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32:06

绿色经济研究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双碳”目标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了保证结果分析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仅选取CNKI中的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07~2021年(文献截止到2021年8月27日),以“低碳经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后得到中文文献5,238篇,通过人工核验,删掉文献中的书评、会议报告、报纸图书及其他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5,022篇,将检索到的文献统一以Refworks格式导出。

二、结果分析

(一)作者合作分析。本文应用软件版本为CiteSpace5.7.R2,设置软件参数:时间切片值选择1,时间跨度为2007~2021年,网络节点选择“Author”,阈值设定为Top50,其他选项选择默认方式。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低碳经济研究作者合作图谱,见图1。图1中共有638个节点和326条连线,节点密度为0.0016,图中节点圆圈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从图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比较多的作者主要有陈晓春、何建坤、庄贵阳、陶伦康、张伟等。其中,庄贵阳、付加峰与潘家华等7人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合作作者群;王韶华、张伟、于维洋以及范莉莉和江玉国也构成了一个合作作者群,合作关系比较密切;陈晓春、陶伦康、何建坤等是没有与他人合作的高产作者,大部分作者研究时间都在2010年左右,崔杨是近年新生力量,主要研究时间在2020年。图中还有很多孤立的点,说明低碳经济领域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特别是近年来未形成明显的合作团队,作者之间还缺乏团队学术合作。(图1)高产作者与作者合作关系图谱中发文量较多的作者结果一致。其中,我国低碳经济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是湖南大学陈晓春,共发文15篇,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该文系统分析了要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目标,国家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行公共政策创新。排名第二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庄贵阳,共发文12篇,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针对各界对低碳经济概念界定不统一的问题,该文对“低碳经济”一词的来源、概念及其内涵、核心要素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对低碳经济认识上存在的11个方面的误区,为后续其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其他几位作者分别从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企业战略成本、能源战略、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为其他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二)研究机构合作分析。通过对机构合作图谱的分析,可以知道低碳经济研究学者的分布情况。图谱中共有节点363个,节点连线122个,节点密度0.0019,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的多少。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与湖南大学等10个机构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合作关系,此外吉林大学、江南大学等机构也形成了相应的合作关系。发文数量在前十的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34篇)、中南大学商学院(33篇)、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8篇)、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7篇)、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7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7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3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2篇)、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篇)、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篇),以上机构是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力量。(图2)(三)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某个关键词在其领域的文献中重复出现,那么它所代表的研究主题,能够反映此领域研究的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国内低碳经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其中“低碳经济”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3,528次),但是文章是以“低碳经济”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的,将其删除后得到的出现频次和中心度前10的关键词。从表1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有低碳经济、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等,中心度较大的主要有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等,“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的频次和中心度的排名都在前10。此外,还可以发现高频次的关键词不一定有高的中心度,例如“碳排放”频次为256,但其中心度只有0.06,“绿色发展”的频次虽仅有22,但其中心度高达0.49,因此不能仅通过高频关键词就准确确定出研究热点。一般认为,当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Centrality≥0.01)时,可以将其当作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拐点,节点位置比较重要,能够较好地代表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高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一般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前沿。因此,综合考虑出现频次和中心度可以得出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热点为“碳排放”“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绿色发展”“低碳技术”等。(表1)关键词聚类是以领域复杂网络中具有明显领域特征的词为聚类对象,提出一种复杂数据挖掘中的词聚合与分类算法。通过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LLR)进行聚类分析,网络裁剪方式(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themergednetwork”,最终生成国内低碳经济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数为315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为366条,节点密度为0.0074,Q=0.8403>0.3,S=0.9442>0.7,两者数值大小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聚类效果显著,共包含17个聚类(#0~#16)。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主题:主题一是低碳排放和生态文明(#0低碳、#1节能减排、#4碳中和、#15茶文化);主题二是市场运行机制和政策研究(#2碳关税、#3碳金融、#5经济增长、#8碳排放权、#13低碳经济发展、#11对策);主题三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10低碳产业、#12农产品、#14低碳农业、#16低碳物流);主题四是监测评估和发展评价(#6评价指标、#7评价指标体系、#9dea模型)。(图3)(四)前沿趋势分析。突现关键词是在某段时间内相关领域骤增的关键词,可以反映一个领域的动态,突发性检测是一种有用的分析方法,发现在一定时期内受到相关科学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问题,因此突发性检测Burstness可以分析前沿和预测趋势。通过CiteSpace突发性检测得到2007~2021年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突现的关键词Keyworde共19个,“Strength”是每个关键词突现强度、“Begin-Eed”是突现关键词的起止时间。(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突现强度大于9的关键词有“气候变化”(17.98)、“碳排放”(14.23)、“绿色发展”(9.96)和“碳交易”(9.94)。从时间跨度来看,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年(“低碳技术”“温室气体”等),最长年限为9年(“低碳转型”),突现时间超过5年的关键词有“评价指标”(2012~2017年)、“低碳转型”(2013~2021年)、“制造业”(2014~2019年)、“碳排放”(2016~2021年)和“绿色发展(2016~2021年)”,这些关键词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低碳经济研究热点的变化,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碳转型、碳排放、绿色发展、碳交易、供应链这些突现关键词反映了近年来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时区图是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中在同一时区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从时间维度上表示某一领域的演进过程,从而清晰地展现文献的更新和相互作用,对预测未来几年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价值。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低碳经济研究关键词进行Timezone可视化,生成关键词时区图谱。从图5中可以看出,国内低碳经济研究在期刊中可追溯到2008年,2009~2010年为爆发期,出现了大量的高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排放、循环经济等;2011~2014年为持续发展期,学者主要研究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2015~2018年为平稳发展期,这一时期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表明对低碳经济研究的传承较弱,但是研究范围仍在扩大,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区域经济、低碳经济强度等;2019~2021年为新型发展期,其中综合能源系统、风电转换、供应链从2004年演进至今,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出现的两个高频关键词,相关文献开始增加,可以预测综合能源转型、碳达峰、碳中和将会是未来研究趋势。(图5)

