调查还发现,近年新进的教师较多,且多数是来自萍乡市以外的年轻老师。部分教师本身对红色文化不太感兴趣,也缺少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安源红色文化知识渗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二、三、四年级中,约10%的学生在问卷中作答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或是在课外向他们讲授过安源或与安源相关的红色故事。

(二)校园缺少景观物化载体,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里面除了在西校区敬立了一尊青年的铜像以外,在道路旁、景观带、教学楼、宿舍楼等学习生活场所都缺少红色文化的景观设计,道旗、宣传栏等宣传载体也缺少红色文化元素。铜像广场周边也缺少介绍,使学生并不能真正明白学校在校园敬立铜像的用意,不了解十次来安源的光辉事迹和历程。

(三)部门之间缺少互动联动、没有形成合力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几个相关单位,包括宣传部、学工处、团委、马院等都开展了一些工作,举办了一些活动,但在统筹安排、整体设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部门与学院之间的联动等方面存在协调不足、互动较少,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导致有些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四)红色文化活动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发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如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校报、广播台、学报开辟了红色文化专栏,但是活动创新案例不多,且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受访教师认为在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应该进一步增加红色元素。此外,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课外实践活动载体不够,出现形式单一,缺乏亲和力、创新力,师生参与人数少等现象。

三、安源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要注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3],通过健全协调联动机制、设计主题景观空间、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有效地将安源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传承好红色基因,争做红色接班人。

(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用安源红色文化筑牢新

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加强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统筹推进安源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奠定爱国主义基石。一是要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不断强化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全校师生员工都积极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二是要加强互动联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促进部门与部门间的联动,部门与二级学院间的互动,做到管理部门有策划,二级学院有响应,共同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要加强检查考核,对年初计划中要求的相关红色文化建设和活动进行检查和督促,将重点任务纳入年终部门考核,促进安源红色文化育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设计主题景观空间,用安源红色文化打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场所

针对校园缺少红色文化物化载体,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浓这些不足,学校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贯通东西的、主要景观中轴线的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空间来处理。景观项目构建出“一馆、一园、一区”的布局,打造一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链”,实现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通过景观物化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润物细无声”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一,打造安源红色文化育人展览馆。将安源深厚的红色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党团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科学研究,将安源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果集中在馆进行展示。每年组织新进教师和入校新生到展览馆进行开学第一课,让育人展览馆成为每一位师生的“网红打卡点”。第二,打造安源红色文化育人校区。将学校西校区“情系安源”广场和升旗广场打造成以安源红色文化元素为主的校区,在广场周围设计景观宣传栏,将青年十次来安源、安源工人运动、秋收起义、国旗的来历、国旗班等进行介绍和宣传。第三,打造安源红色文化主题公园。远期考虑可以将东校区英华楼旁边的小山建成萍乡红色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壁画、微型雕塑等载体,根据安源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将安源工人运动路线、抗日战争路线、秋收起义路线、名人故居及烈士瞻仰路线、井冈山革命斗争路线的萍乡红色景点浓缩于此,打造高校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江西样板”。第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在学校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中增加红色文化元素,如命名红色班级等;在宣传栏、道旗、标语中增加红色文化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红色文化主题等,使大学生在校园中耳闻目染,自然接受红色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红色文化故事、感悟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三)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用安源红色文化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方向第一,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将安源红色文化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中,编写安源红色文化地方教材《安源红色文化大学生读本》,让学生对安源红色文化有个系统的了解。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者”,要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找到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结合点[4],将安源红色人物、故事等鲜活的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命力”,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如十次来安源的故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全过程;“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等内容。要创新教学形式,采取“实践+”模式,可以通过编排舞台剧、小品等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感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加强师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专业课的性质和特点,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红色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迁移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实现“双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5]。第二,要做好“十百千宣讲团”宣讲。一是要利用校“十百千宣讲团”,积极组织宣讲团成员深入学院、班级进行安源红色文化主题的宣讲活动,让安源红色人物、故事传遍校园每个角落,让安源红色文化深入师生心灵深处,入脑入心入行;二是要选拔、培养一支红色文化金牌讲解员,深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育人展览馆为师生进行讲解,讲好安源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三是要主动聘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专家和安源红色人物的后代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授安源革命故事,让身边的红色事迹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的理解,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怀。

(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用安源红色文化唱响新

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有效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育人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将校园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安源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6],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打造红色文化活动“一院一品”工程。一是利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7],多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活动、“红色安源拉练”“安源定向越野赛”“跨越时空的回信”“我和国旗合个影”“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教育活动;二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红色社团、引航讲堂、萍实讲堂、红色文艺晚会、经典诵读、读书沙龙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三是开展文明单位评选活动,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楼栋等,把红色文化融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四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走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线路等,使大学生体验革命时期的艰辛,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交流心得体会,体会安源精神的内涵,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建设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家园。

四、小结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8]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要充分发挥安源红色文化优势,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理念,用足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着力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主题景观空间、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将安源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1-01-26].

[2]杨会清.传承红色基因,做合格共产党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7~18.

