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时间:2022-06-19 03:13:42

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摘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确保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基于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分析构建艺术设计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讨论评价中的具体指标设置。目的是为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一、建立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列为高校本科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建立和完善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本科课堂教学效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专注于培养和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类课程是艺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反映。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差异较大,课程研究强调个性化特征,更注重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构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单元制授课。基于单元的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的共同特征。此类课程一般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只有连续授课,学生才能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在绘画及设计作品课程中,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两节课里完成作业,这样不利于学生集中思路连续创作。教师只能通过关注持续的创意指导来掌握课程的本质。根据课程的先修后续,一门课程集中学习完毕,才能开始下一门课程的学习。这种集中的培训和指导,有利于连续创作,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2.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艺术设计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基本内容是基于课程大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扩展性内容即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理论,经典及流行作品的研究及介绍以及针对学科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做出的调整等。扩展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3.实践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理论,开阔眼界及思路,强化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以实践为导向,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个别讲座,技巧展示,作品欣赏和评价等,成为这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类课程及师生特点,强调优势并使用不同的指标系统,使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课程,适用于所有评价客体进行评价。该评估系统简单,便于学校管理教学质量。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体培养目标,并在评价中纳入相应的要素。2.有效性原则。多数高校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期末进行,鉴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集中授课的特点,很多课程在几周内已经结束,到学期末时学生印象已经模糊,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适当地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内容等做出调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3.多维度原则。多维度评价既包括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各评价综合考虑,结果才能客观公正。4导向性原则。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测,帮助教师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其指明改进的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四、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探讨

1.评价指标设置凸显艺术设计类课程特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艺术设计类课程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不同评价类型的评价指标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中,督导评价,侧重于艺术教学的常规评价。与普通教学活动相比,艺术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做到因材施教也是考察的重要指标。学生评价中,对于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应设置更大的权重。2.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艺术类课程一般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也包含部分实践内容;集中实践环节则是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高比例的实践学时体现了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课程评价应采取与理论课程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是否有完整的实践计划,实践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是否有明确的实践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是否有安全意识;实践要领是否讲解清晰、准确、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操作;讲授内容是否涵盖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实践技能;是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设计能力的培养等。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无法像理工科一样做到全面量化,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设置个性化描述的问题,以便于评价者充分发表意见。同时,评价指标不应一成不变,应适时在师生中广泛收集意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有效。3.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单元制的授课特点,在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周期上,应当打破传统的由学校层面在学期末统一开展评价的方式。既要有结课和期末等定期评价,又要有课程教学中的随机评价。可借助网络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在授课过程中由任课教师发起即时评价问卷,教师当场了解学生及听课教师的建议,以便在下节课中针对意见作出反馈。4.注重结果跟踪及反馈。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结果应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教师,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对于评教结果做出的改变一方面应通知到参评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意见被教师认可和采纳,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可组织督导或同行在后续的学期中复听该门课程,检查教师是否在不足之处进行了改善。5.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在学生评价方面,要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等都会对评教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模式,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结果相结合,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评教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应科学地运用评价结果,针对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教师,需实际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同时派出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帮助其分析原因,改进教学。针对评价得分较高的教师,应当继续保持,总结经验并与其他优秀的教师交流分享,继续提高。

五、小结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结合专业教学和课程的特点,遵循针对性,有效性,多维度和方向性的原则。在指标设置中融入艺术类课程相关元素,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后注重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广泛听取学生意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俊丽.艺术专业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2]邓红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三级”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

作者:于士平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