三、研究结论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内学者对碳排放相关领域研究高度关注,低碳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国内低碳经济的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等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主要对CNKI数据库中2007~2021年刊载的5,022篇国内低碳经济相关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在作者合作方面,主要形成了以庄贵阳、付加锋为核心的团队,高产作者较少,作者研究比较分散,学者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待加强;(二)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与湖南大学等10个机构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合作网络,是主要的研究力量,但整体上科研产出能力不均衡、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三)在研究热点方面,碳排放、低碳转型、绿色金融、低碳技术是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整体中心度不高,深入性研究不足;(四)从前沿趋势来看,低碳转型、碳排放、绿色发展是当前的研究前沿,综合能源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值得学者们关注和深度研究。在新形势、新常态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背景下,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要更加注重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紧跟国家新型战略需求,扩大研究深度,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助力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映奇.碳中和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N].金融时报,2021-02-04.

[2]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

[4]冯佳,王克非,刘霞.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1).

[5]李杰,赵旭东,王玉霞,杨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

[6]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03).

[7]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8]ZhouW,KouA,ChenJ,DingB.ARetrospectiveAnalysiswithBibliometricofEnergySecurityin2000~2017[J].EnergyReports,2018(04).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3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7]姜芳.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8]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4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7]姜芳.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8]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6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7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学科;创新发展