[3]张泰城.红色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5~27.

[4]陈健瑜.基于阳江红色文化情境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4):110~111.

[5]高小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韶关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130~132.

[6]候伟.红色文化对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215~216.

[7]梁发祥.讲好高校红色故事激活大学生红色基因[N].甘肃日报,2020-01-08(08).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篇10

一、教师———班级文化建构的首要因素

教师是班级的主导者、实施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幼儿教师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容易存在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经验主义价值取向等误区,认为班级文化只是一种班级管理的手段、一种吸引眼球的摆设,或者只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灵感。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更新认识,明确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既是观察者,又是引导者,还扮演着创设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学校、社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幼儿和活动材料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成员管理上,教师应根据园所的安排及在班级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有针对性地召开班务会,并进行记录。教师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细致到位,对待每位幼儿一视同仁,将自己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传达,带领其他成员达到班级工作的一致性及协调性。班级各个教师要积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商量解决,形成良好的班风及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在班级财产管理上,教师应结合园部的要求,定期及时点数清理,并进行排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破损的物品及时上报,并定期检修。认真完成每学期的班级财产登记表的检查,并一一进行核对。对于班级物品摆放,可按类、按柜摆放,同时要求班级成员用完后及时归还到原处,使老师在下次使用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节省寻找的时间。对于班级物品的使用,要节约纸张,离开班级时随手关灯,使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二、环境———班级文化建构中的显性因素

幼儿高质量的活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幼儿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的班级环境。例如,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应确定班级文化为“礼貌、互助、友好、关爱”。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在每天的活动中,处处都会充满着教育的契机,如幼儿来园时和老师同伴问好,学会对生病的老师、幼儿予以关心和关爱,交往中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结合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可重点开展社会教育,让幼儿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体现“礼貌、互助、友爱、关爱”的班级文化。还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给每个班级设立吉祥物,如选择小小米老鼠,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创设既能体现民风民俗,又不失儿童气息的班级文化。同时,在班级管理中还要注重细节管理,重视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将音乐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常规中,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例如,“十个小本领”养成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学习“十个小本领”,初步具有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同时,班级文化建设要与班级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多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制度———班级文化建构的保障

要充分调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幼儿树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并通过对榜样模范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没有得到鼓励和肯定的幼儿进行自我行为矫正。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情况,在幼儿管理上制定一系列的常规要求,将行为规范、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管理融入到班级一日生活之中。1.进餐常规。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进餐。可利用音乐法,让幼儿自行端饭,并会使用小勺吃饭。利用多元化的评价表,引导并鼓励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吃完自己的食物,并且知道饭后将桌面收拾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要让他们知道饮食和健康的简单关系,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名幼儿的不同,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逐步帮助幼儿纠正偏食、挑食以及不良的进餐习惯,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2.午睡常规。教师可利用图示法,引导幼儿学会就寝的正确方法。教师要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物,用正确的方法叠衣服,并放在固定的位置,学习简单整理自己的床铺;鼓励幼儿独立午睡,中途起床入厕时轻轻走路不影响他人,并坚持巡回,注意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对于午睡难的幼儿采取陪伴、带眼罩等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3.卫生整洁常规。教师可利用儿歌法、游戏法、情境表演法等逐步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可利用榜样示范法,让幼儿知道纸屑、垃圾等应扔进垃圾桶,不随处大小便,爱护五官,不要挖鼻孔、耳孔,不吃手、饰物等,保持衣物整洁。4.盥洗常规教师可利用儿歌法,让幼儿继续学习和巩固正确的“五步洗手法”,并使他们学会耐心等待,知道饭前便后要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进一步养成“饭后较主动漱口、擦嘴”的好习惯。教师还要督促幼儿及时如厕,不尿湿裤子。

四、人文———班级文化建构的核心

教师要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关心、爱护每一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要让幼儿在人与人的互助中,感受同伴的支持,教师就要抓住班级中的特殊事件,从情感入手,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关爱、互助的氛围。例如,班级中有幼儿生病时,教师就可引导其他幼儿去关心生病的幼儿,让幼儿明白关爱他人和被他人关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教师是营造良好班级环境、氛围的核心人物,应用心、用情精心营造,注重心理环境建设,让幼儿逐步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同时,不要吝啬对幼儿的赞美。对幼儿来说,能够看到教师的微笑,得到教师的赞美,就好像吃了蜜糖一样甜美、开心。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幼儿教师要多用积极、正面、儿童化的语言去赞美、鼓励、肯定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运动方面的良好表现。教师的一句亲切的赞美可以使幼儿拥有良好的情绪、快乐的心情,还能增强其自信心。

总之,独特价值观的形成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因素,有着共同的思想、作风、行为,是班级有效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幼儿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幼儿把幼儿园看作“大家”,把班级看作“小家”,把自己的家看作“小小家”,融入爱的怀抱中,在幼儿园大家庭中开心舒畅、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罗长国,胡玉智.幼儿园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保利军.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探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7).

[3]周燕,闵艳莉.幼儿园文化的创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