1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探索进而为治国理念的新思想、新战略等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在我国的相关政策上也不断地强调要正视新时代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进而引领中国的区域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创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从基础理念研究方面来看,首先,要保证空间维度的区域理念创新。加入空间创新因素,不断地对理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可以以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对空间的创新以及相关性进行引入,并对区域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拓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理论;其次,注重创新型区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创新型研究领域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我国也在由上向下积极的灌输创新理论。从我国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来看,在创新型区域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还需要注重对理论的完善。从实践热点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开始注重创新理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同时创新中心也是个城市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并在《中国制造2025》中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建设多家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将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视为发展的核心,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同时在国家的鼓励下,我国二线城市也纷纷地加入到创新的热潮中,由此可见,当前区域创新中心的打造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3协调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从基础理论的研究来看,新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的联系,表现的最明显的即为协调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中包括城乡、区域、经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协调。新的历史背景下,还需要加强区域经济的研究。针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部分学者提出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点”自身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轴”能够促进沿线范围各种要素的聚集,进而促进区域发展。从区际的利益平衡机制来看,问题的本质可以视为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其中包括梯度推移、劳动分工以及共生等多种理论体系,进而使区域间的利益以及发展可以同步、协调的进行。从实践热点问题方面分析来看,根据我国相关的政策规划分析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重点强调京津冀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这也是我国区域协调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在城镇化的建设布局中也需要建设协同发展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理念注重对实践热点问题的关注,进而使理论能够为实践所服务。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根据各区域的优势互补以及一体化建设理念,实现对区域功能的疏解。在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中,还需要注重对绿色、生态原则的落实,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4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需要利用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创新,并在具体研究中落实生态文明。首先注重主体功能区的理论研究,主体功能区需要根据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同步进行。通过主体制度的推出和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其中包括生态学、地理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同时还需要注重对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的深化。生态环境联系比较密切,如果一个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周边区域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中还需要做好“碳交易”和“水交易”。从实践热点方面分析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建设的关键期,所以我国也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首先从“大城市病”方面的治理入手,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恶化问题。

5开放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研究体系创新

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中包括区域间的开发以及国际化的接轨,但是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过于注重对外向经济的研究,而国内区域间的研究较少。所以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还需要注重在开放性融合方面进行创新。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新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以及营销学等理论进行结合,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加强对新经济地理中开放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研究,吸收其他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完善的经济研究框架。从实践热点方面分析,首先需要加强内陆开放建设,提升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其次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策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切实落实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

6共享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研究体系创新

区域间的发展均衡性与人民的福利发展等都属于共享理念。在基础理念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针对区域自我发展的情况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同时构建相应的供给和需求模型,对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考察。从实践热点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共享理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精准脱贫问题,所以在共享经济发展中还需要将脱贫作为核心内容,沿袭经济学的发展框架,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探寻精准脱贫的突破口。

7结语

综上所述,新发展理念下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项基本原则,加强在理论以及实践热点方面的研究,不断地丰富区域经济学科研究内容体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川江.来自西充县的启示:秉承生态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23).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9

一、(略)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中央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理论界也在进行反思。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建设156个苏联援建项目时,我国已经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正面经验。“对比之下,深感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徐寿波,1988)。为此,当时担任中央科学领导小组成员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便提出,技术发展及其政策制定要讲求经济效果,技术与经济要结合,并指定徐寿波等就国外专门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学科进行调研。可以说,“一五”时期(1953~1957年)比较注意技术与经济结合积累的有益经验和“二五”时期(1958~1962年)技术发展违反经济规律的教训,是“技术经济”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历史背景(徐寿波,2009)。2.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技术经济学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同样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学科的创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割裂技术规律与经济规律关系、忽视经济效率(效果)等倾向,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徐寿波(1988)所总结的,技术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本质上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率(效果);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则意味着技术经济学科的具体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来确定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通过算经济账也可以反过来提出技术方案的修改意见和修改要求,从而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与合理匹配”(李京文,1995)。从研究对象来讲,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中的实际技术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农业技术改革”、“食物营养构成”、“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发展产品品种”、“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生产规模”等十个方面的技术经济研究(徐寿波,2009)。3.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初创时期的学科目标定位和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围绕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在吸收苏联及东欧国家部门经济学、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技术经济论证等相关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方案的社会纯收入—社会全部消耗费用分析为评判标准,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体制的特征,较好解决了计划体制下技术方案与经济效果相互割裂的矛盾。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客观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内外压力,实施赶超战略,必须由国家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推进,在经济体制上必然实行计划经济,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因为如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后发国家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无法自发走上加快重工业发展的道路。但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扭曲,商品交换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账面盈亏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效益状况。在宏观层面,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确保能从国家整体核算出总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核算单位,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是在大核算单位下的“车间和班组”。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的核算才能真正反映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单个企业和项目仅从企业本身很难判断其真实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国民经济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从微观层面并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必须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从技术方案能够带来的“社会收入”以及“社会全部消耗费用”的核算出发,才能得出客观的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以时间价值计算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评价,从操作层面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扭曲,无法准确核实、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难题。就时间价值而言,虽然早已成为现代公司财务分析的基础性概念和基本原则,但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其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则是一项创举。因为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企业资金都来源于上级划拨,时间价值、复利、资金融通等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苏联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中,采用的基本是投资回收期等方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①。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方法体系的发展完善

1.外部环境变化与研究对象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发展阶段来看,这20多年正是中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在经济体制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基础建设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经贸往来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变化,大大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初创时期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而是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开发、应用、转移等规律。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第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生产率测算;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应用、扩散、转移等规律的研究;第五,超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2.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随着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调整扩大,相应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调整后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开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领域交叉,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等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工具开始逐步引入到技术经济研究中,为丰富完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养分。在拓展后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中,主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使用到最优化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主流宏观建模方法;进行生产率测算,需要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实证工具;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时,投入—产出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分析技术发展规律时,除了数理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外,还可能使用到数值模拟等方法。当然,学科初创时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也因为超大型工程项目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超大型工程项目评价中,除了原有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外,还增加了区域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应的综合指标评价、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原有方法体系也是一种补充(郑友敬等,1994)。事实上,完善和拓展后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初期的经济效果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5大类,即数理分析类、运筹规划类、概率统计类、均衡模拟类以及成本收益类。拓展对象与对应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

三、21世纪以来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1.经济社会特征及研究对象的拓展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原有的物质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的条件。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不占据技术上的制高点,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将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永远受制于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他国际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特点,进一步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今后学科的完善指出了新的方向,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使得自主创新成为学科重要研究领域。在自主创新规律等理论研究方面,可以将熊彼特创新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相关内容丰富技术经济学科内涵。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重点包括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规律,自主创新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等。从宏观层面来看,为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国家正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最为重要的主体,其创新行为、创新激励、创新管理及商业模式,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也应该成为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第二,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创新是当前及未来技术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绿色发展代表着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支撑在于绿色创新。从“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Paradigm)来看,绿色创新是既有的技术轨迹(TechnologicalTrajectory)被新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轨迹逐步替代的演化过程。第三,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创新实践的具体模式和绿色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已成为技术经济的重要研究对象。从技术角度讲,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依靠相关节点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从经济角度讲,一方面,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模式顺利运转的前提是经济利润的实现。第四,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技术转移、扩散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实上,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其本质就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的形式,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封锁。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转移可能遭遇的新障碍,合理利用国际规则,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应成为未来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传统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无论是评价范围还是评价内容都有所拓展。2.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考虑到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及技术经济研究对象的上述变化趋势,技术经济学将不断吸纳包括创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1)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对方法体系的拓展。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相关研究,需要采用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的进行测度,对激励技术创新政策作用效果的事后评估和事前模拟。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既包括数学规划、计量分析等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数量工具,还可能用到以系统论为方法论的非主流经济学工具和方法。传统经济学建模大多建立在以主体理性、同质等假设为基础的可预期均衡框架下,变量间作用关系基本是线性的。虽然各变量、各因素之间也会有相互反馈,但变量之间作用反馈的传导机制比较清晰。因此,可以以还原论为方法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分析。传统的数理建模、计量检验等方法恰恰是还原论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机构、大学、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多个主体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此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也分别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创新体系本身又是更为复杂和庞大的经济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Godin,2007)。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离简单的线性模式,呈现出网状关系。上述特征决定了研究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要使用系统论为指导的工具方法。具体来说,包括系统动力学及系统分析、基于主体建模的微观仿真模拟等定量工具,以及演化分析等非定量分析方法。事实上,技术创新研究与演化经济学之间有着较深的渊源①。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经济增长则是技术、厂商及产业结构、支持及治理制度等共同演化的结果(Nelson,2008)。研究创新政策和创新行为,还涉及创新主体激励和创新制度设计等问题,即如何通过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政策倾斜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因此,拓展的方法体现除演化分析外,还包括制度分析、博弈论与激励机制设计等领域的方法工具。(2)绿色创新及循环经济对方法体系的拓展。绿色创新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使用创新研究普遍使用的上述工具方法,更需要能源物质流分析、绿色经济核算等与能源物质消耗节约相关的定量分析手段。例如,在分析评价经济现实中某项特定的循环经济模式时,最为重要的考量就是该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为此就需要使用能源物质流分析手段。而评价某项绿色创新是否成功,不仅需要考察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需要考察其带来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方面成效,这些显然离不开物质流分析及绿色经济核算等方法的支撑。(3)国际技术转移扩散对方法体系的拓展。21世纪以来的国际技术转移与扩散同经济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技术转移扩散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技术转移扩散的传播路径、组织形式等与封闭经济条件下也有所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的一般规律,同样需要以系统论作为的方法论,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创新系统演进等角度进行分析。跨国公司作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其产业价值链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扩散的路径和方式。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扩散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公司理论、价值链分析等方面的分析手段和工具。此外,绿色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直接相关,涉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博弈,需要采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4)环境评价及社会评价对方法体系的拓展。当前,分析工程项目及其他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已经成为项目评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项目评价方法适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拓展。而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项目来说,如奥运场馆、世博会展馆等,除了分析项目本身的成本收益外,还需要进行项目的社会评价,即从公共产品角度进行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估算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生态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加入是对传统工程项目经济效果分析的又一次拓展,涉及的方法包括绿色经济核算、社会福利分析等。1.学科综合性、与经济学前沿融合度不断提高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产生和发展正是上述两种趋势的产物和具体体现。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形要素,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也带来技术经济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从研究对象来看,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都属于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因此,技术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前沿的交汇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在未来这种融合趋势会随着技术经济研究范畴的继续拓展而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学与相关领域交叉重合的同时,与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又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更侧重于上述研究对象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仍然是技术经济学科的根本特征。2.更加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经济和技术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指导性意见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才能归纳提炼出相关规律。早在学科初创时期,以成本收益分析(经济效果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经济研究范畴的扩大、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提高、与经济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融合交叉,数理建模分析、运筹规划、经济计量学、概率统计、经济模拟仿真等定量方法已经成为技术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未来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强化。当然,为了能够给经济和技术活动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注重定量方法应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任何定量分析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不同定量分析得出的相关结果还需要经过定性综合判断,才能形成最终的决策和行动意见。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包括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方案的最终评价、创新行为的演化分析、制度分析等等,都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未来,随着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那些暂时无法采用合适定量手段进行分析的领域,定性分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3.系统论将成为支撑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涉及相互联系但又明显区别的不同部分。既需要对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因此,需要以系统论作为指导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这也是由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作用在技术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研究中都有体现。在经济活动评价中,一方面需要将被评价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解,运用各种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另一方面在各方面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需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对各种结果进行全盘考虑、综合分析,并最终给出结论性的意见。在超大型工程项目、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生态环境效果、社会效益等综合评价中,这种分解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关系时,同样需要从部分和整体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例如,在研究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规律时,既要从还原论的角度,测度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梳理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分析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还需要从动态和整体角度,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个系统的演化规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和预测。至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等方面的研究,更是需要将研究对象放置于一个更大的复杂巨系统中,从系统分析、系统演化的角度进行把握。4.微观细化、宏观集成的趋势将得到强化随着技术经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未来技术经济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微观层面的不断细化,宏观层面的不断集成”的趋势。从微观层面来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起点就是微观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随着学科边界的拓展和相关定量分析方法的引入,特别是各种微观定量分析方法,如微观计量、基于主体行为的微观模拟等在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微观层面的研究将随着各种微观模拟分析手段的提高而不断得到细化。从宏观层面来看,包括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的交叉领域,需要更多地运用系统集成手段,将基于各种不同定量和定性工具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篇1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经济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交替和融合是以人类的需求为动力的。人类的需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维持人类种群生态繁衍的原始需求阶段;第二,物质享受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阶段;第三,人类以生态环境需求为显著特征的全面需求阶段,即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同样,不同的需求阶段必然伴随有相应的经济与环境类型。从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演替规律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人类所选择的发展模式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需求为动力,经济与环境关系确实经历了农业的原始型协调发展阶段、工业化初中期的掠夺型失调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由此可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我国目前资源环境状况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扩大的趋势近期还难以有效的扭转,环境污染的局面虽有局部改善,但总体上还将有进一步的恶化,所有这些将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一)自然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水资源紧张已经被大多数国人,特别是被近几年饱受旱灾的我国人民所认识,随着人口的增加它更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水资源紧缺的形势进一步严峻;矿产资源供给前景不容乐观,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2000年原油进口量预计达7000万吨左右。此外,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一产品,如铁矿、钾、铜等要从国外购买,这必将遭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土地损失的动向不能忽视,我国耕地总体面积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因各种原因减少84,20万平方米,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二)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我国目前生态退化问题表现为:森林覆盖率提高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逐年扩大,生态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较低。我国目前的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草场退化,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据1998年统计,中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0万平方米),并且每年以2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退化速度每年约为0.50%,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0%,即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海洋开发处于“无度、一无偿、无序”状态,已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二是海洋渔业资源下降,传统优质鱼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甚至形不成鱼汛。三是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近海水域的严重污染,沿海水域赤潮的发生频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洪水灾害对经济造成损失将逐渐加大。据有关部门预测,21世纪初将是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也将逐渐加大。(三)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近20年内发展的最大制约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污染产业很可能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气污染仍将加重。我国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程度在加大。城市大气中总悬浮物微粒年平均值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问题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随着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如果对汽车尾气的控制措施跟不上,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还会严重;废水排放总量呈增加的趋势。由于污染物的任意排放,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呈加重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地区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固体废弃物围城问题将影响到中小城市,不仅占川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使得堆放场地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环境的污染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主要是外部的不经济性,而造成外部不经济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二(。)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作为资源分配机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不确定性以及收益递增等,这些原因使得市场功能失调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市场失效导致稀缺性资源的市场价格偏离真实价格,投资者为了获得额外利润不考虑环境成本,造成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市场失效的领域还有很多,如垄断和寡头的存在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私人不愿意向外部经济的项目投资,企业不愿意承担外部不经济的成本,市场不能自发地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变化,市场不能自发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等等。对于我国来说,主要原因是对环境污染采取行政办法,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即生产者自己不承担环境成本,却由社会来承担,给社会造成了得不到赔偿的损失。我国草场退化、荒漠化及河流污染均属于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范畴,是由产权不清造成的。〔二)政策失效虽然政府干预可以纠正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效,但政策的失误却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长江上游地区的过度砍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长江中下游的河道和湖泊中淤积,导致长江防洪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我国近几年长江流域发洪水的根本原因,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经济制度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十五”计划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也将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由于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又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久利用和保护。从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是我国政府为落实1992年联合国与发展大会有关决议的一个实际步骤,其目的是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制度的经济内涵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绿色经济制度是随着全球环境革命在经济再生产各领域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亦是目前实施生态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决策一体化的创新结果。绿色经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1.绿色制度环境:有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和绿色产品制度。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从生态环境角度规范和考核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创造有益的制度环境。2.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营销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和绿色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健全与实施,必然使生态环境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并对各种经

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3.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和绿色投资制度。这些激励性制度安排,必将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动力提供一种有效制度保障。4.绿色考核制度: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和绿色国民经济考核制度。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的存量消耗与折旧以及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到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即只有这些经济考核制度才能较好地反映出人类经济行为的真实经济绩效,以对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实行有效的定量考核与监督。(二)绿色经济制度的未来效用1.遏制作用。以上各种绿色经济制度的严厉贯彻执行,可以迫使经济个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消耗越高,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其经济行为的业绩就越小。从而就能够有效地迫使经济个体采取果断的经济技术措施去转变经济行为,以利实现生态环境有效配置。由此可见,目前人们各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然在这一系列绿色经济制度的制约下逐步回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2.激励作用。各种绿色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大大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消耗越少,生态环境污染越轻,其经济行为的业绩就越大。这就能够激励经济个体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平衡,把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绿色经济制度将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玉萍,董锁成构建中国的绿色经济制度〔月.经济研究参考,2001,(16).

【2】周宏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和政策工具[J].经济研究参考,2001,(2)

【3】郑易生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应相互融合[J]经济研究参考,2001,(29).

【4】张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1,(5).

【5】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